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沒有什麼好的動圖製作軟體,最好是具有把兩個動圖拼接和在動圖上加字幕功能~~~
看來你也已經PhotoshopCS5或以上版本不錯-傳上來幾個視頻演示給你參考
⑵ 成果概述需在1~1388個字元之間(包括系統生成的文字樣式等不可見字元)
思路:獲取變數→使來用字元自串拼接符號(+)拼接字元串。下面實例演示:從文本框獲取兩個字元串變數,拼接後輸出到另一個文本框。
1、HTML結構
2、javascript代碼
3、效果演示
⑶ 分等結果統計分析
(一)縣級野外實測與驗證
野外實地檢驗著重檢查分等各參數和階段性成果與實際相符的程度。縣級農用地分等成果完成後,將結果反饋至縣里,請各縣(市、區)在所有分等單元中隨機抽取 30 個以上的圖斑進行野外實測,並將實測結果與計算結果分析對比,對少數不合格的分等單元圖斑按照分等程序重新校正各項參數,重新進行計算。同時,組織縣(市、區)有關農業專家、統計人員對成果的合理性進行了分析,對專家提出的修改意見分步驟進行回溯檢查,保證分等成果符合農業生產實際。
(二)縣級分等單元間等別的對比分析
縣級分等成果計算完成後,對於分等成果圖上相鄰圖斑自然質量等別相差不大,而利用等別相差較大的圖斑逐一進行了列表分析;對於同一自然狀況下不同分等單元縣級調查產量相差較大的,將問題表格整理後反饋給縣級調查人員,再次核對產量,最終對產量調整的分等單元重新計算分等,對於縣級調查人員認為產量無誤的分等單元列表,保留原有計算結果。
(三)分等結果與其他相關成果的對比分析
農用地等別綜合反映了土地的自然和社會屬性,與以往土地自然與社會經濟方面的調查、評價等研究成果資料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因此,通過分等成果與其他相關成果的對比,可以檢驗分等成果的可靠性及其同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實踐中結合各縣(市、區)的具體情況,對省級和縣級兩個尺度層面上的成果進行定性分析,一般從土壤圖、地形圖、農業區劃圖、水利和水文、農業統計等資料中選取兩種以上進行對照分析,發現問題查找原因,修正偏差。
(四)分等成果與實際標准糧產量的相關分析
農用地的自然質量分和 3 個等別揭示了農用地不同層次的質量狀況,實際產量是農用地綜合質量的外在反映,因此實際標准糧產量和 3 個等指數之間應該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分析中選取標准糧作為主要衡量指標,通過對各縣(市、區)、各三級指標區、各地類的實際標准糧產量與自然質量分、自然質量等指數、利用等指數、經濟等指數的相關分析,探討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對於相關性明顯偏低的,及時查找原因,如果是因為調查數據或計算過程導致偏差的,則反饋信息,修正調查數據,重新計算分析。
(五)省級分等成果的整體控制
各縣(市、區)農用地分等成果圖件通過相應軟體投影後拼接為一體,通過組織全省土壤、農業、水利、氣候、地理、經濟等方面專家進行論證等方式,從整體分析分等結果的規律、可靠性以及與各行業已有研究成果的符合程度,找出分等成果存在的偏差或異常情況,分析原因、查找錯誤、完善成果。
⑷ 省級成果匯總
在各市農用地分等成果形成的基礎上,通過對各市農用地分等成果進行匯總,對各市成果圖進行拼接,直接形成江蘇省省級農用地分等成果。
形成省級成果後,對江蘇省農用地分等結果面積進行量算,以了解不同尺度下農用地質量狀況。首先由「江蘇省農用地分等管理信息系統」對每個分等單元進行初始面積量算,然後按照2000年土地詳查面積數據採取省、市、縣、鄉鎮層層控制的方法對分等單元初始面積量算結果進行平差處理,最後再由分等單元到鄉鎮、縣、市、省進行分等結果的面積匯總統計。按全省、分等指標區、省轄市統計的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利用等、經濟等各等別面積比例見圖3-64~圖3-83。
