❶ 礦產勘查取得巨大成就,但仍不適應發展需要
新中國建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重視下,通過地質勘查行業百萬職工共同努力,礦產勘查工作獲得高速發展並取得巨大成就,不僅保證了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而且還為以後發展打下了一定基礎。但是,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我國目前面臨的礦產資源供需形勢是有喜有憂、喜憂相伴、日趨嚴峻的形勢。
(一)礦產資源形勢喜的表現
1.地質勘查高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新中國成立42年來,我國地質勘查工作以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快的速度在飛躍發展。單位時間內所獲礦產勘查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在世界上也是先進水平。改革開放期間,在前30年基礎上,地質找礦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1)10年中探明儲量的礦種由132種增加到149種,新增了17種礦產。
(2)探明儲量大幅度增加。在45種主要礦產當中有40種礦產都新增加了數量不等的探明儲量,如石油增加101%,天然氣增加123%,煤礦增加47%,鉛鋅礦增加40%,金礦增加93%,銀礦增加80%,磷礦增加43%,硫鐵礦增加53%,高嶺土礦增加17%。
(3)發現了一大批礦產地。據不完全統計,10年內發現重要的大中型礦產地1450多處。其中重要的新疆塔里木盆地,經地礦、石油兩個部門隊伍的共同努力,現已證實是一個大型的油氣田;新疆准噶爾盆地和吐魯番-哈密盆地、東海、南海、渤海油田勘查也有一系列突破;陝西、內蒙古地區的神府-東勝煤田,探明儲量達2300多億噸,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田之一;鉛、鋅礦產勘查方面,如雲南金頂鉛鋅礦、甘肅廠壩地區鉛鋅礦、河北蔡家營鉛鋅礦、內蒙古白音諾爾鉛鋅礦,都被證實為特大型和大型鉛鋅礦;銅礦方面,如江西德興銅礦、永平銅礦、城門山銅礦、武山銅礦、銀山銅礦等五大銅礦新增儲量達800多萬噸,為在江西建設大型銅基地准備了充實的資源條件;新疆、福建在銅礦勘查方面也取得重要突破,閩西紫金山銅礦和新疆阿舍勒銅礦均經勘查證實為大型銅礦;湖南柿竹園鎢礦和河南欒川鉬礦、黑龍江石墨礦、雲南和貴州的磷礦、廣東高嶺土礦都有新的成果;金礦勘查在老區和新區都有一系列重大進展,除山東、河南、黑龍江等幾個老區外,陝西、廣東、貴州、廣西、雲南、河北、新疆等許多省、區在金礦方面都有相當的遠景。
10年間在找礦方面的豐碩成果,不僅基本滿足了這10年的需要,而且為後10年的經濟建設准備了一定的資源基礎。
由於找礦取得豐碩成果,加上後續產業職工的努力,有力地促進了礦業生產和能源原材料工業的發展。1991年的原煤產量達10.8億噸,居世界首位;鐵礦石產量1991年達1.76萬噸,鋼產量1991年突破7000萬噸大關,達7057萬噸,居世界第3位;石油產量1991年達1.39億噸,居世界第5位;化學礦產品近10多年也有迅速發展,總量達16億多噸,是1977年前28年總和的1.5倍,1991年磷礦產量達2035萬噸,居世界第3位,硫鐵礦產量1335萬噸,居世界第4位,化肥產量居世界第3位;有色金屬產量也由原來在世界上占第7位躍居第4位。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建材非金屬礦業有了很大發展。從1979~1989這10年間,建材非金屬礦產品平均遞增率達10%以上,水泥產量1991年達2.43億噸,平板玻璃8596萬標准箱,均居世界首位。
2.我國礦產資源還有相當大的潛力
經過40多年全國百萬地質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發現了這么多的礦產,但並不是所有礦產都已經找出來了。據各方面專家多年研究和預測結果表明,到目前為止,除富鐵礦資源總的格局大體已定外,其他礦產都還有相當潛力。如煤礦,探明儲量為9000多億噸,而預測資源量從地表向下1500~2000米深范圍之內,約有43000億~51000億噸。
石油、天然氣方面,在我國西部地區和海域均有較大的遠景,東部老油田也有一定潛力可挖,在我國碳酸鹽岩地區找油也存在相當遠景。世界上海相碳酸鹽岩分布區占沉積岩總面積的20%,而其中的油氣儲量占總儲量的50%以上,產量佔60%以上。我國海相碳酸鹽岩地層分布區面積達250萬平方公里,占我國沉積盆地面積的1/3以上,而目前我國除塔里木盆地外,在這類地層中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探明的儲量不到油氣總儲量的5%。當然,中國情況和其他國家情況不盡相同,但畢竟是值得深入研究與認真探索的一個重要領域。
再以金屬、非金屬礦產來看,世界上這類礦產不僅有相當大的比重產於前寒武紀地層之中,而且其中有一大批世界級規模的大型和超大型礦床。而我國在前寒武紀地層中找到的礦床要少得多,規模也相對要小得多。這也是值得我們深入進行探索的一個領域。非金屬礦的潛力就更大了。正由於還有相當的資源潛力,所以在進入21世紀以後,為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三步戰略目標,在資源方面還有一定的物質保證條件。
3.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進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階段
1986年3月1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六屆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由於《礦產資源法》的頒布與實施,礦產勘查、開采補登記工作基本結束,做到依法勘查、依法開采,礦業秩序已基本好轉。以降低采礦貧化率、提高開採回收率和選冶回收率為內容的「三率」指標,已納入考核礦山企業指標之內進行考核。所有這些,對於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減少資源的浪費與破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礦產資源形勢憂的表現
一憂後備探明儲量不足。據專家們論證,按實現第二步發展戰略目標的需要來看,在45種主要礦產中目前已有10多種礦產探明儲量不能滿足要求。其中15種支柱性礦產(煤、石油、天然氣、鈾、鐵、鋁土、銅、鉛、鋅、金、磷、硫、鉀鹽、鈉鹽、水泥原料)中,目前有6種(石油、天然氣、銅、鉀鹽、煤、鐵)存在後備探明儲量不足,或地質工作程度不夠。此外,還有鉻鐵礦、鈷、鉑、銀、錳、金剛石、天然鹼等礦產,目前探明儲量也不能保證「八五」和「九五」的需要。若不從現在起切實加強礦產勘查工作,爭取地質找礦實現新的重大突破,再探明一大批後備礦產儲量,則到20世紀末,45種主要礦產中約有一半不能滿足需要。鑒於找礦有很大的風險性,而且隨著易找礦的不斷被發現,找礦難度將逐步增大,找礦成功率必將進一步降低;加上礦產勘查有很長的周期性,一般一個大礦自發現之日到提交勘探報告需要5~10年或更多一些時間,礦山建設到形成生產能力還要5~10年時間,而發現一個大礦需要的時間則更長,世界上一些大礦不少是經過10~20年不斷探索之後才發現的,我國塔北大油田,也是在經過地質和石油部門20多年地質勘查工作之後,才於1984年取得重大突破的。所以,現在的地質勘查工作,實際上主要是為21世紀初葉作準備的。因此,若不從現在起,切實加強地質勘查工作,那麼進入21世紀後,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就可能出現「無米之炊」或「等米下鍋」的嚴重局面。
二憂部分老礦山接替資源不足。由於探明後備資源不足,不僅制約著礦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且還影響到現有老礦山生產的維持。目前,我國已有一批重要礦山的生產進入中晚期,資源逐漸枯竭,生產能力相應消失。預計全國煤礦在20世紀90年代將報廢生產能力約1.9億噸,東部地區在2020年前將有20個大型礦山報廢;全國有色金屬礦「七五」期間已有42個坑口閉坑,消失年產金屬10萬噸生產能力,預計「八五」期間還將有31個坑口閉坑,消失10萬噸金屬生產能力;到2000年時,銅、鉛、鋅礦山生產能力將消失40%;全國大中型黑色金屬礦山預計「八五」期間將消失采礦能力1800萬噸;到2000年時,現有鐵、錳礦山生產能力將消失10%。資源後備儲量不足還直接影響礦山城市的社會穩定。遼寧阜新這座因煤而立、因煤而興的能源城市,近年來礦井陸續閉坑,待業人員逐年增加,預計不到10年將有占礦務局1/3的6萬名煤礦工人待業,成為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全國有礦業城鎮300座,今後一個時期都會陸續面臨類似的問題。
三憂資源浪費大。一是開發中的浪費。一些地區亂采濫挖現象仍然存在。1990年,全國生產煤炭10.8億噸,消耗儲量匡算約40億噸。統配煤礦的礦井回採率約50%~60%,而鄉鎮集體煤礦及某些地方國營煤礦回採率只有10%~15%,許多小煤礦回收率僅10%,即采1噸,丟9噸。對綜合礦實行單打一開采也造成了很大浪費,據對1845個綜合礦山調查,50%的礦山有益伴生礦產利用率在25%以下,只有2%的礦山綜合回收率達75%以上;在400個大中型礦山中有75%的礦山沒有回收或沒有很好回收伴生礦產。加上整個開發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的限制與影響,採收率比較低。由於以上多種原因,造成資源總回收率很低。據1984年對全國3498個礦山的統計,資源總回收率僅30%左右,70%的資源白白丟掉。與世界水平相比,資源總回收率低20%以上。可見,資源在開發過程中的浪費是很驚人的。二是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浪費。長期以來,我國走的是一條靠過量消耗資源發展經濟(資源耗竭型)的道路。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從1957~1988年,我國國民收入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8.6倍,而同期消耗的能源增長了16倍,生鐵增長26.3倍,鋼材增長29.5倍,水泥增長54.8倍。另據1985年的材料,我國每1萬美元的國民收入,消耗能源20.5噸標准煤,為美國的2.6倍、日本的5倍、原聯邦德國的10倍;每1億美元國民收入,消耗銅、鋁、鉛、鋅4種主要有色金屬,為發達國家的2倍。此外,資源二次回收利用率也很低。水資源的利用率也是很低的,大部分的水用了一次就排走了。由上可見,生產過程中資源消耗和浪費也是很大的,這也加劇了日趨嚴峻的資源形勢。
