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認知一成果

認知一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20 04:04:13

A. 「認知」是什麼意思

【釋義】:認識、思維或知覺的自身發展,包括理解和推理的意識官能或過程,靠它獲得關於感覺或理念的知識

B. 工作認識與成果

一、以板塊構造觀點為指導,全面討論與再現了區域板塊構造作用的歷史,提出了若干新認識

(1)重建了多旋迴板塊構造演化歷史。指出研究區經歷了以白乃廟-西拉木倫縫合帶為代表的古亞洲洋演化階段(前寒武紀至早古生代)、以賀根山縫合帶為代表的南蒙古洋演化階段(中晚古生代)、以蒙古-鄂霍茨克縫合帶為代表的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階段(早中生代階段,以印支期為主)和以大興安嶺造山帶及一系陸內拉張盆地形成為代表的板內構造-岩漿活動+濱太平洋演化階段(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等幾個大的構造演化階段。分別闡明了各階段的大地構造演化特徵及形成的相關大地構造環境。

(2)探討了中生代成礦大爆發的動力學機制。首次提出本區中(新)生代地質構造演化受區域多元構造動力體制復合作用控制,表現出復雜的構造-岩漿活動。①具有延續性,即自晚古生代華北板塊與古蒙古洋拼合並進入碰撞階段以來,本區即長期處於以碰撞造山後拉伸作用為主的狀態;②具有疊加性,即中生代中晚期同時受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縫合和東部太平洋俯沖遠程疊加效應影響;③轉換性,即自晚侏羅紀以來,內蒙古地區由近EW向古亞洲洋構造體系逐漸轉換為主要受N(N)E向濱太平洋構造體系控制,反映出區域中新生代區域應力場條件復雜化(疊加與轉換並存);④新生性,反映為本區在該一時期還受到區域岩石圈大規模減薄作用控制。這種復雜的多元動力構造體制使得區域應力綜合作用時而加強,時而抵消,與其相關的板內構造-岩漿活動具有時斷時續,時強時弱,成因復雜、類型多樣但又都不很典型的特點。中(新)生代這種復雜的構造動力背景是本區中生代多金屬成礦作用大爆發,並形成獨具特色的多金屬礦床集中產出的根本原因。

(3)闡釋了斑岩型礦床和VMS型礦床同時出現在同一造山帶的根本原因。指出本區空間上自西向東,時間上從晚古生代到中生代,火山-沉積盆地具有從弧間(上)盆地經弧後殘余盆地向陸內拉張盆地間歇性演化特徵,反映了板塊縫合的穿時性和完整的從古洋縫合到碰撞增生以及增生後拉張的全過程,具有復雜的地球動力學背景制約。同一盆地內的火山-沉積作用既具有繼承性,又具有新生性。這種演化時間長、構造背景復雜的盆地火山-沉積作用,為本區許多銅鉛鋅銀等多金屬礦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質環境和物質基礎。多元盆地演化與多旋迴板塊俯沖相伴進行,島弧火山活動與盆地火山-沉積作用配套出現。這一區域構造格局是本區寬緩增生型造山帶的典型特徵之一,同時也是斑岩型和VMS型多金屬礦床並存的根本原因。

二、全面總結了多金屬礦床產出現狀和特點,劃分了區域多金屬礦床類型

(1)總結和劃分了區域金屬礦床的主要類型。①產於元古宙大陸邊緣裂陷槽或古裂谷環境中的沉積-變質型鐵礦床。②產於(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島弧環境中的斑岩型銅金、銅鉬(金)礦床(白乃廟、歐玉陶勒蓋、察干蘇布爾等)和火山岩型銅金多金屬礦床(奧由特等)。③產於(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弧後(殘余)盆地環境中的海底火山噴氣(流)-沉積型鐵、鉛鋅多金屬礦床(朝不楞、查干敖包)、次(火山)-沉積型銅鉛鋅銀金多金屬礦床(吉林寶力格、烏蘭陶勒蓋、綏中查乾等)和構造破碎蝕變岩型鉛鋅礦床(達賽脫、阿爾哈達)。④產於碰撞縫合帶(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環境中的基性—超基性岩型或蛇綠岩型鐵銅金礦床(小壩梁)和鉻鐵礦床(赫格敖拉)。⑤產於碰撞造山擠壓期構造環境中的斑岩型銅鎢鉍多金屬礦床,韌性剪切帶(蝕變岩)型金礦床,石英脈型金礦床和陸相火山岩型或火山-沉積岩型鉛鋅銅銀多金屬礦床。⑥產於陸內伸展和板塊邊緣構造復合環境中的斑岩型銅銀、銅鉬鉍、銅金礦床、金礦床,矽卡岩型鉛鋅錫銅或銅鉛鋅礦床,石英脈型錫銅、銀鉛鋅、鎢礦床,斑岩-石英脈型鉛鉍、銅鎢鉍礦床,火山-沉積岩型銅錫銀鉛鋅礦床,火山岩型銅金多金屬(扁扁山)/金礦床(巴林石),角礫岩型金礦床(駱駝場)等。

(2)開展了主要典型礦床研究。選擇性討論了主要類型多金屬礦床的地質特徵、產出環境、控礦因素和成因問題。作為對比,對鄰區特別是蒙古國境內新近發現的超大型斑岩型銅鉬金等礦床進行了介紹。

三、根據現代區域成礦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指出區域成礦規律的研究思路將發生從後驗性的總結對比向先驗性判斷分析轉變,以提高預見性,從而更加強化了成礦理論研究對於找礦實踐的指導作用。並以此為指導對區域成礦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1)提出地質環境成礦專屬性理論。即在特定的地質環境中會形成(專屬有)特定的金屬礦床(類型)或它們的組合、成礦元素(或它們的組合)和一些標志性的地質特徵,並認為其是研究和探討區域成礦規律的基本理論之一。地質環境包括地質構造環境和地球化學環境兩個方面,前者為成礦提供空間基礎,後者為成礦提供物質基礎,它們通過地質作用,進而是成礦作用發生有機聯系或耦合,並最終在合適的部位形成礦床。每一方面又可以劃分不同的層次。

