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藺相如完璧歸趙所經歷的波折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邯鄲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復秦國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您根據什麼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有罪過,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國去。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攔我說:『您憑什麼知道燕王(會收留您)?』我告訴他,我曾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相會,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願意交個朋友』,憑這個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裡。藺相如對我說:『如今趙國強,燕國弱,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結交。現在您竟從趙國逃奔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質上請罪,就能僥幸得到趙王赦免』。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認為藺相如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是可以出使的。」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藺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他的要求。」趙王說:「拿走我的璧,不給我城,怎麼辦?」藺相如說:「秦王用城換璧而趙國不答應,理虧的是趙國;趙國給秦璧而它不給趙國城,理虧的是秦國。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負理虧的責任。」趙王問:「可以派誰去呢?」藺相如回答說:「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願意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進入秦國。 秦王坐在章台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群臣都歡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酬報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於是,藺相如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發豎立,像要把帽子頂起來。他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邯鄲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婪,依仗它強大,想用空話來求和氏璧,補償給趙國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給秦國和氏璧。但是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而且因為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不應該。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和氏璧,在朝堂上行過叩拜禮,親自拜送了國書。這是為什麼?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現在我來到秦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宮殿里接見我,禮節顯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後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藺相如拿著那和氏璧,斜視著柱子,快要撞擊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並召喚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點著說要把從這里到那裡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把城劃給趙國,實際不能得到,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氏璧。」秦王估計這種情況,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里。 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把城補償給趙國,就打發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懷揣那塊璧,從小道逃走,把它送回邯鄲城。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藺相如來到,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璧回去,已經從小路到達趙國了。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小小的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著璧送來。現在憑借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麼敢留著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這件事。」
秦王和大臣們面面相覷,發出無可奈何的苦笑聲。侍從中有的要拉藺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治。秦王就說:「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的友好關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讓他回邯鄲去。難道趙王會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於在朝廷上接見藺相如,完成接見的禮節,送他回邯鄲去了。
藺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後秦國沒有給趙國城池,趙國也到底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
「完璧歸趙」的真正贏家是秦國
藺相如智斗秦王,和氏璧有驚無傷。這段故事就是我們常說的「完璧歸趙」。
很長時間以來,大家一直在贊揚藺相如的外交成果,但對於秦昭王為什麼要和氏璧這個問題卻有所忽略。秦昭王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國王,在位半個多世紀,開疆拓土,銳意進取,一直致力於擴大秦國的版圖,從來都是他佔領別人的城池,從來沒有過他將自己的城池拱手相送的先例。同時,秦昭王幾乎沒有聲色犬馬的愛好,對於所謂的玉器古玩也從來沒有表現出多大的興趣。這次他為什麼一反常態,要用15座貨真價實的城池來換取一塊無用的和氏璧呢?
顯然,這是秦王給趙王出的一道政治思考題,明眼人一看就應該知道這其實是在挑逗趙國,為的就是考驗一下趙國對於秦國的政治態度。如果你趙國不予理睬,說明趙國底氣比較足,實力比較強,領導人斗爭意志比較堅定,那秦國就應該對趙國避讓三分了。反之,如果我這道思考題給你趙國帶來了困擾,那就說明趙國對於秦國心存畏懼,趙國的領導人已經未戰先怯,這將成為秦國制訂未來外交政策的重要參考。
那麼,秦昭王測試的結果如何呢?
那就是,你趙國對於我秦國的要求,根本沒有拒絕的勇氣。我想要和氏璧,你趙國不是乖乖地送來了嗎?並且,藺相如所謂的一番痛斥,更是給秦王提供了明確的印證。
藺相如在不經意中泄露了什麼秘密呢?
藺相如曾經義正詞嚴地痛斥秦昭王,你的使者到了趙國,傳達了你想以城池換和氏璧,這個信息在趙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之後,趙國內部如何恐懼,趙王如何低姿態等,都被藺相如一五一十地透露了出來。這些對於秦昭王來說已經足夠,測試的目的也已達到。由此,他已能充分斷定,趙國內心對於秦國充滿了恐懼。沒有了趙武靈王的趙國已經是紙老虎。
這番測試,表面上看秦昭王被藺相如搶白了一番,特別沒有面子,但事實上,秦昭王才是真正的贏家,因為他通過趙國的反應,已經巧妙地測試出趙國對於秦國的態度。與此相比,藺相如所謂的怒發沖冠,所謂的慷慨激昂,簡直不值一提。
所以,第二年,在趙國還陶醉在藺相如完璧歸趙的虛幻勝利之中時,秦國的軍隊就過來了。公元前281年,秦攻趙,拿下了石城(今河南林州東南);公元前280年,秦再攻趙,殺兩萬人,攻陷代郡(今河北張家口蔚縣)。這些都是發生在完璧歸趙之後不久的事情,而在完璧歸趙之前,秦趙之間基本上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更不用說秦國攻取趙國城池的重大事件了。
『貳』 荊軻與藺相如、成功與失敗的原因
1、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了!在對燕國勇士荊軻扼腕嘆息的同時,也不得不反思,荊軻刺秦計劃的如此周密之舉,為何會失敗呢?
