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3年 約翰 飛梭
1764年 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68年 阿克萊特 水力紡機
1802年 瓦特 改進了牛考門蒸汽版機權,現代蒸汽機成型
1807年 富爾頓 蒸汽輪船
1814年 史蒂芬孫 蒸汽機車
1844年 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❷ 主要成果
1.楊柳灣異常
1)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異常特徵:按平均值+1.65倍方差為異常下限圈定異常。水系沉積物Pt、Pd異常分布大致吻合,解體為多個子異常,以不規則帶狀為主,主要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異常總面積約3.5km2,主體異常面積約2km2,Pt最高值11.05×10-9,平均值9.96×10-9,Pd最高值13.4×10-9,平均值10.78×10-9。
Au異常主要分布於測區北面,主體呈NW 向轉EW 向帶狀,位於古元古界通安組,零星異常位於白堊系下統小壩組下段。Au異常與Pt、Pd異常不套合,濃集趨勢明顯,分帶性好,具外、中、內異常分帶,峰值突出,最高值92×10-9,異常平均值較高,達32.9×10-9。
2)1:1萬地質化探綜合剖面測量土壤異常特徵:按單號提取Ⅱ號剖面土壤樣品32件,分析Pt、Pd、Au 3個元素含量。主要特徵:①Pt、Pd、Au最高值分別為15.3×10-9、33.0×10-9、16.7×10-9,平均值分別為9.1×10-9、15.8×10-9、5.7×10-9;②Pt、Pd、Au在輝長岩體及其與灰岩接觸帶處含量略高,Pt最高值15.3×10-9,Pd最高33.0×10-9;③各類岩性段土壤中Pt、Pd含量的平均值見表9-4。顯然,在蝕變灰岩、輝長岩、蝕變橄欖輝長岩中,Pt、Pd含量相對較高。
3)異常區地質簡況: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Pt1t3)灰黃色絹雲母千枚岩、灰色中層至塊狀灰岩,在測區分布廣泛,約占測區面積的40%,岩層總體近EW向展布。
三疊繫上統至侏羅系下統白果灣群(T3-J1bg)灰綠色、灰黃色頁岩、粉砂岩近SN向出露於測區西緣,角度不整合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之上,地層出露狹窄。
侏羅系中統盆門組(J2y)及新村組(J2x)紫色泥岩、砂岩夾頁岩,出露於測區北東角。
表9-4 楊柳灣土壤Pt、Pd、Au平均含量(wB/10-9)
白堊系下統小壩組下段(K1x1
)紫紅色粉砂岩、泥岩、底部為砂岩、礫岩,出露於測區北東角。
測區西緣為近SN向性質不明斷層F1,切割古元古界和三疊繫上統至侏羅系下統。測區內見—SN向轉NW向壓性斷層F2,地表出露差,位於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部位,延伸大於500m,斷層破碎帶寬度大於5m,破碎帶內蝕變輝長岩片理發育,見碎裂灰岩發生了黃鐵礦化、碳酸鹽化、蛇紋石化熱液蝕變作用,片理化蝕變輝長岩與碎裂灰岩接觸處有20cm厚的褐鐵礦化石英脈穿插,脈體碎裂。另外,測區NE角近EW向斷層錯斷NNW向斷層。由於岩漿和斷裂活動,地層局部存在規模較小的背向斜構造,其核部往往為岩體貫入。
測區內岩漿岩發育,主要有蝕變輝長岩、橄欖輝長岩、輝石橄欖岩,不整合侵入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千枚岩及灰岩中,出露面積約占測區的60%。岩體與灰岩接觸部位或在灰岩層內發生了程度不同的矽卡岩化。岩體有一定的分異性,從西向東由輝長岩向橄欖輝長岩再向輝長橄欖岩逐漸過渡。岩體均遭受了較強的蝕變作用,地表多呈鬆散土狀,主要有黝簾石化、綠簾石化、鈉長石化、高嶺土化、蛇紋石化、陽起石化。
4)礦化情況:野外對發生了礦化蝕變的F2斷層進行了岩石取樣。從其分析結果(表9-5)可見,位於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部位F2斷層中的矽卡岩化灰岩構造透鏡體發生了一定程度的鉑鈀金礦化,Pt 95.0×10-9,Pd 99.0×10-9。值得注意的是,碎裂褐鐵礦化石英脈具有強烈的金礦化,與鉑鈀礦化無明顯相關性,Au含量高達11700×10-9(11.7g/t),石英脈厚20cm,由於浮土掩蓋,地表延伸不詳。
表9-5 楊柳灣岩石樣品分析結果表
5)異常的解釋推斷:綜上所述,①水系沉積物Pt、Pd異常主要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Au異常主要分布於測區北面通安組地層,有沿NW向和近EW向斷層分布的趨勢,濃集趨勢明顯,峰值突出,異常強度較高;②在土壤剖面中Pt最高值為15.3×10-9,Pd最高33.0×10-9,分布在輝長岩體及其與灰岩接觸帶處;③在蝕變灰岩、輝長岩、蝕變橄欖輝長岩出露處,土壤Pt、Pd平均含量相對較高,明顯高於攀西地區含量平均值。
在輝長岩與灰岩接觸帶的F2斷層中的矽卡岩化灰岩構造透鏡體鉑鈀金礦化較弱,碎裂褐鐵礦化石英脈具有強烈的金礦化。
因此可見:①楊柳灣Pt、Pd異常主要為輝長岩體高背景及輝長岩與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灰岩接觸帶弱矽卡岩化作用引起,在接觸帶斷裂發育處局部有一定的鉑鈀礦化;②Au異常主要為輝長岩體與灰岩接觸的斷裂帶中石英脈較強的金礦化引起,在測區北面有較強的Au異常,延伸方向與發現的含金礦化石英脈斷裂方向其本一致,推斷北面異常有找金的遠景,可沿NW向和近EW向斷層尋找石英脈型金礦。
2.冉家溝異常
1)1: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特徵:按平均值+1.65倍方差作為異常下限圈定Pt、Pd異常,異常分解為多處子異常,以橢圓狀為主,主要位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總面積約1km2,Pt最高值14.6×10-9,平均值12.48×10-9,Pd最高值15.88×10-9,平均值11.41×10-9。
2)1:1萬地質化探綜合剖面測量土壤異常特徵:提取Ⅰ、Ⅲ號剖面土壤樣品53件,分析了Pt、Pd、Au等3個元素含量。主要特徵:①Pt、Pd、Au在千枚岩、砂質板岩、灰岩地層含量較低,而在輝長岩體及其與灰岩接觸帶處含量略高,局部有微弱的Pd異常,Pt、Pd、Au的最高值分別為22.6×10-9、29.3×10-9、22.6×10-9;②在各類岩性段土壤含量平均值如表9-6。顯然,在輝長岩、斜長岩中,Pt、Pd含量相對較高。
