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實踐成果形式
預期成果:
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調查,了解到武陵山邵陽市城步縣的當地民眾對於環保的意識和個人的行為,同時與邵陽市區的居民們的環保意識進行對比。 通過與相關政府人員的溝通,我們能了解到政府採取的相關措施,及政府對這些措施對民眾環保觀念產生的影響的期盼。 通過與城步當地苗族同胞溝通,我們能了解到當地民眾對於林業部門等加強對貧困地區造林綠化、退耕還林、森林資源保護、林權制度改革等的指導和扶持及少數他們的環保意識和行為,也可以將少數名族與漢族進行對比。 希望能通過這次調查能了解到武陵山去某地民眾的環保意識,同時向他們宣傳有關環境保護的知識,並將調查結果反應給當地政府,據此提出一些改進的措施。
成果展示:
在活動前期中,我們將與老師,當地相關的負責人進行溝通探討,引起當地民眾的廣泛關注;
而在活動中期我們將通過網路媒介(人人,微博,雲麓園等)來跟蹤調查活動;
活動後期,匯集調查問卷,照片,視頻等成果資料,按照一定的劃分標准進行整理,形成一系列通俗易懂、整齊精煉、內容充實和形式多元的成果資料。並報送學院及校團委審核。如若審核通過,可將我們調研成果與大家分享,提出改進意見。
㈡ 研究成果展示報告
據調查我國現有盲人500多萬,低視力近千萬人,尤其是在兒童及青少年當中,患病率極高。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最新數據表明,我國小學生近視眼發病率為22.78%,中學生為55.22%,高中生為70.34%。更令人震驚的是,有份調查報告稱,國內因高度近視致盲者已達30多萬人。因此兒童及青少年近視的防治越來越為學生、家長及社會所關注。 為什麼患近視的青少年越來越多?孩子們的眼睛到底是怎麼近視的?僅僅是不良用眼習慣造成的嗎?為了解中學生近視情況及引起近視的相關因素,我針對我們學校的部分七年級同學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問卷
為了防止中學生近視,我們為廣大中學生出此問卷
1.你是不是近視?
A. 是的 B、 不是
2.你是如何近視的?(不近視的可不答)
A、看電視過度 B、坐姿不端 C. 其它
3 你近視多少度?
A. 100以下 B. 500以下 C. 更高
4.你近視幾年了?
A. 一年以下 B. 五年以下 C. 其它
5.你身邊大部分同學近視嗎?
A. 是的 B. 不是
三、調查分析:導致眼睛近視的原因:
大多數人都是平時不注意保護眼睛而導致近視的。研究結果表明,近視眼是人眼對當代環境的適應性改變,它的發生與發展與日益增加的近距離用眼活動的環境密切相關,與攝入營養成分的失衡密切相關。而不正確用眼,不注意用眼衛生(如看電視和上網過長等)是現代兒童近視大增的主因。
1 看電視距離太近
2 看電視的時間太長
3 所看電視的畫面濃度太深
4 寫作業時的姿勢不正確
5 在光線太強的陽光下看書
6 在光線太弱的光下看書
7 長時間的在電腦前
8 不合理飲食
9 看激光
10 在車廂里看書
11 遺傳因素
12 不認真做眼保健操
四、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發現,在當今的中學生近視率不斷上升,而中學生們對近視這一現象並不加以重視。甚至有人認為近視怎樣,戴副眼鏡不就得了。還對近視無所謂,錯上犯錯。許多人常將其歸咎於不良的用眼習慣,如看書距離不當、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來的醫學研究表明,飲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誘發青少年近視的重要因素。
五、建議
(一)看書時作姿要端正,光線要充足。讀寫要坐到離課桌一尺,胸離課桌一拳,眼離課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車或行走的時候看書,不要躺下看書。讀寫1小時要遠眺10分鍾或到戶外走動,調節眼睛肌肉。
(三)時常佩帶一些滴眼液,如:珍視滴眼液,明目滴眼液,珍珠滴眼液等。在課間十分鍾堅持做眼保健操。
(四)盡可能少上網或看其他輻射性強的東西。注意作息時間的安排,不能讓眼睛長期處於疲勞狀態。
(五)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A,D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專醫作檢查,聽從儀醫師的指導,逐步矯正視力或防止近視度加深。
六、體會
為有效預防近視等眼病:一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合理飲食,鍛煉身體,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糾正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三要定期到眼科醫院檢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視眼患者,及時發現眼病,以便早發現、早治療。視力關系著我們的一生,我們要愛護我們的眼睛
㈢ 教育科研成果有哪些表現形式
1. 用事實來說明問題(報告)v教育觀察報告、教育測量報告、教育調查研究報告、教育經驗總結報告、教育實驗研究報告v要求:材料具體、典型,格式規范,科學客觀地呈現研究過程和方法,合理解釋結果2. 著作、論文類 :專著、編著、論述、評述、綜述等v要求:觀點鮮明,論據確鑿,論述嚴密,清楚展示理論觀點和體系的形成過程3. 政策咨詢類: 政策建議、發展規劃方案等4技術產品類:工具書、教材、資源庫、資料庫、音像、視聽、課件、網路課程、軟體、實物模型、模擬系統、網路環境、學習平台等 主要的有研究報告、成果報告、調研報告、科研論文、案例,其次還有經驗總結、反思記錄、教育故事、教育日誌、教育隨筆、示範課、教具、校本課程開發等。 比如:《某某中學校本教研有效活動方式研究》預期研究成果: 1、調研報告:某某中學校本教研現狀調查 2、研究報告:某某中學校本教研有效活動方式研究 3、專著:某某中學校本教研有效活動方式研究經驗集 4、教學案例:某某中學校本教研有效活動方式研究案例集 5、典型課例:某某中學校本教研有效活動方式研究典型課例 6、活動實錄:某某中學校本教研有效活動方式研究活動實錄 7、某某中學校本教研網站:課件。