圖3-64 全省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65 太湖平原區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66 寧鎮揚丘陵區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67 沿江平原區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68 沿海平原區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69 里下河平原區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70 徐淮平原區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71 南京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72 無錫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73 徐州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74 常州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75 蘇州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76 南通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77 連雲港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78 淮安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79 鹽城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80 揚州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81 鎮江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82 泰州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83 宿遷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⑸ 為什麼有的瓷瓶中間有拼接的痕跡
是說古董還是現在市面上的普通瓷器?有些特種瓷器是有冰裂紋的,在裡面,是燒制的時候形成的特別花紋,其實很漂亮,瓷器也沒有開裂。現在市面上普通的瓷器有拼接的話可能是製作手藝問題,有可能是垃圾,也有可能是燒制出了問題
⑹ 磁測成果解釋
磁測成果的解釋一般按下述步驟進行:
(1)磁測資料的預處理與預分析;
(2)磁異常的定性解釋;
(3)磁異常的定量解釋;
(4)磁測成果的地質解釋和圖示。
(一)磁測資料的預處理和預分析
對磁測資料進行預處理和預分析,是使對資料的解釋建立在資料完整、可靠和便於解釋的基礎上。因此,在解釋前分析磁測精度的高低、測網的稀密、系統誤差的有無和大小、正常場選擇是否正確、圖件的拼接是否正確、資料是否齊全、是否有干擾(磁性表土、人工磁性堆積物等)影響存在等,若有問題,就應改正或處理。此外,還應注意分析磁性地質體的磁性特徵(如磁性的均勻性、方向性和大小)。
為了便於解釋,解釋大面積磁異常的工作常需對異常進行分區、分帶,確定解釋推斷單元,對復雜磁異常還要進行必要的轉換和處理,如為了顯示深部構造特徵,消除局部異常的影響,需進行向上延拓;為了使異常走向更清晰,便於與地質圖對比,要將斜磁化換算到垂直磁化等。
(二)磁異常的定性解釋
磁異常的定性解釋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初步解釋引起磁場變化的地質原因,二是根據實測磁異常特點,結合地質特徵,運用正演理論所確定的磁場特徵與磁性體的對應規律,粗略判定磁性體的形狀,分布范圍和產狀等。
對磁異常進行地質解釋的首要任務是判斷磁異常的地質原因。對找礦來講,就是要區分出哪些是礦異常,哪些是非礦異常。關於礦與非礦異常的區分問題,在此不加詳述,僅就初步地質解釋的一般方法問題加以說明。由於實際工作中地質任務,地質條件的不同,地質解釋方法也不盡相同。但一般都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由「已知」到「未知」,即先從已知地質情況著手進行研究
根據岩(礦)石的磁性參數,對比磁異常與地質構造的關系,找出磁異常與岩體或礦體等的對應規律,確定引起磁異常的地質原因,並依此確定對應規律,指導條件相同的未知區的工作。在推論未知區時,應充分注意某些條件的變化(如覆蓋、干擾等)對異常的可能影響。
2.將異常進行分類
對磁異常進行分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查明異常的地質原因,便於重點研究,各個突破。
