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數據式編研成果是以

數據式編研成果是以

發布時間:2022-01-18 09:33:26

1. 新時期地質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趨勢

趙 銘

(河南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摘 要 開發利用地質檔案信息資源服務集群化產業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地質工作服務方式順勢而為、與時俱進的重要創新,是對傳統服務理念、服務方式和服務能力的重大變革。

關鍵詞 地質檔案信息資源 開發利用 新趨勢

檔案利用工作是發揮和實現檔案價值最直接的手段,是檔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最終歸宿,是檔案工作永恆的主題。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利用計算機、網路技術,開發利用檔案信息資源,是提高檔案利用率的必經之路。

近幾年國土資源檔案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開發利用檔案網路信息資源的力度不斷加強。數字檔案已被提上議事日程,通過大中型關系資料庫作為管理平台,對地質檔案目錄與部分檔案實體進行掃描管理,實現從提供機檢目錄逐步向提供全文掃描件發展;有的檔案館內部通過區域網,實現一個檔案館內部的信息處理與信息共享;許多檔案館依託互聯網,建立了檔案網站,為地質檔案電子文件信息資源提供了公共通道。

地質檔案資料是地質工作形成的重要基礎信息資源,具有可被重復開發利用、能夠長期提供服務的重要功能。目前,地質檔案信息資源能發揮的作用與應發揮的作用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資料信息分散,綜合研究不夠,數字化信息化程度不高,服務渠道不暢,服務能力不強,地質資料信息的巨大潛在價值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不斷進步,科學文化事業的日益繁榮,檔案開發利用工作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其中之一就是檔案用戶對檔案部門的服務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求檔案部門提供檔案原件,而且要求檔案部門能編寫出他們所需的參考資料;不僅要求檔案部門提供原始的檔案信息,而且要求檔案部門能提供二次檔案信息,甚至是深加工的三次檔案信息。為了適應這一新的需求特點,目前的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除了在館內提供紙質檔案閱覽的傳統方式之外,正在開辟更多的途徑讓利用者接觸檔案。已取得成效的開發利用途徑大致有:檔案查閱、檔案外借、檔案信息報道、檔案陳列和展覽、編研服務、情報服務、檢索服務、專題服務和咨詢證明服務等。

1 建立以用戶為導向的信息服務體系

1.1 要有科學的服務對象和內容定位

地質檔案部門,在提供地質檔案信息服務時,應該針對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進行科學定位。尤其是要科學地利用國土資源檔案網站,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和人群,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務內容。以社會需求量較大且公眾關注度較高的地質檔案資源信息為切入點,對館藏檔案信息進行加工,然後通過網站公布,擴大影響。諸如對地質災害評估、地下水現狀研究、地質公園規劃、地質災害預報,這些廣大公眾關注度較高的熱點焦點檔案資料信息的宣傳與普及。

面對地質工作領域內的專業用戶,網站設置信息管理專業專欄提供服務。面對學術研究用戶,學術研究者關注對自身研究有用的地質檔案信息資源,尤其是這些有用地質檔案信息的全面和准確。針對這一特點,網站為其提供便利的信息檢索服務。如查檔須知系列,可為用戶進行檔案查詢做好前期准備,以節省用戶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檔案介紹系列,向用戶提供如何使用檔案的具體指南,給出相關的背景知識和深入研究的建議。

1.2 為用戶設計多樣的信息獲取方式

為用戶設計多樣的信息獲取方式,能夠更加方便用戶利用各種類型的地質檔案信息資源。比如,館藏檔案信息資源資料庫查詢利用服務,網路檔案信息資源檢索利用服務,在線檔案利用咨詢服務,檔案信息傳送服務,以及根據用戶特殊要求,提供給用戶需要的針對性信息服務,即個性化服務等,充分發揮地質檔案信息資源潛在的巨大能量和作用。

1.3 為用戶提供強大的信息檢索手段

信息檢索是信息服務的一種重要手段。為使用戶更加方便快捷地獲取所需要的地質檔案信息,就應為其提供強大的檢索工具和方法,為用戶提供超強的信息檢索手段。目錄資料庫的建設,能夠提供多種途徑的檔案信息檢索。用戶可以視個人需要,或系統瀏覽檔案目錄,或按主題、時間、檔號等特徵進行目錄查詢。信息的多級式目錄資料庫,提供了多種本地和遠程查詢方法,給出檔案的詳細出處。PROCAT聯機目錄檢索屏幕提供了多種檢索途徑,如自由檢索、引導檢索、檔號檢索、簡單查詢、熟練查詢、高級查詢等。在高級檢索中可以通過設定相應條件,如關鍵詞、日期、主題、專題等,以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採用標准規范的用語,以降低查詢難度。

2 建立地質檔案信息目錄網

建立地質檔案信息目錄網,便於更大范圍用戶的檔案信息檢索。人們可以更加快捷地獲取所需的檔案信息。對地質資料信息資源進行深度加工和整合,提高地質資料信息的集中度和關聯度,形成分布式、多層次、能滿足不同需求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能力,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業發展。

(1)加快現有館藏檔案文件級目錄資料庫建設,滿足檔案信息檢索利用需要的速度,加快現有館藏檔案目錄的整理、著錄和建庫工作。建立檔案信息編研成果資料庫,通過加強對其使用權限的管理,既保護編研成果資料庫的信息安全,也保護編研成果的知識產權

(2)針對利用需求,對一些重要專題或主題的檔案文獻,尤其是珍貴的、容易受損的、利用率高的檔案文獻,積極推進數字化進程,建立全文檔案檢索資料庫,提高檔案利用率。定期匯總基層單位利用反饋實例,掌握檔案資料利用發展的動向,為政府經濟決策提供技術依據。

