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至誠書院的育人理念
汕頭大學至誠書院作為學校實踐「先進本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住宿書院為平台,探索並努力落實4C(Culture、Civility、Character、Care)所蘊含的文化、文明、品格和關愛的育人理念,為學生在校健康成長提供更好的服務、更有力的支持;推動大學從偏重「專業培養」向具備社會適應能力的「全人教育」轉變;將整合思維能力的培養植入書院的通識課程、拓展項目和學生組織建設中,營造一體化的學校育人環境,培養「有志、有識、有恆、有為」的高素質人才。書院是教做人的地方,是學生修德篤行的大課堂。在住宿學院,宿生生活、學習、成長融於一體。通過住宿學院制度的構建,促進學生身、心、靈全面健康發展,使其成為具有完整人格和全面發展的人。希望宿生在書院接受院訓「誠敬謙和」的熏陶,成為有教養的人,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知行合一,努力把握自主創造命運和實現人生幸福快樂的金鑰匙。書院通過給予學生專業課堂以外更多的關懷、支持和更廣闊發展潛能的空間,為其提供最優質的教育環境,為學生從學校走向現實社會打好堅實的素質與能力基礎。引導學生注重各項工作的制度化建設和系統化運作,學會不斷地反思、總結與創新,用全面、系統、嚴謹和辯證的方法思考、處理問題,提升整合思維能力以迎接未來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挑戰,並創造性且有遠見地綜合解決問題。通過清晰明確的育人理念、具體有效的行動措施和可適應的拓展課程幫助學生建立培養自信心、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全面提升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書院沒有按照中國傳統大學以院、系、班級安排學生的住宿和課外活動,而是採用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混住」的比較接近現實社會的生活模式。混住的方式有利於營造獨特的住宿學院文化,讓擁有不同背景、不同興趣的各個專業學生能夠彼此交流思想與經歷,幫助他們認識不同領域的人和事,拓寬視野,培養適應社會的能力,積累更多社會資本。通過住宿學院黨、團和學生組織等社區活動平台的搭建,以及書院團隊、學科、體能、心理和職業等五類拓展課程的開展,增強學生綜合素質,最終把「怎樣培養人」的工作具體落實到大學生生活社區、學生公寓,使學生的生活、學習、成長融於一體,促進身、心、靈全面健康發展。我們在傳統的住宿中融入了育人的理念,提供「正式」課堂以外的學習場所。人與人的溝通頻繁,大家交往密切帶來了穩定的人際關系;而溫馨的生活小社區促進了人際關系融洽;同學們學習、娛樂、生活融於一體,這樣的條件與平台,使他們有更多的非正式的、非約定性的思想交流、知識交流和文化交流。通過社區活動、交流增強他們的團隊意識,提高溝通能力、組織能力、領導能力等等。至誠書院從成立開始,並不是簡單地利用樓層分區,而是充分利用書院大樓的特點,在書院建立縱橫交錯的矩陣式團隊組建模型,為書院加強宿生交流,開展團隊建設打下基礎。學生在模擬現實社會的「混住」模式中拓展人脈關系,認識不同專業的同學,接觸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拓寬知識面。希望學生之間相處的是一生一世的好朋友,一生一世的友誼,並建立培養自信心、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學生自治是書院生活的靈魂。通過自助、互助和他助方式實現宿生的自我管理。學生領袖在各類團隊中帶領成員實現團隊目標過程中學會自主、公開、公正對待自己及周邊發生的一切事情,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增強自信心、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在至誠書院,沒有傳統意義的純粹「管理」,書院老師更多是起到「引導、支持和幫助」的作用。書院的理念是學生要學會管理好自己,而這種自我管理通過組織各種團隊來實現。書院根據宿舍樓的外形及內部構造作了各種團隊的劃分,各個大、中、小型團隊及各種興趣社團互相交錯,相互獨立但又彼此關聯,不定時進行交流、聯誼等,通過這種小型團隊、中型團隊和大型團隊的協調和運作來實現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全面發展。
㈡ 宋代書院與近現代西方大學在育人理念上有何不同
宋代書院是培養科舉人才的場所,壓抑人性,學生寫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西方大學則是宣揚人性,以人為中心。
㈢ 古代書院教育的利弊
書院發展軌跡與其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
樊克政在《書院史話》一書中提到:「書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特殊教育組織形式。其別具一格的教學與組織管理等制度,萌芽於唐,形成於宋,廢改於清末,有長達千年以上的發展史。」
作者認為,書院制度之所以萌芽、形成於中國封建社會的唐、宋時期的主要原因有:
