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科院常州先進製造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中心的主要業績
中科院常州中心已引進中科院20多個研究院所來常州設立分支機構或與企業開展項目合作。建立了13分中心,下設5個研究所。建立了14個實驗室和14個所企聯合研發中心,依託中科院技術孵化出 15個高科技公司,在中科院常州中心工作的科技人員300餘人。與企業簽約實施項目100個,總投資10億元,已實現銷售收入近10億元,達產後預計實現銷售收入46億元;承擔國家級科技項目11個、省級項目23個;2008年榮獲國家科技部授予的首批「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和「實施國家科技計劃先進服務單位」稱號,2009年獲得國家首屆「產學研合作促進獎」。
㈡ 常州先進製造技術研究所 待遇 怎麼樣
3800+1000,領導崗位都是博士,小碩就是幹活~~~福利基本沒有。此外管理有些混亂,報銷、采購流程繁雜,都要自己去跑。員工跳槽較多。
㈢ 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政府共建三家什麼研究平台
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政府共建相關研究平台簽約和揭牌儀式7月17日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和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共同為張江葯物實驗室、G60腦智科創基地、傳染病免疫診療技術協同創新平台揭牌,並見證了上海市松江區政府與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及上海市奉賢區政府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簽署傳染病免疫診療技術協同創新平台共建協議。
應勇在講話時說,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必須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科技創新的前瞻布局和融通發展,努力成為全球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生命科學是世界重要前沿科學領域,三家研究平台的揭牌成立,將進一步充實上海生命科學高端創新力量,也有利於上海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加快成為全球生命科學創新網路的重要節點。希望三家研究平台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加快向世界一流研究平台邁進。要樹立全球視野,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創新資源,加快形成開放高效的協同創新網路。要提升創新策源力,努力取得更多填補國內空白的重大原創性成果。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探索符合創新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的組織模式、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海將繼續大力支持研究平台的建設發展。
張江葯物實驗室以「出原創新葯」和「出引領技術」為目標,瞄準領域前沿,部署實施疾病機制研究及原創新葯研發重大項目,致力於研發人民群眾吃得起、療效好、副作用小的原創新葯。G60腦智科創基地將以克隆猴技術為基礎,推動重大腦疾病模型研發和產業化,服務「健康中國2030」國家重大需求,解決腦重大疾病診斷、干預和治療的關鍵技術。傳染病免疫診療技術協同創新平台著眼於打通從原創發現到創新疫苗和抗體葯物的研製路徑,研製抗感染抗體和新型疫苗,提升中國傳染病相關生物醫葯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㈣ 中科院常州先進製造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中心的下屬機構
合肥物質院分中心
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直屬的非法人二級機構,2010年1月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與常州市政府簽約共建,其前身為常州機械電子工程研究所,於2007年1月注冊成立。先進製造所由常州機電所、中科院合肥智能所智能車輛技術中心和常州現代設計與製造中心合並而成,現注冊為常州市事業法人「常州先進製造技術研究所」。研究所設有機器人系統實驗室、虛擬樣機實驗室、精密加工與檢測實驗室、智能自動化實驗室、汽車電子技術實驗室、半物理模擬驗證實驗室,主要圍繞機器人和智能裝備,大力推進設計與虛擬樣機技術、機器人應用技術、智能自動化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解決企業技術難題,培養高技術人才等方面成為特色鮮明的研究機構。
上海技物所分中心
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獨立建立,已入駐常州科教城,並注冊獨立事業單位法人機構,注冊名稱為「常州光電技術研究所」。分中心重點發展領域主要有兩個方面:LED產品檢測和高端產品研發,紅外探測器件研發及光電探測技術研究。同時,利用技術物理所在太陽能光伏及醫學影像系統方面的研發成果,推進研究所與常州企業的合作,爭取在3-5年內建設成為區域范圍內,在光伏新材料、新光源和紅外民用產品技術方面具有一定技術水平和影響力的應用技術研發平台。
沈陽計算所分中心
由中科院沈陽計算技術研究所獨立建立,已入駐常州市科教城,並注冊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事業機構「常州數控技術研究所」。主要從事數控與工控技術、信息技術的研發和科技成果的轉化;同時開展數控技術與操作、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技術、動漫製作等技術的培訓。研究所設有數控技術實驗室、柔性製造技術實驗室和信息技術實驗室。有一支專業的技術隊伍,專門從事數字控制技術的技術研究、開發、培訓及產業化工作,在技術產品創新及工程化、工藝優化、自動化設備的更新換代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