(3)對新產生的電子文件,要採取積極措施和科學手段,加強對電子文件的管理及開發利用。隨著信息技術和電子政務的發展,電子文件將是未來檔案信息資源的主要來源。所以,在檔案信息資源開發過程中,檔案館直接管理開發電子化的檔案信息資源,以及將傳統檔案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以方便保管及開發利用,是現代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的兩種基礎行為。

3 建立信息導航服務

信息導航服務使得網路檔案信息檢索方便快捷,鏈接網頁打開速度快,並且有效,是當今檔案資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一種新趨勢。

在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應該同時並舉。特別是在社會公益性檔案資料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上,應該注重地質檔案資源利用效益策略:地質檔案部門為檔案用戶提供檔案信息服務時,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益,更要講究社會效益。一般情況下,包括以下兩種檔案信息利用服務形式:

(1)免費利用服務。檔案網站公開的檔案信息資源的免費下載服務;館藏檔案信息的檢索服務。

(2)付費利用服務。通過檔案網站提供專題檔案信息的整合服務,例如,用戶通過網站提出一個主題的服務需求,檔案館可根據館藏提供該主題全面的檔案資料,並分類予以整理,再通過網路傳遞給該用戶。這種信息服務需要對檔案信息進行加工,而且具有一定研究性,應該屬於付費服務。

目前,我國檔案信息數字化的進程在不斷推進,但某些方面如檔案資源在線獲取模式、全文獲取能力以及資源豐富性等方面,與先進國家檔案信息網相比有著較大的差距。因此,我國地質檔案網站建設需要以「整合」模式來分層次整合檔案信息資源,建立檔案信息門戶網站,實現跨資料庫檢索,建立「一站式」信息獲取模式。同時,要加快各級各類檔案館檔案數字化進程,豐富在線檔案資源資料庫建設,將開放的不同載體的館藏資源及時通過互聯網向用戶傳遞,並逐步提高檔案資源全文獲取能力,尤其是全國、各個省、市地縣三級聯網,把基層檔案室儲存館藏的原始的地質、水文、礦山、災害評估、地下水監測、汛期預報等海量的原始地質檔案資料信息進行全文檢索掃描、整合並提供利用,充分發揮原始第一手檔案的重要作用。同時,保護搶救了基層原始檔案損壞、殘缺和歷史原因造成的損失。同時,我們要做好有關查檔的輔助性工作。

當今社會,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檢驗和評價檔案工作的標准,不再以其擁有的檔案數量來衡量,而是以它為檔案用戶提供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和質量來判斷。因此,深入開發利用檔案網路信息資源,有效地為檔案資源提供最佳的利用途徑與條件,已成為檔案工作的一個中心任務。以地質檔案資源信息服務集群化促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業化發展,以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為基礎,以地質檔案資源增值服務為擴展,延長產業鏈,逐步形成地質檔案信息資源服務產業化,為建立服務型國土資源部門和提升宏觀調控能力提供有力支撐。

2. 地質資料開發利用方法及產品系列

龐振山顏世強

(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累計投入地勘經費6455.6億元(國土資源部,2010),形成了海量的地質資料。到2009年年底,僅全國各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收藏的各類成果地質資料就已達365104種(國土資源部,2010),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在價值。通過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科學發掘和利用好這些地質資料,不僅可以避免工作重復和浪費,降低礦產勘查的風險,為實現地質找礦新突破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還可以為國土資源規劃、地質災害防治、重大工程建設等提供支撐作用。

1 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基礎

地質資料是指在地質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圖表、聲像、電磁介質等形式的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岩礦心、各類標本、光薄片、樣品等實物地質資料(《地質資料管理條例》,2002)。地質資料不僅包含對地質現象的觀察、描述,地球物質物理性質、化學組成的試驗測試,還包含有地質工作者對地質現象的分析、研究、歸納、總結。因此,地質資料具有客觀描述和科學研究的雙重屬性。由於受地質工作投入強度、工作階段、人類認識水平、測試試驗精度、科技發展水平等條件的限制,地質資料中包含很多未被發現的科學信息,其中的認識和結論也難免存在錯誤。這些未被發現的科學信息及錯誤的認識和結論,蘊含有巨大的潛在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也是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的基礎(張興遼等,2010)。

地質資料開發利用是以提供方便、快捷、高效服務為目的,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運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對地質資料進行整理、集成、疊加、挖掘、分析,形成新的有價值的地質資料(顏世強等,2010)。

2 地質資料開發利用方法

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可採用宣傳推介、檢索查詢、數字化、資料庫建設、集成編研、綜合疊加、挖掘提取7種方法。

2.1 地質資料宣傳推介

對各級地質資料館館藏地質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分類、歸納、編輯,形成館藏地質資料目錄、重要地質資料介紹等,向用戶宣傳推介館藏地質資料,使用戶充分了解館藏資源信息。

2.2 地質資料檢索查詢

開發編研系列地質資料檢索查詢圖集或軟體,為用戶提供方便快捷的檢索工具(方法)。

2.3 地質資料數字化

採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早期形成的地質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形成柵格數據或矢量數據,為計算機處理及網路服務提供支撐。

2.4 資料庫建設

採集地質資料信息建設地質資料信息資料庫,成果地質資料開發編研各種類型的基礎地質及專題資料庫。

2.5 地質資料集成編研

根據地質工作需要對特定區域、礦種、工作方法等已有的、分散零星的地質資料進行集成,將單一的、凌亂的地質資料變為多用途、多功能的復合型信息資源,編制地質工作程度圖集,統計投入的實物工作量和探明資源量、分析評價地質調查工作,提供全景式的地質資料信息。通過地質資料集成編研,可極大地擴大地質資料的應用領域,提高地質資料的利用效率,使地質資料的潛在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