從教育史的角度看,「促使書院產生並能得到發展的一個更為深層的原因則在於:自隋、唐以後,伴隨著科舉制度的創立與發展,官學逐漸淪為科舉的附庸,一些真心求學的土子勢必要在官學以外去尋找就學的場所,具有學校性質的書院正適應了這一客觀需要。」「書院的發展及其一整套制度的形成,又是同理學的興起與發展聯系在一起的。」由於「理學對於維護和加強封建統治的作用,在起初的一段時間里並不為封建統治者所認識,於是理學家們便只好以書院作為從事研究與傳播理學的重要基地,而這就勢必促進書院的發展及其制度的臻於成熟。」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書院對中華文明史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具體表現在:「書院促進了中國學術思想史的發展。」「書院也促進了中國文學史的發展。」「書院促進了中國圖書事業史的發展。」「書院對促進中國教育史的發展尤其具有重要的意義,宋、元、明、清時的著名書院,一般都是當時各地的教育中心,對推進所在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與此同時,書院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在教學與組織管理等方面還積累了許多經驗,並形成了不少與官學迥然有別的特點,如把從事教學工作與進行學術研究結合起來,不同學派可以在同一書院中講學,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師生感情甚駕以及管理人員較少等。所有這些,不僅豐富了我國的教育遺產,而且也為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總之,宋代以後出現的書院教育的組織形式,它與官學、私學形成鼎足之勢,相互滲透,融合,有力地促進文化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書院在古代文化教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古代書院制度》一書歸結為五個方面:
第一,……學術研究和教育教學相結合,是書院教學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
最早的書院是由官方藏書;校書和私人讀書治學發展為講書或講學的。……私人讀書治學,待學有所得,聞名遐邇,就有人前來問難求教,逐步發展為聚徒講學,……後來的書院差不多都是沿著學術研究與教育教學相結合的道路發展的。歷史上有名的書院,大多數都既是當時一方教育活動的中心,又是著名學者探討學術的勝地。……書院的創建者或主持人,大多是當時一方有名的學者,他們又多為書院的主講,這是書院的傳統……。
第二,書院允許不伺學派相互進行講學,建立了「講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百家爭鳴」的精神。盡管這種「爭鳴」還受到種種限制,但較之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一般學校教育卻自由得多。這是書院區別於一般學校的一個重要標志。……
第三,書院教學實行「門戶開放」的辦法,聽講者不受地域和學派的限制。一個書院有有名的學者在講學,其他書院的師生或遠地慕名而來的學子,都可以聽講、求教,而且受到熱情歡迎,並給予周到的安排照顧,打破了一般學校關門教學的風氣,有利於學術交流。
第四,書院的教學多採用問難論辯式;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比一般學校只是先生講,學生聽,呆板、生硬的注入式教學優越得多。
書院教學一般是以學生個人讀書鑽研為主,重視對學生讀書的指導。許多名師都把指導學生自己讀書作為教學的重要任務,他們並將自己的洽學經驗概括為讀書的原則或程序,指導學生應讀什麼書,哪些先讀,哪些後讀,以及如何提高學習的效果等。……
學生讀書重在自己理解,教師針對學生的難點或疑點進行講解,所以書院教學中十分強調學生讀書要善於提出疑難,鼓勵學生問難論辯。早在唐代朱弼在任廬山國學主講時,就提倡學生質疑問難,然後再詳加剖析。朱熹特別重視學生提出的疑難。他認為讀書須有疑,「疑者足以研其微」,「疑漸漸解,以致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他在白鹿洞書院時,常常親自與學生質疑問難。呂祖謙在麗澤書院講學時,提出求學貴創造,要自己獨立研究,各闢門徑;超出習俗的見解而有新的發明。他說:「今之為學,自初至長,多隨所習熟為之,皆不出於窯臼外。惟出窠臼外;,然後有功。」
書院特別強調學生要作讀書:日記。……
第五,書院內師生關系比較融洽,師生之間的感情相當深厚。中國數育素有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這是在長期的私人教學中形成的。書院制度始於私人教學,以後也多屬私人教學的性質,主講書院的名師熱心教席,慕名來學的生徒能虛心求教,所以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在書院中也就體現得更為充分。
從事書院教學的名師,由於學識淵博,品德過人,所以能贏得學生的尊敬,此外他們能夠獻身教席,熱心育人,更使其受到學生的愛戴。當然,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還必須能夠虛心求教,立志成人。但是主導方面還在教師。這是書院教學的名師為我們提供的寶貴的啟示。
我以為,其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第四、五兩點。
賴功敏在《書院教育的「對話」精神及其對人格形成的影響》一文中提出:
「中國書院教育有著一個重要的內在精神即『對話』。這種對話具有自然特性,對人格形成實為一種重要的力量;它的實質在於通過對話達到一種真正的人性的覺悟。它充分體現了傳統中國知識分子對道德理想與知識獨立的追求。正是通過對話這種生動而有活力的形式和過程,教育的陶冶力量才自然而然地生發出來並滲透到心靈的深處,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潛在特質,使完善人格的形成成為可能。」