表9-6 冉家溝土壤Pt、Pd平均含量(wB/10-9)
3)異常區地質簡況:異常區從老到新主要出露地層有: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Pt1t3)灰黃色絹雲母千枚岩、灰色中層至塊狀灰岩,在測區分布廣泛,約占測區面積的40%,岩層總體近NE向展布。白堊系下統小壩組下段(K1x1)紫紅色粉砂岩、頁岩、泥岩近SN向出露於測區西緣,與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為斷層接觸。
測區西緣為近SN向性質不明斷層F1,切割古元古界和白堊系下統小壩組。測區南緣為近SN向性質不明斷層F2,產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測區內見—NE向張性斷層F3,位於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板岩、千枚岩接觸部位,延伸約1500m,斷層破碎帶寬度約30m,破碎帶內見角礫灰岩發生了較弱的矽卡岩化,並伴隨有較弱的皮殼狀、細脈狀的磁鐵礦化。
由於岩漿和斷裂括動,地層局部存在規模較小的背、向斜構造,其核部往往有岩體貫入。
測區內岩漿岩發育,主要為蝕變輝長岩,不整合侵入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千枚岩、板岩及灰岩中,出露面積約占測區的60%。岩體與灰岩接觸部位或在灰岩層內發生了程度不同的矽卡岩化。岩體均遭受了較強的蝕變作用,地表多呈鬆散土狀,主要有黝簾石化、綠簾石化、鈉長石化、高嶺土化、蛇紋石化、陽起石化。
4)礦化情況:測區主要有接觸交代型銅礦化和磁鐵礦化。其中銅礦化帶位於測區西緣的蝕變輝長岩與厚層至塊狀灰岩接觸帶上,礦化呈帶狀近SN向延伸300m以上,寬數米至數十厘米不等,銅礦石為條帶狀構造,可見少量被膜狀孔雀石,礦化不穩定,最高達4.89%。
對各類發生了礦化蝕變的特殊地質體進行了岩石取樣,從其分析結果(表9-7)可以看出,測區除有明顯的銅礦化和磁鐵礦化外,未發生明顯的鉑鈀礦化。
表9-7 冉家溝岩石樣品分析結果表
5)異常的解釋推斷:綜上所述,冉家溝異常可解釋為:①水系沉積物Pt、Pd異常主要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②土壤剖面中Pt、Pd在輝長岩體及其與灰岩接觸帶處含量略高,局部有微弱的Pd異常,在輝長岩、斜長岩處土壤Pt、Pd平均含量相對較高;③磁鐵礦化帶位於靠測區東部的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帶的NE向斷層內,礦化不均,最高可達39.2%,延伸不穩定,多呈透鏡狀。在銅礦化和磁鐵礦化帶等各類蝕變礦化岩石中無明顯的鉑鈀礦化。因此認為:冉家溝Pt、Pd異常主要為輝長岩體高背景引起,無較大規模的鉑鈀礦化存在。
3.白龍山異常
1)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異常特徵:按平均值+1.65倍方差為異常下限圈定異常。Pt、Pd異常大致套合,主體呈近橢圓狀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面積約2km2,Pt異常最高值16.91×10-9,平均值13.03×10-9,Pd異常有一定濃集趨勢,最高值20.08×10-9,平均值14.53×10-9;Au在測區北緣有一定規模的異常存在,異常主要分布在三疊繫上統至侏羅系下統白果灣群灰黃色、灰綠色頁岩中,面積較小,最高值50.00×10-9。
2)1 :1萬地質化探綜合剖面測量土壤異常特徵:提取Ⅱ、Ⅳ號剖面土壤樣品67件,分析Pt、Pd、Au 3個元素含量。主要特徵有:①Pt、Pd在輝長岩體局部以及岩體與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地層接觸帶附近有一定強度的異常存在,最高值分別為34×10-9、82×10-9;②Pt、Pd在各類岩性段土壤含量平均值如表9-8。顯然,Pt、Pd在輝長岩體處含量明顯較高,在千枚岩、板岩、灰岩、頁岩、砂岩等地層含量較低;③Pt、Pd含量相關性較好,而與Au含量無明顯的相關性。
表9-8 白龍山土壤Pt、Pd平均含量統計
3)異常區地質簡況:異常區從老到新主要出露地層有: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Pt1t3)灰黃色絹雲母千枚岩夾板岩、灰色中層至塊狀灰岩、大理岩,在測區分布廣泛,約占測區面積的50%,岩層總體近NW向展布。
三疊繫上統至侏羅系下統白果灣群(T3—J1bg)灰綠色、灰黃色、頁岩、粉砂岩、礫岩近EW 向出露於測區北緣,在測區中部有零星出露,與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為角度不整合或斷層接觸。
測區構造較發育,主要有NW向、NE向及近EW向斷裂。NW向斷裂產於通安組地層與輝長岩體接觸部位,NE向斷裂錯斷NW向斷裂及通安組上段地層,近EW向斷裂切割通安組及白果灣群。由於岩漿和斷裂活動,局部存在規模較小的背、向斜構造,其核部往往為岩體貫入。
測區內岩漿岩發育,主要為蝕變輝長岩,不整合侵入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千枚岩、板岩及灰岩之中,出露面積約占測區的50%。岩體與灰岩接觸部位或在灰岩層內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岩體均遭受了較強的蝕變作用,地表多呈鬆散土狀,主要有黝簾石化、綠簾石化、鈉長石化、高嶺土化、蛇紋石化、陽起石化。
4)礦化情況:測區主要有接觸交代型銅礦化和磁鐵礦化。其中見銅礦化點2處,位於測區東緣的蝕變輝長岩與厚層至塊狀灰岩接觸帶上,礦化不穩定,主要為透鏡狀,寬數米不等,岩石為塊狀構造,可見少量細晶黃鐵礦和被膜狀孔雀石。磁鐵礦化帶主要有5條,位於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帶上,多呈透鏡狀,厚度可達數米,總體呈NW向展布,礦化帶延伸不穩定,磁鐵礦呈塊狀,礦化不均。
對上述礦化岩石和其他各類發生了礦化蝕變的特殊地質體進行了岩石取樣,從其分析結果(表9-9)可見,測區主要是發生了銅鎳礦化,鉑鈀礦化不強(Pt+Pd為0.31×10-6)。另外,在極個別含磁鐵礦矽卡岩化灰岩中偶爾有較弱的鉑鈀礦化,Pt+Pd為0.199×10-6。
表9-9 白龍山岩石樣品分析結果表
5)異常的解釋推斷:綜上所述:①白龍山地區水系沉積物Pt、Pd異常主要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異常有一定濃集趨勢和濃集中心;②土壤剖面中有明顯的Pt、Pd異常,且Pt、Pd在輝長岩體處含量明顯較高;③在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帶處的銅鎳礦化體和個別磁鐵礦化體中有一定的鉑鈀礦化。由此可見,白龍山Pt、Pd異常主要為輝長岩體與灰岩接觸帶處的矽卡岩化作用產生的礦化引起,屬接觸交代型礦化異常。