總之,礦產勘查成績巨大,但國家經濟建設對資源需求更多,礦產資源供需矛盾日趨尖銳。
❷ 正確處理用什麼方法找礦的矛盾關系
一、正確處理理論找礦與經驗找礦的關系
理論找礦與經驗找礦是哲學中的一對重要范疇。主要是解決靠什麼來找礦的問題。處理這對矛盾時應注意3點。
1.找礦既需要有經驗又需要有理論
理論找礦與經驗找礦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關系。按照辯證唯物論的觀點,理論來源於實踐,是實踐經驗的總結;理論又高於實踐,實踐是基礎,理論是指導。
找礦實踐表明,找礦既需要有經驗,又需要有理論。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礦產勘查工作程度的提高,越來越要依靠科學理論來指導找礦。
由於地球是一個整體,在統一的地殼運動總過程中,地殼的各個不同地區的地質構造條件必然有它共性的一面。由於受地質構造條件的制約,各個地區之間的礦產形成與分布的特點也必然會有類似之處。因此,在這一個地區勘查某種礦產所積累的經驗,運用地質人員常用的地質類比分析法來指導另一個地區的找礦工作無疑是有益處的。一個地質工作者,隨著他到的地區越多、親自勘查的礦產地越多,積累的找礦經驗也就越多,因而對指導找礦就有更好的成效。由此可見,運用成功經驗指導找礦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運用經驗指導找礦不僅要運用自身的經驗和本地區的經驗,還要善於運用別人、別地在找礦方面的經驗,這對於克服盲目性和提高找礦成功率也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運用地質理論指導找礦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地質理論是在許多前人實踐基礎上(包括野外實踐和室內實驗)加以總結、提煉、概括而成的。與經驗相比,具有更為廣泛適應的特點,對於年輕的地質工作者來說尤為重要。因為他們實踐得還很不夠,缺乏經驗,或者經驗還不豐富,如果沒有理論的指導是難以取得很好成果的。
運用地質理論無論對於開展新區找礦或在老區進行就礦找礦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新區,由於找礦方面還沒有突出的成果,沒有土生土長的成功經驗,因此,以地質理論來指導,是卓有成效地開展找礦工作不可缺少的。在老區,由於工作程度較高,露在地表的礦、容易找的礦和易於識別的礦已基本找出來,下一步的找礦任務就是要找埋藏深的隱伏礦、難找的礦和不易識別的礦。這樣,憑一般的經驗就不行了,就需要從地質理論上進行分析,弄清楚哪裡可能還有找礦的潛力和遠景,然後再有目的地、有依據地開展勘查工作,就是說要以理論來指導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2.對待經驗和理論都要採取分析的態度
由於地殼運動的差異性,在地殼的不同部位的地質構造特徵與存在共性的同時,一定還有特性的一面。就是說,不同地區之間的地質條件、成礦條件有它的差異性。因此,勘查人員在運用這個地區勘查經驗去指導另一個地區找礦工作時,要充分考慮該區地質構質條件特性的一面。要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切忌犯照抄照搬的經驗主義錯誤。這里還要注意處理好外地經驗與本地區實際的關系。
從實際出發確定找礦方針,學習外地或外國經驗和理論時要因地制宜,要按本地區客觀地質條件辦事。外地、外國的經驗和理論是他人以往實踐的總結,吸收其精華,為我所用,無疑是對的。只要符合本地區客觀地質條件的實際,也是會有效果的。世界范圍之大,情況千差萬別,不同地區的成礦地質條件不盡相同,現有的經驗不可能將每個地區的特性都概括進去。因此,對待外國的經驗、外地經驗就不能不作具體分析地照抄照搬,而應從本地區地質構造實際情況出發,批判地加以吸收。
3.要用發展的觀點對待理論和經驗
對於先進經驗和理論還要用發展的觀點正確地加以對待。因為任何事物都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經驗和理論也是處於不斷的豐富發展之中。所以,一方面,要注意及時與善於運用豐富發展了的經驗和理論來指導找礦;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是應貫徹學習與獨創相結合的原則,吸收其適合於本地區或本國的經驗和理論,而對那些不適合的部分則應以新的事實、新的經驗來加以突破,創造新的理論來指導找礦,以使整個人類找礦的經驗和理論得到豐富與發展。有關處理學習與創新的矛盾關系問題,在繼承與發展一節中將詳加討論。
二、正確處理原有理論與新理論的關系
原有理論與新理論也是找礦哲學的一對重要范疇。找礦需要有理論的指導,指導找礦的理論和一切事物一樣,也是發展的。隨著礦產勘查實踐的深入與廣泛展開,隨著整個科學技術的進步,找礦的理論也會不斷地獲得豐富與發展。因此,在礦產勘查工作中既要充分運用原有的在實踐中證明仍然有效的理論,又要注意積極研究與摸索創造新的理論,以指導找礦更有效的開展。
由於礦產勘查工作在全球的廣泛開展,由於地質學家們的創造性思維,以及由於同礦床的復雜多樣性,成礦理論的百花園里出現絢麗多彩、百花爭艷的局面。從導致成礦的能量來源的角度分析,先有水成論和火成論之分,爾後有內生成礦作用、外生成礦作用和變質成礦作用之分,現在又增加了疊生成礦作用。從成礦的大地構造角度分析,先有槽台成礦理論,爾後有地質力學成礦理論、多旋迴成礦理論、斷塊構造成礦理論、地窪成礦理論等等。近幾十年來,板塊構造成礦理論又在全球興起。從控制礦床地質體的主要形態特徵來看,又有層控礦床、岩控礦床、裂控礦床和復控礦床理論之分。從成礦物質來源又有單源礦床、雙源礦床和多源礦床之分……
總之,成礦理論很多,在礦產勘查工作中既要從本地區客觀地質條件的實際出發,善於運用已有的並為實踐證明有效的理論來指導找礦,又要積極總結已有經驗和探索與創造新的理論來指導找礦。
近若干年來,我國地質學家在探索新的理論方面有一定進展。程裕淇教授、陳毓川研究員等人根據礦床間成因聯系及時空關系特點提出成礦系列理論。這對於找礦與擴大已知礦床的資源遠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矽卡岩型礦床成礦理論也有新進展。過去按礦物組分將矽卡岩分為鎂矽卡岩和鈣矽卡岩兩類。趙一鳴研究員根據對中國大量矽卡岩礦床的研究並與國外對比,提出錳質矽卡岩和鹼質矽卡岩兩個新的矽卡類型。前者伴有Pb、Zn(Ag、Cu)礦化,後者伴有V、Tb、Tr、Nb礦化。特別是錳質矽卡岩的提出,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它是矽卡岩類型鉛鋅(銀)礦的重要找礦標志,並為近年來內蒙古、湖南等地找礦實踐所證實。煤的成因又有新的認識。劉煥傑教授根據對煤田的研究,提出海相成煤的新理論。
我國油氣地質工作者在以往幾十年的勘探實踐與科學研究中,在應用已有的石油地質學理論的同時,不斷產生一些適應我國實際情況的找礦找氣的思路,並逐步總結形成一些重要的觀念與理論。經過「六五」期間深入研究形成的一些觀念和理論,拓寬了勘探領域,在此基礎上經過「七五」的勘探實踐和科研攻關,又總結出一些新的思路,值得我們重視。
三、正確處理原有找礦思路與新的找礦思路的關系
找礦總是按一定的思路進行的,而找礦思路又是不斷發展的。因此,在找礦中既要注意與運用原有找礦思路的同時,積極引進和開拓新的思路來指導找礦,又要注意不因有新思路就排斥仍然有效的原有思路。所以,原有找礦思路與新的找礦思路也是找礦哲學的一對重要范疇。
以磁法勘探為例。在20世紀50年代,運用物探方法尋找鐵礦,主要是通過尋找又大又強的規則的磁異常來找礦,曾取得巨大成就。如,在湖北大冶地區根據磁法資料找到了興林山鐵礦,並發現了程湖盲礦體;在內蒙古白雲鄂博地區和四川攀枝花外圍紅格、白馬、太和地區,利用磁法找礦也獲得成功。6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利用「低緩異常」而不僅是利用強磁異常來找鐵礦,也獲得很好效果。如,河北邯鄲地區鐵礦是產出在火山岩與灰岩接觸帶中的鐵礦,開始把強異常作為找礦對象,而低緩異常認為是岩石引起,找礦效果不好。後來冶金地質隊對低緩異常進行探索,結果發現了100多米厚的大礦體。
運用新思路找礦不等於不要原有思路找礦。如找油氣,過去都主要是找構造圈閉,特別是找背斜圈閉,後來利用斷層圈閉、地層圈閉、岩性尖滅圈閉以及構造、地層復合圈閉等思路找油,均獲得成功。近一二十年來,利用大推覆體下找油思路勘查油氣也獲得巨大成功。但是出現了新的思路,並不排斥繼續利用構造圈閉思路來找油,如塔北已發現的油氣田還主要是構造圈閉。
四、正確處理原有技術方法與新的技術方法之間的關系
礦產勘查技術方法和一切事物一樣都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特別在當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找礦技術方法的發展變化就更為迅速。從客觀條件分析,一方面隨著礦產勘查工作的探入,找礦難度逐步加大,為了能繼續發現與探明新的礦床,勘查工作者總是不斷研究一些新的技術方法來進行找礦。另一方面,由於整個科學技術的進步,為勘查技術方法的發展又創造了有利條件。正由於這方面原因,礦產勘查技術方法在近若干年來有了迅速發展。於是就產生一個問題,就是在找礦實踐中如何對待新老方法技術問題,如何正確處理新技術方法與原有技術方法之間的關系問題。這里有幾種情況:
1.積極採用高新技術方法
當代礦產勘查工作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迅速引入電子計算機技術和遙感技術等先進的高新技術。當今自然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由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地質科學也不例外。早在萊伊爾時代,他依據古生物化石的統計對第三紀地層的劃分就開始了地質學與數學的相互結合的萌芽。100多年來,這種結合日益擴展與緊密,逐步形成了數學地質這門學科。進入20世紀60年代之後,數學地質和電子計算機開始引入我國地質工作和地質學研究,並逐步形成了一支獨立的力量,有力地推動了地質勘查和地質研究向定量化發展。目前,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已廣泛深入到地質工作的的每一個領域,深入到礦產勘查的各個階段,貫穿於全過程並在下列主要領域取得很好的效果:
(1)各種地質地球物理、遙感、地球化學、觀察和測量儀器的數學化和計算機化,以及探礦工程設備採用計算機技術,大大提高了觀測的精度、靈敏度和操作的自動化程度,既提高了質量和速度,又減輕了勞動強度,還可以幫助我們從宏觀方面更好地認識地殼中之礦產及其成礦分布規律。
(2)各種野外觀測數據的計算機處理,使地質工作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運用計算機技術,使各種信息處理、數理統計得到廣泛運用,一方面大大加快了信息與數據的處理速度;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方面,能幫助我們更為全面地、客觀地認識客觀地質礦產情況,從而有助於正確地作出有關的判斷與決策。
(3)各類岩礦分析測試與鑒定儀器,尤其是大型儀器已經絕大多數實現了數字化與計算機控制,使分析鑒定的精度和效率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幫助我們在微觀世界裡獲得更多的自由。
(4)運用電子計算機和數學方法建立多種模型指導找礦和對礦產資源進行定量評價和定量預測。
(5)計算機成圖及圖示技術已較為普遍地得到採用。使用計算機可以方便地對地質圖件進行製作、修編、復制與儲存。
(6)計算機技術在地質工作管理中也被廣泛採用並取得顯著效果。如,地質勘查項目登記管理,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的計劃、財務、人事、勞動、統計、設備材料管理,儲量管理,地質材料、情報管理,機關文書檔案管理,辦公自動化,等等。
(7)開始出現各種地質專家系統。人工智慧地質勘查領域的開發正在不斷出現新成果。
(8)地質礦產信息系統將在電子計算機的幫助下逐步趨於統一與完善,從而可使分散的、局部的成果轉化成有認識的網路,使各種信息能夠更有效地交換、綜合與加工,從而形成新的經驗與知識,進一步促進礦產勘查工作的發展。
遙感遙測技術是近20年來發展很快的先進技術。該技術是利用電磁波的理論,應用現代化設備和先進技術方法,不必直接接觸被測物體,就可以從衛星軌道上(航天遙感)或從飛機、飛艇、氣球上(航空遙感)遠距離收集地球上或地球某一測區所需要收集的信息。這種技術應用范圍很廣。找礦即其中應用領域之一。目前用於地球資源勘查的航天遙感有:多波段掃描(MSS)、反束光導攝像(RBV)、熱紅外掃描(IR)以及測試雷達(SLR)等。目前用於找礦的航空遙感方法有:全色照像、多波段照像、熱紅外掃描、測試雷達、紅外熱輻射測量、微波輻射等。通過電子計算機及其先進的圖像處理技術,對遙感所獲信息進行科學認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許多與找礦有關的地質問題。首先從宏觀上可以幫助查明區域構造的大致輪廓,如大的盆地、大的岩體、地層的展部及主要的構造線方向等等。這對於我們了解區域地質背景將有幫助。因為不同地體或塊體可能賦存的礦產往往是很不同的。盆地可以為找油氣、煤等沉積礦產指明方向;岩漿岩體、火山機構則可為找與岩漿作用有關的礦產提供條件;一些大型剪切帶、大型推覆體等構造對指明找礦靶區很有幫助。其次,許多大型和超大型礦床往往分布在兩個不同性質的地質構造單元之間接合部位或過渡地帶。而利用遙感技術、影像解譯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分屬不同構造單元的接合部位,從而可以為我們找礦從區域宏觀上指明方向。第三,許多內生金屬礦床因圍岩蝕變而產生褪色帶或硫化礦氧化而成紅褐色的鐵帽帶,通過遙感測量因顏色差異而能顯示出來,從而可以為我們提供具體的找礦靶區和找礦標志。第四,通過遙感可以直接發現某些礦產,如地熱。
2.用新技術代替舊技術
新技術在找礦中作用和效果無疑要優越於舊技術,所以用新的技術方法代替舊的技術方法是歷史發展必然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如,在石油勘查中使用的地震儀器已經經歷了光點地震儀、模擬地震儀和數字地震儀三代。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油氣勘查中使用的是光點地震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由於模擬地震儀技術性能較光點地震儀為先進,從而代替了光點地震儀;70年代中期,開始使用數字地震儀;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油氣勘查用地震儀已均實現了數字化。現在數字地震儀也在不斷改善中。石油地震儀器每一次換代與進步,都大大地提高了油氣勘查工作的效率和質量,都有力地促進了油氣勘查工作的發展。
3.新、老技術方法並存
這種情況是一方面積極使用新技術方法,同時繼續使用仍然有效的老技術方法。
在礦產勘查實踐中,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套工作方法與找礦技術,如地質人員依靠鐵錘、羅盤、放大鏡這三件寶到野外進行地質觀察研究,利用探槽、探井、坑道和鑽孔來揭露地質現象與礦化情況。這樣一些傳統方法雖然使用時間很久,但是它們在今天以及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還是需要與有效的。因此在科學技術現代化水平已大為提高之時,在廣泛採用遙感、電腦等高新技術的同時,也不應摒棄它,而應繼續合理地使用它。正在廣為採用新三大件即GPS野外定位、數碼像機、手提計算機的今天,某些新老方法技術並存使用還有這樣一種原因,即它們具有各自的適用性。以地球化學探礦為例。最初採用次生暈法和水化學法,爾後逐步採用擴大分散流法和原生暈法。但由這些新、老方法在不同地質地貌條件地區有各自的適應性,所以新方法並不能全部用來代替原有的方法。
新、老技術方法之所以能在一定時期內並存還可能由於思想認識方面的原因和財力方面的原因。由於經濟條件所限,而不能使新技術全面推廣,以致在一定時期內出現新、老技術並存的局面。如,鑽探技術方面就有這種情況。
4.採用適用技術
採用適用技術就是既不繼續使用舊的技術方法,又不普遍推廣使用最新的先進技術,而是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從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採用與本國、本地區或本部門財力和人員技術文化素質相適應的技術。在我國目前適用技術的比例還是比較大的。中國的方法技術在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普遍受到歡迎,原因也在此。
❸ 正確處理理論找礦與經驗找礦的關系
理論找礦與經驗找礦是找礦哲學中的一對重要范疇。主要是解決靠什麼來找礦的問題。處理這對矛盾時要注意三點。
(一)找礦既需要有經驗又需要有理論
理論找礦與經驗找礦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關系。
按照辯證唯物論的觀點,理論來源於實踐,是實踐經驗的總結。理論又高於實踐,實踐是基礎,理論是指導。
找礦實踐表明,找礦既需要有經驗,又需要有理論。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礦產勘查工作程度的提高,越來越要依靠科學理論來指導找礦。
由於地球是一個整體,在統一的地殼運動總過程中,地殼的各個不同地區的地質構造條件必然有它共性的一面。由於受地質構造條件的制約,各個地區間的礦產形成與分布的特點也必然會有類似之處。因此,在這一個地區勘查某種礦產所積累的經驗,運用地質人員常用的地質類比分析法來指導另一個地區的找礦工作無疑是有益處的。一個地質工作者,隨著他到的地區越多,親自勘查的礦產地越多,積累的找礦經驗也就越多,因而對指導找礦就有更好的成效。由此可見,運用成功經驗指導找礦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運用經驗指導找礦不僅要運用自身的經驗和本地區的經驗,還要善於運用別人別地在找礦方面的經驗,這對於克服盲目性提高找礦成功率也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運用地質理論指導找礦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地質理論是在許多前人實踐經驗基礎之上(包括野外實踐和室內實驗)加以總結、提煉、概括而成的。與經驗相比,具有更為廣泛適應的特點。
運用地質理論找礦對於年輕地質工作者來說尤為重要。因為他們實踐得還很不夠,還缺乏經驗,或者經驗還不豐富,如果沒有理論的指導是難以取得很好成果的。
運用地質理論無論對於開展新區找礦或在老區進行就礦找礦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新區,由於找礦方面還沒有突出的成果,沒有土生土長的成功經驗,因此,以地質理論來指導,是卓有成效地開展找礦工作所不可缺少的。在老區,由於工作程度較高,出露在地表的礦、容易找的礦和易於識別的礦已基本找出來,下一步的找礦任務就是要找埋藏深的隱伏礦、難找的礦和不易識別的礦。這樣,憑一般的經驗就不行了,就需要從地質理論上進行分析,弄清楚哪裡可能還有找礦的潛力和遠景,然後再有目的有依據地開展勘查工作。就是說要以理論來指導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二)對待經驗和理論都要採取分析的態度
由於地殼運動的差異性,在地殼的不同部位的地質構造特徵與存在共性的同時,一定還有特性的一面。就是說,不同地區之間的地質條件、成礦條件有它的差異性。因此,勘查人員在運用這個地區勘查經驗去指導另一個地區找礦工作時,要充分考慮該區地質構造條件特性的一面。要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切忌犯照抄照搬的經驗主義錯誤。這里還要注意處理好外地經驗與本地區實際的關系。
從實際出發確定找礦方針,學習外地或外國經驗和理論時要因地制宜,要按本地區客觀地質條件辦事。外地、外國的經驗和理論是他人以往實踐的總結,吸收其精華,為我所用,無疑是對的。只要符合本區客觀地質條件的實際,也是會有效果的。如贛西北地質大隊的地質人員,在學習了斑岩銅礦成礦理論和國內外尋找斑岩銅礦的經驗,分析對比了德興斑岩銅礦與九江城門山礦區的礦床地質特徵之後,給他們在尋找斑岩銅礦方面以有力的啟示,通過幾年的工作,終於證實該區具有大型規模的斑岩銅礦體存在。又如,近幾年我們引進了國外有關卡林型金礦的理論和找礦的成功經驗,在我國貴州等地開展同類型金礦找礦工作首先獲得了成功,並取得重大突破。