受到秦國大軍逼近國境易水的威脅,燕國太子丹費盡心思尋覓勇敢的刺客,終於通過燕國隱士田光結識了荊軻,田光稱他是「神勇」之士,可託大事。
刺秦計劃秘密地進行,除了一張敬獻大片肥沃土地的地圖,還需要一份更能討秦王歡心的「禮物」,否則,無法近距離接近他。荊軻想到了秦王懸賞千金捉拿的秦國叛將樊於期,他正在燕國避難。荊軻親自上門游說,請求他舍棄自己的生命,成就刺秦大業。被秦王害得家破人亡的樊將軍為了復仇,也慷慨激昂地拔劍自刎,獻出了寶貴的頭顱。於是,樊將軍的頭顱盛放在密封的匣子里,劇毒匕首巧妙地藏在地圖中。荊軻只等一位協助他刺秦的摯友來臨,便攜手啟程。
然而,太子丹畢竟是貴族集團的代言人,他只是將荊軻當成自己利用的犧牲品,他懷疑荊軻的赤膽忠心,催促他趕緊動身,還說如果他再猶豫不決的話,就將派遣13歲就殺過人的魯莽小子秦舞陽先行上路。太子丹的一席話,不啻是對俠義之士的莫大侮辱!沉穩剛毅的荊軻再也難以冷靜,他先是氣憤地呵斥了太子丹,接著怒氣沖沖地倉促出發了。
此行的結果大家都已清楚:荊軻大義凜然,壯烈犧牲;秦王驚慌失措,僥幸逃命。對於刺秦的失敗,多少人扼腕嘆息。有人曾認定,荊軻的「劍術不精」,連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都說:「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我也曾經對此說法深信不疑。
最近,重讀《史記·刺客列傳》和一些名家的有關文章,終於弄明白了荊軻失敗的原因:一是倉促出陣,未能等到荊軻得力的助手抵達燕國,在太子丹的緊逼下,讓有勇無謀的市井屠夫秦舞陽充當幫手,關鍵時刻表現畏縮,亂了陣腳;二是燕太子丹制定的刺秦方案有問題,他想仿效當年魯國勇士曹沫,用一把尖刀威懾齊桓公的做法,讓荊軻最好是挾持和脅迫秦王,勒令他答應退還各國諸侯的土地,如果不答應,再刺殺了事。正是這挾持和刺殺的抉擇,那千鈞一發之際的片刻猶豫,喪失了行刺的時機,留下了千古遺恨。
2、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藺相如之所以能成功完璧歸趙在於他對秦昭王根本無意拿城換和氏璧的心思早已經看透了。
『叄』 藺相如的簡介和他的故事源來
你看戰國策就可以了!很多歷史典故都在裡面
『肆』 藺相如有什麼成就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秦昭王又玩弄花招,派出使臣到趙國送信,提出願與趙王在澠池(今河南澠池西)修好相會。趙惠文王害怕秦國,打算不去。藺相如和廉頗都獻計說:「大王如果不去,表示趙國軟弱而膽怯。」趙王採納了他們的意見,並決定讓藺相如同去澠池與秦昭王會見。行前,藺相如與廉頗等人做了充分准備,在邊境設了重兵,以防秦國突然襲擊和變故。廉頗又送趙王與藺相如到邊境,對趙王訣別說:「大王此去路程加相會禮節等,最多三十天。如果過了三十日還不回,就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的希望。」趙王表示同意。於是帶著藺相如等隨臣到澠池與秦昭王相會。
會間,在一次酒席宴上,秦昭王想借著酒興污辱趙惠文王,他說:「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作為一國之王,在會盟的宴席上為另一國王操琴作樂,顯然是很不光彩的。可是趙王因怕秦強,竟忍辱鼓瑟。此時,秦王讓事前安排好的史官上前記錄:「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請求變成了命令,這顯然是秦王想凌辱對方來炫耀自己在外交上的勝利。站在趙王身邊的藺相如看出秦王的用意,便採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策略,毅然上前對秦王說:「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瓿秦王,以相娛樂。」秦王不僅不幹,而且大發怒氣。相如毫不退讓,馬上拿起一隻盛酒的瓦盆(即瓿,秦地民間也以此作樂器)跪在秦王跟前,定要秦王擊打,秦王不肯打。相如說:「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此時,秦王的左右將士拔出刀來,想殺相如,相如不僅毫無懼色,而且瞪大眼睛,齜牙怒視,把這幫人竟嚇得倒退。在此情況下,秦王無法,只好很不樂意地用筷子擊打了一下酒瓿。藺相如立即召喚趙國的御史記下:「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瓿。」此時,秦國的大臣又蠻橫地提出:「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不示弱,針鋒相對地說:「請以秦之咸陽(秦的國都,今陝西咸陽市)為趙王壽。」雙方相持不讓,直到酒席結束,秦王也沒佔到趙王的什麼便宜。因為趙在軍事上亦做了充分准備,所以秦也不敢有別的舉動。