(2)區域成礦地質構造環境分析。以地質環境成礦專屬理論為指導,根據區域構造演化歷史,將區域成礦地質構造環境劃分為:①前寒武紀古大陸及被動陸緣(裂陷)環境;②早古生代溝-弧-盆構造環境;③中-晚古生代溝-弧-盆及碰撞造山環境;④早中生代(造山後)陸內伸展構造環境;⑤晚中生代—新生代多元構造動力體制復合環境。在此基礎上,將工作區自北而南劃分為5個成礦亞帶(區),部分成礦帶內又劃分出若干個成礦集中區。即紅格爾-達來廟Cu、Mo、Au成礦區(Ⅰ)(包括兩個成礦集中區)、二連浩特-塔日根敖包Pb、Zn、Cu、Ag、Fe、Au多金屬成礦帶(Ⅱ)(包括5個成礦集中區)、蘇左旗Au、Cu、W、Bi、Fe成礦區(Ⅲ)、東烏旗(烏蘭陶勒蓋-查干楚魯圖)Cu、Pb、Zn、Ag、Au多金屬成礦區(Ⅳ)和交其爾-賀根山Fe、Au、Cr、Cu、Pt成礦帶(Ⅴ)。

(3)區域成礦地球化學環境分析。以區域基礎地質工作成果為支撐,分別從區域地球化學塊區和殼幔層圈地球化學結構兩方面,探討了本區的成礦地球化學環境。將研究區劃分為4個地球化學塊區,即蘇尼特左旗Au-Bi-Fe-Cr-Cu-W-Mo塊區、二連浩特-阿拉坦合力Cu-Pb-Zn-Au-Ag-W-Mo-Bi塊區、東烏旗Cu-Pb-Zn-Ag-Sn-Au-Sb-Bi-Co塊區和賀根山Fe-Cr-Cu-Au塊區。指出上地殼以富集Zn-Pb-Ag為主要特點,下地殼以Bi-Pb-Zn-Ag-Cu-W-Sn-U-Mo和稀有元素為特點,而地幔中以富集Cu-Fe-Au-Cr-Co-Ni-Sn-Bi等為主。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地區地質構造環境的空間變換和構造-岩漿活動特徵,闡明了不同地區成礦地球化學元素組合特點。

(4)全面討論了區域不同成礦環境的成礦專屬性特徵和成礦演化。本區成礦作用發生的時間早,期次多,主要集中在古生代(主要是中晚古生代,17%)和中生代(主要是燕山期,58.3%)兩個階段,成礦具有疊加作用異常發育的特點。

(5)建立了區域多金屬成礦系列。包括2個主要系列和5個亞系列。一為與中晚古生代南蒙古洋的閉合形成的溝-弧-盆構造環境有關的成礦系列,包括3個亞系列;二為與中生代,特別是燕山期,與多元構造動力體制的復合有關的成礦系列,包括兩個亞系列。本書首次指出蘇尼特左旗地區存在與早中生代(三疊紀)鹼性花崗岩有關的金及銅-鉍-鎢-金多金屬礦化,並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四、對區域金、銅資源潛力進行了粗略評估

根據豐度法計算認為在全區近4萬km2、深1000m范圍內擁有的金資源總量可達960t,銅資源量可達1600萬t。並從區域地質背景、地層、構造、岩漿岩等角度對比分析了南蒙古成礦帶和中國二連浩特-東烏旗成礦帶的成礦特徵,指出本區具有斑岩型銅多金屬找礦的巨大潛力。

五、基於GIS平台下DPIS系統的區域成礦預測

以GIS為平台,通過自行開發的DPIS(礦床位置預測系統)軟體,運用「找礦信息量法」,對全區金、銅礦床開展了區域成礦預測。繪制了區域金銅礦床信息量色塊和等值線圖,以此為基礎,分別圈定了金和銅礦床找礦遠景區。其中金找礦遠景區10處,A級2處,分別位於蘇尼特左旗地區和東烏珠穆沁旗東部地區,B級3處,分別為紅格爾、白音烏拉-哈達廟和小壩梁-賀根山地區;C級5處;銅(鉛鋅)找礦遠景區17處,A類5處,分別為蘇左旗、東烏旗-查干敖包、莫諾格欽-阿扎哈達、查干楚魯-奧由特和小壩染-賀根山地區;B類3處,分別為哈達廟-白音烏拉、伊和烏花-吉日嘎郎圖、東烏珠穆沁旗西南部地區;C類9處。並對主要成礦遠景區的地質特徵和找礦問題進行了簡要評述。

六、從成礦-找礦體系的角度,對區域找礦問題進行了詳細研究和討論

(1)首次系統研究了本區礦床形成後的變化和保存問題。指出影響本區成礦後礦床變化和保存的主要控制因素是陸內造山與高原整體抬升和局部拗陷、成礦後構造-岩漿活動、氣候、地形地貌與風化剝蝕等,分別討論了它們對礦床的影響結果,特別闡明了風成沙對於區域化探異常的影響。

(2)闡述了區域找礦戰略。指出本區找礦的主攻礦床類型包括斑岩型銅-鉬-金礦床,噴流(氣)-沉積(變質)型鉛-鋅-銀多金屬礦床,岩漿期後熱液(石英)脈型銅礦床,鎢礦床、鉍-鎢礦床、鎢-錫礦床、基性—超基性岩型鐵-銅-金礦床、鉻礦床,構造蝕變岩型鉛-鋅-銅-銀礦床,韌性剪切帶型金礦床,火山-次火岩(熱液)型金-銀礦床和變質岩型鐵礦床等幾類,主攻地區主要包括蘇尼特左旗一帶、東烏珠穆沁旗東北部、吉爾嘎朗圖(阿巴嘎旗北部)—東烏珠穆沁旗奧由特、賀根山—小壩梁、蘇尼特左旗北部的白音烏拉-哈達廟等地區,並對各區找礦中必須需注意的問題進行了針對性的具體分析。

