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博羅九潭的中通快遞都是寫博羅園洲的九潭這樣的
到博羅九潭的中通快遞呢都是寫的
Ⅱ 卡蜜內勒侯爵干紅葡萄酒多錢一瓶
紅酒品種太多。給你分享下法國的頂級紅酒吧。
法國的紅酒品牌成千上萬種,就像我們中國的白酒品牌一樣。那麼我在給你介紹一下法國最著名的十大名庄給你,很多朋友對5大,8大和10大名庄有些無從知曉,這里摘錄10大名裝簡介供大家了解。
1.Romanee Conti羅曼尼康帝
產地:法國布根地禾斯,羅曼尼村莊(Vosne -Romanee)
級別:特級葡萄園
葡萄品種:黑皮諾(Pinot Noir)
種植面積:4.32英畝
平均樹齡:42年(1990年)
產量:每公頃生2000千至2500公升葡萄(相當於4800瓶到6000瓶)
特點:產量極少,質量高,要配額,十分昂貴
禾斯,羅曼尼( Vosne Romanee ) 村莊位於黃金山坡北部夜之山坡內( Cote De Nuits ),是十七世紀布根地公爵的打獵區,其後才發展為葡萄園,村莊人口數百名,大都與葡萄酒業有關,這里擁有七個特級葡萄園15個一級葡萄園。其中最矚目的就是「羅曼尼康帝」(Romanee Conti) 特級葡萄園。這個細小的特級葡萄園,也是最精華的葡萄園,可算是現時世上最古老葡萄園區之一。西元十二世紀就已廣為人知,是當地望族維基(Vergy)家族所擁有。1232年維基家族將這塊葡萄園捐贈給附近的教會,此後四百年間這塊葡萄園都一直成為天主教的產業,它生產出來
的佳釀大都流入天主教虔誠的僕人就是神父與修士的腹中。從1760年起已獲得確認這個羅曼尼葡萄酒成為世界最昂貴的葡萄園。
後來康帝公爵將此葡萄園冠上了自己的姓,「羅曼尼.康帝」這個名稱相傳至今。自從康帝擁有此葡萄酒後,即視此葡萄園為饋寶,除了供奉皇室外,絕不饋贈他人,甚至好朋友也不通融,在市場上「羅曼尼康帝」更成為絕響。那時喝不到此葡萄酒的唯有退而求其次轉向高倫堡家族尚未脫手的(拉.塔西)(La Tache)葡萄園酒,一時成為法國最熱門的布根地葡萄酒,但好景不常,康帝家族僅傳園兩代(32年後)即1793年,法國大革命潮席捲布根地,園主康帝公爵之子亡命海外,財產被革命政府沒收,革命政府也識貨,深知這個葡萄園可賣個好價錢,於是乎公告天下曰:這是一個位於禾斯,羅曼尼村莊最好地段的葡萄園,葡萄能達到完美的成熟度,此葡萄園地理位置之佳使得每天都能接受到太陽的光線,以及全天最柔和最適中的熱量,同時也可避免霜凍與冰雹之侵。不過在這動亂時期,那些富商誰不害怕隨時因(懷壁其罪)而被指為保皇黨而送上斷頭台冶罪。所以在1794年「羅曼尼.康帝庄園」以賤價賣給一位在拿破倫政府擔任司庫的銀行家,朱利安.奧雅(Julien Ouvrad),他同時也在波爾多區,布根地等地區擁有數個酒廠價格居首位的是羅曼尼.康帝,而謹居次位的(拿特芝)( La Tache )及艾芝堡( Richbourg )葡萄園價格只有它的三分之一而己。
「羅曼尼.康帝」葡萄園酒採用全新橡木桶儲存,園主購進木材,風干三年後才造桶,葡萄收獲極低,年產量每公頃2000至2500公升,平均每三株葡萄樹才釀出一瓶「羅曼尼.康帝」(Romanee Conti)頂級葡萄酒,可知其珍貴程度。
2.Le Pin 里鵬
產地:法國波爾多寶物隆(POMEROL)
級別:寶物隆產區並無評級
表面積:5英畝
葡萄種類:92%梅洛,8%佛朗
平均葡萄樹:28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60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3400公升
年產量:7000瓶
窖藏:儲存在全新橡木桶內15至18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沒有過濾,成熟期10至30年視乎年份。
里鵬可以說是法國酒壇半個世紀以來最引人矚目的成就。1979年,一位名為傑克.天安寶(Jacques Thienpont)的買家向羅貝夫人(Mme.Laubrie)購買一個小葡萄園,在老施丹庄園(Vieux Chateau Certan),這個買主姓氏馬上就讓人懷疑是否老施丹庄園打算擴充園地,因為這個傑克正是老施丹庄園主亞歷山大的堂弟。這個當時以100萬法朗所買到的小葡萄園,只有一公頃,小到不能稱庄園的程度,所以只好名為「里鵬」(Le Pin),沒有冠以庄園的稱號。
3.Chateau Petrus柏翠庄園
產地:法國波爾多寶物隆(POMEROL)
級別:寶物隆產區並無評級
表面積:28.20英畝
葡萄品種:95%梅洛,5%佛朗
平均樹齡:35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65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3600公升
年產量:25000至30000瓶
窖藏:20個月儲存在全新橡木桶內灌瓶前經澄清過程,沒有過濾,成熟期為20-40年。
法國波爾多寶物隆地區多為小型葡萄園,其中有185個酒廠,每家只佔地4公頃不到,由於許多小酒廠只有不到1公頃的葡萄園,年產量亦只有二、三百箱,所以擁有差不多12公頃葡萄園地的柏翠庄園,也算是最大面積的一個庄園。栢翠庄園首次出現在1837年,那時此庄園在寶物隆地區已名列前四、五位的位置。到1868年,柏翠庄園已經被公認為僅次於老施丹庄園(Vieux Chateau Certan)及杜德萊庄園(Trotanoy),進占第三位。註:現時柏翠庄園的價格比老施丹庄園及杜德萊庄園葡萄酒貴5至6倍的價錢不等,所以精明的飲家都會喜歡飲用老施丹庄園及杜德萊庄園,因這兩個庄園的價格比較扎實,起碼沒被炒作的成份股。
1925年一位酒店的老闆娘隆芭夫人(Mme.Loubat)從園主阿諾家族(Arnaud)手上購得柏翠庄園後,才改變了柏翠庄園的命運,隆芭夫人家族在寶物隆地區擁有兩家酒廠,她的弟弟又是利布(Libourne)市的市長而她本人也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在利布市擁有一家酒店。自從收購了柏翠庄園後,便欣然愛上了它。隆芭夫人致力打造柏翠庄園的知名度,首先就是將柏翠庄園酒提價,使其不再是普通的庄園酒,其次就是將柏翠庄園酒推介給她所認識的富豪官坤,因此柏翠庄園酒在法國的高級社交圈內迅速流行起來。為了打造柏翠庄園酒日後的身價就是要打進英國的皇室。當伊利沙伯二世訂婚的時候,隆芭夫人進獻的柏翠庄園酒已是英皇室貴族們的杯中物。所以1947年女皇大婚正式舉行之際,隆芭夫人也是被邀請之列,她倒也會利用此千載難逢的機會,帶著自己園中的佳釀遠赴倫敦,一下子成功打進了倫敦一流餐廳的酒牌上。隆芭夫人善用這種經營上層社會的交際手段,日後就成了柏翠庄園的奠基石。1961年隆芭夫人辭世,她沒有子女,只有兩位姐妹有孩子可承繼,但都不能負以重任,所以聰明的隆芭夫人,生前已作安排,將柏翠庄園股份分為三份,一份讓售予釀酒甚有成就的莫埃爾家族(Jean Pierre Moueix),其餘三分之二由其侄兒承繼。
4.Chateau Ausone 歐頌庄園
產地:波爾多聖.埃美隆 ( SAINT-EMILION )
級別:一等特級庄園 ( A )
表面積:17.30英畝
葡萄品種:50%佛朗,50%梅洛
平均樹齡:50-55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6000-70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3500公升
年產量:200,000-230,000瓶
窖藏:儲存在橡木桶19-23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沒有過濾,成熟期為10至100年(由1994年開始)
