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張培田的科研成果
(1)《中國法文化散論》,150千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2)《中西近代法文化沖突》,是我國系統全面研究中外法律文化沖突的第一部專著,計180千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出版,國家圖書室收藏。
(3)《中國檢察制度考論》,是我國系統全面研究檢察制度演進發展及其規律的第一部,計281千字,中國檢察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國家圖書館收藏。
(4)《法與司法的演進及改革考論》,計260千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1)《新中國檢察審判制度演進研究》一書(`96學院優秀科研成果著作類一等獎),系與雷銑合著,本人單獨完成第一章至第九章的全部,計377千字,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國家圖書館收藏。
(2)《中國獄政法律問題研究》一書(國家「八五」社科項目暨中華社科基金項目),系與郭成偉等合著,本人單獨完成第一章第一至第三節、第六章及第七章,計50千字,1995年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
(3)《司法教育的考察與比較》(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項目),副主編,80%作者,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1、「峨眉鞠氏宗祠碑」,《峨眉文史》第五輯,第168---169頁。
2、「我國古代用法律保護文物的史實考述」,《四川文物》1987年第四期,第55---57轉54頁。
3、「四川的東漢崖墓」,《上海文化藝術報》1988年5月20日,第四版。
4、「論元雜劇與元代法制」,《戲劇藝術(上海戲劇學院學報)》1990年第2期,第79---88頁。
5、「建國以來中國古代法制史研究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1989年第12期,第1---8頁。
6、「中國傳統法文化的價值」,《人民日報(海外版)》1991年12月3日第2版。
7、「我國古代對寶器的珍藏和保護」,《中國文物報》1991年9月15日第3版。
8、「招標投標法律文件的編制及審查」,《法制日報》1993年4月25日第3版。
9「銀行貸款擔保的法律意義及種類」,《法制日報》1993年5月2日第3版。
10、「涉外貿易合同的承諾生效時間及其風險」,《法制日報》1992年1月27日第3版。
11、「我國古代治吏懲貪得失談」,《中國檢察報》1991年12月5日第3版。
12、「邱氏鼠葯案」,《中國檢察報》1993年2月24日第4版。
13、「先秦的債考論」,《中原文物》1991年第4期。
14、「中國近代新刑法體系建構及刑事立法沖突」,《中央檢察官管理學院學報》,1993年第2期,第41---48頁。
15、「新發現的清末京師城市管理法規研究」(上下),《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1994年第2(第78---83頁)、第3期(第76---80頁)。
16、「中國清末訴訟審判機制轉變及其曲折」(上下),《中央檢察官管理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第4期。
17、「澳大利亞司法考察」,《中央檢察官管理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第61---69頁。
18、「中國司法傳統評析」,《中央檢察官管理學院學報》,1996年增刊,第69---73頁。
19、「晚清社會法文化觀念的沖突演變」的學術論文(`96學院優秀科研成果論文類一等獎),計19千字,1995年第1期發表於國家古籍整理規劃小組主辦、張岱年先生主編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國家一級雜志。
20、 「法文化繼承與現代化的幾點思考」,《研究生法學》,1990年第2期,第55---59頁。
21、「官當制度考論」,《研究生法學》,1989年第2期,第75---78轉第19頁。
22、「論中國封建法文化的結構、淵源體系及其運行規律」,《研究生法學》,1992年第1期,第69---74頁。
23、「中國法文化近代化變革的歷史經驗與教訓」,《研究生法學》,1992年第2期,第72---75頁。
24、「司法審判民主化選擇的理論與實踐(一)(二)」,《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57---65頁)、第2期(第34---44頁)。
25、「檢察制度本源芻探」,《中國刑事法雜志》,2000年第5期,第106---120頁。
26、「檢察制度在中國的形成」,《中國刑事法雜志》,2001年第3期,第113---120頁。
27、「民國檢察制度的演變」,《澳門檢察》2001年6月第2期,第34---53頁。
28、「中國不能再亂說不」,《(日)聯合新報》,1998年4月23日,第7版。
29、「宋菊如、於恩英案件的法律問題」,《(日)聯合新報》,1998年6月18日,第22版。
30、「一黨專制、黨在國上與中國的現代化」,《(日)聯合新報》,1998年7月2日,第7版。
31、「日本的反腐敗與中國的反腐敗」,《(日)聯合新報》,1998年7月16日,第6版。
32、「中國民主制度選擇的幾個問題(一)(二)」,《(日)聯合新報》,1998年8月6日,第6、第7版;8月13日第6、第7版。
33、「中國司法考試制度建構的思考」,《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第130---136頁。
34、「中國司法改革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法律人才與司法改革——中日法學家的對話》,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第139---151頁。
35、「中國憲政必由之路——鄉村基層民主憲政建設芻議」,《憲法論壇(第一卷)》,中國民航出版社,2003年,第299---306頁。
36、「日本對清末刑事制度改革的影響」的學術論文,已譯成日文,計25千字,收於《日中文化交流叢書—法律制度》一書,1997年1月由日本大修館書店出版。
37、「The Report on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in China」,22千字,1998年5月在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犯罪防止研究所第109期學術論會上發表交流。
38、「司法審判民主化的理論與實踐」(一)、(二),3萬余字;學院學報2000年第1、第2期。
39、「檢察在中國百年的命運」,《檢察實踐》2000年第3期。
40、「中國の檢察制度」,日文,日本早稻田大學《比較法學》第32卷第1號(通卷第62號),1998年。
41、The Corruption of Chinese prison staff and its effects on Criminal Re—ecation,發表於國際矯正學術交流年會1995,澳大利亞,霍巴特。
42、「中國現行憲政問題及修憲改革的方向」,(日)《聯合新報》,1998年7月9日第7版。
43、「中國檢察制度的創建與日本法律家」,(日)《日中法律家交流協會報》,1998年3月15日,第19號第32---36頁。
44、「中國的檢察制度」,(日)早稻田大學比較法研究所機關志《比較法學》,1998年7月,第32卷第1號(通卷第62號),第315—327頁。
45、 「中國檢察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檢察理論研究集粹》,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第二屆全國檢察理論研究年會優秀論文獎(本屆未設一、二、三等獎)。
46.「清末預備立憲的史實考論」,與陳金全教授合作,《湘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
47.「新中國審判制度曲折發展的史實考析」,《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48.「先秦債及其法律調整的源流探索」,與陳金全教授合作,《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49.「先秦時期債流轉的史實探析」,與陳金全教授合作,《法學研究》,2005年第2期。
50.「先秦儒家信的思想初探」,與車才洪合作,《政法論叢》,2005年第6期。
51.「陪審制和參審制的考察與比較」,《西南民族大學(人文科學版)》,2006年,第2期。
② 三大理論成果,,,兩條特色道路,,分別指什麼 簡答
三大理論成果: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兩條特色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嶄新道路。這條道路的艱辛開創,是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結果,也是解放思想的結果。
③ 在中國共產黨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偉大進程中,產生了兩大優秀理論成果,...
