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什麼成果填量詞
是:一項成果
通常用來表示人、事物或動作的數量單位的詞,叫做量詞。量詞,與代表可計數或可量度物體的名詞連用或與數詞連用的詞或詞素,常用來指示某一類別,為名詞所指派的物體可按其形狀或功用而被歸入這一類別(如漢語「三本書」中的「本」)。
名量詞分類
(1)專用名量詞
表示事物的計量單位。例如「條、根、枝、張、顆、粒、個、雙、對、斗、公斤、公里、畝」等。以上所舉的都是專用量詞。有些名量詞是從名詞借來的,例如「缸(一缸水)、碟兒(一碟兒花生米)、箱子(一箱子書)」等,這種量詞叫「借用量詞」。
(2)臨時名量詞
指的是某些名詞臨時處在量詞的位置上,被用作數量單位。例如:a. 端來兩盤餃子,拿來一瓶醬油。b. 坐了一屋子人,擺了一床東西。這種形式一般表示某處容納某物的數量。a組和b組的區別有兩點:1、a組的數詞可以是任何的數詞,b組的數詞一般只能是「一」。2、b組有強調數量多的意味,a組沒有。
(3)計量名量詞
主要是度量衡單位。例如:公斤、尺、畝、度等。
(4)通用名量詞
主要指多數名詞都適用的量詞。包括:種、類、些、點等四個。「個」這個量詞有了通用化的傾向,能夠和它組合的名詞越來越多。但是仍然有很多名詞只能用其專用的量詞,而不能用「個」替代。例如「電影」可以不說「一部電影」,而說「一個電影」。但「紙」無論如何不能說「一個紙」。
「去一趟、看一遍、做一次、哭一場」中的「趟、遍、次、場」,表示動作的數量單位,叫做動量詞。
㈡ 人物動作的細節描寫
「鈴鈴」,下班了。我哥哥馬上關上了機床,大步流星地奔到了水在頭旁,霎時間,那雙沾滿油污的「黑手」變白了。他三步並作兩步地來到車棚,推出了「飛鴿」,左腳剛一蹬自行車的踏腳板,右大腿就跨過了座墊兒,屁股還沒坐穩當,就「呼」地蹬起了車,「飛鴿」沖出廠門揚長而去。
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麼,老師便是海上的水手。鈴聲響起那刻,你用教職工鞭作漿,劃動那船隻般泊在港口的課本 。課桌上,那難題堆放,猶如暗礁一樣布列,你手勢生動如一隻飛翔的鳥,在講台上揮一條優美弧線——船隻穿過……天空飄不來一片雲,猶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遠。
爺爺長著一副古銅色的臉孔,一雙銅鈴般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飄著一縷山羊鬍須。他高高的個兒,寬寬的肩,別看他已年過古稀,可說起話來,聲音像洪鍾一樣雄渾有力;走起路來「蹬、蹬、蹬」他,連小夥子也追不上呢。
爸爸長著濃濃的眉毛,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總是閃著嚴厲的目光。可能是因為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原因,額頭上那深深的皺紋和他不到四十歲的年齡很 相稱。
哥哥的眼睛高度近視,處處離不開眼鏡,就像個「睜眼瞎子」一樣,只要把他的眼鏡摘下來,在我面前他就像綿羊一樣服服帖帖。一天下午,哥哥要洗頭了。他吩咐我給他拿肥皂換水。我得意地想:哼!我先給你跑跑腿,然後再治你。一會兒,哥哥伸長了脖子,把肥皂沫打得滿頭滿臉都是。我一看時機到了,就悄悄地把哥哥的盆拿走了。哥哥搓完後去洗頭,一捧水,捧了個空。他忙去找,可剛一睜眼,肥皂沫就殺得他直流眼淚。他像盲人摸路一樣,東摸摸,西摸摸,好容易才摸起了毛巾,把眼一擦,可眼睛還是模糊的,就去找他的眼鏡。
小毛頭長得很小,頭只有我的大洋娃娃那麼大;臉圓圓的,紅紅的,像只大蘋果。她睡得很甜,兩隻眼閉得緊緊的,像兩條線;兩根眉毛像兩只彎彎的新月;小嘴巴經常一動一動,好像在吃奶。她渾身被小被子包住,還用繩子扎緊,一動也不動。
妹妹今年十歲,讀小學三年級。她那紅撲撲的臉蛋上,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適著聰明伶俐的神色。烏黑的頭發下,兩條彎彎的眉毛,像那月牙兒。她那一排雪白的牙齒當中,缺了顆門牙,一笑起來,就成了個豁牙巴,十分逗人喜歡。
小菊到今年已經十四歲了,但是她的身體長得不高,手臂依然那麼細小,顴骨照舊凸出,十個指頭像一束枯竹枝,彷彿一折就會折斷似的;因為她十分消瘦,所以看起來她的身體輕飄飄的。
㈢ 求一些描寫連貫性動作的精彩片段
我弓著腰,抿著嘴,瞪大了眼睛,一步一步,躡手躡腳,悄聲不息地朝著那隻停落在狗尾巴上的蜻蜓走去。近了,近了,我的心跳開始加快,手臂也有些抖動,我屏住氣,目不轉睛地盯著那越來越近的「獵物」,慢慢地靠過去,突然,我猛地朝它撲去,在瞄準它的一剎那間,我的右手馬上接近,將張開的手指飛快地一合,這只蜻蜓就穩穩當當地落在了我的手中。教數學的年輕女教師踩著細高的紅皮鞋,抱著一摞作業本,一臉冰霜地走進了教室。她先用冒著寒光的眼睛掃視了一下全體同學,似乎在說:「誰再說話,我可絕不饒恕!」頓時,喧鬧的教室一下子安靜了下來。隨即,老師把作業本往講台上一扔,同學們都隨著響聲震動了一下。老師用她的纖纖玉手有節奏地敲打著桌子,用尖而硬的聲音說:「這次作業,我十分不滿意!」這一句話,使教室里的溫度降到了零下四千度,幾個同學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我們都知道,惡夢即將開始。只見老師隨便挑出一本作業,「嘩嘩」地翻了幾頁,看了一會兒,然後猛地一摔,用可以劃破耳膜的聲音尖叫道:「王子豪!看看你的作業,寫的是什麼呀!」再看看王子豪,已經在「地震」中跌到了地上。