㈣ 國外地質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及發展趨勢
此文原載《國土資源》2005年第11期
地質調查工作誕生於社會生產,同時也服務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其服務范圍卻是個不斷擴大的過程。世界上最早成立專門地調機構的是於1835年創立的英國地質調查所。此後,各國開始建立作為政府機構的地質調查所,調查本國的資源,為社會生產服務。起初地質調查所的基本任務就是基礎地質調查(進行地質填圖)和區域礦產評價工作。20世紀30年代以後,地質勘查工作不僅成為礦業開發不可缺少的先行步驟,還以其獨特的功能進入水文、工程、環境等諸多領域,與社會生活的結合越來越廣泛。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社會對地質調查工作的需求發生變化,一方面是地質環境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信息化的需求。美國地質調查局1982年進行了機構改革,撤消了地質礦產保護處和地學應用處,同時成立信息處和信息系統委員會;日本1988年為加強國際合作、資源分析工作,成立地質信息中心,同時強化災害預測和環境保護功能;英國地質調查所1990年成立建立信息處、市場銷售處、環境水工處。澳大利亞1998年的改革目的在於加強地學填圖和基礎數據的發展,加強與客戶的聯系和咨詢。
可見,地質調查服務社會的范圍是一個逐步擴大的過程,而且是一個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地質調查成果信息化程度相對較高,特別是在社會化服務方面,作為政府改善公共服務的重點,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地質調查信息成果的組織、發布與社會化服務方案。因此,能夠向社會提供多樣化的信息產品,服務於解決當前及長遠發展所面臨的資源、環境、人類健康、區域發展規劃與產業布局、國土安全等各方面。世界發達國家在調整經濟結構的同時,大力提高與國家利益直接相關的信息獲取、處理和交換能力。許多國家建成了一大批國土資源資料庫,並大力開發基於GIS技術和網路環境、面向國土資源工作全過程的信息系統和社會服務系統,從而顯著提高了國土資源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增強了公眾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國土資源的意識。下面就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等國在地質調查成果的社會化服務方面的情況作一簡要介紹。
1 社會化服務組織機構
從現已掌握的資料看,地質調查成果的社會化服務機構均是專門進行地質調查工作的組織。但具體組織機構的級別、組織形式和涉及范圍有些區別。日本的地質調查社會化服務機構是隸屬於產業經濟省的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分支機構——日本地質調查綜合中心,具體執行機構是該中心的二級機構——地質調查情報中心,該中心與相關研究單位和地質標本館共同在長期積累的地質調查成果信息基礎上,採用最新科學技術,為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解決國土資源利用、地震和火山災害防治、資源確保、環境保護等問題提供高質量的地質情報信息;英國的地質調查社會化服務機構的級別也很低,其上級部門由下至上分別是英國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科學技術辦公室、貿易工業部。對礦業大國來講,地質調查信息社會化服務機構的級別較高,澳大利亞工業、旅遊與資源部所屬的地球科學局是地球科學調查和地理空間數據的國家管理、發布機構;加拿大自然資源部所屬的地球科學局提供地球科學和地理信息方面的社會化服務;美國內政部所屬的地質調查局負責國內外地學信息、自然災害、自然資源、環境和信息情報等的管理,在社會化服務方面,作為牽頭單位聯合19個政府職能部門與聯邦地理數據委員會一起合作超大型地質空間數據共享平台。
這里要明確的是,上述機構只是政府序列的,未列出眾多的社會中介服務組織。事實上,各國對地質調查成果的社會化服務不是直接的產品服務,而是元數據的發布與管理。據介紹,加拿大的集成產品往往是專業公司完成的,專業公司一般只服務於幾個領域,並擁有自己獨特的開發軟體,他們可以按照客戶要求免費或花費較小的代價的取得元數據,然後加工集成,製作出滿足用戶需要的集成產品。如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的石油數據倉庫,收據了大量的石油數據,主要包括:地震數據,測井和海測數據,也包括報告、岩芯礦和地球科學標本,是世界上石油信息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許多信息是公開的,對社會公眾、石油部門和石油調查機構都免費提供服務。如果一個投資者准備投資石油勘探,則可由專業公司根據公開的或者付費信息,通過一定的數據加工、集成為其提供鑽孔位置等服務。
總之,地質調查成果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是一個常設事業機構,設在地質調查部門;礦業大國的地質調查成果服務機構級別較高,服務內容也較廣。
2 社會化服務對象
地質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對象是不斷擴大的,由最初的為地質找礦部門服務,到為找水、地質災害防治、自然環境保護等部門;社會公眾對地質知識的需求和對地質的關注也不斷增加,如觀光旅遊、地質遺跡考察、自然保護區建設等。如印度地質調查局除為礦業部門提供礦產地之外,還為水利和能源設施建設方面的工程規劃提供大量地質方面的資料和建議;為農業天然礦物肥料、土壤水文的發現,為灌溉、防洪、發電等水利工程提供地質資料;為國家工程建設等特殊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城市環境調查;為地質災害多發區安全,對各種地質災害,如地震、滑坡、活動斷層高發區內進行了詳細的勘查工作,取得了大量可靠資料,並出版了相關的地圖,提出了一系列防災減災的措施和建議,並在危險區域建立了觀測網對災害進行監測;為建築部門出版一系列的土木工程地圖,為工程建設提供地質參數,並根據地質情況給出相關的建議,等等。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服務的對象包括對使用地球科學信息感興趣的國內外組織和個人。具體包括:礦產資源和石油工業部門,環境保護機構,通訊機構,遙感、地圖和繪圖產品的發行人,規劃和資源管理者,研究和教育組織,地方社團組織,緊急情況服務、法律實施和澳洲防衛組織,叢林徒步旅行、駕車愛好者以及熱衷於戶外活動者,聯邦、州和地方政府機構。
