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建立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
考核評價是推動決策落實、明確目標責任、整合發展資源、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機制。科學、客觀、明確、完善的指標體系是考核評價機制發揮最大效率的基礎。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考核指標體系作為貫徹落實《決定》的重要工作,組織人員開展專題研究,在充分調研我市社會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深入查找現行考核指標體系存在的問題,以科學發展為導向,突出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治、資源環境四個方面的內容,制定出適合發展特點的科學考核指標體系,為社會經濟健康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考核評價體系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引導作用。完善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能充分反映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的重要性考核評價體系是「指揮棒」,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引導作用。
❷ 如何提高戰鬥力建立健全乾部考核評價體系
建立健全乾部考核評價體系
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要「堅持正確用人導向,按照德才兼備、注 重實績、群眾公認原則選拔幹部,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黨的十七屆四 中全會又指出,「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 形成充滿活力的選人用人機制,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是培養造就高素 質幹部隊伍的關鍵」。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已成為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 營造風清氣正用人環境的重要目標,成為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推動經濟 社會科學發展的有力杠桿。幹部考核工作,作為幹部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 作,在完善選人用人機制、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 用,幹部考評結果是客觀公正評價幹部的重要途徑,是黨委選准用好乾部 的重要依據,我們必須把建立健全科學的幹部考核評價體系作為一項重要 任務抓緊抓好,切實發揮考核的指揮棒作用,用考核引領和激勵廣大幹部 舉科學發展之旗、走科學發展之路、決科學發展之策、求科學發展之效。 近年來,荔灣區堅持先行先試,不斷探索適合區情實際、具有荔灣特色的 幹部考核新路子,取得了一定成績,積累了一些經驗,現總結思考如下。 一、荔灣區建立健全乾部考核評價機制的主要做法和經驗體會 我區從2000 年起開始探索處級幹部考核工作新辦法,經過多方考察學 習、廣泛徵求意見、反復斟酌修改,結合荔灣區情實際,制定了《關於對區 二級班子領導幹部試行量化考核工作的意見》,並從2002 年開始,在全市率 先試行了處級幹部量化考核工作。之後,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修改、完善、 提升,建立了一套科學合理、導向鮮明、便於操作的領導幹部考核辦法,開 發了處級幹部量化考核軟體系統,增強了考核的科學性和准確性,得到國家、 省市組織人事部門領導的高度評價,中央、省、市等報刊雜志對此進行了報 道。2008 年,在此基礎上,為貫徹落實十七大關於「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和 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幹部考核評價體系」的精神,我們又在全市率先推行了體 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綜合考核評價辦法,出台《區屬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 部落實科學發展觀評價指標體系年度考核評價試行辦法》,從完善考核內容、 改進考核方式、擴大考核民主、強化結果運用等方面不斷提高幹部考核工作 水平,有力推動了領導班子建設和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為我區科學發展提供 了堅實的組織保障。具體做法如下: (一)完善考核內容,強化考核的激勵性和約束性 ——加強數據分析,突出實績考核。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推進經濟 社會發展的情況進行定量考核,考核指標項目達65 項,包括部門考核指標 43 項,街道考核指標22 項。考核以縱向比較為主,橫向比較為輔,形成客 觀的定量考核評價意見,注重數據而不依賴數據。實績考核由各負責單位進 行考核,區發改局、統計局提供數據。 ——強化民意調查,注重效能考評。效能考評由量化考核、檢查評估和 公眾評議三部分組成。其中,量化考評和檢查評估由區委辦、區政府辦、區 監察局等對考評對象單位進行量化考核測評打分和組織檢查評估;公眾評議 包括自評、互評、「兩代表一委員」評議以及服務窗口單位的群眾滿意度點 擊評議。 ——細化操作細則,進行全面考核。突出對服務和促進科學發展實踐中 創造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業成效的考核,激發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解放 思想、開拓進取。強化對違反科學發展觀行為的剛性約束,突出對人口資源、 社會保障、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民生改善、社會穩定、黨風廉 政、幹部任用、群眾滿意度等約束性指標考核,引導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在 加強經濟建設的同時,統籌推進各方面的發展。 (二)改進考核方式,增強考核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增強考核科學性和准確性。領導班子民主測評指標體系堅持分類與 分級考核相結合,將全區所有考核單位分成七大系列。處級幹部民主測評按 七大系列分「德、能、勤、績、廉」五個大指標以及正職、副職和非領導職 務進行分類考核,更加關注對工作思路、工作基礎、精力投入、作風轉變、 效能提升、制度完善等過程性情況和發展趨勢的考核分析。同時利用已經建 立的處級幹部量化考核信息系統資料庫,對歷年考核結果記錄進行分析比較, 通過數據的積累和分析,增強幹部評價的科學性。 ——在幹事創業中跟蹤考察幹部。緊緊圍繞區內重點項目建設,如河涌 整治、迎亞運人居環境整治、舊城改造、五區一街建設、創文工作等,成立 區重點辦及重點項目督查組,制定《區重點項目建設考核獎懲辦法》和《區 重點項目建設工作落實情況督查辦法》,倒排工期,列出責任人、協辦單位, 做到責任部門、責任人、時間進度、任務節點「四個明確」。考核採取自我 評估與綜合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每月、每季、每半年、年度進行檢查考核,考 核結果報區委組織部,統一納入區屬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年度考核,實現在 幹事創業中跟蹤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政治態度、負責精神、處理能力、 自我要求等現實表現。 (三)擴大考核民主,提升考核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完善民主測評。在民主測評參與面上,採取了「縱向延伸、橫向拓 展」,從分管區領導評價分管單位的正處幹部,區屬班子正職評價副職,干 部職工評價領導幹部,向「兩代表一委員」、服務對象、群眾代表評價領導 班子延伸;從單位內部測評向單位之間的相互考核機關效能拓展。