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熱下寒證
根據你所述,我們認為你主要可能是脾胃虛弱、虛火上炎,有脾腎陽虛、腎陰陽兩虛的問題。建議:一、用葯:1、右歸丸與香砂養胃丸(此用於脾胃虛弱大便溏稀時,如果大便基本正常或稍干則服小建中顆粒)。2、晚上盜汗嚴重,可用中葯五倍子貼肚臍。方法五倍子打粉,每次3-5克,溫水調和放入紗布,用膠布固定,睡前貼起床去2-7天。二、食療:1、紅豆薏米綠豆粥:干紅豆薏米綠豆各30克(也可以干紅豆薏米各50克),用豆漿機常規打成熟漿後分兩三次溫服(也可晚上用保溫瓶等量洗凈,倒入半瓶開水,第二天白天喝湯,晚上煮煮吃粥),先連服七日後減至每星期二至三次到一次。2、喝薑糖茶:乾薑粉5-9克(每天1-2次),開水沖泡10-15分鍾,加適量的紅糖當茶飲。3、可早上吃雞蛋羹,方法:雞蛋兩個打散蒸熟後,出鍋時在上面一層桂皮粉(肉桂)約3-5克的量。三、調理:1、平衡心態、樂觀積極,不要過分的壓抑或放縱自己。2、飲食均衡,可適當多吃溫熱性的食物,少吃寒冷食物(特別是冷飲)。3、勞逸結合(加強鍛煉)、注意保暖。 4、用艾葉泡腳(最好在泡腳前喝40-100毫升溫艾葉水)。方法:干艾葉10到15克,與5公斤冷水同煮,開後改小火10-15分鍾關,能下腳時算起泡20-40分鍾(有保溫瓶的話,可在瓶中長的放半支、短的放兩節艾柱,用開水泡5-10分鍾後,再兌水泡腳)。記住,水一定要沒過腳踝,水溫不低於35-42度。可連續泡3-5天(以後每星期1-2次即可),頭天可多出點汗,後以微出汗則止。
2. 中醫「上實下虛」(上熱下寒)的辯證治療方法
實則瀉之,引火下行。虛則補之,溫陽通脈。您要是知道黃元御的氣機運行理論就好了。
羅大論常在電視上侃的肝隨脾升,膽隨胃降。或者找本《四聖心源》看看。就明白了。
3. 關於中醫六經辯證和主證
六經辨證乃仲景之辯證法, 修改完善等下
六經為 太陽 陽明 少陽 太陰 少陰 厥陰
以陰陽為總綱,用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作為辨證綱領,從邪正盛衰、病變部位、病勢的進退緩急等方面對外感病進行分析辨別,並用以指導臨床治療的辨證方法
太陽病證治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就是說凡是這樣的都是太陽病,
又分兩類: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概括:凡出現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脈浮等脈證,就叫太陽病。分兩類,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
陽明病證治 (原文你可以不看,看我後面給你的解釋)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陽明病外證雲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陽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概括:凡出現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脈大等證,就叫陽明病。
陽明病分經證和腑證二類;陽明經證是邪在胃中的病變;陽明腑證是邪在大腸的病變。
還不好理解,白話解釋就是
陽明病有兩種類型,一個是熱症(胃),一個是實證(大腸)
1 症狀為:大渴、大熱、大汗出、脈洪大 四大的,為陽明熱症
2 症狀為:大便秘結,燥屎不下的,為陽明實證
少陽病證治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鞭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
概括:凡出現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細等脈證,就叫少陽病。
少陽證是邪在肝膽的病變。
太陰病證治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鞭。」
概括:凡是出現 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脈緩弱等證,就叫太陰病。