但是,我們要正確地認識現有理論和經驗。地質理論與其他某些科學理論相比,有其特殊性。①由於地質作用過程本身是不可能人工再造的,因此,地質理論不可能像其他自然科學理論那樣,可以被實踐(或實驗)所證實完全;②由於受人們對被研究客體的認識廣度與深度的限制,每一件理論的適用性,又都是有條件和有限度的。所以,既要重視理論對找礦實踐的指導,但又不能將其當作絕對真理來對待,不看本地區的地質條件,簡單地照抄照搬。對待已有的經驗也要採取分析的態度。因為外地和外國的經驗,畢竟只是一部分人在一部分地區找礦實踐經驗的總結。世界范圍之大,情況千差萬別,不同地區的成礦地質條件不盡相同,現有的經驗不可能將每個地區的特性都概括進去。因此對待外國經驗、外地經驗就不能不作具體分析地照抄照搬,而應從本地區地質構造的實際情況出發,批判地加以吸收。如對不同類型銅礦床的評價問題,根據國外經驗,斑岩銅礦在世界上已探明的銅儲量中約佔40%,屬主要類型;而矽卡岩型銅礦僅佔百分之幾,不屬主要類型。這一條是國際上其他一些國家公認的經驗,對於我國來說,既有適合之處,也有不適合之處。斑岩銅礦在我國已探明銅儲量中佔1/4,這個比例今後還會進一步提高,確屬銅礦床主要類型之一。這一點,中國的情況與外國的情況有某些相似之處。而接觸交代型(矽卡岩型)銅礦的情況,在中國則與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的情況迥然不同。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有不同時代的碳酸鹽岩地層,並有大量中酸性小火成岩侵入體,岩體與圍岩之接觸帶中矽卡岩發育良好,具有優越的成礦地質條件。正是根據這些認識,這個地區的廣大地質工作者在該區大力開展了找矽卡岩型銅礦的地質工作。安徽、江西、湖北、江蘇先後取得了重大進展,發現並成功地勘探了一批大中型矽卡岩銅礦,從而打破了「矽卡岩型無大礦」的舊觀念,使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我國著名的以矽卡岩型為主的鐵銅成礦帶。此外,在青海、甘肅等省區也探明有一定儲量,從而使整個矽卡岩銅礦儲量在我國銅礦總儲量中所佔比例最大,達28%以上,成為中國銅礦床中最主要的類型之一。
(三)要用發展的觀點對待理論和經驗
由上述可見,對於先進經驗和理論還要用發展的觀點正確地加以對待。因為任何事物都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經驗和理論也是處於不斷的豐富與發展之中。所以,一方面,要注意及時與善於適用豐富發展了的經驗和理論來指導找礦;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是應貫徹學習與獨創相結合的原則,吸收其適合於本地區或本國的經驗和理論,而對那些不適合的部分則應以新的事實、新的經驗來加以突破,創造新的理論來指導找礦,以便使整個人類找礦的經驗和理論得到豐富與發展。有關處理學習與創新的矛盾關系問題,在繼承與發展一節中將詳加討論。
❹ 礦區及外圍找礦成效顯著
本次對抱倫金礦區及外圍48km2范圍內金礦進行了初步預測評價工作,開展了1:1萬地質填圖、1:2000地質填圖、1:1萬土壤測量、自然a卡測量、壤中汞氣測量、槽探、坑探、鑽探等地質工作,並對海南島西南部3600km2范圍內開展地質遙感解譯和找礦前景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如下找礦成果:
1)通過鑽探工程揭露,進一步控制了已知的V4-1、V4-2和V2-1礦體外,新發現V4-3、V4-4、V4-5、V4-6礦體,基本查明區內31條金礦(化)體的分布、數量、形態、產狀、規模及礦石品位特徵。研究表明,金礦脈賦存於NNW向含礦構造破碎帶中。礦體由含金石英脈和含金蝕變岩組成,多呈脈狀、似透鏡狀、透鏡狀,礦體產狀與含礦破碎帶基本一致,走向一般為325°~355°,傾向SWW,局部NEE,傾角一般65°~85°,個別礦體(V13-1)走向為23°~25°,傾向NWW,傾角65°~83°。礦體長度一般為70~1240m,厚度為0.20~7.84m,厚度變化系數10%~102%,屬於穩定—不穩定類型。礦體平均品位1.07~29.30g/t,個別為98.05g/t(V1-7),單樣最高品位為282.70g/t(V1-3),品位變化系數為9%~193%,屬於均勻—很不均勻類型。礦體向S側伏,可能與花崗岩與地層的接觸界面一致,側伏角45°~50°。
2)通過工程揭露新發現隱伏礦體4條,新增資源量6276kg;結合前期資源量估算結果,對圈定的31條礦(化)體中的21條礦體進行了資源量估算,求得(333+3341)金資源量80186kg,其中333資源量22259kg,3341資源量57927kg。單礦體規模較大的V1-3,其(333+3341)金資源量為25659kg,占研究區(333+3341)金總資源量的32%,其中333和3341金資源量分別為8041kg和17618kg,分別占研究區(333+3341)金總資源量的10%和22%。抱倫金礦床(333+3341)資源量達到大型—特大型金礦床遠景規模,且隨著找礦驗證工作的深入,可望達到超大型金礦床遠景規模。
3)研究區Ⅰ號脈帶自開發以來,社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據不完全統計,1997年至2002年6年中,黃金生產產值達2.5億元,企業稅後利潤達3000萬元,向當地政府和稅務部門上繳各種稅費約5000萬元。該礦山已成為當地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抱倫金礦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開創海南省在勘查中進行開發的集勘查開發一體化道路的先河,也為海南省礦業開發企業闖出了一條新路,獲得了成功的經驗。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
❺ 在礦產地質和找礦評價技術方面取得了新成果和新經驗
(1)在阿爾泰地區古元古代地層中發現了阿克吐拜克金礦床,開創了該區前寒武系中找金礦的先河,這一發現必將推動阿爾泰金礦事業的大發展。
(2)經充分對比研究,將哈巴河縣賽都韌性剪切帶型金礦帶延伸到布爾津河邊的山前地帶——阿克別依提地區,確定了7個礦化蝕變體,經兄弟單位在2號礦化體上的工程查證,區內韌性剪切帶及礦化蝕變特徵均與賽都金礦一致,並圈出了金礦體,表明該地段地表礦化蝕變體為金礦體的反映。
(3)經過對昆貴銅礦的研究和查證,總結了鐵熱克提式銅礦成礦模式,指出哈巴河群的沉積地層中銅的高背景值為銅礦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礦質,奧陶紀—志留紀的火山活動是礦床形成的重要因素,在這一時期,大陸處於伸展裂解的構造背景,圍繞火山噴發中心,地殼中處於拉伸狀態,使火山熱液沿火山通道及火山通道周圍的裂隙上升,火山熱液不僅其本身含有大量的成礦物質,而且它對周圍地層(褶皺基底)中的礦質起到萃取作用,使地層中的銅、金進入火山熱液,上升到淺構造層次的有利部位,由於溫、壓的降低,使礦質得以沉澱,形成礦床。
(4)提出了構造異常區(帶)在阿爾泰地區無論對金礦或銅礦都有明顯的控製作用。北北西向斜跨斷裂、區域性斷裂帶的拐折部位、兩組斷裂交匯部位、分支斷裂控礦都十分顯著。如多拉納薩依金礦,阿舍勒銅礦等都處於北西向構造帶的北北西或南北向構造異常區。目前艾梅爾、鐵熱克提等礦區都在這樣的構造異常區,應加大工作力度。
(5)對品位特別不均勻的金礦體,創造性地應用多種取樣方法和多種測試分析方法,如撿塊、刻線、刻槽、剝層和全巷法等取樣方法,化學分析、人工重砂和混汞等分析測試方法相互支撐和相互檢驗,為全面肯定阿克吐拜克岩金礦床做出了貢獻。
(6)根據阿爾泰晚古生代火山岩銅礦床的發育特徵,提出了尋找同時代具有成因和空間聯系的斑岩銅礦和斑岩銅金礦的可能性,其首選地區應該是阿舍勒銅礦外圍。
❻ 加強深部找礦實現找礦重大突破
白鳳軍 趙金洲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五地質大隊)
一、深部找礦含義
2008年初,國土資源部專門出台了關於促進深部找礦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開展主要成礦區帶地下500m至2000m的深部資源潛力評價,主要固體礦產工業礦體的勘查深度要推進到1500m。《河南省國土資源廳關於開展深部找礦工作的通知》指出:煤炭勘查深度為1500m以淺、鋁土礦700m以淺、鐵礦1000~1500m以淺、鉬礦、鉛鋅礦1000~1200m以淺及金礦1500~2000m以淺。
深部找礦類型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指在已知礦床或生產礦山深部找礦:①尋找已知礦體的延伸部分;②尋找已知礦體深部(或周邊)的未知礦體,它包括尋找與已知礦體相同類型的未知礦體和尋找與已知礦體不同類型的礦體。
另一方面在已知礦床的新區開展深部找礦、在掩蓋區未出露地表礦體的找礦問題。不同類型的找礦目標,找礦的准則、方法、技術手段、找礦難度及效益各不相同。
二、我國深部找礦實踐現狀
目前面臨的問題是淺表礦越來越少,找礦難度越來越大,向深部找礦是必然趨勢;隨著對資源需求劇增,礦產品價格上揚和勘查-開採的技術水平提高,深部找礦具有廣闊的前景。
國內外找礦實踐一再證明,現有礦區深部找礦潛力巨大。我國多數金屬礦山的探采深度不到500m,目前我國在10618個主要金屬礦山中,只有個別礦山開采深度大於1000m(如紅透山、冬瓜山等),而國外開采深度超過千米的深井礦山有80餘座。
我國過去的勘探深度一般小於500m,而現采礦深度可達1000m。從深500~1000m可采深度內存在第二找礦空間,礦產勘查亟待向深部進行戰略轉移。
我國雖然勘查深度總體不大,但對隱伏礦床的找礦問題也一直受到關注和重視。我國當今開展大規模的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計劃,使深部找礦進入了多礦種、多類型、多目標、多技術的全面推進新階段。
我國自2004年開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工作以來,取得重大成就。在632座被調查危機礦山中,有466座具有資源潛力;其中,預測資源量達到大型礦床規模的有104座,中、小型規模的351座。
銅陵冬瓜山特大型銅礦床的產出深度就在900m左右,近年在-880m中段又發現斑岩型銅礦床,銅品位在0.6%~1.5%;凡口鉛鋅礦在600m以下找到160萬t的可採金屬儲量;膠東新城、台上、阜山等金礦,新增儲量大於300t,大部分是在500m以下的「第二富集帶」獲得的;大冶鐵礦深部新增(333+334)鐵礦石資源量2304萬t,伴生銅資源量10.3萬t。
找礦實踐證明我省深部還有巨大的找礦潛力,如河南新蔡隱伏鐵礦發現。在對1∶20萬航磁異常解譯的基礎上,開展1∶5萬地面高磁圈定靶區,對重點靶區開展1∶1萬高精度磁測和CSAMT測深,預測太華群磁鐵石英岩埋藏深度,鑽探驗證見累計厚度104.14m的鐵礦體。
