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目標是什麼
目標:指的是射擊、攻擊或尋求的對象,也指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標准。
【引證解釋】
1、射擊、攻擊或尋求的對象。柳青《銅牆鐵壁》第一章:「人一亂跑開就壞了,正好成了掃射的目標。」
2、想要達到的境界或目的。毛澤東《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我們的總目標,是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
目標的作用
1、目標產生積極的心態
目標是努力的依據,也是鞭策。目標給人一個看得見的彼岸。隨著實現這些目標,就會有成就感,心態就會向著更積極主動的方向轉變。
2、目標使人看清使命,產生動力
有了目標,心中便有一幅清晰的圖畫,就會集中精力和資源於所選定的方向和目標上,因而也就更加熱心於所選目標。
3、目標使人感覺到生存的意義和價值
如果你心中有了理想,你就會感到生存的重要意義,如果這個理想(人生目標)又是由一個個目標組成的,那麼,就會覺得為目標付出努力是有價值的。
② 什麼叫所需載體類型,什麼叫成果目標形式
就一般家庭來說,根據載體大致分為三類:
一、文字檔案類:是家庭檔案的主要專形式,根據其用途,又可屬分為:
1、證件類:包括身份證、工作證、學生證、畢業證、結婚證、戶口簿、職稱證書等一些參與社會活動證件。
2、經濟票據類:主要包括存款單、債券、發票、合同協議、工資卡、家庭經濟收支登記簿等具有經濟意義的票據和文件。
3、家電設備說明類:各類家用電器及各種現代化用品的使用說明書、電路圖、保修單等。
4、醫療健康類:病歷、診斷書、化驗單、體檢表等有關家庭成員身體健康狀況的材料。
5、珍藏類:手稿、書稿等工作成果及榮譽證書。獲獎證書等表達過去成績的材料。
6、信件類:書信、明信片、賀年片、生日卡、電傳品等。
7、子女成長類:主要有獨生子女證、出生證、入學證、學生證、學習成績單、錄取通知書、畢業證書、獲獎證書、要事記錄本等反映子女成長全過程的材料。
二、照片和音像檔案類:包括照片和有特殊意義的錄音帶、錄像帶。對照片檔案,應將其按時間順序排列,底片和像片分別保管,並配上文字說明,裝入影集和底片簿;錄像帶、錄音帶、軟盤、光碟整理後標寫上簡單的文字說明,歸檔後裝入檔案盒。
③ 什麼是成就目標理論
成就目標理論的研究進展
①
��方平�張詠梅�郭春彥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系(北京�100037)
��〔摘要〕成就動機是近代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其中對成就目標的研究倍受國內外關注。文章以Dweck成就目標理論為基本出發點,探求其理論淵源、動機模式與分類研究的進展狀況,為深入研究成就動機理論提供依據。
��關鍵詞�成就目標,學習目標,成績目標,掌握模式,無助模式,社會目標
��分類號�59.845
��學生的智力水平對於學業成就有著重要的影響。但在學校成就情景中存在著兩個使眾多心理學家感到困惑的問題,即為什麼智商和能力水平相同的學生,仍會表現出在學業成就上的顯著差異?如何擺脫單純「智力開發」所面臨的困境,尋求有利於學生發展的更好的方向?於是,許多研究者將目光投向了對於學習具有同樣重要影響、對認識過程起調節和動力作用的非智力因素領域。成就目標的研究是此領域中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課題。
��70年代末,Dweck、Nicholls、Ames等一些學者開展了對動機過程的成就目標定向的研究,並於80年代中期形成了相對較為完善的理論基礎。90年代的今天,有關成就目標理論及實踐研究不斷深入。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成就目標作為具有創新性的發展方向,日益受到重視。
��1�成就目標理論的淵源
��成就目標理論(achievement�goal�theory)作為一種成就動機理論,發展至今已具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我們可以從早期的成就動機論和新近的社會認知論中探究其發展淵源。
