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和原始地質資料清單範本

成果和原始地質資料清單範本

發布時間:2022-01-20 16:21:44

『壹』 原始地質編錄、資料綜合整理

6.8.1 原始地質編錄

6.8.1.1 原始地質編錄是觀察研究地質現象的現場記錄和觀察研究手段的記錄,應真實、客觀、完整。6.8.1.2 原始地質編錄包括實測剖面、地質填圖、探礦工程、采樣的編錄等。

6.8.1.3 原始地質編錄必須經檢查、驗收,未經驗收或檢查不合格的不得利用。

6.8.2 資料綜合整理

6.8.2.1 地質資料綜合整理是地質勘查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必須貫穿地質勘查工作的始終。

6.8.2.2 資料綜合整理內容包括對地質填圖、探礦工程、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化學樣品的分析、測試、岩礦石物理技術性能測試、測量、物探等數據和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匯總、研究,並編制綜合圖件、綜合圖表及估算資源/儲量等。

6.8.2.3 資料綜合整理成果必須經過嚴格質量檢查和驗收。

6.8.2.4 為提高資料綜合整理水平,數據、圖表、圖件等應積極採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數據處理和制圖。

『貳』 實物地質資料與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的關系

實物地質資料與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有著密切關系。成果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項目完成或階段性工作完成後,按一定的技術規范和格式編成,以文字、圖、表、多媒體、資料庫、軟體等形式存在的反映地質工作最終成果或階段性成果的一套科技文件材料。概括地說,成果地質資料是實物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的高度概括和理論總結;原始地質資料是在進行地質工作時直接形成或採集、反映地質現象或地質體、以各種載體類型存在的原始記錄、中間性解譯資料、最終地質工作成果原稿等。原始地質資料是實物地質資料的自然現象的描述與綜合;而實物地質資料則是成果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的物質依據。三者之間既有密不可分的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實物地質資料是不能脫離原始地質資料獨立存在的,沒有原始地質資料的實物地質資料是沒有任何研究價值的。

作為資料的一種形式,實物地質資料有成果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無法比擬的特點,就是資料的客觀性、真實性和唯一性。

一方面,由於地質科學研究方法、技術手段、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即使對同一地質現象或地質體,不同的學科或不同的專家學者往往也會有不同的認識,表現為成果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認識上的不同。實物地質資料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是不受主觀認識影響的,因而也起到了良好的物證作用。另一方面,由於受科學理論發展階段性的制約,與實物地質資料同時產生的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可能會因為科學認識的進一步發展而落後;而實物地質資料則可以不斷地被認識和發現,地質科學理論的發展歷史足以證明這一點。

唯一性是實物地質資料不同於成果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的另外一個特點,無論是紙介質還是電子文檔形式的成果地質資料或原始地質資料,都可以利用科學手段進行復制,而實物地質資料是一種實體,其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是不可復制的。當然,未來隨著3D列印技術等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實物地質資料被復制的可能性猶未可知。

『叄』 成果地質資料的後期整理

1.質量要求

成果地質資料與原本地質資料質量要求有區別:

載體要求上的區別:原本地質資料紙張要求為無酸紙張,原圖一般要求透明圖聚乙烯質底,而成果地質資料70克印刷紙張即可。沒有無酸要求。字跡要求上的區別:原本地質資料的字跡,要求著墨牢靠,墨跡耐久;成果地質資料的字跡可是列印機輸出的噴墨,可以是激光列印字跡,可以是小型印刷機印刷,其圖件可以是機出列印件,可以是正軌印刷廠的印刷件,還可以是蘭曬圖、復印圖。能看清、方便利用即可,對墨跡無特殊要求。

裝訂要求上的區別:原本地質資料要求線裝,規格是三孔一線,也可用不銹鋼訂書針裝訂;成果地質資料無特殊要求,普通的印刷裝訂和一般的訂書機裝訂都行。

份數要求上的區別:原本地質資料歸檔一份,而成果地質資料歸檔多份,除了歸檔份數外,還可在庫房裡暫存多份,以替換利用率高而遭受磨損的成果資料。成果地質資料還可根據需要分發給相關科研生產部門,只需辦理領用手續即可。

2.成果地質資料的後期鑒定

對日常館內的成果地質資料的鑒定基本沒有工作量,微調而已。日常對因借用而磨損而不能繼續供借閱利用件,從成果地質資料的暫存庫內拿出備用件進行替換,或電子件列印出一份紙質件進行替換,從暫存部分拿出來替換歸檔的成果資料,用被替換舊資料的檔號,被替換的舊資料淘汰出局,備案銷毀。

成果資料沒有確定的保管期限要求,以滿足日常借閱確定歸檔份數。

成果資料有保密要求,同一檔資料,對不同密級的成果資料分盒保存,防止借閱時泄密。

成果資料分類與原本資料相同,但編號不可能同步。在歸檔清單與案卷目錄、卷內目錄中多了「份數」一欄。因為成果資料為了滿足借閱要求,往往歸檔多份,各館藏單位一般按實際借閱需求情況決定歸檔份數。實際情況是指:借閱利用率情況。

成果資料編目獨立成冊,與原本資料目錄分開管理。

『肆』 成果地質資料

功能描述:用於對匯交到本省地質資料館的項目、探礦權、采礦權的成果地質資料發放驗收合格確認。

操作描述:登錄系統後,見到: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

(3)選擇項目、探礦權、采礦權,雙擊一行記錄,可以查看該記錄的基本信息、成果資料匯交信息及轉送信息。用戶可根據實際驗收情況,選擇對該資料發放合格單、補充修改通知、退回通知。系統自動創建合格單、補充修改通知書、退回通知書。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

(4)用戶可以根據成果地質資料的驗收情況(合格、補充修改、退回),點擊【發放合格單】或【補充修改通知】或【退回通知】。

(5)文本的內容處於可編輯狀態,用戶編輯好後,點擊【列印】,列印相應的文件後,點擊【確定】進行發送。

『伍』 淺談原始地質資料管理

付國芳1唐姝燕2

(1.河北省地礦局資料館石家莊050081;2.河北省地質調查院石家莊050081)

摘要本文論述了原始地質資料的重要性,對原始地質資料分類、歸檔、保管、匯交、利用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原始地質資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和建議。

關鍵詞原始地質資料管理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地質工作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地質資料按自然形成順序主要分為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及成果地質資料。本文主要談談對原始地質資料管理的一點看法及建議。

1 原始地質資料的重要性

原始地質資料是在地質工作中直接形成或採集的以各種載體形式存在的原始記錄,是地質工作獲得的第一手資料,數據准確度較高,信息內容非常豐富,是成果地質資料形成的基礎和依據,有著成果地質資料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原始地質資料是地質資料管理的基礎,是地質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國家檔案局發布了《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則》(DA/T-2008)。新規則規范了原始地質資料的歸檔范圍與分類標准,明確了原始地質資料的立卷歸檔要求,進一步加快了原始地質資料標准化、規范化和現代化的管理進程。

