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不屬於管理會計研究成果

不屬於管理會計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19 09:21:22

Ⅰ 選項中不屬於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區別內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區別主要在於:

1、會計主體不同 :管理會計主要以企業內部各層次的責任單位為主體,更為突出以人為中心的行為管理,同時兼顧企業主體;而財務會計往往只以整個企業為工作主體。

2、基本職能不同 :管理會計主要履行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和考核的職能,屬於「經營型會計」;財務會計履行反映、報告企業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職能,屬於「報帳型會計」。

3、具體工作目標不同 :管理會計作為企業會計的內部管理系統,其工作側重點主要是為企業內部管理服務;財務會計工作的側重點則在於為企業外界利害關系集團提供會計信息服務。

拓展資料

管理會計(Management Accounting),就是成本管理會計的簡稱,是一個管理學名詞。管理會計是從傳統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來,與財務會計並列,著重為企業進行最優決策,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服務的一個企業會計分支。為此,管理會計需要針對企業管理部門編制計劃、作出決策、控制經濟活動的需要,記錄和分析經濟業務,「捕捉」和呈報管理信息,並直接參與決策控制過程。

財務會計是指通過對企業已經完成的資金運動全面系統的核算與監督,以為外部與企業有經濟利害關系的投資人、債權人和政府有關部門提供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盈利能力等經濟信息為主要目標而進行的經濟管理活動。

財務會計是現代企業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通過一系列會計程序,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並積極參與經營管理決策,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服務於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第一,財務會計有助於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業透明度,規范企業行為。

企業財務會計通過其反映職能。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方面的信息,是包括投資者和債權人在內的各方面進行決策的依據。

第二,財務會計有助於企業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濟效益、經營成果、競爭能力和發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前途和命運。

第三,財務會計有助於考核企業管理層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

企業接受了包括國家在內的所有投資者和債權人的投資,就有責任按照其預定的發展目標和要求,合理利用資源,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接受考核和評價。

Ⅱ 不屬於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區別內容().A

1、工作的側重點不同(1)財務會計的側重點在於根據日常的業務記錄,登記賬簿,定期編制有關的財務報表,向企業外界具有經濟利害關系的團體、個人報告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其具體目標主要為外部提供財務報告信息。(2)管理會計側重點在於針對企業經營管理遇到的特定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以便向企業內部各級管理人員提供預測決策和控制考核所需要的信息資料,其具體目標主要為企業內部管理服務2、作用時效不同(1)財務會計的作用時效主要在於反映過去,無論從強調客觀性原則,還是堅持歷史成本原則,都可以證明其反映的只能是過去實際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因此,財務會計實質上屬於 「報賬型會計」。(2)管理會計的作用時效不僅限於分析過去,而且還在於能動地利用財務會計的資料進行預測和規劃未來,同時控制現在,從而橫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態。管理會計面向未來的作用時效擺在第一位,而分析過去是為了控制現在和更好地指導未來。因此,管理會計實質上屬於 「經營型會計」。3、遵循的原則、標准不同(1)財務會計工作必須嚴格遵守《企業會計准則》和行業統一會計制度,以保證所提供的財務信息報表在時間上的一致性和空間上的可比性。(2)管理會計不受《企業會計准則》和行業統一會計制度的完全限制和嚴格約束,在工作中可靈活應用現代管理理論作為指導。4、信息的特徵、載體不同(1)財務會計能定期地向與企業有利害關系的集團或個人提供較為全面的、系統的、連續的和綜合的財務信息。財務會計的信息載體是有統一格式的憑證系統、賬簿系統和報表系統,統一規定財務報告的種類。(2)管理會計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為滿足內部管理的特定要求而有選擇的、部分的和不定期的管理信息。管理會計的信息載體大多為沒有統一格式的各種內部報告,而且對報告的種類也沒有統一規定。5、方法體系不同(1)財務會計的方法比較穩定,按照特定的會計准則和制度核算經濟事項,數字運算相對簡單。(2)管理會計可選擇靈活多樣的方法對不同的問題進行分析處理,即使對相同的問題也可根據需要和可能而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處理,在信息過程中大量運用現代數學方法。6、工作程序不同(1)財務會計必須執行固定的會計循環程序。無論從製作憑證到登記賬簿,直至編報財務報告,都必須按規定的程序處理,不得隨意變更其工作內容或顛倒工作順序。同類企業的財務會計工作程序往往是大同小異的。(2)管理會計工作的程序性較差,沒有固定的工作程序可以遵循,有較大的迴旋餘地,企業可根據自己實際情況設計管理會計工作的流程。這樣會導致不同企業間管理會計工作的較大差異。7、觀念和取向不同(1)財務會計將其著重點放在如何真實准確地反映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人、財、物要素在供、產、銷各個階段上的分布及使用、消耗情況上,十分重視定期報告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質量。(2)而現代的管理會計不僅著重實施管理行為的粗放型結果,而且更為關注管理的過程,即事前、事中、事後控制,目的是總結過去、控制現在、規劃未來。

