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4怎樣理解戊戌變法運動的進步意義和歷史局限性
一.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1)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勢,具有進步意義。
(2)愛國救亡運動,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
(3)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二.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主要是由於
1.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只採取改良的辦法,並對封建反動勢力和列強寄於幻想,遠離了民眾,又害怕民眾,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歸於失敗。
2.同時頑固派非常強大,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希望中國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於是,中外反動勢力共同絞殺了維新運動。
3.歸根到底是由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決定,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很低,經濟基礎還很薄弱,資產階級力量弱小。資產階級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勢力相抗衡,這是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
事實證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道路行不通。
三.戊戌變法的結果
康有為等維新派早有以「尊君權」、「去太後」為目的的軍事政變計劃,看到後黨頑固派加緊政變准備,亦多方努力促成軍事政變計劃之實施。他們拉攏袁世凱,企圖藉助其兵力誅殺榮祿,包圍頤和園,劫持西太後,保護光緒帝,捍衛變法新政。光緒帝不知維新派計謀,但召見袁世凱,破格賞其侍郎頭銜,以備緩急可恃;且孤注一擲,大量提拔維新人士,擬開懋勤殿以議制度;又定於八月初五召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維新派和帝黨官員亦頻頻接觸伊藤,上折請聘其為新政顧問官。這兩件事更引起後黨集團極大疑忌,他們最害怕帝黨掌握武裝,最擔心維新派與外國勢力結合,促使帝國主義扶植光緒帝從慈禧手中奪權。於是慈禧決定搶先在光緒接見伊藤之前發動政變。八月初三,後黨御史楊崇伊向慈禧上密折,請太後「即日訓政」。後黨主將榮祿於同日調兵遣將,為發動政變預作軍事部署。維新派亦加緊行動,譚嗣同於當日夜訪袁世凱,策動袁執行「殺(榮)祿錮後」計劃。袁佯作應允,但借詞延緩執行。初四,慈禧突然從頤和園回宮,發動政變,幽禁光緒。初五,光緒在慈禧嚴密監視下,處理了兩件原先預定的政務,一是召見袁世凱「請訓」,二是召見伊藤博文。初六,慈禧假光緒帝名義,發布吁請太後訓政的詔書,宣布第三次臨朝訓政,下令逮捕康有為和康廣仁。袁世凱於初五「請訓」後回津,立即向榮祿告密,榮沉吟良久,得悉政變「已自內先發」的訊息後,始將袁告密內容密報慈禧。初九,慈禧下令逮捕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十三日此五人與康廣仁一起被殺於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支持變法維新的官員陳寶箴、江標、黃遵憲、李端?、張蔭桓等數十人或被捕系獄,或罷官,或遣成邊陲。除京師大學堂和通商、惠工、重農、育才等洋務項目外,廢除全部新政,戊戌變法失敗。
② 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是一次進步的改革運動,卻獲得與日本明治維新相反的結果。兩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改革與反改革的力量對比、實現改革的手段和改革所處的國際環境三方面。關鍵詞:戊戌變法 明治維新 改革100多年以前,當時的中日兩國是同處東方的封建國家,雖然兩國所進行的改革運動有諸多相同或相似之處,但是還是有些不同點,正是由於這些不同之處才使得改革的結果不同,從而也使我們看到了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原因和歷史的必然性。 一、中國的封建勢力比日本的封建勢力要強大得多。中國封建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占絕對統治地位,形成一個完整的封建主義體系,中國資本主義雖然獲得了初步發展,但仍微弱,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的依然是分散的小農業和城鄉手工業。正是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成為封建勢力賴以生存的基礎。我國自古國力強,周圍諸國都比較落後,故「天朝大國」、「地大物博」、「無求於人」的思想影響深遠,故步自封、妄自尊大的情緒十分強烈。所以,中國的封建勢力特別頑固。這股頑固的封建勢力,上有清政府的各級官僚,下有廣大的地主、紳士、僧尼道士和滿族旗民,並以慈禧太後為總頭目、總代表。19世紀60年代之後,中國最高統治權實際上一直由頑固派頭子西太後所掌握,光緒即位後,始終是個傀儡而已,一切稟命而行,甚至連人身自由也沒有。清朝最高統治集團分裂為帝黨和後黨後,後黨的人占據了各軍政要害部門,帝黨根本不掌握實權,光緒只不過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正是頑固派與洋務派這個階層,成為變法維新的不可逾越的障礙。在變法過程中,上有慈禧太後玩弄權術,下有各級官僚破壞阻撓,以致光緒所頒發的一系列變法詔書,都成為一紙空文。戊戌變法的先驅者們,本就沒有足夠強大的本階級的階級力量為後盾,又把自己的活動范圍局限於帝黨官僚和士大夫階層的小圈子裡面,不願接觸廣大群眾。他們害怕人民,害怕革命,深怕從此引起人民革命,把防止革命作為變法的推動力。