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黨的七大和黨的十五大分別確立了這兩大理論在黨內的指導思想地位。這兩大優秀理論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都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都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時代性和實踐性,其思想精髓都是實事求是。
④ 成果有哪些理論方面的創新
要著眼全面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以推動國防和科學發展為主題內,以加快轉變戰容鬥力生成模式為主線,全面加強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以推動國防和建設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為主線的重大戰略思想,明確了建設發展的總綱和必由之路。貫徹主題主線是全軍的重大政治任務和長期戰略任務
就是要使走科學發展之路,就是要按照建設信息化、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推進我軍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使信息化成為戰鬥力的倍增器,充分發揮信息能力在戰鬥力生成中的主導作用。這一重大戰略思想
⑤ 張穹的代表性成果
(一)刑事法相關
1、《論我國刑法的主客觀相統一原則》,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第6期,獲《中國社會科學》優秀論文獎;
2、《論資產階級刑事政策的歷史沿革和發展趨勢》,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第4期;
3、《論經濟承包活動中貪污罪的認定》1988年《現代法學》第3期;
4、《切實加強檢察理論和法律政策研究工作》,《中國刑事法雜志》1996年第2期;
5、《嚴格執行刑訴法,推動檢察工作全面發展》,《政法論壇》1996年第4期;
6、《全面正確履行檢察職責,維護和促進司法公正》,《時代潮》1998年第10期;
7、《刑事法律監督是中國刑事法治建設的重要保障》,《中國刑事法雜志》1998年第1期;
8、《關於執法思想的思考》,《人民檢察》1998年第9期;
9、《刑事法制的重要發展與進步》,1996年4月4日《檢察日報》;
10、《嚴格執法 推進依法治國》,1996年《求是》雜志第23期;
11、《論預防、消除執法中的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1997年《理論與思考》雜志第6期;
12、《建立舉報制度芻議》,1998年《人民檢察》第7期;
13、《欺詐與腐敗》,1999年《中共中央黨校報告選》第16期;
14、《當代檢察機關的架構》,1999年5月29日《檢察日報》;
15、《當代檢察官的職權》,1999年6月2日《檢察日報》;
16、《當代檢察官的價值取向》,1999年《人民檢察》第3期;
17、《論執法者的價值取向》,1999年《人民檢察》第5期;
18、《關於研究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幾個問題的理性思考》,2000年4月24日《檢察日報》;
19、《關於偵查監督工作的職責和任務》,《檢察日報》2000年9月22日刊;
20、《21世紀反腐敗的六個戰略重點》,《檢察日報》2001年3月20日刊;
21、《關於「嚴打」整治斗爭中的法律適用問題》,《檢察日報》2001年7月24日刊;
22、《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檢察理論創新》,《檢察日報》2002年1月29日刊;
23、《充分運用法律監督職能》,《人民公安報》2002年1月23日刊。
24、《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的成功之作——評〈中國刑法實用〉》,《人民檢察》2002年第6期。
25、《關於檢察改革中若干理論問題的思考》,2003年《人民檢察》第7期;
(二)經濟、行政法律類
26、「堅持制度創新 加強依法行政 保護農民利益 促進經濟發展——在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順德試點總結研討會上的講話」,載《國土資源通訊》2003年第12期。
27、《立法執法都要抓》,《中國財經報》2005年5月13日刊。
28、.《深入貫徹會計法,全面推進依法行政》,2005年《會計研究》第5期。
29、《中國直銷市場將漸進開放》,2006年《知識經濟(中國直銷)》第1期;
30、《公司法律體系漸趨完善》,中國證券報, 2006-05-15
31、《法制機構要切實負起責任》,《農民日報》, 2006-07-19;
32、《完善制度、加大宣傳,深入實施海域法》,《中國海洋報》,2007-01-12;
33、《完善配套制度,做好海洋法制工作》,2007年《海洋開發與管理》第1期;
34、《特許經營與連鎖經營》,《法制日報》,2007-03-04;
35、《網路環境下著作權保護制度延承和發展》,《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04-05;
36、《我國反商業賄賂立法的問題及完善》,《法制日報》, 2007-09-16;
37、《消除對反壟斷法的四種憂慮》,2007年《中國經濟周刊》第38期。
38、《農業法制越來越人性化、現代化》,《農民日報》,2008-11-15;
39、《貫徹<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開創政府工作新局面》,2008年《國家行政學院學報》第3期
40、《讓改革動力在國土資源事業中永存》,《中國國土資源報》,2009-01-06;
41、《建設法治政府是我國政府建設的必然選擇》,2009年《行政管理改革》第2期。
42、《法治政府建設是政府自身建設的根本》,2009年《國家行政學院學報》第4期。
43、《貫徹落實<反壟斷法> 營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2009年《行政管理改革》第4期;