聖.埃美隆區在1954年開始建產評級制度共分四個等級最高為「一等特級」(Premieres Grands Crus Classes),第二等級為「特級」(Grands Crus Classes),第三等級為「優級」(Grands Crus)至於第四等就是「聖.埃美隆法定產區(AOC St-Emilion )。第一次評級在1958年修正,1969年第二次評級,原則上此區每十年評級一次,但未嚴格執行,且每次變動不大,值得注意的是自首次評級開始,名列「一等特級A類」的白馬庄園和歐頌庄園的評級並無變動,只有「一等特級B類」(Premieres Grands Crus Classes B)有所變更,在1996年之前有九家,1996年評級中增加了二個庄園,「大金鍾庄園」(Chateau L'Angelus)及「寶西奧庄園」(Chateau Beau-Sejour-Becot),「一等特級A類及B類」共13家,「一等特級A」可與美度區一級庄園相比較,只是風格各異而已。「歐頌庄園」早在18世紀初就已成園,當時在從事木桶生意的卡狄納(Catenat)家族手中,19世紀前期轉讓給親戚魯法基(Lafargue)家族,到1891年再由親戚查朗(Challon)家族繼承。歐頌庄園在最早的一代園主卡狄納時,就已取名「歐頌庄園」,當時約在1781年左右,「歐頌」(D. M. Ausonius 310-394)是羅馬帝國時代生於此地的一位羅馬教授及詩人,也是羅馬皇帝幼時的老師,故官運亨通,官位至當時總督及樞密院長老,但他卻以愛酒出名,曾經在波爾多及德國擁有庄園。現在無法證明歐頌老先生就是在「歐頌葡萄園」的現址種植葡萄及喝酒吟詩,所以歐頌庄園酒又稱「詩人之酒」。此庄園在19世紀中已躋身「聖.埃美隆」區最好的三、五家莊園。
5.Chateau Cheval Blanc白馬庄園
產地:波爾多聖.埃美隆(SAINT-EMILION)
級別:一等特級庄園 ( A )
表面積:91.40英畝
葡萄品種:58%佛朗,42%梅洛
平均樹齡:45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8000株葡萄樹
平均產量:每公頃3500公升
年產量: 100,000瓶
窖藏:儲存在橡木桶18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無過濾,成熟期為10至30年。
「白馬庄園」與「歐頌庄園」是聖.埃美隆區內最為人熟悉的兩個一等特級庄園(Premier Grand Cru Classe),「白馬庄園」以前是「飛雅克庄園」(Chateau Figeac)的一部份,屬於杜卡斯(Ducass)家族所擁有。1852年杜卡斯女兒嫁給一個擁有不少葡萄園產業的科歌路薩(Fourcaud Laussac),杜卡斯家族便把本園作為嫁妝,自此以後「白馬庄園」便成了路薩家族的產業。1927年以設立公司的形式,讓股權集中,不至於本園被瓜分。1989年以前董事會由路薩家族的女婿,他是波爾多大學校長名為夏巴克(J. Hebrard)負責,以他的崇高學術與社會地位,提高不少「白馬庄園」的聲譽。1989年夏巴克退休後,園務由家族三位女士掌管。「白馬庄園」被正式命名是始於1853年。原來改名為「白馬庄園」是有個被廣為流傳的說法,以前有一位國王亨利四世常在此地下馬歇息,他以騎白馬著稱,其徽章即為「獨角白馬」於是客棧便取名為「白馬」(Cheval Blanc)。「白馬庄園」雖然是位於聖.埃美隆區,但它的旁邊就是寶物隆區,所以「風土」極為相似與「拉旺庄園」(Chateau L'Evangile)及「蓋世龍庄園」( Chateau Conseillante )這兩個位於寶物隆區的著名庄園只有一條小路分隔,因此被人喻為是寶物隆區葡萄酒。「白馬庄園」副牌酒(Second Wine)的名稱為「Le Petit Cheval」,1988年開始面世。1947年份的「白馬庄園」酒曾贏得波爾多區「本世紀最完美紅酒」的美譽。1991年起「白馬庄園」聘請波爾多地區最著名釀酒師皮雅魯頓(Pierre Lurton)擔任本園的釀酒師直至現在。
6.Chateau Haut Brion奧比昂(紅顏容)庄園
產地:法國波爾多格拉芙(GRAVES)(貝沙克·雷奧良)(PESSAC - LEOGNAN)
級別:1855年評級「一級庄園」
表面積:160.7英畝
葡萄品種:45%赤霞珠,37%梅洛,18%佛朗
平均樹齡:36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80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3500-4500公升
年產量: 132,000瓶
窖藏:儲存在橡木桶22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無過濾,成熟期為15-40年。
奧比昂(紅顏容)庄園是個歷史悠久的名庄園,在十四世紀已開拓為葡萄園。現時在標簽上的老城堡是奠基於1550年。1749年「奧比昂(紅顏容)庄園」因繼承而分家,三份之二產權歸「瑪高庄園」的富美爾(Fumel)家族所有。法國大革命爆發時,奧比昂(紅顏容)庄園被充公。在革命後的1801年,本園被園主之子買回並售予外交部長泰利萊(Talleyrand)。後在1838年再轉售予拉利奧(Lalieu)家族,這家族把百多年前分割出去的三份之一園地購回,庄園最後歸於一統。拉利奧家族擁有庄園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在20年代庄園再轉手幾次,最後落在美國一位銀行家奇蘭斯·狄龍(Clarence Dilon)手上。據說奇蘭斯是想去收購白馬庄園」和「歐頌庄園」的,因當天大霧而迷失方向而來到了奧比昂(紅顏容)庄園,剛好庄園在放盤,意外地速成了這宗交易。到了1855年,波爾多官方評級中,差不多全是美度區(Medoc)紅酒的天下,唯一例外的是座落於格拉芙區(Graves)的「奧比昂(紅顏容)庄園」紅酒,能與「拉圖庄園」、「拉菲庄園」及「瑪高庄園」同被評為第一級的紅酒庄園。令「奧比昂(紅顏容)庄園」能獲此殊榮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沒有被根芽蟲侵襲,當時整個格拉芙地區的葡萄園無一倖免,只有「奧比昂(紅顏容)庄園」能避過這一次劫數,而揚名立萬。庄園自1921年就聘請格拉夫區最有名釀酒師喬治·狄瑪士(Georges Delmas)負責釀酒。1960年起由他的兒子負責釀酒事宜,虎父無犬子,他的釀酒造藝在波爾多區被稱為大師級,更可媲美「柏翠庄園」的釀酒師。
7.Chateau Margaux 瑪高庄園
產地:波爾多瑪高區(MARGAUX)
級別:1855年評級(第一級庄園)
表面積:192.70英畝
葡萄品種:75%赤霞珠, 20%梅洛, 5%佛朗及小偉度
平均樹齡:35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100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4500公升
年產量:200,000瓶
窖藏:儲存在橡木桶18-24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無過濾,成熟期為15-35年
瑪高區在1855年的美度評級中佔有22個之多,是唯一由第一級庄園到第五級都有的產酒區。而瑪高區的一級庄園正是以此名字為名的庄園。瑪高庄園歷史悠久,因此物業轉手也特別嚴重,瑪高產區在13世紀曾建有一座防衛海盜的城堡。它跟拉圖城堡一樣是美度區最早的建築物,後來逐漸演變成葡萄園。在15世紀「瑪高庄園」的產權就在當地貴族中間轉來轉去。約在1860年,瑪高庄園落在貴族達拉狄(D'Aulede)家族手中。到了1755年園主成為瑪高男爵,並有一個候爵封號。之後此園又在貴族復雜的婚姻關系中經常易手。直到法國大革命前夕,一直都在貴族手中。法國大革命後的腥風血雨也蔓延至瑪高庄園。園主德忌確候爵(D'Agricourt)亡命海外,妻子及岳父全被推上斷頭台。瑪高庄園被革命政府充公拍賣,1802年由哥倫利那候爵(B.de la Conlonilla)買下。他築了一個類似美國白宮的希臘式建築物,並於1810年落成,成為波爾多最優雅的庄園。瑪高庄園的一級庄園副牌紅酒( Second Wine )為(Pavillon Rouge Du Chateau Margaux)只有紅酒才可稱為瑪高副牌酒。而瑪高庄園的白葡萄酒(Pavillon Blanc Du Chateau Margaux)不能稱為瑪高庄園副牌。白葡萄酒只能稱之為瑪高庄園生產的白葡萄酒。
8.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武當(木桐)庄園
產地:法國波爾多普爾勒(PAUILLAC)
級別: 1973年評級(第一級庄園)
表面積:192.7英畝
葡萄品種: 77%赤霞珠,11%梅洛,10%佛朗,2%小偉度
平均樹齡:45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85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4000-5000公升
年產量: 300,000瓶