2 原始地質資料的規范積累

2.1 歸檔范圍及歸檔要求

《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則》規定了原始地質資料歸檔范圍,將其劃分為10類。規范了原始地質資料的編號與編目標准,制定了紙質文件材料、電子文件立卷歸檔要求,對原始數據的積累及原始地質資料質量提出了規范要求。立卷歸檔的原始資料質量應達到歸檔完整准確、整理系統科學、材料裝訂整齊、形式規格統一、文件載質良好、資料整飾美觀等相關質量標准。

2.2 歸檔單位與驗收程序

原始地質資料的形成、積累、立卷,大多由承擔地質工作項目的基層分隊(室、組)完成。地質工作結束(包括中止)後,編寫成果報告的同時完成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並由項目負責人審核簽署。

承擔項目的地勘單位一般應負責指導、督促、檢查基層分隊(室、組)原始地質資料的歸檔工作,對項目的原始地質資料進行初步審查;初審合格後及時向上級資料主管部門提出原始地質資料審查驗收申請,經上級資料主管部門對原始地質資料進行審查驗收合格後,發給原始地質資料驗收合格證,至此完成原始地質資料歸檔與驗收全過程。

3 原始地質資料分類

《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則》將原始地質資料分為底、測、觀、探、樣、試、錄、像、綜、文10類,相應的電子文件歸入此10類中,不增設類別。

3.1 底稿、底圖及測繪工程類歸檔

底字類為成果報告的正文、附圖、附表、附件等,與最終匯交成果相同。測繪工程類包括測繪立項、設計、野外觀測、記錄、計算及測繪總結和相關驗收文據,如工程測量、控制測量、地形測量等原始數據及測量成果表。

3.2 野外地質觀察類歸檔

野外地質觀察類是地質項目中信息量比較多的一類,包括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勘查、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地質勘察等地質工作的野外地質調查手圖、實際材料圖等相關圖件及觀測記錄、照片、底片、工作總結(小結)、相關質量檢查記錄等,按新標准要求均應歸入此類。

3.3 勘探探礦工程類歸檔

探礦工程類資料主要包括鑽(井)探、坑探、槽探、硐探等探礦工程及各類野外試驗資料和相關質量檢查記錄等。探礦工程資料歸檔可根據工程深度由淺入深有序排列,如:探槽、淺井、硐探、坑探、鑽探等等依次排序。在一種勘探工程內,資料排序可按自然形成順序或有機聯系規律排列。如鑽探資料,建議以孔為單位,將同一孔資料排列組合在一起,方便查閱利用,如下表:

第七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

上表中,zk1孔技術資料是裝訂成冊有關zk1孔的各種原始記錄。在冊內可加目錄。可按時間順序排列如下:鑽孔設計書、開孔通知書、孔深校正和彎曲度測量登記表或計算表、鑽孔質量統計表及驗收報告、封孔記錄及報告書、鑽孔封閉情況驗證報告書、鑽孔小結等。

3.4 樣品測試類歸檔

樣品測試類資料比較單一,主要包括各類樣品的送樣單、分析報告及相應的總結、質量檢查記錄等。在歸檔中,本著一一對應的原則逐項整理。如xx鐵礦基本分析送樣單、xx鐵礦基本分析報告,這兩者的內容要相互對應。如果送樣單有20件樣品,那麼分析結果也要20件,依此類推。

3.5 儀器記錄及動態資料類歸檔

該類主要以原地礦部規范中物字類資料為主。包括各種儀器形成的記錄、圖紙及野外實時處理的各種原始數據、各類地質長期監(觀)資料等及相關質量檢查記錄等。這一類儀器記錄、曲線等原始數據較多,因此數據的規范積累、存儲是歸檔的關鍵。

3.6 試油試采及航遙影像類歸檔

這兩類是新標准增加的類別,突出和加強了專業性。其中,試油、試采、採油類是油氣勘探與開發中形成的各種與油氣井相關的各種原始數據、曲線、圖表等資料,航遙影像類是遙感、航空攝影測量過程中所形成的照片或相片資料。

3.7 中間性綜合資料類歸檔

此類主要包括資料整理、數據處理過程中形成的中間性成果、綜合圖件及成果報告未附的各種專題研究報告、技術總結和相關質量檢查記錄等。

3.8 技術管理文件類歸檔

主要是從項目立項開始至項目成果匯交完成期間形成的文件、批復等需要保存的各種文件。該類資料歸檔,建議在單一項目內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文件,這樣便於整理和利用。如從立項開始,然後依次為任務書或合同書、設計、設計批復、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種相關文件及質量檢查驗收文據、野外驗收意見、原始地質資料合格證、項目最終驗收意見及各種申報獎勵材料等。

4 原始地質資料歸檔中產生的一些問題及解決辦法

4.1 原始地質資料歸檔列入合同或設計之中

原始地質資料歸檔是一項專業性較強又不直接產生效益的工作,所以重成果資料利用而輕原始資料管理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直接影響了原始資料積累及檔案質量。建議將原始地質資料歸檔列入項目計劃、合同、設計及審批等一系列技術管理程序中,以此規范原始地質資料管理,促進原始地質資料歸檔質量的提高。

4.2 投資多元化導致合資、合作項目原始數據積累規范性差

隨著地勘經濟的發展,社會資本的投入規模和涉及范圍越來越廣,投資多元化導致合資、合作項目形式主體較為復雜,原始數據積累出現了不規范、不統一現象。對此,建議項目主要投資方、承包方應在合同中明確提出原始數據積累的內容、范圍、質量標准及相關責任,避免項目最終歸檔時,資料不完整、數據不規范,影響檔案質量。

4.3 質量檢查記錄的歸類

實際工作中,原始地質資料質量檢查記錄的歸檔不統一,有的歸入文字類,也有的不歸檔。根據新標准,建議將各類相關野外質量檢查記錄歸入對應類別。如:野外地質填圖質量檢查卡片應歸入野外地質觀察類,磁法、重力等物探方法形成的原始地質資料的質量檢查記錄歸入儀器記錄及動態資料類。

4.4 化探原始數據的歸屬

在原地礦部規范中,岩石金屬量測量、土壤測量、水系沉積物測量、汞氣測量等化探方法形成的各類原始記錄、圖件等相關原始數據歸入物字類,新規范取消了物字類,也未明確指出這部分資料的歸屬。依據化探方法特點及形成原始數據的屬性,建議將化探方法形成的原始地質資料歸入野外地質觀察類。

4.5 收集資料的歸檔

收集資料如何歸檔是實際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由於看法不一,造成了收集資料歸檔不完善。新標准要求「收集的地質資料已為地質工作所利用,並轉化為該地質工作原始地質資料的,應立卷歸檔」。據此建議收集並完全利用的資料歸入相應類別,如:收集並為項目利用的鑽孔資料,應歸入探礦工程類,收集並部分利用的參考資料可歸入中間性綜合資料類。

