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承租土地上的青苗及附著物補償的權益可轉讓嗎
根據物權法的規定,承租土地上的青苗以及附著物的補償的權益是可以進行轉讓的,你是可以進行單獨的轉讓,也可以合並起來一起轉讓的。
B. 著作權可以轉讓哪些權利
著作權包括人身權和財產權,這二者是否都能成為著作權轉讓的對象呢?我們認為人身權不能轉讓,著作權轉讓的權利范圍只能限於財產權。 原因如下:首先,著作人身權是基於作者創作作品的行為而產生的權利,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作品,每一個作品都反映了作者不同的思想和人格,而公民的人格尊嚴是受憲法保護的,擅自發表他人作品、將他人作品署為己名、擅自修改或者歪曲他人作品的行為會導致對他人人格尊嚴的侵害;其次,如果人身權成為著作權轉讓的對象,會產生大量欺世盜名的作品,高水平作者的署名可能商品化,最終結果是既產生大量低劣的作品,又敗壞署名作者的聲譽,這種混亂的局面無疑會引發一系列的法律和社會問題。綜上,人身權不宜成為著作權轉讓的對象,著作權轉讓只能限於著作財產權。 在世界各國的著作權立法中,有不少國家都明確規定著作人身權不可轉讓。如《英國著作權法》第94條規定:「第四章所賦予的權利(精神權利)不得轉讓。」我國《著作權法》第25條明確規定:「轉讓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應當訂立書面合同。」其中雖然沒有明確規定著作人身權不能轉讓,但由於已經明確規定了著作權轉讓的范圍僅限於著作財產權,故著作人身權被排除在著作權轉讓范圍之外是不言而喻的。
C. 著作權權益轉讓有什麼方式
著作權轉讓有以下方式:
1、直接轉讓。即轉讓人與受讓人直接就轉讓事項達成協商後,訂立書面轉讓協議;
2、通過中介轉讓。即轉讓人委託中介機構介紹,與受讓人取得聯系,三方訂立轉讓協議。
【法律依據】
2021年6月1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五條
轉讓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應當訂立書面合同。
權利轉讓合同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作品的名稱;
(二)轉讓的權利種類、地域范圍;
(三)轉讓價金;
(四)交付轉讓價金的日期和方式;
(五)違約責任;
(六)雙方認為需要約定的其他內容。
D. 人身保險里的可轉換權益有什麼用呢
在人身保險中,當投保人認為其他險種比現在自己投保的險種更有需求時,可以行使可轉換權益。無須退保重新投保,免除了因核保通不過,而導致拒保的可能,維護了投保人與被保險人的實際利益。
E. 公司轉讓,權益有哪些
1、股權轉讓合同的生效不同於股權轉讓的生效。股權轉讓合同的生效是指轉讓方與受讓方的合同約定對雙方產生法律約束力的問題,一般來說,如無特殊約定,股權轉讓合同自轉讓方與受讓方簽字蓋章後生效。股權轉讓的生效是指股權何時發生實際轉移的問題,也就是受讓方何時取得股東身份的問題,即從工商行政部門登記備案時起生效。股權轉讓合同生效後,還要合同雙方的適當履行,股權轉讓才能實現。股權轉讓合同無效或不生效,股權轉讓肯定不生效。
2、股權轉讓合同的生效只是確定了轉讓方與受讓方之間的權利和義務,股權的實際轉讓還有賴於對合同的實際履行。
股權的實際轉讓就是股權的交付,合同生效後,轉讓方可能依約履行,將股權交付受讓方,也可能一方或雙方違反合同而拒不交付股權、拒絕接受或拒絕付款,這就是股權的轉讓合同生效而未實際履行的狀態。受讓方享有股權交付和違約賠償的請求權,轉讓方享有協助履行和違約賠償的請求權。
股權是權利、義務的綜合體,對於財產結構和經營效果都不錯的公司,股權受讓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反之,則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風險和責任,特別是股東出資不到位和/或公司資不抵債時。
3、股權轉讓合同的履行,轉讓方的主要義務是向受讓方移交股權,具體體現為將股權轉讓的事實及請求公司辦理變更登記手續的意思正式以書面方式通知公司的行為。
轉讓方與受讓方權利的交接點是從該通知行為完成之時起。公司股東名冊變更登記前,受讓股份的新股東對其股權的處分權受到一定的限制,新股東對外宣稱其為公司股東,則應以公司向其換發的股票或出資證明或者股東名冊的登記為其證據。而受讓方的主要義務則是按照約定向轉讓方支付轉讓款。
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將股權轉讓結果記載於股東名冊、公司章程修改、變更工商登記等事項是公司的義務。公司董事負有及時辦理的義務,公司的其他股東負有配合、協助的義務。公司未及時履行義務的,受讓人可以起訴公司,公司應承擔相應的責任。但公司沒有義務去監督或判定轉讓合同約定的其他義務的履行情況。轉讓方在履行通知義務後,除有特別約定外,轉讓方的主要義務履行完畢,至於公司及其他股東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和行動,往往不在轉讓方的控制之中。受讓方不能正常取得股東身份或行使股東的權利,轉讓方對此沒有過錯的,就不用承擔因此而產生的後果,法院也不應支持受讓方以上述原因要求解除合同的請求。公司怠於或拒絕履行義務使受讓方不能正常取得股東身份或行使股東權利的,受讓方的權利可以通過起訴公司和/或董事得到法律救濟。法院可判令公司和/或董事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排除對股東行使權利的妨礙。