��1.1��早期成就動機理論
��對於成就動機的研究是近代動機心理學中的重要課題,此概念最早可以追至Murphy,但直至50年代McClelland等人才正式開展了對於成就動機的系統研究。Lewin及其同事在期待×價值理論中首先提出兩個獨立的動機緯度(對於成功的期待和對於失敗的迴避)是行為的關鍵性決定因素。隨後McClelland以Lewin的理論為框架,構建了最初的成就動機理論,他認為「至少存在兩種成就動機,一種圍繞著躲避失敗,另一種圍繞著達到成功」。Atkinson繼續McClelland的工作,更為明確地將成就動機分為兩種:一種是追求或希望成功的意向,表現出趨向目標的行動;一種是害怕失敗的意向,想方設法逃脫成就活動或情境,避免預料到的失敗。每個人的成就行為都受到這兩種動機相互制衡和消長的影響〔1〕。
��由此可以看出,早期成就動機理論家十分關注成就情景中個體的兩種明顯不同的行為傾向,並且將這種趨勢-迴避的區分納入早期的成就動機概念建構中。
��他們的理論對以後有關成就動機研究具有歷史性影響。
��80年代,Nicholls提出了能力理論,該理論是成就目標理論最直接的淵源,從屬於歸因理論。他認為在成就動機眾多歸因中,能力是了解成就動機的關鍵因素,能力的差異感覺和無差異感覺影響個人在成就情景中對任務難度的選擇。能力的差異感覺就是指個體面對成就情景時,對自己能力水平形成的一種高或低的判斷。有此感覺的個體把追求高能力表現為自己行為的目標,完成任務只是作為表現能力的一種手段。能力的無差異感就是指個體面對成就情景時,將完成任務或學習作為他們行為的目標,能力只是完成任務的一種手段,重要的是在完成任務或學習過程中提高能力[2]。由能力歸因分類的系統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兩種成就目標劃分的雛形。
��1.2��社會認知理論
��60年代末、70年代初,心理學領域出現了「認知革命」,動機研究深受影響。Banra在其倡導的社會認知理論中,認為個體因素(包括認知、情感和生理等方面)、環境因素和行為因素三者之間因相互影響而產生了三重交互決定作用。社會認知理論將重點放在個體所具有的信念方面,主要包括他們對自己能力的信心以及在成就情景中對背景因素知覺的信心。
��Urdan和Martin[3]認為動機領域應包含自我功效理論、歸因理論、期待價值理論和成就目標理論等成分。這些理論都有助於提高我們對學生動機和成就的理解,其中成就目標理論與學生參與成就活動的原因有直接的關系。
��2��成就目標理論的內容
��2.1�成就目標的概念
��在目標理論中,成就目標表示個體為了獲得或達到有價值的結果或目的參與成就活動的原因。Maehr認為成就目標是有關能力活動的目的;Ames[4]認為成就目標指的就是成就行為的目的,是能力信念(belief)、成敗歸因(attribute)和情感(affect)三者的整合模式。在此,能力信念即對自己能力的評價;情感即表現為對成就活動的不同方式的接近、參與和反應,並促進了行為意圖的產生;成敗歸因即對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所做的解釋。Elliottt和Dweck[5]等人將成就目標定義為「對認知過程的計劃,它具有認知的、情感的和行為的結果」;Ames將其定義為「學生對於學業成就、成功意義或目的的知覺。」由此可以看出研究者對於成就目標的具體定義各不相同。在上述各種定義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成就目標就是成就行為的目的,具有認知(如對於情景的認識、成敗歸因)、情感(如焦慮)和行為(如學習策略、任務選擇和學業)特徵。
��2.2�成就目標理論的內容
��70年代末、80年代初,Dweck、Nicholls等將成就目標概念引進成就動機理論。80年代中期,Dweck�在社會認知框架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礎上,綜合以前成就動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成就目標理論。
��Dweck[6]認為,由於兒童對智力與能力概念的理解不同,所以在成就情景中,兒童主要