44、 《法治政府的基本內涵》,2009年《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5期
45、《拆遷立法還要破五大難題》,《江蘇經濟報》,2010-03-10;
46、《少數民族地區法官檢察官短缺問題仍然嚴重》,《民主與法制時報》,2010-10-25;
47、《旅遊業監管體制的幾個問題》,《中國旅遊報》,2011-06-01。 1.著《檢察官手冊》,1987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著《經濟犯罪的定罪與量刑》,1988年法律出版社;
3.主編《中國經濟犯罪罪行論》,1989年大地出版社;
4.著《檢察制度比較研究》,1990年中國檢察出版社;
5.著《毛澤東刑事法律思想初探》,1991年中國檢察出版社;
6.主編《職務犯罪概論》,1991年中國檢察出版社;
7.主編《刑事訴訟理論與實務》,1997年法律出版社;
8.主編《刑法適用手冊》,1998年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9.主編《新刑法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1998年中國檢察出版社;
10.主編《中國刑法教程》,1998年中國檢查出版社;
11.主編《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犯罪案件立案標准精釋》, 2000年中國檢察出版社;
12.主編《公訴問題研究》,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2000年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
13.主編《新公司法修訂研究報告》(上下冊), 2005年中國法制出版社;
14.主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讀本》,2008年人民出版社;
15.專著《反壟斷理論研究》,2008年中國法制出版社;
16.著《權力制約與反腐倡廉》,2009年3月中國方正出版社。
⑥ 韓旭的主要學術成果
(一)獨著(4部)
1.《被追訴人取證權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刑事訴訟的觀念變革與制度創新》,中國檢察出版社2009年版。
3.《刑事訴訟熱點問題專題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4.《檢察官客觀義務論》,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二)合著(2部)
1.《中國刑事證據規則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11年版。
2.《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程序保障機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1.《被告人與律師之間的辯護沖突及其解決機制》,發表於《法學研究》2010年第6期。(法學類權威核心)
2.《新<律師法>實施後的律師刑事取證問題》,發表於《法學》2008年第8期。 (CSSCI)
3.《完善我國刑事見證制度立法的思考》,發表於《法商研究》2008年第6期。 (CSSCI)
4.《刑事訴訟中被追訴人及其家屬證據知悉權研究》,發表於《現代法學》2009年第4期。 (CSSCI)
5.《精神病人強制醫療訴訟程序的構建》,發表於《中國刑事法雜志》2007年第6期。 (CSSCI)
6. 《刑事訴訟中「線人」作證問題研究》,發表於《中國刑事法雜志》2009年第3期。(CSSCI)
7.《檢察長列席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之檢討》,發表於《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CSSCI)
8. 《律師辯護意見被採納難的多視角透視——以法院裁判為視角》,發表於《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CSSCI)
9.《辯護律師被驅逐出庭的程序法理思考》,發表於《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13年第1期。(CSSCI)
10.《檢察官客觀義務:從理論預設走向制度實踐》,發表於《社會科學研究》2013年第3期。(CSSCI)
11.《法庭內的正義如何實現——評最高法院新刑訴法司法解釋中有關法庭紀律的規定》,發表於《社會科學研究》2013年青年論壇專號。(CSSCI)
12.《論我國刑事訴訟證明模式的轉型》,發表於《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CSSCI)
13.《新刑事訴訟法中檢察官客觀義務研究》,發表於《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12年秋季卷。(CSSCI)
14.《檢察官履行客觀義務的程序保障——基於新刑事訴訟法實施的考量》,發表於《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CSSCI)
15.《刑事見證及其法律效力研究——訴訟證明中一個被忽視的問題》,發表於《證據科學》2010年第2期。(CSSSI)
16.《辯護律師對當事人以外被羈押人的調查取證問題》,發表於《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北大核心)
17.《辯護律師會見通信權規定的進步與不足——評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之規定》,發表於《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北大核心)