窖藏:儲存在橡木桶19-22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沒有過濾,成熟期為15-20年。
武當(木桐)庄園位於一個小山丘上,以前可能很適合牧羊,否則不會以「綿羊」(MOUTON)為地名。一七二五年前一個貴族祖·布萊(JOSEPH DE BRANE)將原有園地妥為整理後改名為「布萊·武當」(BRANE-MOUTON),他的孫子凱特(HECTOR)男爵與鄰居達美爾克(D』ARMAIHACQ)將赤霞珠葡萄引進本園及美度地區,因此也是當地甚有名氣的園主。1830年,凱特男爵將本園轉讓售給銀行業鉅子羅富齊家族彌敦尼爾男爵(BARON NATHANIEL DE ROTHSCHILD)後易名為「武當羅富齊」。羅富齊家族是猶太人,家族源自德國法蘭克福,是銀行世家。在英國倫敦的其中一房家族因支付當時的英國威零頓元帥的滑鐵廬戰役經費而獲英王贈予男爵爵位,後來也就是這房羅富齊家族購得了「武當羅富齊」庄園。彌敦尼爾購得此庄園後,其堂兄佔美士(JAMES),於15年後的1868年也購得,「拉菲庄園」,就這樣羅富齊家族一下子就擁有全法國最著名的兩個庄園。不過彌敦尼爾男爵買下「武當庄園」後並未能使它成為最頂級的庄園,由於「武當庄園」當時並沒有像樣的房間可供居住,因此男爵本人並沒在此居住。他死於1870年,而繼承「武當庄園」的佔美士(與其堂叔同名)男爵也於37歲的盛年死於1881年,因此由遺孀繼承本園直至1920年再傳給兒子亨利。他是一個區生及藝術家,對釀酒及管理葡萄園毫無興趣,也不想離開巴黎這個藝術之都。於是把庄園交給次子菲臘男爵(BARON PHILIPPE)。1922年10月22日他正式入主「武當庄園」,當時才20歲的男爵立志要將「武當庄園」酒提升到與鄰近的「拉圖庄園」與親戚的「拉菲庄園」一樣的水平。因為在1855年官方評級中,「武當庄園」只被列為第二級庄園,這對年輕的菲臘男爵來說是個奇恥大辱,因此下定決心並全情投入來改善庄園的設施環境以至釀酒技術。自此以後「武當庄園」酒的品質不斷改善。
9.Chateau Latour 拉圖庄園
產地:法國波爾多普爾勒 ( PAUILLAC )
級別:1855年及1973年評級「一級庄園」
表面積:160.5英畝
葡萄品種:75%赤霞珠,20%梅洛, 4%佛朗,1%小偉度
平均樹齡:40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100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4500公升
年產量:175,000瓶
窖藏 :儲存在橡木桶17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沒有過濾,成熟期20-50年。
拉圖庄園的城堡位於波爾多芝朗狄河(Gironde)河口。這座由英國人在15世紀建成的城堡,最初是為了防止海盜而建,後來更成了英法百年戰爭時兵家必爭之地。拉圖城堡在16世紀已開拓為葡萄園。1670年由法國路易十四的私人秘書買下了「拉圖庄園」後,1677年因婚姻關系,本園輾轉落在哥素(De Claussel)家族手上。直至1695年瑪莉哥素(Marie T、De Claussel)嫁給當時的「拉菲庄園」繼承人亞歷山大(Alexandre De Segur)公爵後,哥素家族將「拉圖庄園」作為嫁妝,於是本園便成為西格爾(Segur)家族的產業。但隨著西格爾家族的中落,「拉圖庄園」和「拉菲庄園」分由大女兒及其兒子繼承,後來其兒子又再把「拉圖庄園」交給三位妻妹,此時「拉菲庄園」與「拉圖庄園」正式分家。法國大革命時西格爾家族的卡班納伯爵仍擁有「拉圖庄園」四分之一的產權,但因伯爵流亡海外,革命政府便將這四分之一的產權拍買,幾經轉手,這四份之一產權被保望(Beaumont)家族所收購。為避免庄園被瓜分,於是保望家族依法成立一個法人,「拉圖庄園」不至於因繼承問題而被瓜分。這樣「拉圖庄園」便被三大家族,哥狄龍(Cortivron)、科爾(Flers)及保望(Beaumont)同時擁有。1963年保望家族將手上百分之七十九的拉圖股份賣給英國的皮雅遜哈維斯兩個集團(Pearson & Harveys Of Bristol)。到26年後的1989年「拉圖庄園」已成為哈維斯集團東主的里昴聯盟集團把在英國皮雅遜集團手中的拉圖股份購回。1993年法國百貨業鉅子「春天」(Printemps)百貨的老闆法蘭西、皮諾(Francois Pinnault)把「拉圖庄園」的主控權買下,現時的「拉圖庄園」園主就是這位法蘭西·皮諾先生。
10.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 拉菲庄園
產地:法國波爾多美度普爾勒(PAUILLAC)
級別:1855年及1973年評級「一級庄園」
表面積:247英畝
葡萄品種:70%赤霞珠,25%梅洛, 3%佛朗, 2%小偉度。
平均葡萄樹齡:45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7500株
平均產量:每公頃4800公頃
年產量:210,000
瓶窖藏:16至20個月在全新橡木桶內。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無過濾,成長期為30至50年。
史料上對拉菲最早的紀錄可以追溯至公元1234年這一時代的法國。當時修道院遍布大小村莊城鎮,位於法國波爾多普依勒北部的維爾得耶(Vertheuil)修道院正是今天的拉菲庄園所在。拉菲庄園從14世紀起屬於中世紀領主的財產。加斯科尼方言(Gascon),法國西南部比利牛斯地區,舊時稱加斯科尼省)中「La Fite」意為「小山丘」,「拉菲」因而得名。此時已經有人在這里的土地上栽種葡萄樹。但真正形成規模,還要等到17世紀西格爾家族的到來。也正是在他們手中,拉菲發展成為出名的大葡萄種植園。
Ⅲ 廣告中的這個男的是誰
1.廣告是一種傳播工具,是將某一項商品的信息,由這項商品的生產或經營機構(廣告主)傳送給一群用戶和消費者;
2.做廣告需要付費;
3.廣告進行的傳播活動是帶有說服性的;
4.廣告是有目的、有計劃,是連續的;
5.廣告不僅對廣告主有利,而且對目標對象也有好處,它可使用戶和消費者得到有用的信息。
要素
以廣告活動的參與者為出發點,廣告構成要素有:廣告主,廣告公司,廣告媒體,廣告信息,廣告思想和技巧,廣告受眾,廣告費用及廣告效果。
以大眾傳播理論為出發點,廣告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廣告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廣告信源、廣告信息、廣告媒介、廣告信宿等要素。
廣告
廣告,顧名思義,就是廣而告之,向社會廣大公眾告知某件事物。廣告就其含義來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非經濟廣告是指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廣告,如政府公告,政黨、宗教、教育、文化、市政、社會團體等方面的啟事、聲明等。經濟廣告是指以營利為目的的廣告,通常是商業廣告,它是為推銷商品或提供服務,以付費方式通過廣告媒體向消費者或用戶傳播商品或服務信息的手段。商品廣告就是這樣的經濟廣告。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廣告
外文名
advertisement
本質
為了某種目的,廣泛的傳遞信息
歷程
廣告一詞,據考證是一外來語。它首先源於拉丁文advertere,其意為注意、誘導及傳播。中古英語時代(約公元1300—1475年),演變為Advertise,其含義衍化為「使某人注意到某件事」,或「通知別人某件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直到17世紀末,英國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商業活動。這時,廣告一詞便廣泛地流行並被使用。此時的「廣告」,已不單指一則廣告,而指一系列的廣告活動。靜止的物的概念的名詞Advertise,被賦予現代意義,轉化成為「Advertising」。漢字的廣告一詞源於日本。
1890年以前,西方社會對廣告較普遍認同的一種定義是:廣告是有關商品或服務的新聞(News about proct or service)。
創意廣告
1894年,Albert Lasher(美國現代廣告之父)認為:廣告是印刷形態的推銷手段(Salesmanship in print,driven by a reason why)。這個定義含有在推銷中勸服的意思。