��追尋的成就目標具體可分為學習目標與成績目標。追尋學習目標的個體認為智力是可以培養、可以發展的,因而力求掌握新的知識和提高自己能力;追尋成績目標的個體則認為智力或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變的,因而力求搜集與能力有關的證據以獲得對自己能力的有利評價,避免消極評價。
��成就目標的理論提出後,在此領域內引發了大量的研究。有的研究稱這兩種目標為「掌
��握關注和能力關注」或稱為「學習目標和成績目標」、「任務捲入和自我捲入」、「掌握定向和成績定向」。由於任務、學習、掌握概念之間關系是同質的,成績、自我和能力概念之間的關系是同質的,因而筆者將這些觀點整合,統稱為「學習目標和成績目標」。
��3��成就目標的動機模式及其實驗研究
��Dweck�[7]在陳述目標理論的同時提出在成就情景中,與成就目標的劃分相一致,存在著兩種動機模式:掌握模式與無助模式。她認為兩模式的本質區別主要表現在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具體如表1所示)。掌握模式促進富有挑戰性的、有價值的成就目標的建立、維持和實現,此模式具有尋求挑戰性任務、面對困難時堅持性高的特徵。相反,無助模式具有迴避挑戰、面對困難時堅持性低的特徵。具有學習目標的個體關注自身能力的提高與知識的掌握,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易形成掌握模式。相對而言,具有成績目標的個體注意力更多地集中於自己的能力是否充分及別人對自己能力的評價,這就使得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更易形成無助模式。
��以此理論為基礎,Dweck通過實驗檢驗了兩種模式在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的特徵。結果表明:在認知方面,具有不同動機模式的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特別是面對困難)對結果表現出不同的關注。無助模式個體主要關心對自身能力的測量和評價結果,失敗意味著個人能力不足。相反,掌握模式的個體關心能力增長,關心學習的過程。所以失敗意味著在此項任務中努力和策略還不充分或需要變更,他們會繼續努力,並將失敗歸因於策略。
��在成績方面,Dweck認為,一個具有無助模式的個體在面臨失敗時,其自尊心受到嚴重威脅。這種威脅可能首先導致焦慮和羞恥感,使個體採取更保守的自我保護姿態,而對完成任務表現出厭倦,他們更嚮往低努力的成功。而對於掌握模式的個體,即使失敗也僅僅意味著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進行策略方面的變化,所以他們在努力時會產生愉悅感。與無助模式的個體相反,掌握模式的個體厭倦低努力的成功。
��在行為方面,具有無助模式的個體傾向於選擇較易的、更能保證成功的任務。他們迴避挑戰,認為挑戰將意味著令人厭惡的經歷。對於掌握模式的個體來說,理想的任務能增加知識、發展能力並帶來愉快。以此為出發點,學習目標個體更願意尋求挑戰性任務。他們並不在意結果以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是注重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新東西和提高能力水平。
��
��表1�Dweck理論中成就目標及其相應的動機模式
��
��智力概念��成就目標��動機模式��特徵表現
��
��認知:關心「如何盡快地提高自己的
��智力是後天培養��能力」?關心學習的過程。
��的可以變化的��學習目標��掌握模式��對成敗進行努力和策略歸因。
��情感:面對失敗,焦慮程度適中。
��行為:敢於面對挑戰性任務,對困難
��有高堅持性。
��
��認知:關心「自己的能力是否充分」
��智力是天生的��關心對能力的評價結果。對成敗進行
��是固定不變的��成績目標��無助模式��能力歸因。
��情感:面對失敗易產生高焦慮。
��行為:不敢面對挑戰性任務,對困難
��堅持性低。
��
��4��成就目標的分類研究
��4.1��以接近-迴避傾向為出發點的成就目標分類研究