至於對異常如何分類,根據什麼標准來分類,應根據物探的地質任務和測區異常總的情況而定。一般是根據異常的特點(如極值、梯度、正負值對應關系、形態、走向等)和異常分布區的地質情況,並結合物探地質任務來分類。例如普查時,往往先根據異常分布范圍,把異常分為區域性異常和局部性異常。區域性異常往往與大的區域構造或火成岩等因素有關;局部異常可能與礦床和礦化有關。為了弄清每個異常的地質原因,對區域性異常可結合地質情況分為,異常值較高而又起伏變化的大范圍分布的異常,異常值較低而又平靜的大范圍分布的異常等;對局部性異常可結合成礦控制因素等分為有意義異常和非礦異常等。
通過對磁異常的分類,不僅對測區異常能有一清晰的總體概念,也便於分類研究引起磁異常的地質原因。
3.對異常進行詳細的分析
對異常進行詳細分析的目的,是為了結合磁性和地質情況確定異常的地質原因。在分析時,應注意異常的形態、走向、分布范圍、異常的強度、梯度、正負異常的對應特點和異常所處的地質位置,應區分是單一異常還是疊加異常,是規則異常還是不規則的零亂異常等。
通過對異常的仔細分析,運用正演分析結論,應大致判斷場源物體的形狀、產狀和埋深。進而根據異常所處地質位置對成礦是否有利,結合磁性、地質資料以及粗略的定量估算,以初步確定異常的地質原因。
(三)磁異常的定量解釋
定量解釋通常是在定性解釋基礎上進行的,但其解釋結果常可補充初步定性解釋。
定量解釋是以教科書中介紹的各種方法來計算磁性地質體的幾何參數(形狀、傾向、走向)以及磁性參數。其目的在於:根據磁性地質體的幾何參數和磁性參數的可能數值,結合地質規律,進一步判定引起磁異常的地質原因;提供磁性地層或基底的幾何參數(主要是埋深、傾角和厚度)在平面或沿剖面變化的概念,以便於推斷地下的地質構造;提供磁性地質體在地面的投影位置、埋深和傾向,以便合理布置探礦工程。
(四)地質結論和地質圖示
地質結論是磁異常地質解釋的成果,也是磁法工作的最終成果。它是磁場所反映的全部地質情況的簡要小結,是由定性、定量解釋與地質規律的結合而作出的地質推論。它不一定與地質人員的地質推論相同。
地質圖示是磁法工作中地質成果的集中表現。因此,磁法工作成果應盡可能以推斷成果圖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推斷地質剖面圖、推斷地質略圖、推斷礦產預測略圖等。這種圖件不僅便於地質單位使用,也便於根據驗證結果和新的地質成果進行再推斷。
⑺ CAD中,jpg圖片拼接的輸出問題
在列印機管理器中添加光柵虛擬列印機,通過自定義圖紙尺寸可以控制圖片質量,然後列印到文件如jpg、tif、tga等等。
還可以安裝Adobe Acrobat軟體,安裝後在列印機管理器中會自動添加PDF列印機,然後列印到PDF,通過PDF可以轉換您想要的各種文件格式。
⑻ 技能培養——實訓二 圖像校正處理
一、實訓目的
1)了解Photoshop中圖像的拼接及簡單校正的方法。
2)掌握MAPGIS中圖像文件的轉換方法。
3)掌握MAPGIS中圖像校正處理的方法。
二、實訓准備
實訓數據:本實訓數據保存於文件夾「jnsx-02」中(南河鎮地形地質圖-1.jpg、南河鎮地形地質圖-2.jpg、南河鎮地形地質圖-3.jpg、南河鎮地形地質圖-4.jpg、FRAM10000.WL、FRAM10000.WT、葉赫站.JPG、影像轉換示例圖.tif、標准分幅影像.msi、非標准分幅的影像.msi、圖像參照線.WL等)。
預備知識:Photoshop的基本操作方法;圖像文件格式。
三、實訓步驟與內容
1.採用Photoshop預處理圖像
1)將實訓數據復制、粘貼至各自文件夾內。
2)雙擊桌面上的Photoshop快捷圖標,啟動Photoshop。
3)在Photoshop文件下拉菜單中,選擇「打開」命令,通過瀏覽方式將「南河鎮地形地質圖-1」載入Photoshop程序。注意此圖像文件格式是什麼?圖像質量如何?
4)通過圖像菜單的「畫布大小」命令打開「畫布大小」對話框。定位選擇左上角,將寬度和高度調整為原來的兩倍,用來放要拼接的內容(圖2-1-9)。
5)再打開「南河鎮地形地質圖-2」,將其通過「移動工具」拖動到同「南河鎮地形地質圖-1」一個窗口。這時在「南河鎮地形地質圖-1」窗口中將多出一個圖層「圖層1」(圖2-1-11)。再接著用「移動工具」把圖層1中的內容調整到和背景中的圖形相接,在調整的過程中可以以某一個關鍵點為依據,通過鍵盤上的上下左右方向鍵進行微調讓兩部分圖像很好的接合在一起。
6)用同樣的方法打開「南河鎮地形地質圖-3」和「南河鎮地形地質圖-4」,並將其拼接在「南河鎮地形地質圖-1」上,形成一張完整的地圖。這時將出現「圖層2」和「圖層3」(圖2-1-11)。並單擊選擇如圖2-1-12 中的向右三角形,進行「拼合圖層」,最終只有一個圖層「背景」。
7)在Photoshop工具條中的「吸管工具」位置處點擊滑鼠右鍵,選擇「度量工具」,在拼合後的「南河鎮地形地質圖-1」上水平邊框左側交角處點擊滑鼠左鍵並按著不放,沿邊框線拖出一條斜線至上邊框右上交角處,然後松開滑鼠,此時會在標准工具欄中顯示此線角度(注意記下此角度)。操作步驟主要界面如圖2-1-7所示。