使幹部考 核工作既考慮了領導的認同度,又考慮了群眾的滿意度,既考慮了本單位的 評價,又考慮了相關部門和服務對象的評價,體現了對上與對下負責的統一、 對內與對外負責的統一。 ——建立監督隊伍。由熟悉領導幹部情況的幹部群眾和黨代表組成群眾 監督員隊伍,負責廣泛收集社情民意。由專家和熟悉幹部工作的老同志組成 專家監督員隊伍,就一些傾向問題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組織人事部門定 期聽取監督員的意見,形成民意調查檔案,作為幹部情況信息庫的一項重要 內容。 ——擴大評價范圍。突出公眾評議主體的多樣性和廣泛性,包括服務對 象、「兩代表一委員」、群眾和同級部門;在政務服務中心以及服務窗口隨 機抽取服務對象參加評議;強化有業務聯系的職能部門和同一系列中的其他 部門等層面的互評;建立街道與部門的聯系制度和街道對部門的測評制度。 (四)強化結果運用,樹立考核的權威性和導向性 ——將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調整和幹部任用重要依據。領導幹部連續 3 年被評為優秀等次的,記三等功一次,符合條件的按有關規定和程序確定 為後備幹部,選拔使用幹部時優先考慮;班子被評為較差等次的,班子成員 一年內不得提拔使用或平職交流到重要崗位任職;領導幹部被評為基本稱職 等次的,將實行誡勉談話,一年內不得提拔使用或平職交流到重要崗位任職; 被評為不稱職或連續兩年被確定為基本稱職等次的,將根據實際情況,組織 上對其工作進行調整或降職安排。 ——著力形成良好用人導向。及時公示考核結果,使實績突出的幹部有 榮譽感,實績一般的有緊迫感,實績較差的有危機感;強化考核教育功能, 通過集體談話、個別談心等形式指出考核對象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幫助其尋 找原因,促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及時改正;把考核結果作為幹部培養的重 要依據,應用考核結果認真分析考核對象的素質、能力等各方面的優缺點, 有針對性地對幹部進行理論培訓和實踐鍛煉。 ——積極探索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探索以考評結果為主要依據的干 部任免制度,使幹部實績與職務任免緊密掛鉤,形成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 用人機制。如直接提名制,即對連續三年考核優秀的幹部可以直接提名;班 子調整制,對每次考核排名靠後且不稱職票比例較高的班子進行調整。 通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我們認為要做好乾部考核工作,要突出以下幾個 方面: ——必須將科學發展的理念貫穿幹部考核評價工作全過程,著力增強科 學發展的意識。要堅持用全面的觀點看政績,既要考核經濟發展狀況,又要 考核社會發展狀況以及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既要考核當前,又要考核長遠,重點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看經濟總量的 增長,又要看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重點看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的程度; 既要看經濟發展,又要看社會穩定,重點看是否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 平作為改革發展穩定的結合點;既要考核顯績,又要考核潛績,重點看發展 的後勁;既要看主觀努力,又要看客觀條件,重點看通過努力發生的變化。 ——必須將德才兼備的標准貫穿幹部考核評價工作全過程,著力樹立以 德為先的導向。德才兼備,德為先決,才為支撐,兩者缺一不可。在幹部考 核工作中,要合理分布德與才的分值比例,既要突出黨性修養,又要注重實 績分析,不能偏廢。既要把好政治關、又要把好才能關,真正把那些品德好、 同時又有真才實學、能力突出的幹部選拔上來,讓想幹事者有機會、干成事 者有舞台、不幹事者沒市場,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鑽營者得利。 ——必須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幹部考核評價工作全過程,著力形成民 主參與的氛圍。一方面,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充分落實群眾的「四權」,讓 群眾廣泛參與到考核評價中來。不斷擴大參與民主測評會的范圍,積極創造 條件讓盡可能多的幹部職工參與到民主測評中去;適當擴大個別談話的范圍, 把考核對象以往工作過的單位或部門納入談話的范圍,全面了解考核對象一 貫的表現,增強考核工作的連續性。另一方面,要把嚴格管理幹部與關心愛 護幹部結合起來。通過考評結果,對綜合測評優秀者要進行褒獎,勉勵其戒 驕戒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對綜合測評較差者,要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 幫助查找主客觀原因,鼓勵其振作精神、著眼長遠,以壓力為動力、變落後 為先進,而不能一棒子打死。 ——必須將改革創新的理念貫穿幹部考核評價工作全過程,著力提高開 拓創新的能力。一方面,要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考核理念、考核方式, 力求使考核標准更加科學合理、考核內容更加豐富詳實、考核手段更加靈活 簡便、考核結果更加准確客觀,大力提高考核的科學性、合理性、系統性、 權威性。另一方面,要通過科學的考核辦法,引導廣大幹部樹立創新理念、 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能夠把中央、省委、市委、區委的精神與本 區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開拓新局面、創造新業績。 二、荔灣區幹部考核工作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思考及對策建議 應該說,我區多年來對領導幹部考核工作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 實效,初步建立起了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考核評價體系。但由於這本身是一 項探索性、開創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而且由於 幹部考核工作的系統性和復雜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因此,我 們在實踐中,注重超前思考、注重總結經驗、注重發現問題、注重補充完 善,力求使該項工作更加科學合理、更加具體可操作,努力建立起一套開 放性、包容性很強的幹部考核評價體系。具體說來,當前的考核工作存在 以下幾點不足。 ——考核內容的設置還不夠科學,激勵性和約束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偏重考核經濟建設情況,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維護 社會穩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情況重視不足;分類相對簡單,共性內容較 多,不能突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領導崗位職責和工作目標的特殊性; 偏重考核發展速度,對發展方式、發展質量的重視不夠;偏重考核GDP 等顯著政績,對打基礎利長遠的潛績重視不夠,挫傷了一部分幹部的積極 性。 ——考核方式的採用還不夠靈活,系統性和完整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偏重年度考核,缺乏平時考核,存在以考核代管理的現象;偏重任前考察, 缺乏平時的跟蹤考察,存在一次考察定前途的現象;偏重紙上或網上考察, 缺乏實地調查,存在考察失真現象;偏重現任職單位的考察,缺乏對曾任 職單位的延伸考察,存在考察不全面的現象。 ——考核的參與面還不夠廣泛,透明度和監督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考 核評價的范圍過於狹隘,基本上局限於單位內部和分管領導,缺乏群眾尤 其是服務對象的參與,不利於改善對上負責對下不負責的現象;缺乏部門 之間的互評,無法全面反映領導幹部的真實政績;考核內容、考核程序、 考核方法、考核結果等不夠公開透明,影響了考核的質量與成效以及公信 力。 ——考核結果的運用力度還不夠強,制度化和權威性有待進一步提 高。