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科技成果轉化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科技成果轉化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發布時間:2022-01-18 09:28:07

⑴ 科技成果轉化效果評價有哪些模型方法

好像挺多的。

⑵ 科研成果評價標准有哪些

科技成果評價標准有:技術創新程度、技術經濟指標的先進程度、技術難度和復雜程度、技術重現性和成熟度、技術創新對推動科技進步和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的作用、經濟或社會效益。

⑶ 科技成果評價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和改進科學技術評價工作,建立健全科學技術評價制度,規范科學技術評價活動,正確引導科學技術工作健康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關於改進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決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科學技術評價是科學技術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國家科學技術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促進科學技術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科學技術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第三條 本辦法所指科學技術評價是指受託方根據委託方明確的目的,按照規定的原則、程序和標准,運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對科學技術活動以及與科學技術活動相關的事項所進行的論證、評審、評議、評估、驗收等活動。
本辦法適用於對中央或地方財政資金資助的科學技術計劃、項目、機構、人員、成果的科學技術評價。
第四條 科學技術評價工作應當遵循「目標導向、分類實施、客觀公正、注重實效」的要求,必須有利於鼓勵原始性創新,有利於促進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有利於發現和培育優秀人才,有利於營造寬松的創新環境,有利於防止和懲治學術不端行為。
第五條 科學技術評價工作必須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保證評價活動依據客觀事實作出科學的評價。
第六條 科學技術部是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全國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宏觀管理、統籌協調和監督檢查。國務院其他相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范圍,負責有關的科學技術評價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科學技術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本地區科學技術評價活動的指導、管理和監督工作。
第二章 基本程序和要求
第七條 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行為主體包括評價委託方、受託方及被評價方。委託方是指提出評價需求的一方,主要是各級科學技術行政管理部門或其他負有管理科學技術活動職責的機構等;受託方是指受委託方委託,組織實施或實施評價活動的一方,主要包括專業的評價機構、評價專家委員會或評價專家組等;被評價方是指申請、承擔或參與委託方所組織實施的科學技術活動的機構、組織或個人。
第八條 科學技術評價工作一般應由委託方委託專業評價機構、評價專家委員會或評價專家組作為受託方進行。
第九條 委託方應對受託方的科學技術評價工作提出明確的規范性要求,並與受託方簽訂書面合同或任務書。合同的主要條款應當包括:
(一)評價對象與內容;
(二)評價目標;
(三)評價方法、標准與具體程序;
(四)評價報告的要求;
(五)評價費用及支付;
(六)相關信息和資料的保密;
(七)其他必要內容。
評價費用應由委託方支出,不得由被評價方支出。根據需要或合同約定,評價合同中的評價目標、方法、標准、程序等有關內容應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第十條 受託方接受委託後,應當根據合同約定製定評價工作方案,在取得委託方認可後,獨立開展評價工作,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涉。
第十一條 受託方應根據評價對象、內容及評價目標,遴選符合要求的評價專家進行評價活動。根據工作需要,委託方也可以直接遴選、組建評價專家委員會或專家組作為受託方,由受託方獨立進行評價活動。
第十二條 受託方可以採取實地考察、專家咨詢、信息查詢、社會調查等方式,收集評價所需的信息資料,在定性與定量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研究和綜合評價,形成評價報告,按時提交給委託方並由委託方歸檔保存。
第十三條 評價報告一般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評價機構、評價專家委員會、評價專家的名稱或名單;
(二)委託方名稱;
(三)評價目的、對象及內容;
(四)評價原則、方法及標准;
(五)評價程序;
(六)評價結果;
(七)合同約定或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評價過程中收集的與評價有關的信息資料以及其他需要附錄的信息資料可以作為附件。
第十四條 評價結果由評價專家委員會或評價專家組以會議或通訊方式評議產生。對重大科學技術計劃、項目、成果及重要機構、人員等的評價以及合同有特別約定的,應當採取記名投票表決方式產生。
評價專家有不同評價意見的,應當如實記載,並予以保密。