日本,除滿足本國地質調查成果的社會化服務外,為有效推進日本在海外的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特別注重系統收集、整理以礦產資源擁有國為主的世界地質、礦床、勘查和開發等狀況以及各國的礦業政策、相關法規、統計資源等情報信息,並對此進行二次開發,對有關地質礦床、開發環境以及需求動態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後,向有關部門提供使用。
3 社會化服務內容
地質調查成果的社會化服務內容,各國不盡一致。英國地質調查局基於國內外公眾和私人部門,在執行最高級別的專業標准和最新信息的前提下,滿足用戶的服務需求。查詢服務,包括專家建議查詢、數據和信息查詢和其他綜合查詢;數據服務,包括自然科學數據、數字地圖數據、圖書和文檔、產品和出售、地球物理數據服務;其他服務內容,包括地質災害、環境、建築、保險金融和法律、建材、海洋數據、城市地質、地理信息系統、地球科學建議、實驗室、圖書館、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攝像、氡防護、遙感、災害評估、培訓、水資源。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建立了在線訪問廣泛數據和信息的通道,包括地名搜索、近期地震情況、在線地形圖、測量圖、邊界圖、衛星圖片、礦產資源圖(金剛石、銅礦、金礦、鉛鋅、鎳礦分布圖)、地球物理圖(數字高程模型、區域磁異常圖、區域重力異常圖)、地質學圖(1:250000地質圖)、索引地圖(地磁勘查圖、γ射線測量圖、重力位置覆蓋圖)和在線地形GIS資料庫、專題地圖和數據、數字高程數據、衛星圖片數據、空中攝影、航空地球物理數據、地球物理地圖/圖片、地質學數據、地質學地圖、海洋數據、石油數據等。產品類型主要是地圖、圖像、數據、出版物4類。
4 社會化服務方式與方法
各國地質調查成果的社會化服務方式和方法基本藉助網路這一快捷、方便的形式傳輸信息。在數據管理問題上,各國基本採取了在線查詢、購買或在線查詢以其他方式購買完整的所需要的數據。加拿大地理連接代碼政策咨詢中心(Policy Advisory Node of Geo Connections)的2001年的一項調查表明,加拿大客戶在互聯網上獲取29%的數據,美國是27%,澳大利亞只有8.5%;美國數據機構的收入是支出費用的2%,澳大利亞是30%;加拿大是13%。
印度地質調查局(GSI)通過論文集、檔案、公告、專刊、雜志以及各種地圖來向社會發布地球科學信息。發布的方式包括公開發布和有償轉讓兩種。一部分成果通過各種出版物向社會完全公開;對於有經濟價值,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成果則進行有價轉讓。特殊的受限制的資料如戰略物資勘查成果、涉及國家安全方面的資料的獲取,還必須得到一定級別的政府的批准方可進行轉讓。GSI自身建立了數據中心,進行成果的保存和集成,可以對數據進行平面和立體處理,對成果進行掃描和數字化處理。通過加爾各答的總部和各地的分部向外發布數據信息,各中心都配備了先進的軟體和硬體設施,與互聯網連通。另外,一部分成果,如海洋數據,建立了專門資料庫,配備了先進的計算機設備,各種數據可以通過互聯網查閱。對於航空遙感等間接數據,可繪制出剖面圖、等高線圖、立體圖,並聯合基礎資料庫進行解譯。
美國地質調查局則是藉助空間數據一站到位平台發布地質調查數據;局內的地球數據中心進行科普性地學教育和其他服務。
5 社會化服務發展趨勢
(1)社會化服務的覆蓋面不斷拓寬。這既是社會分工合作的結果,也是社會經濟發展、進步使然,由專業服務到社會化的推廣;由地質調查工作到水文、環境、災害等的調查工作,工作內容和服務范圍均呈現出擴大的趨勢。同時,信息傳輸方式和技術的進步為這一趨勢的形成和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2)地質調查信息的大眾化不斷普及。專業知識的大眾化傳播與應用的首要條件是科普化宣傳。無論是旅遊地質知識的傳授、自然環境信息的傳播,還是普通地學知識的推廣,脫離大眾化的渠道均無法實現。加拿大藉助圖畫的形式宣傳各種物品的元素成分、消耗的礦產資源等,適於老少和非專業地質人員;美國則藉助於回答問題的方式,宣傳地學知識和了解地質工作,藉助於政府平台服務於廣大的人群。
(3)地質調查信息服務的中介組織不斷發展。地質調查信息服務中介組織的產生與發展是地質成果社會化服務的重要推動力量。政府組織發布元數據和基本數據信息,中介公司則利用這些數據,憑借自身的專業開發軟體和集成技術,為需要專業地質信息的人員服務,同時收取報酬。另外,專業製作科普化的宣傳材料,出售給政府。
(4)政府的推動促進了社會化服務。在專業機構成立信息部門,負責對外服務以擴大社會化服務。與相關部門聯合共同發布地質調查信息,經費有保證、組織層次高。
㈤ 華東地區「十五」地質大調查成果綜述及「十一五」展望
郭坤一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南京210016)
1 概況
1999年7月16日,中國地質調查局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務是:承擔、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地質大調查自1999年實施以來,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統一領導下,圍繞著一項計劃和四項工程(基礎調查計劃,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程、地質災害預警工程、數字國土工程和資源調查與利用技術發展工程)進行科學部署、精心組織,採用新機制、新思路,運用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和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截至2005年,地質大調查實施7年間,華東地區共安排地質大調查工作項目156項,共獲資金41291萬元。其中,基礎地質調查32項,礦產資源調查評價73項,地質環境調查評價23項,物探、化探、遙感28項。共有17個工作單位承擔。