考核結果還沒有與領導班子建設和領導幹部的選拔任用、培養教育、 管理監督、激勵約束有效銜接起來,還沒有使幹部真正認識到考核工作的 重要性,有的幹部認為考核就是走過場、搞形式,不認真對待,敷衍了事, 降低了幹部考核工作嚴肅性和權威性。 針對以上問題,結合工作實際,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 加強幹部考核工作,不斷健全促進科學發展的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評 價機制。 ——要進一步提高對幹部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幹部考核是幹部工 作的風向標,是選人用人的指揮棒。幹部考核考什麼,就意味著幹部要干 什麼。幹部考核工作是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的重要抓手。只有 用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考核內容評價幹部,才能做到「讓 善於科學發展的人上,不會科學發展的讓,阻礙科學發展的人下」;幹部 考核工作是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平台。只有客觀公正地評價幹部, 才能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 過的幹部選拔上來,才能使選出來的幹部組織放心、群眾滿意;幹部考核 工作是加強幹部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礎性工作。它使幹部培訓教育更有針對 性,使幹部選拔任用更有公信力,使幹部激勵獎懲更有說服力。 ——要進一步加強對幹部考核工作的領導。區委要把建立促進科學發 展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擺上重要位置,每年都要對考核工作作出動員和部 署。要認真分析考核結果,把其作為選拔任用幹部的重要依據,改變不重 視考核結果的現象。要整合考核資源,防止重復考核、多頭考核,改變政 出多門、基層不堪重負、幹部牢騷滿腹的現象。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起 組織部牽頭抓總、區發改局、區經貿局、區財政局、區統計局等部門共同 參與、分工負責的考核機制。 ——要完善考核內容,提高考核的科學性。一要更加突出「德」的考核。 十七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准。」體現到幹部 考核工作中,就是要突出「德」的權重,量化「德」的標准,完善考察「德」 的辦法。要從履行崗位職責中考察幹部的工作動機、工作態度、工作作風、 工作成效以及工作中表現出的團結協作精神等;要從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中考 察幹部的膽識、意志品質和對群眾的感情;要從關鍵時刻表現中考察幹部的 理想信念是否堅定、原則立場是否分明、大局意識是否強烈;要從對待個人 名利的態度中考察幹部對待個人升遷的態度以及在利益誘惑面前,能不能保 持清醒頭腦、不為所動;在榮譽面前,能否正確對待、真誠謙讓、見賢思齊。 二要結合實際,圍繞促進科學發展, 進一步完善考核指標,既注重考核經濟 建設情況,更注重考核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和改善民生 的實際成效。三是要按照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領導崗位職責和工作目標, 堅持共性內容與個性內容相結合,在重視結果性指標考核的同時,更加關注 對工作思路、工作基礎、精力投入、作風轉變、效能提升、制度完善等過程 性情況和發展趨勢的考核分析。四是要加強考核內容的激勵性和約束性。強 化對違反科學發展觀行為的剛性約束,突出對人口資源、社會保障、節能減 排、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民生改善、社會穩定、黨風廉政、幹部任用、群 眾滿意度等約束性指標考核。 ——要改善考核方式,提高考核的完整性。一是在推進重點工作中考 核考察幹部。加強對正在推進的舊城改造、城中村改造、河涌綜合整治和 社區人居環境整治、創文等重點項目進行任務分解,實施考核。考核結果 統一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年度考核,在工作一線、在幹事創業中跟蹤 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政治態度、負責精神、處理能力、自我要求等 現實表現,及時對幹部的表現進行綜合、分析、通報、反饋,鼓勵先進, 鞭策後進,引導幹部把注意力集中投向幹事創業。二是繼續通過幹部考察、 個別談話、專項調查、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參加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 黨員領導幹部述職述廉和年度工作會議等多種形式和渠道,夯實平時考核 基礎,健全完善日常考核體系,實行年度考核和平時考核相結合。同時, 要積極探索網上考察幹部的新方法,注重發揮現代科技手段在幹部考核工 作的重要作用,著力提高幹部考核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要在總結開發幹部 量化考核系統軟體經驗的基礎上,探索推進網上推薦幹部、評價幹部的新 途徑,進一步提高幹部考察工作的效能效率。 ——擴大群眾參與,增強考評的民主性。一是要擴大評價范圍。要突 出公眾評議主體的多樣性,評議主體應全麵包括服務對象、「兩代表一委 員」、群眾和同級部門。要突出公眾評議主體的廣泛性,採取定向抽查與 隨機抽查相結合、網上評價與實地走訪相結合,力求使評價主體涵蓋幹部 工作的全部范圍。要突出群眾滿意度的權重,真正引導領導幹部從「只唯 上」轉向對下負責,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二是在 對職能部門的考核中,要強化街道對部門工作的評價。建立街道與部門的 聯系制度和街道對部門的測評制度。街道的工作比較全面,與各部門的工 作聯系緊密,對各部門的工作評價最有說服力,有助於強化各部門服務基 層、服務群眾的意識。三是強化部門互評。對領導班子的民主測評,要根 據系列的劃分,參加測評人員應考慮有業務聯系的職能部門和同一系列中 的其他部門等層面,在領導班子中強化部門互評。四是加強幹部考核群眾 監督員和幹部考核專家監督員隊伍建設。加強培訓,提高監督員隊伍綜合 素質,使其真正成為監督的行家裡手。 ——加強考核結果運用力度,提高考核的權威性。堅持把考核結果作 為領導班子建設和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培養教育、管理監督、激勵約束的 重要依據,堅持從嚴治黨、獎懲分明,對自覺堅持科學發展、善於領導科 學發展,堅持原則、勇於負責,敢抓善管、真抓實干,實績突出、群眾公 認的優秀幹部,要表彰獎勵、提拔重用;對不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辦事, 急功近利、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不負責任、不講原則、怕得罪人,以 及完成約束性指標方面發生問題的,要批評教育、誡勉談話、督促整改; 對群眾意見較大、不勝任現職崗位的,要及時進行組織調整,著力形成注 重品行、科學發展、崇尚實干、重視基層、鼓勵創新、群眾公認的正確用 人導向。一是把考核結果作為幹部培養鍛煉的重要依據。要對領導幹部考 核結果進行認真分析,總結查找考核對象的素質、能力等各方面的優缺點, 本著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對幹部進行理論培訓和實踐鍛煉。 二是把核結果作為獎優罰劣的重要依據。強化考核的導向作用,讓善於科 學發展的人得實惠,不會科學發展的人有壓力,阻礙科學發展的人挪位子, 真正做到獎勤罰懶、獎優罰劣,給肯干能幹善乾的人好處,給不肯干不會 干亂乾的人懲戒,真正做到對優秀者重用、對有潛力者培養、對落後者鞭 策。三是科學分析考核結果。具體到我們區的話,要充分利用已經建立的 處級幹部量化考核信息系統資料庫,對歷年的考核結果記錄,進行分析比 較。通過數據的積累和分析,增強幹部評價的科學性和准確性。一年的考 核結果或許說明不了問題,但對多年考核結果記錄進行分析比較,還是能 夠反映幹部的德才表現及工作業績的。四是加強對結果的運用。對幹部有 了一個基本評價,做到了「知人」,我們要把「知人」與「善任」有機結 合起來。要在考核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建立考核結果運用制度。如:直 接提名制,對連續三年考核優秀的幹部可以直接提名;班子調整制,對每 次考核排名靠後且不稱職票比例較高的班子進行調整。