我省礦產資源勘查程度較高,但是以往的地質找礦勘查深度一般在300~500m,絕大多數為地表礦。河南省兩權價款項目的實施,在煤炭、鋁土礦深部找礦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找礦成果,深部礦產勘查工作揭示了我省深部礦、隱伏礦還有巨大的找礦潛力。開展深部找礦,將成為加快實現地質找礦新突破的有效途徑,是為實現「中原崛起」提供資源保障的主要措施之一。
三、如何開展深部找礦
1.深部找礦要做到「一協調、四結合」
即公益性地質調查與商業性礦產勘查相協調;產學研相結合、深部找礦與外圍拓展相結合、重點成礦區帶新區發現與面上找礦相結合、理論引導與技術創新相結合。
2.深部找礦部署
要根據不同成礦區帶、不同勘查階段和不同礦種的特點,分層次有重點的開展深部成礦規律研究;選擇重點成礦區帶,開展深部礦產資源預測評價,為科學部署深部找礦工作提供依據;加強厚覆蓋區隱伏礦床預測與深部勘查;加強定位預測,縮短找礦周期,提高找礦效率。
3.深部找礦方法
長期的找礦實踐表明,就礦找礦,綜合預測,大膽驗證,是深部找礦的有效方法;建立成礦模型及對已有成礦模式的深刻理解,對後期構造作用的仔細解釋等地質理論的應用,是深部礦勘查的基礎;先進的物探儀器、化探方法和測試工具是有效的勘查手段。
深部找礦需要多種方法多種手段及多學科相互配合,協同作戰。施俊法認為:「必須充分重視各類方法的應用條件與前提,重視各種直接信息的挖掘與印證,加強各類方法的集成與綜合。方法技術的適用性和針對性,比先進性更為重要。」王世稱則提出了針對不同類型礦床的勘查方法組合建議:變質鐵礦床,以重磁找礦方法為主;基性—超基性岩體Ni、Cr、V、Ti礦產,以磁法、重力、電法和化探找礦效果好;中酸性岩體的斑岩型礦床Cu、Mo為主,以電法和化探找礦效果好;矽卡岩型礦床,以綜合方法找礦;熱液硫化物、石英脈礦床,電法、磁法、化探是有效的找礦方法;偉晶岩礦床,放射性、磁法、化探、重砂是有效找礦方法;煤礦以地震為主要方法;鹽類礦床,電法是有效的找礦方法;放射性礦床,重、磁、放射性是有效的找礦方法。
四、面對挑戰,強抓機遇,積極應對,取得找礦重大突破
1.認清形勢,堅定信心,取得找礦重大突破
通過「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活動,在危機面前,我們要敢於沖破傳統思維束縛,突破固有找礦思維和模式,要大膽創新,充分發揮五隊的物化探專業技術和設備優勢,在深部找礦上有所建樹。以技術求資源,以資源求資本,迅速壯大經濟實力。優化生產組織和資源配置,努力實現找礦的新突破。
2.加大成礦區帶研究工作,要切實加大地質勘查力度
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河南省財政廳關於印發《2009年度省級地質勘查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中明確了2009年度要加大成礦區帶研究工作,重點強調加大對我省經濟發展具有支撐作用礦產的地質勘查項目投入力度。主要開展小秦嶺-熊耳山-外方山銀多金屬成礦區、盧氏-欒川-方城鉬鎢多金屬成礦區、伏牛山金銻多金屬成礦區、桐柏山-大別山銀金鉬多金屬成礦區、三門峽-鄭州-平頂山地區隱伏鋁土礦成礦區、豫中、豫東平原隱伏變質火山-沉積型鐵礦區,許昌、周口、濮陽和駐馬店等豫東、豫中平原掩埋區煤礦地質勘查工作,做到有目的、有重點地開展各項目工作,為我省經濟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3.改變人才觀念,提高地質研究程度
無論是行業或企業競爭,歸根到底為人才競爭,人才是一個單位、企業興衰的關鍵所在。第一,要造就一大批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過硬的地學新人;第二,逐步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發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為穩定地勘人才隊伍創造良好環境;第三,調動一批熟悉河南省現有礦床,具有豐厚的專業基礎,又樂於開展成礦規律、礦床成因、找礦標志等研究的人才,給予類似於政府津貼的補貼,激發他們多出大的地質礦果;第四,打破專家越老越好的觀念,大膽啟用一批年輕有為的青年專家,突破知識和觀念的瓶頸制約。
地質找礦方面的知識更新和觀念創新,在實現深部找礦的重大突破方面顯得非常重要。
4.加強成礦模式研究,建立河南省重要礦種的礦床模型,指導深部找礦
組織專家或成立隊伍對河南省內的主要礦床進行研究,建立主要礦種的成礦模型,劃分成礦系列,指導找礦。解決如鉬-銅-金-鉛鋅-重晶石等成礦系列問題,解決脈型礦床和斑岩礦床的關系問題,解決非金屬(如螢石)和金屬礦床的關系問題,等等。這些重大問題的解決是實現深部找礦突破的前提。
嵩縣南部脈型鉬礦於2005年發現的新類型礦床,分布面積廣,潛在資源量大,附近有多個火山口分布。該類礦床究竟是脈狀礦床,還是火山噴發型層控礦床,對實現找礦突破有重大意義。
5.技術和儀器設備更新為深部找礦突破提供支撐
先進的鑽探設備為深部找礦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HXY系列全液壓繩索取芯鑽探深度可達3000m,為深部找礦提供了鑽探技術保障。
瞬變電磁法簡稱TEM,是目前國內外最推崇的電法勘探方法,已在地質勘查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它的主要特點為:壓制人為干擾能力強,分辨電性不均勻體的能力高,特別是對低阻體的反映更靈敏,同時能夠成功地進行二維和三維定量解釋,大大提高了數據處理效率和解譯精度,極大地提高了目標物的探測深度和靈敏度,從而有效地指導深部找礦工作,為找礦新突破提供了良好的技術保障。
手執式礦石元素分析儀,可以在數秒鍾內同時檢測出礦石中近40種元素的含量,還可通過電腦無線控制即刻存儲下載。無線藍牙技術可實現與GPS及衛星電話的一體化實測,並快速生成化探綜合圖。
近幾年河南省利用兩權價款為各地勘單位配備了先進的物、化探、測繪和鑽探、測試等設備,為深部找礦提供了硬體准備。
6.國家和省政府出台相關政策,是對實現地質找礦突破的有力支持
國土資源部去年4月頒布了《全國地質勘查規劃》,出台礦產勘查新機制,提出了「政府引導、市場調節、公益先行、商業跟進、統籌部署、分工合作」的總體思路,加強了對16個重要成礦區帶(包括東秦嶺-大別山區帶)的勘查工作部署,推出和地方、企業合作的5種模式。
河南省政府在去年10月份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管理的若干意見》(豫政〔2008〕49號文)。這一重要文件明確提出,要切實加大地質勘查力度,重點在重要成礦區帶開展鉬、鉛、鋅、銀礦等多金屬礦勘查。這對我省地礦產業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必將對我省地礦產業躍上新台階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深部礦勘查已成為礦產資源勘查和研究的前沿領域。我國在目前的采礦技術及經濟范圍內,還存在第二、第三找礦空間。勘查的重點深度,首先是礦山目前可采深度范圍內(-1000m),其次是鑽探可控制的深度范圍內(-1500m)。深部礦找礦潛力巨大,挑戰也巨大。深部找礦是一個全局性問題,發展深部勘查學,促進深部找礦突破,涉及中國資源保障的基本問題。
「勘查創造財富,創新成就未來。」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挑戰和重大機遇,面對錯綜復雜的局面和艱巨的歷史使命,我們地質人任重道遠,實現深部找礦的重大突破我們義不容辭。
❼ 找礦獎的級別
地質礦產部1983年2月18日 地勞〔1983〕69號公布了地質找礦獎勵試行辦法
第一條 為了激勵廣大地質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地質找礦效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交更多、多好的礦產資源,特製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地質找礦獎即工業礦床的發現獎,包括榮譽獎和物質獎,屬一次性獎勵。獎勵直接找到具有工業價值礦床的各類地質科學技術人員及其他有功人員。凡部所屬單位的集體或個人,符合本辦法規定的,均可給予獎勵。
工業礦床,包括當前經濟技術條件下具有工業利用價值的金屬礦床、非金屬礦床(含燃料礦床)、石油、天燃氣、地下水、地下熱能等資源。
第三條 凡在地質找礦工作中作出下述成績之一者,均可申請獎勵。
1.首先發現和評價有開采價值的金屬或非金屬礦床(以下簡稱礦床)、油氣田、地熱田、地下水源地(以下筒稱水源地);
2.在已作過評價的礦床、油氣田、地熱田、水源地,發現了新的工業礦體或擴大了已知礦床規模,增加的儲量相當於小型、中型或大型者。
3.在礦床、油氣田、地熱田、水源地綜合評價後,發現了新礦種(有益組分)或新用途,提高了礦床的經濟價值,增加了儲量。
第四條 獎勵等級和條件。根據礦床規模、國民經濟意義、工作難度,分別確定獎勵等級和條件。
一等獎:凡有下列成績之一者,給予一等獎。
1.經工作證實完全符合當前技術經濟條件的國家急缺、貴重、重點礦種的大型工業礦床;
2.在含油、氣遠景區找到大型油、氣田,或獲得有重大突破意義的工業油、氣流井;
3.在地熱活動區,找到可供開發的大型地熱田,經過工業試生產,地熱生產井的流量、溫度、壓力穩定;
4.在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地區,為國家重點項目或嚴重缺水城市查明大型水源地。
二等獎:凡有下列成績之一者,給予二等獎。
1.經工作證實基本符合當前技術經濟條件的國家或地區性急缺、貴重、重點礦種的大型工業礦床;完全符合當前技術經濟條件的國家急缺、貴重、重點礦種的中型工業礦床;
2.在新區找到中型油、氣田,或有重大意義的高產的工業油、氣流井;
3.在地熱異常區,找到可供開發的中型地熱田,經過利用,地熱井的流量、溫度、壓力穩定;
4.在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地區,為國家重點項目或缺水城市查明大型水源地; 三等獎:凡有下列成績之一者,給予三等獎。
1.經工作證實符合國家當前技術經濟條件的地區性短缺、重點礦種的中型工業礦床和一般礦種的大型工業礦床;
2.在遠景區找到小型油、氣田,或獲得中高產的工業油、氣流井;
3.在地熱異常區,找到可供開採的小型地熱田,經過利用,地熱井的流量、溫度、壓力比較穩定;
4.在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地區,為國家和地方一般建設項目或嚴重缺水城市查明中型水源地;
四等獎:凡有下列成績之一者,給予四等獎。
1.經工作證實,完全符合當前技術經濟條件的國家或地區性短缺、重點礦種的小型工業礦床和一般礦種的中型工業礦床;
2.在油、氣普查工作中發現具有指導意義的油、氣顯示井;