5 原始地質資料管理的幾點建議

5.1 加強領導

領導重視,是我們資料管理人員做好工作的基礎,建議各級領導採取措施,將原始地質資料管理列入領導的管理目標之內。

5.2 加強學習與培訓

加強地質、檔案等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與培訓,是提高資料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的基礎。為適應地勘經濟發展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地質資料的作用,建議加大組織學習與定期業務培訓的力度和范圍。

5.3 加強原始資料的評審驗收

建議規范原始地質資料審查驗收標准,加大審查驗收的力度和范圍,形成原始地質資料歸檔標准化、驗收制度化、審查規范化、管理現代化。

5.4 加強館藏設施的配備

建議改善館藏條件,配備必要的檔案管理設施,重點加大電子數據的保存、保護設備,以適應形勢發展需求。

5.5 加強建立各級原始資料管理負責制

建議建立原始地質資料管理專人負責制。項目組、分隊可設兼職資料管理人員,地勘隊(院)、省館、國家館設專職人員負責原始地質資料管理。

5.6 加強原始資料合格憑證作用

建議項目主管部門憑原始地質資料審查驗收合格證對地質成果(報告)進行審查。原始地質資料未經審查驗收或審查驗收不合格的項目,地質成果(報告)不得進行審查驗收,力爭從源頭保證原始資料的數據真實、准確、完整、規范。

總之,原始地質資料是地質資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的基礎,服務於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面對新標准、新要求,資料管理人員更要努力學習,提高資料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為地質找礦服務。

『陸』 原始地質資料整理立卷程序

郭錦萍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

摘要 本文依據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則和相關規范要求,闡述了地質原始資料的歸檔內容、積累整理、立卷歸檔工作全過程。對地質原始資料的完整規范整理、系統立卷、准確歸檔,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原始地質資料 立卷 歸檔

1 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工作的重要性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項目工作以來,國家投入了巨量資金,形成了大量的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就是其中一部分。它是地質勘查、科學研究工作中形成的第一手資料,具有數據信息全面、翔實、准確的特點,是凝聚了廣大地質工作者艱辛工作的結晶。規范整理和管理好原始地質資料,對指導今後地質工作和國民經濟建設各個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由於項目組人員及立卷人並不固定,而且由於項目人員工作繁雜,且多穿插參加多個項目工作,項目結束立卷工作要麼滯後不能及時整理立卷,造成資料散失,使日後的立卷工作更加困難;要麼多是由剛參加工作或工作時間不長的年輕人來做。他們基本沒有整理立卷經歷,更缺乏這方面工作經驗。即便是對一些相對簡單沒有多少野外原始資料的科研、綜合研究項目的歸檔工作,雖經反復講解、指導,仍然是一知半解,感到茫然。據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將原始地質資料的整理、立卷、歸檔工作過程做一系統闡述,幫助指導項目人員了解立卷工作方法程序,准確、順利地完成歸檔工作。

2 原始地質資料的歸檔范圍和要求

2.1 歸檔范圍

1)每個地質項目工作從立項開始形成的立項材料,到任務書下達、設計書編寫及設計評審文件、野外勘測及野外驗收文件、室內綜合整理、編寫成果報告及成果評審文件等各階段所形成的資料都屬歸檔內容,要保證歸檔的原始地質資料齊全成套,每件內容要素構成應完整並符合地質工作規范要求,責任簽署完備,反映一項地質工作的全過程。

2)中途停止或階段性完成的地質工作,也應按規則要求立卷歸檔,並在備考表立卷情況欄內註明工作中斷的原因和原始地質資料可供利用的程度。

3)兩個以上單位共同合作的項目,由負責單位立卷歸檔,協作單位應將需歸檔的原始地質資料送交項目負責單位統一歸檔,以保證地質原本檔案的完整性。

4)多年度的項目工作,因工作的連續性,資料還要使用,一般在項目工作全部結束時再立卷歸檔。

5)收集的地質資料若已為地質工作所利用,並轉化為該地質工作原始地質資料的,也應立卷歸檔。

2.2 密級確定

原始地質資料的密級、保密期限在各項目(課題)立卷時依據國家有關保密規定提出建議,並由所在單位保密委員會審核確定,資料管理人員接收歸檔後,編目整理時在具體資料和裝具上進行相應密級標注。

2.3 歸檔質量要求

原始地質資料的格式及規格大小應符合有關地質工作規范和歸檔保存要求,資料應字跡工整醒目,圖面清晰美觀,概括為:完整、准確、系統、規格、清晰、載(體)質(量)、整飾7個方面。具體如下:

1)完整。地質工作項目從立項起到成果評審工作結束各個階段,應歸檔的驗收資料要齊全成套,每一件原始資料反映的內容完整。

2)准確。原始資料要如實反映地質工作內容,數據准確,符合野外工作客觀實際,責任簽署完備,內容與審批(查、核)文據一致。歸檔范圍、立卷類別劃分准確、合理。

3)系統。各類原始資料整理系統科學,符合其自然形成規律及保持內在聯系,符合地質工作的客觀規律,符合突出主體,層次分明的原則。

4)規格。各類原始資料包括報告、圖件、表格等的格式及規格大小符合有關地質工作規范和歸檔保存要求。文字材料、表格等為A4或16開紙,圖冊A3紙。圖件折疊時圖面朝里,按A4規格折疊成手風琴樣式,最後將圖簽折在外面。

5)清晰。文字記錄、計算數據、圖面注記等要字跡工整,書寫清楚。

6)載質。各種原始資料要選用優質載體(紙張、膠片、光碟等),書寫材料符合規定要求。禁止使用圓珠筆、彩色筆等易褪色筆跡的材料書寫或復寫紙復印。

7)整飾。地質報告的全部底圖和編錄圖件、野外編錄中的各種素描圖、重要數據、觀測點、樣品編號、標本編號等一律著墨,書寫工整。需裝訂的原始資料,必須用線或膠裝(比較薄的),左側或上方裝訂整齊,逐頁編碼,厚度一般不超過2cm。不允許用金屬釘或塑料等易銹蝕、老化材料裝訂。成冊的文件材料要用統一格式的歸檔封面。

3 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依據及整理方法

3.1 立卷依據

立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行業標准《DA/T41—2008 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則》。

3.2 資料收集

項目正式評審後,在提交地質成果資料之前,項目負責人應組織本項目技術人員將項目所有應歸檔的技術文件材料收集齊全,並指定立卷人負責立卷歸檔工作。立卷人也可在項目啟動時認定,這樣由專人負責隨時收集、整理和保管原始資料,有利於項目進行中資料的形成、積累的齊全性和完整性,並由於對所保管資料情況比較了解,對項目後期整理立卷歸檔工作的順利進行將大有益處。