成都有機所分中心
由中科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獨立建立,已入駐常州科教城,並注冊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事業機構「常州化學研究所」。分中心以技術研究、技術推廣、項目合作、人才培訓為主要任務。立足常州地區,面向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對化學化工技術的需求,在綠色化學技術與工程、新型能源材料與儲能器件、再生資源的高值化及環境友好的高分子材料的制備與應用等方面,開展技術研發並承擔企業委託的研發課題,為企業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加快推進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廣州能源所分中心
由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獨立建立,已入駐常州科教城,並與常州景源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共同組建了常州廣生源節能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與常州鍾樓區政府合作建立了生態節能建築及新材料工程技術中心。分中心以能源環保技術及相關材料技術的研發、推廣應用為重點方向,針對常州市的需求以及產業優勢,開展能源環保領域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以及技術研發、推廣、產業化工作。目前分中心在建築物節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城市污水及垃圾處理等方面具有成熟、先進的技術成果並已經得到應用或正在實施。
寧波材料所分中心
由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和常州兆隆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建設,非法人機構。寧波材料所的定位是以製造業和材料產業的發展需求為導向,以材料科技的進步為牽引,瞄準世界前沿,高起點、大目標、多集成,從前瞻性應用基礎研究推動技術開發、促進產業化。目前分中心主要開展高性能聚酯復合材料研發及產業化。已開發的「高性能聚酯復合材料」被列為江蘇省重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和市場前景。
過程工程所分中心
由中科院過程所與常州華威電子有限公司合作建設,非法人機構。主要開展反光材料及其相關領域產品研製和開發。雙方合作建立了「江蘇省華威反光材料應用工程中心」,已建成工程膜、車牌膜、高強膜等多個工程化實驗室,搭建了反光材料及其相關領域產品的行業性專利資料庫信息平台,並開發了相關的技術軟體。目前「高性能(微棱鏡型)回歸反光材料的研究」項目正在實施。分中心發展目標:推進反光材料工程技術發展,促進反光產品更新換代,努力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實現科技成果的規模產業化。
工程熱物所分中心
由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與常州市三維技術成套設備有限公司共同建立,非法人機構。並聯合成立「新品研發與試驗基地」。工程熱物理所主要是圍繞能源、動力、環境這三大領域,在潔凈煤炭聯產技術、先進燃燒技術、傳熱傳質技術、航空航天熱物理和總能系統及可再生能源五個研究領域和方向開展技術研發及應用。目前分中心主要從事新型汽輪機、燃汽輪機葉片的氣動設計和研究,進行強度、材料、工藝性等試驗,爭取國家、省、市相關領域研究課題,開展專業技術培訓,以及新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和應用。
上海硅酸所分中心
由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與江蘇遠宇電子有限公司合作建設,非法人機構。上海硅酸鹽所學科方向是先進無機材料科學與工程,主要研究領域涵蓋了人工晶體、高性能結構與功能陶瓷、特種玻璃、無機塗層、生物環境材料、能源材料、復合材料及先進無機材料性能檢測與表徵等。目前分中心主要開展表面貼裝壓電陶瓷電聲器件、高功率壓電發聲器件和通訊類應用的下一代消費類視聽終端微小型壓電陶瓷電聲器件的研發及產業化。
中國科技大分中心
由中科院中國科技大學與常州華鈦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設,已經進駐常州科教城。中國科技大學是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目前分中心主要依託中國科技大學的技術優勢,開展光固化先進技術和材料的研發。現已建立中科大-華鈦光固化基礎與新材料聯合研究中心,包括四個課題組,即新型光固化引發劑研發項目組;食品包裝用光固化塗料項目組;無線光縫合技術項目組;電磁屏蔽光固化粉末塗料項目組。有多個項目已經實現產業化。
㈤ 中科院常州先進製造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中心的基本建設
機器人系統實驗室
實驗室以發展工業生產線中機器人應用技術為主要目標,致力於機器人與自動化的單元技術、集成技術、相關配套技術及系統與設備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實驗室購置和自主開發了6自由度機器人本體,機器人手爪和夾具,多感測器信息獲取平台,機器人典型應用示範平台。實驗室致力於發展機器人應用技術,將研究成果應用到工業自動焊接、包裝、碼垛、取料等行業,以適應快速發展的裝備製造業的需求,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升民族產業的競爭力,帶動長三角區域機器人應用產業的發展。