4、股權交付包括股權權屬變更和股權權能移轉。
有限公司的出資證明書以及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都是股東權屬證明形式,這是股權轉讓合同生效並得到履行的一個記載。權能的移轉是指股東對參與公司管理的共益權和分配公司盈利的自益權等各種權利的實際行使。權屬變更的價值在於法律對股權的認定和法律風險的防範。權能移轉的價值則在於股東投資的財產利益和其它權益的實際行使。權屬變更比權能移轉更重要,因為權能的行使若無權屬的支持,則沒有正當性。
實踐中,權屬變更而未移轉權能或移轉了權能而未辦理權屬變更的情況常常發生,這就給股權轉讓糾紛的產生埋下了禍種。因此,股權轉讓合同應對權屬變更和權能移轉做出明確約定。
5、受讓方在交易的過程中可能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支付股權轉讓對價的義務。
為了防範受讓方不履行支付股權轉讓的對價的風險,股權轉讓合同應明確約定定金罰則或違約賠償的范圍、違約賠償的計算方法,轉讓方可要求受讓方做出保證或提供擔保。
F. 保險人獲得的轉讓權益是多少,如何分配
保險理賠中在代位求償和車輛全損的情況下要填寫權益轉讓書。
權益轉讓書又稱代位書。載明被保險人獲得保險賠付,並將其向第三人要求賠償的權利相應轉移給保險人的書面憑證。通常由被保險人簽署認證。權益轉讓書是保險人向第三人行使
代位求償權的有利憑證,保險人可以憑此轉讓書向責任方追償。
轉讓追償權是一種重要民事行為,必須用書面形式將之明確表示,以免口說無憑,日後發生爭訟。另是保險人向第三者迫償的權益是來自被保險人的轉讓,從法律的角度,保險人與第三者他們並不存在法律關系,保險人不能直接向第三者追償,而權益轉讓書是向第三者行使追償權的惟一有效憑證與依據。
代位求償權既然是法定權利,其適用必然應符合法定的條件,才能為法律所認可。這些條件包括:
1、保險標的的損失是由第三人基於過錯造成的保險事故所引起只有當第三人依法應承擔責任,被保險人有索賠請求權,才存在向保險人轉讓賠償請求權的可能,即"無請求權,無代位權"。這是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的前提條件。
根據我國《
保險法》第47條規定:除被保險人的家庭成員或者其組成人員故意造成本法第45條第1款規定的保險事故以外,保險人不得對被保險人的家庭成員或者其組成人員行使代位請求賠償的權利。
2、只有在保險人根據保險合同賠付賠償金之後,其代位求償權才成立。根據財產保險的補償原則,當保險標的的損失由第三方造成保險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有兩種途徑獲得賠償。
3、保險人向第三者行使代位求償權以其支付的保險賠償額為限。保險合同是補償合同,保險人不得從中牟利,所以保險人代位求償的范圍是與其實際承擔的保險責任的范圍相統一。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所得的金額不得超出保險金的給付額。
若追償所得少於保險金給付額,由保險人自擔風險;若追償所得超過保險金給付額,超過部分應歸被保險人所有。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並不影響被保險人的其他權利。在保險人免賠10%的情況下,保險人只能按其實際承擔的保險責任,獲得相應的代位求償權。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G. 租賃合同權益是否可以轉讓
租賃合同權益經出租人同意可以轉讓。轉讓租賃合同權益需經出租人同意、由承租人與次承租人簽訂新的租房合同。租房合同中已經約定可以轉租的或出租人同意轉租的,承租人可以出租給第三人。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七百一十六條
承租人經出租人同意,可以將租賃物轉租給第三人。承租人轉租的,承租人與出租人之間的租賃合同繼續有效;第三人造成租賃物損失的,承租人應當賠償損失。承租人未經出租人同意轉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七百一十七條
承租人經出租人同意將租賃物轉租給第三人,轉租期限超過承租人剩餘租賃期限的,超過部分的約定對出租人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出租人與承租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H. 怎麼理解人身保險合同的「可轉換權益」
可轉換權益是在保險合同的有效期內,投保人可於保險合同生效後一段時期的生效對應日,將保險合同轉換為保險公司當時認可的終身、兩全或養老保險合同而無須核保;且其保險金額最高不超過保險合同的保險金額,但通常情況下被保險人達到一定年齡(如45周歲)的生效對應日以後不再享有此項權益。
轉換後的新保單將於轉換日開始生效,並將按原保單的核保等級、按轉換日被保險人的年齡及新保單的費率計算保險費。
I. 權利可以轉讓嗎,為什麼
當然可以轉讓 但不是所有權利都可以轉讓 具有人身屬性的權利不可轉讓
像合同權利轉讓 票據權利轉讓 知識產權轉讓等 就可以轉讓
J. 人身保險里的「可轉換權益」是什麼意思
一般來說,人身保險的投保人可以在合同生效滿2年的任何一年的生效對應日,把合同轉換成保險公司認可的終身壽險、兩全保險或養老保險合同而無須再經過核保;轉換後的保額不超過原合同的保險金額。
需注意,通常情況被保險人年滿45歲的生效對應日以後,不再享受此權益。具體規定參考產品條款或咨詢保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