回答者:苪媄★ホ玥姯 - 試用期 一級 11-18 15:16
人物動作和神態描寫
隨著老師的一聲哨響,兩班同學開始了緊張激烈的拔河比賽。六(2)班的同學個個都很努力,尤其是范家明。只見他的臉憋得通紅,雙眉擰成疙瘩,就連胳膊上的青筋都看得清清楚楚。六(4)班的劉錚也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他的雙手緊緊地抓住繩子,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後拉。只見他的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兩腿就石頭一樣,一動不動。好不容易拉回一步,右手一下子在前,左手繞過右手向後。身子略微向後傾。終於,六(4)班的同學趁對方鬆懈之時,把繩子拔了過來!
今天,我們班踢了一場足球比賽。比賽一開始,我們隊就占據了主動。我把球傳給袁碩。只見他不慌不忙地左腳控球。這時,沖上來一名對方球員,袁碩先是改右腳控球,隨後,把球向前一踢,對手就改變了方向。他見此情況,就用後腳把球一磕,巧妙地晃過了一名防守隊員。接著,右腳高高抬起,一腳怒射,只見球高高躍起,又滑了一道弧線,吊射入網。球進了,我方隊員一個個歡呼雀躍。
人物動作描寫
教數學的年輕女教師踩著細高的紅皮鞋,抱著一摞作業本,一臉冰霜地走進了教室。她先用冒著寒光的眼睛掃視了一下全體同學,似乎在說:「誰再說話,我可絕不饒恕!」頓時,喧鬧的教室一下子安靜了下來。隨即,老師把作業本往講台上一扔,同學們都隨著響聲震動了一下。老師用她的纖纖玉手有節奏地敲打著桌子,用尖而硬的聲音說:「這次作業,我十分不滿意!」這一句話,使教室里的溫度降到了零下四千度,幾個同學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我們都知道,惡夢即將開始。只見老師隨便挑出一本作業,「嘩嘩」地翻了幾頁,看了一會兒,然後猛地一摔,用可以劃破耳膜的聲音尖叫道:「王子豪!看看你的作業,寫的是什麼呀!」 再看看王子豪,已經在「地震」中跌到了地上。
人物動作描寫
我弓著腰,抿著嘴,瞪大了眼睛,一步一步,躡手躡腳,悄聲不息地朝著那隻停落在狗尾巴上的蜻蜓走去。近了,近了,我的心跳開始加快,手臂也有些抖動,我屏住氣,目不轉睛地盯著那越來越近的「獵物」,慢慢地靠過去,突然,我猛地朝它撲去,在瞄準它的一剎那間,我的右手馬上接近,將張開的手指飛快地一合,這只蜻蜓就穩穩當當地落在了我的手中。
回答者:X戰警007 - 試用期 一級 11-18 15:31
㈣ 你是如何鍛煉出腹肌的,成果如何
空中蹬車,也是仰卧起坐的進階版,在每次動作中增加手部碰觸膝蓋的姿勢,左手碰觸右膝,以此類推,對於腹肌訓練的幫助非常大,不用再羨慕別人的六塊肌,只要好好訓練一樣就能夠讓團結的小肚肚分離
㈤ 完整的動作范圍為什麼會抹殺訓練成果
動作范圍太完整,但是會抹殺訓練成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動作只是一個范疇,不應該太嚴格的去要求。
㈥ 舞蹈基本功有哪些動作
舞蹈基本功有:
1、上動作有:擦地、劃圈、蹲、腰、跨掖蹲(單腿蹲)、大踢腿、小踢腿、控制、壓腿(朝天蹬)、下叉等。
(1)擦地:一、五位、前旁後擦地;帶勾、綳腳、及與半蹲組合;前後擺動和環動;與爭位、轉頭、壓腳組合;與五位並立轉組合。
(2)蹲:一、二、五位半蹲、全蹲、帶半腳尖、壓腳跟;踏步蹲與胸腰及前旁、壓腰、組合;小涮腰、橫擰組合;各民族舞姿組合:大掖步、卧點、撲步。
(3)腰:前後胸腰、前後、大腰;療腰、大技步、卧點;雙跪後腰、單腿後腰;大涮腰探海輾轉;風火輪。
(4)單腿蹲:前、旁、後、帶勾腳;單腿帶端掖腿;帶邁移、前旁後、擺動加半蹲;與單腿變身組合。
(5)小踢腿:一、五位前、旁、後、小踢為25度;帶點地小踢腿;前後擺動、單腿變身。
(6)大踢腿:前窮、後大踢腿;前腿接後腿、後腿接前腿;旁腿接拔腿;踢腿接擺腿、接探海;旁腿接立身射燕;踢紫金冠;片蹁、蓋腿。
(7)控制:前、旁、後吸伸腿、半、全環動,立身射燕、大射燕、探海,搬前、旁、後腿。
2、下動作有:大踢腿、蹲或控制、擦地、腰或翻身、轉、跳(小、中、大)、手位或身段、步或圓場步等。還包括肌肉的控制能力、舞台的表現力、動作的規范性等。
(1)大踢腿:原地、踢前、旁、尼腿、進行式;紫金冠;中速行踢前、旁腿。
(2)控制:前旁後,吸伸抬、半環動;大射燕、探海。
(3)腰:單跪下腰、單腿後腰;慢、快涮腰;卧雲;風火輪。
(4)翻身:踏步翻身、正反、上步翻身;又點翻身3-5個。