在這場雙方實力不等的面對面的外交斗爭中,藺相如以其超人的機警靈活和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折服秦王及其臣屬,為趙惠文王在澠池之會中,不受強秦之辱,取得了一次以弱勝強的外交上的大勝利。
藺相如澠池會盟歸國之後,趙惠文王因他功勞大,拜他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認為自己是趙國的大將軍,攻城守土,東征西戰,功勞最大,而藺相如只有口說舌動之勞,且出身貧賤,現在官位竟比自己高。因此表示不服,不能容忍。他揚言:「我見相如,必辱之。」
藺相如卻非常尊重廉頗,遇事讓之他的博大胸懷不僅使手下人折服,而且廉頗知道其心意後,也為之感動。他脫去上衣,光著脊樑,背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府第登門謝罪。他對相如說:「我這個鄙賤的人,不知道上卿你胸懷如此寬廣呀。」
對於廉頗將軍的負荊請罪,登門檢討,藺相如也很感動,報之以誠心。結果兩人都非常高興,不僅和好如初,而且彼此結為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後人以此為依據,寫出了激勵人們相互團結、共同對敵的不朽名劇——《將相和》。
『伍』 藺相如的資料。
藺相如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官至上卿,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
基本信息
個人概況
出生日期:公元前329年逝世日期:公元前259年
其他信息
中文名:藺相如籍貫:山西所屬國家:戰國時期趙國
目錄
1 人物簡介
2 遷徙路線
3 故里辨疑
4 相關文章
5 藺公之墓
6 難解之謎
7 故里介紹
展開
1 人物簡介
2 遷徙路線
3 故里辨疑
4 相關文章
4.1 完璧歸趙
4.2 負荊請罪
4.3 澠池之會
5 藺公之墓
6 難解之謎
7 故里介紹
1 人物簡介 編輯本段
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戰國時趙國上卿,今山西柳林孟門人,一說山西古縣藺子坪人,官至上卿,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藺相如一心為國,有勇有謀,不畏強權,不計較個人名利,顧全大局。他的這種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由於列國史書都已經被秦始皇焚燒,而史書的秦朝官方備案又被項羽攻入咸陽後燒毀,以下是僅存的關於藺相如的史料。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上卿,為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在強秦意圖兼並六國、斗爭逐漸尖銳的時候,不僅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讓秦國的圖謀屢屢受挫,更難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為重,「先國家而後私仇」,是一位胸懷廣闊的政治家。他,無畏的膽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懷和以國事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說是馳譽九州,光耀千古。
我國古代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為我們展現了藺相如光彩奪目的人生片斷。後人在景仰藺相如的同時,對其人其事也想有更多的了解,可是歷史也總是給人留下缺憾,對藺相如早期及晚期的活動記錄很少。即便在有限的資料記錄中,也有許多錯訛、互相矛盾之處,令人真假難辨,莫衷一是。
比如,從現有資料看,僅藺相如故里及墓地就有多種說法,其中故里說主要由河北省邯鄲的藺家河村、山西省古縣的寶豐村和洪洞縣的許村、山西省榆次的藺郊和相立村、山西省的澤州、山西省柳林縣孟門鎮、河南省輝縣、安陽的太平崗、相村等地;藺相如的墓地主要有河北邯鄲、邯鄲藺家河、磁縣羌村、保定曲陽東西相如村、淶水縣藺家莊、陝西臨潼、山西古縣藺子坪、山西澤州、河南輝縣、修武縣等十餘處。不要說各地眾說紛紜,讓一般人看了一頭霧水,即便是一些地方政府乃至研究專家往往也是各執一詞、難有定論。藺相如文化研究專家藺如偉,對此尤為關注,苦苦探究分析事實真相,去偽存真,根據現有資料,研究考證得出取的一些重要成果。
2 遷徙路線 編輯本段
由於藺相如被尊為中華藺氏的始祖,因此研究藺相如要從更早一些的背景說起。由歷代學者考證可知,藺姓出自韓姓,韓姓出自姬姓,系黃帝後裔。春秋時期,韓氏在晉國一直位列公卿。韓氏一支韓厥玄孫韓康在晉分裂為韓趙魏後為趙國大夫,食采於藺(今山西呂梁市柳林縣孟門鎮),便以封邑為氏,稱藺氏。藺相如就是藺氏立姓早期第一個影響深遠,功績卓著的代表人物。因此要研究藺相如就有必要弄清藺氏早期遷徙路線及原因,了解了藺氏早期遷徙路線及原因,判定藺相如故里是哪裡就有了重要依據,就不會被藺相如故里眾說不一的表象所迷惑。