18.《限制權利抑或擴張權力——對新《刑事訴訟法》「兩高」司法解釋若干規定之質疑》,發表於《法學論壇》2014年第1期。(CSSCI) 1.《律師辯護意見為何難以被採納》(獨著),人大報刊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8年第8期全文轉載。
2.《新<律師法>實施後的律師刑事取證問題》(獨著),人大報刊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8年第12期全文轉載,並被2008年11月29日《光明日報》理論版「論點摘編」轉載。
3.《完善我國刑事見證制度立法的思考》(獨著),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9年第4期全文轉載。
4.《辯護律師會見通信權規定的進步與不足——評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之規定》(獨著),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12年第2期全文轉載。
5.《辨認筆錄證據能力問題研究——以新刑事訴訟法為中心的分析》(獨著),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12年第9期全文轉載。 1.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刑事訴訟法實施後律師辯護問題實證研究》(一般項目,2012年立項,在研)。
2.主持中國法學會部級研究課題《新刑訴法中技術偵查措施的法律規制研究》(2012年立項,正在結項)。
3.主持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中國檢察官客觀義務研究》(2010年立項,結項鑒定為「優秀」)。
4.主持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課題(2013年立項,在研)。
⑦ 什麼是理論成果
指人們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取得了一系列建設成果。
理論是指人們關於事物知識的理解和專論述。成屬果指學習、工作、勞動上的成效和成績。
在某一活動領域中通過概念作家的聯系進行邏輯思維,管理,聯系客觀實際,推演出正確的概念,形成原理,經過對眾多事物的短期或者長期的實踐觀察和大腦思維的總結,對某一事物過程中的關鍵因素的提取而形成的一套簡化的描述事物演變過程的模型,稱理論成果。
(7)檢察理論優秀成果擴展閱讀:
理論成果示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實踐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開創的,也是建立在黨長期奮斗基礎上的,是由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接力探索取得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使中國快速發展起來,使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來,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黨和國家的長期實踐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的旗幟、奮進的旗幟、勝利的旗幟。
⑧ 怎樣寫檢察調研文章
二、調研基本的方法
文無定法。調研工作沒有固定的模式,但以下基本的方法還是應該堅持的。
1、厚積薄發。調研的難點在思想而不在文字,要寫好調研文章,絕不是一天兩天能一蹴而就的,必須有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有些人面對一個調研題目苦思冥想,就是不知道寫啥,原因是「肚裡無貨」,沒有思想、沒有觀點,只有直觀的感受,缺乏理性的認識,頭腦中混沌一片,自然不知道寫什麼。文學作品是進行藝術的加工,要求精騖八極、神遊萬里,理論調研雖然是講道理,要求集中論述,但同樣要有深厚的知識積累,不斷積淀自己的文化素養。要想做「專家」應該首先是個「雜家」,單純地會背誦或掌握一些法條是寫不好調研文章的。要事事關心,積累各方面的知識,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全面學習法學基礎理論,與檢察業務緊密相關的法理知識深入掌握,共性方面的、基礎性的法學理論也要學習。既要掌握當今的,也在了解古代的,既要掌握中國的,還有適當涉足國外尤其是西方的法學理論。(2)、要掌握一定的法學思想,尤其是法哲學知識,這是實務問題上升到理論高度的重要橋梁和必經台階。法哲學是對基礎問題深入思考後的結論,於調研極有益。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名著系列中,許多論著很值一讀,如貝卡利亞的《論犯罪與刑罰》,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等。(3)、要學習一些邏輯學、社會學、系統論、資訊理論等一些科學知識。(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調研人員必須學習國家的大政方針,學習黨的一些重要文件,清楚基本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要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和強烈的政治意識。實踐中我們一些幹警寫調研,法條很熟,再難的案子也知道怎麼辦,但調研文章就是寫不出來個一二三來,不知道說什麼話寫什麼東西。原因是自己知識面太窄、知識結構太單,無法做到高境界的融會貫通、旁徵博引,甚至把一個簡單的道理講清楚也顯得捉襟見肘、困難重重。積淀一個全面的、厚實的文化底子,並不是每篇文章都能必然地用上,這是一項基礎性工作,如農人種田,只有肥沃的土地上才能長出好收成,貧瘠、板結的干土梁,無法結出累累碩果。教育上有一句行話:「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首先要有一桶水。」此例亦可適用於調研工作:「要寫出1000字的好稿子,至少要有一萬字、十萬字、甚至百萬字的知識積淀。」此之謂厚積而薄發也。