��在成就目標理論形成前後,許多成就目標理論家將接近和迴避動機之間的差異結合進他們的理論框架,提出成就目標可能存在著三種類型:學習目標(接近定向),將注意力集中於發展能力和掌握任務;成績目標(接近定向),將注意力集中於得到對能力的有利判斷;成績目標(迴避定向),將注意力集中於迴避對能力的不利判斷。Elliott和Harackiewicz[8]認為,雖然最初三類型理論利用了接近和迴避間的差異,但這種獨立的接近、迴避分類少有實驗支持,因而被忽略。他們進而提出目前的成就目標理論和測驗,主要關注學習目標與成績目標,但實質上此兩種目標都屬於對成就動機接近定向的分析,而對迴避定向在成就目標中的作用涉及很少。針對這種情況,他們將成績目標分為指向於能力表現的成績-接近目標和指向於迴避無能表現的成績-迴避目標(與Dweck和Elliottt�1983年的觀點類似),從而將成就目標理論進一步擴展。
��Skaalvik[9]的最新研究支持了Elliott和Harackiewicz的理論。他提出成績目標的確立來源於學生對自我能力表現的關注、對他人對自己能力知覺的關注、對於自己能力相對判斷的關注和對於社會比較的關注。而這些關注可能會導致不同的學生定向於不同的成績目標。據此,Skaalvik將成績定向進一步劃分為兩類:「進攻型自我定向和防禦型自我定向」、「自我-提高的自我定向和自我-擊敗的自我定向」,此種劃分和界定類似於Elliott�Harackiewicz的成績-接近目標和成績-迴避目標。
��在上述研究中,對成就目標的劃分雖然不盡一致,但都以成就動機的接近傾向和迴避傾向作為出發點,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
��4.2��以社會性為出發點的成就目標分類的研究
��針對以接近、迴避為出發點的成就目標分類,Miller和Greene[10]�則認為無論將成就目標劃分為兩種還是三種,本質上都認為個體在成就情景中的目標是對於能力的追尋,認為
��個體的動機差異來源於評價能力的參照系的不同。無疑,在我們的社會中對於能力的判斷是非常重要的,但包括我國學者[11]在內的一些研究者認為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並不應僅
��僅歸因於此,還應考慮到為以往成就目標理論家所忽視的社會目標的影響。
��Urdan於1997年提出應將社會目標納入目標理論,這樣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成就動機理論。Nicholls和Ford將社會目標劃分為兩種:社會贊許目標(如取悅成人)和社會責任目標(如按時完成任務,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並指出這些積極的社會目標是解釋學生學業動機的潛在重要因素。Wentzel等[12]認為課堂中的社會目標對於學業成績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她的研究表明社會責任目標如果是獨立和及時完成任務,則與學業成績有正相關,而社會贊許目標與學業成績無關或負相關。Miller和Greene的研究卻表明社會取悅目標與學業成績之間無相關,而另一社會目標--對未來結果的預期卻與學業成績有明顯正相關。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有關社會目標的研究雖然還不十分熟悉,對它的界定與劃分還不一致,但是我們認為成就目標理論學家的研究已從影響個體目標確定的內部因素轉向了影響目標確定的環境因素,這意味著對成就目標理論的研究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5��成就目標的研究展望
��5.1��成就目標理論中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首先,隨著成就目標新的劃分方式的不斷出現,今後應致力於探討每一目標所對應的動機模式及各自在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的特徵表現,最終促進成就目標理論的發展與完善。
��其次,需要探討現已提出的社會目標和最初提出的學習目標、成績目標之間的相互關系,即三者間是獨立或相關的平行關系,還是社會目標是隱含於兩種目標後的更深層次動因?