五是要進一步推進 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直接涉及 權力和利益關系的調整,必須統籌推進,把握好時機、重點、力度和節奏。 幹部考評機制的改革,必須有其他制度改革相配套,才能取得預期效果。 否則,可能前功盡棄。當前,要進一步推進幹部考核制度,必須把考核結 果與職務升降任免緊密掛鉤,推進幹部提名、幹部考察、幹部任免等方面 的改革,真正形成一套相互配套、相互銜接的制度體系,營造一個幹部能 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環境。沒有這樣的配套措施,幹部考核制度本身的合 理性就會受到懷疑,也無法凝聚起進一步改革的動力。但是,幹部考評機 制的改革,作為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如果能取得切實的成效,得 到廣大幹部群眾的認可,對於推進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具有借鑒和示範意 義。因此,我們將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完善、提升,力求以點帶面,推 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
❸ 簡述實施多元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1.評價目標和評價手段過於單一。
傳統評價過於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過於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評價主體、評價方法、評價形式的過於單一,使得評價所應體現的客觀和全面得不到保證,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的成功體驗和樂趣很少,評價不能充分發揮促進和激勵學生學習數學的功能。
2.評價結果過於依賴量化的表現形式。
量化是傳統評價的一個主要特徵,以往大多以百分制來評價學生數學學習的成果,即便是現在的一些所謂的等級制,也大多是量化的一種變相形式,先記分再按分數分等級。量化固然有其獨特的評價優勢,分數也有其客觀、可操作的一面,但傳統的量化往往被處理成以挑毛病和「扣」分為特徵的「排隊」型考試。99分的學生享受到的可能不是99%的成功體驗,而更多的是失去1分後的遺憾和失落;而且大家都明白,那一分並不能真正說明兩者的差別所在。特別是,對學生來說,為了分數的學習必將成為熟悉題型與模仿題型的學習。如果只重視復制教師的思維,模仿教師的解題程序,那麼就會埋沒學生個人的想法與創意。這是與關注人的終身發展的教育目標相背道而馳的。
3.評價過於強調選拔和甄別功能。
「排隊」式的量化評價就必然要分先後,雖然有激勵作用,但側重的是甄別。分數成為排名的依據,持續不斷地用分數和排隊來評價學生學習的優劣,就容易使原本充滿學習熱情的學生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能力,變得越來越不自信。如果評價把學生心理搞得過於脆弱,造成學生原有的學習熱情和願望一點點丟失,那麼這樣的評價就非改不可。教育最終關注的是人的發展,評價應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評價應該更多地發揮它的激勵功能。
二、真正把過程納入評價的視野
根據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學生的數學學習評價應從甄別式的評價轉向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的核心是關注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評價發展性功能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突出評價的過程性。
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應在學習的不同階段,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全面、客觀、動態的評價。強化形成性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評價),淡化總結性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的評價);強調縱向評估(自己的今天與昨天、前天相比),淡化橫向評估(自己與他人相比);強調學生個體過去與現在的比較,著重於學生成績和素質的增值,不是簡單地分等排序,而是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自己的進步,讓學生在學習進程中認識自我,在自我發展中建立自信。
在過程性評價中,可試行評價時空的過程化,即隨時隨地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如在時間安排上可分別對學生進行學習前的診斷性評價(即學習新知前的前測)、學習中的形成性評價(如課堂表現、參與程度、合作能力、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作業情況等)和學習後的總結性評價。
從空間上看,可以把學生在學校中課堂表現的評價、活動課中創新能力的評價與學生在家庭中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的評價以及在參與校外其它活動成果的評價(如學習小組開展的數學小課題研究成果)相結合。
對學生數學學習成果的評價要將定期的正規評價如小測驗、表現性評價和即時的評價如作業、課堂表現等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平時的「診斷性評價」和「期末測評」相結合,可按一定的比例進行綜合評價。如:期末測試佔50%,平時在課內表現、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佔20%,日常的作業完成情況及階段性檢測成績佔15%,自選研究性題目(與數學學習相關的課外小課題研究)佔15%。同時要把對學生的日常評價和重要的資料系統地保存下來,這樣才能體現學生發展變化的軌跡,發揮過程評價的激勵功能。
三、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在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時,既要評價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又要評價他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要評價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又要評價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方法評價學生,通過多元評價,不斷地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1.評價目標多元化
《綱要》強調了培養目標的三大領域,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標准又將其細化為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方面)。三維的課程目標是一個整體,在教學中,學業內容的學習和非學業內容的學習是密不可分的,是在同一個過程中完成的。教師應建立多元評價的目標體系,關注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與過程和方法的整合。要依然重視對知識技能目標的評價,同時更要加強對過程性目標和情感目標的評價,不應將其視作其它目標的「副產品」。在評價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將學段目標作為學段結束時學生應達到的目標來評價,不搞一刀切,應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隨著知識與技能的積累逐步達到。從而為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提供依據,保證學生均衡、可持續的發展。
2.評價主體多元化