(5)大跳:錯步級跳、錯步射燕;錯步級跳、錯步射燕;錯步撩躍、錯步凌空。
(6)中跳:一、二、五位跳;變位跳、交叉跳。
(7)五跳:一位、二位、變位跳、五位換腳跳;小射燕跳;變身跳250度腿探海跳。
(8)、轉:平轉2-3個;斜線平轉:8個。
學舞蹈的技巧:
1、增強律動、多聽音樂
(1)可以聽不同風格的音樂,比如古典的、流行的、爵士等等,這不僅是對腦子的律動練習,也是身體對音樂的練習。嘗試不同的風格都練習,讓身體去接觸不同的動作,從而練習身體的靈活性與協調性。
(2)在情緒上的律動,舞蹈的最終表現也就是情緒的表現。不管是哪種風格,都是由情緒來帶動肢體,由肢體來提升情緒。因此在多聽多跳的同時,也可以練習到情緒或情感,訓練情感上的控制與律動。
2、練習身體協調性
(1)如果身體不協調,就缺乏舞蹈的感覺,把握不了舞蹈的節奏。對於新手或者基礎比較差的人群,可以先選擇簡單的入門舞蹈動作,一般入門的動作比較簡單、音樂也比較適中。
(2)此外,可以多聽音樂來培養舞蹈的節奏感,可以將在音樂中聽到的節奏、旋律和鼓點都記錄下來,為了更高強化自己的律動,使其慢慢變得協調,這樣對舞蹈動作也有一個好的把控。
3、調整張力與力度
調整張力和力度之間的方法,就是要強化肌肉的素質,可以多加練習仰卧起坐和俯卧撐,來提高肢體的控制力,從而達到張力和力度同時存在的可能。
4、練習力度的控制
(1)力度的控制需要花費時間來練習與強化,可以通過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撐,來提高手臂和中段力量。每個動作出力的地方,需要將擁有的力量運用進去,主要增強手臂、腹部和大腿的肌肉。
(2)可以每天練習5到10分鍾的仰卧起坐、俯卧撐與負重深蹲,次數可以在15至25之間,時間久了就可以感受到。
5、核心力量運用
(1)在做仰卧起坐時,在起身時腹部會往裡收縮,這也就是核心力量。在舞蹈時每次的呼吸也會讓腹部有頻率地收縮,需要將收縮和舞蹈時的節奏合結合,從而增加動作的力度與身體的張力。
(2)將每個呼吸點和節奏點之間配合好,就會讓舞蹈看上去更有生命力和韌性,所以學跳舞蹈的過程中,需要將這個習慣慢慢養成。
㈦ 舞蹈成果怎麼寫
寫作思路及要點:真情實感表達
正文:
我4月份開始參加舞蹈班,我很感謝下關區教研員吳老師給我這次機會,讓我對舞蹈有了更深一層的接觸,舞蹈賦予孩子們快樂生活。
每個星期五和星期六上課,我周一和周四下午帶孩子們練習,這樣可以使孩子們提高舞蹈動作的協調並鞏固舞蹈動作。
通過對舞蹈的接觸,我認為肢體是舞蹈的主體,離開肢體就脫離了舞蹈的真正含義。在舞蹈訓練中我們作為中介者,起主導作用中不可無視孩子們的主觀能動性,恰當的指導孩子們利用肢體動作去表達感情。「跳自己的舞,不等於自己在跳舞」要引導孩子們走進多彩的旋律中,自信的表現自我。
(7)成果動作擴展閱讀:
成果總結注意事項
1、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
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總結寫作的基本原則,但在總結寫作實踐中,違反這一原 則的情況卻屢見不鮮。有人認為「三分工作七分吹」,在總結中誇大成績,隱瞞缺點,報喜 不報憂。這種弄虛作假、浮誇邀功的壞作風,對單位、對國家、對事業、對個人都沒有任何 益處,必須堅決防止。
2、要注意共性、把握個性
總結很容易寫得千篇一律、缺乏個性。當然,總結不是文學作品,無需刻意追求個性特色, 但千部一腔的文章是不會有獨到價值的,因而也是不受人歡迎的。要寫出個性,總結就要有 獨到的發現、獨到的體會、新鮮的角度、新穎的材料。
3、要詳略得當,突出重點
有人寫總結總想把一切成績都寫進去,不肯舍棄所有的正面材料,結果文章寫得臃腫拖沓, 沒有重點,不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總結的選材不能求全貪多、主次不分,要根據實際情況和總結的目的,把那些既能顯示本單位、本地區特點,又有一定普遍性的材料作為重點選用 ,寫得詳細、具體。而一般性的材料則要略寫或舍棄。
4、正確的指導思想
必須以黨的方針、政策、路線為依據,正確估計實際工作情況,從中總結出更夠指導現實的有價值的經驗。
5、語言簡明、准確
總結的語言一定要簡明、准確。要用第一人稱,即從本部門的角度來撰寫。
㈧ 運動會入場式動作、口號、隊列樣子
1、你的汗水灑在跑道,澆灌著成功的花朵開放。你的歡笑飛揚在賽場,為班爭光數你最棒。跑吧,追吧在這廣闊的賽場上,你似駿馬似離鉉的箭。跑吧,追吧你比虎猛比豹強。
2、你們揮舞著充滿力量的雙臂看著實心球化成美麗的弧線我著實在心裡佩服你們你們拋出了自己的最佳水平
3、一根小小的木棒,連接的是團結和友愛一根小小的木棒,傳遞的是勇氣和力量一根小小的木棒,演繹的是奮斗和拼搏加油吧!讓這激動人心的時刻,一直回盪在我們心中!
4、踏上跑道,是一種選擇。離開起點,是一種勇氣。馳騁賽場,是一種勝利。
5、運動健將們,用你的實力,用你的精神,去開拓出,一片屬於你的長跑天地。
㈨ 向領導展現工作成果,正確姿勢是什麼