3.3 分類整理

首先由立卷人將收集到的技術文件材料按照立卷歸檔「整飾」要求進行整理,需著墨的地方按要求認真進行著墨;成冊的資料去除金屬、塑料裝訂物,用線裝訂好,製作統一的歸檔封面裱貼好;圖件按要求折疊好,再按照《立卷規則》中的類別將資料歸入相應類中,並依照各自的自然形成規律或內在聯系,進行系統的排列。

3.4 資料編號

將整理好的技術文件材料逐件進行類別編號,類別號由地質檔案類別代字(代號)與件號組成,類別代字由漢字作代字,件號以每類為單位編流水號,一件(張、冊)一號,採用4位阿拉伯數字,從0001編起。

3.5 建立賬冊

由立卷人編制地質資料移交明細清冊,即按照《立卷規則》規定的移交清單「地質檔案文件目錄」編制原本地質檔案明細賬。地質檔案文件目錄包括封面、目錄索引表、文件目錄、電子文件使用說明書和備考表5部分。

1)地質檔案文件目錄封面左上角的「案卷號」即檔案號,向資料館(室)索取。

2)文件目錄填寫次序從「底」類開始,依類逐件進行,順序號即所有立卷資料的大流水號,類別代字由漢字作代字,件號即以類為單位的小流水號,從件號0001開始,按件依次填寫文件題名、單位、數量、密級、載體形式、紙介質盒(袋)號、電磁載體編號、電子文件位元組數等欄目。

3.6 電子文件的整理

1)文件目錄中凡是「載體形式」中有電子文件的都要製作電子文檔,具體為一級目錄為「案卷號」,二級目錄為「類別代字」和「地質檔案文件目錄」,三級目錄為各類別中所有的電子文件,其每個文件夾命名為「案卷號+類別代碼+件號」,如:256 D0012,它表示為:256號檔案,「底」字類第12個文件。

2)電子文件所提供的信息應齊全、完整、准確,如同時有紙介質,必須與紙介質對應一致。電子文件一般不加密,如果加密應將密鑰同時歸檔。電子文件不允許壓縮存儲,具體可參照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的相關規定。

3)刻錄歸檔電子文件應使用優質光碟,要求載體無劃痕、斑點、霉變、變形等損傷,並能在通用讀取設備上正確讀取且不攜帶病毒。

4)最後製作光碟標簽,內容有密級、保管期限、案卷號、載體號、題名、形成時間等。

3.7 立卷檢查

立卷工作完成,立卷人要將「地質檔案文件目錄」和所有立卷資料交由項目負責(或項目負責指定人員)進行檢查,主要檢查需歸檔技術文件材料是否完整准確。對檢查出來的問題,由立卷人進行修改或補充。一時解決不了或無法解決的問題,立卷人應把情況在備考表立卷情況欄內詳細書寫清楚。最後將地質檔案文件目錄交由項目負責瀏覽過目,立卷人和項目負責分別簽字。

3.8 質量檢查

立卷人將編制好的「地質檔案文件目錄」及全部歸檔資料交由負責接收原始資料歸檔的資料管理人員進行質量檢查。資料管理人員將依照《立卷規則》和歸檔質量7個方面要求逐件進行檢查驗收,對不符合歸檔質量或收集不齊全等問題應將資料退還給立卷人,並講明修改補充要求,限期修改、補充完善。立卷人在限期內將退回的技術文件材料進行修改、補充。此項工作立卷人應認真按照資料管理人員提出的要求進行。

3.9 清點接收

資料管理人員對修改補充完畢的技術文件材料進行質量復查,檢查提出的問題是否已解決,若仍有問題則再次退給立卷人,限期修改,直至符合歸檔要求為止。資料接收人員復驗完全合格後,最後在移交清單上由移交人、驗收人和資料部門負責人分別簽字。然後將一份移交清單交立卷人,另一份存檔備查,並簽發《原始地質資料歸檔合格憑證》。至此,一個項目(課題)的立卷歸檔工作就全部完成。

以上歸結為簡單的工作流程即:收集→整理→分類→填寫檔案文件目錄→電子文件整理→檢查→審核簽字→清點移交。

『柒』 地質資料

【地質資料】是指在地質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圖表、聲像、電磁介質等形式的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岩礦芯、各類標本、光薄片、樣品等實物地質資料。

【區域地質調查資料】是指在區域地質調查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地質資料,包括各種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資料。

【礦產地質資料】是指在礦產地質工作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地質資料,包括礦產勘查和礦山開發勘探及關閉礦井地質資料。

【石油、天然氣、煤層氣地質資料】是指在進行石油、天然氣、煤層氣地質工作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地質資料,包括石油、天然氣、煤層氣資源評價、地質勘查以及開發階段的地質資料。

【海洋地質資料】是指在海洋地質工作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地質資料,包括海洋(含遠洋)地質礦產調查、地形地貌調查、海底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及海洋鑽井(完井)地質資料。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是指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地質資料,包括:區域的或者國土整治、國土規劃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和地下水資源評價、地下水動態監測的地質資料;大中型城市、重要能源和工業基地、縣(旗)以上農田(牧區)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質勘察資料;地質情況復雜的鐵路干線,大中型水庫、水壩,大型水電站、火電站、核電站、抽水蓄能電站,重點工程的地下儲庫、洞(硐)室,主要江河的鐵路、公路特大橋,地下鐵道、6千米以上的長隧道,大中型港口碼頭、通航建築物工程等國家重要工程建設項目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地質資料;單獨編寫的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地下熱水、礦泉水等專門性水文地質資料以及岩溶地質資料;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資料。

【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資料】是指在環境地質、災害地質工作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地質資料,包括:地下水污染區域、地下水人工補給、地下水環境背景值、地方病區等水文地質調查資料;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開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建設工程引起的地質環境變化的專題調查資料,重大工程和經濟區的環境地質調查評價資料等;地質環境監測資料;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資料。

【地震地質資料】是指在進行地震地質工作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地震地質資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質調查、宏觀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質資料。

【物探、化探和遙感地質資料】是指在進行物探、化探和遙感地質工作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物探、化探和遙感地質資料,包括:區域物探、區域化探地質資料;物探、化探普查、詳查地質資料;遙感地質資料及與重要經濟建設區、重點工程項目和與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工作有關的物探、化探地質資料。

【地質、礦產科學研究成果及綜合分析資料】是指在地質、礦產科學研究過程中所形成的成果及綜合分析資料,包括:經國家和省一級成果登記的各類地質、礦產科研成果資料及各種區域性圖件;礦產產地資料匯編、礦產儲量表、成礦遠景區劃、礦產資源總量預測、礦產資源分析以及地質志、礦產志等綜合資料。