2 主要進展及成果
2.1 基礎地質調查
投入經費4367萬元,已完成1:25萬區域地質調查22幅,1:5萬區域地質調查22幅,1:5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4幅。正在進行的1:25萬區域地質調查9幅。
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2.1.1 前寒武紀地層劃分與對比
華東地區前寒武紀地層主要發育在大別—蘇魯、揚子和華夏3個地層區。
華夏地層區:通過邵武、龍岩、三明、瑞金等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打通了閩西地區近南北向的地質走廊,提高了區內地質研究程度。肯定了武夷地區總體以加里東期變質褶皺隆起,在寒武系之下,存在著震旦系—南華系淺變質硅質岩(石英岩)以及與揚子區相似的地層序列;對古元古代麻源岩群和新元古代馬面山岩群的岩性組合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新元古代存在雙峰式火山岩;對以古元古代桃溪岩組為核部的變質核雜岩的幾何學特點及運動學機制進行了解剖,確定其形成時代以印支期為主。
揚子地層區:通過南昌、上饒、景德鎮、金華等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綜合研究,對該地區岩石地層單位進行了全面清理,建立了岩石地層和構造—地層系統,解決了各省之間同物異名,異物同名現象。以雙溪塢岩群為代表的中元古代島弧火山岩得到進一步確認,新元古代雙峰式火山岩、侵入岩、基性岩牆群的研究得到進一步加強。
大別蘇魯地層區:將大別山區的變質表殼岩組合劃分為古元古代大別山岩群和中-新元古代宿松岩群,將前陸帶中的深變質表殼岩組合歸為中元古代董嶺岩群。提出了大部分變質變形侵入體形成於新元古代、少數形成於中元古代,大別山岩群為古元古代、宿松岩群為中-新元古代的新認識。
2.1.2 金釘子剖面
我國現有的兩個金釘子剖面均位於華東地區:在奧陶紀達瑞威爾階層型剖面的常山縣黃泥潭剖面1:5萬區調工作中,新發現了厘米級厚度的沉凝灰岩,並從中分選出單顆粒鋯石,進行了精確的定年,從年代學上對界限進行准確定位。在對國際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剖面分布區進行了高精度大比例尺填圖,對界線層中的關鍵層(如PTB界線粘土層、PTB界線層內的國際牙形石帶等)進行了詳細的調查,鑒定識別出兩個重要牙形石帶:Clarkina subcarinata帶;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帶。大大提高了該區生物地層對比精度。
2.1.3 第四紀厚覆蓋區填圖方法
在1:25萬杭州、南京、南通和上海等幅區調工作中,注重了厚覆蓋區第四紀地質研究,將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的理論與方法引進到第四紀地質研究中,採用「基準面旋迴」的概念,結合岩石地層、氣候地層、年代地層、磁性地層等多重地層劃分方法,.建立了區內等時地層格架和對比依據。並從標准孔的研究入手,通過古土壤、古暴露面及其所對比的剝蝕面和沉積界面的識別研究,解決了標准孔與一般鑽孔的氣候旋迴等時對比問題,對新發現的浙江跨湖橋文化與古環境的研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厚覆蓋區第四紀地質圖的表現形式上增加了較多的非正式岩石地層單位,豐富了圖面內容。
2.1.4 東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
近幾年來,沿海諸省通過區域地質調查和綜合研究,基本查明了區內火山活動期次和火山活動規律,並通過精確的同位素定年,進行了火山地層的劃分與對比,證實了磨石山群火山岩年齡主體為早白堊世(137.7~113Ma)而非以往長期沿用的晚侏羅世,這對重新認識東南沿海晚中生代火山岩時空展布與成因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研究東南沿海火山岩帶的構造演化奠定了基礎。
2.1.5 陸相紅盆區調方法研究總結
在1:5萬金田、澧田等幅區調工作中,針對中生代陸相紅盆,以層序地層學理論為指導,從劃分構造界面入手,採用岩性、岩相調查相結合,對各類構造界面性質和沉積體的物質組成、結構特徵、形成環境、時空展布及相互疊置關系等進行調查和研究,建立了陸相岩石地層層序,劃分了岩石地層單位,在此基礎上進行填圖,地質圖內容十分豐富。
2.1.6 計算機填圖方法試點
作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第一批計算機填圖試點,福建省地質調查院率先採用計算機輔助填圖方法完成了1:5萬東山縣、宮前幅區域地質調查。完善了區域地質調查野外數據空間與屬性的數據模型及其相關標准和技術規程,並實現了多源區域地質調查信息的形成、組織、集中、保存、檢索與分析,在不同G1S平台上建立了面向多源信息管理與分析的G1S區域性區域地質調查空間綜合地學信息系統。
2.2 區域物、化、遙工作
7年間,中國地質調查局在華東地區共部署區域物探、化探和遙感調查項目28項,共獲資金17547萬元,其中,中國地質調查局投入資金8197萬元,地方配套資金9350萬元。
2.2.1 區域物探工作
部署完成了福建省西部區域重力調查,完成重力測點3870個,調查面積22916.5km2。至此,華東地區的區域重力調查已經全面完成。
開展了長江三角洲地區配合區域地質調查和環境地質調查的物探方法應用示範,完成了長江三角洲(長江以南)調查面積30340km2,補充了重、磁、電測深數據,並進行了綜合解釋和編圖。
2.2.2 農業地質(生態地球化學)調查