2、調查研究。調研從字面上講就是調查研究,其實這四個字也應該成為調研工作最基本的方法。如前所述,檢察機關從事的理論研究准確地講應該是檢察應用研究,反映檢察情況,分析檢察工作,解決檢察問題。故我們的調研,必須真實地、實事求是地就檢察實務工作開展研討。
怎樣進行實務研究呢?必須牢牢地紮根於現實基礎之上,用事實來說話。完成一個調研課題,不要坐在辦公室憑空想像,這種想當然的調研方法,內容流入空洞,認識、分析很難有深度,工作對策也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有時即使能自圓其說,但說服力是不會很強的。寫任何一篇成功的調研文章,必須進行認真的實踐准備,就課題中涉及的相關問題,深入到工作一線,了解具體、真實的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議論。如檢察機關自偵案件的質量問題,到底高與不高不能坐在辦公室憑空想像,實事求是地到辦案部門去調查了解一番,調查一下近幾年來本院共立了多少這樣的案件,撤了幾件,捕了幾件,訴了幾件,判了幾件,有罪判決幾件,無罪幾件,實體刑幾件,緩刑幾件,實體刑中三年以上幾件,三年以下幾件等,只有全面掌握了真實情況,才能有感而發,寫出來的東西才有針對性和說服力。再如有些文章談檢察機關經費保障問題,是多是少都不應妄下結論,而是深入實際調查一下,全院總經費是多少,人頭經費多少,辦公經費多少,用於辦案的多少,缺口有多少等都掌握了,寫出來的東西有事實基礎,才能令人信服。為此,提倡兩種比較重要的調研方法。
一是采訪式調研。調研人員如果情況不清楚,就主動地到業務部門去,找辦案幹警座談、詢問,了解情況,記者通過采訪才能寫出好稿子,采訪得越深、越細,稿件質量才可能越高。寫調研文章雖不一定背個話筒,但如果涉及到具體情況或具體情況不清時,就有必要躬身采訪一回,把具體情況必須摸清楚。前面講調研人員的臉皮要厚一些,也包含了這層意思。
二是用數字寫調研。在所有的論證方式裡面,數字是最有說服力的。因為其他的評述,語言再雄辯也是認識性的、主觀性的,讀者可接受也可拒絕,而只有數字是最客觀的,確鑿無疑的數字一擺,本身就能說明問題。經常見到一些質量較高的調研文章,列舉出了許多確鑿無疑的數字,言之鑿鑿,非常有說服力。有些好的文章從頭到尾用一組組確鑿的數字來論證,如北大教授、著名國情咨訊專家胡鞍鋼的文章,數字感就非常強。反觀我們的調研文章,數字論證做得很不夠,文章從頭到尾講了一大串空頭道理,但就是缺乏一些真實的具體的數字情況。本來可以用數字說明的,經常用一些「有些」、「部分」、「少數」、「近半數」、「大約」等模糊語言代過,看不到具體情況。這種現象,一種原因是工作懶惰不願下功夫去了解掌握具體的數字情況,寫到相關情況就是用一些模糊的詞語一筆代過;另一種情況是缺乏這一方面的意識,沒有「數字感」,這種有力的論證武器有意無意地放棄或忘掉了。我們迎來了一個數字化的信息時代,生活在一個數字社會里,每個人幾乎都變成了一個資料庫。希望大家在檢察調研的寫作方面,增強數字意識,用數字來寫調研。當然,用數字的目的是為了證明觀點,數字要為觀點服務,要變為論據,不能簡單地堆砌在那裡。
3、聯合搞調研。調研不能單兵作戰,更不能孤軍奮戰。尤其是寫一篇成功的調研文章,必須藉助集體的力量,運用集體的智慧來完成。畢竟,一個人的認識總是有局限性的,即使在專職調研崗位上工作,視野也總是有限的,要突破這些局限,使調研工作從這些狹隘的思路和視角中走出來,必須整合力量,進行各種形式的聯合,發揮檢察機關不同崗位、不同人群的資源優勢,不斷提升調研的整體效能。
一是與業務部門聯合搞調研。就某一調研課題,調研人員與相關業務部門相互聯系、溝通,業務部門就相關問題的工作情況提供真實的信息資料,包括工作情況、存在的問題,希望採取的對策等,發揮其在實踐方面的優勢。調研人員則充分發揮自己在理論方面的優勢,著力進行理論上的縱深分析和全面拓展,兩種優勢互相結合、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有助於理論和實踐充分地結合。提高調研文章的針對性和說服力。這種聯合可以共同署名,也可以課題組名義刊發,版權共享,皆大歡喜,而樂而不為。
二是調研人員之間相互聯合。人的認識總是有差異性的,對同一問題總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使同一層面的調研人員,對某一課題也總會從不同的視角去洞察、分析、認識,得出不同的結論。故調研人員應該改變各自為戰、封閉割裂的工作狀態,進行充分的溝通、交流以進行智慧的共享。就同一調研課題,同一個院、或不同院的數名調研骨幹聯合起來,共同進行研究和文稿撰寫,通過聯合,發揮眾人所長,避免重復研究,調研人員互相之間也是個學習、提高的過程,受益極多。開展這種調研,課題制是個非常有用的方法。就某一重要的問題,抽選數名調研人員組成課題組,由一人任組長,統籌規劃,各成員分別負責一個問題或一個研究側面,最後形成一份全面、有深度的調研文章。近年來,高檢院不斷注重檢察理論研究的課題化,每年給各地分配調研課題,省院也給各地市分配有年度調研課題,課題化研究是檢察理論研究的發展方向,也是調研工作出成果的有益途徑。
4、調研→轉化→再調研。調研的目的是什麼?不管直接目的有多少,其根本目的總是要為檢察業務服務的。這種服務,必須要以調研成果的轉化來體現。也即調研中提出的思路、對策實踐工作要積極借鑒、運用,調研中分析到的問題和不足,實踐中力爭不再重犯,使調研真正為辦案工作起到指導、服務作用。實踐中,我們的調研是一種怎樣的狀況呢?不少同志的調研停泊在自己寫、自己讀、自己收藏的「自閉」層次。即自己關在房間寫,讀者是自己,最後即使發表了,也是剪輯下來自己收藏,對業務工作幾乎起不到什麼指導作用。這種工作模式,影響了調研人員的工作熱情,也不利於質量的提高。調研要充分發揮對業務工作的指導作用,必須形成動態的、螺旋上升的工作態勢,就調研工作來講,應該形成一個動態發展的工作過程,即:
調研→轉化→再調研
這種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調研,積極地分析、研究工作問題,撰寫調研材料;二是轉化,一項調研成果(具體講就是一篇調研文章)出來後,積極地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促其轉化;三是再調研,經過轉化發現了一些新的問題、不足或漏洞,在此基礎上再完善、再補充,寫出更深入、針對性更強的調研文章。這三個過程,不是橫向、平面的重復,而是縱向、深入地提高,真正體現了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哲學觀點,是一種科學的調研方法。