8)在圖像下拉菜單中選擇「旋轉畫布」中「任意角度」,此時系統會彈出相應對話框(注意此對話框中的角度是多少?與前面記下的角度值對比會有什麼發現?),旋轉方式選中「度(順時針)」選項,點擊【好】按鈕,系統會自動完成圖像旋轉(為什麼不進行旋轉角度的設置?)。操作步驟界面如圖2-1-8所示。
9)在圖像下拉菜單中選擇「調整」中「亮度/對比度」,此時系統會彈出相應對話框。在此對話框分別移動亮度和對比度滑動條按鈕,使圖形達到主體突出、背景弱化的效果即可。操作步驟界面如圖2-1-14所示。
10)在工具條中選擇「裁剪工具」,在圖像的適當位置按下滑鼠左鍵並按著不放,根據需要拖出一范圍,然後點擊滑鼠右鍵,選擇「裁切」,系統即自動對所選范圍進行裁剪。主要界面如圖2-1-13所示。
11)打開文件下拉菜單,選擇「存儲為」選項,在彈出的界面,進行相應設置,文件名為「南河鎮地形地質圖」,保存路徑為各自設置的文件夾中的「jnsx-02」文件夾內。
設置好各項參數後,點擊【確定】,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進行參數設置。
設置好各項參數後,點擊【好】按鈕確定,完成光柵文件的格式轉換、圖像降噪、圖像裁剪等前處理過程。
2.文件格式轉換
現以將「南河鎮地形地質圖.tif」文件轉換為「南河鎮地形地質圖.msi」文件為例,說明文件格式轉換的步驟。
1)啟動MAPGIS主程序,打開「圖像處理」模塊中的「圖像分析」子系統。
2)在文件下拉菜單中選擇「數據輸入」選項,在系統彈出的對話框(圖SX2-1)中進行參數設置,然後點擊【添加文件】按鈕,通過瀏覽方式添加需轉換的「南河鎮地形地質圖」文件(注意在調入文件之前,最好是在Photoshop、ACDSee等圖像處理軟體中通過調整亮度、對比度等對原圖像進行降噪和銳化處理),點擊【轉換】按鈕系統自動完成轉換並將其保存於與源文件「南河鎮地形地質圖」相同的路徑之下,轉換完畢後關閉此對話框結束轉換。
圖SX2-1 圖像數據轉換對話框
3.非標准分幅影像校正
以對「南河鎮地形地質圖.msi」文件進行校正為例,說明非標准分幅影像校正的步驟。
1)啟動MAPGIS主程序,打開「圖像處理」模塊中的「圖像分析」子系統。
2)在文件下拉菜單中選擇「打開影像」選項,在系統彈出的選擇界面(圖SX2-2)中選擇「南河鎮地形地質圖.msi」文件,點擊【打開】按鈕載入影像文件。
圖SX2-2 「打開影像文件」對話框
圖SX2-3 裝載參照線文件對話框
3)在「鑲嵌融合」下拉菜單中選擇「打開參照文件」中的「參照線文件」選項,在系統彈出的對話框(圖SX2-3)中選擇「FRAM10000.WL」文件。
4)在「鑲嵌融合」下拉菜單中選擇「刪所有控制點」選項,將已有控制點信息刪除。
5)單擊「鑲嵌融合」菜單下「添加控制點」命令,依次添加至少四個控制點。
將游標移至左邊影像窗口中圖像左下角坐標圖框交角位置,點擊滑鼠左鍵,此時系統會彈出另一視圖窗口,如圖SX2-4所示。
分別單擊左邊影像內一點和右邊線文件中相應的點,並分別按「空格鍵」確認,系統會彈出提示對話框,單擊【是】按鈕,系統會自動添加一控制點。
按照逆時針或順時針方向,按上述方法依序完成其餘三個控制點的確定。
6)單擊「鑲嵌融合」菜單下「校正預覽」命令。
7)單擊「鑲嵌融合」菜單下「影像校正」命令,並保存校正結果。
點擊【保存】按鈕,系統會彈出圖SX2-5所示對話框,在此對話框不做修改,點擊【確定】按鈕即可。系統根據所設置的參數自動完成影像校正。保存文件為「南河鎮地形地質圖校正結果.MSI」。
圖SX2-4 控制點添加窗口
圖SX2-5 影像變換參數設置對話框
4.標准分幅影像校正
1)打開MAPGIS→圖像處理→圖像分析。
2)單擊文件→打開影像。打開待校正的「標准分幅影像.MSI」柵格文件(圖SX2-6),並讀圖了解圖幅信息(圖SX2-7)。
3)單擊鑲嵌融合→DRG生產→圖幅生成控制點,系統彈出「圖幅生成控制點」對話框。
4)單擊【輸入圖幅信息】按鈕,彈出對話框,輸入圖幅號(H-50-61-(52)),單擊【確定】;
5)依次確定四個內圖廓點:單擊【左上角】單選按鈕,然後單擊標准圖幅中相應的內圖廓交叉點,余者依次類推;最後單擊【生成GCP】按鈕;
6)單擊「鑲嵌融合/DRG生產」菜單下的「順序修改控制點」命令,依次調整每個控制點的位置,並按[空格鍵]確認修改(圖SX2-8)。
7)單擊「鑲嵌融合/DRG生產」菜單下的「逐格網校正」命令,保存校正後的結果文件(標准),單擊【確定】按鈕即可。
圖SX2-6 打開「標准分幅影像.MSI」文件
圖SX2-7 圖幅信息
圖SX2-8 「順序修改控制點」界面
四、提交實訓成果
1)在Photoshop中完成拼接校正的結果文件「南河鎮地形地質圖.tif」;
2)轉換結果文件「南河鎮地形地質圖.MSI」;
3)校正結果文件「南河鎮地形地質圖校正結果.MSI」;
4)校正結果文件「標准分幅影像校正結果.MSI」。
五、思考與討論
1)MAPGIS輸入編輯系統對光柵文件有什麼要求?