該項工作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期,在江西南昌地區、江蘇南京地區及福建廈門—漳州地區分別開展了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方法實驗和調查實驗,開展了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有機污染成分分析方法和有效態分析方法的研究。從2002年,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分別和浙江省、江蘇省、福建省、安徽省、江西省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簽署了省(市)、部級合作開展農業地質(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的協議。總計完成了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面積23.7萬km2,獲得了海量的測試數據。依據土壤環境質量,對226440km2土壤進行分析,圈出Ⅲ類、超Ⅲ類土壤21483km2,發現了沿長江存在著區域性的Cd生態地球化學環境污染。發現了一批生態地球化學環境區和優質區,其中,適宜於發展綠色農業基地的面積140586km2,富硒土壤資源18294km2。調查成果受到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並顯示出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與此同時,編制了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規范,開展了長江流域生態地球化學的綜合研究,並就廣州、武漢、成都三地區生態地球化學進行了預警,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2.2.3 遙感地質調查
開展了安徽、浙江、福建、台灣和上海市的省級遙感綜合調查,完成遙感調查面積62萬km2。同時,在東部重要經濟區帶、長江流域開展了基礎地質環境遙感調查、監測和解譯。
2.3 礦產資源調查評價
7年間,在華東地區共部署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項目73項,總計投入經費12078萬元(表1)。完成的主要實物工作量為:鑽探53760m,坑探4674m,1:5萬化探13270km2。累計新發現物、化探異常283處,提交小型礦床19個、小型礦產地15處、中型礦床22個、大型礦床17個、超大型礦床7個。
表1 華東地區礦產項目分類
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結果顯示出華東地區的黑色金屬(金紅石)、貴金屬(銀、金)、稀有金屬(鉭、鈮、鋰)、有色金屬(鎢、錫、鉛、鋅)和重要非金屬(膨潤土、高嶺土、螢石、玻璃用石英砂)礦產均出現了良好的前景,鎢、錫等優勢礦產地位得到了顯著增強。
表2 華東地區主要礦種資源量
黑色金屬-金紅石礦產:集中分布於蘇北超高壓變質帶中,屬榴輝岩型金紅石礦床。
稀有金屬礦產:主要與發育在江西和長江下游地區的燕山晚期鹼性花崗岩建造有關,資源潛力巨大。已提交的礦產勘查成果報告主要為由江蘇地調院承擔的《江蘇蘇州善安浜鉭礦評價報告》,提交超大型鉭礦1處,伴生鋰、銣、銫、鉿資源量達中-超大型規模。
有色金屬:鎢、錫礦產是我國的優勢礦種,華東地區主要產於贛南地區。已提交《江西會昌錫坑逕礦田及周邊地區錫-銅多金屬礦評價報告》,提交大型錫礦1處。正在實施的「江西諸廣山—萬洋山鎢多金屬礦評價」項目新發現3處具大-超大型遠景的潛力礦區;「江西於都—全南地區鎢礦評價」項目,已確定具中、大型找礦潛力的礦區(點)5處,具進一步工作意義的找礦靶區5處。此外,在揚子地台南緣的九嶺—鄣公山—皖南隆起帶,鎢、錫礦產也顯示巨大的資源潛力。
鉛-鋅礦產的找礦突破主要在於,認識了以往不被重視的元古界塊狀硫化物礦床的產出層位,提出了在利用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和更大比例尺的土壤化探測量圈定的綜合化探異常基礎上,尋找該層位塊狀硫化物礦床的有效找礦方法,取得了福建尤溪峰岩、福建建甌八外洋兩處大型鉛-鋅-銀多金屬礦的找礦突破。該類型礦產的找尋,目前正方興未艾,在北武夷地區、閩中地區和浙西南地區仍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貴金屬礦產(銀、金)的找礦突破地區,主要分布於江西北部九嶺地區贛東北地區和皖南地區,前兩者為韌性剪切帶型金礦,後者主要為石英脈型。
礦產資源綜合研究:完成了武夷山、皖浙贛相鄰區2個重要成礦區(帶)的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綜合研究,建立了成礦區(帶)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的基礎空間資料庫,編制了一批綜合性基礎圖件。
華東地區新一輪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實現了為國家宏觀發展戰略服務,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礦產基礎信息資料,為國土資源規劃、保護和利用提供決策支撐服務的目的。同時,為後續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和轉入資源補償費及其他資金勘查奠定了基礎,帶動了商業性地勘投入,推動了地方礦業市場的發展,為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2.4 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工作