目前實驗室已經或正在開發的機器人包括:測力機器人、可穿戴型助殘助老智能機器人、大型國際合作項目ITER熱核聚變反應堆機器人運裝車、導覽機器人、包裝碼垛機器人、基於嵌入式系統的工業取料柔性機械手、仿人手大負載多用途機器人欠驅動手爪、基於皮膚運動仿變形蟲運動機器人。
智能自動化實驗室
實驗室以發展各種環境下的自動檢測及控制技術為目標,致力於信號獲取與處理、智能控制理論與技術、現代檢測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數字模擬技術、現代感測器技術等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實驗室購置和自主開發了全套電磁兼容設備、環境實驗設備、E4405B頻譜分析儀、102通道攜帶型邏輯分析儀,運動控制試驗平台等。實驗室將現代感測器、在線檢測與控制、儀器儀表智能化等技術融為一體,應用於機械、電子等行業,如新型過程式控制制器、單軸獨立驅動、多單元同步控制、基於網路技術的數據通訊和在線檢測技術的應用等,通過關鍵設備和技術的解決,提高產品的機電一體化水平。
目前實驗室已經或正在開發的項目主要有:金屬分離器的研製、新型智能化數控經編機研製、智能高頻手術器研製、機器視覺質量檢測分揀系統、智能緯密儀研製等。
數控技術實驗室
實驗室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數控技術的開發及應用,面向機械、電子、計算機和網路等行業,服務領域涉及機床、模具製造、紡織和機械鐵路。實驗室的目標之一是在常州建設一個對外開放、服務於社會和產學研結合,支持常州地方製造業發展的數控技術重點實驗室;目標之二是開發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在國內機械行業內樹立「常州數控」、「常州工控」系統的新品牌。當前目標是在現有XR-LT2008型高檔開放式數控系統基礎上,開發XR-LT2009型系統,以「工業PC機+運動控制模塊」為核心,構成雙CPU的高檔開放式系統(五軸聯動、雙過程、九軸驅動;插補周期1ms;內部預算及交換數據解析度達0.001微米)。
目前正在開發面向模具行業的數控系統。支持高速、高精、復合加工的控制及軟體技術,具體包括:高速高精運動控制技術及軟體開發。針對高檔數控系統對高速、高精、加工要求,開展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多軸、多通道協同控制、復合加工控制軟體與編程技術。針對復合加工的設計,研製基於軸組的多通道協同控制技術與多通道編程技術。復雜型面零件加工與編程技術。針對復雜零部件加工需求的日益擴大,開展樣條插補及空間三維刀補方法的研究。通過增加新型的插補功能,來支持復雜型面零件加工。
能源儲能實驗室
實驗室研發領域覆蓋聚合物鋰離子動力電池及材料、分散電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儲能器件等方面,是國內綜合實力較強、研究領域較全面的鋰離子電池研究機構之一,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成果,申請和獲得中國發明專利十餘項目。近年來,以開發動力電源、太陽能和風能的儲能模塊為目標,開展動力與儲能鋰離子電池和超級電容器的設計製造以及能量智能管理系統關鍵技術的開發,形成大功率、大容量聚合物鋰離子電池和超級電容器器件和關鍵材料的核心集成技術,開發的聚合物鋰離子電池隔膜,解決了熱穩定性和電化學穩定性等技術難點,突破了國外專利技術壁壘,為大功率聚合物鋰離子動力電池以及大容量可再生能源器件的開發提供了技術和材料的儲備,為電動車動力電池和太陽能、風能儲能器件的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
專業領域包括鋰離子正負極材料、電極材料水性粘合材料、碳納米管電極導電材料、離子液體電解質、聚合物鋰離子電池隔膜、聚合物鋰離子電池和聚合物超級電容器。
㈥ 常州光電技術研究所的揭牌儀式
2010年5月18日,常州光電技術研究所揭牌儀式在科教城隆重舉行。在繽紛的禮花下和熱烈的掌聲中,「中科院常州中心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分中心」、「常州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半導體照明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籌)可靠性測試與壽命評估實驗室」同時揭牌。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長戚強,市委書記范燕青,中科院南京分院副院長谷孝鴻,中科院院士沈學礎,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郭英、副所長戴寧,市委秘書長常青、市質監局局長王堅剛、市科技局副局長陳建新、市科教城管委會副主任張朝暉等出席揭牌儀式。
施爾畏在揭牌儀式上發表講話,他希望常州光電技術研究所能繼往開來,發揮上海技物所的優良傳統,成為院地合作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的重要力量。
范燕青在揭牌儀式上致辭,希望常州光電技術研究所充分發揮上海技物所現有技術與成果優勢,結合地方產業優勢,快速發展成高技術應用型研究所。他強調,要結合常州產業主導發展方向,大力發展LED節能產業,一方面開展高端LED照明產品研發,促進LED照明技術應用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開展照明產品工程化檢測與測試分析,形成具有自主產權的系統級照明產品檢測試驗方法與測試系統。同時,要全面推進與常州市質檢所的合作,配合國家半導體照明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籌)的建設,服務於全市建設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的發展需求,早出成果,早出佳績。
郭英介紹了常州光電技術研究所的籌建背景。