❸ 第一次科學革命的成果包括哪些
第一次科技革命(工業革命)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以牛頓力學體系為基礎,始於紡織工業,並依靠蒸汽機的改良和使用,使人類社會進入了蒸汽時代。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1765年英國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
1765-1787年英國瓦特改良蒸汽機,並用作紡紗機的動力
1777年法國拉瓦錫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並正式確立質量守恆定律
1800年義大利伏特發明伏特電堆,英國赫歇爾發現紅外線
1822年法國安培發現安培定律
1826年德國歐姆發現歐姆定律
1831年英國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1838—1839年德國施旺、施萊登提出細胞學說
1842年奧地利多普勒發現多普勒效應
1859年英國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奠定了達爾文進化論的基礎
1865年奧地利孟德爾提出遺傳學兩大基本定律
❹ 主要成果及初步認識
(一)Cu的相態分析成果
Cu的總量與相態分析結果見圖4.33~圖4.35所示。由圖可見,該區Cu的背景主要有兩個級次,其中每一級背景屬正常背景,其濃度低,變化小。第二級背景屬異常背景,濃度較高,變化明顯,有一定方向性,多與礦床、岩體、構造及其一特殊層位吻合,詳見表4.128。
表4.128 銅地球化學背景特徵表
從表4.128可見,Cu異常背景較正常背景在相態上的突出特徵是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及其在總量中佔有率高,襯度大,從而可體現出正常背景與異常背景的本質區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Cu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較總量的異常背景發生明顯變異,突出表現在該區東部Cu全量有兩個明顯的二級異常背景帶(其中北側帶與地層有關)。但在硫化物與氧化物相圖中,這兩個異常背景帶消失,成為一個與Cu礦床分布相吻合的異常背景區或局部異常。說明東部兩個Cu異常背景帶不存在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系由岩性或環境因素形成的以結合相為主,即是由非成礦因素形成的二級背景,一般情況下不應作為Cu的找礦遠景帶看待。此外,在該區西部Cu氧化物相沿獅子嶺閃長岩體呈環形展布,與斷裂關系也十分密切。縱觀全區Cu的硫化物相、氧化物相較Cu的全量與Cu或含Cu礦床、火成岩、斷裂的空間關系更為密切,進一步說明該區Cu的相態分析成果可以更客觀地反映Cu礦化分布富集規律。
Cu的硫化物相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直接信息,由於Cu在表生作用中屬活動元素,Cu原生硫化物易氧化成氧化物,Cu氧化物相也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直接信息,因此Cu氧化物相與硫化物相合量與總量比值即
相態分析與地質找礦
式中:w(OCu)為氧化物相銅的質量分數,10-6;w(SCu)為硫化物相Cu 的質量分數,10-6;w(TCu)為全銅的質量分數,10-6。
ACu也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重要信息,圖4.36 即為ACu值圖,由圖可見ACu高值帶(>0.5)與上述Cu異常背景一致,區內已發現的Cu礦床或含Cu礦床均分布在ACu高值帶內,且ACu高值帶的展布與斷裂、火成岩體空間關系也十分密切,從而更清晰地反映出該區Cu的富集規律。
綜上可見,Cu的全量結果只能在量上反映出Cu地球化學場變化特徵及展布規律,但不能反映其內在特點與性質,而Cu的相態分析結果則可以揭示出Cu地球化學場變化的內在特徵和規律,並對其作出深入解釋評價,區分出有找礦意義的異常背景帶,以更准確地圈定找礦遠景區或帶。
依據上述對Cu的全量與相態分析結果可以看出:
(1)Cu的不同級次背景有本質區別,各自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學意義。Cu的正常背景硫化相與氧化相濃度低,變化小,定向性差,與成礦控制因素空面關系不明顯,應屬區域地球化學本底。Cu的異常背景則相反,與成礦作用有關,屬成礦區帶的地球化學本底,可作為圈定找礦遠景區(帶)的地球化學依據。
(2)下列地段應作為該區找Cu的主要遠景地段:①二檯子至大西溝一帶,該地帶Cu硫化物相有較明顯顯示;②太白花崗岩體東側四方台一帶,該地帶Cu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均有明顯顯示;③東江口岩體南接觸帶及西延,該地帶Cu全量與Cu氧化物相均明顯富集;④獅子嶺岩體接觸帶及外側,該地段Cu氧化物相有明顯顯示。但從總體看,該區Cu全量、氧化物相、硫化物相濃度較低,初步認為該區淺表部Cu的找礦遠景不很大。
(二)Pb的相態分析成果
Pb的結果如圖4.37~圖4.39。
由圖可見該區Pb的地球化學背景也具有兩個明顯的級次。
1.Pb的正常背景
全量值為30×10-6,變化范圍為3×10-6,以中部、東部最清晰。硫化物相為0~2×10-6,東部與西部有明顯差異,東高西低,西部為0,東部為2×10-6。氧化物相為0~7×10-6,西部偏高(5×10-6),東部偏低(0~3×10-6),可見Pb的正常背景也具有硫化物相很低,氧化物相較低,Pb的存在形式以結合相為主(>70%)的特徵。
2.Pb的異常背景
全量異常背景濃度一般為40×10-6,襯值為1.3~1.5,走向多與地層一致。但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較全量發生明顯變異,突出表現為:全量異常背景有的消失,有的解體(如西部),有的變大,並出現新的異常背景帶。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展布規律也有明顯變化,與火成岩體、構造、鉛鋅礦床的空間關系更為密切,較全量更為清晰。確切地展示了該區Pb的富集規律。Pb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基本一致,前者濃度均大於5×10-6,襯值>2.0,後者為5×10-6~10×10-6,襯值一般大於2.0,可見Pb的異常背景,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也明顯高於正常背景,襯度也明顯高於全量值。