華東地區是我國經濟、科技、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伴隨著區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該區的自然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環境質量急劇下降,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為此,中國地質調查局成立之初,即在長江三角洲、東南沿海和淮河流域等環境地質和水資源問題突出的地區,部署了區域環境地質調查評價項目。其目的是查明工作區的環境地質條件和存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利用GIS技術,建立工作區的環境地質資料庫或信息系統,實現調查與勘查成果全部數字化、評價預測的計算機化,為社會經濟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地學技術支撐。同時,緊密結合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任務,提出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地質環境保護、減災防災的對策和建議。
7年間,中國地質調查局在華東暨東南沿海地區(含廣西、海南、廣東)共部署水文、環境地質調查項目23項,工作性質包括基礎調查、災害預警和綜合研究。共獲資金7756萬元。
2.4.1 主要進展及成果
長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資源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將長江三角洲(長江以南)地區作為統一的地質單元,建立了區域基岩構造模型和第四紀沉積結構模型,查明了第四紀以來古地理環境演變過程和長江古河道的遷移演化特徵,為建立地下水含水系統和地面沉降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地質依據。
運用GMS(3.1)地下水資源評價軟體,在該地區建立了孔隙承壓水三維地下水流模型,實現了整個地下水資源評價過程的可視化。
查明了區域地面沉降、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現狀、研究了其形成機理和基本特徵,建立了地面沉降與地下水位之間的相關模型,評價了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初步建立了全區的地面沉降監測網路的建設規劃,並進行了初步實施,為滿足政府和社會需求,防災減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GIS平台上,建立了以基岩構造模型、第四紀沉積結構模型、地下水含水系統結構模型為基礎的、較為完善的「長江三角洲長江以南地區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綜合地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對相關信息的查詢、分析、編輯和管理。
2.4.2 淮河流域環境地質調查
初步查明了淮河流域不同深度地下水的污染組分及其分布,評價了地下水質量。結果表明,淮河流域淺層地下水水質普遍較差,以Ⅴ類水和Ⅳ類水為主,尤其是埋深小於20m的淺層地下水,Ⅴ類水和Ⅳ類水的分布面積達54260km2,占水質調查面積的91.6%;相比之下深層地下水(埋深大於50m)水質較好,Ⅰ、Ⅱ、Ⅲ類水分布面積達18955km2,占水質調查面積的32%。
評價了不同深度地下水的污染程度,進行了地下水污染程度分區。淺層地下水重度污染區分布面積16215km2,占水質調查面積的27.3%;中度污染區分布面積32221km2,占水質調查面積的54.49%;輕度污染區分布面積10829km2,占水質調查面積的18.3%。
探討了淺層地下水的污染特徵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淺層地下水污染具有帶狀污染特徵,沿污水河(溝)兩側附近淺層地下水受污染最為嚴重,居民患偏癱、癌症患者較多。
初步查明了阜陽市的地面沉降現狀、形成原因及所造成的危害。
2.4.3 東南沿海及重要經濟區環境地質調查
在全面分析和調查研究了東南沿海地區海岸變遷、海水入侵、水土污染的現狀、特徵及其成因的基礎上,總結了東南沿海地區緩變型和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類型、分布、成因和危害。
初步查明了東南沿海地區海岸環境、近現代海岸變遷及古海岸變遷特徵。
根據地下水資源評價結果,分析了地下水資源的開采潛力,提出了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開發微鹹水、半鹹水的思路與建議。
初步查明了海南島東北部和西南部、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福建沿海地區、廣西北部灣和蘇錫常地區地下水水質污染狀況和成因。結果表明,東南沿海地區地表水污染越來越嚴重,導致淺層地下水污染面積和污染程度有擴大化趨勢,常州等城市郊區有機污染物檢出率較高。
應用地下水同位素地球化學方法,研究了蘇錫常地區地下水補、逕、排條件、地下水流場變化,探討了地下水污染源類型,為進一步開展該地區地下水污染調查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在調查東南沿海地區海水如侵類型、方式和分布范圍的基礎上,提出了海南島西部和廣西北海地區海水入侵主要由不合理的開采地下水引起,同時出現了因高位養蝦所致的海水入侵。
針對存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和防治對策,為地方政府制定相關規劃提供了地質依據。
更新和新編了一批地質環境圖件。
2.4.4 杭嘉湖平原1:5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試點
全面查明了區內的地層、第四紀古地理環境、土地利用、土壤環境質量及污染狀況、地下水資源及開發利用、水環境質量及污染狀況、岩土體工程地質特徵、生態地質旅遊資源等。
成功應用磁化率測試技術大面積開展了區域土壤環境評價研究工作,磁化率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土壤污染程度和范圍、能夠反映不同土壤類型和不同利用方式下同種土壤化學元素的差異等,採用「統一方法、分區評價」和「因子賦值、定量評價」的原則提出了一套新的生態地質環境綜合評價方法。