(3)總結了金銅礦床找礦標志。以金、銅為重點,對研究區主要類型礦床的找礦標志進行了系統總結,全面討論了不同找礦方法,主要是化探、物探、遙感等在本區的適用性及使用中應注意的問題。以典型礦床為例,分別從地質產出模式、地球化學模式、地球物理模式等方面論述了主要類型多金屬礦床的找礦勘查模型。以此為基礎,系統制定了適用於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金屬礦床的找礦勘查技術方法組合。

七、重點礦區研究取得了新認識,以此為指導的勘查區地質勘查取得重要成果,提交金礦產地2處

(1)巴彥溫都爾礦區的地質控制和礦化類型。研究認為,該區金礦化帶為受二疊系砂岩與中生代花崗岩接觸帶發育的區域性韌性剪切帶及其次級構造控制,盆地邊緣NE向斷裂和近EW向韌性剪切帶的交會部位控制了金礦床(點)產出,礦床(點)分布具有近等間距展布規律,區域上自南向北礦化類型具有從糜棱岩型、糜棱岩+石英脈型到石英脈型的演化過渡特徵。以此確定了礦區的主要礦化地段和勘查方向。

(2)礦床成因研究。大致查明了巴彥溫都爾礦區金礦脈的地質特徵和成因,成礦具有早期NE向或NEE向韌性剪切帶控制的糜棱岩型低品位礦化+晚期近EW向脆性裂隙控制的石英脈型高品位礦化疊加特點。晚期脆性構造帶控制的石英脈具有近等間距分布規律。前者形成於印支期碰撞後區域持續擠壓環境,成礦主要與韌性剪切變形過程中的變質流體有關,後者形成於燕山期區域伸展環境。成礦主要與中酸性岩漿活動有關。礦質主要源於深部岩漿,並具有明顯的幔源色彩。礦區深部具有尋找規模大但品位低的糜棱岩型礦床的可能性。

(3)通過進一步工作,提交新的金礦產地2處。在BW礦產地提交資源量(333+3341)5821kg;在HG礦產地提交資源量(333+3341)2292kg。同時指出礦區南部的9號脈具有進一步工作的潛力。從而實現了在本區金礦床找礦的重要突破。

八、礦區外圍找礦工作取得一批新成果,提交可進一步工作的金多金屬找礦靶區5處

分別為①返齋音呼都格金;②烏蘭哈達銅鉍;③烏和爾楚魯鎢鉍;④森吉格金鎢;⑤查干楚魯圖金等。其中返齋音呼都格、烏蘭哈達、烏和爾楚魯-森吉格以及外圍現有的必魯甘干鎢礦點組成一個NEE向規模較大的多金屬礦化帶,系統的地球化學剖面測量表明,礦化元素具有分段富集現象,富集段鉍、金、鎢等異常顯著,局部已達工業品位,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C. 教學成果 中的認識成果是什麼意思

1、促進教師更好、更快地發展通過評價,可以使評價人與被評價人都能夠了解授課版教師實施權課堂教學的整體水平,發現授課人對教學過程的理解、認識及操作各環節、步驟中的成功之處和存在的問題,通過評價人與授課人的相互交流,去發揚長處、解決與修正不足,從而使雙方加深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和認識,達到優勢互補、共同提高的目的。2、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課堂教學評價,可以使評價人與授課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整體表現和基礎狀況,如科學思維、基本技能、學習態度、知識基礎等等。這樣,評價人與授課人就可以針對學生實際,深入探討研究,找到與之相對應的、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中有效活動的比例。3、有利於課堂教學改革成果的完善與發展通過教學實踐,可以對一種新的物理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實驗改進等方面進行檢驗與完善。通過課堂教學評價,可以使評價人與授課教師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其中的優點與不足,對不合理部分及時地進行分析、研討,尋找解決的策略,從而使該教學改革實驗在不斷地被檢驗的過程中得到修正、發展和完善,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好地發揮它的功能。

D. 主要成果和認識

1)分析了魯西北地區區域地質背景,總結了濟陽坳陷構造特徵。首次較系統地描述了濟陽坳陷中新生代火成岩的分布及岩性特徵,火成岩多分布於魯西隆起與濟陽坳陷接合部位的齊廣斷裂北側,新生代火成岩主要分布於臨邑凹陷中部林樊家斷層附近、惠民凹陷東北無南斷層附近、西南高青斷層附近和東營凹陷東南八面河斷層附近。研究了晚古生代地層沉積相和層序地層,以鑽孔資料為基礎,分析了晚古生代沉積相變化和含煤地層橫向變化,本溪組由東北向西南厚度有變薄趨勢,太原組和山西組厚度較穩定。

2)總結了地球物理異常特徵及其與構造單元的對應關系,分析了主要構造單元邊界斷裂重磁異常特徵。在山東省大地構造單元劃分基礎上,結合石油部門對構造單元劃分的認識,將魯西北地區構造單元劃分為Ⅵ級。Ⅰ~Ⅲ級構造單元與全省統一劃分一致,屬中朝陸塊渤魯微陸塊之渤海灣盆地,Ⅳ級構造單元分別劃分為埕寧隆起、濟陽坳陷、臨清坳陷和濰坊坳陷,埕寧隆起受資料所限未劃分Ⅴ級單元,其餘Ⅳ級單元分別劃分了Ⅴ級和Ⅵ級單元,共劃分Ⅵ級單元42個。

3)研究了各構造單元地層序列,重點研究了車鎮凹陷、沾化凹陷、東營凹陷、惠民凹陷、臨邑凹陷、青城凸起、廣饒凸起、濰北凹陷、武城凸起、德州凹陷、冠縣凹陷、高唐-堂邑凸起和莘縣凹陷地層序列,建立了主要構造單元地層剖面。

4)總結了魯西隆起北緣煤炭資源勘查開發概況,研究了含煤地層特徵、橫向變化及劃分對比,分析了各煤田煤層數量、特徵、變化和煤質特徵。

5)分析了魯西北坳陷區含煤地層──晚古生代石炭-二疊紀含煤地層、中生代侏羅紀含煤地層和新生代古近紀含煤地層主要特徵,系統建立了煤系地層序列。根據鑽孔資料,較准確的確定了含煤地層層位、厚度和分布,繪制了鑽遇含煤地層鑽孔分布圖。