評價應改變過去單獨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態,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中,將評價變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因為多主體評價對於學生的發展是有利的。學生互評時要淡化等級和分數,淡化學生之間的相互比較,強調對「作品」的描述和體察,強調關注他人的優點和長處,強調自我反思。不要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給對方打分數或劃分等級上,不要把評價變成互相」挑錯」和「指責」。通過對家長參與評價,側面了解學生在家中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行為習慣等。最終實現學生在自評中反思自我、建立自信;在他評中認識自我、精益求精;在評他時賞識他人、取長補短。
3.評價方法多樣化
要建立發展性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評價方法的改革是關鍵。要改變傳統的將紙筆測驗作為惟一或主要的評價手段的現象,運用多種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評價,除了紙筆測驗以外,還有訪談評價、問卷評價、www.cxdguangli.com作業分析、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和表現性評價等。考試的形式方法多樣,有書面考試和開放性考試,如開卷考試、口試、動手操作、調查實踐等。
❹ 建立評價體系
海南省農用地分等因素是根據主導因素原則和區域分異原則對不同因素進行篩選的。
(一)評價因素體系選擇的原則和方法
1.評價因素體系選擇的原則
農用地分等評價因素是指對農用地生產力有顯著影響,並能在區位上形成差異的自然、經濟和社會因素。在選擇評價因素時,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評價因素指標體系要能夠客觀地反映農用地的本質和它的復雜性,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真實反映農用地的生產力水平。
(2)代表性原則。評價指標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確實反映農用地質量現狀及變化特徵。
(3)綜合性原則。農用地是一個復合生態系統,評價因素指標體系要具有綜合性和全面性,反映農用地的主要屬性及其相互關系。
(4)系統性原則。應確定相應的評價層次,將各個評價指標從系統論的觀點進行考慮,構成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
(5)易獲性原則。在指標確定時要考慮其可獲性。有些指標對農用地質量有很好的表徵作用,因其數據缺失或不全,而無法計算和加入評價指標體系。這些指標不能選作評價指標。
2.評價因素體系選擇的方法
分等因素是在國家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辦公室推薦的分等因素和自選分等因素范圍內加以選擇。
自選分等因素從以下因素中選擇:
(1)水文條件:包括水源類型(地表水、地下水)、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水質。
(2)土壤條件:包括土壤質地、土層厚度、土體結構、土壤養分狀況、土壤的侵蝕性、土壤的保水狀況、土壤的礫石含量等。
(3)地形條件:包括海拔、坡度、坡向、坡型、地形部位。
(4)地質地貌條件:包括地層岩性、岩溶地貌和非岩溶地貌等。
(5)農田基本建設情況:包括灌溉配套制度、排水配套制度、田間道路配套制度、田塊大小及平整度等。
自選因素按其對海南省農用地質量影響的重要程度,先由項目組初選排序,再經省內專家三輪打分(特爾菲法)綜合分析論證後確定。
(二)海南省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體系
海南省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具體層次結構如圖 3-3 所示。
圖 3-3 海南省分等因素指標區分等因素指標體系
1.土壤條件指標
(1)有效土層厚度。有效土層厚度指植物根系可能伸展到的土層,可以是土壤剖面中土壤層(水稻土為 A 層+ P 層+ W 層,旱坡地為 A 層+ B 層)和母質層之和(C 層)。對農作物來說,一般規定為 1 米左右。土體厚薄受地形及侵蝕程度的影響,由於土體內物質的轉化、遷移和積淀不同,形成不同的土層厚度。有效土層厚度是一個對山地及丘陵區土壤肥力和作物的生產能力有決定作用的因素。土地所處的地形位置與土層厚度關系密切,位於上坡的土地一般坡度大、位置高,流水侵蝕作用較強,土層淺薄;位於下坡的土地,位置低、坡度緩,接受上、中坡徑流攜帶的泥沙和其他鬆散物質,土壤有穩定形成的條件,所以土層深厚。坡形與土層厚薄也有一定關系,凹形坡經常接受水流匯集和物質堆積,土層較厚,而凸形坡因侵蝕作用較強,土層薄而含礫石多,持水保水性差。據對山地區旱坡地土層厚度小於 80 厘米的上坡樣品測定,土壤肥力屬中低水平(有機質含量≤ 2.5%)的占所測樣品數的 67%(n = 45),土壤肥力屬高水平(有機質含量> 2.5%)的占所測樣品數的 33%;而中、下坡土層厚度大於 80 厘米的土壤肥力屬中低水平(有機質含量≤ 2.5%)的占所測樣品數的 47%(n = 76),土壤肥力屬高水平(有機質含量> 2.5%)的占所測樣品數的 53%。因此,有效土層厚度是儲存營養物質、水分並向農作物供給水分和養分的有效土層,是農作物根系活動層。
(2)表層土壤質地。表層土壤質地是指土壤機械組成中的顆粒粗細、砂粘程度,它是反映土壤物理特性的一個綜合性指標。其對土地質量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是決定土壤的蓄水、導水、保肥、供肥、保溫和導溫以及耕性等的重要因素。砂質土壤由於土壤含砂粒較多,粒間孔隙大,水分易透入而不易保蓄在耕作層內,抗旱能力弱,同時含養分少,保肥能力差,所以土地質量不高;粘質土壤粘粒含量多,土粒細,保水保肥能力強,但供肥和通透性差,而且由於粘結力強,耕作阻力大,耕性差,適耕期短;壤質土是介於粘質土和砂質土之間的類別,在性質上兼有砂質土和粘質土的優點,水、肥、氣、熱比較協調,有較長的適耕期和較廣的適種性,是一種較好的土地。海南省由於地處高溫多雨地區,耕作層的土壤粘粒大量流失,沙化嚴重,大於0.01 毫米的顆粒比重達 85% 以上,普遍為砂壤土。例如,西部沿海地區的自然土壤多為燥紅土和濱海沙土,水稻土主要是麻赤砂泥田和潮沙泥田,土壤沙瘦、漏水漏肥,成為該區域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障礙因素之一。因此,表層土壤質地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產量,故應作為評價土地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3)有機質含量。有機質是作物吸收多種養分的重要來源,既能增強土壤的保肥性,又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促進作物生長。土壤有機質水平是反映土壤肥力和生產能力的重要因素,土壤有機質含量受不同水熱條件、土壤通透性及農業利用方式的影響較大,溫度低、濕度大有利於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反之,利於有機質的礦化分解。從大規律看,紅壤地區土地的有機質含量高於赤紅壤,赤紅壤又高於磚紅壤。磚紅壤分布比較分散,在全島各地都有,赤紅壤一般分布於島中低山或中山地帶。有機質含量較低致使磚紅壤類土難於耕墾,並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通常認為,土壤有機質含量以較高為好,但也不是越高越好。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南方水稻土土壤有機質含量只有在 3.5% 以下時,才與產量呈良好的相關性。從對年畝產 1000 千克以上的高產田塊調查發現,土壤有機質含量也多數在 3.5% 左右。地處低平地帶的土地有些由於受沼澤化過程或埋藏黑泥層的影響,形成的泥炭土有機質含量通常都非常高。但這類土壤的有機質活性很低,對土壤肥力影響作用大,有時甚至由於含碳量高,土壤粘結性和柔韌性差,適耕期短,生產潛力低。另外,水稻土是海南省主要耕作土壤,其幾種亞類的水稻產量都很低。例如,淹育性水稻土的有機質含量低,小於 1%,致使水稻產量不高,年產量僅為 100 ~ 150 千克 / 畝。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對糧食作物產量高低有著重要的影響,是決定土地質量的關鍵性因素之一。