2.6 地質資料綜合疊加

將不同專業、不同方法手段、不同時期形成的地質資料進行疊加,進行綜合分析研究,通過多種信息資源的疊加,找出內在規律,得出新的地質認識。如將一個區域內的基礎地質、礦產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地質、自然重砂等系列地質資料進行疊加,綜合分析研究,可以總結區域成礦規律,進行成礦預測。

2.7 地質資料挖掘提取

由於受地質工作時期、階段、資金投入、工作區范圍和當時的地質科技水平、主要地質人員技術水平的限制,地質資料中蘊藏有豐富的、當時未能被利用的地質信息。全面檢索、系統挖掘提取這些信息,對發現新礦種、新的礦床類型及低品位礦石、難利用礦石的重新利用有重要作用(張興遼等,2010)。

3 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的產品體系

根據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的方法、來源、介質、服務對象、服務方式、專業等分為7個產品系列。

3.1 按開發方法分

3.1.1 館藏資源介紹

主要產品包括:①編制館藏地質資料目錄,公開出版發行或在特定會議上散發或提供網路服務;②特定時期地質資料介紹,如建國前形成的地質資料、外國人在中國進行地質調查形成的地質資料等;③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資料介紹,如著名地質學家形成的地質資料、具重要歷史價值的地質資料、外文地質資料等。

3.1.2 地質資料檢索查詢工具

主要產品包括:①已開發使用的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在建的文件級目錄資料庫,提供網路服務;②地質資料檢索圖集,可按專業、資料類別分別編制,如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檢索圖集、區域水工環調查檢索圖集、區域物化遙調查檢索圖集等;③建立基於Web的地質資料查詢平台或基於Google的地質資料查詢平台等。

3.1.3 資料庫產品

可建立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地質資料信息資料庫、區域地質資料庫、區域水工環地質資料庫、海洋地質資料庫、礦產資源勘查資料庫、水工環勘查資料庫、地球物理資料庫、地球化學資料庫、遙感影像資料庫、專題地質資料庫、資料圖書資料庫等,形成資料庫體系。

3.1.4 數字化地質資料

地質資料經數字化處理後,形成柵格數據或矢量數據。如圖文地質資料、矢量地質圖、三維實物地質資料等。

3.1.5 全景式地質資料集成

特定地區、礦種、工作方法、專業的地質資料集成編研,是在收集特定區域內分散在不同館藏機構的所有地質資料,建立完整權威的地質資料資料庫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開發系列產品,主要有:①系列地質工作程度圖,②統計分析該區域投入的主要實物工作量,③統計分析該區域探明的各類礦產資源/儲量及取得的主要地質成果,④對區內已有地質工作進行綜合評述分析。通過集成編研,為地質工作部署提供支撐、為在該區域從事地質工作的人員提供全景式的地質資料,對於減少工作重復浪費及快速開展地質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3.1.6 綜合地質信息

不同專業地質信息集成,主要產品有:①重要成礦區帶、行政區綜合地質信息資料庫、地質圖、成礦規律總結、成礦預測等;②重大自然災害區地質資料資料庫、地質圖、說明書;③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區地質資料資料庫、地質圖、說明書等。

3.1.7 數據挖掘平台

開發數據挖掘平台,將文本描述中的有用數據信息或doc文檔的數據表格通過演算法標示出來,建立文檔內部、文檔之間的聯系。用戶可根據各自需求,提取挖掘有用信息。

3.2 按資料來源劃分

3.2.1 原始地質資料編研產品

提取各種地質工作原始資料信息,建立資料庫,編制各成礦區(帶)系列地質工作程度圖及說明書。

3.2.2 成果資料編研產品

提取各種地質工作成果信息。按成礦區(帶)綜合研究不同年代、不同工作成果信息,編制各主要成礦區(帶)資源分布圖、開發利用現狀圖、工作部署建議圖、找礦靶區預測圖等系列成果圖件,建立地質工作成果資料庫,編寫使用說明書。

3.2.3 實物地質資料編研產品

收集整理實物地質資料,並進行三維圖解採集、物理化學性質測試和試驗等。建立典型礦區、層型或重要地層剖面、重要地質景觀區、特定區域等的實物地質資料,編輯出版實物地質資料圖集等。陳列重要岩心資料庫、典型礦床標本、層型剖面實物地質資料等。以圖冊、資料庫、實物等多種方式展示。

3.3 按產品服務對象分

3.3.1 政府及其相關部門

該類用戶屬管理決策型用戶,需要宏觀分析或統計信息,了解資源環境問題和趨勢,以便進行管理決策。

3.2.2 地質工作單位(企業)、地學研究和教育的機構

該類用戶屬專業型用戶,需要提供更為基礎和詳盡的地質學信息進行復雜的專業分析和數據處理,解決實際問題。

3.3.3 一般社會公眾用戶

多是了解性或知識普及性的個人用戶。可以開發編研地質科普、地質景觀、環境地質、旅遊地質等產品。

3.4 按產品服務方式

3.4.1 傳統人工服務

開發適應人工服務的產品體系,如印製地質工作程度圖集、檢索圖集,提供地質資料內容摘要等。

3.4.2 現代信息服務產品

是用戶藉助現在發達的網路系統,利用在線信息服務互動式系統完成(或完成一部分)信息獲得的方式。與傳統信息服務不同,現代地質信息服務主要是通過運行在網路上的在線服務系統實現的。USGS、GSC、BGS、GA等都提供了完整的各類地學信息的目錄查詢檢索系統,幫助用戶快速便捷地檢索到所需信息和數據。在地學信息服務中,專題信息大部分是空間信息。各國普遍提供各種空間查詢服務系統,可按空間區域、專題屬性、關鍵字(模糊或精確)及產品類型等實施查詢。Web編圖系統實現對分布在網上、存儲在不同系統中的數字地圖信息進行選擇、提取、顯示和疊加等操作,實現網上動態編圖。