第十五條 根據需要,在保證不被侵權、不泄密和保障國家安全的前提下,委託方可以採取適當的方式在一定范圍內公示、公開有關評價結果,必要時,也可以將評價結果告知被評價方或其所在單位。
被評價方或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對評價結果有異議的,可以根據本辦法的規定提出申訴。
第十六條 評價結果是委託方進行科學技術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可作為對被評價方的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給予資助、連續資助或終止資助的依據。依據評價結果所做的決策行為,其責任由決策行為方承擔。
被評價方要根據正反兩方面的評價結果和建議,及時調整、改進自身的科學技術活動。
第三章 評價專家遴選
第十七條 建立健全評價專家資格審查制度。評價專家應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實踐經驗、敏銳的洞察力和較強的判斷能力,熟悉被評價內容及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發展狀況。
(二)具有良好的資信和科學道德,認真嚴謹,秉公辦事,客觀公正,熱心科學技術事業,敢於承擔責任。
第十八條 建立健全評價專家庫。評價專家庫應包括來自研究與發展機構、大學、企業等單位的科學技術專家、經濟學家和管理專家等,並應當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及時更新。
各級科學技術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建立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跨領域的評價專家庫共享機制。
第十九條 遴選評價專家應當遵守下列原則:
(一)隨機原則。參與具體評價活動的評價專家一般應從評價專家庫中依據要求和條件隨機遴選,必要時,可以遴選一定比例的管理專家、經濟學家、企業家及用戶代表參加。遴選組成的專家委員會或專家組應體現不同學科、不同專業技術、不同學術觀點、不同單位和不同地區的代表性,並應當有一定比例的在一線從事實際研究與發展工作的專家參加。
(二)迴避原則。與被評價方有利益關系或可能影響公正性的其他關系的評價專家不能參與評價。已遴選出的,應主動申明並迴避。被評價方可以按規定提出一定數量建議迴避的評價專家,並說明理由。
委託方或受託方根據需要可以在評價前或評價後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評價專家名單,以增強評價專家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接受社會監督。
(三)更換原則。委託方或受託方組建的常設評價專家委員會或專家組應定期換屆,其成員連選連任一般不得超過兩屆,並應當保持一定的更換比例。
第二十條 評價專家應當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要求,恪守職業道德,堅持獨立、客觀、公正和科學的原則,並自覺接受有關方面的監督。
第二十一條 在保障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對於無保密要求的重大科學技術計劃的制定,優先資助領域的遴選,重大項目與重要「非共識」項目、重要研究與發展機構和人員等的評價,應邀請一定比例的境外專家參與。
第四章 科學技術計劃評價
第二十二條 科學技術計劃評價應以滿足科學技術、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戰略需求為導向,以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重大的科學技術問題以及科學技術前沿重大問題的突破和解決為評價重點。
第二十三條 科學技術計劃評價主要是針對國家或地方重大科學技術計劃(含「工程」和「專項」)的設立和實施效果進行評價,為改進科學技術計劃的決策與管理、優化資源配置提供依據。
第二十四條 科學技術計劃評價包括前期評價、中期評估和績效評價。
(一)前期評價主要是對擬設立的科學技術計劃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定位、目標、任務、投入、組織管理等進行評價,為戰略決策、計劃設計和組織實施提供依據。
(二)中期評估主要是對科學技術計劃執行中的進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行評價,為科學技術計劃的後續安排和調整提供依據。
(三)績效評價主要是對科學技術計劃目標的實現程度、完成效果與影響、經費投入的效益、組織管理的有效性等進行評價,為科學技術計劃的滾動實施、調整或終止提供依據。
第二十五條 科學技術計劃評價一般應選擇獨立的專業評價機構或評價專家委員會作為受託方。受託方應根據不同類型的科學技術計劃,遴選科學技術、經濟、管理等相關領域的高水平專家參與評價工作。
第二十六條 重大科學技術計劃績效評價周期依據其實施期確定,對於實施期較長的科學技術計劃一般每五年左右進行一次。
第五章 科學技術項目評價
第二十七條 科學技術項目評價實行分類評價。根據各類科學技術項目的不同特點,選擇確定合理的評價程序、評價標准和方法,注重評價實效。
對重大科學技術項目實行全程評價,包括立項評審、中期評估和結題驗收,並可根據需要在項目結題後2至5年內進行後期績效評價。一般性科學技術項目評價應側重立項評審和結題驗收,實行年度進展報告制度。
第二十八條 戰略性基礎研究項目評價應以解決經濟、社會、國家安全以及科學自身發展中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為導向,突出國家目標與科學發展目標的有機結合,以科學前沿的原始性創新和集成性創新、對國家重大需求的潛在貢獻以及優秀人才培養為評價重點。
(一)評價專家應當從研究經驗豐富、學術眼光敏銳、戰略意識強和知識面廣的專家中遴選產生,並注重吸納在一線從事高水平研究、熟悉同類學科國內外發展現狀及趨勢的專家參加。
(二)立項評審應按照相應科學技術計劃的目標要求,建立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從項目的學術創新性、科學和社會價值、研究隊伍的創新能力、工作基礎和研究條件等方面作出評價;中期評估和結題驗收應按照項目合同或任務書的要求,針對目標和任務的實施與完成情況作出評價。
(三)後期績效評價主要對項目的創新性、科學價值及其經濟和社會效益作出綜合評價。