是脾虛濕盛,病在脾經病變。
厥陰病證治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時安者,此為藏厥。」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發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概括:厥陰病在臨床上可歸納為四類:
(1)上熱下寒證: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為上熱證;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為下寒證。
(2)厥熱勝復證:為四肢厥逆與發熱交錯出現。
(3)厥逆證:就是四肢厥冷,輕者不過腕踝,重者可越過肘膝。
(4)下利吐噦證:
熱利下重為濕熱下利;
下利譫語為實熱下利;
下利清谷為虛寒下利。干嘔、吐涎沫、頭痛為寒飲嘔吐;
嘔而發熱為發熱嘔吐;噦而腹滿為里實噦逆。
少陰病證治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概括:少陰病是六經中最後層次和最危重的階段,
出現精神極度衰憊、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狀態。
少陰病是邪在心腎的病變,分寒化熱化二種。
六經辯證是《傷寒論》中重點內容,我是中醫學院七年制本碩連讀的學生,傷寒論學了以個學期,當然也學了別的科目。當你學完傷寒論,六經辨證思路和症狀你就很清晰了。如果你還沒學傷寒論,推薦你可以提前看看,原文需要背誦,背下來才是自己的。
以上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4. 傷寒論 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為什麼 什麼是陽病,什麼是陰病
陽病指張仲景六經辯證的三陽脈為病,(即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
概括:凡出現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脈浮等脈證,就叫太陽病。
凡出現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脈大等證,就叫陽明病。
凡出現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細等脈證,就叫少陽病。
「陽病見陰脈者死」,指三陽病過程中,脈象由表現為陽氣亢奮,搏指有力的「陽脈」,轉為氣息微弱,應指乏力的「陰脈」,反映了正氣衰敗,「陽去入陰」,病勢深重的病理機轉,故稱「死」候。
陰病指三陰脈為病(即少陰病,厥陰病,太陰病)
概括:臨床上凡是出現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脈緩弱等證,就叫太陰病
厥陰病在臨床上可歸納為四類:(1)上熱下寒證 (2)厥熱勝復證:為四肢厥逆與發熱交錯出現。 (3)厥逆證:就是四肢厥冷,輕者不過腕踝,重者可越過肘膝。 (4)下利吐噦證:熱利下重為濕熱下利;下利譫語為實熱下利;下利清谷為虛寒下利。干嘔、吐涎沫、頭痛為寒飲嘔吐;嘔而發熱為發熱嘔吐;噦而腹滿為里實噦逆。
少陰病是六經中最後層次和最危重的階段,多出現精神極度衰憊、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狀態。
陰證而見浮大數動洪滑之陽脈,雖然脈與證不相符,但在傷寒來說,多為陽氣來復,正能勝邪,從陰出陽之象,提示病情好轉。
5. 黃連湯證與半夏瀉心湯證均為寒熱錯雜證,二者有何不同
黃連湯主要治療上熱下寒,胃有熱而吐,下有寒而利,方中用黃連清胃熱,用乾薑溫脾寒,半夏止嘔,桂枝交通寒熱,甘草大棗補脾之虛。半夏瀉心湯證乃寒熱錯雜,氣機不得升降,形成氣痞。
6. 上熱下寒是什麼意思