6)分析了濟陽坳陷、濰坊坳陷、臨清坳陷煤層特徵,總結了鑽遇煤層鑽井揭露的煤層層數、厚度、位置,研究了煤層區域分布和變化。

濟陽坳陷,石炭-二疊紀煤層較廣泛發育,在車鎮凹陷、沾化凹陷、惠民凹陷、臨邑凹陷和東營凹陷的南坡都發育較厚煤層,濟陽坳陷的北緣車鎮凹陷和沾化凹陷含煤層數多、煤層厚度大,而濟陽坳陷南緣含煤層數少,並且煤層單層厚度小;本溪組含煤1~4層、總厚0.5~66.5m,太原組含煤1~8層、總厚1~13.5m,山西組含煤1~12層、總厚0.5~20.2m。中生代—新生代煤層僅在車鎮凹陷、沾化凹陷和臨邑凹陷的局部發現,以侏羅紀煤層為主,侏羅紀煤層賦存於淄博群坊子組中,含煤1~11層,總厚1~25.5m;古近紀煤層主要賦存於濟陽群沙河街組四段,在沙三段也見有分布,含煤1~2層,總厚1~5m。

濰坊坳陷,石炭-二疊紀煤層主要分布於昌樂凹陷、侯鎮凹陷和牛頭鎮凹陷,太原組含煤11~12層,山西組含煤6層。侏羅紀煤層分布於坊子凹陷,含煤5層,可採煤層平均厚度5.5m。古近紀煤層發育在坊子凹陷和濰北坳陷,隱伏區的濟陽群(五圖群)孔店組二段,含煤2~8層,總厚1.5~6m;基岩區五圖群李家崖組上含煤段含煤7層、多為線煤,中含煤段含煤12層、總厚9.49m,下含煤段含煤10層。

臨清坳陷,石炭-二疊紀煤層普遍發育,而且厚度較大,含煤1~13層,總厚10~19.5m。未發現中生代—新生代煤層。

7)研究了煤層地球物理特徵,建立了隱伏區地球物理找煤標志。指出黃河北煤田分布區表現為重力低中的局部升高區域,H型、HA型和右支「A」型電測深曲線往往為煤系存在的標志。分析了月門溝群1、3、4、7、10、11、13煤層和五圖群主要煤層地震反射波特徵,將研究區地震時間剖面分為2~3層(隆起)結構、3~4層(斜坡)結構、4層或多層(坳陷)結構,認為3層結構的地震時間剖面是最佳找煤標志。總結了煤層地球物理測井曲線特徵和地球物理測井資料在煤田勘探中的作用。

8)分析了研究區主要賦煤規律,建立了魯西北找煤的主要地質標志。煤層形成時代主要為石炭-二疊紀,少量形成於侏羅紀、古近紀;煤層主要分布在凹陷區和凸起區邊緣,可供勘查利用的較淺煤層主要分布於隆起區與凹陷區過渡位置和隆起區內部的窪陷中;凹陷中心部位煤層多、厚度大。因此提出,魯西北找煤的地層標志為石炭-二疊紀山西組、太原組,構造標志主要為隆起區與凹陷區過渡位置和隆起區內部的窪陷。

9)劃分了9個找煤遠景區,其中濟陽坳陷有6個找煤遠景區,分別是廣饒縣大碼頭找煤遠景區、東營找煤遠景區、惠民-高青找煤遠景區、高唐-禹城找煤遠景區、河口五號樁找煤遠景區和車鎮-義和找煤遠景區。其他3個找煤遠景區位於臨清坳陷和濰坊坳陷,分別是臨清-冠縣找煤遠景區、德州找煤遠景區和昌邑李家埠找煤遠景區。研究了各找煤遠景區煤層埋藏深度、分布面積、煤層數量、厚度等。

10)提出了3個可供近期勘查評價的找煤靶區,即大碼頭勘查靶區、孤島勘查靶區和義和庄勘查靶區。按照不同埋藏深度,根據鑽孔實際揭露資料預測了各找煤遠景區煤炭資源量,預測魯西北平原區石炭-二疊系含煤地層煤炭總資源量3423.08×108t,其中,埋深1000~1500m煤炭11.7384×108t,埋深1500~2000m煤炭88.93×108t,埋深大於2000m煤炭3322.3996×108t;預測昌邑凹陷新生界煤層遠景資源量30.144×108t。

11)編制了魯西北地區構造單元劃分圖、前新近紀基岩地質圖、煤層分布圖、主要煤層等厚線圖等基礎圖件。

E. 創新認識及成果

1)建立了侏羅系層序地層劃分方案,與以前的7個層序相比要精細得多。層序關鍵界面(SB、MFS、TS)是隱蔽圈閉發育的重要部位。侏羅系可劃分出12個三級層序。單個層序的平均年限為5ma,單個層序厚度一般為130.1~369.8m;單個准層序組平均厚27.2m。

2)樹立了等時的高分辨層序地層格架,展示了體系域及准層序組的時空演化歷史。等時格架內的體系域位置及沉積體系的疊置樣式(進積、退積與加積)、橫向展布、尖滅情況等均是預測鑽井之間的空白區隱蔽圈閉所依賴的地質信息。層序受坡折帶控制,坡折帶上、下傾方向的層序具有完整的三分結構。LST厚度向著坡折帶的上傾方向逐漸尖滅,如SQ4層序的LST在Y1井為81.1m,Zh1井為71.5m,Z1井為48.3m,Z3井為36.7m,夏鹽3井為0m。沉積體系也有所不同,坡折帶附近發育半深湖—深湖相、斜坡扇(如Y1井的SQ4層序)、辮狀三角洲以及濱淺湖,在夏鹽3井及以北為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低位期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限定在坡折帶上、下傾方向,湖進期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產生於遠離坡折帶的向陸方向,高位期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主要在淺水沉積背景上(如浪蝕底形)。所有這些為隱蔽圈閉預測提供了技術框架。