3.在有價值的天然溫泉附近,經過勘探可以擴大流量一倍以上,利用後,溫度、水頭比較穩定;
4.在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地區為國家和地方一般建設項目源地、嚴重缺水地區的小型水源地,或新發現有醫療和飲用價值的礦泉。
第五條 獎勵標准:
一等獎 授予獎章 獎金20,00030,000元
二等獎 授予獎章 獎金10,00020,000元
三等獎 授予獎章 獎金5,00010,000元
四等獎 授予獎章 獎金2,0005,000元
凡獲得地質礦產部一至四等找礦獎項目的有重大貢獻的個人,根據貢獻大小分別記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發給立功證書。對兩次獲得一等找礦獎記一等功者,授予勞動模範稱號,三次以上者,授予功勛地質找礦者的稱號。有關記載立功證書和稱號的副本裝入本人檔案。
第六條 地質找礦獎勵工作應在礦床、油氣田、地熱田、水源地規模及工業價值已經肯定,工作程度做到詳查或地熱田、水源地詳勘階段並在提交地質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其報告由有關專業司局、省地質局(處)、指揮部審查批准。
第七條 凡申報地質找礦獎者應填報如下附表:
1.地質礦產部地質找礦獎申報表,並附主要地質成果(包括附圖)。
2.工業礦床調查歷史登記表。該表從發現礦點、油氣、地熱構造和水源開始,物化探異常從驗證見礦開始即應登記,前後有幾個單位協同工作的,由地質找礦最終工作單位負責登記。
3.記功人員申報表。
第八條 地質找礦獎實行由部和省地質局(處)、指揮部兩級分別進行獎勵,即一等獎勵及其記功人員由部進行;二、三、四等獎勵及其記功人員由省地質局(處)、指揮部進行;直屬單位的二、三、四等獎及其記功人員由有關專業司、局進行。後兩類報部備案。獎金分配:一等獎由部主管司、局與有關省地質局(處)、指揮部協商提出分配方案,二、三、四等獎由省地質局(處)、指揮部和有關專業司、局召集有關單位協商提出分配方案。
第九條 申報程序由申報地質找礦獎的單位(記功集體或個人)填寫找礦獎申報表、記功人員申報表(一式三份),經本單位評審,確認無誤,提出獎勵和記功等級,簽名蓋章後上報省地質局(處)、指揮部、專業司、局。申報一等獎的項目應由省地質局(處)、指揮部、專業司、局評審同意後報部審批。
第十條 地質找礦獎的評審獎勵,每年進行一次,對各單位申報請獎項目,由各級主管業務單位提出初審意見。按分級管理的原則,分別由部(主管司、局)、省地質局(處),指揮部兩級組織找礦獎評審小組負責評審,由部、地質局(處)或指揮部兩級批准。各省地質局(處)、指揮部、專業司、局向部請獎項目,應於上半年報部。
第十一條 對地質找礦中做出優異成績的個人應予多獎,一般每人不低於本項找礦獎金總額的10%。其餘獎金的大部分(6070%)應獎給直接從事野外地質找礦工作的各類有功的地質科學技術人員;獎金的另一部分(3040%)獎給對地質找礦直接有關的其他人員。找礦集體所得獎金,應按照個人貢獻大小合理分配。未找到礦的分隊、小組或提供勞務的單位,不應分享找礦獎金。
第十二條 地質找礦獎的獎金,由部、省地質局(處),指揮部生產發展基金中列支。
第十三條 對於在地質找礦工作中做出特殊貢獻的,包括找到特別巨大的工業礦床,可以在上述規定的獎金標准以外,另定獎勵或向國家申報獎勵。
第十四條 對於有弄虛作假的集體和個人,經查明屬實者,撤銷其獎勵,追回獎金,並按情節輕重給予批評或處分。
第十五條 本辦法自頒布之日起試行。對於一九八○年評功授獎大會以後所取得的地質成果,符合本辦法規定的,可以申報獎勵。各單位現行有關規定,凡與本辦法有抵觸的,改按本辦法執行。
第十六條 本辦法解釋權屬地質礦產部。
附: 1.地質找礦獎申報表
2.工業礦床調查歷史登記表
3.記功人員申報表
4.礦床規模劃分標准及國家急缺、貴重、重點礦種范圍。
❽ (三)地質找礦新機制所取得的重要成績
1.充分調動了各個方面的地質找礦積極性
地質找礦新機制的提出,並運用於「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充分調動了政府、企業和地勘單位的找礦積極性,這個積極性主要體現在:
(1)中央政府的積極性
今後10~20年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世界上新興國家發展的提速期。按照現有查明資源、儲量與預測需求量的分析,我國石油、鐵、銅、鋁、鉀鹽等大宗礦產品對外依存度仍將居高不下,大宗礦產品的全球競爭更加激烈。與急劇增加的資源需求相比,我國地質找礦相對滯後。面對這種形勢,國務院及時提出了實施「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大財政投入,建立中央地勘「基金」,在資金上給予了充分保證,這是前所未有的。戰略行動的總體目標是用8~10年時間,實現主要能源資源整裝勘查、老礦山深部和外圍找礦及成礦遠景區找礦發現,形成一批能源資源戰略接續區,建立重要能源資源儲備體系,促進能源資源可持續利用。實現能源資源綜合勘查評價,促進節約集約與綜合利用。密切結合國家區域產業規劃布局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資源產業戰略西移、加強海域與境外招標。推進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體制機制改革。中央政府這個積極性是前所未有的。
(2)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從我們跟蹤調研的幾個重要礦產資源大省(區)及了解到的幾個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省(區)看,他們對「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非常重視,是為找到可利用的資源儲量,解決資源約束,推動本省(區)GDP的增長,很快形成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里包括財富增長效益,即礦產資源所提供的社會財富,如陝北地區產油的縣(市)、山西和內蒙古產煤地區的縣(市),找到資源之後很快就富起來,經濟發展效益明顯;通過礦產資源,可以招商引資,在勘查期間、在建設期間或在形成生產能力之後,都會迅速增加本地區的生產增加值,擴大就業,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提高地方社會需求水平,拉動地方經濟大發展。因此具有潛在礦產資源的地區,政府加強了組織領導,摸清了家底,作出了全面部署。同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調動各方面找礦積極性;地方政府在要求中央支持的同時,本省(區)財政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加大地方財政投入,建立地方礦產勘查基金。
(3)大型國有非礦企業的積極性
大型國有非礦企業的特點是規模大、資金雄厚,財大氣粗。所以把他們單獨拿出來講,是強調他們原來不是從事礦業的實體經營,而是從事諸如電力、鋼鐵、經貿、鐵路、建築等產業。他們所以要進入礦產勘查,完全出於企業追求贏利的本能。因為進入21世紀之後,大多數礦產品的價格都上漲了2~4倍,而其成本增長遠遠低於這個幅度。所以礦業的利潤率大多高於社會平均利潤率,這就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如青海、新疆、黑龍江、貴州、安徽、河南、西藏,都有這類大企業進入。有些省(區)政府還專門邀請這類大企業。除了中央的國有大型企業以外,地方的非礦大企業也紛紛進入,他們更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4)礦業企業的積極性
這里所說的企業與上面提到的根本不同點在於,他們是依賴礦產資源產出礦產品搞實業經營的,每一個礦山企業的建立和持續,都是以探明可動用的礦產資源為條件的,礦產資源決定著他們的生存與發展,以及當地社會的繁榮和穩定。這個條件一旦失去,不僅影響企業本身,而且殃及當地社會。大慶油田已經連續發展了50多年,就是靠不斷地在礦區、在周邊找到了接續的油氣資源;大慶油田經過50多年的建設,已經形成了全面而完整的基礎設施、生產設施體系,而且這些體系所付出的成本,早已收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就近、就地解決接續資源,正是他們全力以赴所追求的。遼寧省紅透山銅礦,也是老礦山,並因開礦而立鎮。前幾年由於礦產資源面臨枯竭,直接造成該鎮的生存危機,有些商家要搬走,房價大幅下落,無人問津;後來由於在外圍、在深部找到了接續資源,不僅企業起死回生,當地居民也奔走相告,城鎮恢復了生機,房價大幅上漲。這些情況說明,在商業性地質找礦中,企業的主體作用是最重要的,是不可替代的。
(5)地勘單位的積極性
在地質找礦中充分發揮地勘單位的積極性是不言而喻的,這也是中國特色。因為所謂地勘單位在中國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它是專門為礦產勘查提供技術勞務的。上述4個方面的積極性,都是它最希望看到的。上述4家的出資也就是他們的收入,4家出資越多,他們的收入越多。所以地勘單位的積極性帶有很強的依附性。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他們追求的是地質項目的承包價款,所以具有短期性,對地質找礦長遠發展所起的作用不大。如果上述4個積極性的動機,都是追求地質找礦成果,而把勘查勞務當成一種手段,那麼地勘單位的積極性則是把手段當成目的。而這正是地勘單位所堅持的事業性質所決定的。地勘單位要擺脫這種局面,就必須成為勘查投入的出資者,進而就必須實現企業化,由第五個積極性晉升為第四個積極性,即礦山企業的積極性。
上述5個積極性,構成了我國礦產資源勘查新態勢,並已經取得較好的地質成果。
2.礦產勘查投入大幅增加
地質找礦新機制實施以來,由於上述五大積極性的充分發揮,礦產勘查投入大幅增加。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國土資源形勢分析報告」數據,2010年全國地質勘查投資953.0億元,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費544.6億元,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費331.8億元,企事業單位在固體礦產勘查方面的投資所佔比重達70.9%。2011年,全國地質勘查投資1093.3億元,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費651.4億元,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費440.9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地方財政投入179.1億元,佔16.4%;社會投資913.2億元,佔83.6%。2012年全國地質勘查投資 1220.4億元,其中社會投資 1021.6億元,佔83.7%;財政投資198.8億元,佔16.3%。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費747.2億元;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費473.2億元。