在匯報前,要換位思考,領導要得到的是什麼信息。其次,你想通過這次匯報要得到怎樣的效果。最後,通過匯報工作的過程,側面了解了解領導的意圖和計劃,為即將出現的工作任務做好准備。這才是全面的匯報技巧。
三 你要得到什麼你要想清楚
1 主動爭取接下你優勢所在的任務2 懂得必要忍讓和讓功3 賒小求大或者舍大求小度比啥任務都沒來得強。
㈩ 關於學習成果秀
動物和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學習。學習是動物和人與環境保持平衡、維持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條件,也是適應環境的手段。
動物要在後天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種群延續,首先要依靠先天遺傳的種群本能行為,但這種先天本能只能適應相對固定或變化較小而緩慢的外界環境。
動物和人為了生存下去,還必須通過學習獲得個體經驗。這種後天習得行為經驗可適應相對迅速的變化,與先天本能相比,其意義顯然要重要得多。譬如,一隻小羊羔通過不斷地向羊媽媽學習,知道了哪裡可以尋找到豐富的食物,知道了怎樣躲避狼的追捕。如果小羊不學習,就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也就無法生存下去。
然而,學習對個體生活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程度,在各種動物之間的差異很大。越高等的動物,生活的方式越復雜,本能行為的作用也越小,學習的重要性就越大。在低等動物中,習得的行為很少,獲得的速度也很慢,學習對其生活可以說不起什麼作用。例如原生動物剛出生不久,其一生中的大部分動作就已出現了,後天所需要的反應也已大都具備。它們學習的能力很低,保持經驗的時間也很短,因而學習的結果對它們生活的作用是很小的。
人是最高等的動物,生活方式極為復雜,固定不變的本能行為最少。人類行為的絕大部分是後天習得的,學習的能力以及學習在人類個體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必然是最大的。人類嬰兒與初生的動物相比,相對來說,獨立能力低,天生的適應能力也低。可以說,離開父母的養育,嬰兒是無法生存下去的。但是人類卻有動物不可比擬的學習能力,可以迅速而廣泛地通過學習適應環境。如,種植穀物,獲取糧食,靠的是學習;戰勝毒蛇猛獸等天敵,對付可怕的瘟疫,以免於被消滅,靠的也是學習。總起來看,人和自然界的其它動物如獅子、老虎甚至麻雀相比,很多方面都處於劣勢,人能夠成為萬物之靈,靠的是學習。國外有句名言,叫做「不學習就滅亡」。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發表著名的研究報告,題為《學會生存》,就把學習同生存直接聯系在一起,可見學習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二、學習可以促進人的成熟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生理和心理會逐漸成熟。但成熟並不是完全脫離環境和學習影響的純自然過程。學習對成熟的影響作用,首先得到了動物心理研究的支持。
近二三十年以來,許多心理學家的實驗研究發現,動物,尤其是初生動物的環境豐富程度,可以影響動物感官的發育和成熟,也會影響大腦的重量、結構和化學成分,從而影響智慧的發展。
克雷奇(D.Krech,1966)將幼鼠分成三組:對第一組給予豐富刺激,使它們的反應越來越復雜;讓第二組在籠中過著通常的生活;第三組與環境刺激完全隔離。80天之後對三組幼鼠進行解剖比較分析。結果發現,在大腦皮層的重量和密度方面,第一組最優,第三組最差;在與神經沖動的傳遞密切相關的乙醯膽鹼酯酶方面,三個組也呈現重大差異,第一組含量最豐富,第二組次之,第三組含量最少。
羅森茨韋格(M.R.Rosenzweig,1972)也發現,接受豐富多變的環境刺激和適當學習訓練的一組幼鼠與另一組在環境單調貧乏而又缺乏學習訓練的幼鼠相比,在4-10周中,前者大腦皮層的重量與厚度增加,神經膠質細胞數量增多,神經突觸增大或增多,乙醯膽鹼酯酶含量更豐富且活動提高,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的比率也有所改善。
關於人類學習對成熟的促進影響,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J Piaget.1969)認為,必須通過技能的練習來促進兒童的成熟。他還說:「兒童年齡漸長,自然及社會環境影響的重要性將隨之增加。」
懷特關於對初生嬰兒眼手協調的動作訓練的實驗研究說明了學習和訓練對成熟的促進作用。懷特發現,經過訓練的嬰兒,平均在3.5月時便能舉手抓取到面前的物體,其眼手協調的程度相當於未經訓練的5個月的嬰兒的水平。這就說明了學習、訓練對成熟的促進作用,學習促進了潛能的表現和能力的提高。