由於Pb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都更確切地反映了Pb的分布富集規律,且二者為正相關(線性相關系數為0.8870,n=212,故APb值:
綜合上述結果,下述地段在該區鉛鋅礦找礦工作中應予以注意:①東江口岩體南接觸帶外側至二檯子一帶;②鳳太地區獅子嶺岩體外接觸帶;③鉛硐山西部至陝甘邊界。
(三)Zn的相態分析成果
Zn的地球化學背景也分為兩個明顯級次,詳見圖4.41~圖4.44。
1.Zn正常背景
全量值具有明顯的分區性,東部(東江口岩體以東)為低Zn正常背景區,一般為85×10-6,西部為高Zn正常背景區,其值一般為100×10-6。Zn硫化物相正常背景在全區均一,穩定,一般為1×10-6~4×10-6,濃度很低;氧化物相正常背景在全區也無明顯差異,較均一,濃度較低,一般為4×10-6~8×10-6。可見Zn全量正常背景值在東部與西部差異應與岩性或表生環境因素有關。Zn正常背景同樣也具有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很低之特徵。
2.Zn異常背景
Zn全量異常背景呈近東西及北東向帶狀,濃度一般為110×10-6~140×10-6,西高東低,與正常背景具有一定的漸變關系。襯度較低,一般都小於1.5。硫化物相異常背景展布規律與Zn全量相似,但其襯度明顯變大,一般大於2.0,較全量更為清晰,與鉛鋅礦床、斷裂,火成岩空間關系更為密切,並出現新的異常背景帶或區域異常。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表生作用下Zn活動性強,原生閃鋅礦易氧化為Zn2+而遷移分散,因此Zn氧化物相地球化學場呈現出明顯的多級次漸變的特徵,與Zn地球化學性質一致(見圖4.42),其第一級屬正常背景,濃度為4×10-6~8×10-6,與前述硫化物相正常背景一致。第二級背景介於正常背景與異常背景之間,濃度為10×10-6~15×10-6。第三級為異常背景,濃度大於15×10-6,梯度變化較大,與硫化物相異常背景基本吻合。並在中部、西部出現新的異常背景。但在全量圖中並無顯示,因此也應注意研究其找礦意義。可見,考慮到Zn在表生作用下具有活動性強的特點,對Zn氧化物相異常背景更應予以注意。
綜合上述Zn的相態分析結果,下列地帶在該區Zn的找礦工作中應予以注意:①獅子嶺岩體外接觸帶;②東江口岩體南側外接觸帶;③鳳鎮—山陽大斷裂南側;④大西溝—桐木溝礦帶。
(四)對成果的初步認識
綜合上述區域樣品Cu、Pb、Zn的相態分析結果可見,相態分析結果既能反映出全量結果的主要地球化學特徵,又較全量結果有其獨特的優越性,主要表現為:
(1)能更清晰地區分出地球化學場不同級次,提高了異常場的地球化學襯度,更確切地展示元素分布富集規律,區內已發現的多金屬礦床均分布於相態分析異常中。
(2)相態分析結果具體體現了元素產出模式,可對全量地球化學場做出較深入的評價,揭示其內在特徵。尤其能區分出可能由岩性或環境因素產生的異常背景(即非礦信息)和可能由成礦作用產生的異常背景,從而使成礦地球化學區(帶)乃至成礦遠景區(帶)圈定更為准確,以減少失誤,還能圈出全量結果未能圈出的有找礦意義的異常背景區(帶)及區域異常,避免漏掉有意義的找礦地段。此外,還增強了某些弱異常,起到了強化異常的作用。這就使化探工作由量的研究轉入到質的研究。
(3)對不同級次地球化學背景及其找礦意義的本質區別了更深入的認識:①正常背景,以結合相為主,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很低,在總量中佔有率低,反映出其基本未受礦化影響。②異常背景,以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為主,反映出其受到成礦作用影響。
(4)Zn、Cu在表生作用中屬活動性強易分散元素,應注意氧化物相研究。
(5)該區Cu、Pb、Zn異常背景與斷裂火成岩、多金屬礦床空間關系十分密切,因此應注意構造、火成岩對成礦的控製作用。
❺ 成果概述
項目全面收集了研究區內松湖鐵礦、式可布台鐵礦等典型礦床的地物化遙各方面資料,系統分析了研究區內的區域地質背景、構造特徵、岩漿活動,全面總結了區內各個典型礦床的成礦地質環境、控礦地質構造、有利成礦因素,建立了研究區火山岩型鐵礦的成礦要素表、預測要素模型。確定研究區內松湖鐵礦預測要素為:構造環境為阿吾拉勒石炭紀裂陷槽(島弧環境);含礦岩系和圍岩主要為安山質火山碎屑凝灰岩及大理岩、鈉長斑岩質火山凝灰岩、石榴子石矽卡岩、輝石閃長玢岩、閃長玢岩 、石英閃長玢岩等;含礦地層為火山活動中心地帶;賦礦地層為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第三亞組;區域地物化特徵為分布在重力梯度帶上;在局部剩餘重力異常高或附近,剩餘重力異常值在1~3mg/s·m之間;分布於北側磁異常梯度帶,異常值大於200nT的剩餘磁異常分布區;磁異常平面特徵以正值為主,正負極值超過±25000nT。異常可分為低緩異常及高磁異常兩類。高磁異常主要分布在穹隆兩側的高山區及穹隆北東端的高山區。總體特徵是高強度(大於5000nT);大哈拉軍山組強磁異常區是尋找鐵礦的主要標志。預測必要要素為雙峰式火山岩建造、成礦時代(C)、火山沉積盆地、大哈拉軍山組;重要因素為已知礦床(點)、近東西向斷裂旁側、大於200nT或600nT磁異常;次要要素為鐵錳累加異常、1~3mGal重力異常、晚石炭世中酸性岩體附近。
以火山岩型鐵礦床為主攻目標,以ESRI的空間資料庫描述框架、UML和關系資料庫規范化理論為依據,採用面向對象建模技術,在空間數據模型研究的基礎上,以探索研究區與主要成因類型鐵礦密切相關地質體及地質現象之間的關聯性為主要內容,以ArcGIS為平台,建立研究區的多元信息空間資料庫。針對研究區預測礦種的成因類型,在保證滿足資源潛力評價要求的前提下,快速、簡練的定義了各資料庫要素類,大量減輕了屬性數據入庫的工作量,這樣即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以資料庫為基礎的空間分析也保證了數據精度的一致性。根據研究區成礦地質背景、ArcGIS空間資料庫和典型礦床成礦模式,確定成礦預測類型和找礦標志,建立區域成礦要素表,明確兩大類型鐵礦的控礦構造和找礦標志,通過地質、礦化、物探(主要是磁法)等綜合信息提取,建立典型鐵礦床定性和資源量定量評價的預測模型,並確立各個預測要素與資料庫中屬性欄位的對應關系,建立以 ArcGIS空間資料庫為基礎的預測區提取模型,為快速、准確、高效進行成礦有利因素的提取奠定基礎。