正是由於戊戌變法缺乏社會基礎,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一旦頑固派卷土重來,發動政變,他們就勢單力孤,而不得不束手就擒。日本明治維新時的政局則不同於中國,封建制度危機日深,封建營壘急劇分化。生活狀況不斷下降的中下級武士,特別是下級武士當中有些人從事商業、手工業和各種自由職業;有的下級武士沖破了禁止「囤積經商」的封建法制和「門第」束縛,或收商人為養子,或入嗣商人為養子,從而同商業高利貸階層的利益密切聯系在一起。19世紀初,江戶二百個商家繼承人中有48人出身武土。另有相當數量的下層武士,或通過包稅、放高利貸、兼並土地和開墾新田等手段,成了新地主;或因為出身於富裕農民,在經濟利益上與新地主、資產階級有密切聯系,從而同他們保持著深厚的關系。由於階級關系的變動,武士階層不再是一個統一的社會集團了,他們從不同社會利益出發,不滿於掌權的上層封建集團的昏庸無能,要求實行改革。到19世紀初,武士中的少數先進知識分子掀起「蘭學」(因主要是從荷蘭人及其著作中學習西方)的熱潮,他們崇尚西方文化,承認其優越性,鼓吹維新。日本分裂的時期本就比較長,雖到16世紀末初步完成了統一大業,但德川幕府下設置的二百多個藩,仍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其中社會生產力較發達的西南諸蕃,曾於19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初,先後進行多次藩政改革,改革的結果,不僅使藩國的實力加強,而且使藩下級武士在藩政中的發言權也得以擴大。到50年代末,以外交內政兩大問題(將軍繼承問題和條約批准問題)為導火線,爆發了統治階級內部的一次大分裂,形成江戶幕府和京都朝廷兩大政治分野和兩大政治中心。下級武士和西南諸藩以及一批宮廷貴族背離了幕府,而同資產階級結成倒幕聯盟,在16歲的明治天皇周圍聚集了一大批倒幕派武士。而頑固勢力德川幕府的統治在農民起義的多次打擊下,本已搖搖欲墜,開始分崩離析;1867年12月發生「王政復古」的政變,德川幕府的勢力更進一步削弱。 二、中國的戊戌變法並不是通過武力奪取政權,來為自己創造前提條件。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基礎薄弱,中國資產階級先天不足,加之這些改良主義的先驅們大多是剛從地主階級中轉化過來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沒有經過一個對封建主義的批判過程,跳不出封建主義框框。這種經濟上的軟弱性和思想上的不徹底性必然導致政治上的動搖,使得他們缺乏徹底反封建的勇氣,不敢也不想推翻清王朝的反動政權,幻想在舊政權的基礎上,依靠一個無實權的皇帝,用和平合法的手段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戊戌變法成了上層少數人的活動,並沒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沒有農民起義的配合,又沒軍隊,沒有也不可能對西太後為首的頑固勢力發動武力討伐,因此在頑固派進攻面前束手無策。最後竟派譚嗣同去勸袁世凱,企圖依靠袁的三千軍隊一舉粉碎西太後的政變,保住光緒帝的地位和變法運動的成果,這不能不說明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的鋌而走險。
③ 戊戌維新運動的成就有哪些
第一,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第二,建立京師大學堂的建議得到保留。
④ 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
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在性質、結果方面存在哪些一致和差異?試綜合分析導致上述回差異的社會歷史原因。答
⑴.性質:
一致:都是資產階級的政治運動;
差異:前者重在改良;後者強調民主革命;
⑵.結果:
一致: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們思想,傳播了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都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都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差異:前者在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破壞下,很快失敗;後者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⑶.導致差異的社會歷史原因:
①.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分屬不同的階層,革命要求和政治主張不同;
②.運動的方式不同:維新變法運動是在封建制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良,革命派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統治;
③.維新變法運動是在民族危機嚴重的情況下倉促形成的,缺乏比較成熟的理論指導,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辛亥革命發生時,全國范圍內革命形勢成熟,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⑤ 維新變法取得了什麼成就
維新運動來的成就:第一自,沖破了滿清禁例,爭得某種程度出版結社的民主權利。第二,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獲得法律上承認。甲午以後,新工業從洋務派『官辦』、『官督商辦』的桎梏下解放出來,中國資本主義開始得到某些發展,洋務派把持新工業的權力開始衰落了。」范老又引1895年「維新派首領之一」胡燏棻《變法自強疏》和康有為《上皇帝書》中要求「開民廠以造機器」的主張,以及隨後清廷命各省「招商多設織布紡綢等局,廣為製造」的上諭,1897年張之洞奏摺所提及民辦工業蓬勃發展,「各省氣象日新,必且愈推愈廣」的情況,指出「這確是甲午戰後發生的新氣象,滿清政府第一次明令承認民間資本主義生產的合法,可以說是維新運動的重要收獲」。