有的學者研究表明,在嬰兒出生後的四五年裡,除了營養條件外,缺乏適當的學習訓練或教育不當,也會給腦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有人研究聾啞人死後的大腦皮層,發現控制視聽器官的部位趨於萎縮;對先天盲人復明後進行測驗,發現他們眼運動不規則,難以集中注意於一點,不能精確地區分圓形和正方形。印度狼孩卡瑪拉回到人類社會時雖然大約已七八歲了,但智力水平僅相當於6個月的嬰兒;她死時大約16歲,可能只相當於三四歲幼兒的智力水平。
所有這些研究與事實說明,早期的學習、訓練以及相應的文化環境,對人的感覺器官和大腦等機體功能的發展是有著一定影響的。
據此,對兒童的幫助,要以其成熟程度為依據,又絕不能等待成熟。應該在合適的「生長點」上將恰當的學習內容、合理的訓練方法和教育方式結合運用,促進其生理和心理的成熟。
三、學習可以提高人的素質
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養。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大量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特別是精神文化,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方面的成果尤其需要我們通過學習去獲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缺乏一定文化素養的人不能算做真正健全的人,現代社會的新型人才必須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
學習可以優化人的心理素質。一個現代社會的新型人才,應該具備諸多方面的良好心理素質,如高尚的品德,超凡的氣質,敬業的精神,目標專一的性格,以及堅忍不拔的意志,等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學習來達到。正如薩克雷所言:「讀書能夠開導靈魂,提高和強化人格,激發人們的美好志向,讀書能夠增長才智和陶冶心靈。」
四、學習是文明延續和發展的橋梁和紐帶
美國著名民族學家,原始社會歷史學家摩爾根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可概括為三個時代,即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在蒙昧時代,人類世代相沿地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的森林中,以野生果實、植物根莖為食,還有少部分棲居在樹上。隨著地殼的變化,氣候的改變,人類不得不從樹上移居地面,學會了食用魚類、使用火、打制石器、使用弓箭、磨製石器等生存的本領,世代相襲。到了野蠻時代,人類又學會了制陶術、動物的馴養繁殖和植物的種植。這一時代的後期,還學會了鐵礦的冶煉,並發明了文字,從而使人類歷史過渡到文明時代。
由此看來,人類文明的延續和發展,就如同一場規模宏大而曠日持久的接力賽:前代人通過勞動和生活獲得維持生存和發展的經驗,不斷總結,不斷積累,不斷提高,形成知識和技能,傳給後人;後輩人在學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豐富和提高,以適應時代與環境的變遷。如此代代傳遞,便形成了一部人類文明延續發展的歷史。
顯而易見,野蠻時代的人類如果不世代相襲地向先輩學習使用火,就只能像自己的祖先一樣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文明時代的人類如果不世代相襲地向先輩學習畜牧業和農業,也只能像自己的遠祖一樣靠現成的天然產物為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人類文明在一定意義上存在加速發展的趨勢,所以學習活動對人類社會的作用更加明顯。
十八世紀的技術革命以蒸汽機的出現為標志。那時,格里沃斯、紐科門、瓦特等革新能手,通過學習,掌握物理學、機械學等知識,設計、製造、試驗,最終發明了蒸汽機。十九世紀的技術革命是以電力為標志。而這一新生產力的創造是無數人學習、創造的結晶。德國赫茲發現電生磁,法拉第發現磁生電,建立電磁感應定律,麥克斯韋又建立電磁理論、麥克斯韋方程,西門子發明發電機,德普勒研製出高壓輸電技術,等等,從而促使人類進入電力時代。本世紀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空間技術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又一次證明學習的巨大促進力。在這個信息時代,我們只要考慮一下這個事實:以極便宜的價格買到性能優良的個人電腦,自由地在網上漫遊,不出門而立知天下事。就不能不驚詫於科學技術給現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不能不心悅誠服地承認學習對我們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的重要作用。