3.4.3 定製服務

對重大工程建設區、地質災害區進行定製服務,如加工擬建鐵路沿線的基礎地質圖集、地質災害區的地質圖集等。

3.5 按專業分

按專業分,地質資料開發可分為基礎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城市地質、遙感地質、地震地質、農業地質、海洋地質、旅遊地質等類地質資料。

3.6 按產品類別分

按產品類別分,地質資料開發可分為報告、摘要、指南、簡介、影像、錄音、圖集、目錄、報告、綜合研究、圖書、光碟等。

3.7 按產品介質分

可分為紙質、電子、實物等地質資料產品。

4 結論

(1)地質資料信息開發利用可採用宣傳推介、檢索查詢、數字化、資料庫建設、集成編研、綜合疊加、挖掘提取7種方法。

(2)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可形成七大系列產品,服務於不同用戶。

(3)地質資料開發利用是探索性的工作,在開發編研中要進行廣泛調研,根據用戶需求調整編研方法和方向,最大限度符合或滿足政府、地勘單位、社會大眾的需求。

3. 編研成果分為綜合性,專題性和系列性是根據什麼區分的

編研成果分為綜合性,專題性和系列性是根據內容結構區分的

4. 統計指標的確定

統計學意義上的統計指標,包括四項內容:指標名稱、統計的時間界限和空間范圍、計量單位和指標數值。它往往分為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兩類。數量指標有館藏量、一定時間跨度范圍歸檔資料數量等,質量指標有:差錯率、歸檔率、上交率等。地質資料統計指標,反映的是地質資料現狀中某種數量特徵和質量特徵。

指標的設計要求,第一,需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穩定地使用的。第二,需要的具有可比性,能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問題與規律。第三,是能以數據顯示。統計的目的是以數據顯示地質資料工作內涵及地質資料與地質礦產工作內在的關聯,以數字說話就更能增強說服力。

地質資料統計指標可以看成是一個體系。單項指標只反映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某一側面,一系列單項指標彼此聯系銜接成指標體系,能反映出地質資料管理總體情況,分析出內部、外部各種相互聯系,反映出發展狀況。地質資料的統計指標正常分為:機構與人員類、設備與設施類、資料館藏類、利用與編研類四組指標。根據指標,可以檢查地質資料管理執行情況。這些指標設計,原則上應該符合具有實用性和科學性要求。目前的地質資料統計,還沒有設置相關經濟數據及指標,可以考慮增加這類指標的設計,如設備、設施資產價值、人員平均收入、技術服務收入、編纂研究項目經費、工作費用、資料管理材料費用與人工費用等。

地質資料的統計目的,用於了解資料形成情況和管理狀態,以便採取措施降低管理成本,指導提高管理效益,更好地將地質資料用於服務地質研究、礦產勘探開發及完整地保存地質礦產工作歷史記錄。

(一)資料日常管理中的統計指標

根據統計指標的設計要求,地質資料日常管理,涉及主要是一定期限內的「館藏量」指標、「接收資料」量化指標、對已接收「資料整理」的量化指標。統計中通常以「檔、盒、件」和排架長度「米」為數據統計單位,編目通常以「條」為單位,數據量則以KB、GB為數據統計單位。

館藏量統計,是指館藏資料數量統計。如全國地質資料館將館藏資料劃分為:原本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又稱復制本地質資料)和其他資料進行區分統計,以了解各類不同屬性資料的數量。

原本地質資料又細分有:區域調查、固體礦產、石油地質、海洋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物探、化探、遙感、地質科研等統計欄目。它們以檔、件和長度「米」為統計指標。

成果地質資料通常是企業為了利用方便進行而對成果資料進行的復制。原本地質資料統計項目詳細,復制本資料統計項目略顯粗線條。一般只統計總量:檔、份、盒、件。成果資料借閱量大,份數少了不能滿足需要,就增加復本統計制。並能根據量的多少分別安排原本資料、成果資料庫房和排架。

對不是本單位產生是收集而來的資料,因為它也是館藏的一部分,以「種、件」為統計單位。

「成果資料」上交情況已逐漸要求統計上報。上交成果資料的上報數據分為:應上交和已上交量化指標、上交率。還可細分為:國家項目、省部級項目、公司項目、分公司項目分別統計上交情況,也可分為單井資料、物探與化探資料、開發方案、儲量報告、地質圖上交情況等。分別設立應上交、已上交和上交率指標項;以「檔、份、件」為數據單位統計數量。

匯交情況、託管情況的量化指標。這部分是指全國地質資料館要求的相關數據統計。匯交專指應交全國地質資料館的成果地質資料。託管資料是指地質資料的產權為國家所有,產生於地質單位或礦產企業,由國家委託相關地質資料館進行管理和為社會提供利用的資料。以「檔、份、件」為統計指標。

利用與提供服務情況。以一定時間內地質資料利用人次、件次為統計指標,通常對原本地質資料、復制本地質資料、其他資料分別統計利用的人次和件次。

(二)機構與人員管理的統計指標

資料室、資料館以「個」為單位進行統計,用以衡量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管理隊伍規模與分布。其中地質資料與其他檔案實行綜合管理(兼管地質資料)的館藏單位也在統計之列。