3)識別出3條關鍵坡折帶,指明了中部區塊位於坡折帶下傾方向。這些坡折帶正是「S」型厚度中心與沉積中心,所發育的低水位進積楔砂體是有利的勘探目標。

4)建立了砂體模型,指出了砂體分布規律。展示了J1s-J2x沉積時期4個層序的12個體系域的砂體時空分布情況。該模型與地震反演的砂體模型相比較,砂體的細節更豐富。在Y1井J2x砂體的SQ7和SQ8兩個層序共出現6條且向Zh1井區即向北方向的上傾尖滅。在Y1井J1s自下而上出現11條砂體;SQ6層序中的2條砂體向北延伸到了Z1井,意味著連通性非常好,但同時也可能表明它們不利於油氣保存。砂體在Y1井、Z1井、夏鹽3井發育好,成為富砂區(一是坡折帶附近;一是濱線坡折)。在中部區塊未鑽井且位於坡折帶上、下傾方向的空白區也存在LST與HST的進積砂,它們是未來的勘探新領域。

5)識別出8大古水道或水流體系,為物源體系分析提供了依據。分別是:①克拉美麗水流體系;②烏爾禾水流體系;③克拉瑪依水流體系;④德倫山水流體系;⑤倫3-倫參1水流體系;⑥瑪納斯河紅溝水流體系;⑦博格達山前水流體系;⑧四棵樹水流體系。

6)多期(LST/HST)三角洲沉積體系遷移快、疊合好;低水位砂與深湖泥匹配好,有利成藏。低位期三角洲位於坡折帶附近的上、下傾方向,高水位期三角洲進積到坡折帶,湖進期三角洲向陸方向遷移並遠離坡折帶。因此,以前將不同時期的三角洲砂體當作一個「棒狀」或「線狀」形態的三角洲並處理成圖無疑掩蓋了等時框架下的真實沉積體系展布面貌,而且三角洲的「棒狀」或「線狀」形態也與現代三角洲的「三角」形態相差太遠,成圖不合理。

7)等時格架內的有利沉積體系為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灘壩。識別出7大沉積體系:辮狀河、曲流河、沖積扇、辮狀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沉積體系、湖泊沉積體系及斜坡扇沉積體系。辮狀三角洲廣泛發育。研究表明,中部區塊侏羅系有利的成因砂體為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灘壩砂。夾在大套濱淺湖富泥中的薄層(2~13cm)礫岩及其伴生的砂岩是濱岸成因的,如 D2井與 Sh3井發育典型的濱岸浪成波紋交錯層理及沖洗層理,以及0.5~4cm大而完整的淺湖環境的雙殼化石。

8)中3區塊發育豐富的岩性-地層圈閉,坡折帶下傾方向的LST與HST是最佳的勘探對象。層序界面J1b-SB1、K1-SB13與車-莫低隆起一起形成了不整合圈閉,界面上的低水位扇與低水位楔(推測的)可以構成上超型岩性圈閉。低位期及高位期的辮狀三角洲形成了非常有利的沉積相帶。受層序界面、准層序組、准層序等約束的砂體模型表明有兩個富砂區:①中3區塊-中1區塊;②夏鹽3井區。前者的進積、退積砂形成了典型的上超或下超型岩性圈閉。層序地層模式控制了不同位置處體系域(LST、TST和HST)的構成與發育程度。中3區塊位於坡折帶下傾方向,發育LST斜坡扇、很厚的辮狀河三角洲砂體,以及較厚的HST辮狀河三角洲砂體,它們均是岩性圈閉的物質基礎。Y1井區鑽井所揭示的豐富油氣正是賦存在這些LST的岩性圈閉中。

9)中3區塊未來的隱蔽圈閉可能發育在3個領域:①環車-莫古隆起的高點及南北兩側與層序界面J1b-SB1及K1-SB13相關的削蝕、上超型、風化殼等地層的不整合圈閉;②進積型三角洲的前端與後端以及未鑽探的兩側空白區等的岩性圈閉;③淺部的白堊系目的層。

F. 取得的主要成果與認識

(1)取得成果

1)研製出適應各種地質地理環境及地質構造的快速鑽探成孔、機動靈活、快速行走和強力鑽進的多功能鑽機,不僅滿足地震物探爆破孔施工需要,而且還可滿足地質岩心、水文水井及工程地質鑽探施工需要。

2)研製出一套適合於堅硬、破碎及不穩定等各種地層的快速鑽進鑽具、鑽桿、鑽頭及輔助器具,為復雜地層鑽進成孔提供了保證。

3)研究適合各種地層鑽進成孔及炸葯投放的工藝方法,該鑽進工藝方法要體現高效節能的特點。因此,該工藝方法可達到比傳統鑽探取樣方法的鑽進速度要高5~8的效果,成孔率達到100%,以確保炸葯下放到預定位置。該工藝方法首先採用「取之無限」的空氣作為鑽進過程中的動力及循環介質,以被地質鑽探工業稱之為鑽探技術革命的繩索打撈不提鑽取心及反循環連續「實時」取樣鑽探技術為基礎,將兩者有效結合起來,達到鑽進到任何地層無須提出孔內鑽桿即可將炸葯下放到預定深度之目的。此工藝方法不僅鑽進效率高,而且成孔率達100%。

4)研製移動式獨立驅動配套空壓機,具有可靠控制和壽命長的特點,為設備獨立驅動探索了新的途徑。

(2)主要認識

本專題是一個涉及機械、液壓、電子及鑽探工藝的綜合項目,通過該專題的實施,在設計鑽機時,通過收集最新的液壓技術最新發展的有關信息、新的液壓元件,使得液壓設計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特別液壓的傳動及控制方式、液壓傳動效率等方面,有了新的認識,掌握了最新的機、電、液及程序控制技術。提高了鑽機的綜合設計水平和設備性能,特別是液壓傳動效率比機械傳動效率低的問題。

G. 認識成果怎麼寫呢

只要是中國怎麼醒了再首先要列大概然後一條一條分清內容要寫的明白詳細點兒

H. 取得的成果及認識

1.4.2.1 對沂沭斷裂帶演化階段進行了釐定

依據對沂沭斷裂帶深部構造和淺部構造岩、構造形跡、構造盆地建造和改造特徵的論述,將沂沭斷裂帶的演化劃分為四個階段:誕生階段(J1)、左行平移階段(J2-K1)、張扭性裂谷階段(K1-K2)和擠壓斷塊運動階段(E-Q)。其在山東境內的最大平移距離約150 km。