廣義的學習的定義:
(1)素普(Thorpe,1963):
學習是通過由經驗產生的個體行為的適應性變化而表現出來的過程。
(2) 金布爾(Kimble,1961):
學習是由強化練習引起的有關行為潛能的持久性變化。
(3) 加涅(Gagne,1965):
學習是人的傾向或能力的變化,這種變化能夠保持而不能單純歸因於生長過程。
(4) 威特羅克(Eittrock,1977):
學習是描述那種與經驗變化過程有關的一種術語。它是在理解、態度、知識、信息、能力以及經驗技能方面學到相對恆定變化的一種過程。
(5) 溫非爾德(Wingfield1979):
學習是由練習或經驗引起的行為或知識的較持久的變化。
(6) 鮑爾和希爾加德(Bower,Hilgard,1981):
學習是指一個主體在某種規定情境小的重復經驗引起的、對那個情境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
(7) 潘菽(1980):
學習是人及動物在生活過程中獲得個體的行為經驗的過程。
(8) 張春興(1994):
學習是因經驗而使個體行為或行為潛勢產生改變且維持良久的歷程。
(9) 陳崎(1997):
學習是由於經驗所引起的行為或思維的比較持久的變化。
(10) 皮連生(1997):
學習是機體通道與其環境相互作用導致能力或傾向相對穩定變化的過程。
但學習不是為了吃飯!
學習與記憶是腦的重要功能之一。學習是指人和動物依賴於經驗來改變自身行為以適應環境的神經活動過程,而記憶則是學得的信息貯存和「讀出」的神經活動過程。條件反射的建立就是最簡單的學習和記憶過程。
(一)人類的學習與記憶過程
外界環境中經常有大量的信息通過感覺器官從而進入大腦。據估計只有1%的信息能較長期地被貯存起來,而大部分卻被遺忘了。能被長期貯存的信息是反復作用於大腦,並且對個體具有重要意義的信息。大腦對信息的貯存可分為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兩個階段。在短時記憶中,信息的貯存是不牢固的。例如,剛剛看過一個電話號碼,很快就會忘記,只有通過反復運用,才能轉入牢固的長時記憶。
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可進一步分成四個連續的階段:即感覺性記憶、第一級記憶、第二級記憶和第三級記憶。前兩個階段相當於短時記憶,後兩個階段相當於長時記憶。感覺性記憶是指信息通過感覺器官進入大腦感覺區內貯存的階段,貯存的時間不超過1秒鍾。若經過處理,把那些不連續的、先後進入的信息整合成新的連續的印象,則由感覺性記憶轉入第一級記憶。信號在第一級記憶中貯存的時間也只有幾秒鍾。如果進一步反復學習運用,信息便在第一級記憶中循環,延長第一級記憶的時間,這樣便可轉入第二級記憶,記憶持續時間可達幾分鍾到幾年。有些記憶的痕跡,如自己的名字和每天都在進行的操作手藝等,通過長年累月的運用,是不容易忘記的,這類記憶屬於第三級記憶。
(二)學習和記憶的機制
在神經生理方面,神經元活動的後作用是感覺性記憶的基礎。在神經系統中,神經元之間形成許多環路聯系,可能是第一級記憶的基礎。前文已提到,海馬環路與記憶密切相關。
在神經生化方面,較長時的記憶可能與腦內蛋白質的合成有關。在金魚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中,如果用嘌呤黴素抑制腦內蛋白質的合成,則動物不能建立條件反射,學習記憶能力發生明顯障礙。
在神經解剖方面,永久性的記憶可能與新突觸的建立有關。實驗中觀察到,生活在復雜環境中的大鼠,其大腦皮層較厚,而生活在簡單環境中的大鼠,則大腦皮層較薄。這說明學習記憶活動多的大鼠,其大腦皮層發達,突觸聯系也多。
(三)影響學習和記憶的神經遞質
中樞的膽鹼能遞質系統與學習記憶有關。腦干網狀結構上行激動系統以及大腦皮層內部均有乙醯膽鹼遞質,它對大腦皮層起興奮作用,為學習與記憶提供基礎性活動背景。海馬環路中也有豐富的乙醯膽鹼遞質,它的活動可促進第一級記憶的保持,並促使第一級記憶轉入第二級記憶。實驗觀察到,正常青年受試者長期服用阿托品後,可引起記憶減退;動物中也觀察到,注射抗膽鹼葯東莨菪鹼也可使學習記憶減退。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阻斷了海馬環路的功能,影響了由第一級記憶向第二級記憶轉移的過程。老年人的健忘症可能是由於中樞膽鹼能遞質系統的功能減退而造成的;給予膽鹼葯可使老年人的記憶功能改善。但是,應用膽鹼葯過量,反而使記憶力減退,因此用葯必須慎重。
此外,垂體後葉的升壓素(抗利尿激素)也與學習記憶有關。動物訓練後,將升壓素注入海馬齒狀回,可增強記憶。臨床研究發現,老年人血液中垂體後葉素含量減少,用升壓素噴鼻可使記憶效率提高;用升壓素治療遺忘症,能收到一定效果。
既然對到底什麼是「學習」的問題如此重要,就讓我們先看看摘自《學習科學大辭典》里關於學習的概念吧!