Ⅲ 關於管理會計的問題

自從會計學科產生「同源分流」之後,管理會計得到迅速的發展。20世紀管理會計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追求效率的管理會計時代(20世紀初到50年代)

20世紀管理會計的發展源於1911年西方管理理論中古典學派的代表人物——泰羅(F.W.Taylor)發表了著名的《科學管理原理》(PrinciplesofScientific Management)。伴隨著泰羅科學管理理論在實踐中的廣泛應用,「標准成本」(Standard cost)、「預算控制」(Budget control)和「差異分析」(Variance analysis)等這些與泰羅的科學管理直接相聯系的技術方法開始被引進到管理會計中來(余緒纓,1983)。與此同時,會計學術界也開始涉及管理會計有關問題的研究。從1918年開始,哈里森(G.C.Harrison)一直致力於標准成本的研究,先後發表了《有助於生產的成本會計》(Cost Accountingto Aid Proction)、《新工業時代的成本會計》(Cost Accounting in the New Instrial Day)和《成本會計的科學基礎》(Scientic Basis for Cost Accounting)等著作。1919年創立的美國全國成本會計師協會(2)有力地推動了標准成本計算的開展。到20年代,標准成本已經十分普及並有了很大發展。1930年,哈里森還把他對標准成本計算的研究成果寫成了《標准成本》一書(費文星,1990)。1920年美國芝加哥大學首先開設了「管理會計」講座,主持人麥金西(J.O.Mckinsey)被譽為美國管理會計的創始人。1921年6月美國國會頒布了《預算與會計法》,對當時的私營企業推行預算控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了全面介紹預算控制的理論,麥金西於1922年出版了美國第一部系統論述預算控制的著作《預算控制論》(Budgetary control)。同年,奎因坦斯(H.W.Quaintance)出版了《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入門》(ManagerialAccounting:an Introction to Financial Management)一書,第一次提出了「管理會計」這個名稱。1924年麥金西又公開刊印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管理會計」命名的著作《管理會計》(ManagerialAccounting)。同時,布利斯(Bliss)所寫的一部管理會計方面的著作《通過會計進行經營管理》(ManagementThrough Accounts)也問世了(楊宗昌等,1992)。美國會計史學界認為,上述幾部著作的出版,標志著管理會計初步具有統一的理論。

以標准成本、預算控制和差異分析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會計,其基本點是在企業的戰略、方向等重大問題已經確定的前提下,協助企業解決在執行過程中如何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經濟效果問題。盡管如此,同企業管理的全局、企業與外部關系等有關問題還沒有在管理會計體系中得到應有的反映。這個時期的管理會計追求的是「效率」(Efficiency),它強調的是把事情做好(DoingThingRight)。

(二)追求效益的管理會計時代(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進入了所謂戰後期。這時的西方國家經濟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形勢,戰前曾風靡一時的「科學管理學說」就顯得非常被動,其重局部、輕整體的根本性缺陷暴露無遺,並不能與之相適應。正是由於泰羅的科學管理學說的根本缺陷,不能適應戰後西方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和要求,它為現代管理科學所取代,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現代管理科學的形成和發展,對管理會計的發展,在理論上起著奠基和指導的作用,在方法上賦予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術,使其面貌煥然一新。