1.4.2.2 對沂沭斷裂帶形成的動力學環境進行了探討

沂沭斷裂帶強烈活動的大陸動力學環境起源於中亞-特提斯構造域向濱太平洋構造域轉化、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在三大板塊即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造山、太平洋板塊向NWW俯沖的大背景下,導致了沂沭斷裂帶的活化並發生左行平移,其最大平移距離超過300 km。新生代則以拉張、擠壓(兼扭動)交替進行為特徵,形成具裂谷特徵的構造格架。

1.4.2.3 對構造演化與成礦關系進行了研究

對各個主要階段沂沭斷裂帶的主要構造事件進行了描述,分別探討了海西-印支運動時期、侏羅紀時期、白堊紀時期、古近紀-新近紀時期和第四紀時期沂沭斷裂帶的構造表現形式,以及構造對礦產資源的控製作用。其中印支期構造-岩漿活動與鐵、銅、金礦有關;燕山早期形成了與鹼性雜岩體有關的歸來庄式金礦床;燕山晚期經歷多次張-壓交替構造岩漿活動,岩漿活動不僅發育在斷裂帶內,在魯東大面積花崗岩的侵入,帶來了豐富的深源金元素,形成膠東金礦床密集區,以焦家式和玲瓏式金礦為典型,及與火山碎屑岩、礫岩有關的白堊紀礫岩型金礦床等;喜馬拉雅運動則形成了以石油和褐煤(古近紀)、藍寶石和硅藻土(新近紀)、地下鹵水和砂金礦(第四紀)等礦床。

對區內典型金礦包括蝕變岩型、矽卡岩型、石英脈型和潛火山岩型等金礦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探討了各自產出的成礦地質背景與構造環境,對金礦成礦機理進行了探討;對帶內(外)銅礦、鉛鋅礦、鐵礦和藍寶石礦的形成機理和成礦作用進行了探討,建立了區內構造-沉積-岩漿(火山)-成礦活動時序和成礦系列。

1.4.2.4 探討了金礦成礦作用

通過對金礦穩定同位素、年代學同位素、包裹體、惰性氣體研究,確定了區內金礦的成礦階段與形成時代,探討了物質來源。

對區內典型金礦床硫、氫、氧、碳和鉛等穩定同位素的研究結果表明:黃鐵礦的δ34S值的變化為+2.7‰~+4.4‰,δ18OH值為-1.78‰~4.07‰,δD(SMOW)值為-74‰~-77‰,δ13C平均值為-4.18‰~-5.1‰,鉛同位素具有正常鉛的特點,說明區內金礦的成礦物質來源於地下深處,成礦流體以岩漿水為主,大氣降水為輔。區內金礦的形成主要是岩漿熱液加入天水作用的結果,在成礦過程中,大氣降水的參與改變了成礦熱液的理化條件而發生沉澱形成金礦。

對沂沭斷裂帶中段兩種類型金礦床的方解石、石英包裹體的研究揭示:石英和方解石中包裹體冰點溫度變化於-2~-8.6℃之間,對應的鹽度質量分數在3.39%~12.39%之間,可分為3.5%~6.5%和8.5%~12.39%兩個鹽度段,可能代表了兩種流體端員組分,即中等鹽度的岩漿流體(或深源流體)和低鹽度的深循環的大氣水流體。包裹體顯微測溫結果反映了早期以中溫石英為代表的早期成礦階段(260~330℃),以中低溫石英和方解石為代表的中期成礦階段(177~260℃)和以低溫方解石為代表的晚期成礦階段(125~160℃)。

區內的金礦成礦時代採取了K-Ar和單顆粒鋯石U-Pb同位素測年,結果表明,本區金礦的形成應在中生代白堊紀,金質來源與燕山期火山-岩漿活動有關。

I. 成果與認識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大量的分析測試資料和數據,按照上述的研究路線和思路,通過對東營箕狀斷陷湖盆北部陡坡帶沙河街組層序地層格架內成岩演化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認識:

1)在東營箕狀斷陷湖盆北部陡坡帶區域構造特徵以及沉積體系研究的基礎上,詳細研究了東營凹陷北部陡坡帶沙河街組層序地層特徵。將沙河街組共劃分出了2個二級層序和6個三級層序,並建立了東營凹陷北部陡坡帶層序地層格架。

2)通過大量岩石鑄體薄片分析、掃描電鏡分析、粘土礦物分析等測試數據、資料的分析,詳細研究了東營箕狀斷陷湖盆北部陡坡帶沙河街組主要成岩作用類型及特徵。主要成岩作用包括壓實、壓溶作用、膠結作用、溶蝕作用、交代作用等類型。其中,不同的層序內以及不同構造部位的成岩作用有所差異。並詳細研究了陡坡帶沙河街組內5種不同沉積體系內的成岩作用類型及特徵。

3)詳細研究了箕狀斷陷湖盆陡坡帶層序形成演化與成岩作用的關系。結果表明:層序界面對成岩作用有著控製作用,層序界面之下通常發育碳酸鹽膠結和溶蝕作用,界面之上通常發育粘土礦物膠結和石英次生加大,此現象在盆地邊緣的二級層序界面表現尤為明顯;體系域對成岩作用也有一定的控製作用,例如湖盆擴張體系域通常發育有石英次生加大和鐵碳酸鹽膠結和黃鐵礦膠結。不同層序內的成岩作用組合也存在差異,從SQ1—SQ6層序演變過程中,由於湖盆水體的變化,使成岩作用演化存在差異,導致成岩作用差異。

4)劃分了東營箕狀斷陷湖盆北部陡坡帶沙河街組成岩演化階段。東營凹陷沙河街組主要處於早成岩A期、早成岩B期、中成岩A期和中成岩B期。SQ1—SQ6層序演化階段對應於中成岩B期—早成岩A期。

5)對沙河街組成岩演化進行了恢復研究。結果表明,一個層序形成之後,後期的成岩作用受到了原始水介質、構造條件、成岩酸性流體的控制。同一層序,由於後期埋藏深度和地溫條件的不一樣,成岩作用存在差異性。總體來講,東營凹陷北部陡坡帶內帶比外帶的成岩演化要快。