學習是一種既古老而又永恆的現象。由於不同的歷史條件,不同的研究角度,也形成各種不同的學習觀,縱觀古今中外學者關於學習概念的論述,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下列十種:一是說文解字說。我國古代,學與習總是分開講的。《辭源》指出,「學」乃「仿效」也,即是獲得知識;「習」乃「復習」、「練習」也,即是復習鞏固。最早把學與習聯系起來的是孔子,《論語》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後來,《禮記》又曰:「鷹仍學習」。這就是學習一詞的由來。二是行為變化說。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行為變化的過程」。三是經驗獲得一行為變化說。《教師網路辭典》認為:「學習是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獲得個體行為經驗的過程。」四是信息加工說。資訊理論學者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吸取信息並輸出信息,通過反饋與評價得知正確與否的整體過程。」 五是學習功能說。《現代漢語詞典》中將學習解釋為 「從閱讀、聽講、研究中獲得知識或技能」。六是學習認識說。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潘菽認為,「人的學習是個體掌握人類社會經驗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是認識的一種特殊形式」。七是學習活動說。軍隊學者朱兆民認為,「學習是在師授、書授(自然條件)等外部因素影響下,個體自我修養、自我教育的一種社會活動。」八是學習「求知」說。謝德民在《論學習》中指出:「學習的定義最一般、最簡單、最本質的表述是求知。」九是學習「效應」說。學習學研究者寇清雲認為,「學習過程是產生效應的過程」。十是學習「內化」說。中央教科所潘自由認為學習「是客觀世界在主體中內化並使主體發展的過程」。上述十種學習觀各有其合理的方面,為我們充分認識學習的本質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啟發。
從學習科學的角度來研究學習,我們認為要通過兩個方面來理解學習的概念。第一,從學習的外延來看,是泛指包括動物和人類在內的學習活動;第二層次,次一級的學習,是指人類的學習;第三層次,是指在校學生的學習;第四層次,是指在校學生不同學段的學習。而我們通常所講的學習一般是指人類的學習或在校學生的學習。第二,從學習的內涵來看,學習就是主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經過內化而獲得經驗並外化為行為表現的活動。所謂「主體」即是參加學習活動的主體,可以指人類,也可以指學習;可以是個體(個體學習),也可以是群體(集體學習)。所謂「環境」,即是學習的客體,學習的外部刺激。這個客體包括社會生活、社會實踐等直接因素,也包括各種書刊、實驗設備、電教手段等間接因素。所謂「內化」就是客體作用於主體的學習過程,通過感知—理解—鞏固—運用的學習過程,所謂「獲得經驗」是指個體或群體參加學習活動獲得的以內隱的知識形態表現的結果。所謂「外化」就是主體反作用於客體的學習過程。其所獲得的結果是表現於主體的外顯的行為變化。所謂「活動」,是反映學習既是一種認識活動,又是一種實踐活動。從發展的意義上講,學習是促進學習者身心的全面發展,即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的過程。總之,學習活動應包括學習的主體,客體和學習活動的結果三個基本要素,即學習就是主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經過內化而獲得經驗並外化為行為變化的活動,這就是學習的實質。
呵呵,一共1265個字啊,好長!所以對於上面這一段話您看看就算了,先對學習有個基本概念就可以了!