1948年,美國營銷協會的定義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Definitions of the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形成了一個有較大影響的廣告定義:廣告是由可確認的廣告主,對其觀念、商品或服務所作之任何方式付款的非人員式的陳述與推廣。
美國廣告協會對廣告的意義是:廣告是付費的大眾傳播,其最終目的為傳遞情報,改變人們對廣告商品之態度,誘發其行動而使廣告主得到利益。
《韋伯斯特詞典》對廣告的定義是:廣告是指在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強化銷售商品、傳播某種主義或信息、召集參加各種聚會和集會等意圖下開展的所有告之性活動的形式(韋伯斯特辭典1977年版)。
在現代,廣告被認為是運用媒體而非口頭形式傳遞的具有目的性信息的一種形式,它旨在喚起人們對商品的需求並對生產或銷售這些商品的企業產生了解和好感,告之提供某種非營利目的的服務以及闡述某種意義和見解等(韋伯斯特辭典1988版)。
《簡明大不列顛網路全書》(15版)對廣告的定義是:廣告是傳播信息的一種方式,其目的在於推銷商品、勞務服務、取得政治支持、推進一種事業或引起刊登廣告者所希望的其他的反映。廣告信息通過各種宣傳工具,傳遞給它所想要吸引的觀眾或聽眾。廣告不同於其他傳遞信息的形式,它必須由登廣告者付給傳播的媒介以一定的報酬。
《中華人民廣告法》中「廣告」的定義是,指商品經營者或者服務提供者承擔費用,通過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間接地介紹自己所推銷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務的商業廣告。
特點
廣告
廣告不同於一般大眾傳播和宣傳活動,主要表現在:
1.廣告是一種傳播工具,是將某一項商品的信息,由這項商品的生產或經營機構(廣告主)傳送給一群用戶和消費者;
2.做廣告需要付費;
3.廣告進行的傳播活動是帶有說服性的;
4.廣告是有目的、有計劃,是連續的;
5.廣告不僅對廣告主有利,而且對目標對象也有好處,它可使用戶和消費者得到有用的信息。
要素
以廣告活動的參與者為出發點,廣告構成要素有:廣告主,廣告公司,廣告媒體,廣告信息,廣告思想和技巧,廣告受眾,廣告費用及廣告效果。
以大眾傳播理論為出發點,廣告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廣告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廣告信源、廣告信息、廣告媒介、廣告信宿等要素。
中國
古代
中國有著5000年文明史,經歷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封建社會雖然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但也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商品經濟。與不太發展的商品經濟相適應,也出現了形式簡單但富於民族特色的廣告活動。
• 實物廣告
早在公元前3000年,我國開始有了交易活動。由於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產品出現剩餘,部落之間偶爾進行著以物易物的物品交換,如以布換羊羔,鋤具換大米等。這就是原始的實物廣告。進入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後,物品更為豐富,實物廣告隨之增長。
• 叫賣廣告
在兜售商品時,通過賣啥吆喝啥來吸引買主,稱為叫賣廣告。如賣油翁一邊敲「梆子」,一邊吆喝「賣油啰」。叫賣之聲,清晰悅耳,且不同的行業,叫賣聲各有特點。這種叫賣廣告說明了廣告與音響的關系,它是音響作為廣告要素的原始形態。
• 招牌和幌子
招牌主要用以表示店鋪的名稱和記號,又稱「店標」,其中有橫招、豎招、牆招、坐招等等,把字型大小題寫在門、柱、屋檐、牆壁或櫃台上。招牌形式比較固定,但文詞各有千秋。如北京「全聚德」、「六必居」、「同仁堂」等。老字型大小招牌,實際上已成為經營者的品牌標志,流傳至今,比如「王麻子剪刀」、「狗不理」等。不少招牌還隱藏著許多人文故事,成為我國一大文化特色。幌子主要表示商品不同類別或不同服務項目,又稱為「行標」,可分為形象幌、標志幌和文字幌。
形象幌即是以商品或實物、模型、圖畫等為特徵,使經營的商品突兀,顯赫,一目瞭然。如煙店門前掛一木製大煙斗、酒店門前掛葫蘆或放置一酒壇。中葯鋪門前擺放一製作葯材的鐵「碾子」、襪鋪門前掛襪子。形象幌在當時是比較流行的。
標志幌主要是旗幌,即酒旗。如《水滸傳》景陽岡酒店前的酒旗。另外,旅店、飯店以燈籠做幌子也是古代比較普遍的一種廣告形式。尤其是夜晚,炫目燈籠格外吸引人,近似於現代的霓虹燈廣告。
文字幌多以單字如茶、葯或雙字及雙字以上表示經營的商品品種,如米局等。有時招牌和幌子相互結合運用,盡現民間特色。
• 印刷廣告
中國現存最早的工商業廣告是收藏在上海博物館的北宋時代濟南劉記針鋪廣告,比英國第一張推銷圖書的英文印刷廣告早四五年。元明時期,雕版印刷業得到發展,印刷廣告不斷增加,到清代,木版年畫甚為流行,內容多取材於民間故事,戲劇人物及「福」、「祿」、「壽」、「喜」等吉祥字畫;許多商人用木版畫做商品包裝,包裝廣告得到了發展。
近代
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國列強進入中國。外國商人為了推銷產品,開始在中國創辦商業報紙。如香港英文報《中國之友》等,刊登商品、行業等廣告。1853年香港出現第一份中文報《遐邇貫珍》,開始經營廣告業務。1858年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份中文商報《香港船頭貨價紙》,即後來的《香港中外新報》。《中外新報》以商情、船期等廣告為主要內容。19世紀60年代,上海成為中國經濟樞紐,報業也蓬勃發展。如著名的《申報》 大量刊登廣告。1919年《申報》的發行量增加到3萬份,其廣告占整個版面約50%。 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無暇東顧,我國民族工業獲得發展,廣告進入了發展時期,內容遍及銀行、香煙、百貨、醫葯等行業。據上海《新聞報》1923年記載,廣告費收入每年幾乎上百萬元。同時廣告注重文字、編排、繪畫等形式,圖文並茂,增強了廣告藝術性。除報刊廣告,其他廣告形式如廣播廣告、霓虹燈廣告、路牌廣告、櫥窗廣告等相繼出現,各類招牌廣告爭奇斗妍,引人入勝。
廣告代理也開始在上海興起,當時華南廣告公司創辦人林振彬,被稱為「中國廣告之父」。與廣告業的發展相適應,中國廣告學的研究、教育也在「五·四」運動時期起步。1913年,我國出版美國人休曼的《實用新聞學》,1918 年,北京大學青年教授徐寶璜在《新聞學》一書中,設專章論述「新聞紙之廣告」,被廣告史家稱為我國最早涉及廣告與研究的著述。雖有上述成績,但總體看來,中國廣告業取得了一定發展,卻極不均衡,水平低下,成就不大。
現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告業有了一個短暫的發展時期,但隨之進入停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告產業進入了良性發展的階段。1979年上海電視台率先向上級主管部門呈送了經營廣告業務的請示報告,當即獲得批准,1 月28 日,1分30秒的「參杞葯酒」廣告在上海電視台播出。之後,電視廣告在中央電視台亮相。隨之廣播廣告、報紙廣告等粉墨登場。這樣,中國廣告業進入了春天,一片欣欣向榮。
為了規范中國廣告業,199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 使得中國廣告活動和廣告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廣告業步入法制化軌道後得到空前發展。
2002年,中國各類廣告公司已超過8.9萬家,從業人員75萬餘人,電視廣告、報紙雜志廣告以及網路媒體廣告,總計收入可達以億元為單位的三位數字,其他廣告如戶外路牌、燈箱廣告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廣告形式也不斷被開發利用。