【專項研究地質資料】是指在專項研究地質工作過程中所形成的地質資料,包括:旅遊地質、農業地質、天體地質、深部地質、火山地質、第四紀地質、新構造運動、冰川地質、黃土地質、凍土地質以及土壤、沼澤調查和極地地質等地質資料。

【礦產資源勘查成果檔案資料】是指運用地質理論,通過勘查工作後,用文字、圖表、數字、實物等形式表示的,反映一定時期內該地區礦產資源客觀情況的物質工作成果和智力成果。包括礦產勘查原始地質資料和礦產勘查成果地質資料。是探礦權人完成勘查項目設計任務取得的成果的集中反映,是制定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規劃和計劃的科學依據。國家規定對礦產資源勘查成果檔案資料實行統一的管理制度。

【礦產勘查原始地質資料】是指在礦產勘查包括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普查和礦床勘探過程中所形成的原始地質資料,包括文本式地質資料如野外地質記錄和圖件、原始編錄、底稿底圖、化驗分析報告等,以及實物資料如岩心、礦心、測試樣品和各種標本、勘查標志等。對礦產勘查原始地質資料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保護和保存。

【礦產勘查成果地質資料】是指地質人員根據在礦產勘查包括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普查和礦床勘探過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原始地質資料,經過綜合整理、分析研究、歸納總結後編寫的地質勘查報告,包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礦產資源普查報告和礦床勘探報告等。

【礦產勘查報告】是指根據《礦產資源法》及有關法規,由探礦權人提交的經國務院或省、自治區、直轄市礦產儲量審批機關批準的可供礦山建設的礦產資源勘查報告。是整個礦產勘查工作過程中所獲得的全部地質礦產資料,經過綜合整理與分析研究後形成的工作成果報告。勘查報告包括普查、詳查和勘探三個不同工作階段的報告。

【礦山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是指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行業開發規劃或者地區開發規劃的要求,對礦山建設項目的技術和經濟上是否合理和可行進行全面分析、論證,作出多方案比較,提出評價結論的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應含有資源利用方案和礦山環境影響評價等內容。是礦山建設前期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基本建設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編制和審批計劃任務書的依據。

『捌』 淺析原始地質資料的概念、分類及管理現狀

王黔駒

(全國地質資料館)

摘 要 本文首先對原始地質資料的定義、屬性和分類等基礎理論問題進行探討,其次分析了我國原始地質資料管理歷史,最後結合 1998 年全國地質資料管理情況調查和 2008 年開展的原始地質資料調研結果,對現階段原始地質資料的數量分布、保管條件、管理人員等情況進行闡述。

關鍵詞 原始地質資料 定義 分類 現狀

2002 年國務院頒布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將我國地質資料分為成果、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三大類進行管理。現階段,與成果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比較,原始地質資料管理和研究工作相對薄弱,缺乏配套法規和制度。本文依託原始地質資料清理研究項目,對原始地質資料基礎理論和管理現狀進行了研究。

1 原始地質資料的概念

1.1 定義

原始地質資料是什麼?長期以來沒有一個明確的學術定義,廣大地質工作者和資料管理者不斷地總結,初步形成了共識:原始地質資料又稱原本檔案,是地質工作者在野外工作及其以後的分析、測試中採集或分析得出的文件材料。2002 年出台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規定了地質資料是在地質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圖標、聲像、電磁介質等形式的原始地質資料及成果地質資料和岩礦心、各類標本、光薄片、樣品等實物地質資料。在條例中,僅表明原始地質資料是屬於地質資料的一類,並沒有確切描述原始地質資料的定義。直到 2008 年,國家檔案局頒布的《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則》對原始地質資料做出了較為確切和權威的定義:原始地質資料是在進行地質工作時直接形成或採集的,反映地質現象或地質體的,以各種載體類型存在的原始記錄、中間性解譯資料、最終地質工作成果原稿及地質工作過程中的相關文件、申報獎勵材料等。

1.2 屬性研究

地質資料屬性一直存在資料屬性與檔案屬性之爭。從全國地質資料館兩年一次的「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的會議名稱,就可見地質資料屬性問題較為復雜。如果僅僅是資料,那麼它的存在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信息;但如果界定為檔案,則其同時具有數據備查和信息服務的雙重價值,其形式特徵和包含的信息同樣重要。從 1952 年地質部資料司的成立到今天的地質資料管理體制來看,地質資料未被明確納入國家檔案管理體制來管理。但地質資料生產單位和各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從地質資料歸檔、驗收、編目、入庫、借閱等環節,無不沿襲了檔案管理的思想,有些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結合自身實際納入了檔案管理體系。

《地質資料管理條例》把地質資料分為原始、成果和實物地質資料三大類,為了深入研究地質資料屬性,需要分別對原始、實物、成果地質資料進行屬性分析。

原始地質資料是一線地質工作在地質勘探活動中形成的原始記錄、中間成果和最終成果,包括各種有關文件的底圖、底稿、原圖、測試單據、記錄本等。

實物地質資料是指在地質勘查、科學研究和其他有關生產技術活動中所採取並按有關規定留存的岩礦心、岩屑、標本、樣品、光薄片等實物及有關資料。從上述描述可知,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都是地質工作直接形成的,因此,具有保存備查功能和較強的檔案屬性。同時,就利用而言,大家關注的主要是其包含的信息內容,其形式特徵並不重要,所以作為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的資料屬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成果地質資料作為地質工作成果的復制本材料,包括地質成果報告及有關附圖、附表、附件等印刷復製件,主要是各基層地質部門上報匯交來的地質文件,地質復制本材料在文件構成上不同於地質原本檔案,它僅是地質原本檔案的一部分。可以說,成果地質資料也具有檔案和資料的雙重屬性,但其使用更主要是信息的發布而不是備考被查,所以更側重資料屬性,檔案屬性較弱,其管理思路和方法應關注其內含信息的收集、存儲、傳遞和使用。

綜上所述,地質資料(原始、成果、實物)具有資料和檔案的雙重屬性,並且,隨著時空變換,地質資料的雙重屬性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如:原始地質資料一般是地質工作的原始記錄或中間解釋資料,在未歸檔前資料屬性較強,歸檔後則具有較強的檔案和資料雙重屬性。一般的成果地質資料檔案屬性較弱,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歷史久遠或特別珍貴的成果地質資料(如新中國成立前及老一輩著名地質工作者的資料),資料屬性越來越弱,而檔案和文物屬性越來越強。

2 原始地質資料的分類研究

進行原始地質資料的內容及形式特徵分類研究,是原始地質資料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原始地質資料可以根據不同特徵屬性進行分類研究,如載體、密級、保護期、公益性、工作類別、立卷文件等(見分類簡表)。

表 1 原始地質資料分類簡表

2.1 載體

原始地質資料主要載體包括:紙質載體(紙、薄膜等)、聲像載體(錄像帶、錄音帶、縮微膠片、照片膠卷等)、電磁載體(軟盤、光碟等)等。

2.2 密級

根據《文獻保密等級代碼與標識》(GB/T 7156-2003)規定,原始地質資料密級性質劃分為公開、限制、秘密、機密、絕密。

2.3 保護期

根據《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及《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規定,原始地質資料分為保護期資料和非保護期資料。