在50年代,為了有效地實行內部控制,美國各大企業普遍建立了專門行使控制職能的總會計師(Controller)制。1955年美國會計學會擬定計劃,對施行控制最常用的成本概念加以明確。在1958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又以管理實踐中的各種管理會計方法為素材,對其本質意義和使用方法作了說明。在該份報告中明確地指出了管理會計基本方法即標准成本計算、預算管理、盈虧臨界點分析、差量分析法、變動預算、邊際分析等,從而組建了管理會計方法體系的基礎。60年代,電子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業績會計」和「決策會計」,從而使管理會計的理論方法體系進一步確定。1962年貝格爾(Becker)和格林(Green)發表的《預算編制和職工行為》(Budgetingand Employee Behavior)對管理會計的另一個重要內容——行為會計作了精闢的論述。進入70年代之後,又有柯普蘭(Caplan)的《管理會計和行為科學》(ManagementAccountingand BehavioralScience)、霍普伍德(Hopwood)的《會計系統和管理行為》(An Accounting System andManagerialBehaviour)等優秀著作問世。上述這些著作對管理會計理論方法體系的形成與完善具有一定的意義。到70年代末,美國學術界對於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可謂達到了高峰,僅以成本(管理)會計命名(3)的專著和教科書就有近百種之多,可謂群芳競香,百花爭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穆爾(Moore)和傑德凱(Jaedicke)合著的《管理會計》(Managerial Accounting)、納爾遜(Nelson)和米勒(Miller)合著的《現代管理會計》(ModernManagerial Accounting)和霍恩格倫(Horngren)的《管理會計導論》(Introction to ManagementAccounting)等。這些著作在美國相當流行,被公認為美國各大學會計專業的權威教材(楊宗昌等,1992)。這個時期的管理會計追求的是「效益」(Effective),它強調的是首先把事情做對(Doing Right Thing),然後再把事情做好(DoingThing Right)。至此,管理會計形成了以「決策與計劃會計」和「執行會計」為主體的管理會計結構體系。

(三)管理會計反思時代(20世紀80年代)

進入80年代,由於「信息經濟學」(InformationEconomics)和「代理理論」(AgencyTheory)的引進,管理會計又有新的發展。但是,面對世界范圍內高新技術蓬勃發展並廣泛應用於經濟領域,管理會計又顯得有些過時落伍。「管理會計過時了」,「管理會計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等呼聲很高。

在西方管理會計的發展歷程中,管理會計的研究存在兩大流派:傳統學派和創新學派(李天民,1988)。傳統學派主張從早期的標准成本、預算控制和差異分析的立場出發,一切以成本為中心,重視歷史經驗的積累,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並就如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提高經濟效益提出一些新課題。傳統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查爾斯。T.霍恩格倫(Charles.T.Horngren)教授、哈佛大學的羅伯特。N.安東尼(Robert.N.Anthony)教授、德克薩斯大學的威爾思(Wells)教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羅伯特。W.斯卡彭斯(Robert.W.Scapens)教授等。查爾斯。T.霍恩格倫教授的《管理會計導論》(Introctionto Management Accounting)可以算是傳統學派的代表作。創新學派主張盡可能採用諸如數學和行為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研究管理會計問題。他們強調全面創新,偏好數學模型,依靠計算機技術解決預測、分析和決策所面臨的復雜問題。創新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羅伯特。S.卡普蘭(Robert.S.Kaplan)、大平路德大學的托馬斯。H.約翰遜(Thomas.H.Johnson)等。卡普蘭的《高級管理會計》(第一、二版)是創新學派的代表作(4)。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傳統學派指責創新學派理論脫離實踐,復雜的數學模型遠離現實世界。而創新學派則指責傳統學派視野狹隘、觀念陳舊、方法落後,難以適應新經濟環境的要求。但「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脫節」是西方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共同關注的問題。

這場紛爭促使西方管理會計理論研究進入一個反思期。正是這場紛爭改變了卡普蘭的觀念。進入80年代之後,一貫極力倡導管理會計研究必須大量引進數學分析方法,使之朝著緊密化方向發展著稱的創新學派代表人物卡普蘭卻認為管理會計研究方法必須改弦易轍,主張會計學者必須走出辦公室,到實踐中去,以尋求新的理論與方法(Kaplan,1983)。這標志著管理會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反思期(毛付根,1995)。

早在1984年,卡普蘭就指出:對於那些尚未從事會計實務的人而言,有關管理會計實務方法的知識純粹來源於教科書,而管理會計教科書中的方法與實例有相當一部分內容缺乏系統的觀察與實驗。特別是一些研究人員依然在追求構建高度復雜但卻日益偏離實際的數學分析模型。實際上,這些缺乏實踐基礎而又故弄玄虛的數學模型通常使實務工作者感到撲朔迷離,難以在實踐中應用(Kaplan,1984)。為此,卡普蘭認為,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會計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沒有理論指導的會計實踐則通常帶有盲目性。在會計科學的發展史上,理論與實踐常常不同步,經驗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方法卻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途徑(Kaplan,1986)。