據悉,根據中國科學院與常州市人民政府簽訂共建「中國科學院常州先進製造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中心」的協議框架,2009年9月28日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在常州科教城設立了「中科院常州中心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分中心」,並於2009年12月7日注冊成立了分支機構「常州光電技術研究所」。根據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和常州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簽訂的合作備忘錄,雙方共同組建了「國家半導體照明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籌)可靠性測試與壽命評估實驗室」。
㈦ 中科院常州先進製造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中心的發展規劃
中科院常州中心經過「十一五」的發展,基本完成了從初創到整體架構搭建,以及快速發展的階段性轉變,形成了以先進製造為核心,以產業技術應用研發為重點,構建了以機器人、智能裝備製造、數控技術、綠色化工、光電子及材料等技術領域為方向的高科技研發平台,在地方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與日俱增。
「十二五」將成為常州中心發展的重要階段,中科院常州中心發展思路是:整合資源、創新機制,凝練方向、集約共享,引領市場、跨躍發展。
主要措施:在江蘇省和常州市政府的的支持下,以常州中心為主體,並使其實體化,整合科教城和常州中心內部研究所的科技資源,建立「江南現代工業研究院」。圍繞地方產業基礎,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將機器人和綠色製造作為發展重點,集約並充分利用現有科技資源,搭建技術先進、對外開放、資源共享的公共技術服務平台。以市場為導向、瞄準國外先進技術和產品,按照國內領先的發展目標,承擔具有一定顯示度和影響力的產品或技術研發任務,提升常州中心在長三角區域的地位,形成跨躍式發展。 分析和研判國家產業發展導向,緊緊圍繞地方產業特色和需求,與科技部門聯合,引導地方產業技術向綠色智能製造方向發展,重點發展智能感測與控制、機器人應用、綠色製造與檢測、數字化設計及應用、光電子技術及檢測、新材料等產業技術,在新一輪技術創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競爭中搶占制高點。十二五期間,要承擔國家重點科研課題3個,承擔或研發地方重點產業化項目5個,與企業合作項目達到300個;孵化高科技公司達到30個以上,其中爭取有1家上市公司;年科研經費達到1億元,產業化公司銷售收入2億元,成果轉化為地方企業帶來產業化銷售收入40億元。
㈧ 工匠精神決定著「中國製造」的
C
第十一屆中國常州先進製造技術成果展洽會上,多個領域的「大咖級」專家在各自的專題論壇專中不約而同提及了屬「工匠精神」,認為「工匠精神」決定「中國製造2025」的質量。
「到2025年,在日常生活中,民眾更願意使用中國製造的產品,中國製造提供的產品應該是『高品質』的代名詞。」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陳曉明這樣向記者描繪「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願景。此間他出席「2016常州模具智能製造技術高峰論壇」,在致辭中,他用「民族脊樑」來倡議行業重塑「工匠精神」。
陳曉明表示,日本在技術水平上不如德國,但他們執行行業標準的精準度非常高,這種對標準的維護就醞釀了日本的「工匠精神」。「在機械製造業,只要國際上有的產品,我們事實上都能做,精心地做,還能做得非常好,但大批量生產卻無法保持整體高水準,這就是我們對『工匠精神』的缺乏之處。」
㈨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先進製造技術研究所的簡介
2007年3月,常州科教城與合肥研究院共建常州機械電子工程研究所,經過3年多的艱苦奮斗,研究所著力為常州市企業搭建先進裝備創新研發平台,已經建成先進裝備虛擬樣機、智能自動化工程、機器人應用技術、精密加工與檢測、汽車電子技術、半物理模擬驗證6個實驗室。
2010年初合肥研究院和常州市整合中科院常州中心合肥研究院分中心、合肥研究院智能車輛技術中心和常州現代設計與製造中心共同組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先進製造技術研究所,並注冊為地方事業法人單位「常州先進製造技術研究所」。該研究所建制齊全,領域完整,以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為學科方向。
2010年5月18日,乘著2010中國常州先進製造技術成果展示洽談會的契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先進製造技術研究所揭牌儀式在常州舉行。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中科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熊有倫,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蔡鶴皋,中科院南京分院副院長谷孝鴻,合肥研究院院長王英儉、黨委書記匡光力等出席了揭牌儀式。
㈩ 常州市國家大學科技園的介紹
在江蘇省科技廳、教育廳指導下,在常州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圍繞「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院所企共贏」的發展目標,常州市科教城管委會與中科院常州先進製造技術與產業化中心、南京大學常州高新技術研究院、東南大學常州研究院、常州九所高校、武進高新區管委會共同合作,努力推進常州市大學科技園(以下簡稱科技園)的建設。科技園採取「政府引導、多方合作、整體規劃、分步實施、企業化運作、滾動式發展」的建設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智力資源,把人才優勢和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推動區域經濟和創新體系的持續發展,努力使科技園建設成為高校院所技術創新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創新創業人才聚集基地、高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