(1)保護期資料:具有保護期限並在保護期時限內的地質資料。保護期一般五年,可以申請延期保護。

(2)保護期外資料:不在保護期時限內的所有資料。

2.4 公益性

根據《國土資源部公益性地質資料范圍》確定公益性地質資料和非公益性地質資料。

(1)公益性資料:屬於公益性范圍的地質資料,包括比例尺小於 1∶5 萬(含 1∶5 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比例尺小於 1∶20 萬(含 1∶20 萬)區域礦產地質調查資料;比例尺小於 1∶20 萬(含 1∶20 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資料;比例尺小於 1∶20 萬(含 1∶20 萬)區域地球物理調查資料,比例尺小於 1∶20萬(含 1∶20 萬)航空物探資料;比例尺小於 1∶20 萬(含 1∶20 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區域工程地質調查資料;比例尺小於 1∶5 萬(含 1∶5 萬)區域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調查資料;比例尺小於 1∶5 萬(含1∶5 萬)縣(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調查資料;比例尺小於 1∶5 萬(含 1∶5 萬)遙感區域地質調查資料;比例尺小於 1∶20 萬(含 1∶20 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綜合性海洋地質、礦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資料、海洋(含海岸帶)環境地質、工程地質、災害地質調查資料;大洋礦產資源調查和研究資料;極地地質調查、考察資料;地質環境監測成果資料。

(2)非公益性資料:不屬於公益性范圍的地質資料。

2.5 工作類別

地質資料按工作類別一般劃分為:區域調查資料、海洋地質調查資料、礦產地質勘查資料、水工環勘查資料、物化遙勘查資料、地質科學研究、技術方法研究和其他。

2.6 立卷文件

根據《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則》(DA/T 41-2008),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文件分為10個類別。分別為:①底—成果底稿、底圖類;②測—測繪資料類;③觀—野外地質觀察類;④探—勘探工程及現場試驗類;⑤樣—采樣測試鑒定類;⑥試—試油、試采、採油類;⑦錄—儀器記錄及動態資料類;⑧像—航遙影像類;⑨綜—中間性綜合資料類;⑩文—技術管理文件類。

3 原始地質資料管理歷史

我國原始地質資料管理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大致經歷了起步與發展階段(1952 年—約 1969 年)、動盪階段(主要為「文革」期間)、恢復發展階段(約1979年—約1988年)、館藏與行政分開管理階段(1988年—2002 年)和全面發展階段(2002 年—至今)等五個發展階段。從原始地質資料管理歷史可知,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十分重視原始地質資料的管理工作,1964 年出台了地質檔案立卷歸檔的具體辦法;20世紀 80 年代實行地質檔案行業管理,集中出台了一系列的原本檔案立卷歸檔規則;1993 年頒布了《地質礦產部直屬單位管理局關於加強原始地質資料管理的通知》;2008 年出台了《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則》。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對原始地質資料管理相對薄弱。一方面,無論是 1963 年 5 月國務院發布的《全國地質資料匯交辦法》,還是1988年7月國務院批復地礦部發布的《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辦法》,都沒有明確國家對原始地質資料的管理職能,原始地質資料都是由形成單位自行管理。即使 2002 年 3 月國務院《地質資料管理條例》規定原始地質資料須向國家匯交復製件和目錄的要求,但是由於沒有配套制度和技術規范,實際匯交並未真正開展。今年開始運行的匯交監管平台將監管原始地質資料匯交情況,是否可以促進原始地質資料匯交尚有待驗證。另一方面,不管是 1963 年 9 月開展清查整理原始地質資料,1998 年全國地質資料管理情況調查,還是 2008 年開展的原始地質資料清理研究工作,可以看出,我們對原始地質資料基本情況的掌握有待加強。

4 原始地質資料管理現狀

通過 1998 年全國地質資料管理情況調查以及 2007 ~ 2008 年進行的原始地質資料基本情況調研結果分析,現階段,我國原始地質資料管理現狀如下:①我國原始地質資料保存分散,主要保存於基層地勘單位;②數量巨大,已達 1 億件以上;③各單位重視原始地質資料歸檔工作,歸檔較規范;④保管條件有待改善;⑤人員與辦公設備不足;⑥現代化管理系統需求強烈;⑦集中管理難度大。

4.1 保存分散

我國原始地質資料主要保存在形成原始地質資料的 2000 余個基層單位(地質隊、地質勘查公司等),少數保存於省級館藏機構、科研機構或個人手中。基層單位除了地礦、煤炭、石油天然氣、煤層氣、核工業、冶金、有色、化工、武警部隊、建設、水利、電力、鐵道、交通、海洋、地震等系統,以及中國科學院等科研系統的地質科研機構外,還包括社會投資、私人投資的礦業公司,地質勘查公司等企業。

4.2 數量巨大

目前,我國原始地質資料約 1 億~ 2 億件,數量巨大。估算途徑一:以 1998 年調查數據為基數,根據投入與資料產出測算,1998 年累計投入 2000 多萬,產生近 3000 萬件原始地質資料,2010 年累計投入6000 多萬,估計產生約 1 億件原始地質資料。估算途徑二:通過 2008 年調研統計可知,平均一個調研單位保存原始地質資料約 1 萬件,全國有 2105 個擁有地勘資質單位(截至 2010 年底),估算全國原始地質資料總數約 2 億件。

4.3 歸檔較規范

基層地勘單位比較重視歸檔工作,每一個單位均設有資料室負責本單位形成的原始地質資料的歸檔與保管,丟失現象較少。相對來說,地礦系統執行立卷歸檔規范情況較好,其他行業系統和私人單位立卷歸檔較隨意。原始地質資料保管,一般採用大流水編建賬本。建立的賬本一般包括資料檔號、資料分類、資料題名、形成時間、數量等信息。在使用的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辦法中,主要集中於地質檔案原本立卷歸檔的具體辦法(1964 年),1∶5 萬區域地質調查原本檔案立卷歸檔辦法(試行),地質礦產部測繪檔案立卷歸檔辦法(試行)。隨著 2008 年《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則》的出台,大部分單位都採用新標准進行立卷歸檔工作。

4.4 保管條件有待改善

新中國開展地質工作已經 60 多年,很多基層地勘單位保存原始地質資料條件一直沒有改善,房間破舊,木質櫃架、裝具破損,缺乏安防設備等,直接導致部分資料破損、散失。隨著近幾年地質工作投入增加,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勘單位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新建資料庫房,新換密集架以及增加除濕、防火、防盜等基本安全保管設備。但是,全國大多數基層單位地質資料存放空間小,保管成本投入少,需不斷改善資料保管條件。