1987年,卡普蘭與約翰遜合作出版了轟動西方會計學界的專著《相關性消失:管理會計的興衰》。他們認為近年來的管理會計實踐一直沒有多大變化。目前的管理會計體系是幾十年前研究成果的產物,難以適應新的經濟環境。這種早已過時的管理會計體系目前存在很大的危機,管理會計信息失去了決策的相關性。他們認為,現行的管理會計體系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才能適應當今科學技術與管理科學發展的新經濟環境(Johnson and Kaplan,1987)。針對上述觀點,西方管理會計學家作出了積極反映。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布拉米奇(Bromwich)和比姆尼(Bhimiani)合作的調研報告《管理會計:發展而不是革命》。該報告回顧了英國對管理會計實踐所開展的各項研究,認為盡管近年來英國管理會計在知識體系和技術方法上並沒有多大的變化,但是,管理會計實踐的性質卻發生了重要變化。他們並不認為管理會計目前存在著十分嚴重的危機,即便存在的話,也不像約翰遜和卡普蘭說得那麼嚴重。由此,他們也不認為管理會計體系需要革命性的徹底變革,而是應該在現有基礎上,通過對管理會計實踐經驗的研究,特別是通過案例研究逐步摸索出一套能夠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與方法體系。他們強調這個體系的建立應該是對現有管理會計體系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而不是對其作出徹底的否定和根本性的變革(Bromwichand Bhimiani,1989)。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斯卡彭斯(Scapens)則認為探討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應該從管理會計的理論本身去找原因,不能僅從客觀方面找理由或責備實際工作者。從管理會計理論方面而言,存在兩個比較嚴重的問題:(1)管理會計的知識體系不能滿足決策者的需要;(2)管理會計理論所依據的某些假設與現實不符。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管理會計研究人員需要重新研究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並深入了解實際情況。這是探討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原因並尋求縮短兩者差距的正確辦法(Scapens,1991)。

為此,卡普蘭等人致力於管理會計信息相關性的研究,迎來了一個以「作業」(Activity)為核心的「作業管理會計」(Activity-basedManagement Accounting)時代。從1988年到1990年,羅賓。庫珀(Robin Cooper)和卡普蘭連續在《成本管理雜志》(Journal ofCostManagement)推出多篇論述作業成本計算(Activity-basedCosting,ABC)的文章,從而在西方掀起了一場「作業成本計算」研究浪潮。「作業成本計算」和「作業管理」(Activity-basedManagement,ABM)成為西方管理會計教材的「新寵」。與波特提出的「價值鏈」(Value Chain)觀念相呼應,管理會計藉助於「作業管理」,又致力於如何為企業「價值鏈」優化服務。管理會計在20世紀80年代取得許多引人注目的新進展都是圍繞著管理會計如何為企業「價值鏈」優化和價值增值提供相關信息而展開。

縱觀20世紀90年代以前管理會計發展歷程,現代管理會計沿著「效率→效益→價值鏈優化」的軌跡發展。這個發展軌跡基本上圍繞「價值增值」(Value-added)這個主題而展開
(四)管理會計主題轉變的過渡時期(20世紀90年代)

進入90年代,變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環境的主要特徵。基於環境的變化,管理會計信息搜集的任務從管理會計人員轉移到這些信息的使用者,保證了企業能以一種及時的方式搜集相關信息,並據此作出反應。管理會計突破了管理會計師提供信息,管理人員使用信息的舊框框,而由每一個員工直接提供與使用各種信息。由此,管理會計信息提供者與使用者的界限將逐漸模糊(Anthony Atkinson,etc,1997)當然,管理會計也有助於促進企業適應環境的變化。例如,企業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變化導致「作業成本計算」與「作業管理」的產生,而「作業成本計算」與「作業管理」的應用又有助於「企業再造工程」(Corporation Reengineering)的實施,從而推動了企業組織的變革,提高了企業的競爭能力(胡玉明,1998)。這時,管理會計的主題已經從單純的價值增值轉向企業組織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性上來。因此,20世紀90年代可視為管理會計主題轉變的過渡時期。