上熱下寒,病證名. ①寒熱錯雜表現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時期內,上部表現為熱性,下部表現為寒性的證候.如外感病誤用攻下,引致大瀉不止,津液損傷,使熱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則咯黃痰或血痰;寒盛於下則泄瀉,肢冷,脈沉遲.《靈樞·刺節真邪》:「上熱於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②指腎陽虛,陰寒盛於下,火不歸原而虛陽上浮.這累寒熱不調的疾病很多,跟患者帶來很多痛苦,治療起來不易掌握寒熱葯的比例。 胃熱腸寒 1,胃熱胃熱,即是胃火。多由邪熱犯胃;或因嗜酒、嗜食辛辣、過食膏粱厚味,助火生熱;或因氣滯、血瘀、痰,濕、食積等郁結化熱、化火,均能導致胃熱(胃火);肝膽之火,橫逆犯胃,亦可引起胃熱(胃火)。 其病理表現是,胃熱熾盛,則腐熟功能過於亢進,可出現胃中嘈雜,消谷善飢等症,熱盛火熾,多消爍津液,而致燥熱內結, 胃失和降,可見口苦、口渴引飲、大便秘結等症。甚則耗傷陰液而致胃陰虛。胃火上炎,可致胃氣上逆,可見惡心、嘔吐酸苦黃水等症。胃火循經上炎,或為齒痛齦腫,或為衄血,火熱灼傷胃之脈絡,則血上溢而為嘔血。 中醫詞典相關釋義: 【胃熱(胃中熱)】指胃受了邪熱,或過食煎炒燥熱的食物,出現口渴,口臭。易 飢嘈雜,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胃熱化火時,則見口腔糜爛, 牙周腫痛等。參見「胃火上升」條。 【胃熱殺谷】殺谷,是穀食易消的意思。胃的功能主腐熟水谷,胃中熱則腐熟作用過盛,食下不久,即感飢餓,叫胃熱殺谷。如雖多食而身體反得不到營養而見消瘦,這種現象,稱為「消谷善飢」。參見該條。 【胃熱壅盛(胃火熾盛)】形容胃熱的嚴重程度。主要症狀有煩渴喜冷飲,口臭,口唇燦爛,牙周腫痛,脘腹灼熱,小便黃短,大便秘結,舌紅苔黃厚等。如溫熱病見胃熱壅盛,即陽明實熱,可出現神昏譫語,狂躁等症。 【胃火上升】指胃熱化火,出現口腔炎症的病理。如口臭,牙齦腫痛,甚或牙齦出血等。參見「胃熱」條。 以上是網路搜索條。 胃熱---不單純指胃,代表上部。 2,腸寒,代表下部--腹腿 腹部冷,腳涼等 一個人身上存在以上的證型,症狀就不那摸單純了,變化多多。 1,熱在上寒在下,寒熱不衡,熱不下,則熱氣上浮---口嗅,牙出血,頭暈,舌質紅; 2,下寒----腹冷,命門[小腸丙火]火衰,火衰吸收不好,大便塘薄,舌苔根部白膩。 中醫有的說脾虛生濕,濕阻氣,氣郁化火,以成濕熱
7. 寒熱錯雜證的治法
上熱下寒者,治宜寒熱並用,厥陰寒證則宜溫里寒,厥陰熱證則宜清下熱,厥多熱少治宜溫陽。厥少熱多自愈。
8. 虛寒證的表現症狀
虛寒症的表現很廣泛,筆者在平時接診這類患者時發現患者一般都有以下的情況:頭暈眼花,語聲低微,心悸氣短,四肢無力,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等。血氣虛的患者由於供血不足,所以會頭暈眼花,腦海經常感覺一片空白,不愛思考問題,有眩暈的感覺,眼經常會發眼黑或冒金星,特別是久蹲突然站起來時更甚,有要倒下去的感覺。由於中氣不足,患者一般都是少言懶語的,說話的聲音不夠響亮,平時不勞動也感覺怠倦無力,無精打采,對性生活及周圍事物漠不關心。也因為血氣差,微循環不好,所以一般患者都是面色和口唇蒼白無華,指甲淡紅軟弱,甲薄,有的反甲,用東西輕輕按一下,甲面由白色轉向紅色要比正常人的要慢得多,指甲根部的白圈一般沒有或很小,無正常人的大。患者經常要睡覺,但是每天就是睡足十個小時也會感覺睡眠不足,睏倦無力。也會畏寒肢冷的,典型就是手足冰冷,特別是在冬天睡覺時就算是睡到深夜,手足也難得到暖和,也難以入睡。因氣血虛,使患者易心悸,氣短,此類患者一般不能從事長時間的體力勞動,特別是重勞動,有的患者在上樓時也會感到心悸氣短。有的患者還會有食慾差,夜長尿多,等等。
9. 中醫內熱和外熱如何區別
內熱多為陰虛.陰虛則內熱,陽虛則外寒.也就是說病因是由於體內陰液不足,陽氣顯的相對過盛,從而出現的口乾,低熱,煩燥,顴嫩紅,脈細弱等症狀,如一些結核性的病等.
外熱多為實症.病因多為外感.如外感感冒類.病人多出現的症狀是滿面通紅,口乾喜喝冷水,高熱,細洪大等症狀.
10. 上熱下寒證的介紹
上熱下寒證,泛指上部有寒、下部有熱,熱證、寒證同時出現的一類的證候。亦即寒熱錯雜表現之一。出《靈樞·刺節真邪》。多為陽盛於上,陰盛於下。症見胸中煩熱,頻欲嘔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虛寒,陽氣上越之症,症見足脛寒冷,而面微紅似酣,兼見形寒,脈沉細,或伴大便泄瀉,又稱戴陽,為虛脫癥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