2)MAPGIS圖像分析中可以把哪些文件格式的圖像文件轉換到MSI文件?
3)如何在Photoshop實現光柵文件的裁剪與拼接?有哪些要求注意的細節?
六、課後獨立操練
1)採用Photoshop預處理圖像「矢量化圖.tif」文件。
2)將文件「葉赫.JPG」轉換為「葉赫.MSI」格式;「影像轉換示例圖.tif」轉換為「影像轉換圖.MSI」格式;
3)打開「葉赫.MSI」,以「圖像參照線.WL」為參照線文件為其校正配准,取9個控制點;影像校正並輸出,輸出文件名「葉赫校正配准圖.MSI」;
4)打開「南河鎮地形地質圖.msi」文件,以「FRAM10000.WL」為參照線文件為其校正配准,取6 個控制點;影像校正並輸出,輸出文件名「南河鎮地形校正配准圖.MSI」;
5)將標准分幅地圖掃描為.TIF格式圖像,並轉換為.MSI格式;打開.MSI格式影像,輸入圖幅信息,定位內圖廓點,修改控制點,逐網格校正、質量評估,輸出空間信息文件,文件名為「DRG生產.MSI」。
七、提交課後操練成果
1)在Photoshop中完成拼接校正的結果文件「矢量化圖.tif」。
2)轉換結果文件「葉赫.MSI」和「影像轉換圖.MSI」。
3)校正結果文件「南河鎮地形地質圖校正結果.MSI」。
4)提交「葉赫校正配准圖.MSI」文件。
5)提交「DRG生產.MSI」文件。
⑼ 古地磁研究成果
根據古地磁研究成果,從前震旦紀形成至石炭紀末拼貼在歐亞大陸南緣,塔里木板塊是一個獨立的古大陸板塊,經歷了復雜的漂移運動,總體從南緯中緯度地區裂解出來,向北緯低緯度地區漂移,再向北緯中高緯度運動,復又向北緯中緯度轉移,晚石炭世,塔里木盆地作為歐亞大陸的一部分,最後定位於現今的位置。
1995年,李永安等發表了塔里木及其周邊古地磁研究與盆地形成演化的論著,根據收集的塔里木地塊數百個古地磁數據及他們自己的測試成果,按新的地層劃分意見進行綜合整理、歸納、統計,獲得了塔里木地塊綜合古地磁極34個,建立了塔里木地塊震旦—第三紀綜合古地磁極移曲線(圖1-13)。
圖1-13塔里木地塊綜合極移曲線圖
Fig.1-13Synthetic carve of polar wandering of Tarim land mass
(據李永安,1995)
1—正面投影;2—北面投影;3—南半球投影;4—北半球投影;5—阿克蘇-烏什古地塊及其移動軌跡;6—庫魯克塔格古地塊及其移動軌跡;7—塔里木地塊形成及其以後的運移軌跡
古地磁極移曲線表明,塔里木地塊在震旦紀位於南半球。由阿克蘇-烏什和庫魯克塔格兩個不相連的古陸,在Z22以後拼接在一起。在北向運移同時,發生旋轉運動。它經歷了兩次快速北移,即中志留—中泥盆世時期,從10°N移到19°N,轉移速度為1.67cm/a,同時順時針扭動12.5°;晚二疊—三疊紀時期,從30.1°N運移到34.6°N,運移速度1.2cm/a,同時順時針扭動39.3°;一次快速向南移動,即中侏羅世—早白堊世時期,從37°N運移到26°N左右,逆時針旋轉10°±,運移速度為0.84cm/a。晚白堊世以來又逐漸向北移動,其速度為0.4~0.5cm/a。
作為礦床研究者,特別是作為區域成礦研究者,獲得塔里木地塊在震旦紀以前位於南半球,塔里木板塊在石炭紀末拼貼於歐亞大陸之前是一個獨立的塊體這兩點結論非常重要。因為根據這兩點結論,將塔里木板塊前震旦紀成礦作用與岡瓦納構造岩漿成礦作用做某些對比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