人員編制以「正式工」和「勞動人事代理」分別統計,還可細分為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技術職稱等層次進行統計。以衡量隊伍老化程度、文化素質、知識結構。還可加入統計平均年收入指標,並可與單位平均收入、所在地方平均收入進行對比。

館藏設施,通常統計館藏建築總面積和庫房實用面積,以平方米為統計單位。

電子文本,通常統計光碟(片)磁碟(盒)的數量,這種統計方法有待改進,可增加存量「MB」或「GB」為單位更能體現其數據量。

(三)研究與立項情況統計指標

一般統計本年報中,含有地質檔案資料「編研」與「立項」情況。其編研成果有:公開出版和內部參考兩個統計欄目,編研成果計量單位為「種、萬字」。以立項並有經費預算、訂立了合同的項目為據。統計數據能體現出一個館藏單位的地質資料管理水平、研究水平和深度。

地質單位和礦產企業中勘探開發的生產性項目和科技項目立項范圍廣,資料管理研究通常以爭取列入科技項目爭取項目經費,獲得成果後還可以參加地質單位和礦產企業成果評獎。項目以「個」和經費「萬元」為單位進行統計。

5. 檔案編研形式有哪些

開放和諧,是疏暢檔案編研通途的基本保障。檔案編研的路子要想越走越寬、越走越通暢,在運作理念上務求開放和諧,走開放式社會化的編研之路。開放搞編研,編研項目成為多家的合作成果,這不是誰動了我的乳酪,而是充分利用各方優勢,共同把檔案編研開發這個蛋糕做大,這是檔案編研理念的又一拓展。
開放搞編研,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在形式上,不是編研部門獨家,而是與館內、館外多家合作,優勢互補,實現科學合理的課題組合;二是在內容上,不僅僅限於館藏,在依託和立足館藏檔案的同時,適度吸納社會文化資料作為補充,以求編出更完整系統的文化產品。
開放式編研務須注意這樣兩個問題:其一,務必抱有開放的心態,講求協調運作,妥善處理各方關系。其二,務必充分尊重合作單位的意見和建議,編研開發檔案的目的是服務,那麼,我們在合作中就要努力服務到家到位。只有這樣,檔案編研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6. 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開發利用的實踐

田新忠馬燕

(新疆地質資料館烏魯木齊830000)

摘要本文以「青藏高原地質資料開發利用與服務(新疆)課題」為契機,按照國土資源部提出的「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的基本思路,通過廣泛收集研究區各類地質資料,開展地質資料綜合研究分析,初步探索了在新疆范圍內開展地質資料二次開發利用的道路。

主題詞青藏高原項目地質資料集群化實踐

前言

青藏高原地質資料開發利用與服務(新疆)課題,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五十多年來館藏地質資料為基礎,廣泛收集新疆行政區域內青藏高原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勘查、物化遙、水工環、地質研究等方面地質資料及相關信息,開展地質資料綜合研究分析,系統地展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區域性地質調查工作和研究的現狀,使用戶能夠直觀、全面地了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區域性地質調查工作的發展歷史、工作范圍及工作程度,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依據,並可為政府決策、社會公眾和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與評價等重點工作提供服務。該課題成果於2010年3月通過了專家驗收。

1 工作進展情況

1.1 進一步完善了青藏高原地質資料資料庫(新疆)

2009年5月中旬,全國地質資料館青藏高原項目組來到烏魯木齊進行了調研,提出在信息資料庫建設中要對資料中的有關資源量、開發勘查程度、物化探異常數量、實物工作量等指標進行系統的統計和分析。新疆項目組按照要求初步完成工作區內全部882種地質資料的相關信息錄入工作,完善和充實2008年形成的信息資料庫。

1.2 在地質資料催交匯交工作前提下繼續加強對各種地質資料的收集整理

根據2008年收集的各類專項資金項目目錄中屬於工作區域內的項目,收集整理了部分資料,同時對有關單位進行了地質成果資料催交。2009年8月底,國土資源部儲量司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地質資料專項檢查工作,新疆地質資料館按照部提供的各種類型項目工作目錄進行了匯交自查工作,對應匯交未匯交的地質資料進行了整理統計,由廳儲量處下發催交通知書組織匯交。在這些資料中也有屬於專項工作區域內的,匯交後將有關成果補充進2008年形成的信息資料庫中。

1.3 編制了「青藏高原地質資料開發利用與服務項目」所屬的新疆西昆侖地區相關成果檢索圖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資料館參與的「青藏高原地質資料開發利用與服務項目」,初步完成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昆侖地區公益性、基礎性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目錄檢索圖冊》和《新疆西昆侖主要金屬礦產勘查成果信息檢索圖冊》等成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昆侖地區公益性、基礎性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目錄檢索圖冊》(以下簡稱《圖冊》)直觀地揭示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昆侖地區基礎地質調查工作成果現狀,為「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與評價」專項中進一步規劃和部署新一輪基礎地質調查研究工作及項目設置提供了科學決策依據,同時也為引導社會各領域充分利用地質資料,發揮地質資料應有的作用與價值提供翔實的信息資源。該《圖冊》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形、地貌、水系為底圖,分別套合了1:100萬、1:50萬、1:25萬、1:20萬、1:5萬標准圖幅接合表,依據截止於2008年12月底館藏的區調、水文、礦產、物探、化探、遙感等專業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為基礎,按色區覆蓋來區分已完成的成果調查報告的工作范圍和圖幅,同時在每個已完成的圖幅或工作范圍內標注了圖幅名稱、圖幅編號、成果報告資料檔號及該報告工作的年代,並按不同比例尺,分各專業地質調查情況分別建立了目錄檢索圖及目錄檢索表。該檢索圖冊圖、表相互對照,具有清晰直觀、檢索方便的特點。