第二十九條 自由探索性基礎研究項目評價應以保障科學研究自由,鼓勵科學探索和原始性創新為導向,注重對科學價值和人才培養的評價。
(一)評價專家主要從熟悉本學科或相關學科前沿發展、學術眼光敏銳並具有一定研究基礎的專家中遴選產生。
(二)立項評審應採用同行評議的方法,重點從項目的創新性、研究價值、目標設定、研究方案等方面作出評價,不過分強調項目的預期成果等。
(三)應將立項評審作為評價工作重點,一般不組織專門的中期評估和結題驗收,但應當提交項目年度進展報告和結題報告。
對探索性強或具有明顯創新性的「非共識」研究項目,應重點評價被評價方的創新能力與潛力、學術水平及科學嚴謹性。對爭議或分歧較大的,應當將評價專家署名的不同評價意見和被評價方的申辯理由一並提交委託方審定。應加強對此類項目的管理和後期績效評價,重點評價成果產出的質量和對原始性創新的貢獻及潛在價值。
第三十條 應用研究項目評價應緊密結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以技術推動和市場牽引為導向,以技術理論、關鍵技術和核心高技術的創新與集成水平、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出、潛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要素為評價重點。
(一)評價專家主要從科學技術專家、管理專家、經濟學家、企業技術負責人和潛在用戶代表中遴選產生。
(二)立項評審應重點從研究目標和內容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技術的創新性與實用性、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技術實力與研究基礎、預期應用前景等方面作出評價;中期評估和結題驗收重點評價項目合同或任務書所確立的目標實現情況和潛在的應用價值。
(三)重大應用研究項目的後期績效評價主要從技術的創新與集成水平、關鍵技術的突破與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出、技術標准研製、經濟和社會效益等方面作出綜合評價。側重於應用基礎研究的項目還應考察學術論文的質量。
第三十一條 科學技術產業化項目評價以建立企業為主體的科學技術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機制,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優化調整產業結構為導向,以培育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為評價重點。
(一)評價專家應從科學技術專家、經濟學家、管理專家、企業家以及用戶代表中遴選產生。
(二)重大科學技術產業化項目評價應當委託專業評價機構進行全程評價。根據需要,評價結果可以提供給其他投資方。
(三)立項評審應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要求,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重點從帶動產業技術升級、引導新興產業形成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或與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配套集成等方面作出評價;中期評估、結題驗收應根據項目合同或任務書的要求,對合同目標和考核指標的實現情況作出評價。
(四)對重大科學技術產業化項目的後期績效評價以市場評價為主,採用定性評價法和經濟計量法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方面作出評價。
第三十二條 社會公益性研究項目評價應以研究解決國家戰略性公益事業發展的共性科學技術問題,增強科學技術為重大社會公益問題提供科學技術支撐和服務的能力,為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技術保障為導向,以技術支撐及服務體系的先進有效性,共享與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以及潛在的社會效益等作為評價重點。
(一)評價專家委員會(或專家組)應由從事社會公益性研究工作的專家、管理專家及用戶代表組成。
(二)社會公益性研究項目應充分考慮社會公益性的特點,重點從技術支撐與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共享度、社會效益及服務效果等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三)應根據社會公益性研究工作的長期性、服務性、共享性特點,對公益性研究工作實行長期跟蹤考察,注重社會公益領域的監測、預警和應急反應技術服務體系的建立。
第三十三條 科學技術條件建設與支撐服務項目評價應以為科學技術、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等提供科學技術條件支撐和公共服務為導向,以對國民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可持續發展的貢獻為評價重點。
(一)評價專家應從主要從事科學技術條件建設工作的專家、經濟學家、管理專家和用戶代表中遴選產生。
(二)根據科學技術資源和條件的特點,分類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其中條件建設類項目評價應注重科學技術基礎條件和資源(包括自然和人文資源、數據、標准、信息、設施等)的准確性、完整性、共享性、應用率、技術的先進有效性、運行與維護的高效性、提供服務的能力等;支撐服務類項目評價應注重科學技術基礎條件和資源信息的完整性、開放度、集成度與共享度,服務手段的先進性、有效性、規范性,以及服務的滿意度等方面的情況。
(三)對科學技術條件建設和支撐服務項目實行長期跟蹤考察,注重社會效益及服務效果,通常不能以發表學術論文或獲得專利情況作為主要評價指標。
第六章 研究與發展機構評價
第三十四條 研究與發展機構應以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建立現代研究與發展管理制度為導向,以機構的發展目標與定位、研究與發展能力、人才隊伍建設、條件建設與服務水平、運行機制與創新環境建設以及科學技術產出績效等方面為評價重點。