對區內的松湖鐵礦、式可布台鐵礦等典型礦床的進一步剖析,通過野外實地調查並取樣分析,結合前人研究程度,總結提煉松湖鐵礦成礦模式、成礦規律,並結合西段航磁、重力等多源信息數據,共圈定該區域內9個找礦靶區進行預測資源量評價,並對找礦靶區進行優選和排序。
在全面收集研究區以及相似區域成礦條件,主攻礦床類型的品位噸位數據的基礎上,根據已知礦床(點)品位-噸位模型,進行數理統計,總結其統計規律,建立了研究區主攻礦床類型的品位噸位數據模型,從而評估、修正各個未見礦區的品位和噸位數值,為研究區資源潛力評價提供可靠的評價參數。圈出預測區確定預測類型:採用綜合信息法,依據一定的地質規律,確定各預測類型模型區,圈出預測區,綜合各典型礦床建立比例尺對等的概念模型,根據不同預測類型的概念模型,確定各預測區的預測類型。求體重:計算模型區、預測區的體重D1和D,其中D1為各模型區的平均體重,D為各典型礦床的平均體重(預期探明資源量加權求得)。求含礦率:計算模型區、預測區的含礦率K1和K。確定預測深度:模型區工程式控制制鐵礦出露深度約為800m,按二分之一工程式控制制礦體深度向下推深,即400m,故松湖預測區預測總深度為1200m。置信度:應根據模型區的資源產狀勘探情況來定:(1)勘探程度高,對礦床深部外圍資源量了解清楚(90%);(2)勘探程度較高,對礦床深部外圍資源量及含礦地質體分布了解一般(50%);(3)勘探程度一般,對礦床深部外圍資源量及含礦地質體分布了解較差(10%)。計算資源量:由於模型區和預測區分別採用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因此二者將分開計算。將上面求出的數據分別帶入絕對體積法和相對體積法計算公式,對模型區、預測區礦產資源進行定量預測。模型區採用絕對體積法計算,預測區採用相對體積法計算。
利用資源潛力評價公式,以ArcGIS資料庫為平台,結合主攻礦床類型的品位噸位數據模型,對阿吾拉勒成礦帶西段各個典型礦床進行了鐵礦資源量的估算。
❻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是什麼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果:
1、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工廠手工業最為發達的棉紡織業。
2、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的速度,紡紗頓時,供不應求。
3、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4、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5、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等。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一、發明機器的大都是具有實踐經驗的工人和技師,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二、首先發生在英國,以英國為中心緩慢向周邊地區擴展。
三、工業革命開始於輕工業部門,紡織,機器製造,冶金,採煤,交通運輸等部門成為資本主義工業的五大支柱。
❼ 什麼是作品和成果
通過作者的創作活動產生的具有文學、藝術或科學性質具有獨創性而以一定有形形版式復製表現權出來的智力成果。根據大多數國家的版權法(見著作權)和主要國際版權公約的規定,可以受版權保護的作品包括小說、詩詞、散文、論文、速記記錄、數字游戲等文字作品。
成果的是指通過對某一領域課題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探討而獲得的成果,可以是文字形式的、也可以是產品、形式類別不拘一格。課題成果是來自於團隊實踐思考的結果,具一定的研究價值和實踐價值,能對某一領域的發展起到指導性和推動性的作用。
(7)成果第一部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規定
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作品是一種智力成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是作品,而用畫筆描繪出山河美景,用相機記錄下旖旎風光則可為作品。
作品是能夠被他人客觀感知的外在表達,「心中縱有萬語千言」不是作品,落筆成詩躍然於紙上才可構成作品;作品是具有獨創性的外在表達,「偷梁換柱」、「東施效顰」、「復制粘貼」不是作品,作品還需符合「獨立創作、源於本人」,且「體現創作空間、達到創作高度」的要求。
❽ 成果簡述是什麼意思
和諧發展的班級文化建設研究
成 果 簡 述
(省第三屆教學成果二等獎,市第二屆教學成果一等獎)
承研單位:眉山車輛廠中學
主研人員:陳雄,楊志強,宮佩軍,劉 慧,王 蒙
問題的提出
是「能人治班」還是「文化育班」?
每年的春夏之交,街頭巷尾,茶餘飯後,一年一度的孩子升學擇校問題總能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總能聽到家長們如是的聲音:為孩子選擇一所好學校不如選擇一位好班主任。這樣的聲音折射著什麼樣的教育問題?
家長們都希望把孩子送進任小艾、魏書生等優秀班主任的班級,但從我國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的現狀而言,象任小艾、魏書生等優秀班主任畢竟是稀有資源,那麼那些選不上所謂好班主任的孩子怎麼辦?是家長「千方百計」去擠破門檻?還是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其實那些選中了「好班主任」的孩子是否就一片坦途?倘若「治班能人」因為工作升遷、身體健康等原因中途突生變故,這班的孩子又怎麼辦?是否全班學生都極度煩憂自己儼然成了無娘的孩子,別的老師作了新班主任,抑或就成了後娘養的?
現實中,一位優秀班主任的門檻外總是涌動著無數雙學生和家長期待的眼睛,一個普通或者是平庸的教師(即使他也是合格的)卻常常要面對門可羅雀的尷尬。這樣一些問題該引起我們怎樣的反思?師資隊伍的個體反差如何消除?一般我們多是通過努力提高教師素質來解決,但囿於自身的局限,絕大多數教師終其一生,都很難成為象任小艾、魏書生那樣的優秀班主任。那麼班級發展的均衡性又如何保證?從邏輯上說,將一個團隊的命運系於一人之身,本身就是一種極具風險的認識,這種「能人」治班的方式又如何確保學校教育管理的整體水平?
另一方面,我們也總能聽到這樣一種來自學生的聲音:我要是遇上某某老師就不會是這個樣子了。然而,遇上影響力超強的老師對學生的成長是一種幸事嗎?創造力強的老師教出的學生創造力就強嗎?