��第三,現有目標理論多支持具有掌握模式的學習目標學生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的表現較無助模式的成績目標學生為優的觀點。筆者認為從整體上看此研究結論是正確的,但具體任務不同,其效果不盡相同。已有研究表明,在運動類的一些項目上,成績目標類的學生表現好於學習目標類的學生。可見,在討論學習目標和成績目標時不應脫離具體研究任務。
��第四,根據發展的觀點,學生的學習目標和成績目標的形成在整體上要受發展水平的影響,即在年齡低的學生中成績目標的比例可能高於學習目標,而在年齡高的學生中成績目標的比例可能低於學習目標。這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5.2��成就目標理論對教育的指導意義
��在強調非智力因素培養的今天,筆者認為成就目標是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重要因素。根據成就目標理論,具有學習目標的學生在學習過程有著更為完善的動機模式,即焦慮水平適中,成敗歸因正確,願意接受挑戰性任務。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目標,並使學生形成與之相適應的動機模式,這在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因而應減少在學習環境中的社會比較,提高學生在自我參照標准上的評價,使其將注意力集中在所付出的努力大小和策略的運用上,集中於掌握知識本身,以達到促進全面發展的目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一個開放的體系,成就目標理論在驗證舊有理論的同時,
��也在不斷地吸納新觀點從而擴大自己的原有框架,以適應社會及教育發展的需要。我國學者在成就動機領域中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對成就目標領域卻涉及不多,本文旨在此方面做些嘗試與努力,使我們認識到對學生成就目標的研究和培養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④ 最出成果的目標設定是什麼
來自上司的指來示就是工作的自目標。而努力達到目標就是您的工作。
雖然對您來說,這目標好比重負。但絕不可因負擔重就有所怨言。當遭遇某種程度的困難時,目標才能對自己的成長有所幫助。所謂目標是指必須達成的「結果」,因此當投入某項工作時,可將目標視為來自未來的挑戰。而這種目標,正是毅力與精力投注的對象。
基於上述理由,目標對某人而言,以能苦其心智、勞其筋骨者為最佳。如能輕易達到,想必無法得到成就的快感。如果在一番努力之後達到目標,務必要將這經驗銘記在心,以激勵自我成長。
不過設定的目標不宜太過高遠,否則過於勉強,只會使工作走樣,到最後還是無法達成。因此一旦付諸實行之後,發現自己能力不勝負荷時,一定要找上司商量,因獨立硬撐最後還是無法解決。一般達成目標的狀況及日期都會有明白的規定,如「○月○日前,必須製作完成像這樣的論文」等。
因目標是被交付的,因此必須馬上付諸實行,在此順序便成為重要的關鍵。
所謂目標,是指必須達成的「結果」,因此當投入某項工作時,可將目標視為來自未來的挑戰,而這種目標正是毅力與精力投注的對象。
⑤ 研究目標和預期成果的區別!牛人來解答~
研究目標和預期成果的區別:
一、側重點不同
研究目的側重是做這個事情的原因,具體是指做這個研究所要探究的內容要達到什麼要求,項目的結束會在學術上有什麼成果意義等。
預期成果更側重的是研究成果,是對目標以及內容的完成度的一種闡釋和表達,同樣,研究目標為預期成果指明研究方向。
二、時間順序不同
研究目的和預期的成果是兩個時間順序,即目的在前成果在後。先要提出問題,後通過研究具體怎麼操作,然後才能得出預期成果。
三、性質不同
研究目的是假設,而預期成果是已經通過實踐,得到的成果,是實際的且經過驗證的。研究目標是個總的概括,而預期成果可以是個具體的明細,也可以是個體的概括。
(5)成果目標是什麼擴展閱讀:
研究是主動尋求根本性原因與更高可靠性依據,從而為提高事業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穩健性而做的工作。
「研究」一詞常被用來描述關於一個特殊主題的資訊收集。利用有計劃與有系統的資料收集、分析和解釋的方法,獲得解決問題的過程。研究是主動和系統方式的過程,是為了發現、解釋或校正事實、事件、行為、理論,或把這樣事實、法則或理論作出實際應用。