㈣ 中國古代書院教學與管理對當今教育的影響。
我國書院的發展是:萌芽於唐末,鼎盛於宋元,普及於明清,改制與清末。著名書院有: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太極書院。對當今教育的影響包括:第一,書院既是教學機構,也是學術研究機構,對學術研究成果的傳播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第二,書院注重學術交流和學術自由,開展爭辯,有利於各門學派的進一步發展;第三,書院講學可以自由聽講,老師可以自由講學,不受地域的限制,有利於文化的繁榮;第四,書院的教學以學生的自學為主,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注重發展學生的興趣,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對當今教育有重要的啟示;第五,師生關系融洽,以道相交,對傳統的教育形式有很大的影響;第六,名師講學的內容整理為「講義」,學生記錄的為「語錄」,是後世教學中教師講義和學生聽課筆記的由來。
㈤ 書院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性體現在哪裡
杭州詁經精舍和廣東學海堂這兩所書院以「專勉實學」為教學宗旨,注重扎扎實實做學問,編撰出版了1400卷的巨著《皇清經解》。還出版了《詁經精舍文集》和《學海堂集》,體現了治學的巨大成果。不僅對古代社會的教育發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先後傳至日本、朝鮮、東南亞各國,至今在這些國家仍有不少書院,尤其在日本更為普遍。
清代洋務教育的措施
㈥ 書院對當代教育有哪些意義
蘇州文正學院、、很出名、、你可以到網路去查查、、下面是我找的一些文摘、、
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創建於1999年,是江蘇省首批建立的公有民辦二級學院之一。2005年,按照教育部教發[2003]第8號文件精神及江蘇省教育圖書館廳的統一部署,申請改辦為普通本科高校以新機制、新模式舉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即獨立學院。學院位於古城蘇州西南的吳中區,佔地615餘畝,東臨越湖公路,西傍吳山,北靠石湖和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景色優美,環境怡人。 截止目前,學院擁有7000多名在校學生,專任教師400多名,基礎建設總投資已達5.5億元人民幣,總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學院建有理工實驗中心、計算機中心、電教中心、藝術實踐中心、圖書館等5個教學輔助系統,教學設備一萬余台件;此外,具有 現代化教學功能的新型理工實驗中心(約2萬萬平方米)也已建成;運動場、學生活動中心、學生公寓等功能齊全。
學院深化教學改革,嚴格教學管理,確保教學質量。專業建設和師資選聘均與蘇州大學相關學院共建和考評,教學水平一流,已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了本科畢業生5100餘人,且每年均有40多位學生攻讀碩士研究生;實行完全學分制的教學管理制度,學生可跨專業、年級、課程平台自由選課;課程菜單化,由學生根據各專業指導性教學計劃、學位課程和總學分要求,自行組合四年的學習進程和學習內容;學制彈性化,學生可提前或推遲完成學業;實施第二學士學位制度,學有餘力的學生可在第三學年末報考第二學士學位,凡考核通過者,可於第四、第五學年完成第二學士學位的學習任務;實施國際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開辟「1+2+1」、「2+2」等國際合作人才培養的新途徑,目前已與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學生校際交流合作的培養項目;實行管理網路化,學生選課、課表查詢、考試查詢、成績查詢、交費查詢等各個管理環節都在網路上進行,每個學生一張菜單,所有信息及時、透明、高效;重視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鼓勵學生開展各項創新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國家和省級各類競賽,曾獲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江蘇省大學生機械創新能力競賽三等獎和江蘇省非理科大學生數學競賽二等獎等多個獎項;學院教學設施全程開放,並創設駕駛培訓課程作為任意選修課程。