倡導「調研→轉化→再調研」的調研方法,是因為調研只有考慮到轉化問題,才能提高其針對性,發揮其本身的價值,因為有用才受人關注。只有在轉化中再調研,才能發現深層次的問題,才能提出更科學更實用的真知灼見,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有深度,才會受到實踐的歡迎,如果每一個論題都按這樣的過程做,都能下這樣的功夫,一定能寫出有質量、有份量的調研文章。
5、大眾化調研。調研工作的發展,首先要有量的積累,只有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有質的飛躍,要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實踐中,許多幹警喜歡辦案也會辦案,但就是怕動筆,怕寫文章。即使寫些東西,通訊宣傳類的寫得多,而調研類的寫得很少,調研工作常常推給文字綜合人員當作任務來完成。改變這種傾向,調研工作必須走大眾化的路子。所謂大眾化調研,就是調研要成為各部門共同完成、廣大幹警廣泛參與的共性職能工作,而不是一兩個文字綜合人員的固定差事。要實現調研的大眾化,必須改變調研工作曲高和寡的窘況,不能讓人覺得是陽春白雪,因畏難而不敢參與。目前對絕大多數的檢察幹警來說,從事調研文章寫作的思想認識、邏輯思維、語言文字等基本能力是過關的,缺的只是工作的熱情和勇氣。走大眾化調研的路子,一是院里在工作部署上,將這項工作作為一項共性職能,成為每個部門都應承擔的責任。二是要組織動員越來越多的幹警參與這項工作,營造濃厚的工作氛圍,點旺人氣。三是每一個幹警克服畏難情緒,大膽地嘗試、參與這項工作。每個人都能寫好調研,首先要敢寫,愛拼才會贏,只有寫出數量,才能提高質量。
近年來我市在這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涌現出了一支穩定的、不斷壯大的調研骨幹隊伍,但實事求是地講,參與率還不是非常高,有些院還只是三、五個人在搞調研,有些調研骨幹也只是列入了名單,寫文章很少或不寫文章,沒有實質意義上的工作。有個別院只注重個別骨幹人員的培養,不注重面上工作,一旦人事變動就產生斷層,恢復過來要一定時間,最後實質上對工作造成損失。
6、廣泛涉獵資料。信息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要特徵和主要趨勢。理論調研作為前瞻性的工作,必須充分發揮信息資源的優勢,適應信息社會的各種特徵,通過信息的廣泛運用提升調研工作質量。
(1)、廣泛運用資料。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社會上出現了各種便捷、豐富的信息載體,如網路、報紙、雜志、廣播等。檢察信息的傳播也日益豐富、便捷。尤其是基層調研工作,前幾年只能看到非常有限的一兩種刊物,現在媒介形式非常豐富,滑鼠一點各種信息資料盡收眼底,又新鮮又全面,為調研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質條件。
理論工作具有鮮明的前瞻性和獨到性,必須站得高、看得遠。為此,要求作者必須廣泛地涉獵資料,只有廣泛地佔有資料,思考才能有深度。只有全面地把握情況,才能知道對某一問題理論界有沒有研究?已經提出了哪些觀點?還有沒有新的問題和思路?有時自己不去把握或把握不全面,辛辛苦苦撰寫出一篇調研文章,結果一看這個問題刊物早已登過了,白白做了許多無用功。同時,基層調研有很多局限性,我們接觸的案件就那麼幾類,遇到的問題比較有限,因而如果單純憑經驗或工作實踐搞調研,我們的視角將是比較狹窄的,和高層的、專業性的理論研究人員相比,我們只是井底之蛙。所以,我們必須非常廣泛地涉獵各方面資料,讀名家大家的新作,掌握理論發展的前沿動態,通過資料的補充,來彌補實踐性的狹隘和理論上的先天不足。這一點和我們倡導的實務性研究不矛盾,只有廣泛吸納理論觀點提高理論素養,研究實踐問題才能得心應手,也才能寫出深度文章,論文才具有科學性、可行性。2004年我市在中國和澳大利亞人權保護研討會交流一篇論文,全文只有4000字,但寫作過程中,查閱的各種資料不下二十萬字,作的資料摘錄就有近兩萬字,僅查閱相關資料就用去了兩個多星期時間。
(2)、科學運用資料。對資料既要有使用的意識,也要有合理的方法。實踐中,不少同志撰寫調研文章下了很大功夫,查閱了很多的有關資料,但是寫出來的調研文章並不成功,原因是在兩個方面出現了偏差。
一是忽略了原創性。前文一再強調,搞理論研究一定要注重原創性。不管論述的是什麼問題,一定要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思想,要有個性特徵,而不是別人的觀點整理或重復。但是在調研報送中,經常發現一些調研稿件查閱了很多資料最後變成了羅列了很多資料,只是把理論界對某一問題的相關論述摘抄整理到一塊,既沒有分析比較,也沒有更深層次的拓進,變成別人觀點的簡單羅列,看不到屬於自己的東西。
二是不尊重別人勞動成果。理論成果都凝聚著他人的心血,我們在坦然使用的時候,一定要給予足夠的尊重。現在各學術刊物要求越來越嚴,要求引用別人的觀點一定要註明原創者和出處,一些學術性很強的刊物編稿時,看到論文引用別人觀點但不註明出處,就視為形式不規范直接不進入編輯的視野。實踐中,基層幹警報送的論文大多不引用專業資料,有些即使引用也不規范,用一些籠統的話如「有專家認為……」、「有人提出……」、「有觀點認為……」等,這種情況下應盡可能地講清楚,是誰的觀點,在哪篇文章或哪本著作中,哪個版本,哪個出版社,哪一頁等,不管用夾注、腳注還是章節附註,一定列舉清楚。(近年來許多理論刊物一般要求用章節附註。)這樣做,既體現了對別人的尊重,也使得內容很嚴謹,增強了文章的證明力。
7、反復修改。文章是改出來的,必須反復錘煉,反復修改。有些感情渲泄性的文學作品還可一氣呵成,理論性很強的調研文章,必須不斷思考、不斷修改,要字斟句酌,反復錘煉,非是覺得成熟就不要脫手,千萬不能把粗製濫糙的東西投出去,這既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也體現了一種嚴謹、細致的文風。
修改,既注重大的思想、觀點以及論證過程的修改,使思想、觀點嚴謹、科學,不容差錯;同時,要注重字句的修改,再好的觀點,字句上不注重修飾、表達,也可能使你的論證大打折扣。編輯最反感錯別字,不只是增加了編輯的工作量,關鍵是反映了作者草率、應付的工作態度。有不少文章觀點本來不錯,但是因為錯別字太多,編輯只好舍棄。