根據山西師范大學教授藺長旺的研究,早期藺氏遷徙路線有三條:一是從山西離石附近的藺家墕遷徙到靈石縣藺家莊,再從藺家莊遷往靈石東邊和西邊的藺家莊及古縣的藺子坪村和洪洞縣的趙城許村等地。二是從藺家墕遷徙到榆次的藺郊,隨後遷往南北藺郊村和相立村。三是藺相如時期從以上地方繼續東遷到趙國都城邯鄲附近。山東藺相如文化研究學者藺如偉亦基本認可這一研究成果。理由如下:1.雖然韓康採食之地藺在古代就有不同說法。一說是在山西離石西部的柳林縣孟門鎮,一說是在陝西渭南地區。從本人掌握的現有資料看,古藺地在山西離石西部的柳林縣孟門鎮確鑿無疑。因為根據戰國時期形勢圖,陝西渭南地區應屬東周中央政府或秦韓二國所有。當時趙國的勢力很難達到。既然韓康仕趙,其食邑當然應在當時趙國的土地上。另外根據重慶藺詩鵬不久前提供的《重慶藺氏文泰公支族世系譜》記載,該支藺氏祖籍藺家墕,後遷到山西趙城,為藺相如旁系族人。此家譜可以證實該支藺氏的早期遷徙路線正如藺長旺教授此前研究得出的結論一樣。這就充分說明,藺氏的確源出山西離石地區,並逐漸向周邊尤其是向趙國腹部地區東遷或南遷。
確定了遷徙路線,藺如偉認為遷徙原因便可基本根據推斷分析找出。因為根據古代分封制特點,作為貴族的韓康採食藺地之後,一定還會通過國家封賞、出錢購買、占據附近無人開發之地等手段擴大家業,並將其所佔之地分給自己的幾個兒子。兒子這一代便會到屬於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古代的這種分封制特點是古人主動遷徙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古人遷徙路線圖反藺相如
『陸』 關於藺相如的資料
藺相如,生卒不詳,今保定市曲陽縣相如村人。戰國時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藺相如原為宦者令舍人。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寫信給趙王,願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
公元前279年,秦王與趙王相會於澠池(今河南澠池西),他隨侍趙惠文王,當面斥責強大的秦國,不辱國體,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為上卿,居官於廉頗之上。
廉頗居功自恃,不服相如,恥居其下,並揚言要羞辱相如。藺相如為保持將相和睦,不使外敵有隙可乘,始終迴避忍讓。
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善自謙抑的精神感動了廉頗,於是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6)藺相如成果擴展閱讀:
廉頗的結局:
趙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廉頗帶兵攻取魏地繁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同年,趙孝成王去世,其子趙悼襄王繼位。廉頗趙悼襄王一繼位就解除了廉頗的軍職。
派樂乘代替在外領兵的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於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廉頗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雖然收留了他,卻並不信任和重用他。
趙國因為多次被秦軍圍困,趙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於是,趙王派遣使者去帶著一副名貴的盔甲和四匹快馬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
廉頗的仇人郭開卻唯恐廉頗再得勢,暗中賄賂使者,讓他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以後,廉頗在他面前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
但使者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廉頗也就沒再得到為國報效的機會。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後,沒有建立什麼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
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廉頗抑鬱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廉頗死後不久,趙國便被秦國滅亡。