4.5 人員與辦公設備不足

通過調研可知,大多數基層單位都配備至少 1 名以上專職地質資料管理人員和 1 ~ 2 台計算機,傳真、列印、掃描等辦公設備缺乏。隨著地質工作投入的增加,面對日益增加的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任務,許多單位現有人員與辦公設備僅能勉強維持資料的立卷歸檔、整理和入庫等日常工作,無力開展清理、資料開發等工作。

4.6 現代化管理系統需求強烈

目前,很多基層單位只是通過 excel 表格或檔案圖書軟體進行原始地質資料管理,對原始地質資料現代化管理系統需求強烈,一方面希望改變傳統手工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為方便地質資料用戶查詢和利用資料。同時,更希望開發原始、實物、成果三類地質資料一體化管理系統。

4.7 集中管理難度大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重要的原始地質資料實行統一匯交管理,但是,大多數單位希望原始地質資料保存於其形成的基層地勘單位,不支持國家集中保管。分析原因:一是原始地質資料具有巨大的經濟和潛在利用價值,基層單位有資料保護傾向;二是原始地質資料數量巨大,復制匯交成本昂貴,集中保管不太現實。

『玖』 原始地質資料匯交要求

(1)匯交人應按《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16號)的規定,在匯交成果地質資料的同時,匯交原始地質資料的復製件和依法不需匯交原始地質資料的原始地質資料目錄。

(2)2012年7月1日起,除國土資源部實施委託保管的油氣、放射性及海洋礦產的原始地質資料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一律應按國土資源部令第16號的規定,接收、驗收、保管原始地質資料及目錄,並向社會提供利用服務。

『拾』 原本地質資料的後期整理

後期整理是指對經過前期整理後的地質資料,在進館歸檔前,按館藏要求進行的整理。

地質礦產單位對地質研究、礦產勘探、礦產開采、礦山建設有專業性的分工,是環環相扣的鏈條式的協作,同樣一份地質資料,就可能在多家下屬單位存檔。如鑽井工程設計,擬稿在工程設計院,審批和蓋章在上一級主管單位,在工程設計院資料室存原本無可厚非,鑽井工程設計的編寫者理應存檔;鑽井公司是按此設計組織鑽井施工的,是鑽井工程設計的鑽井部分實施操作和執行隊伍,在鑽井過程中,根據施工實際情況,對設計會提出修改的建議,所以鑽井公司將鑽井工程設計歸檔原本也是應當的;錄井公司是按鑽井工程地質設計中的錄井要求組織錄井的,測井公司是按鑽井工程地質設計中的測井技術要求組織測井施工的,同樣測試、化驗分析、試采、采礦都在按鑽井工程地質設計的部署開展工作,它們對鑽井工程地質設計都進行了歸檔。造成了工程設計院、鑽井公司、錄井中公司、測井公司、測試隊等單位多頭歸檔。這在立檔單位來說,保存鑽井工程地質設計是齊全的要求,也方便立檔單位利用。但這些保存的原本地質資料在交到地質資料館即上一級館藏單位後,就造成重復。

還有些輔助性的地質服務單位也保存地質資料,這些文件材料分發給地質服務單位,目的是讓他們做好相關服務與配合工作,僅僅只有局部意義,後期整理必須對此做出安排。原本地質資料的後期整理應從歷史的角度、從大局的考量做出取捨、確定歸檔。

(一)後期整理的質量要求

在保證歸檔文件完整齊全情況下,重復歸檔的必須剔除,已破損的文件材料需要進行修補或調換,字跡不清的要進行復原或復印。紙的質量,書寫材料、裝訂材料必須符合國家對科技檔案的防護和保管要求。

(二)後期整理的工作內容

後期整理的內容主要有:鑒定、局部調整、排列和編目等。

(1)進館資料的鑒定是對原本地質資料價值的分析。在上一章我們已對地質資料鑒定工作做了廣義上的闡述,進一步分析,原本資料、成果資料、磁質資料和實物資料的後期整理各自有著不同的特點,這里只針對原本資料的個性特點補充闡述。

原本地質資料進館後的鑒定,決定著具體某件地質資料是否需要進館保存,決定該件地質資料保管期限是定期保存還是永久保存。鑒定的過程是:挑選有價值的保存,剔除無須保存件。鑒定還能發現歸檔地質資料的缺項,並對相關缺項通過規定程序進行補充。

鑒定的標准,原始地質資料的歸檔與文書檔案的歸檔標准不同,文書檔案歸檔有國家檔案局的標准,《關於機關檔案保管期限的規定》、《文書檔案保管期限表》、《機關文件材料歸檔和不歸檔的范圍》等。地質資料品種豐富,來源復雜,國家沒有統一劃分歸檔與不歸檔的范圍,原始地質資料歸檔大多沒有統一的保管期限表,在一個地質區塊,如果沒有替代性新資料出現,原資料會作為永久期限保存。

地質資料雖然沒有規范性的「不歸檔范圍」,但普遍存在「歸檔清單」,在歸檔清單中列出的原始性地質文件材料有的是必須歸檔,有的是「有則歸」。在勘探開發工程施工中,形成的地質科技文件材料也有固定式的種類和資料名稱,如處理報告、解釋報告、儲量報告、完井報告、測井報告,剖面圖、地質圖、區域井位部署圖、錄井柱狀圖、測井曲線圖等,也便於列出歸檔清單。

在甲乙方的施工合同中,常用這種歸檔清單形式要求移交施工方提交歸檔。這些清單其實就給單個工程劃定了歸檔范圍。

在勘探研究和開發研究或基礎研究課題中,哪些需要歸檔,哪些不需要歸檔,這是原始地質資料鑒定工作的主要內容。作為勘探研究、開發研究或基礎理論研究的成果報告被印刷的科技文件材料,在原本地質資料中只保存定稿(根據終審要求修改的修改稿),其他的一稿、二稿都不在歸檔范圍內。

在地質科技文件材料進館鑒定實踐中,剔除重復件是重要工作。

地質資料的鑒定工作是由資料管理機構和課題或項目管理部門共同進行的。在項目管理部主任和資料館長領導下展開的。正常情況下,組成項目或課題驗收組,對項目或課題形成的地質資料進行鑒定、驗收,並形成驗收意見。

鑒定工作是採用的通用方法:直接鑒定和評審鑒定。

直接鑒定法就是直接審查地質資料。它要求審查人員逐件、逐頁地審查資料,而不是根據目錄清單或地質資料標題判定其保存價值、保存期限和保密級別的准確與否,如這一檔與其他檔是否重復件歸檔、密級標注是否出錯等。在某一單井資料中,鑽井地質工程設計,錄井單位、測井單位交到資料館來的是否重復,一份化驗分析報告分別在單井資料、勘探報告中分別歸檔時,在進入資料館時碰到這種情況應將重復件剔除並在剔除卷註明在其他卷存在的情況。