(4)土壤酸鹼度(pH 值)。土壤的酸鹼性是土壤在其形成過程中受生物、氣候、地質、水文等因素綜合作用而產生的重要屬性之一,土地在耕作過程中酸性還受施肥、耕作、灌溉、排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土壤酸鹼度指土壤中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的活性,在作物生長過程中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均直接作用於根部,因此,可以認為土壤酸鹼度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土壤肥力因素,不同作物對酸鹼度都有各自最適宜的要求;土壤酸鹼度與土壤中許多養分的有效性均存在密切關系,直接影響對作物生長必需養分的供應能力。研究表明,土壤 pH 值在 5.5 ~ 7.5之間時,適宜大部分作物生長。土壤酸鹼度大多數都在作物適宜生長的范圍之內。但由於受濕熱氣候的影響,還有不少酸鹼度偏高和偏低的土壤,pH 值小於 4.5 的土壤,表示土壤中有游離酸存在,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是由於紅樹林殘體中的硫化物被氧化成硫酸所致;pH 值在4.5 ~ 5.5 之間的土壤,表示土壤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交換性鋁;pH 值大於 7.5 的土壤,說明土壤受含碳酸鈣的成土母質或受岩溶鈣質的影響。
(5)剖面構型。剖面構型是指土壤剖面中不同質地的土層的排列順序。剖面質地層次排列的形成,受沉積母質時水流速度的影響較大。此外,水在剖面中自上而下的淋洗和人們犁耙翻耕也有一定的作用。受前者的影響,質地層次似乎沒有一定的規律,土地質量差異較大;後者的作用,一般形成上輕下粘的層次。其變化主要是由於成土物質遷移過程中運動力的不一樣,流速快則沉積顆粒較粗,流速慢則沉積顆粒較細,因而造成剖面上下質地層次的差異。因此,在低平原區和沿海區的土地剖面構型不均一的現象較多,土體內質地層不同,對土壤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影響較大。
(6)距障礙層深度。土壤障礙層指在耕層以下出現白漿層、石灰漿石層、粘土磐和鐵磐等阻礙根系伸展或影響水分滲透的層次。障礙層深度是對水田的生產能力起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如果這些障礙層次在距地表≥ 90 厘米處出現,則不算作障礙層次。
2.地形條件指標
(1)坡度。坡度影響土地水分、土體物質、岩石風化物質的分散和聚集。不同坡度對山地區、丘陵區和石灰岩地區的土地質量有顯著差異。據水土保持試驗區試驗,坡度越大,越易發生水土流失;土層越薄,適種性越差。在 10°~ 15°的坡地用當地習慣耕作方法耕種,每年每公頃土地損失的土壤為 90 噸,15°以上損失的土壤為 150 噸。坡度增大,則土層變薄,土體內礫石含量增多。總之,它對土地的養分、水分的運動規律起著制約作用,也與排灌、土壤侵蝕度有直接相關。坡度的大小對土地質量狀況影響很大。水田、水澆地、望天田和菜地一般作為平地分級。
(2)地表岩石露頭度。地表岩石露頭度主要影響著耕作。其產生的原因有多種,其中一種是在植被稀少或破壞嚴重的山地丘陵地區,長期雨水沖刷導致水土流失,岩石逐漸裸露於地表,影響耕種,這在中部山區表現得較為明顯。還有一種是火山噴發的火山岩導致的。目前,火山岩遍布海南島北部和西部的海口、文昌、定安、澄邁、臨高、儋州等縣(市)以及洋浦開發區的廣大地區。這些火山岩經過數萬年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三種作用,多數已風化為磚紅壤。但是火山岩風化速度極慢,風化的土壤厚度也僅有 10 ~ 20 厘米,土壤下面仍是未風化的、厚厚的玄武岩地層,只要稍微犁地就會遇到石塊。
3.農田基本建設條件
(1)灌溉保證率。海南省降雨量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夏秋多、春冬少,東部迎風區雨水豐富,西部因五指山、黎母山阻隔,處於背風區,雨水稀少,而且蒸發量極大。農業區周圍有無健全的水利設施(水庫引水灌溉或從附近河流引水灌溉)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
(2)排水條件。排水條件是指受地形和排水體系共同影響的雨後地表積水情況。漬害和澇害是海南省常見的自然災害。每當台風雨季,河水暴漲,經常泛濫成災。另外,沿海低窪地區,由於堤圍不健全或缺乏,常受潮水侵害。海南有相當一部分水田是濕地和沼澤地,排灌設施不健全。農田的排水狀況對水田和旱地的作物生長都有較大影響:排水不通暢時,水田易發生還原化,產生大量有毒物質,影響水稻正常生長;甘蔗、玉米、甘薯等易發生爛根現象,輕則影響產量,重則死苗。因此,排水條件常常左右著農業生產,是影響作物收成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
4.水文條件
灌溉水源。水是農業生產的命脈,海南雖然總體上降雨豐富,但是地區和時空分布不均,灌溉水源也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❺ 如何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
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決定著各級政府的行為導向,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結構調整、促進科學發展關系重大。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提出要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的重點。
一是在考核體系中除經濟增長指標外,要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以反映發展的速度與質量、效益和可持續性的統一。
二是要突出以人為本,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切實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改善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要加快建立國家統一的經濟核算制度,推進統計制度和方法創新,完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方法,合理設立和調整統計指標體系,建立健全統計數據信息共享機制,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創造基礎條件。
四要編制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增強政府統計的系統性和規范性,全面真實客觀反映經濟社會發展實際。
五要建立全社會房產、信用等基礎數據統一平台,推進部門信息共享。加快推進住房信息系統建設,盡快實現全國聯網。推動建立信用信息交換共享機制,逐步形成覆蓋全部信用主體、所有信用信息類別、全國所有區域的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實現資源共享。建立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基礎的公民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出台並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完善信息網路、金融賬戶等實名登記制度和現金管理制度。
❻ 評價體系是什麼
評價體系一般指評價指標體系,是指由表徵評價對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聯系的多個指標,所構成的具有內在結構的有機整體。
新的評價指標體系由國家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和區域環境測度指標兩大部分組成。與以往不同,此次制定國家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是:
1、國家高新區作為國家的政策工具,評價指標體系應定位於「政策評價」,從「四位一體」和「五個轉變」出發建立指標體系;
2、從支撐性、投入性、和產出性等不同角度選取指標,盡可能使同一評價指標體系價指標體系層次各指標具有獨立性;
3、用效率等比值型指標,不用總量等規模型指標,消除總量或規模等政策覆蓋面的差異性影響;
4、盡可能用可統計的量化指標,適當選擇定性指標;
5、按少、簡、易操作的原則選擇指標。
社會評價體系作用:
社會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塑造人、影響人的重要作用。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社會肯定性的評價,肯定性的評價,能強化人們再次重復良好行為的心理;否定性的評價,則可以減少以至消除相應不良行為的再次出現。
