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改革創新成果

改革創新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20 23:54:14

⑴ 什麼是改革創新

改革創新,指的是改掉舊的、不合理的部分,使更合理完善,並開創新的事物。改革創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動力。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首次把改革創新作為時代精神的核心。2006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起,確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1)改革創新成果擴展閱讀:

改革創新的實施意義

1、中國經濟發展所堅持的改革創新對今天第三世界和發展中國傢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2、對於推動透明執政、監督執政黨、各界民主黨參政議政、人民依法行使公民權利等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極大底推動力文明進程和社會進步。

3、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中華民族開拓進取的思想品格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偉大成果,已經深深融入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成為振興中華的力量源泉。

⑵ 改革創新實例!

改革創新實例如下:

改革開放3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廣大財政幹部職工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黨在不同時期的戰略部署和重大決策,積極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扎實推進財政改革與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



接近於1978年全年的財政收入。國家財政整體實力不斷壯大,增強了綜合國力,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改革創新成果擴展閱讀:

改革創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動力。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首次把改革創新作為時代精神的核心。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2006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把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起,確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中華民族開拓進取的思想品格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偉大成果,已經深深融入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成為振興中華的力量源泉。

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輝煌成就有哪些

1、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 國民整體素質提升

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聲。

40年來,高等教育累計培養9900萬名高素質專門人才,職業學校累計培養2億多名技術技能人才,極大滿足了國家戰略需求。

同時,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2017年我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5年,接受過高等教育比例超過45%,13億多中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

2、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7.5%

科技體制改革一直走在各方面改革前列。40年來,我國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已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2018年,我國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升至全球第17位,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取得一批比肩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原創成果,戰略高技術發展令世人矚目。

我國科學家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在諾貝爾獎等國際重大科技獎項上實現零的突破。

3、人均預期壽命超76.7歲 深化醫改成效顯著

健康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超過76.7歲,健康水平已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分級診療制度加快形成,所有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葯品加成政策。織起覆蓋城鄉、多層次銜接的基本醫療保障網,跨省異地就醫費用逐步實現直接結算。

實施葯品生產流通使用全流程改革,基本實現兒童葯、短缺葯持續穩定供應。落實抗癌葯「零關稅」配套措施,切實減輕群眾負擔。

4、社會保障制度日趨完善

40年來,我國穩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日趨完善。目前,我國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9.3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13.5億人,基本實現全民醫保。

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均達到2億人左右,覆蓋了絕大多數職業群體。

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自2005年以來連續14年上調,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各項社會保險待遇水平,都隨經濟社會發展得到了相應提高。

5、農村面貌日新月異 創造人類減貧史奇跡

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我國糧食產量已由1978年的6000多億斤增長到2017年的12358億斤。目前,我國稻穀、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完全可以自給,肉蛋菜果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蓬勃發展,2017年接待遊客25億多人次。

改革開放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中華大地發生了感天動地的偉大變革。

黨的十九大描繪了中國發展的宏偉藍圖,只要我們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定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3)改革創新成果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命運,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也改變了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命運。改革開放不斷對黨的自我革命提出新要求,賦予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以新的時代內涵。

在領導改革開放這場偉大社會革命的進程中,我們黨圍繞「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課題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索,通過自我革命變得更加成熟、更加堅強,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必將在改革開放中將黨的自我革命進行到底,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40年前,「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社會動盪、經濟凋敝、科技落後、人民貧困,中國面臨「被開除球籍的危險」。

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意願,毅然決然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改革開放的大幕徐徐拉開。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偉大覺醒,引發了一場新的偉大社會革命。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由此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並正在實現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跨越。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命運,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也改變了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命運,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中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_改革開放

人民網_黨在改革開放中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⑷ 著力推進改革創新,什麼成果顯著

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戰略」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黨領導我國科技事業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底蘊深厚、前途廣闊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展現出強大的生機和旺盛的活力,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光明前景,成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作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制定和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新時期科技工作指導方針。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2008年,我國把科技支撐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的四大措施之一,科技在克服現實困難、創造未來繁榮中的支撐引領地位進一步強化。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2012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要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這是我們黨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抉擇,開啟了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邁向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沿著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是創新鑄業的10年,面向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和國家安全等重大戰略需求,科技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是創新鑄劍的10年,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實現重大突破,一批影響重大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原創成果相繼涌現;是創新鑄基的10年,科技改革穩步推進,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我國整體科技實力邁上新台階,與主要發達國家不斷接近,一些方面甚至成為領跑者;是創新鑄魂的10年,全民科學素質不斷提高,創新政策體系、文化環境和社會氛圍不斷優化。實踐證明,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是符合我國國情、符合科技經濟發展規律的正確道路。