評審鑒定是由項目單位和驗收單位共同組織的對項目、課題驗收式的鑒定。由主管課題或項目的部門組成評審組,對需要進行驗收的該課題或項目的地質資料做驗收准備,由評審組集體對包括工程質量和地質資料在內的多項內容進行驗收通過。評審組中一般由地質專家、地質資料管理業務鑒定人員、業務技術主管領導組成。在評審會召開之前,地質資料管理業務鑒定人員根據合同條款中應提交的地質資料清單,對需要參加評審的項目或課題地質科技文件材料「過堂」,拾遺補闕、初定密級和保管期限、剔除重復件,「過堂」合格後提交評審組概略審查驗收,形成評審意見。

館內鑒定是由地質資料館組織的一種鑒定方式。一般情況下,不是對進館資料進行鑒定,因為地質資料在進館前已經經過了驗收程序,館內鑒定是地質資料館所存資料定期檢查,對保存期限已過的地質資料的剔除出來,造冊銷毀的過程。有時在非正常情況下,地質資料館也會接收一些未經過鑒定和驗收程序的地質資料,需要對這些地質資料進行仔細檢查和鑒定。如徵集到的地質資料、從即將離退休的人員手中接收的個人收集或積累的地質資料。

館內鑒定必要時可組織專門的鑒定小組,吸收有關專業的專家以辨別資料的真偽和評估價值的重要程度。2010年前後,全國地質資料館組織的「全國地質行業地質資料清理」工作,就是一項館內鑒定工作。先清理成果地質資料,再清理原本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清理完後,提交清理工作總結和清理資料目錄。清理工作成立了清理工作領導小組、清理工作小組,領導小組由地質資料館的主管部門和主管領導組成,清理工作小組由地質、物探、開發、測量等方面專家和地質資料鑒定專家組成,由館長牽頭組織鑒定。

地質資料館對地質資料的鑒定,需要編制一份適用性的或示範性的指導標准,以便館內鑒定開展工作。如本館的「歸檔與不歸檔范圍」、「保管期限表」等。

(2)局部調整是著眼於資料管理更大系統,從歷史角度、勘探技術未來發展,數據重新處理利用的可能性,審視地質資料的潛在價值,調整由工程項目單位或課題研究單位的前期整理基礎上進行的。

調整原則:充分利用前期整理的工作基礎、保持地質資料之間的有機聯系、有利於管理和查找利用。

充分利用前期整理的工作基礎是指以前期整理的次序作為基礎,不要輕易打亂重整。這是因為:前期整理是花了智能資源的,打亂重整會增加工作量,提高人力資源成本和拉長整理工作時間,前期整理過後,成了有序可循,有目可查,有據可依資料群體,保持原有體系是聰明選擇。當今的資料管理已經向前延伸,有的館藏單位實施了前端控制,在有地質資料管理人員指導經過前端整理過的原本地質資料,可整體融入地質資料館體系,只作融入後的少許調整。課題組或項目組進行的前期整理,有時雖然沒有專業地質資料管理人員現場指導,但也有項目驗收和課題評審的關口要過,所以地質資料的質量基本有所保證。對這部分地質資料也應力求保持原有整理秩序。如果動輒改變前期整理秩序,可能質量上有所提高,重新梳理也可能破壞了原有的自然形成規律。所以後期整理著眼於資料館的視覺整體優化。

保持地質資料之間的有機聯系。

第一,是源頭方面的聯系,地質資料產生於同一源頭是根本的有機聯系,如同一台設備的持續鑽井施工記錄,同一工程項目不同專業隊伍鏈式作業,同一課題的多個子課題等。

第二,是時間方面的聯系,源頭出自一處,時間上是連續的,銜接是自然的,中間不能武斷地人為斷開。

第三,是內容方面的聯系。地質工作、礦產勘探與開發有時呈間隙性特點,某一區塊地質勘探項目在某一時段無法繼續下去,可過一段時間或換一個思路或勘探技術有了發展,又重新開展這一區塊的地質勘探工作。產生的地質資料在內容上屬於同類,並在技術上有深化和提高痕跡。如老資料用新的技術方法進行解釋、進行處理,對老井重新測試等,這就需考慮「保持地質資料內容之間的有機聯系」。若是一口井的資料進行重新處理解釋,或用新方法對老井重新測試,在整理時應統籌考慮。在實踐中,一口井的實物資料做化驗測試或分析化驗,過幾年後有研究項目需要,對這口井又進行采樣和新的化驗分析,其化驗分析報告作為這口老井岩心化驗資料的一部分整理是恰當的。

在某一地質區塊里有一礦區,這一礦區里共打六口井,在資料整理時就礦區的六口井考慮建立某種「有機聯系」,甚至於這一礦區的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勘探、遙感、野外踏勘資料建立有機聯系。

後期整理,關注地質資料間的有機聯系,以組合的群體形式存在和被管理著,能系統地反映出地質工作、礦產勘探開發區域歷史。

有利於管理和查找。保持地質資料之間的有機聯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能為聯系而硬將其湊合在一起。便於查找和利用才是目的,這也是地質資料管理的出發點。雖說,現在的搜索功能已經很發達,搜索引擎逐步在完善了,只要資料名稱輸入進去,就能查找到相關資料,但筆者認為總不如相關資料排列在一起好,如一口井的資料,要查就在這一檔,利用後歸位也很方便,對歸還後的資料缺還是不缺進行的檢查,排列一下馬上就能看清楚,歸位時不用這里插一件,那兒插一件地分多個乃至幾十個「號」址插入歸位。後期整理應有利於管理和利用。

第一,不同密級的應分盒管理,防止在借閱中無意間泄密。

第二,不同載體的資料,雖然有的聯系非常密切,由於保管條件要求不一樣,需要分庫整理和保管。如地球物理勘探數據磁帶、岩心岩屑、油和水樣標本,盡管與相關紙質資料聯系緊密,由於載體保管條件和要求不同的限制,必須有區別地安排分庫,妥善管理。

我們強調後期整理時需要注意保持地質資料間的有機聯系,卻不能機械地運用保持資料間聯系的原則。應根據情況分別整理,恰當組合,才是最佳選擇。為了避免切斷它們間的有機聯系,可在資料庫或備考表中註明「互見號」予以彌補。

(3)排列和編目是指對進館資料在館內安置的排序和編目。這種排序和編目是對進館資料經過後期再整理,根據重新確定的排序。前期整理有的在基層資料室已經編目,交到上一級資料館後,不是完全推翻前期整理的秩序,後期整理是在前期整理的基礎上進行的。也就是說,這里的排序和編目只對後期調整的進行變動。編目是以前期整理的目錄為藍本,有的資料館後期整理調整變動很少,就直接利用前期整理目錄,只在剔除件備注欄標注,在備考表中說明變動原因與時間。

閱讀全文

與成果和原始地質資料清單範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