許多資源大省(區)在資金投入上給地質找礦的支持力度更大,特別是在普查找礦階段,一些省(區)的政府已經成為找礦投入的主體。在政府的帶動下,礦產勘查投入大幅度增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資源大省甘肅,近幾年的礦產勘查投入情況如表2。
表2 甘肅省2005~2011年地質找礦投入情況
從上表可見,2011年地勘投入130828萬元,比2005年增長693%。而政府投入了70083萬元,占當年總投入的53.9%,超過社會資金的投入,成為投資的主體。
3.地質找礦取得重要突破
大投入形成大突破,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國土資源形勢分析報告」數據,2010年新上表固體礦產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129處,其中大型礦產地54處,中型礦產地75處。18種主要礦產查明資源儲量中有17種礦產有不同程度的勘查新增,只有鉀鹽勘查減少。煤炭、天然氣、鐵礦、鋁土礦、鉬礦、金礦、硫鐵礦和磷礦查明資源儲量勘查增加比較明顯,煤炭查明資源儲量勘查增加超過400億t,天然氣勘查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超過2500億m3,鐵礦勘查增加約80億t。
2011年,固體礦產新上表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共132處,其中大型礦產地52處,中型礦產地80處;油氣礦產大型油田4處。從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按礦種統計分析看,大型油田2處,大型氣田2處,煤炭47處,金礦22處,鐵礦18處,磷礦13處,鉬礦11處,銅礦6處;鉛礦、鋅礦和銀礦各5處,鎢礦4處,鋁土礦、錫礦、銻礦、硫鐵礦和鉀鹽各1處。全國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3.7億t,同比增長20.6%,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2.66億t,石油新增探明地質儲量大於1億t的盆地5個。全國天然氣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7659.54億m3,同比增長29.6%,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3956.65億m3,同比增長37.6%。全國煤層氣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421.74億m3,同比增長27.5%,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710.06億m3,同比增長27%。
2012年,固體礦產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共154處,其中大型礦產地52處,中型礦產地102處。從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按礦種統計分析看,其中,煤炭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53處,鐵礦24處,鉬礦18處,金礦18處,磷礦13處,鋅礦10處,銀礦9處,鉛礦7處,鋁土礦6處,銅礦5處,錫礦4處,鎢礦2處,銻礦和硫鐵礦各1處。2012年度我國18種主要礦產查明資源儲量中有17種不同程度的勘查新增,只有鉀鹽沒有勘查增減。從各礦種查明資源儲量勘查增加情況看,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15.21億t,天然氣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9612.16億m3,煤炭查明資源儲量勘查增加557.3億t,鐵礦勘查增加37.3億t,銅礦勘查增加319.2萬t,鉛礦勘查增加338.7萬t,鋅礦勘查增加642.7萬t,鋁土礦勘查增加2.1億t,鎢礦勘查增加84.1萬t,錫礦勘查增加53.4萬t,鉬礦勘查增加 171.0萬t,銻礦勘查增加 16.4萬 t,金礦勘查增加518.3萬t,銀礦勘查增加12517.6t,磷礦增加9.6億t。
❾ 逐步改革和完善地質工作的體制和機制不斷取得地質找礦成果的新突破
張瑜麟 曹迪明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
按照國土資源部的部署,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活動正在全國展開。這次活動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深入和繼續;是全面貫徹落實加強地質工作的指示精神,推動地質工作根本轉變的重大舉措;是地質找礦改革發展處在關鍵節點,更好地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通過大討論活動,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提升地質工作服務能力,促進地質找礦重大突破是本次活動的根本要求。「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中要按照徐紹史部長「統一思想,聚焦問題,創新體制機制,突破固有模式,使地質找礦工作既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又服務於自身的改革發展」的要求。在統一思想的基礎上,找准各單位存在制約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不斷探索和創新體制與機制,以一種合理的體制和機制促進地礦行業科學發展。
長期以來地勘行業的改革一直是有關各方討論的熱門話題,而且地勘行業的改革也從未停止過,從地勘單位的建立開始,地勘單位就經歷了多次分與合和不同歸屬的變化,尤其是工業部門的地勘單位更是如此,但是,地勘單位的事業體制並未進行根本的變革。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地勘單位的改革才開始逐步進行,並於近幾年開始實質性推進地勘單位的改革,但是,為何要對地勘單位進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麼?如何對地勘單位進行改革?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想法和說法,但是各方都應明白:對地勘單位的改革只是一種手段,穩定和諧地進行改革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長期過程,而改革根本目的之一就是增強地勘單位的活力、快出找礦成果,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資源保障,而地勘單位的改革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完善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根據本人長期從事地質工作的經歷,下面談幾點體會:
一、地勘單位的改革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地勘單位伴隨著新中國成立而組建,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而興起,同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呼吸、共命運,近50年來,為國家的發展、財富的積累、人民的小康作出了國人公認的貢獻。但是,隨著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及我國進入小康社會和向發達國家的邁進,以及全球對資源需求強度的大幅攀升,提高全國的資源保障程度,確保國民經濟科學、穩定的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的重大問題。但是,地勘單位幾十年的事業體制和工作機制及存在的諸多歷史遺留問題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因此,必須不斷地對地勘單位進行體制和機制改革,並逐步給予完善和創新。
二、進一步明確地勘單位改革的目的
「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國辦發〔1999〕37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地勘單位的改革方向和有關措施,地勘單位的改革目的得以明確表述。特別是地勘單位屬地化以來,進一步融入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為資源型企業服務,為政府決策服務的觀念進一步深入到地勘單位的日常各項工作中去,地勘工作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河南省近幾年兩權價款地質勘查項目的實施,在取得良好地質找礦成果的同時,使得地勘單位的經濟實力、人員素質、技術裝備等方面得到大大加強。但是,地勘單位的現有體制仍是制約地勘單位科學、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對地勘單位的體制改革和完善已經成了各個部門關心的大事。但是,進一步明確對地勘單位改革的目的,是制定科學、適用的改革方案的基礎,是地勘單位體制改革能否成功的前提。