《新疆西昆侖主要金屬礦產勘查成果信息檢索圖冊》的編制是以五十多年來新疆西昆侖地區主要金屬礦產的勘查、成果地質資料為基礎,採用新疆西昆侖地區地形、地質圖形空間分布查詢為主線,全面系統地對新疆西昆侖地區主要金屬礦產類別即①黑色金屬礦產(鐵、鉻)小計17處(大型1處,中型1處,小型15處),②有色金屬礦產(銅、鉛、鋅、鎢、鉬、鈹)小計90處(小型46處,44處礦點或礦化點),③貴金屬礦產(岩金、砂金)小計9處(小型8處,1處礦點)三大類礦產的勘查成果信息,在進一步分類、統計、採集、整理的基礎上編制而成。截至2008年年底,新疆西昆侖地區共搜集整理了礦床、礦點、礦化點的地質礦產成果信息約116條,其目的是為新疆西昆侖地區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管理及開展商業性地勘工作提供全面翔實的成果信息查詢服務。

1.4 開展了《新疆西昆侖成礦帶銅礦地質資料開發編研報告》及有關圖件的編研工作

《新疆西昆侖成礦帶銅礦資源勘查開發資料成果開發編研報告》是「青藏高原地質資料開發利用與服務(新疆)」課題組承擔的2009年度工作的主要研究課題之一,旨在全面收集西昆侖昆侖成礦帶銅礦資源勘查開發成果資料,實現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利用。

課題組對本區域銅礦地、物、化、遙等方面各種方法、手段、各工作階段地質資料進行了系統收集。在全國地質資料館和總課題組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通過對以往資料的綜合整理、分析、研究,匯總了研究區內銅礦資源調查評價項目的新資料,匯編西昆侖地區銅礦帶基礎地質和礦產勘查成果數據圖冊。該報告對本區銅礦成礦地質背景、主要成礦類型和典型礦床、區域成礦規律、成礦遠景區等進行了全面的總結,進一步明確了區內銅礦資源的主要成因類型、銅礦點富集區域和今後在此區域內開展銅礦工作的方向、方法、手段。

1.5 銅礦資源潛力評價

在成礦規律研究綜合分析各類銅礦化信息的基礎上,對區內銅礦資源潛力進行了分析評價,並提出了進一步工作建議。對西昆侖地區總體銅礦成礦潛力進行了評價,建議今後加大對西昆北成礦帶銅礦資源的工作力度,特別是西昆侖的西部地區。

2 成果的應用

2.1 為政府(國家和地方)、礦山企業、社會大眾、科學研究提供決策依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青藏高原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科學合理開發青藏高原的各種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必須綜合集成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質、礦產、環境、工程、水文、地貌等多種地質成果信息,研究礦產開發與環境承載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為青藏高原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重大工程實施、環境保護、地質災害減災避災、農牧業等產業發展提供支撐。

2.2 為成礦區整合礦權,整裝勘查提供有利支撐

地質資料開發利用能夠掌握區域內的礦業權設置情況、礦產資源分布情況、各類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和地質資料情況,可以為重要成礦區帶礦產資源整裝勘查、礦業權合理規劃部署提供依據。

2.3 為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與評價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利用已有的地質資料,強化資料開發和成果綜合集成,創新成果表達方式,提高服務水平,能夠為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評價部署、礦產資源潛力預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還能夠促進青藏高原專項實施所得地質資料的開發與服務,及時轉化取得成果,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這也是青藏高原實施目的的實現方式之一。

2.4 為開展好下一步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隨著我國經濟和礦產事業的不斷發展,地質資料將越來越體現出其價值所在。如何做好各項服務,開展好相關工作是地質資料管理人員的重任所在。課題的開展為地質資料開發利用與服務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也為地質資料集群化、產業化工作的開展積累了經驗。

3 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3.1 存在的問題

經過近兩年的工作,初步摸清了新疆行政區內青藏高原地質資料家底,對部分地質資料建立了目錄資料庫。通過對資料的綜合分析整理,在青藏高原地質資料開發利用與服務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開展了專題(項)研究工作。但由於青藏高原地質資料保管單位多且分散、工作內容繁雜、資料開發利用工作探索性強等特點,加上工作時間短、資料開發利用人員經驗不足等因素,青藏高原地質資料開發利用與服務工作尚存在以下問題:

(1)多年來,新疆在青藏高原開展了大量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工作,形成的地質資料分散保管在新疆地質資料館、有關科研院所和勘查單位等不同部門,一直沒有全面匯交,沒有實現統一管理,不能實現共享,影響了地質資料為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因此,迫切需要將分散的青藏高原地質資料匯總保管,形成公開的權威的地質資料資料庫,利用這些資料開展綜合集成開發,為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與評價、礦產資源潛力預測提供支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

(2)現有地質資料分散、成果表達形式落後、成果資料集群程度低,服務水平不高,嚴重影響了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及產業化方向的發展。當前,應利用已有的地質資料,強化資料開發和成果綜合集成,創新成果表達方式,提高服務水平,及時轉化取得成果。為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地質資料支撐。

(3)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專題研究工作深度、全面性不足。因為時間較為倉促,現有人員水平有限,在2009年開展西昆侖區域銅礦專題編研工作時沒有對工作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在工作開展過程中,不斷形成了新的思路,需要在2010年的工作中繼續完善和實施。同時,由於部分資料匯交不全,使專題圖存在空白區,需要繼續收集相關資料進行補充和完善。