編制了一套由70餘張圖件組成的生態環境地質圖系。為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起到了示範和指導作用。
應用MapInfo操作平台設計並開發出了「杭嘉湖平原1:5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試點」地理信息系統。
2.4.5 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
在地面沉降調查的基礎上,結合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布局,按照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監測總體規劃,制定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監測網建設技術標准和監測技術要求,建設統一的區域地面沉降監測網,為實現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的有效監測、綜合研究以及制定科學的防治對策提供基礎保障。目前,按照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技術標准、統一數據平台的要求,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監測網的建設正在進行中。
2.4.6 沿海主要城市環境地質綜合研究
本著分片研究、整體綜合的研究思路,重點分析研究了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的區域地質構造和近代地殼活動性、區域氣候與水文特徵、區域地形、地貌、區域岩性結構特點、水資源條件、其他地質資源;系統梳理和歸納出東部地區城市可持續發展有重大影響和總體效應的6類主要環境地質問題:水資源短缺和不合理開發利用、地面變形加劇、水土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沿海城市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地震威脅、南水北調和三峽工程對長江三角洲及有關城市的影響。
在深入分析評價城市環境地質問題形成的地質背景因素、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因素,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及其發展趨勢對城市建設和發展造成的危害及影響的基礎上,從宏觀和戰略的高度,對東部地區城市化與地質環境良性協調發展的途徑進行了探索,提出了「立足本地區水資源,走節水型發展道路的城市水資源供需平衡方略」、「地面沉降與開采利用地下水資源協調共存」、「城市規劃和建設對地質環境中某些不穩定因子的防範與協調」、「固體垃圾處填埋與地質環境適宜性的協調」、「城市地質資源的開發利用,要有利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濱海城市的規劃、建設要適應防禦海平面上升危害的需要」等對策和建議。為了確保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能夠實現對地質環境的合理利用,報告提出了「加強相關法規建設」、「完善城市管理體制」、「加強城市環境地質專題研究和評價的力度」、「進一步拓寬城市環境地質工作的投資渠道」等措施。
3 展望
「十一五」是國土資源大調查的最後5年,2006年又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中國地質調查局按照國土資源部總體工作部署,根據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提出了地質大調查工作的重點領域、重點方向和重點任務。主要任務是:通過「十一五」地質大調查,更新一批基礎地質圖件,建立地質調查信息化服務體系;完成主要成礦區帶重要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發現一批新的礦產資源勘查後備基地;完成我國主要盆地的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初步掌握東部地區地下水污染狀況;科學評價地質環境,建立一套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監測防治系統;發展重大地學理論,使我國地質調查相關科學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1 基礎地質調查
繼續開展1:25萬區調修測(7幅),開展海岸帶及環境脆弱區1:25萬區與環境地質調查(5幅),開展武夷山、浙、皖、贛相鄰區重要成礦區(帶),東部重要城市及人口密集區1:5萬區與地質調查和1:5萬航空物探調查,以及中國東部重要經濟區帶、長江流域區域地質環境遙感調查與監測。
完成長江流域經濟帶、沿海經濟帶1:25萬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開展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庫建設和區域性綜合研究。
繼續推進並全面完成上海、杭州、南京城市立體地質調查的試點工作,建立並推廣城市地質調查工作方法體系。
以大區為單元開展新一代全國區域地質志編制及系列綜合編圖試點。
在重要成礦區帶開展新引進的航空重力、航空瞬變電磁等航空物探新參數(或綜合參數)的試生產工作。建立區域物探資料庫,編制1:25萬(或1:20萬)區域重力調查和航空物探測量系列圖件,並對重要成礦區帶進行編圖和綜合研究。
繼續在東部沿海地區、長江流域,開展地質環境遙感調查和動態監測工作;在重要成礦區帶,利用高精度航空相機、數字相機和POS系統,開展1:5萬等航空遙感調查工作。
完成覆蓋區和重要農業經濟區的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開展重要經濟區帶的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推動開展不同級次的土地生態地球化學評估,在全國起到示範作用。全面開展生態地球化學調查數據的應用研究與應用推廣工作。開展有機污染物地球化學調查試驗,啟動有機污染物地球化學調查。