6)首次系統詳細研究了箕狀斷陷湖盆陡坡帶不同層序內的成岩相特徵,劃分出了5種主要的成岩相和8種成岩亞相類型。5種成岩相分別為早期弱壓實成岩相、早期弱膠結成岩相、中期溶蝕成岩相、中期再膠結成岩相、晚期緊密壓實成岩相;8種成岩亞相類型分別為塑性組分溶蝕、方解石膠結、(含)鐵碳酸鹽膠結、石英次生加大、高嶺石充填、混層粘土礦物充填、泥青質膠結和硬石膏膠結。最後,詳細研究了研究區不同體系域內成岩相的平面展布特徵。

7)在上述研究基礎上,探討了成岩演化與儲層發育的關系。研究表明,東營凹陷北部陡坡帶層序地層格架內儲層發育與成岩演化過程中各類成岩作用有著密切的關系。最後,引入成岩綜合指數的概念,探討了陡坡帶不同層序內成岩演化強度與儲層發育的定量關系,成岩綜合指數大小與儲層質量優劣有很好的對應關系,成岩綜合指數高的地方,儲層的儲集性好。

J. 主要成果認識

在充分收集前人研究資料和成果認識的基礎上,在專題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對陝西秦嶺地區主要礦集區的成礦地質背景、典型鉛鋅、銀、銅、金礦床的成礦環境、成礦規律、控礦因素、找礦標志、成礦特徵、成礦機制、成礦模式及礦床成因等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對秦嶺造山帶中高山地區鉛鋅、銀、銅、金礦開展了物探、化探、遙感等綜合勘查方法技術試驗和有效性評價,建立了綜合勘查模型,指出了成礦遠景區,圈定了找礦靶區,並對重點找礦靶區實施了工程驗證,獲得了8個方面的重要進展和顯著成果:

1)基於1:5萬水系沉積物和1:2.5萬溝系次生暈資料,對鳳-太、柞-山、勉-略-寧三大礦集區的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分布規律進行了重新認識、全面總結,開展了化探異常圈定和成圖,並提出找礦預測區。

在鳳-太礦集區圈定以Au、Ag、Pb、Zn、Cu為主的5個異常帶和一個異常區,即蘇家溝-老鐵廠-黃柏塬異常帶、長溝-洞溝異常帶、雙王-(八卦廟-銅嶺溝)-南山異常帶、雙石鋪-鉛硐山-葦子坪-太白河獅子壩異常帶、西壩-王家塄異常帶和文家莊異常區;柞-山礦集區圈出以Au、Cu、Ag、As為主的3個異常帶,即北部老林-營盤街-豐北河Au、Ag異常帶、中部曹坪-上官坊Au-As異常亞帶和馬耳峽-穆家莊-元子街-馬鹿坪Au-Cu-As異常亞帶、南部二檯子-板板山-龍王廟異常帶; 在勉-略-寧礦集區圈出以Au、Zn、Ag、Cu(Ni、Co)為主的3個異常帶,即郭鎮-茶店異常帶、代家壩-艾葉口異常帶和鞏家河-雪花太坪-陳家壩異常帶。

2)選擇鳳-太礦集區典型鉛鋅、金礦床進行了物化探方法試驗研究,並對這些物化探方法進行了有效性評價。

對典型鉛鋅、金礦床的物探方法有效性試驗研究表明:①常規充電法適合於埋深200~500m的就礦找礦,應用前提是要求有較好的礦體天然露頭或人工揭露見到礦體,應用充電方法在鳳-太礦集區進行盲礦體追索效果極佳; ②TEM法有效探測深度可以達到500~700m以下,在圈定異常體的水平投影界線時准確性較高,但對推斷異常體深度的誤差較大,對含炭質岩層、含金屬礦物的岩脈、斷層及不同電性界面也會形成異常,對礦體形態判斷不利;③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法是電阻率-頻率測深,具有探測深度大、快捷、能及時提供視電阻率-頻率擬斷面圖等優點,但也有靜態效應、近場效應及場源附加效應,以及所測電阻率參數單一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解釋難度,推斷異常體深度的誤差較大; ④EH4方法具有較大的探測深度,由於工作頻率的限制,深部采樣間隔較大,使得該方法也有先天的明顯缺陷,在已知礦區的試驗結果與地質現象相反,勘查效果不佳。

1:2.5萬溝系次生暈測量、1:1萬(或1:5000)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和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學測量可有效圈定找礦靶區,評價不同地質體的含礦性。土壤金屬活動態測量等化探新方法對於尋找隱伏礦體具有較好的指示性。

3)採用新方法、新技術,完成了鳳-太礦集區柴螞金礦、沈家灣金礦和柞-山礦集區池溝銅礦蝕變礦物的ASD填圖試驗。

對已知礦區的蝕變礦物填圖試驗研究認為:①ASD蝕變礦物填圖方法是一種簡單、快速、低成本的勘查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判斷蝕變類型和礦化分帶,為勘探工程部署提供更充分的地質依據; ②ASD僅是對礦物的鑒定,而不能判斷礦床成因;③ASD儀器對含羥基礦物的辨別比較准確和快捷,而對硅化和鈉長石化的礦物成分難以區分;④開展ASD蝕變礦物填圖工作,選擇工作對象非常關鍵。對於與淺成-超淺成中酸性岩漿有關的金屬礦床,由於岩漿熱液所引起的蝕變帶范圍一般遠大於礦體的范圍,並且蝕變帶中的礦物組合有一定的空間分布規律性,蝕變礦物填圖效果往往比較明顯,而對於沉積岩區或與區域變質有關的金屬礦床,由於這些礦床在形成過程中不發育或僅發育小規模的蝕變,且蝕變礦物組合的規律性不明顯,因此利用ASD儀器開展蝕變礦物填圖,判斷蝕變類型和礦化分帶效果較不明顯。