現在廣告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加速器,也是促進國際貿易、增加外匯、擴大受眾視野的一個重要途徑。從1994年以來,我國廣告營業額平均每年以約20%速度遞增,高於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幅,廣告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由20 世紀80年代的0.01%上升到1998年的0.68%。
2018年9月29日印發《關於開展廣播電視廣告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從《通知》印發日起至2018年年底開展廣播電視廣告專項整治工作。整治內容包括內容低俗、格調和品位低下問題的廣告,未經備案管理擅自播出問題的醫療養生節目等。[1]
世界
早期
世界上最早的廣告是通過聲音進行的,叫口頭廣告,又稱叫賣廣告,這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廣告形式。早在奴隸社會初期的古希臘,人們通過叫賣販賣奴隸、牲畜,公開宣傳並吆喝出有節奏的廣告。古羅馬大街上充滿了商販的叫賣聲。古代商業高度發達的迦太基——廣大地中海地區的貿易區,就曾以全城無數的叫賣聲而聞名。
創意廣告
商標字型大小也是古老的廣告形式之一。商店的字型大小起源於古城龐貝。在古羅馬帝國,人們用字型大小標記來做角斗和馬戲團表演的廣告。商標字型大小都是象徵的,如古羅馬的一家奶品廠就以山羊作標記;一條騾子拉磨盤表示麵包房;而一個孩子被鞭子抽打則是一所學校採用的標記。在中世紀的英國,一隻手臂揮錘表示金匠作坊;三隻鴿子和一隻節杖表示紡線廠。倫敦的第一家印地安雪茄煙廠的標記,是由造船木工用船上的桅桿雕刻出來的。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擁有廣告的國家之一。早在西周時期,便出現了音響廣告。《詩經》的《周頌·有瞽》一章里已有「蕭管備舉」的詩句,據漢代鄭玄注說: 「蕭,編小竹管, 如今賣餳者吹也。」唐代孔穎達也疏解說:「其時賣餳之人,吹蕭以自表也。」可見西周時,賣糖食的小販就已經懂得以吹蕭管之聲招徠生意。
在我國古代繼音響廣告之後而出現的則是「懸幟」廣告。《韓非子·外儲說》說到「宋人有詁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著。」這是我國酒家和酒旗最早的記錄。酒店開設在固定場所,為了招來顧客,拋出「一面酒旗」,這也就是吸引主顧的廣告形式。這種形式後來沿用不斷,如唐代張籍有「高高酒旗懸江口」,杜牧有「水村山郭酒旗風」等詩句。《水滸傳》里也有這樣描繪:「武松在路上行了幾日……望見前面有一個酒店,挑著一面招旗在門前,上頭寫著五個字跡:『三碗不過崗』。」《元曲·後庭花》中「酒店門前三尺布,過來過往尋主顧」,不但說明了酒旗的尺寸,還說明了酒旗的作用。除了酒旗外,其他行業也有各種標志性的廣告形式。據《費長房》中說「市有老翁賣葯,懸壺於肆頭」。就是用胡蘆作為葯鋪的象徵性標志,懸掛街頭或葯鋪的門前。這里的「懸旗」、「懸壺」 給人以非常醒目的視覺效果,用現代話說,就是「招牌廣告」。
印刷術的發明開創了廣告的新紀元
我國畢升最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最早的工商業印刷是北宋時期(公元960年—l127年)濟南劉家針鋪的廣告銅版,現存於上海博物館。這是至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的印刷廣告物。印刷術從中國傳到西方後,使西方廣告進入了新的階段。
現代
1473年英國第一個出版人威廉·坎克斯印刷了許多宣傳宗教內容的印刷廣告,張貼在倫敦街頭,這是西方最早的印刷廣告,比我國北宋劉家針鋪印刷廣告晚三、四百年。
1622年英國尼古拉斯·布朗和托瑪斯·珂切爾創辦了第一份英文報紙《每周新聞》(Weekly News)在倫敦出版。在這一年中,有一則書借廣告。1650年在有關「國會的幾則訴訟程序」一欄里,登出某家12匹馬被盜的尋馬懸賞啟事。以後,在1710年阿迪遜和斯提爾又在《觀察家》雜志中刊登了有關推銷茶葉、咖啡、巧克力、書刊、房產、成葯拍賣物品、以及轉讓物品的廣告。
美國獨立前,於1704年4月24日創辦的第一家報紙《波士頓新聞通訊》(Boston News Letter)就刊登了一則向廣告商推薦的報紙為宣傳媒介的廣告。被認為是美國廣告業之父的本傑明·富蘭克林,1729年創辦的《賓夕法尼亞日報》,把廣告欄放在創刊號第一版社論的前頭。首次刊登的是一則推銷肥皂的廣告。在整個殖民地時代美國的報紙中,《賓夕法尼亞日報》的發行量和廣告量上都居首位。在這家報紙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推銷船舶、羽毛製品、書籍、茶、等商品的廣告。富蘭克林既是一個廣告作家,又是廣告經理和推銷員,他所選寫的一篇最著名的廣告作品要算為賓夕法尼亞壁爐廠所作的推銷廣告了。這種壁爐後來定名為「富蘭克林爐」。 富蘭克林和當代巧妙的廣告作家一樣,強調使用產品的收益,而不是單純介紹產品。
發展
到1830年,美國已有1200種報紙,其中65種是日報。許多報紙第一版大部或整版都是廣告。從1830年—1850年間是便士報時代,因為每份售價一便士,價格低廉,銷路增加,對廣告的效力,也相應提高。在報紙廣告盛行的同時,雜志廣告也不斷增加,並出現了廣告代理商廣告公司。
分類
內容
產品廣告、品牌廣告、觀念廣告、公益廣告
目的
告知廣告、促銷廣告、形象廣告、建議廣告、公益廣告、推廣廣告
策略
單篇廣告、系列廣告、集中型廣告、反復廣告、營銷廣告、比較廣告、說服廣告
傳播媒介
報紙廣告、雜志廣告、電視廣告、電影廣告、網路廣告、包裝廣告、廣播廣告、招貼廣告、POP廣告、交通廣告、直郵廣告、車體廣告、門票廣告、餐盒廣告
隨著新媒介的不斷增加,依媒介劃分的廣告種類也會越來越多。
表現手法
圖像廣告:圖片為主
文字設計廣告:文字編排為主
幽默廣告:幽默情景為主
人物肖像廣告:電影明星 歌星各行業代表人物
視聽廣告:聲音 影像 音樂 節奏
傳播范圍
國際性廣告、全國性廣告、地方性廣告、區域性廣告
傳播對象
消費廣告、企業廣告
主體
一般廣告 、零售廣告
主要形式
通過報刊、廣播、電視、電影、路牌、櫥窗、印刷品、霓虹燈等媒介或者形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刊播、設置、張貼廣告。具體包括:
1.利用報紙、期刊、圖書、名錄等刊登廣告;
2.利用廣播、電視、電影、錄像、幻燈等播映廣告;
3.利用街道、廣場、機場、車站、碼頭等的建築物或空間設置路牌、霓虹燈、電子顯示牌、櫥窗、燈箱、牆壁等廣告;
4.利用影劇院、體育場(館)、文化館、展覽館、賓館、飯店、游樂場、商場等場所內外設置、張貼廣告;
5.利用車、船、飛機等交通工具設置、繪制、張貼廣告;
6.通過郵局郵寄各類廣告宣傳品;
7.利用饋贈實物進行廣告宣傳;
8.利用網路Email、BANNER等進行廣告宣傳,資料庫營銷的一種。
9.呼叫中心,資料庫營銷的一種
Ⅳ 誰給我說一些搞笑的歌啊..!!!
《十元人名幣》 《愛情就像便便》 其實這首挺好聽的
Ⅳ 求黃泥包裹的老式叫花雞製作或者技術轉讓
做法:
主料:嫩母雞1隻(1000克)、以頭小體大、肥壯細嫩的三黃(黃嘴、黃腳、黃毛)母雞為好。
輔料:雞丁50克、瘦豬肉100克、蝦仁50克、熟火腿丁30克、豬油400克、香菇丁20克、鮮荷葉4張、酒壇泥3000克。
調料:紹酒50克,鹽5克,、油100克、白糖20克、蔥花25克、薑末10克、丁香4粒、八角2顆、玉果末0.5克、蔥白段50克、甜面醬50克、香油50克、熟豬油50克。
做法:
1.將雞去毛,去內臟、洗凈。加醬油、黃酒、鹽,腌制1小時取出,將丁香、八角碾成細末,加入玉果末和勻,擦於雞身;
2.將鍋放在大火上,內加入豬油燒至五成熱,放入蔥花、姜爆香,然後將輔料中的雞丁、瘦豬肉、蝦仁、熟火腿丁、香菇丁分別到入鍋中炒熟,出鍋後,放涼備用;
3.雞的兩腋各放一顆丁香夾住,再用豬網油緊包雞身,用荷葉包一層,再用玻璃紙包上一層,外面再包一層荷葉,然後用細麻繩扎牢;
4.將酒壇泥碾成粉末,加清水調和,平攤在濕布上(約1.5厘米厚),再將捆好的雞放在泥的中間,將濕布四角拎起將雞緊包,使泥緊緊粘牢,再去掉濕布,用包裝紙包裹;