一位優秀的班主任可以憑借其超強的人格魅力和豐厚的學養最大限度地消除個人威權在管理中的負面作用,但這種魅力和學養本身就是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個人威權確立的手段之一,這種環境下,課任教師和班級中的學生很難全面介入到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更難主動地發揮其個性化的作用。難道好老師就是能夠讓學生「聽話」的老師嗎?一個優秀的班級應該關注每一個班級成員(所有師生)的管理訴求,以此來修正班級管理的策略,提供班級成員更多管理方式的選擇,從而在實踐中鍛煉班級成員的管理能力,形成真正的班級精神。
因此我們主張:
決定一個班級是否優秀的標准不在於是否有一個優秀的班主任,而在於是否具有一個積極、健康、有指導性、提升力、個性化的可以持續、能自我優化的班級組織形態,這就是我們力圖構建的和諧發展的班級文化。
我們要能依靠一種和諧的班級文化而不是某一二個能人來保持班級管理的底線水平。要能讓班級中所有的成員(包括每一位課任教師和學生)真正在共同搭建的班級這一舞台上唱出自己的聲音,充分發揮每個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實現各課任教師的協同管理。在充分體現教師個體管理風格的同時,充分體現學生的管理訴求,建立一個具有個性化、有自我生成能力的班級,使之成為班級每個成員(所有師生)終身不竭的精神力量。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這無疑是市場經濟轉型期的時代最強音。順應這一歷史發展的新趨勢,我們越發意識到構建和諧發展班級文化的必要性、新穎性,從而進一步激發了我們勇探新路的決心和挑戰未來的信心。
主要研究措施
一、班級文化建設的內容
班級文化是班級師生通過教育與教學活動所創造和形成的精神財富、文化氛圍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它是班級師生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的反映,是班級整體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班級文化從顯性形態看,即班級環境氛圍也就是物質文化,從隱性形態看即班級發展運作機制也就是制度文化,從潛性形態看即班級成員心理狀態也就是精神文化,因此對班級文化建設我們著重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組織建構
班級是一個生態系統,也是一個「有生命」的組織,其健康成長須有和諧的組織結構。我們一方面結合班組成長的規律,另一方面根據實驗班級具體的師生實際情況,在班級組織建構上採取了下列主要措施:
從教師層面,實行了科任教師「分工協作、主席輪值」的協同管理。即全班所有課任教師根據其不同的個性愛好及專業特長,結合整個班級建設的內容分項目(如:班幹部培訓、學習指導、生活指導、激動指導、理咨詢等等)負責指導及輔助工作,集體參與班組建設,定期與班幹部、學生代表或全體集體討論決策。取消了一人班主任制度,實行了班主席輪值。
從學生層面,實行了學生班委「競選輪值、在野監督」的自主管理、全體學生「提案合議、招標負責」的民主管理。
班級學生核心管理人員通過競選產生實行組閣制與任期制,下期候任班委為「在野」班委發揮監督職能。其他學生對全班事務按項目自主申報參與班級管理與建設;同時全體同學通過班級建設提案在班級發展大會上以合議形式確定,共同呵護班級成長,共同推動班級發展。
附:
班級提案合議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剛建班的時候,我們向學生闡發了建立班級民主管理機制的理念,學生聽了很興奮,參與班級事務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很大程度的調動起來。但一到實際運作中,卻依然不知如何操作,通過競選產生的班委工作熱情很高,但遇事還是習慣於向老師直接請示匯報,把問題交給老師來解決和處理,即使有時候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有意或無意的希望老師來擔負起最後的決定權,這一方面是他們在傳統班級管理模式下養成的習慣使然,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們的教育長期以來缺乏對學生主動性、創造性、責任感和處理實際事務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我們意識到班級還缺少一套完善的機制保證全班所有學生都可以自由的表現他們對班級的期待和訴求,另外,雖然分工招標的方式讓更多的學生進入到班級事務的管理中,但卻一直沒有尋找到一套科學合理的機制,保證他們在工作中加強彼此的溝通、交流、認同與合作,班級的凝聚力也可能因此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開始逐步有意識的淡化老師在班級事務處理過程中的作用,努力把學生推向管理的前台,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對班級管理的意見和建議,但這種方式始終沒有解決保持學生建議班級事務的熱情。有一天,黎源同學找到老師,提出關於在班級評比中班委不實行工作加分的建議。我們覺得這個建議很好,就提示他,把它寫成一個關於修正班級評價制度的提案,拿到班級由同學公決。一開始,他還不知道怎麼來寫提案,老師就和他一起在網上搜索了一些提案樣本,以做參考,第二天,他就拿來了一份非常標準的提案,提出了許多合理化的建議,而且他還主動找了幾個同學簽名。我們敏感的意識到這可能是班級新體制建立起來的一個突破口,就找了幾個同學和他一起修正了提案的內容。在商量的過程中,任豪同學靈機一動,提出來為什麼不可以做一個建立班級提案制的提案呢?老師馬上對他這個很有創意的想法進行了表揚,第二天,他們把做好的兩個提案一起提交給班級全班同學進行了公決,兩個提案都順利得通過了。我們趁熱打鐵,又讓大家一起確定了提案的收集人、公決的時間,通過公決的標准,最後大家決定每個提案只要有5個同學簽字贊同就可以提交班級全體大會討論公決,每月的最後一個班會為提案的固定公決時間,在全班55個同學中,有35個人贊成,該提案就獲得通過。這項制度制訂以後,得到了全班的廣泛響應,一周之內我們就收到了十幾份關於班級建設的提案,但是過了兩個月以後,大家紛紛發現,提交班級大會討論的提案很多,但真正通過的很少,這一方面是因為一部分同學的提案確實考慮得不夠成熟,另一方面要找到35個同學舉手贊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一些同學提案的積極性明顯受挫,還有一些同學因為自己的提案不能得到通過而產生了一些怨言,一天,任豪同學突然找到我問:「我只要找到35個同學在我的提案上簽字,不需要再放在班級大會上來公決是不是也行?」我不假思索地說:「當然了,道理是一樣的嘛。」晚上回到家,重新回過頭來想白天的這一次談話,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可能犯了一個錯誤,這樣的操作程序有可能引發班級中的一些不安定因素,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制度的確存在著一個漏洞。果然,第二天就開始有同學拿著自己的提案而直接到同學當中進行宣傳,其中有一個提案是關於裁撤部分班委幹部的,這些學生以宋代的冗員和官僚體制為理由要求減少班級管理人員,實際上如果認真地分析這個提案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因為,班級管理幹部其實並不是官員,而是志願者,二者是根本不能類比的。但是,一些學生出於與提案者關系,或沒有認真的思索,很快地在提案上簽了字,這份提案迅速就有超過35個人簽字,班級的一些學生幹部的積極性受到挫傷,班級之間陡然分作了兩個陣營,氣氛非常緊張,我們很快意識到這個事情處理不好,很可能造成班級體的分裂,如果這種狀況繼續下去,可能一些不合理的或者說帶有某種偏向性和情緒化的提案今後都可能在班級順利地通過,給班級管理帶來傷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果斷終止了這種集體簽名式方式,明確要求所有的提案都必須放在班級大會上來公決。