4)開展的大比例尺遙感圖像解譯指示性強,為找礦選區提供了信息支撐。

通過對鳳太地區1:5萬和1:1萬遙感影像數據的處理和解譯,認為:①在秦嶺中高山強覆蓋地區開展大比例尺遙感影像解譯,Aster數據和IKONOS數據均能夠滿足解析度方面的要求,採用彩色合成、數據融合等手段進行數據處理,能夠有效地增強數據的可分辨程度; ②採用Aster數據的多光譜特性在1:5萬層次進行特徵礦物蝕變信息的提取較ETM/TM數據具有較高的優越性;③利用Aster數據開展1:5萬層次影像解譯,遙感信息提取成果及地質解譯與已知地質要素吻合程度較高;④利用IKONOS數據開展1:1萬層次影像製作,在微觀地質單元的解譯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如對小面積的碳酸鹽岩(及其褶皺構造)分布區域以及人類采礦形跡能夠達到詳細解譯的程度,遙感解譯與地質吻合程度較高,對於找礦選區可提供指示信息。

5)建立了三大礦集區中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提出了秦嶺造山帶多數金屬礦床的「兩期/二元成礦控礦」模式。

通過對研究區內典型礦床的地質特徵、地球化學特徵、成礦規律、礦床成因及最新測試數據的綜合分析,建立了鳳-太礦集區八方山-二里河鉛鋅礦床、八卦廟金礦床,柞-山礦集區銀洞子銀鉛多金屬礦床、穆家莊銅礦床,勉-略-寧礦集區煎茶嶺金礦床、銅廠銅(鐵)礦床等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並提出找礦標志。區域成礦規律研究發現,秦嶺造山帶中的多數金屬礦床,經歷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礦和後期構造改造就位的成礦過程,從關鍵控礦因素分析,造山帶中的多數礦床具有明顯的「兩期/二元成礦控礦」規律,即同一區域的礦床既受某一特定構造時期的成礦環境及其成礦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礦元素組合,同時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構造岩漿改造作用控制,多數礦床的最終就位主要受區域晚期造山構造岩漿作用控制。根據這一共性控礦規律,秦嶺造山帶礦床往往具有變質熱液礦床和岩漿熱液礦床的基本特徵,礦床的富集空間主要為斷裂構造、褶皺虛脫部位和印支-燕山期侵入體內外接觸帶。

6)對山陽池溝銅礦進行了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同位素年代學、礦產勘查學及遙感等多學科系統研究,獲得了礦床成岩成礦年齡,認為該礦床為斑岩型銅礦。

系統的LA-ICP-MS測年研究表明,Ⅰ號岩體結晶年齡為(146±1)Ma,Ⅱ號岩體年齡為(148±1)Ma,Ⅲ號岩體年齡為(141±1)Ma,Ⅳ號岩體年齡為(144±1)Ma,V號岩體年齡為(140±1)Ma,Ⅵ號岩體年齡為(146±1)Ma,池溝小岩體形成於140~148Ma。該礦床輝鉬礦Re -Os測年顯示,礦石的形成時代為148Ma,與岩體的形成時代一致,表明岩體的侵入與礦化存在時、空和成因聯系,礦床屬斑岩型銅礦床。

7)初步建立了秦嶺中高山地區Pb、Zn、Ag、Cu、Au礦床快速勘查評價技術方法組合體系和隱伏礦床的綜合勘查模型。

快速勘查評價技術方法組合為:①預查選區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綜合研究+水系沉積物測量+激電剖面+地質地化剖面; ②普查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地質填圖+溝系次生暈加密+高精度磁測+TEM/CSAMT +工程式控制制; ③詳查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地質填圖+大功率激電+井中/井地充電+工程式控制制。以上方法組合依據不同的礦種、礦床類型和成礦環境等有所區別,但地質和綜合研究工作貫穿於所有方法的整個應用過程中。

綜合勘查模型為: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綜合研究確定找礦遠景區→TEM、激電和或CSAMT物探方法與化探溝系次生暈加密確定勘查靶位→鑽探、坑探或槽探發現礦體→坑道或鑽孔充電確定礦體走向和延伸,指導探礦工程布設→系統勘查,控制礦體,圈定估算資源量。

8)找礦勘查驗證取得重大進展和發現。

通過成礦理論預測選區,依據綜合勘查模型選擇投入有效的找礦方法組合,實施工程驗證,新獲得鉛鋅332+333+3341資源量28.7×104t,銅332+333+3341資源量20×104t,實現了產學研密切結合推動地質找礦突破的重要目標。

在秦嶺造山帶風-太礦集區取得了鉛鋅礦找礦重要成果,在白楊溝、東塘子鉛鋅礦區深部找礦取得了良好效果,白楊溝鉛鋅礦新增鉛鋅332+333+3341資源量4.3×104t,東塘子鉛鋅礦新增鉛鋅332+333+3341資源量24.4×104t。

在柞-山礦集區取得了斑岩銅礦重大發現,勘查發現了山陽池溝斑岩型銅礦。該礦床主要由池溝隱伏鉬礦化帶、Ⅰ號銅鉬礦化帶、付桑溝矽卡岩銅礦化帶和Ⅳ號銅礦化帶組成。綜合研究認為,銅礦化與石英閃長岩關系密切,在已控制岩體和圍岩中黃鐵礦化和黃銅礦化發育。初步預測硫化物富集於Ⅰ、Ⅲ、Ⅳ號岩體中。岩體形態復雜,產狀陡立,Ⅳ號岩體尚未控制到根部,判斷岩體沿東西方向侵入。通過地表和深部工程,池溝銅礦預獲銅333+3341資源量14.7×104t。

在勉-略-寧礦集區取得了銅礦勘查重大進展,在銅廠礦床西延部位勘查發現了徐家溝銅礦床。地表目前共圈出3條銅礦化蝕變帶,根據工程式控制製程度,現已在Ⅰ號礦化蝕變帶中圈定出11個銅礦體,Ⅱ號礦化蝕變帶中初步圈定出2個銅礦體,預獲銅332+333+3341資源量5.4×104t。另在徐家溝銅礦外圍圈定兩個找礦預測區:徐家溝南礦帶和黃泥梁礦帶,預測這兩個成礦帶遠景資源量在(10~15)×104t間。

閱讀全文

與認知一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