3.2 工作建議

3.2.1 地質資料開發利用與服務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應長期開展下去

通過這項研究工作,我們發現應該做和可以做的工作還很多。這種以全國地質資料館牽頭、各省共同參與合作的方式應該不斷進行下去,發揮各自優勢,形成系列成果,才能充分體現研究價值。

3.2.2 繼續加強課題承擔單位的溝通和交流,將課題形成的成果放在網上,實現成果、數據共享

近幾年全國地質資料館多次組織召開了課題專項會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以後應繼續加強課題承擔單位的溝通和交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全國地質資料館繼續加強對項目承擔單位的指導,使這項工作更好地開展下去。同時,應將課題形成的各種成果放在網上,方便大家瀏覽的使用,實現數據共享。

3.2.3 加強成果資料的匯交力度

由於部分資料匯交不即時,使「新疆西昆侖成礦帶銅礦資源勘查開發資料成果開發編研報告」專題圖存在空白區,需要繼續收集相關資料進行補充和完善。按照《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要求,應從加強地質資料匯交工作的管理監督、落實地質資料匯交人責任、規范匯交程序抓好地質資料的補交、嚴格查處違反匯交規定的行為等幾個方面入手,加強成果資料的匯交力度,以便於有效提高地質資料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和水平。

7. 成果的形式是什麼意思

成果的形式是指通過對某一領域課題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探討而獲得的成果,形式可以是文字形式的、也可以是產品、形式類別不拘一格。課題成果是來自於團隊實踐思考的結果,具一定的研究價值和實踐價值,能對某一領域的發展起到指導性和推動性的作用。

成果形式可以分為書面式和產品式兩大類。書面形式例如著作、論文、研究報告;產品形式例如可供參觀的產品、已具規模的生產經營活動。

(7)數據式編研成果是以擴展閱讀:

產品特色,是指產品基本功能之外的附加功能。它是與競爭者產品區別的有效方法,也是市場競爭的有利武器。企業可根據目標用戶的需要來設計產品的特色。如豐田公司總是通過增加一些功能,以此提高價格,並獲得經營上的成功。

企業的營銷者一定要了解用戶對各種特色的感受,然後研究各種特色的成本,這樣企業就可以對各種特色的利潤大小作到心中有數,並在營銷管理活動中,優先增加那些利潤多的特色,從而實現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產品質量是產品的生命,是競爭力的源泉。優良的質量對企業贏得信譽、樹立形象、滿足需要、佔領市場和增加收益,都具有決定性意義。對質量的理解不僅包括產品本身質量,還包括產品質量形成全過程各個環節的質量,是一個全面質量的概念。

書面形式,是指以文字表現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訂立合同的合同形式。合同書以及任何記載當事人要約、承諾和權利義務內容的文件,都是合同的書面形式的具體表現。

8. 4.01840184...的小數點後前120位數字的總和是

小數點後面前,120位數字的總和是多少?那小數點前,120位的總和,那首先認識個循環數,根據這個循環數,應該乘以120

9. 地質資料應用於國民經濟建設的思考

戈寶瑜朱玉華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南京210016)

摘要本文就如何深層次地開發地質資料,盡快將其轉化為社會的共享資源,為經濟社會建設服務的問題展開了論述。針對如何對傳統的紙質資料進行二次開發及如何加強地質資料管理的現代化建設進行了闡述,分別提出自己的設想及解決的方案,其目的是使各單位所保存的地質資料能夠在新時期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社會服務

成果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者在野外和室內地質工作中對地質現象和試驗研究的總結,是國土資源的信息載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地質資料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出來。地質資料的積累和提供利用,對減少地質工作的投資風險和重復投入、促進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對地球科學的認識水平、降低和預防地質災害、節省工程投資等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地質資料是我國極其珍貴的信息資源之一,對其有步驟、分層次開發利用並服務於經濟社會各方面已得到大家共識。但由於各種原因,真正實施資源共享卻僅局限在專業部門、專業人員的特定范圍內。因此如何深層次地開發地質成果資料,盡快將其轉化為社會的共享資源,擴展價值利用效果是我們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地質資料管理採用國家、省(大區地調中心)、基層三級管理體系。全國地質資料館和各省(大區地調中心)保管著匯交的成果地質資料,基層地質資料室主要保管著原始、實物和部分成果地質資料。長期以來我國地質資料現代化管理程度普遍較低,大多採用紙介質進行保管,各項工作基本上都是原始的手工操作。近年來加強了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的匯交,也積累了大量的電子化地質資料,為成果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現代化嘗試提供了便利條件。本文針對傳統的紙質資料和電子文檔資料,分別提出自己的設想。

1 紙質成果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

地質成果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工作是依據社會需求對所保存的地質科技檔案資料進行系統整理歸納、加工,提取其中有價值部分方便讀者查找的一項工作。其工作可以從兩方面開展。

1.1 依據地質學科和社會需求對分散的地質資料進行整合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成立近50年,幾代人的辛勤工作留下了海量的成果地質資料,不同時期的資料具有不同的特點,可惜大部分都保存在檔案庫里,很少有人查詢,沒有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對資料的二次開發工作就是將老資料進行系統歸納整理以方便人們查找,並在新時期的工作中發揮作用。