一些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嚴重扭曲,原因固然十分復雜,但社會評價體系沒有很好發揮作用,不能不說是個重要原因。因此,通過榮辱觀教育,提高公民道德水準,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下大力氣構建起一個具有鮮明榮辱導向作用的社會評價體系。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社會評價體系;網路-評價指標體系
❼ 如何繼續完善並推行科技創新的考核評價體系及科技研發的目標管理體制
「十一五」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順利,科技實力持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升,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有力地推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但同時也應該看到,距實現創新型國家建設目標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一些深層次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是總體上經濟發展的技術含量仍然不高,重要產業對外技術依存度仍然較高,很多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戰略高技術領域科技力量薄弱;二是近年來科技投入大幅增長,組織實施了大批科技發展項目,但科技創新的質量和效率有待提高,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一,國際科學論文數量世界第二,全社會研究開發經費總額世界第四,發明專利授權量世界第四,但我國的科技成果整體水平不高,投入產出效率問題比較明顯;三是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依然嚴重,科技面向經濟、經濟發展依靠科技的局面尚未全面形成,眾多的科研成果只有很少部分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四是近年來出台了一大批激勵創新的政策措施,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仍然不高,企業創新動力和綜合競爭力明顯不足,國家出台的各項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產業、政府采購等政策尚未真正落實到位,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制還未普遍形成,企業要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還有較大差距。科技創新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究其原因,核心在於體制機制問題,若不加以有效解決,將制約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為此,《建議》明確要求要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並提出了4個方面的主要任務。第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加強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加快構建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支持從事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研究、產業共性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性研究的科研機構。要加強軍民科技資源的集成融合,加快構建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要加快構建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要鼓勵發展科技中介服務,加快構建社會化、網路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提高全社會創新效率。要深化科研經費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評價獎勵制度,科學確定評價標准和內容,形成反映真實水平、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合理機制。第二,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重點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進一步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全面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政府科技投入要進一步向企業傾斜,引導並支持各類企業形成產業聯盟和知識產權聯盟,鼓勵企業設立或並購海外研發機構。要進一步完善高水平創新人才向企業流動的政策環境,支持企業形成有效激勵創新人才、創新團隊的獎勵體系。第三,要增強科研院所和高校創新動力,進一步深化應用開發類院所、基礎類和公益類科研機構的分類改革。鼓勵大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骨幹企業建設企業技術中心。進一步強化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導作用,發揮中小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激發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發揮企業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業培養和引進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與創新團隊,大幅度提高企業對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吸引力。第四,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強化支持企業創新和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各項財稅金融政策,切實落實企業技術開發費稅前抵扣等稅收優惠政策,完善並實施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業投資企業的各項政策,加快落實鼓勵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進一步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政府要繼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經費投入,穩步提高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發經費支出的比重,優化基礎研究的布局結構。要在影響我國科技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若干可能發生重大科技創新突破的方向上,部署建設一批新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力求做到科技基礎設施的開放共享,較大幅度地提高科技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要促進科技和金融的結合,吸引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創新創業,積極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加大力度鼓勵投資於創新早期的天使投資。
❽ 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完善考核評價體系,主要的措施有哪些
1、善職稱評價標准——以實績論英雄
(1) 隨著職稱制度的改革,取消職稱外語的「硬杠杠」也成為2017年職稱評定改革社會矚目的焦點。