果然,一些簽名人數遠遠超過35人的提案在真正舉手公決時卻沒有獲得必需的票數,一些不合理的提案沒有得到通過,我們鬆了一口氣,認為這也算亡羊補牢了。但是我們很快發現,在這一次風波中,表現積極的一些學生開始顯露出很強的不合作性和情緒化,我們意識到,這是學生狹隘的民主觀在起作用,他們憑著自己對民主的初淺認識,武斷地認為自己的意見得不到認可就視做不民主,認為提案公決制形同虛設,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暗暗地表達著自己對班級管理制度的抵觸。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利用自習課和班會課的時間加強了對學生的引導,提醒他們樹立正確的民主觀,我們向學生介紹了民主制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民主制的優越性,民主制不可避免的弱點以及一些民主制國家的民主化程序,經過教育和引導,這些學生抵觸情緒得到了疏導,但我們還是很清楚,如果班級實行的只是一種簡單的提案制和公決制,這個問題實際上仍然沒有得到解決,正在這時候,最先提出以簽名代替公決的任豪同學又找到我,主動地指出全員公決給班級帶來的一些不合諧因素,他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借鑒一些國家的分州選舉制,通過二次集中的過程來推進班級民主建設,我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大膽的創意,我們又找了幾個同學來共同商議,最後形成了提案合議制的一個基本思路,即把全班55個同學分成11個小組,每一份提案先經過各小組的討論集中,形成小組決議,然後再由小組負責人來代表本小組投票,根據多數票形成班級決議。這個方案立即得到全班同學和老師的廣泛贊同,在班級大會上,有同學提出老師也可以佔2票,於是,提案13票合議公決的形式得到了正式通過。我們把這種形式叫做合議公決制。
這種新的班級民主管理形式使學生在全班公決之前,就有一個民主集中的過程,在小組討論,他們的意見得到了充分的表述和相互錘煉,同時通過討論,也學會了尊重別人的意見和從集體利益出發對自己的意見適當的妥協,也學會了在保留自己意見的同時服從於集體的決議。
提案合議制的形成經過是對全班師生制度創新能力的一次考驗,也是一次有效的集體教育,它在協調全班意見和正確處理集體成員之間的關繫上取得的成功,讓我們更堅定了制度要從學生中來,服務於學生的決心。此後,很多的班級管理制度都來自於學生的原創,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寬容和理解別人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都得到了鍛煉、提升和強化。
2、制度建設
班級制度的產生不是來自外部強加,而是源自班級內部自我生成。
班級各項制度的建立、完善與創新是建構和諧班級、凝聚班級人心的根本保證,依據學生特點和班級人員構成的狀況,我們結合班級組織建構,努力進行班級管理制度創新。
班級自律制度:
從個人自律方面,創立了「我形我塑」示範崗。全體學生輪留參與,通過每周4名同學把自己的「我形我塑」宣言(著重針對自己存在的兩點不足或毛病以及改進措施與目標),公示於班級宣傳欄,其餘師生共同監督幫助,周末評議鼓勵,以實現個體顯著進步。
從集體自律方面,在班內生成並運用班級公約,以此激勵全體同學互幫互助,互查互糾,逐步形成一種從他律到內心自律的自我管理價值觀念。
班級評價制度:
從階段評價角度建立了班級先鋒制度。每月由班委會提名4名候選人,由全體同學公選出2名班級先鋒,將其先鋒事跡公展於班內文化牆上。充分發揮榜樣作用,以此激勵全體共同進步。
從終級評價角度建立了信譽積分制度。對全體同學校內生活的諸方面表現,給予信譽累計積分,相互競爭,同時輔以必要的獎懲制度。
班級獎懲制度:
信譽積分越高,在班內便享有「班級銀行」借款、班級外出考察學習機會、班級圖書選購權利等更多福利。如:「購書獎勵」,即表現出色的學生由班費提供一定購書金許可權,由學生自購圖書,並先享用一定時間,後充實到班級圖書櫃。既激勵了學生,對擴充了班級圖書角。
對屢犯錯誤的學生,則由其自選承擔一項班級建設工作為大家服務——義務獻工,根據工作成效折償一定的信譽扣分。
3、精神培育
如何將靜態的班級背景發展成動態的教育力量。如何將班級系統諸因素協同起來達到整體最優化,使系統有較強的自組織能力。我們重點進行了班級精神的培育,以逐步實現對班級管理從「能人治」到「制度治」最後發展為「文化治」。
班級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在建班初期通過班名、班歌的創作,班徽、班旗的設
雲馳班班旗
計,以及班訓的確立,形成班級師生共同的核心價值理念。結合師生提交的議案,班委會起草,採取全體合議通過由輪值主席簽發形成不斷完善的班級「法典」,在其動態生成的過程中輔之了《新生入校生活指南》及開周儀式、周末班會等活動實現對班級成員的行為規范與養成教化。
班級輿論建設:創辦了班級刊物、電子網站、塗鴉角等,通過輿論工具進行正確引導。同時對全班同學輪流開展了「個人宣言」,共同書寫班級「史記」,還通過推薦三年必讀圖書、必看電影,以及班級教室、寢室環境建設暨文化裝飾大賽等實現班級文化的積淀和對成員的養育。
二、班級文化建設的主要手段:活動開展
為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以活動為載體,我們相繼開展了下列主要活動:
基於人與自然環境相和諧開展了校園生活適應性活動:「了解校園」、「建設校園」、 「習慣養成」等;
基於人與他人的和諧開展了以「導盲游戲」 、「信任倒伏」等為形式的團隊精神訓育性活動。
「導盲游戲」——本活動是一家長從她工作的保險公司引進的一種團隊培訓項目,兩名同學一組,分別擔任盲人和聾啞人,攜手走過一段艱苦歷程,行至半程角色互換,最後集體傾聽歌曲<<感恩的心>>之後暢談感受;活動目的在於讓學生體驗:交流的重要性、合作的必要性、關愛與感恩。
「信任倒伏」----課題組借鑒聯想集團等企業團隊培訓方案,將同學們分成若干組,每組(9人)其中一人站在約2米高的平台上,背向台下水泥地面倒下,其餘8人僅用手結成網在地面0危險接住。活動目的:培養相互信任的情感、培養負責精神等。)
基於人與自我的和諧開展了「以社團創建、才藝展示、科普講座」等為形式的個體素質提升與個性特長發展性活動。如:創辦了女子修身社、綠色志願者俱樂部、科技社、一行文學讀書社、「螞蟻」樂隊......等自創社團;舉辦了三星智力快車班級版、「五四」科技知識大賽、元旦才藝大比拼......;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開闊眼界、提升素質:去工廠參觀、邀請科技或人文專家到校講座。
基於人與社會的和諧開展了以「三蘇文化考察——兩天百里徒步拉練之廣濟行」、「巴蜀文化考察——都江堰之行」、「華夏文明考察——西安之行」為形式的社會文化考察性活動。
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效
經過四年的實驗,課題實驗班的學生和參與研究的教師在個性素質發展和教育管理理念等方面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新的班級管理策略在師生的共同研究和探討中日趨成熟,而且得到了師生的廣泛認同,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和師師交流日趨融洽和和諧。實驗班提出的一系列班級管理理念和舉措逐漸在全校范圍內得到推廣,其中一部分成為學校管理制度修訂的重要依據。在課題組提出的「和諧班級」的理念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學校的整體辦學思想——「生態辦學」理念。隨著研究的深入,課題研究的成效逐步凸現出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的變化