『柒』 趙國的藺相如,有哪些成就
完璧歸趙:沒有中秦國的計謀,成功將璧送回。
澠池之會:成功維護了趙國尊嚴,反羞辱了秦王。
負荊請罪:為了國家的危機不顧個人恩怨的高尚品德
『捌』 司馬遷對藺相如的評價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時,秦向趙強索「和氏璧」,宦官繆賢推薦手下門客藺相如出使。他奉命帶璧入秦,當廷力爭,完璧歸趙,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國的使命
『玖』 傑出的人物有誰如;諸葛亮,武松,藺相如,孫悟空
伊尹生卒年待考。商湯大臣。生於空桑(今開封杞縣城西西空桑,又名伊尹村)。傳說為奴隸出身,是有莘氏女陪嫁之臣。受湯賞識委以國政。後佐商滅夏,總理國事,歷佐湯、外丙、仲壬三朝。仲壬死,傳位太甲。因太甲不理國政,被他放逐,3年後,太甲悔過,又接回復位。伊尹死於沃丁時。
石申生卒年待考。戰國中期天文學家。開封人。經過長期觀測,詳細考核,測出恆星138座,810個。他與齊人甘德根據黃道附近恆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所製成的圖表,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恆星表,在世界天文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原著《天文》8卷,早佚。後人拾遺補闕,把它與甘德的《星占》8卷,合稱《甘石星經》,又名《星經》,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間刊印的《道藏》一書,題名為《通佔大象歷呈經》。今存的《甘石星經》為2卷,其中雖有一些後人增添潤色之辭,仍不失原書面貌,是一部對天文研究有很高科學價值的文獻。石申、甘德的研究成果為歷代天文星相家所重視,在正史的天文志類中,引用了他們大量的研究成果。月球背面的環形山,都是用已故的世界著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其中選用了5位中國人的名字,因為石申對天文學研究作出了傑出貢獻,所以他的名字也登上了月宮。以石申命名的環形山,位於月球背面西北隅,離北極不遠,月面坐標為東105°、北76°,面積350平方公里。�
張儀
張儀(?~前310)戰國時政治家。開封人。魏國貴族後裔,師鬼穀子。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入秦拜相。創連橫破六國合縱。奉命使楚,瓦解齊楚聯盟,奪楚漢中,封武信君。惠文王死,張儀失寵,返魏為相,不久死。《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張子》10篇,今佚。�
信陵君
信陵君(?~前243)戰國四公子之一。即魏公子無忌,魏昭王少子。其府在魏都大梁,傳說即今開封相國寺一帶。他才兼文武,禮賢下士,門下的食客有3000之多。公元前259年,秦兵在長平大捷,坑殺趙國兵將40萬之後,一舉包圍了趙國邯鄲。趙國多次向魏國求援,魏王雖命晉鄙率兵10萬救趙,但懾於秦國恐嚇,又密令晉鄙把軍隊駐扎在魏趙交界處的鄴城,坐觀成敗。信陵君多次勸諫魏王救趙不成,後來他聽從大梁城夷門守關人、隱士侯贏所設竊符救趙之計,果然得到兵符。信陵君帶力士朱亥一行來鄴城,晉鄙雖驗兵符,卻不願交出兵權。朱亥用大錘打死晉鄙,信陵君接管軍隊,擊破秦師,遂解邯鄲之圍,於是名揚天下。但因竊符殺將之罪無法返魏,留居趙國。公元前247年,秦將蒙驁伐魏,連陷數城,魏王憂懼,只好派人請回信陵君,魏王任命他為上將軍,率兵抗秦。諸侯聽說信陵君為將,皆遣師援魏。信陵君率五國聯軍大敗蒙驁,秦師駐扎函谷關之後不敢出戰。秦王深忌信陵君掌兵,密使人持萬金收買晉鄙門客向魏王進饞,施離間計,魏王剝奪了信陵君的兵權,使其賦閑,他壯志難酬,遂於公元前243年抑鬱而死。�
尉繚
尉繚生卒年待考。戰國後期政治家、軍事家。開封人。早年治學商君,深得改革變法之道。他還對兵事執著追求,十分精通。戰國後期,學派林立,圍繞著富國強兵,各國紛紛招賢納士,遂周遊列國。公元前237年至秦國,幫助秦王出謀劃策,主張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破六國的合縱之策。秦王對他的建議十分重視,委以重任,但不久因年邁而亡,享年90餘歲。《漢書·藝文志》兵形勢家有《尉繚》31篇,今存24篇,是研究先秦哲學思想、軍事思想和軍事制度的重要典籍之一,為先秦兵家學派集大成的著作。
『拾』 廉頗有什麼偉大的成就
廉頗是趙國傑出的軍事家 和白起王翦李牧並稱 戰國四大名將
將相和說明廉頗的性格勇於改過 真誠率直
攻齊 攻魏他都有功
長平之戰 要是廉頗跟白起打 還不一定誰贏誰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