研究是應用科學的方法探求問題答案的一種過程,因為有計劃和有系統的收集、分析與解釋資料的方法,正是科學所強調的方法。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開題報告
⑥ 職業素質成果目標怎麼填
第一步:我們需要確立發展職業。有些人在寫目標的時候可能就會寫經理,主任這些空泛的詞語,很容易引起面試人員的反感,因為它給人的感覺就很假,所以填寫職業目標應該針對自己的條件以及興趣,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然後填寫相關的發展目標。
第二部:完成職業的選擇,我們就可以樹立發展目標了。首先自然是短期目標,可以是一個月,一個季度,也可以是一年的目標,既然是短期,時間就不能制定的很長,具體的內容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制定,發展目標應該是遞進式,一步步的朝自己自己的目標發展。
第三步:完成了短期目標的制定,我們就可以制定長期的目標。說白了長期目標就是短期目標的進階版,它的完成需要靠每個短期目標的支持。
第四步 : 想要完成我們樹立的目標,我們需要哪些知識的儲備和職業技能?這是我們樹立目標之後首先要想到的,沒有付諸行動的目標都是空想,但是在行動之前我們仍然要知道該往哪裡使勁
⑦ 什麼叫成果思維呢
成果思維,簡單說,並不是有了工作才有了成果,而是有了預設成果,才去確定每個人的工作。
首先就是要求一切從成果出發,沒有好的成果,多少理由和借口都是徒勞。比如說,有一家工廠,外面有6個廠家幫它做生產加工,於是這家工廠的品控部部長安排時間去外面那6家工廠檢測質量。
到了晚上回來,他卻看到本廠出現了質量問題,一般情況,他就都會跑去找總經理,說:「經理,你看今天我出去了一天,本廠就出現問題了。」是不是很熟悉?這種情況十分常見。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獲得肯定,這位部長的潛台詞很明顯:我在的時候,能保證沒有質量問題;我不在,他們就會出事。
總經理說:「這個品控部是不是你管?無論本廠還是外廠,都是你管的,是不是?不管你出不出去,本廠發生了問題,是不是你的問題?」部長無言以對。
後來,每當他要出去外場檢測質量時,便會事先進行規劃,自己出去了,留下空檔,該由誰接替工作;和生產部達成怎樣的共識,對品質有怎樣的要求;下達怎樣的今日計劃,如何按照計劃生產;晚上回來,再進行檢查。
成果必須是對企業有價值的,它不等於任務,不等於努力,不等於付出,更不等於苦勞。眾所周知,有句老話叫「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講的就是一個人,他做了一件事,不管這件事有沒有做成,只要他有這份心,也付出行動了,似乎就是值得被肯定的。但是,在企業中,這種想法往往難以立足。
(7)成果目標是什麼擴展閱讀:
站在成果思維的角度,如果自己的本職工作沒做好,就不應該去幫忙別人的工作。因為自己的工作關聯到很多崗位,沒做好,大家都會受影響。去幫忙了,萬一沒幫到,別人還要重做,更浪費時間。何況幫的那個人,也是公司花錢請來的,他理應做好本職工作。
如果忙不過來,需要人幫忙,他可以向上層反映,上層便會對他重視:是哪裡忙不過來?是管理問題還是流程問題?是不是設備和工具需要改良?是不是真的一個人完不成,確實需要再加一個人?等等。如此,便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促進企業發展。有成果思維在裡面,價值就會出來,問題也能得到解決。
做同一件事,思維方式改變了,就能帶來不同的效果。好比一條路,你可以走路,可以騎車,還可以開車,不同交通工具速度就會不同。就算是面對很常見的事,只要激發思考,換種思維,說不定就有更好的效果。
⑧ 本年度的成果目標怎麼寫
本年度成果目標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寫,也就是制定一個目標計劃
⑨ 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成果目標都是什麼意思
有了知識不一定就代表一個人有能力 有能力的人 不一定是在知識方面突出專 也可能是人際能屬力 溝通能力 當然 有能力的人不去 努力 就不會有成果 要想有成果 不一定 有知識的人才會有成果 但是必須得有能力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