開展深穿透地球化學與隱伏區礦產勘查技術等研究,在重要成礦帶開展地球化學深部找礦試點工作。
3.2 礦產資源調查評價
堅持以銅、鐵、富鉛鋅、優質錳、鋁土礦、鉻、鉀鹽、錫、鎢、鎳等為主攻礦種,開展在長江中下游、南嶺東段成礦區(帶)、武夷山成礦區(帶)重要礦產資源潛力調查,逐步縮小靶區,對重點礦產資源遠景區開展評價,力爭獲得找礦重大突破。
長江中下游地區:重點開展中淺-深部隱伏找礦方法研究、試驗和試點工作,為開展東部重要成礦區(帶)中淺部-深部(500~1000m)隱伏礦床找礦工作,打好基礎,做好試點。
南嶺地區東段:以錫、鎢多金屬為主攻礦種。錫礦重點圍繞諸廣山—萬洋山岩體開展調查評價;鎢礦重點在江西崇余猶、「三南」地區、贛縣—於都地區開展調查評價。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戰略性礦產遠景調查,異常查證和礦點檢查、重要礦產地評價工作,力爭取得錫、鎢找礦新的突破。對區域錫、鎢多金屬資源潛力進行總體評價。預期提交一批大中型礦產資源勘查基地。
武夷山地區:主攻銅、鉛鋅。重點開展閩中—浙西南地區鉛鋅礦遠景區、福建上杭—雲宵和江西尋烏—鉛山銅礦遠景區的資源調查評價。通過開展戰略性礦產遠景調查,優選一批找礦靶區,開展預查-普查,提交一批大中型勘查基地,力爭取得銅礦找礦突破。
同時與中國東南大陸周邊國家(地區)合作開展成礦地質條件對比和資源潛力評價,研究提出一批境外找礦遠景區(帶),為開展境外礦產資源潛力調查提供基礎資料和決策依據。
3.3 地質環境調查評價
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和淮河流域平原區,以區域地下水系統為單元,以淺層地下水及其環境系統為對象,系統開展無機污染和有機污染調查,查明地下水污染狀況,綜合評價地下水污染程度及變化趨勢,建立地下水水質與污染預警系統。
完成1:25萬地下水污染調查66000km2,1:5萬地下水污染調查15000km2。在已建成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監測網基礎上,繼續開展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檢測與網路管理。
在「十一五」工作的基礎上,繼續開展主要城市的環境地質問題及其成因調查評價,查明制約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提出環境地質問題及地質災害防治對策建議。
The Summarization in「the 10th Five-year Plan」and Prospect in「the 11th』s」 of GeologicalSurvey in the Eastern Areas of China
Guo Kunyi
(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Nanjing 210016)
Abstract: The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formally founded on July 16th in 1999, its primary goal is: assuming, organizing and actualizing national basal and public welfare geological survey and strategically prospecting of mineral resources. Also supply geological basic data for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welfare service. In the past six years, under the leading of the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through scientific arrangement and choiceness organizing, this item gains remarkable success and social economic profits on basic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ppraisal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and investig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by applying new theory, technique or method.
㈥ 社會調查方案的預期成果怎麼寫,從那些方面著手
從調查報告、論文、實踐心得、實踐影像材料、PPT成果展示報告等質量情況入手。
㈦ 青年教師成果展示活動有哪些形式
青年教師成果展示活動形式:
會議、講座、分組討論、競賽、示範課、培訓班、聯誼、調研、采訪等等。
㈧ 教育科研成果有哪些表現形式
教育科研成果有哪些表現形式
1. 用事實來說明問題(報告)v教育觀察報告、教育測量報告、教育調查研究報告、教育經驗總結報告、教育實驗研究報告v要求:材料具體、典型,格式規范,科學客觀地呈現研究過程和方法,合理解釋結果2. 著作、論文類 :專著、編著、論述、評述、綜述等v要求:觀點鮮明,論據確鑿,論述嚴密,清楚展示理論觀點和體系的形成過程3. 政策咨詢類: 政策建議、發展規劃方案等4技術產品類:工具書、教材、資源庫、資料庫、音像、視聽、課件、網路課程、軟體、實物模型、模擬系統、網路環境、學習平台等 主要的有研究報告、成果報告、調研報告、科研論文、案例,其次還有經驗總結、反思記錄、教育故事、教育日誌、教育隨筆、示範課、教具、校本課程開發等。 比如:《某某中學校本教研有效活動方式研究》預期研究成果: 1、調研報告:某某中學校本教研現狀調查 2、研究報告:某某中學校本教研有效活動方式研究 3、專著:某某中學校本教研有效活動方式研究經驗集 4、教學案例:某某中學校本教研有效活動方式研究案例集 5、典型課例:某某中學校本教研有效活動方式研究典型課例 6、活動實錄:某某中學校本教研有效活動方式研究活動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