學習是一種使個體可以得到變化的行為方式。我們希望活動主體——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具備某種經驗,並且通過經驗的積累達到一定的能力。對經驗的簡單理解就是對文化知識及社會認識的獲得,而能力則是實際行為中表現出的自我掌控程度。
獲取知識和掌握技能的過程。這既包括通過正規的教育和訓練獲得知識技能,也包括在日常生活和實踐活動中積累知識經驗。
學習的這種含義在日常用語和科學術語中都是一樣的。但是,傾向於行為主義理論的心理學家認為這一定義過分寬泛,不能確切地界定學習一詞的含義,而且,這樣的理解可以用來說明人類的學習行為,卻不適於解釋所有動物特別是某些低等動物的簡單學習行為。因此,他們給學習下的定義是「因受到強化的練習而出現的潛在反應能力的較為持久的改變」。
這個定義包括4個對於了解學習過程至關重要的要點,第一,「較為持久的改變」,這就排除了因疲勞、饜足或習慣化而造成的動機和反應能力下降等臨時性的行為變化,這類變化都不屬於學習。
第二,「潛在反應能力」,這說明通過學習不僅發生外部行為的明顯改變,也出現難以直接觀察到的內在的變化。比如因接觸某些對象和情境而使學習效能明顯提高的潛伏學習和無意學習就都屬於學習的范圍。
第三,「受到強化」,這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最重視的關鍵部分,因為沒有強化(沒有無條件刺激伴隨或對作出的反應不給予獎賞)就不會有「潛在反應能力的較為持久的改變」,而且會使已經獲得的反應能力出現消退。
第四,「練習」,要學習的行為必須實際出現並經過反覆才會發生學習。當然,通過觀察和模仿而實現的學習也可以只有內在的變化而沒有明顯的外部行為表現。此外,強調學習要經過練習還可以把某些物種的先天傾向(如鴨類的印刻現象)和由機體成熟而引起的變化(如鳥的飛翔)排除於學習之外。
但是,這個定義也存在一些問題。此如,究竟多長時間才算「較為持久」?假如一個人記下一個電話號碼,幾分鍾後要打電話時還得去核對一下數字是否正確,這算不算較為持久?一般人把這當作學習。另外,經過練習以後究竟造成的是什麼後果?是神經系統的變化還是使原本不能引起反應的刺激具有了可以引發反應的能力?是形成了聯想,達到了頓悟還是使學習者得到了新的看法?因為關於學習的定義存在這類問題,所以許多學習理論家都試圖從學習的內在過程,從神經活動、知覺和聯想過程對學習的本質作出解釋。
學習對動物適應環境有重要意義,因為所有動物,從最低級的原生動物起就顯示出學習行為。但學習方式的復雜和靈活程度卻因神經系統演化所達到的水平而有巨大的差異。一般說來,低等動物占優勢的是本能行為,這種行為是先天決定而不是後天獲得的,能夠通過學習發生的行為變化較少。高等動物,特別是人類則以習得的行為為主,而且學習的方法靈活多樣。學習不僅是人類個體獲得知識技能的手段,社會文化的世代傳遞也是靠學習活動實現的。
學習的本質在於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聯系,但又可分為不同的類型,如嘗試錯誤學習、經典性條件作用、操作性條件作用、頓悟學習、潛伏學習、觀察學習等。也可以根據學習活動的內容和產生學習的情境不同的復雜程度作另外的分類(見學習類型、學習分類學說)。
學習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哲學家和教育家的關注。古希臘哲學家和中國古代思想家都有不少這方面的論述。如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對感覺和記憶作過論述,中國的孔子對教育心理特別是性與習的問題作過闡述。
17世紀以後,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洛克,J.、貝克萊,G.等又把聯想的概念引入學習心理學中,認為心理過程都是由作為基本成分的觀念通過建立聯想而構成的,而空間和時間的接近,重復,類似性和生動性是使聯想易於形成的條件。這種看法到19世紀曾為歐洲心理學界普遍接受,並影響到北美的心理學家。但對學習問題進行科學研究是從19世紀末才開始的。比較著名的有巴甫洛夫關於條件反射的研究,桑代克,E.L.關於試誤學習的研究,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關於工具性或操作性條件作用的研究,以及格式塔心理學家關於頓悟的研究。
為了對這方面的研究發現作出系統解釋並闡明學習所由產生的機制,不同學派的心理學家都提出了自己關於學習的理論。其中行為主義者主張只對機體的學習行為進行實驗分析,而不求助於假設的內部過程或生理活動。
另外一些學習理論家則考慮到下列3種情況而不同意這種觀點:
(1)機體的行為和引發這一行為的事件,往往存在相當長的時間間隔,需要設想有習慣或記憶這樣的中間變數來填補這種缺口。
(2)機體在看來相同的環境中往往表現出不同的行為,要說明這種差別就需要考慮存在著觀察不到的不同動機狀態。
(3)復雜的種系演化史和個體的發展史都影響著機體的行為表現,而這些有許多都是難以直接觀察的。因此必須考慮有作為仲介的神經活動和無法觀察的認知過程來說明所觀察到的行為。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曾對學習進行大量研究,並在實驗方法上作出過重大貢獻,但目前認知理論則在心理學界以及關於學習的研究方面居於優勢地位。(見學習理論)
關於學習的神經生理機制,已知任何學習活動,即使是最簡單的學習也不是靠單個細胞的活動,而是靠大量神經元的綜合活動,這些神經元之間構成復雜的關系網路。人們對這種關系模式在各種不同學習中的具體表現曾有多種理論假設,但到目前為止對學習所涉及的生理過程仍然了解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