(2)2017年職稱制度改革明確規定,對職稱外語考試不作統一要求。「需要注意,不作統一要求,並不是說大家可以不用學外語了,隨著我國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國際交流也日益增多,都對人才的外語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從導向上而言,仍然鼓勵大家努力學習外語。」
(3)改革明確不將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注重考核專業技術人才履行崗位職責的工作績效、創新成果,增加技術創新、專利、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標准制定、決策咨詢、公共服務等評價指標的權重,將科研成果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內容。
2、下放職稱評審許可權——破除評聘脫節
(1)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要對職稱評定進行科學評價、注重實績,必然要求對評價機制進行創新。只有身處本領域,對此有深入研究和深刻體會的評價主體,才能夠對人才作出更科學的評判。
(2)職稱制度改革從兩方面著手改進。
①一方面,豐富職稱評價方式。
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注重引入市場評價和社會評價,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單獨建立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委員會或評審組,提高職稱評價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②另一方面,下放職稱評審許可權。
發揮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按照管理許可權自主開展職稱評審。
3、拓展評價人員范圍——評職稱更公平
(1)隨著經濟多元化發展,新興經濟領域里的人才職稱評定問題也逐漸顯現。以往27個系列的職稱評定多面向體制內人員,非公領域里的民營、中小微等人才的職稱評定存在機制上的不順暢問題。
(2)改革相關內容指出:進一步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系等制約,創造便利條件,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專業技術人才職稱申報渠道。科技、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民辦專業技術人才與公立專業技術人才在職稱評審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
(3)加強職稱評審的監管,轉變職能,則成為本次職稱制度改革的題中之義。評審權的下放並不代表主管部門可以撒手不管了,評審范圍的擴大和多元化,也不代表職稱評定可以隨性而為。
4、職稱評定改革提出多項措施加強評審監督:
(1)完善各級職稱評審委員會核准備案管理制度,明確界定評審委員會評審的專業和人員范圍,從嚴控制面向全國的職稱評審委員會;
(2)完善評審專家遴選機制,加強評審專家庫建設,積極吸納高校、科研、行業協會學會、專家,實行動態管理;
(3)企事業單位領導不得利用職務之便為本人或他人評定職稱謀取利益;
(4)建立職稱評審迴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隨機抽查、巡查制度,建立復查、投訴機制,加強對評價全過程的監督管理等等。
❾ 如何構建大學生個性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
一、建立評價的多樣性
從全面培養學生的素養出發,建立評價主體多元評價內容全面,評價方式多樣的評價體系,將有效地改進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提高,我校在建立評價方法上突出了多樣性,具體作法和體會是:
1、連續觀察與面談:通過對學生較長一段時間的連續觀察或面談,記錄學生在課程完成目標上的表現,從而作出評價。這種方法作出的評價客觀深入,但花費的時間較長,精力較多,適用於對學生某一方面或某一段時間內的表現作出評價。
2、實踐活動評價:實踐活動評價包括科學探究、實驗、調查、科技製作、演講表演、角色扮演等。實踐活動評價是指對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和成果作出評價,可通過多種方法進行。例如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表達交流、實驗操作等;分析學生的實驗成果,如創作與製作、調查報告、觀察記錄、實驗報告等。實踐活動評價主要體現了多元化,提倡採用個人、小組和班級等形式進行。
3、書面測試:書面測試是常用的評價方法,這種方法改變了以知識記憶為主,脫離實際的書面測試內容和方法試題,努力創設引起學生興趣和聯系實際的情境,突出試題的綜合性、探究性和開放性。
4、個人成長記錄:由學生本人、家長、教師記錄學生科學學習活動的成長經歷,包括學習內容、學習成績、在校內外參加實踐活動的過程、體會、成果及家長、教師的期望等發展地、綜合地對學生作出評價。
二、體現評價的差異性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學生不是生產線上統一規格的「標准件」,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每一個學生具有不同於其他人的素質和生活環境,都有自己的生理特點,都有自己的愛好、長處和不足,這一系列因素都會導致學生間存在差異。學生的這種差異往往不僅表現在學習成績的差異,還包括心理特點和人生觀、價值觀等諸方面差異,可以說,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經歷的差異都會導致學生的發展軌跡和速度有區別。
三、突出評價的發展性
中小學評價與考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改變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忽略改進與激勵功能的狀況,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是學生評價改革的核心,是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的發展需要目標、需要導向、需要激勵,評價功能與教育目標是一致的,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還體現了「一切為孩子發展」的教育理念,在突出評價發展性方面,我校採取了收集學生學習狀況的數據和資料,根據一定的標准對其發展狀況進行描述和判斷。
四、發揮評價的激勵性
發揮評價的激勵性必須建立在對學生學習過程及其發展、變化有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無論是採用激勵性語言、還是採用發榮譽卡和大紅花等形式,如果沒有明確的評價體系,准確的觀察和資料的收集,恰當的結論都不會達到預期的評價目的。同時,隨意的激勵是無法對學生起到促進作用的,而且還可能對學生產生消極的影響,造成很多學生只能聽表揚,不能受批評,認識不到缺點和不足。當然激勵不在於對學生一味表揚,教師與學生要形成坦誠關懷和相互尊重的關系,教師要用發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學生,逐步培養學生客觀認識自己,提高他們的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方面不足而懷疑自我價值,這樣即使老師提出不足或提出批評,學生感到的仍然是老師對自己的關懷和期望,並由此產生進步的動力教學的激勵性主要表現在語言、情態、行為上,下面以我校老師慣用的激勵方式為例列舉一二:在語言方面對學生的朗讀評價老師可以這樣說:「你讀得真好!」、「你比老師讀得還好!」、「我想你一定能比她讀得更好!」;對學生的問題評價老師可說:「你很會提問題!」、「你真有見解!」、「你很善於思考問題!」;在情態方面老師慈愛的眼神、鼓勵的微笑、親切的手勢都能激勵學生;在行為方面,如撫摸、拉手、獎勵等也能達到激勵的效果。
五、保障評價的科研性
對學生評價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包含一系列環節,各環節環環相扣、密切聯系、相互制約。因此,在評價改革中不注意評價的系統性和過程性,就可能使改革工作舉步為艱,即使照搬、照套別的地區的經驗,沒領會到相應的理念、原則、背景及其局限性,都會導致出現表面現象或出現形式主義。要想充分發揮評價的最佳效果,必須把評價當作一個科研課題來抓。為了充分保障評價的科研性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