在學生的管理上,著重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科學安排學生的課餘生活,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學院設有民主管理委員會、學生獎懲評議委員會與仲裁委員會、學生生活管理委員會,通過學生參與民主管理,參與部分處分獎勵的評議和參與生活管理,既體現了學生主人翁意識,強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識,又實現了學生管理工作中的群眾性監督。學院有各類社團20多個,學生社團工作的廣泛開展,為廣大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滿足個人的興趣愛好提供了舞台。學院設有創就業指導中心,通過講座、模擬創業實踐、模擬人才市場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增強就業競爭力,經跟蹤調查,歷屆畢業生就業情況良好;學院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鼓勵創業實踐,從2006年起,特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和「應屆畢業生服務欠發達地區獎勵基金」,為畢業生自主創業提供一定的物質幫助,並鼓勵畢業生赴欠發達地區就業;同時與蘇州市人事部門共建成立了「蘇州市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文正學院工作站」,與在蘇企業、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學生創業和就業的指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此外,學院還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自立意識,在圖書館、計算機房、電子閱覽室、實驗室等處設立了200多個勤工助學崗位,既讓家庭生活困難的同學通過勞動獲得報酬,又突出了勤工助學「崗位育人、管理育人」的功能。
10年多來,學院不斷加大投資力度,積極深化教學改革,努力創新管理思路,各項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學院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培養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辦學宗旨,以「通才、實用、強調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為辦學特色,教學設施完備,專業設置合理,師資力量雄厚,辦學效益顯著,在省內外具有相當知名度的獨立學院,贏得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重視和好評,全國政協副主席郝建秀、國務委員陳至立、教育部長周濟、副部長張保慶、趙沁平、章新勝以及梁保華、任彥申、張連珍等省領導同志都曾親臨學院考察、指導,並對學院的各項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文者文章,正者道德,文正學院正是這樣一所學做人,長學問的理想高校。
期許一片藍天
範文正公推動「慶歷興學」,推廣「蘇湖教法」,在蘇州設立府學,「開東南興學之風」,他致力的學校教育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憂國憂民思想,歷經盪滌薪火傳承。蘇州大學文正學院順時而立,忝在傳承之列;既祈教書以致青年學生美好文章,亦盼育人而使青年學生端正美德。
時在98歲末,順高等教育大勢,借百年蘇大底蘊,文正學院創建並開風氣之先,求民辦高等教育之路,時為公有民辦二級學院;後據教育部文件及省教育廳精神,改辦為獨立學院。文正的變化是悄然的,然又催人振奮;至今日,基礎建設總投資已達5.13億人民幣,在校生已破8500,擁有33個本科專業,萬人大學已指日可待。文正的成就雖不事張揚,然卻備受關注;學生以文正為榮,家長口口傳誦,領導的蒞臨和社會的贊譽則是最好的褒揚。
所有的大學均是相似的,然文正略有不同。學分制之完全、必修選修平台之搭建,教學管理系統之獨特,菜單式課程選擇之應用,盡顯因材施教而不致虛浮;「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及學生主體作用之發揮,逢勃而有生機,人盡其才之理念已然成真。
時移事易,教育改革與時代共舞。文正學院恭逢盛世,舉社會之力,從此一往無前。精英乃一所學校之氣質,更乃學校青年學生品質;而一所學校氣質,正由其內青年學生之品質凝聚而成。二者永遠辨證,良性循環不已。今日文正,雖順大眾教育之勢,然終懷精英教育之心。
姑蘇顧炎武留有名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於教育,亦概莫能外。雖有創業之初的殫精竭慮、步入正軌的誠惶誠恐、略有所成的居安思危,及時時處處的力有未逮,吾等卻孜孜以求而不敢有絲毫倦怠。
學生來矣,學成走也,四年一輪回;學子帶來憧憬,帶走壯志。文正仍在,吾等仍在。我們不斷反省,反省給予學生抑或太少;我們不斷求索,然從不奢望能為學生創造全部。
吾等期許的,只是給爾們一片藍天,萬里無雲。
[編輯
㈦ 古代書院教育對當代學校教育有哪些啟示
第一,……學術研究和教育教學相結合,是書院教學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 最早的書院是由官方藏書;校書和私人讀書治學發展為講書或講學的。……私人讀書治學,待學有所得,聞名遐邇,就有人前來問難求教,逐步發展為聚徒講學,……後來的書院差不多都是沿著學術研究與教育教學相結合的道路發展的。歷史上有名的書院,大多數都既是當時一方教育活動的中心,又是著名學者探討學術的勝地。……書院的創建者或主持人,大多是當時一方有名的學者,他們又多為書院的主講,這是書院的傳統……。 第二,書院允許不伺學派相互進行講學,建立了「講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百家爭鳴」的精神。盡管這種「爭鳴」還受到種種限制,但較之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一般學校教育卻自由得多。