新的發展時期,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同步走、同向行的關系,創新驅動發展的成效直接影響到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成效。當前,距離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還不到10年,時間緊迫、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奮力投入到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新實踐,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上有新的重大作為。必須始終堅持立足國內,充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把自主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不竭的技術源泉。同時不斷擴大科技開放合作,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自主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重視協同創新,在開放合作中提升我國科技水平。

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對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必須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從國際上看,世界范圍內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新突破。全球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的速度明顯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斷蓄積。以新技術突破為基礎的產業變革呈現加速態勢,正在深刻改變著世界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形態。國際金融危機加快催生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科技創新已成為經濟結構調整和持續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許多國家都將創新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核心層面,全球進入了空前的創新密集時代。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握機遇、應對挑戰,以科技創新的新成果開辟社會生產力持續提高的廣闊空間。

從國內看,創新驅動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最關鍵」的力量。我國以較少的人均資源佔有量和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巨大的人口規模和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壓力,面臨著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經過多年來的艱苦努力,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經濟結構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經濟結構問題與科技創新能力、人才隊伍水平密切相關。如果沒有創新能力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難以真正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影響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因此,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中的戰略支撐作用,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科技實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進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是關鍵所在。要進一步統籌落實好科技、教育、人才三個規劃綱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科技進步與國家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緊密結合起來,立足長遠,超前部署,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夯實我國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堅實基礎。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經濟實力提升和發展方式轉變是首要任務。要更加註重圍繞產業發展需求部署創新鏈,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突破重大技術瓶頸,充分發揮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的示範輻射帶動作用,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共性技術突破和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綜合國力提高是根本目的。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科技工作的領域越來越寬、責任越來越大。我們要緊緊圍繞農業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管理、文化繁榮、生態文明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戰略需求,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造活力,促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更好地服務於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

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充分釋放創新驅動發展的活力,不斷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根本動力也在於改革開放。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我們堅持把改革創新精神進一步貫徹到科技領域,努力在科技改革發展上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

科技體制改革始終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全過程。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圍繞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市場導向的創新格局在發展中日益完善,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區域創新和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激勵企業和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不斷優化,科技與金融結合日益緊密。這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帶來的根本性重大變化。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一些突出問題仍然制約著科技創新,特別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求牽引還不足;另一方面,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還不強,科技創新的基礎也還不牢。

解決好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在繼承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科技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我們要堅決落實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切實加快科技改革發展步伐。

始終堅持把解決科技與經濟相結合問題、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作為中心任務,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完善市場導向的創新格局。積極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的有機銜接,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加強統籌協調和協同創新,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科技管理科學化和資源高效利用。統籌各類創新人才發展,完善人才激勵制度,建設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以人才強促進科技強,帶動產業強、經濟強。

完善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配套政策,總結推廣相關試點政策,積極研究制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有關政策措施。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准、激勵機制、轉化機制,不斷形成激勵創新的正確導向。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健全科技政策法規體系、創新法治環境和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大力倡導創新光榮,強化科學道德建設,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培育創新文化土壤。不斷優化科技創新政策環境,把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努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⑸ 改革創新作為時代精神的核心包括哪些創新

改革創新精神是我們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所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1、 改革創新是中華民族進步的靈魂。精神, 創新,是指拋開舊的,創造新的,是一種棄舊圖新的,改革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和精神支柱,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社會發展史證明:人類進步的歷史,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創新思維的勝利成果,都是創新智慧的凝結。可以說,正是創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使之豐富多彩;2、 改革創新是當今時代精神的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改革創新的事業。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是當代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寫照,是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的強大力量。時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創新時代精神是一個社會在最新的創造性實踐中激發出來的,反映社會進步的發展方向、引領時代進步潮流、為社會成員普遍認同和接受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規范和行為方式,是一個社會最新的精神氣質、精神風貌和社會時尚的綜合體現3、 改革創新是黨的建設事業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 。中國共產黨建設的歷史就是不斷改革創新的歷 是,自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建設富強、 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奮斗目標,這一重 要戰略指導思想對於中國走向哪裡和怎麼走,對於中國能不能實現偉大復興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在時代精神這一有機整體中,改革創新居於核心地位。因為改革創新是時代的最強音,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靈魂,是我們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正是依靠改革創新精神,我們創造了改革開放30年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已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之一。