修改的方法可以靈活一些,不一定靠自己集中修改。「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自己寫得再精彩的文章,也必有疏漏,自己看不出來,因為思維已經形成定勢,看得越多定勢越強,很難發現自己的問題和不足。這時候,不妨請別人來看,不必羞怯和遮掩,不管是比你水平高的還是稍遜一些的,相信都能給你提出有益的意見或建議。如果領導有空,不妨請領導來把把關,不要想著領導們日理萬機不一定有精力研究文章的寫作技巧,任何情況下,領導總有他的超人之處,總是站得比我們高,領導的修改或指點,也會使我們的文章增色不少。
第二種方法是「冷處理」。一篇文章,如果集中思考的時間太長,也會形成思維定勢,每看一遍都將順著過去的思路走下去,很難發現新的問題。這時候,就不要集中重復,而應採取「冷處理」辦法,先放下做些其他的事,把思想轉移開這個問題,想想其他的事,過兩三天後,再重新回到這個問題上來。這時重新閱讀、思考,便會有新的認識。
第三種是對比修改。實踐中有些同志費盡心思寫稿,夢寐以求發稿,一旦稿子被刊用,就陶醉在個人的名字中,認為萬事大吉,什麼也不再去想了。這種認識,不但偏離了調研的根本宗旨,也放棄了非常有益的學習機會。任何刊物,編輯的水平總會比作者高,尤其是層次越高,編輯水平就會越高。基於這種因素,強烈建議各位作者,稿件一旦刊登後,一定不能束之高擱,認為萬事吉祥。非常必要的做法是把自己的原稿找出來,與刊登稿逐字逐句逐標點地對比,看一看編輯都改了哪些地方,是怎樣改的。如果你細細地對比一下,一定會嘆服編輯就是改得高明,這種修改,每個句子,每個字詞,甚至每個標點符號都有其高明之處,對它們的對比和思考,將會給你帶來極為有益的營養。如我市某作者投送了一篇稿子,《檢察日報》作修改後予以刊登,原稿和刊登稿進行對比,我們會發現許多「神來之筆」,細細揣摩,你會深為嘆服。
原稿如下:
領導幹部要做一個透明的人領導者
領導幹部要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作一個透明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要有透明的工作方法。在工作的決策和實施中,嚴格按規定的制度和程序辦事,堅持民主集中制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工作原則,集思廣益,認真聽取並廣泛吸納群眾的意見,對於人事、財務、工程建設等群眾關心注的焦點問題在許可的范圍內努力進行做到透明化的工作,擴大群眾對決策的知情權和監督力度。要自覺接受群眾監督,避免「暗箱操作」,積極實行施政過程中的陽光作業,交給群眾交一個份明白賬、放心賬。這樣既可以有效地減少群眾的猜疑和不信任,也能更好地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能,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也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
二是要有透明的工作作風。作為領導幹部,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真正樹立「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的公僕本色。要言行一致、表裡如一、身體力行,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凡事先從自己做起。要敢於公開自己的有關情況,個人的財產和經濟狀況應該讓群眾有所了解,自己的親屬、子女、配偶的職業、收入、工作等情況等也應該如實向組織如實報告,讓群眾知悉。一句話,要讓群眾相信自己,自己就要暢敞開心扉,讓群眾了解自己、歡迎自己。千萬不能跟成克傑那樣,裝模作樣地說:「一想到廣西還有一千多萬人沒有脫離貧困,我就連覺也睡不著」,暗地裡卻聲色犬馬、貪贓納賄。畢竟,假面具永遠只能戴一時,用一時,管一時。
三是要有透明的思想境界。作一個透明的領導幹部,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敢於透明自己的世界觀和思想境界,自己是怎麼想的,世界觀是怎麼改造的,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麼,對待金錢、權力的觀點和態度是什麼,這些思想意識的東西都應該透明。千萬不能會上講的是一套、文件上念的是一套,心裡想的、私下裡做的卻是另一套。要把真實的思想展現出來,就要有正氣、公心、服務意識,善於用自己用透明的精神境界感召屬下,吸引群眾,這樣才能產生巨大的工作向心力。中國有句古話:「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一個人只要心胸開闊,不污不暗,把個人的心聲展現出來完全是可行的,這樣做也能形成一種精神上的感召力和人格上的魅力。領導幹部應該有這樣的勇氣。
透明的另一面是虛偽,現在如今有不少虛偽化的幹部太多,他們工作中「暗箱操作」、作風上表裡不一、做起事來言行不一致同,思想上搞兩種面孔,這是群眾最厭惡的,也是最傷群眾感情的,這種虛偽的作風的後果只能使幹部自己與群眾的關系越來越疏淡,距離越來越遠。
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等我們學習的這些領導幹部的楷模都是一個屬於透明的人領導者。群眾很容易地看到了他們的心裡去內心世界,他們也很容易地走到了入群眾的心裡來。相反,幹部隊伍中的害群之馬,成克傑、胡長清等都是虛偽的人,他們講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給群眾說的是一套,私下裡自己搞的又是一套,作為一個領導幹部他們靈魂里中污穢的成分太多,他們不願意也不敢把自己的心扉敞開,最終被群眾所唾棄,自己也身敗名裂遺臭史冊成為幹部隊伍中的害群之馬。(此處另起一段)領導幹部要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真正代表群眾的利益,就要勇於做一個透明的人。
註:黑體字是編輯加上的,方框劃掉的是編輯刪除的。
修改要細,不能粗枝大葉,觀點要正確、新穎,在一些遣詞造句等問題上也要反復推敲,不能得過且過,否則,將可能養成習慣最後形成一種不良的文風,小節的不注意將可能影響整篇文章的質量。如我市與《中國檢察論壇》協辦期間,曾向該刊寄送過一篇稿件,但因字詞等小節問題的不注意,編輯予以嚴厲批評,並把修改稿專門寄了過來,要求引以為戒。修改的字詞分別是:
盲然不覺→茫然不覺 然實踐中→然而實踐中
抵毀→詆毀 唯此→惟此 切近→貼近 祈望→期望
冷竣→冷峻 驕養了執法人員的無情→嬌縱了執法人員的無情
推衍→推演 勿寧說是→毋寧說是 渺視→藐視
心理定勢→心理定式 緣於前蘇聯→源於前蘇聯
一種根蒂化思想→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 精準程度→精確程度
(註:左邊為原稿用字,右邊為編輯修改用字)
修改之後,主編石京學在原稿中寫下這樣幾句話:
這只是我初步修改,就發現許多錯誤,請各位在以下校對時對錯誤再加修正,嚴加把關。請寄作者一閱。怎麼能出現如此之多的錯字,寫出一些字典、詞典中都沒有的詞語,盡管准予發表,亦應對此學術態度予以警示。
之所以在用詞方面出現上述問題,主要原因是作者的語言基本功不扎實,一些常見的字詞使用不準確,許多誤用養成了習慣,導致語言規范問題出現。同時,有些作者追求一些「文縐縐」的感覺,把一些文言文的用法用到了論文寫作中,或者不正確地對語言進行縮略,自己不覺得,但讀者會覺得很不舒服。這樣的問題,論文寫作中也要引以為戒。
⑨ 蔡彥敏的獲獎
1.主持的法學教育改革項目《診所式法律教育的探索與實踐》獲中山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2.獨著論文《中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檢察擔當》獲檢察日報2011年度全國檢察基礎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3.獨著論文《人民法院行使民事審判權若干問題思考》獲中國法學會全國首屆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4.獨著論文《從O.J辛普森案件評析美國訴訟制度》獲中國法學會全國第三屆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論文類三等獎;
5.主講的民事訴訟法課程被評為中山大學優秀重點課程。
⑩ 於朝的著作
1.《司法會計學基礎》,1991年山東省出版局批准內部發行,獨著。該書標志著「二元」司法會計理論模式的創立。
2.《司法會計學》,1995年山西經濟出版社,獨著。濟南市政府軟科學課題《司法會計學科體系研究》成果,被選作全國培訓教材,山東省優秀法學成果二等獎;
3.《司法會計學概論》,2001年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於朝、龐兼兵、肖瓊,被選作全國培訓教材、大學教材;
4.《司法會計學(修訂版)》,2004年中國檢察出版社,獨著。山東省優秀法學成果二等獎。被選作全國培訓教材、大學教材。
5.《司法會計學(第三版)》,2008年中國檢察出版社,獨著。被選作全國培訓教材、大學教材、考研參考書。
6.《反貪查賬實務與技巧》, 2009年中國檢察出版社,於朝、龐兼兵。
參編21世紀普通高等教育法學精品教材《司法鑒定學》,霍憲丹主編,2010年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司法會計鑒定結論的審查判斷》,1988年《山東檢察》第10期,獨著。
《司法會計若干問題的研究》,獨著,獲1992年全國檢察系統司法會計工作研討會學術論文唯一一等獎。
《貪污≠所有權轉移》,1994年《山東檢察》第12期,獨著。
《經濟罪案的立案標准》,1996年《政法論叢》第6期,獨著。
《法醫學文證檢驗與法醫學文證審查辨義》,1997年警官教育出版社,獨著。
《關於貪污案件鑒定中如何表述司法會計鑒定結論若干問題的探討》,1998年《檢察理論研究》第1期,獨著。
《利用電算劃單方虛列賬戶發生額1例》,1999年《刑事技術》第1期,獨著。
《司法會計鑒定結論與「所有權轉移」問題》,2000年《人民檢察》第11期,於朝、江一山,該刊物優秀論文獎。
《證券從業人員透支炒股的定罪問題》,2000年 《當代檢察官》第12期,於朝、劉旭東。
《財務會計資料證據的證明力問題》,2001年,中國檢察出版社,獨著。
《論公安機關開展司法會計技術工作的幾個問題》,2002年《公安大學學報》第4期,肖瓊、於朝
《防治國有資產流失的兩個法律問題》2003年《山東法學》增刊,獨著。
《股票投資損益鑒定的幾個問題》,2003年《人民檢察》第5期,獨著。
《檢察機關如果應對貪污賄賂洗錢問題》,2003年,獨著,濟南市首屆檢察理論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字是誰寫的問題」應當由誰判定》,2004年中國工人出版社,獨著。
《我國司法會計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2005年《中國司法鑒定》增刊,獨著。
《「法務會計」折射社科學術界浮誇風》,2006年《時代中國》11期。
《司法會計鑒定風險及其防範》,2006年《中國司法鑒定》第1期,獨著。
《論我國司法會計理論體系的設計》,2006年首屆全國司法會計理論與實務研討會,獨著。
《中國司法會計學的創立與發展》,2009年,第二屆證據理論及科學國際研討會;2010年《新會計》第十一期,獨著。
《試述預防職務犯罪工作的拓展——職務犯罪防控機制評估》,2009年,獨著,獲山東省檢察院學術研討會論文二等獎。
《舞弊審計理論與司法會計理論的分野》,2009年《中國司法鑒定》第6期,獨著。
《關於制定司法會計業務規范的理論探討》,2009年中國世代經濟出版社,獨著。
《法學專業司法會計課程教學研究》,2009年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獨著。
《司法會計鑒定證據規則》,2009年中國世代經濟出版社,韓斌、於朝、丁傑。
《司法會計專業學科建設問題》,2011年4月,第四屆全過司法會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獨著。
《對司法鑒定基本概念的幾點思考》,2011年7月,第三屆證據理論與科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獨著。
《司法會計鑒定理論體系之研究》,2012年《會計之友》第一期,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