一般情況下,應對地質工作的特點和專業分專題進行研究。例如可以按地質專業劃分基礎地質、區域地質、礦床地質、礦產勘查、水工環地質等學科劃分專題,還可以依據國民經濟建設的需求作細的劃分,例如根據礦保工程的需要,專門設置鐵、銅和金等專門選題。開展地質資料的編研工作是地質資料部門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的有效途徑。要發揮編研成果信息佔有量大、覆蓋面廣、成果表達方式通俗易懂、客觀的優勢,利用網路等媒體發布成果信息指南,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拓展地質科技成果的服務范圍,提高地質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只有如此地質科技成果資料編研工作才有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根據社會需求設立相應的課題,不但能增加成果利用價值,同時也能使資料的二次開發研究工作能健康有序的發展,經費也能有效地得到保障。

1.2 培養一支專業隊伍

地質科技檔案資料的二次開發研究工作是一項技術性較強、涉及領域廣,又具有科學研究性質的工作。從事地質資料二次開發研究和管理的人員要求具有較高的綜合能力和專業知識水平,既要有豐富的地質工作經驗,又要具備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因此就要求隊伍專業結構合理,年齡結構合理。①人員組成應該是新老搭配,並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②在人才培養上,應該有中長期的計劃,提供有關人員一定的學習、培訓機會,以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③要充分發揮熟悉原工作地區和專業、已經退休的老地質科技人員的作用。

2 加強地質資料管理的現代化建設

成果地質資料管理的落後已成為制約地質成果社會化應用的瓶頸。成果地質資料網路化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2.1 網路化的優越性

2.1.1 檢索方便快捷

網路技術不僅能提供多媒體演示和按需查找功能,而且能以超文本方式與其他相關資料鏈接起來,如「摘要」、「關鍵詞」、「作者姓名」、「提交單位」、「參考文獻」、「地區」等。網路傳播可採用超文本和超鏈接方式,數字化技術可以把文字、圖像合成一體。快捷的檢索使讀者只需用滑鼠點擊就能看到更多、更詳盡的信息,節約了利用資料人員查找原文獻的時間。

2.1.2 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網際網路的傳播可以讓信息在瞬時到達網路世界的任何角落。無國界的網路,實現了跨地區交叉瀏覽,讀者可以足不出戶就可以查找需要的信息,不但方便、快捷,而且節省了差旅費用。

2.1.3 信息得到更充分利用

網路傳播可以達到即時匯交即時公布的要求。項目立項時不但可以豐富資料,項目的針對性更明確,而且避免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復。項目評審時通過檢索大大降低重復立項的現象,在同一地點不同部門都上鑽機勘探的鬧劇將不再重演。項目實施時通過資料檢索也可節省大量的資金和時間。不但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而且可以採用合適的數據,使得科研結論的主觀性下降,客觀性增加。

2.2 需解決的問題

2.2.1 傳統觀念的束縛

地質資料社會資源共享已成為必然趨勢,也是實現地質成果轉化和社會化服務的必由之路和「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在內的歐美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已走在前面。我國由於經歷了長期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封閉的管理體制導致地質資料的利用有濃厚的專屬性,地質資料所屬部門享有專用權,地質資料基本上都是自產自用。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建立健全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和全球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投資環境信息服務系統。嚴格執行地質資料匯交制度,開展地質資料專項清理,推進地質資料的研究開發,充分發揮現有地質資料的作用,避免工作重復和資料浪費。全面公開地質資料目錄,推進地質資料檔案依法及時向社會提供地質信息服務。認清形勢,加強學習,盡快從傳統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已是共識,否則將會被社會所淘汰。

2.2.2 資料匯交規范化

《關於開展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工作的通知》、《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要求》的發布,推動了成果地質資料的規范化、標准化,為成果資料的網路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在執行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地質成果資料提交人員對規范化、標准化認識不足,執行不嚴,將會影響成果地質資料上網後的瀏覽和檢索。二是接收單位驗收馬虎,做好人。三是對《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要求》宣傳不到位,對有關人員的培訓不足。

2.2.3 成果地質資料研發不夠

一些地質資料,特別是地質圖為了容納更多的信息都用許多符號表示,這樣不但非地質專業人員看不懂,即使從事地質專業的人也要費很大的精力。很多有用的數據信息散布在各種報告全文中,檢索和查詢困難則難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如果中國地質調查局研究發展中心能組織各大區地調中心將地質圖解譯成一套分別適合於農業部門、水利部門、城建部門、環境保護部門、中小學教育部門等的圖件將會極大的提高成果地質資料的利用。將分散在各種報告中的數據分門別類進行歸納也將促進成果地質資料的社會化利用。

2.2.4 計算機和網路技能培訓不足

目前雖然國土資源系統的資料管理部門大多硬體環境建設比較好,如配備有計算機、列印機、掃描儀、復印機等,但許多單位雖然硬體實現了現代化,軟體建設卻相對滯後,出現了「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沒能真正發揮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高效能。尤其是相關人員的業務培訓不足,特別是計算機和網路應用方面的技能培訓,有的雖然組織了培訓,但缺乏深度和連續性。

2.2.5 資料保密性問題

由於地質資料中包含了受保護或涉及國家安全的情報信息,因此要處理好開發與保密的關系,並突破共享限制,盡可能追求最大的地質信息輸出。根據形勢的發展,有關部門應對保密條例實時更新,促進地質資料網路化健康發展。

3 小結

以上是對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設想,其目的是拋磚引玉。我們相信,在《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鼓舞下,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領導下,各單位所保存的地質資料一定能夠在新時期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0. ( )是以成果為中心設計的部門結構模式。

【答案來】D
【答案解析】以成果為自中心設計的部門組合方式包括事業部制、超事業部制和模擬分權制等模式。直線職能制是以工作和任務為中心設計的部門組合方式。網路型組織和多維立體組織是以關系為中心設計的部門組合方式。

閱讀全文

與數據式編研成果是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