5.將裹好的雞放入烤箱,用旺火烤40分鍾,如泥出現乾裂,可用泥補塞裂縫,再用旺火烤30分鍾,然後改用小火烤90分鍾,最後改用微火烤90分鍾;
6.取出烤好的雞,敲掉雞表面的泥,解去繩子,揭去荷葉、玻璃紙,淋上香油即可。
小貼示:另可備香油、蔥白、甜面醬供蘸食。此雞皮色金黃橙亮,肉質鮮嫩酥軟,香味濃郁,原汁原味,營養豐富,風味獨特。
Ⅵ 王榮霄簡歷
王榮霄(茅台始祖,王茅創始人)
王榮霄,茅台始祖,王茅創始人,1879年,王榮霄(原名王映奎,過繼給石姓富紳,也名石榮霄,1918年還宗姓王,名榮霄,字太和)、孫全太、「天和號」老闆合股,三方各取一字,命名並創建「榮太和(王茅)燒坊」。
1915年,「王茅」與「華茅」統稱「茅台酒」參展「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金獎,使「茅台酒」一舉成名。 [1]
中文名 王榮霄 (字:太和) 英文名 wangrongxiao
原名 王映奎 別 名 石榮霄
出生地 中國貴州省仁懷縣中樞鎮 歷史貢獻 茅台始祖,王茅創始人
歷史記載 《茅台酒廠志》 《仁懷縣志》 金獎榮譽 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出品 貴州榮霄古窖酒業有限公司 生產廠家 貴州黔庄酒業集團有限公司
目錄
一、王榮霄簡介
二、王榮霄王茅歷史淵源
三、1915巴拿馬金獎榮譽
四、王榮霄王茅酒歷史文化
五、王榮霄家族傳承
六、王榮霄品牌故事
一、王榮霄簡介
王榮霄- - 茅台始祖、王茅創始人,原名王映奎,曾經過繼給石姓富紳,也名石榮霄,1918年還宗姓王,名榮霄,字太和。貴州省仁懷市中樞人。
二、王榮霄王茅歷史淵源
根據茅台酒廠編著的《茅台酒廠志》記載:
「王茅燒坊」又名「榮太和燒坊」,清朝光緒五年(1879年)由仁懷縣大地主王榮霄(原名王映奎,過繼給石姓大地主,也名石榮霄)、孫全太和「天和」號老闆合股創建,俗稱「王茅」。
「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台」,這是清代西南大儒、經學家、詩人鄭珍《吳公岩》一詩的句子。鄭珍另有一首宣揚茅台好酒的詩句《茅台村》:「遠游臨群商,古聚綴坡陀。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迎秋巴雨暗,對岸蜀山多。上水無舟到,羈愁兩日過。」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代詩人鄭珍詠贊茅台「酒冠黔人國」。鄭珍、莫友芝著的道光《遵義府志》記載,「仁懷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稱第一,其料純用高粱者,上;用雜糧者,次之。製法:煮料和曲即納地窖中,彌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麥,謂之白水曲,黔人又稱大麴。酒曰茅台燒。仁懷地瘠民貧,茅台燒坊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咸豐四年(1854年)茅台鎮遭受兵災,原有燒坊全部被焚毀,茅台酒生產一度中斷、1862年華聯輝(字桎塢)父子創辦釀酒作坊,於1872年定名為「成義燒坊」,酒名回沙茅台,人稱「華茅」,常年產酒1.75噸,最高年產5噸。[2]
1879年,王榮霄(原名王映奎,曾過繼給石姓富紳,又名石榮霄)、孫全太、「天和號」老闆合股開設「榮太和燒坊」,規模較小,年產為1噸多,最高年產3噸。 [2] 。
1879年(光緒五年)仁懷縣大地主石榮霄(本名王榮霄,原名王映奎)、孫全太和「天和」鹽號老闆合股開設。因三方各取一字,定名為「榮太和」燒坊。開始,由孫全太掌櫃,三家分別按股提取利潤。1915年,仁懷縣分為習水、仁懷兩縣,孫全太家距茅台較遠,又忙於在家鄉習水長沙擴充勢力,辭去掌櫃職務,燒坊由石榮霄(本名王榮霄,原名王映奎)負責經營。後孫全太為了收回投資,進一步擴大在習水的勢力,以石榮霄(本名王榮霄,原名王映奎)帳目不清為由,提出訴訟,經仁懷縣裁決,由石榮霄(本名王榮霄,原名王映奎)以二百兩銀子作股金和股息退給孫全太,於是,「榮太和燒坊」也就更名為「榮和燒坊」。
石榮霄原本姓王,過繼給石家做養子,1918年(民國七年),石乃還宗王姓,還名王榮霄。到王榮霄的長孫王少章時,燒坊已基本為王家獨攬。1930年前後,孫全太的後人孫明遠在軍閥侯子擔的部隊任職,便借股權問題製造糾紛,要求清算歷年帳目。是時王少章已死,由他的弟弟王澤生接辦,王澤生知孫明遠難以對付,只好送去茅酒一千瓶了事,與榮和燒坊無任何瓜葛。1936年,另一個股「天和號」老闆王立夫將股權全部轉讓給王澤生,至此,榮和燒坊已全部落人王榮霄及其後人手中,燒坊也正式更名為「王茅燒坊」。1949年,王澤生去世,「王茅燒坊」由他的兒子王(丙)秉乾繼續經營... [2]
三、1915巴拿馬金獎榮譽
1915年,美國為了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在舊金山舉辦「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通知世界各國送展品。當時農商部在天津成立商品陳列所,貴州人樂嘉澡任所長,負責徵集全國的名優特產送往舊金山。在徵集產品時,「成義」、「榮和」兩家燒房都將產品送展,「榮和燒房」生產的「回沙茅酒」酒在社會上已有很大的影響和很好的口碑而被選中(見知識產權報2005年1月21日07版面,商標收藏家左旭初著:「茅台商標史話」一文),農商部都不加區別,一概以「茅台造酒公司」的名義送出,統稱「茅台酒」、裝酒的瓶子是圓形小口黃色陶質釉器,並不引人注目。經過博覽會評委的嚴格評比,一舉奪得金獎,與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科涅克白蘭地並稱世界三大蒸餾名酒,為中國悠久的釀酒業贏得巨大聲譽。「茅台酒」的酒名也始於此(見仁懷縣縣志384頁)。
「成義燒房」創始人華聯輝,字檉塢,原籍江西臨川人。始祖於康熙年間來貴州經商,定居遵義團溪。先輩以販鹽致富。華聯輝先經商,後讀書應試,咸豐乙亥科舉人。丁寶楨任四川總督,改革鹽政,華聯輝任鹽法道總文案,協助唐炯推行「官運商銷」新鹽法,始開辦酒業。其弟國英,字健庵,中舉後歷署四川新都、合江、敘永等縣,繼後任四川鹽局總辦。華聯輝之子華之鴻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任仁懷廳儒學訓道。因母親病故,於光緒二十八年回貴陽經理鹽業。光緒末年,出資辦學,辦報,出任貴州省商會會長及憲政咨議局議紳。宣統元年,,參加組織「貴州省憲法規定政預備會」。貴州光復,先後任大漢軍政府財政部副部長兼官錢局總辦,貴州銀行總理、都督府參贊等職。(摘至:陳博深編著《中國茅台酒的故事》,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392頁)
獲獎後,「成義」和「榮和」兩家對於國際金獎的所屬爭執不下,縣商會難於裁決,呈文到省,乃於民國七年(1918年),由貴州省公署下文調處,獎狀、獎牌由仁懷縣商會保存,兩家燒房所產的茅台酒均可在商標上標明「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字樣,這才結束了這場獲獎爭執 [3] 。
1918年6月14日,貴州省省長劉顯世對這樁遷延三年的官司做出裁決並簽發省長公署令如下:
令仁懷縣知事覃光鑾:
呈一件。呈巴拿馬賽會茅酒系榮和、成裕兩戶選呈獲獎一份,難以分給,請核示由。呈悉。
查此案出品該縣當日徵集呈署時原系一造酒公司名義,故獎憑、獎牌謹有一份。據呈各節,雖屬實情,但當日既未分別兩戶,且此項獎品亦無從再領,應由該知事發交縣商會事務所領收陳列,勿庸發給造酒之戶,以免爭執而留紀念。至榮和、成裕兩戶均系曾經得獎之人,嗣後該兩戶售貨仿單商標均可模印獎品,以增榮譽,不必專以收執為貴也,仰即轉飭遵照,此令。省長劉顯世
中華民國七年六月十四日
至此,這場打了3年的被稱為中國酒業發展史上第一樁「知識產權官司才算得以了結。(袁仁國著,《醉美茅台》,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37頁)
1951年,政府公私合營,王姓、華姓、賴姓三個家族的燒房合並而成茅台酒廠,人們習慣稱這三家燒房為王茅、華茅、賴茅。1952年10月4日,「榮和(王茅)燒坊」並入貴州茅台酒廠,成為組建貴州茅台酒廠的三大燒坊之一。 「三茅」既是茅台酒的主要生產者,又是從清嘉慶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一百多年間,在鹽運、釀酒、圖書出版等領域創造了無數輝煌,在整個貴州乃至西南地區有著較大影響的三個家族。