⑥ 戊戌維新變法運動的成果之一是創辦了
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
京師大學堂,現在北大的前身
⑦ 近代史戊戌變法對制度上的探索活動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近代史戊戌變法對制度上的探索活動取得如下成效:
1.政治:允許官民上書言事;改訂律例;裁撤冗員;澄清吏治。
2.經濟:中央設立礦務鐵路總局、農工商總局,獎勵農工商業的發展;舉辦商會、農會等民間團體;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決算;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的特權,令其自謀生計。
3.文化教育:普遍設立中小學堂,京師設立大學堂;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書籍;准許設立報館、學會;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
4.軍事:精練陸軍,改習洋操;添置船艦,擴建海軍;裁汰舊軍。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指1898年(農歷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這年九月慈禧太後等發動政變,光緒被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和日本。譚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歷時僅一百零三天的變法終於失敗。
戊戌變法的實質:
戊戌變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政治改良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在總結洋務運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的主張。他們希望通過變法的道路,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實行君主立憲。
戊戌變法運動具有鮮明的愛國性質。它是一場試圖通過改革來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
⑧ 對戊戌變法的概括性評價
1、中國歷史學家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維新運動具有救亡和抵制人民革命的雙重性質,但變法主張的公開提出,起了主要是積極的政治影響。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蕭功秦:
戊戌人士激進變法的失敗,最直接的後果,是加劇了社會內部的政治兩極化過程。
一方面,這這場變法引起了以滿清權貴保守派的政治反動。他們以情緒化的方式,更為頑固地堅持「祖法不可變」的立場。一批更為昏庸、眼界更狹隘的「原教旨」保守派進入了權力中樞,並進而強化了朝野本來就存在的非理性的排外主義勢力。他們註定成為清王朝殘存的權威合法性資源的巨大消耗者。
另一方面,戊戌變法的失敗,使相當一批現代化知識精英,由於對體制內的變革失望,而開始走向體制外的革命。「革命排滿」從此成為日益強大的政治思潮。清王朝充當中國變革的主導者的可能性,將受到越來越嚴重的挑戰。
這種兩極化過程使中國未來的命運,將由此充滿了更多的變數。
2、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喜所:
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緣由不在康梁維新派的變法內容和詳細戰略上,而在於當時沒有呈現一個使變法勝利的整體的社會環境,以及與此相聯絡的強大的促進變革的政治和經濟力氣。
(8)戊戌維新運動的成果擴展閱讀:
戊戌變法後世影響——政治經濟
一、推動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後帶著光緒逃到西安,這給慈禧以慘痛教訓。簽訂《辛丑條約》後,慈禧太後下令實行新政,其內容有:編練新軍;廢科舉,建學堂;獎勵民辦工廠;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預備立憲;成立咨政院、咨議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經超出了當年維新變法的內容。
二、激起了民眾對滿清政府的憤恨,推動知識分子由維新向革命轉化。
戊戌維新失敗後,支持孫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對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識分子轉變為革命黨人(此條更准確的說應為戊戌政變的影響,而不是戊戌變法本身的影響。)。
⑨ 戊戌維新運動的成果之一是其創建了什麼大學
北大,其前身是京師大學堂
⑩ 戊戌變法只維持了103天,時間如此之短取得了什麼成就呢
說起清朝末年那場著名的「維新變法」運動,想必很多人對它都不陌生了!
維新變法,也叫戊戌變法、維新運動,由於它從開始到結束僅僅維持了103天,因此也被稱為是「百日維新」。這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向西方學習,實行多維度的變革,具體則包括改革政府、科學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等!
從歷史意義上來說,戊戌變法無疑是一場具有濃厚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同時也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那既然這樣,為何這場變法僅維持103天就失敗了呢?
當然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這場變法,及變法過程中各個人物勢力的內容,可以去看一下溥儀的這本《我的前半生》。那些很多你很難搞清楚的晚清歷史問題,基本上都能在此書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