地勘單位體制改革的目的:首先,要有利於地勘單位找大礦、快出成果,從而提高對經濟發展的資源保障程度;其次,地勘行業歷史長,在過去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自身也遺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欠賬和亟待解決的問題,要正視地勘單位存在的基礎薄弱、欠賬過多、經營性資產少、離退休老人多、工作崗位艱苦、社會地位不高、人才青黃不接等歷史遺留問題,盡快出台各項有關政策,幫助地勘單位解決這些問題,使得地勘單位盡快得以和諧與穩定,為地勘單位體制的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三,通過改革,使地勘單位盡快變成一支技術裝備精量、人員精幹高效、能打硬仗、充滿活力與工作激情的隊伍,進一步適應市場經濟社會的競爭,從而為快出地質找礦成果奠定基礎;第四,要明確對地勘單位的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完善的過程。第五,要認識到地勘單位的特殊性,地勘單位是一個從事特殊工作的事業單位,它是一個以事業單位性質獲取政府資金支持,而為政府進行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極具探索性和戰略性的工作,這種工作具有較大的超前性、不確定性和長周期性,它的工作成果關繫到國民經濟的規劃和計劃的制定、經濟的發展前景和速度。地勘單位雖然是一個事業單位,但它確有不同於一般事業單位的特點,它是一個事業型的生產和科研探索單位,它不像其他企業一樣可以按設計和生產周期生產出預期的產品,獲得預期的利潤,更不像純事業單位一樣,只進行事業費用的消耗,而沒有具體的產品。地勘單位在消耗國家事業費用的同時,也在為國家生產著產品———地質報告,這種產品有的有地質資源儲量,有的沒有地質資源儲量,但是,都是一種有形的地質成果。因而,地質勘查單位具有事業和企業的雙重性質和特點。
三、穩步和諧、循序漸進地推進地勘單位的體制改革與完善
進行地勘單位的體制改革與完善,必須全面認識和熟悉地勘單位的成長歷史和地勘行業的特殊性及與其他事業單位的差別。這些特殊性和特殊問題決定了地勘行業的體制改革不可操之過急,而要穩步和諧、循序漸進地推進。以汪明部長「在全國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座談會暨地勘行業先進集體和優秀找礦項目表彰會上的講話」精神為指導,遵照「對地勘單位主要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經營管理模式,也就是『戴事業帽子,走企業路子』,因此,地勘單位改革主要就應圍繞這個核心而開展」的指示,可以按照以下模式對地勘行業的體制和機制進行改革:
(一)公益性地質工作單位與事業性地質工作單位分開運行
(1)要組建一支高素質精乾的公益性地質隊伍。公益性地質隊伍完全從事政府下達的公益性地質工作,其經常性支出等有關經費分別列為中央和省級財政預算之中;項目經費則按實際工作量核定,分別由兩級財政列支,確保公益性地質隊伍的高效運行。對公益性地質隊伍提交的各項成果,如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調查、水文地質調查、地質地形測繪等公益性、基礎性工作成果,要在政府有關部門批准後,盡快向全社會公開,提高其成果的利用率,真正做到公益性地質成果公開化、公眾化、服務社會化。
(2)對從事事業性地質工作的單位,要做到以事業費用來保證隊伍的穩定和運行,以企業化管理的機制來搞活地勘單位,增強地勘單位的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因此,事業性地勘單位在現階段可首先按照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模式進行運行,在保持「人員事業身份不變、事業編制不變、財政撥款政策不變、管理和歸屬不變」的「四不變」基礎上,以事業單位的性質承擔政府非公益性的各類有關項目,充分發揮地質勘查等方面主力軍的作用,確保各類政府項目成果的高質量提交,為緩解資源瓶頸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藉助有限的事業費用和政府項目費用,來保持事業性地勘單位的正常運行,達到長期穩定隊伍、用事業身份來吸引和留住人才、逐步打好經濟基礎、進而為推動企業化改革做好准備的目的。
在做好事業單位各項工作的同時,各級政府應鼓勵和支持地勘單位進行企業化管理、企業經營和企業分配機制等方面的探索,首先,鼓勵事業性地勘單位積極以企業化的機制去承擔各類商業性工作項目,在為社會、為企業、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各項技術服務的同時,不斷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在彌補事業費用不足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單位經濟實力增強、機制的激活、人才的良性流動和企業經營及市場競爭能力增強的目的;其次,鼓勵事業單位發揮自身的高新技術優勢和專業特長,進一步拉長地勘行業的產業鏈條,不斷向礦業開發的采、選、冶和地基施工、建築、地下無損探測、高精度測繪等產業延深,進一步拓寬工作領域。而且,同行業的經驗、許多礦業公司的成功運作都表明,走探采一體化和大企業集團聯合勘查開發的路子,才是地勘單位生存發展的長久之計。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儲備各類人才、鍛煉市場隊伍、探索企業化經營管理的目的。
(二)為地勘單位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地勘單位的各項改革要在省政府的組織領導和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才能夠平穩推進。因此,對地勘單位的歷史遺留問題要給予優先解決和考慮,對改革中所需的各項優惠政策要給予大力支持。
(1)允許地勘單位和地勘單位成立的企業性公司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和地質勘查資質共用的政策。使地勘單位的人才在保留事業身份不變的前提下,在兩個單位間互為所用,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和工作熱情,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資源,從而對事業型地勘單位的企業化經營管理進行探索和嘗試。
(2)將探礦權優先配置給地勘單位,是快出地質成果的基礎。考慮到地勘單位的經濟實力和事業單位性質,在探礦權招、拍、掛出讓前,各地政府在年度探礦權出讓計劃內,首先,按照地勘單位優先的原則,由各地勘單位優先獲取探礦權,對地勘單位申請的探礦權優先給予批准;然後,再面向社會進行招、拍、掛。
(3)對國有地勘單位及其公司擁有的礦業權,按照國家「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和「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進行管理,並盡可能創造寬松條件,支持其擁有的礦業權保值和增值。
(4)對地勘單位提交的地質成果報告,優先由地勘單位在省國土資源廳批准後進行采礦和開發工作;對國有地勘單位承擔的國家和省級地質勘查項目,可以由項目承擔單位優先開發,各地市、縣政府給予支持;凡由政府轉讓開發的,勘查單位按照不同礦種和礦床規模享有20%~30%的利潤收益。前期政府的投入費用可由省政府有關部門另行協商回收。
(5)對國有地勘單位承擔的國家和省級地質勘查項目取得的找礦成果,由省政府按照不同礦種和礦床規模給予地勘單位和有關技術人員以一定數額的獎勵。
(6)盡快出台具體辦法或允許各地勘單位建立和探索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允許地勘單位和職工投資政府和國家的所有地質勘查項目和風險找礦及礦業開發,進一步激發廣大技術人員積極主動工作的熱情和責任心,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礦產資源保障服務的同時,提高職工收入水平,穩定地質人才隊伍。
(7)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切實幫助地勘單位解決基地水、電、氣、暖、路等管網老化改造和亟待增容的歷史遺留問題,改善職工生活條件。
(8)針對地勘行業存在的地質勘查工作有效投入不足,礦產勘查逐年萎縮;礦產資源利用方式粗放,資源利用率低;礦產資源管理存在薄弱環節;地質科技研究工作薄弱,地質科技人員流失嚴重,礦產資源的綜合勘查、綜合利用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削弱,基層和第一線地質專業人員缺乏,地質工作出現人才斷層等問題。政府一要在原有事業費用撥款方法的基礎上,逐年以礦產資源勘查項目投資帶動地質勘查的投入,加速地質成果的提交;二要加強地質勘查礦產開發規劃管理,正確引導地質勘查工作的布局和結構調整;三要建立和完善礦業權市場。建立健全礦業權信息公開、評估、交易等制度和規則,盡量降低地勘單位作為礦業權人一級市場的資金成本和風險;三要加大礦業權市場秩序整頓,優化地勘工作的外部環境,維護礦業權人合法權益;四要加強地質院校的專業建設和專業人才培養,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引進、使用、激勵制度,從而增強地質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一批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造就一大批品德優良、吃苦耐勞、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地質技術骨幹隊伍。
(9)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形勢及其對地勘工作的影響,要制定優惠的扶持政策,鼓勵地勘單位和企業、金融部門聯合,積極走出國門,進行礦權收購和資源性企業的收購及聯合勘查工作,為今後經濟形勢的好轉及保障國內資源的需求提前打下堅實的基礎。
❿ 中國地質學會十大地質找礦成果屬於省部級獎項嗎
中國地質學會是於1922 年2月3日在北京成立,由中國地質科技工作者組成的學術性群眾團體,其主管單位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掛靠單位是國土資源部。學會辦事機構設在中國地質科學院,由秘書處和期刊處組成。
其掛靠單位才是省部級,所以比省部級要低,非常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