四、王榮霄王茅酒歷史文化
1935年遵義會議後,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王榮霄王茅酒」多次慰問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紅軍戰士,飲者無不大加贊賞。周恩來總理曾說紅軍長征的勝利,也有茅台酒的一大功勞。由於長途行軍疲乏,起初,戰士們紛紛用「茅台酒」來擦臉、洗頭、洗腳。由於茅台酒能舒筋活血,消炎祛腫,戰士們頓時感到渾身痛快,解除了長途跋涉的疲乏。正當戰士們興高采烈的時候,周恩來到達茅台。他見大家用茅台酒擦臉、洗腳,十分生氣,連聲批評道:「真是糟蹋聖人!」周恩來為何說「聖人」二字呢?傳說東漢末年,曹操主持朝政,一天,尚書侍郎徐邈在家喝酒大醉,正好曹操派人喚他進朝議事,他躲閃不及,就依仗酒勁兒說:「回稟丞相,臣正與『聖人'議事,不得功夫。」來人一聽「聖人」,便糊里糊塗的復命去了。曹操也糊里糊塗,沒有追問下去。事後,徐邈與友人談起此事說:「不想『聖人'二字竟然救了我的性命。」從此,「聖人」便成了酒的別名。顯然,周恩來同志是借用酒的這個別名批評紅軍戰士。他語重心長地說:「同志們,這是我們國家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的「茅台酒」啊!」接著,又給大家講了有關「茅台酒」獲得金獎的故事,在場的紅軍戰士無不深受教育。1935年3月16日,紅軍在茅台及其附近地區西渡赤水(三渡赤水),向古藺、敘永方向前進。軍委縱隊警衛營機槍連在茅台附近蜿蜒的山路上繼續前進時,正遇三架敵機在上空盤旋,當場打落一架,其餘兩架逃竄。晚上,王稼祥(長征時任紅軍總政治部主任)委託總政組織部、宣傳部四位同志到機槍連宿營地慰問,並將「王茅燒坊」老闆王澤生贈予的王茅酒分給戰士們飲用解乏,餘下留著為清洗傷口和治療拉肚子的葯。十七日上午,王稼祥在行軍途中遇到機槍連的隊列,當場停下來,對全連指戰員表示祝賀,鼓勵他們再立大功,再暢飲「茅台酒」。
為了保護遐邇聞名的茅台酒生產作坊不受損失,軍委政治部分別在茅台鎮上生產茅台酒最多的華茅、王茅、賴茅三家酒坊門口貼上布告:"民族工商業應鼓勵發展,屬於我軍保護范圍。私營企業釀制的茅台老酒,酒好質佳,一舉奪得國際巴拿馬大賽金獎,為國人爭光,我軍只能在酒廠公買公賣,對酒灶、酒窖、酒壇、酒甑、酒瓶等一切設備,均應加以保護,不得損壞,望我軍全體將士切切遵照。"從這張通告中可以看出紅軍對民族工業、對知名產品的高度重視。
1949年開國大典前夜,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會議,確定茅台酒為開國大典國宴用酒,並在北京飯店用茅台酒招待嘉賓,從此每年國慶招待會,均指定用茅台酒。
五、王榮霄家族傳承
1、王榮霄家族圖譜
由仁懷市政協學習文衛委編輯的《仁懷文史資料》 第二十三輯「經濟建設」欄目刊發的《茅台天和號》一文,詳細闡述了茅台酒的創始人「王茅」家族的百年興衰史。由於歷史原因,多年來人們對「王茅」缺乏深入認識和研究,有關史志中關於「王茅」的記載謬誤甚多。「紀念紅軍長征七十周年」欄目的《流散在鄉紅軍事略》全面介紹了紅軍轉戰仁懷期間,因各種原因流散在鄉紅軍的情況;《回憶毛澤東主席住我家》的作者是1935年3月紅軍駐長干山時的親歷、親聞者;著名作家成仿吾在其《長征回憶錄》中寫道:因軍情緊急,不敢多飲,主要用來擦腳,恢復行路的疲勞。而茅台酒擦腳確有奇效,大家莫不稱贊。「鄉土志」欄目刊發的由知名學者龍先緒撰寫的《柑子坪志稿》、《鄢家渡史話》等,考證翔實,語言朴實,清新可讀,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王榮霄嫡傳後人提供的王榮霄家族圖譜如下:
2、嫡傳「12987」回沙工藝
以本地優質糯高梁為原料,用小麥製成高溫曲,而用曲量多於原料。用曲多,發酵期長,多次發酵,多次取酒等獨特工藝,這是王榮霄王茅酒優異品質的重要原因。傳承1915年巴拿馬金獎配方端午踩曲、重陽下沙,一年一個生產周期,兩次下料、九次蒸煮、八次攤晾加曲發酵、七次取酒,基酒還需在陶壇中經過三年以上的貯存,最後,採用酒勾酒的方式將一百餘種不同酒齡、不同香型、不同輪次、不同酒度等各有特色的基酒進行組合勾兌調配,形成了王榮霄王茅酒的獨特風格,然後再貯存一年,總共陳釀五年,使酒質更加和諧醇香,綿軟柔和後方准裝瓶出廠。
「三高」是指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餾酒。王榮霄王茅酒金獎配方大麴在發酵過程中溫度高達63℃,比其它任何名白酒的制曲發酵溫度都高10-15℃;高溫堆積發酵是其它名白酒工藝所不具有的。高溫餾酒:低沸點物質揮發,與其它白酒生產工藝的蒸餾完全不同。
「三長」指基酒生產周期長;大麴貯存時間長;基酒酒齡長。基酒生產周期長達一年,須二次投料、九次蒸餾、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歷經春、夏、秋、冬一年時間。而其它名白酒只需幾個月或十多天即可。大麴貯存時間長達6個月才能流入制麴生產使用,比其它白酒多存3-4個月,這對提高酒質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大麴用量大,是其它白酒的4-5倍。基酒需要三年以上貯存才能勾兌,陳釀五年以上才裝瓶出廠。
六、王榮霄品牌故事
1、品牌簡介
1879年,王榮霄(原名王映奎,過繼給石姓富紳,也名石榮霄,1918年還宗姓王,名榮霄,字太和)、孫全太、「天和號」老闆合股,三方各取一字,命名並創建「榮太和(王茅)燒坊」。
1915年,「王茅」與「華茅」統稱「茅台酒」參展「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金獎,使「茅台酒」一舉成名。
1918年,貴州公署下文,「王茅」與「華茅」共享「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榮譽;石榮霄(石家養子,本名王榮霄、王映奎),還宗姓王,還名:王榮霄,字太和。
1936年,「天和號」老闆將股權轉讓於王榮霄(原名:王映奎)的孫子王澤生,從此,王澤生擁有「榮和燒坊」全部股份,開始正式出品「王茅」產品。
1951年2月21日,王澤生兒子王丙(秉)乾「離世」,但仁懷縣法院判決:王丙(秉)乾的「榮和王茅燒坊」予以依法保留。
1952年10月4日,「榮和王茅燒坊」公私合營並入貴州茅台酒廠,成為組建貴州茅台酒廠的三大燒坊之一。
1983年,王榮霄(原名:王映奎)嫡傳後人重建祖業,建立辰風酒廠,金鳳凰酒業。
1997年,茅台國酒文化城為「王茅」創始人王榮霄(原名:王映奎)嫡傳第四代曾孫王丙(秉)乾塑像,以紀念這位「茅台酒」創始人。
1998年,成立貴州仁懷市帝茅酒業有限公司。
2009年,8月17日國家商標總局最終裁定:「王茅」創始人王榮霄嫡傳後人擁有「榮太和王茅」相關知識產權,並合法享有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榮譽。
2011年,成立貴州黔庄集團有限公司,同時入駐仁懷市名酒園區。
2012年,黔庄酒業集團萬噸酒庫落成。
2012年,「百年王茅—茅台始祖」以其悠長的歷史文化背景及曲折輝煌的發展歷程,被《世界遺產》雜志所收錄,開創了醬香白酒之先河。(《世界遺產》第一期)
2012年,以「王茅」創始人王榮霄(原名:王映奎)為名的商標「王映奎®」終於注冊成功。
2013年,以「王茅」創始人王榮霄為名的商標「王榮霄®」終於注冊成功。
2013年10月,成立海口榮太和酒業有限公司
2014年2月,成立海南王茅貿易有限公司
2014年11月,成立海南王茅酒業有限公司
2018年2月,成立貴州榮霄古窖酒業有限公司,參股王茅創始人王榮霄嫡傳第五代、第六代後人成立的貴州黔庄酒業集團有限公司。
2019年,王榮霄嫡傳第六代傳人正式申報「王榮霄王茅嫡傳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2、品牌內涵
始創於1879年的百年品牌,始終堅守品牌立業,把釀造低調奢華高品位的生活作為使命,讓消費者非常實惠喝到能夠帶來健康的「大麴坤沙(捆沙)醬香酒」。務實進取,追求卓越,穩健經營,持續成長,光大民族工藝品牌。傳承1915年巴拿馬金獎配方,堅守傳統「12987」回沙工藝,保障品質,以真心贏得信任,以超值體現價值,優質實惠。