1、交往圈擴大。由於我校是工廠子弟學校,實驗班學生的構成包括三個方面的人員:東北籍學生、四川籍學生和地方住校生。實驗班建班之初,三類學生形成了自己獨立的圈子,彼些之間的交流形成一定程度的阻礙。這也是長期以來我校努力解決而未能解決妥善的問題,但是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和活動的開展,學生之間的融合度明顯高於對比班級,以前彼此隔絕的交往圈壁壘被打破,到高二時,三類不同的學生已經相互合作完成了多項大型活動的組織。過去,學生的一項提案往往只能在同一交往圈中得到應和,高二以後,絕大部分學生能夠跳出關系親疏的限制,客觀地看待問題。
2、自律性增強。由於學生主動參與到班級建設中來,許多學生逐漸擺脫了自我意識的封鎖,學會了客觀地認識學校的各項制度,自我要求也進一步提高,在面臨困難和問題時,學會了自我教育,真正讓成長成為自己的責任。實驗班每周的開周儀式,通過對每周工作的總結和對周工作的規劃,鍛煉了學生的自我規劃和自我管理能力,體現了學生較強的自律精神,實驗班學生自己策劃並組織了「沉默節」、「高效節」,對自己的形為進行嚴格地規范。
3、認同感增強。隨著研究的深入,學生自主參與到班級管理的實踐過程中,增強了對周邊環境和班級其他人員的認同感,對班級管理制度也增進了理解,班級出台的制度得到了學生越來越廣泛的支持。學生對班級產生了強烈的的歸屬感。蔣芳同學在高三的最後一期才從另一個重點高中轉到這個實驗班級,在和大家共同生活了三天之後,因為父母的堅持她又不得不轉回原來的學校,但一周之後,她通過多方努力說服了自己的父母,又回到行知行文班,每一人在行知行文班生活過的學生就是這樣在班級中感受到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感。川師大研究生來行知行文班開展調查,問卷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行知行文班對你意味著什麼?童喜平同學回答到:我願意為它而死。這樣的語言雖然幼稚,但的確真誠的反應出學生和實驗班之前的血脈因緣。
4.主動性提升。實驗班是一個具有自我生成能力的班級,班級中多項制度的形成加入了學生的充分參與,對於高中生來說,看重學習,不參與管理或者在管理中採取消極管理的方式是非常普遍的,但實驗班的學生在班級精神的指導下,形成了明確的班級建設目標,越來越多的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班級制度建設中來。比如:前面我們所提到的班級「合議制」的形成,便是學生主動思考和創造的結晶。
進入高二以後,實驗班開展多項集體活動,都有學生自己籌劃和組織,比如前面所提到了「沉默節」,還有「高效節」,學生自己籌劃組織的野外篝火詩歌朗誦會,網路知識競賽,模仿中央電視台三星智力快車欄目的語文知識聯賽等等。三年之中,學生還為班級提交了多項整改建議,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學生,不僅是從學生的角度,而且是以一個教育課題的研究者的角度,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從實驗班誕生以實驗班學生為主體的「一行文學讀書社」,還與博學文化傳播公司聯合舉辦了兩屆校園知識競賽。
5.多元化發展。我們之所以要改變一人班主任制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希望最大限度的消除班主任對學生的過度影響,防止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單一傾向,在實驗過程中,由於所有的課任老師共同參與到對班級的管理中來,以及學生在管理過程中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提高,實驗班的學生,較之其他班級的學生,更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傾向,實驗班許多特長展示性的活動,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自我鍛煉和成長的舞台,邊曉光同學跨入高中時還拙於言辭,進入浙江大學第一個學期,便獲得了演講比賽二等獎,林令強同學在大學第二學期,就已擔任了川師大法語協會的副會長,還有羅立巍同學進入大學的第一個學期,就主持了成都市大學生藝術節開幕式和閉幕式,其實很多同學的高中階段,便表現出全面發展和特長發展相結合的特點,進入大學後,迅速表現出突出的才藝和很強的適應能力,根據我們的跟蹤調查,行知行文班大約有四分之三的同學在進入大學的第一學期,就承擔了多種社會實踐工作。
二、教師隊伍的變化
1、團隊合作能力增強。實驗班的老師在輪值管理的過程中,逐步磨合,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的方式上日漸趨同,同時又保持了各自的管理風格。實驗班教師的合作文化也影響和激勵了其他教師,課題開展之前,各班班主任基本沒有主持召開科任教師協調會的先例,現在,召開班級工作會已成為我校班主任自覺的行為。
2.班級管理能力增強。實驗班教師中有四名在參與課題研究之前未擔任過班主任工作,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實驗班全體教師的共同幫助,都迅速成長為優秀的班級管理者,贏得了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其他有班主任管理經驗的教師也在彼此協作和共同探討中提升了能力,成為學校班級管理中的骨幹。
3.教科研能力有所提高。參與課題實驗的教師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到教育科研對於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意義,陳靜老師第一年踏上工作崗位即參與實驗班管理,第二年被學校評為「教科研先進工作者」,實驗班教師的教科研積極性了帶動了全校教科研熱潮,在實驗班教師共同探討的氛圍下,形成了全校性的「教科研沙龍」、「研究性學習沙龍」、「讀書沙龍」等教師自發組織。
4、事業感大大增強。實驗過程也是所有教師不斷感受精神洗禮和靈魂升華的過程,課題實驗也是對所有參與課題的教師創造力。事業心和人格的一次嚴肅拷問。和學生一起經歷的徒步拉練,長途旅行,一次次平等而熱烈的討論,一個個共同籌劃的活動,讓我們不斷地體驗著學生成長和自我成長的雙重喜悅,課題實驗重樹了我們對生命個體的尊重和對成長經歷的景仰,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體驗了觸及教育本質的快樂,增強了對教育事業的熱愛。
三、學校管理工作的變化
1、學校管理理念的變化。在課題組的共同探討下,提出了「和諧班級」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學校「生態辦學」理念,完成了《治校方略》,從而明確了學校的整體辦學思想,為學校辦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礎。
2、學校管理制度的變遷。由於歷史形成的因素,長期以來,我校班級評價體系存在著一些弊端,如重橫向評比,輕縱向導比較;重衛生評估,輕習慣養成;重評價,輕激勵等等,實驗班形成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為重新修訂學校班組評價制度提供了實踐基礎。
3、研究性學習在全校范圍內的推廣。課題實驗班通過三次大型的科技人文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開展的小組合作、自主研討的班級教學組織方式,為學校研究性學習的全面推廣和研究型課程的開設提供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在課題組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我校研究性學習管理方略,並由課題組牽頭研製出三套研究性學習管理手冊,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走向規范化、科學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