⑹ 改革創新主要包括

改革創新主要包括理論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
改革創新指的是改掉舊的、不合理的部分,使更合理完善,並開創新的事物。改革創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動力。
改革創新的意義:
1、黨建設。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必須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貫徹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以堅定理想信念為重點加強思想建設,以造就高素質黨員幹部隊伍為重點加強組織建設,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重點加強作風建設,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點加強制度建設,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使黨最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斗、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2、經濟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不僅僅是讓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和地區實現了人民的溫飽,更重要的是中國通過30年的摸索、實踐和總結,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模式,對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總結出豐富的經驗。這些模式和經驗完全不同於歐、美發達國家的區域性經濟模式,也完全不同於上個世紀歐、美經濟崛起時的二戰後經濟發展模式。中國經濟發展所堅持的改革創新對今天第三世界和發展中國傢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3、社會進步。隨著經濟的快速穩健的發展,社會結構和問題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廣大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地改善和提升,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開始關注醫療、衛生、教育、文化、旅遊、居住、消費、法律、民主、娛樂、投資、等問題。開始全方位參與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對於推動透明執政、監督執政黨、各界民主黨參政議政、人民依法行使公民權利等等起到了積極地作用。極大底推動力文明進程和社會進步。

法律依據
《深圳經濟特區改革創新促進條例》
第二十九條 市政府設立改革創新獎項,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組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一)積極推進改革創新工作,取得重大成績的;
(二)改革創新研究成果或者意見、建議被採納,取得重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
(三)在改革創新工作中有其他突出貢獻的。
其他國家機關、公立非營利機構和人民團體應當對提出具有重要價值的改革創新意見或者建議的組織或者個人,給予適當獎勵。

⑺ 思修論述題:改革創新包括哪幾方面的創新改革創新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

改革創新是具有根本性,動力性的創新發展。任何領域的運行都有一個體制機制問題,如果不解決好體制機制問題,不破除阻礙發展的舊體制舊機制,不建立有利於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創新發展就無從談起。我國改革創新的歷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改革創新實踐基礎上,我們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並用以指導創新實踐。

比如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創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而推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創新發展。又如,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創新,帶動科技領域的一系列重大創新發展。再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這些充分說明,改革創新不同於一般創新,對於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具有支撐性、推動性作用,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性創新。

(7)改革創新成果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旗幟鮮明地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通過全面系統的改革與改進,實現各領域改革與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

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法治化是關鍵。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定會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隨著中國制度體系的自我完善與發展,將最大限度容納和釋放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積極因素,充分調動全國各族人民及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掀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高潮。

⑻ 改革開放40年取得哪些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可以從以下4各方面來看:

1.從經濟發展看,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弱國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依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理念,我們漸進式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鄉鎮企業發展、城市國有企業、外商投資、金融服務、科技管理體制、經濟特區等相關制度的改革。

逐漸明晰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政府與市場、國家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全面調動了生產者積極性,激發了經濟活力,完成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共同創造了經濟發展的中國奇跡。

2.從治國理政看,實現了從單極化傳統管理向現代公共服務型治理的轉變。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必然對國家的政府管理體制、傳統管理理念、社會管理能力等帶來巨大的挑戰。

因此,不斷適應經濟體制改革釋放的活力、社會流動性增加、科技互聯網技術崛起、多元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等趨勢,協調推進黨的自身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城鄉基層政權建設等方面的改革,成為中國漸進式改革開放的政府邏輯與基本內容。

3.從城鄉結構看,實現了從落後的鄉村型社會向富足的城鄉融合型社會轉變。1978年,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80%的典型農業型國家。

此後,經過採取加大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單位體制、設立經濟特區、增設開放城市等改革創新,把農民從原有的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開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個社會呈現出高度的流動性,中國社會走上了現代城市化發展之路,城市活力進一步釋放。

4.從社會民生看,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的整體性轉變。通過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的全方位改革,為廣大民眾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和發展機會,不斷改善民生,不斷增加收入,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這是改革開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之一。

(8)改革創新成果擴展閱讀: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精神,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大量涌現,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創造熱情得到極大激發、創新才華得到充分施展、文化創造活力競相進發、文化創造成果不斷涌現,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十分活躍,精品不斷涌現、市場日益繁榮。

堅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大幅度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打破了長期束縛文化生產力的制度和體制藩籬,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超過23%,2010年突破1.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78%。

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我國已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海外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逆差逐步減少,圖書版權進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l下降為2010年的3:l。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成就

⑼ 2021年我國在改革創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摘要 https://www.defanwen.com/pcarticlefile.aspx?id=74146

閱讀全文

與改革創新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