在不同的時間,在不同的地點,百年傳承王榮霄正在釀造並向您提供「至真至善至美」渴望和追求的低調奢華有內涵的「大麴捆沙不上頭」美酒。
我們和您——美酒愛好人士,在逐夢的人生路上少喝酒,喝好酒,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
Ⅶ 王茅的榮太和燒坊與榮和燒坊
清代前期,貴州釀酒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酒的品種也逐漸增多。...據鄭珍、莫友芝著的道光《遵義府志》記載,「仁懷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稱第一,其料純用高粱者,上;用雜糧者,次之。製法:煮料和曲即納地窖中,彌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麥,謂之白水曲,黔人又稱大麴。酒曰茅台燒。仁懷地瘠民貧,茅台燒坊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咸豐四年(1854年)茅台鎮遭受兵災,原有燒坊全部被焚毀,茅台酒生產一度中斷、1862年華聯輝(字桎塢)父子創辦釀酒作坊,於1872年定名為「成義燒坊」,酒名回沙茅台,人稱「華茅」,常年產酒1.75噸,最高年產5噸。1879年,王榮(又名石榮霄)、孫全太和「天和」號老闆合股開設「榮太和燒坊」,規模較小,年產為1噸多,最高年產3噸,人稱「王茅」。1938年,貴陽賴永初在茅台鎮辦「恆興燒坊」,所產白酒稱「賴茅」 。
「榮太和燒坊」於光緒五年(1879年)設立,這個燒坊是仁懷縣大地主王榮(石榮霄)、孫全太和「天和」鹽號老闆合股開設。因三方各取一字,定名為「榮太和」燒坊。開始,由孫全太掌櫃,三家分別按股提取利潤。1915年,仁懷縣分為習水、仁懷兩縣,孫全太家距茅台較遠,又忙於在家鄉習水長沙擴充勢力,辭去掌櫃職務,燒坊由王榮(石榮霄)負責經營。後孫全太為了收回投資。進一步擴大在習水的勢力,以王榮(石榮霄)帳目不清為由,提出訴訟,經仁懷縣裁決,由王榮(石榮霄)以二百兩銀子作股金和股息退給孫全太,於是,「榮太和燒坊」也就更名為「榮和燒坊」。石榮霄原本姓王,後為石家養子,1918年(民國七年),石乃還宗王姓,還名王榮。到王榮的長孫王少章時,燒坊已基本為王家獨攬。1930年前後,孫全太的後人孫明遠在軍閥侯子擔的部隊任職,便借股權問題製造糾紛,要求清算歷年帳目。是時王少章已死,由他的弟弟王澤生接辦,王澤生知孫明遠難以對付,只好送去茅酒一千瓶了事,與榮和燒坊無任何瓜葛。1936年,另一個股「天和號」老闆將股權全部轉讓給王澤生,至此,燒坊已全部落人王榮及其後人手中,燒坊也正式更名為「王茅燒坊」。1949年,王澤生去世,「王茅燒坊」由他的兒子王秉乾繼續經營... 1915年,美國為了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在舊金山舉辦「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通知世界各國送展品。當時農商部在天津成立商品陳列所,貴州人樂嘉澡任所長,負責徵集全國的名優特產送往舊金山。在徵集產品時,「成義」、「榮和」兩家燒房都將產品送展,農商部都不加區別。一概以「茅台造酒公司」的名義送出,統稱「茅台酒」、裝酒的瓶子是圓形小口黃色陶質釉器,並不引人注目。但經各國評酒專家品嘗,茅台酒以其特有的優點而博得一致好評,被評為世界名酒,獲得了獎狀和獎章,從此蜚聲中外。獲獎後,「成義」和「榮和」兩家對於國際金獎的所屬爭執不下,縣商會難於裁決,呈文到省,乃於民國七年(1918年),由貴州省公署下文調處,獎狀、獎牌由仁懷縣商會保存,兩家燒房所產的茅台酒均可在商標上標明「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字樣,這才結束了這場獲獎爭執 。
其中「榮和燒房(原『榮太和燒房』)」生產的茅台酒,史稱「王茅」。
上個世紀 50 年代初,政府公私合營,王姓、華姓、賴姓三個家族的燒房合並而成茅台酒廠,人們習慣稱這三家燒房為王茅、華茅、賴茅。 這「三茅」既是茅台酒的主要生產者,又是從清嘉慶一直到 1949 年新中國成立一百多年間,在鹽運、釀酒、圖書出版等領域創造了無數輝煌,在整個貴州乃至西南地區有著較大影響的三個家族。
其中,「王茅」得風氣之先,最早開創了茅台酒的輝煌。素有「天下第一茅」之稱。 座落在貴州茅台鎮風光旖旎而神奇的赤水河畔的貴州王茅酒業集團生產基地,與辛亥革命、孫中山先生及中國紅軍之間有著不解之緣。《王茅賦》中「辛亥風雷激,結緣孫中山,乃有王茅舉國香」的句子,為王茅酒的歷史書寫了一段不朽的傳奇,這一段與偉人相交的情意,一直是王茅人引以為榮的驕傲。1935年遵義會議後,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王茅燒坊」多次以王茅酒慰問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紅軍戰士,飲者無不大加贊賞。周恩來總理曾說紅軍長征的勝利,也有茅台酒的一大功勞。由於長途行軍疲乏,起初,戰士們紛紛用「茅台酒」來擦臉、洗頭、洗腳。由於茅台酒能舒筋活血,消炎祛腫,戰士們頓時感到渾身痛快,解除了長途跋涉的疲乏。正當戰士們興高采烈的時候,周恩來到達茅台。他見大家用茅台酒擦臉、洗腳,十分生氣,連聲批評道:「真是糟蹋聖人!」周恩來為何說「聖人」二字呢?傳說東漢末年,曹操主持朝政,一天,尚書侍郎徐邈在家喝酒大醉,正好曹操派人喚他進朝議事,他躲閃不及,就依仗酒勁兒說:「回稟丞相,臣正與『聖人'議事,不得功夫。」來人一聽「聖人」,便糊里糊塗的復命去了。曹操也糊里糊塗,沒有追問下去。事後,徐邈與友人談起此事說:「不想『聖人'二字竟然救了我的性命。」從此,「聖人」便成了酒的別名。顯然,周恩來同志是借用酒的這個別名批評紅軍戰士。他語重心長地說:「同志們,這是我們國家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的「茅台酒」啊!」接著,又給大家講了有關「茅台酒」獲得金獎的故事,在場的紅軍戰士無不深受教育。1935年3月16日,紅軍在茅台及其附近地區西渡赤水(三渡赤水),向古藺、敘永方向前進。軍委縱隊警衛營機槍連在茅台附近蜿蜒的山路上繼續前進時,正遇三架敵機在上空盤旋,當場打落一架,其餘兩架逃竄。晚上,王稼祥(長征時任紅軍總政治部主任)委託總政組織部、宣傳部四位同志到機槍連宿營地慰問,並將「王茅燒坊」老闆王澤生贈予的王茅酒分給戰士們飲用解乏,餘下留著為清洗傷口和治療拉肚子的葯。十七日上午,王稼祥在行軍途中遇到機槍連的隊列,當場停下來,對全連指戰員表示祝賀,鼓勵他們再立大功,再暢飲「茅台酒」。為了保護遐邇聞名的茅台酒生產作坊不受損失,軍委政治部分別在茅台鎮上生產茅台酒最多的華茅、王茅、賴茅三家酒坊門口貼上布告:民族工商業應鼓勵發展,屬於我軍保護范圍。私營企業釀制的茅台老酒,酒好質佳,一舉奪得國際巴拿馬大賽金獎,為國人爭光,我軍只能在酒廠公買公賣,對酒灶、酒窖、酒壇、酒甑、酒瓶等一切設備,均應加以保護,不得損壞,望我軍全體將士切切遵照。從這張通告中可以看出紅軍對民族工業、對知名產品的高度重視。1949年開國大典前夜,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會議,確定茅台酒為開國大典國宴用酒,並在北京飯店用茅台酒招待嘉賓,從此每年國慶招待會,均指定用茅台酒,此為「茅台酒」被稱為「國酒」的開端。在日內瓦和談、中美建交等歷史性事件中,茅台酒都成為融化歷史堅冰的特殊媒介。黨和國家領導人無數次將茅台酒當作國禮,贈送給外國領導人。
Ⅷ 即食海參哪家好
上品堂海參不錯,推薦你原味海參
Ⅸ 關於在英國留學飲食的問題,以下這些食物含有七大營養素中的哪幾類,他們應該劃分到哪一類食物當中呢
早餐還是谷類泡奶比較健康,可能不太愛吃但纖維很多,而且低脂,可以考慮每周吃兩次。或者全麥吐司之類的等。英式早餐可能不適合天天吃,裡面大多是煎炸的東西,熱量較大。乳酪和牛奶都是蛋白質,乳酪含的鈣比牛奶多很多,如果愛吃乳酪可以選擇低脂乳酪當零食吃一點,放三明治里也可以
土豆含很高碳水化合物,脂肪低,所以很多low carb減肥餐裡面都是吃肉和乳酪,土豆的膳食纖維都在皮上,jacket potato就可以連皮吃。豆類蛋白質,纖維都有,還有礦物質,bake beans碳水化合物很多
全天肉類豆類雞蛋蔬菜都有,中午的三明治,加上水果,有five a day,很健康啊。就是感覺早餐油膩了點,不放心再適當吃點維生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