這是書院區別於一般學校的一個重要標志。…… 第三,書院教學實行「門戶開放」的辦法,聽講者不受地域和學派的限制。一個書院有有名的學者在講學,其他書院的師生或遠地慕名而來的學子,都可以聽講、求教,而且受到熱情歡迎,並給予周到的安排照顧,打破了一般學校關門教學的風氣,有利於學術交流。 第四,書院的教學多採用問難論辯式;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比一般學校只是先生講,學生聽,呆板、生硬的注入式教學優越得多。 書院教學一般是以學生個人讀書鑽研為主,重視對學生讀書的指導。許多名師都把指導學生自己讀書作為教學的重要任務,他們並將自己的洽學經驗概括為讀書的原則或程序,指導學生應讀什麼書,哪些先讀,哪些後讀,以及如何提高學習的效果等。…… 學生讀書重在自己理解,教師針對學生的難點或疑點進行講解,所以書院教學中十分強調學生讀書要善於提出疑難,鼓勵學生問難論辯。早在唐代朱弼在任廬山國學主講時,就提倡學生質疑問難,然後再詳加剖析。朱熹特別重視學生提出的疑難。他認為讀書須有疑,「疑者足以研其微」,「疑漸漸解,以致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他在白鹿洞書院時,常常親自與學生質疑問難。呂祖謙在麗澤書院講學時,提出求學貴創造,要自己獨立研究,各闢門徑;超出習俗的見解而有新的發明。他說:「今之為學,自初至長,多隨所習熟為之,皆不出於窯臼外。惟出窠臼外;,然後有功。」 書院特別強調學生要作讀書:日記。…… 第五,書院內師生關系比較融洽,師生之間的感情相當深厚。中國數育素有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這是在長期的私人教學中形成的。書院制度始於私人教學,以後也多屬私人教學的性質,主講書院的名師熱心教席,慕名來學的生徒能虛心求教,所以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在書院中也就體現得更為充分。 從事書院教學的名師,由於學識淵博,品德過人,所以能贏得學生的尊敬,此外他們能夠獻身教席,熱心育人,更使其受到學生的愛戴。當然,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還必須能夠虛心求教,立志成人。但是主導方面還在教師。這是書院教學的名師為我們提供的寶貴的啟示。 我以為,其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第四、五兩點。 賴功敏在《書院教育的「對話」精神及其對人格形成的影響》一文中提出: 「中國書院教育有著一個重要的內在精神即『對話』。這種對話具有自然特性,對人格形成實為一種重要的力量;它的實質在於通過對話達到一種真正的人性的覺悟。它充分體現了傳統中國知識分子對道德理想與知識獨立的追求。正是通過對話這種生動而有活力的形式和過程,教育的陶冶力量才自然而然地生發出來並滲透到心靈的深處,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潛在特質,使完善人格的形成成為可能。」這種「對話精神」,不正是我們教育改革追求的方向之一嗎?
㈧ 中國古代書院對中國教育的影響
書院是學校的雛形,她不僅僅是教書育人,更是弘揚一種精神。
古代的四大書院分別在不同時期擔當言論領袖,這更讓中國人有自己的精神家園。
所以,書院對中國的影響不僅是教育,更多的是民族文化!
㈨ 西安交通大學彭康書院的育人理念
我書院以彭康校長「思想活躍、學習活躍、生活活躍」的「三活躍」主張為院訓,秉承文化育人的理念,通過全員培養與社區生活,為學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平台,在書院制管理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書院始終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時代精神和書院特色的教育活動,在書院文化建設、制度建設,學生學業成績提高、科技創新、行為養成、社會實踐、黨員培養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書院的使命: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培養學生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寬廣的國際視野、卓越的領導才能和儒雅的人格風范。
書院的願景是:進一步完善通識教育和實踐創新育人模式、建設極具特色的書院文化體系、搭建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平台,2020年,將西安交通大學彭康書院建設成具有獨特魅力及領先優勢的高水平書院。
院訓與院徽:
院訓:思想活躍、學習活躍、生活活躍
——彭康老校長的「三活躍」主張
院徽
彭康書院院徽自2007年啟用,是由彭康書院學生自己設計的。
院徽主體由回形文字「自」、水滴狀的圖形、騰飛塔、三層基石等幾個部分組成:回形文字「自」,體現了書院鼓勵學子自我管理的思想,也寓意書院注重學子自立自強精神的培養;水滴狀的圖形代表了百年交大「飲水思源」的優良傳統;騰飛塔的形象象徵了彭康書院是交大特色書院制管理的先鋒,也是彭康學子一飛沖天夢想啟航的搖籃;三層基石體現了彭康書院院訓,暨彭康老校長提出的「三活躍」主張;「2006」為書院建院時間;圓形的輪廓象徵了書院團結、溫馨的家庭氛圍。
回形文字概括的「自」,水 滴狀的圖形代表了百年交大「飲水思源」的優良傳統;三層基 石體現了彭康書院院訓,暨彭康老校長提出的「三活躍」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