科學的發展總是漸變式的發展。「科學發展的特點之一是繼承性」(葛家澍,1981)。美國密執根州立大學(MichiganState University)希爾茲認為管理會計研究正經歷一場復興,有關管理會計研究方面的著作和研討會在不斷增加,在由企業發起的研究活動中,學術研究人員起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Micheal D.Shields,1997)。希爾茲在美國會計學會(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AAA)主辦的《管理會計研究雜志》(Journal ofManagementAccounting Research)1997年第9卷上發表了題為《90年代北美管理會計研究》(Researchin ManagementAccountingby North Americans in the 1990s)的論文,對1990~1996年刊登於《會計、組織和社會》(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會計評論(The Accounting Review)、《當代會計研究》()、《會計與經濟學雜志》(Joum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會計研究雜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和《管理會計研究雜志》等六種主流雜志上有關成本管理會計研究的152篇論文進行歸類分析。從這些論文可以看出,管理會計研究的主題(Topics)、研究所涉及的理論基礎(Theories)、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和背景(Settings)都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與此同時,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ofWaterloo)的阿特金森(AnthonyA.Atkinson)等學者發表了題為《管理會計研究的新趨向》(NewDirectionsin 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的論文。根據阿特金森等學者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西方管理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趨勢體現在以下三個研究領域:管理會計在組織變化中的地位與作用、管理會計與組織結構之間的共生互動性、管理會計在決策支持系統中的作用(Atkinson,etc,1997)。

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是90年代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最為重要的發展之一,引起管理會計理論研究人員和實務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平衡計分卡是一種以「因果關系」為紐帶,戰略、過程、行為與結果一體化,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融合的績效評價系統。通過財務維度(Financial perspective)、顧客維度(Customerperspective)、內部業務流程維度(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 perspective)和學習與成長維度(Leaning and Growth)全面評價企業的經營績效。而所有維度的評價都旨在實現企業的一體化戰略。這是一種體現戰略導向的超越財務的績效評價系統(Kaplan and Norton,1996;2001)。

Ⅳ 以下哪一條不是管理會計質量特徵 a,相關性 b,客觀性 c,重要性 d,及時性

管理會計所提供的信息必須具備一下質量特徵。1.相關性,是指管理會計所提供的信息應該是具有對策有影響或對預期產生結果有用的特徵。2.准確性,是指管理會計所提供的信息在相關范圍內必須正確反映客觀事實。3.一貫性,是指同一企業不同時期應使用相同的規則、程序和方法,其目的在於使企業本身各個年度的管理會計信息能夠相互可比。4.客觀性,是指由兩個以上有資格的人利用相同的規則、程序和方法,對同樣的一組數據進行檢驗,可以得出基本相同的計量結果,得出基本相同的驗證結論。5.靈活性,是指數據能夠成為集中不同類型的信息從而為不同管理目的服務的程度。6.及時性,是指管理會計必須為管理當局的決策提供最為及時、迅速的信息。7.簡明性,是指管理會計所提供的信息,不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應該簡單明確、易於理解,使信息使用者理解其含義和用途,並懂得如何加以使用。8.成本效益平衡性,是指使用一種信息所話費的代價與其在決策和控制上所取得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藉以確定在信息的形成使用上如何以較小的代價取得較大的成果。

答案應該是C

Ⅳ 什麼是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的英文是「Management Accounting」,也叫「分析報告會計」,是企業會計的一個分支,它包括成本會計和管理控制系統兩大組成部分,是管理學中的一門專門學科。管理會計師是屬於管理會計人員提升的技能證書

管理會計主要針對企業管理部門編制計劃、作出決策、控制經濟活動的需要,記錄和分析經濟業務,「捕捉」和呈報管理信息,並直接參與決策控制過程。最終達到為企業進行最優決策,改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的目的。

(5)不屬於管理會計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管理會計研究的歷程(四個階段)

1、強調成本確認,主要注重成本核算的真實和精確。

2、強調成本相關性,主要注重不同目的的不同成本信息要求。

3、強調成本決策分析功能,主要強調成本管理的戰略價值。

4、強調成本的行為面,主要強調多人決策情形下各行為層面的激勵和考評。

Ⅵ 下列項目中,不屬於管理會計基本職能是的 A.規劃經營方針 B.參與經營決策 C.控制經濟過程 D.核算經營

D,,這是財務會計的職能

Ⅶ 管理會計在中國發展中的研究成果有哪些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管理會計學在國內企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由於我國引進時間晚,教育體制和社會經濟體制等多方面的因素,嚴重影響了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中的有效應用.本文首先分析了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的應用現狀,然後分析了產生這種現狀的原因,最後提出了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中的發展對策,以促進管理會計能健康、穩步發展.

我國學者對管理會計階段的認識,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以廈門大學余緒纓教授為代表的觀點。管理會計學科的階段劃分通常有三種方式:以工具或方法為依據;以理論學派的形成為依據;以時期為依據。盡管前兩種的劃分依據,其真實性與可靠性更強,然而由於管理會計在我國推廣與應用的歷史較短,國內學者對管理會計階段的劃分大都以「世紀」為單位,進行籠統的劃分,創新性不強。

閱讀全文

與不屬於管理會計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