第三十五條 研究與發展機構評價應委託專業評價機構或評價專家委員會作為受託方進行評價。對基礎研究、公益性研究等重要研究與發展機構的評價,應當邀請一定比例的境外專家參與評價。
第三十六條 對研究與發展機構應根據其功能定位、任務目標、運行機制等特點,選擇合理的評價方式和標准進行分類評價。
(一)基礎研究機構評價應以原始性創新能力與國際科學前沿競爭力為評價重點,主要評價學科專業方向設置的科學性、學科帶頭人及人才群體的整體水平和培養能力、國內外合作與交流情況、科研條件共享、成果及論文產出的水平以及在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地位和影響等。
(二)社會公益類研究機構評價以其對國計民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技術保障和服務能力為評價重點,主要評價其發展方向與國家需求的一致性、科學技術創新與服務能力、人才隊伍整體水平、科學技術成果應用產生的社會效果、科學技術基礎條件完善程度、共享水平及服務質量等。
(三)技術開發類機構評價以其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的研究與開發能力和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能力為重點,主要評價其自主知識產權的獲取和保護能力、對行業科學技術進步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貢獻以及經濟效益等。這類機構的評價應以市場評價為主。
第三十七條 以政府財政資助為主的研究與發展機構,由科學技術主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共同組織委託評價,評價結果應與政府財政的投入水平相適應。
第三十八條 研究與發展機構的評價應當定期進行,評價周期一般為3至5年。
第七章研究與發展人員評價
第三十九條研究與發展人員評價以促進形成「公平、公開」的競爭與合作機制和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為導向,以其代表性產出和業績、創新潛力和職業道德等為評價重點。
第四十條評價專家應從科學技術專家、管理專家中遴選產生,並應當邀請被評價人員所在單位的人員參加。
第四十一條研究與發展人員評價應根據其所從事的工作性質和崗位,確定相應的評價標准,進行分類評價。
(一)對從事基礎研究工作的人員評價應重點考察其創新研究能力和潛力、學術水平、工作業績、學術影響等。
(二)對從事應用研究工作的人員評價應重點考察其對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創新與集成能力和潛力、工作業績、獲得的自主知識產權等。
(三)對從事科學技術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工作的人員評價應以市場評價為主,重點考察其推動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能力,及取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等,一般不以學術論文發表作為主要評價指標。
(四)對從事條件保障與實驗技術工作的人員評價應重點考察其為研究與發展活動提供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工作質量、工作責任心、服務的滿意度等,一般不以發表學術論文或獲得成果、專利為主要評價指標。
第四十二條對研究與發展人員的評價應採取個人評價與群體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注重人員在研究群體中所發揮的作用。
人員評價應主要評價帶頭人的創新能力和潛力、把握研究與發展方向的能力、研究與發展水平、實際貢獻、組織協調能力等。群體內部人員的評價可由帶頭人進行。
第四十三條對研究與發展人員的評價應根據崗位的不同性質和特點,結合崗位聘用確定評價周期,一般為3至5年。
第八章科學技術成果評價
第四十四條科學技術成果評價以鼓勵創新、加快人才培養、促進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增進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結合為導向,以科學價值或技術水平、市場前景為評價重點。
第四十五條委託方應根據需要委託專業評價機構或評價專家委員會作為受託方對成果進行評價。各級科學技術行政管理部門一般不對被評價方自行提出的要求組織成果評價。
第四十六條委託方應減少直接組織的成果評價數量,特別是面向市場的應用技術類成果的評價數量。一般科學技術項目結題驗收後不再對成果另行評價,但重大項目或有重要創新、重大價值的成果應根據需要適時進行評價。
採用專家推薦制提交評價的成果,應當由三名以上熟悉該領域的專家聯合或分別向委託方署名推薦產生。
第四十七條成果評價應當遴選一定比例的同行專家作為評價專家。在不損害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前提下,可視情況邀請境外同行專家參與成果評價。
第四十八條成果評價應根據成果的性質和特點確定評價標准,進行分類評價。
(一)基礎研究成果應以在基礎研究領域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發現和重大創新,以及新發現、新理論等的科學水平、科學價值作為評價重點。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術期刊上發表的代表性論文及被引用情況應作為評價的重要參考指標。
(二)應用技術成果應以運用科學技術知識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後續開發和應用推廣中取得新技術、新產品,獲得自主知識產權,促進生產力水平提高,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為評價重點。應用技術成果的技術指標、投入產出比和潛在市場經濟價值等應作為評價的重要參考指標。
(三)軟科學研究成果應以研究成果的科學價值和意義,觀點、方法和理論的創新性以及對決策科學化和管理現代化的作用和影響作為評價重點。軟科學研究成果的研究難度和復雜程度、經濟和社會效益等應作為評價的重要參考指標。
第四十九條被評價方應當提供完整、齊全的技術資料和相關文檔,必要時,應當提供專業檢測、檢索機構等專門機構出具的檢測、檢索報告或證明材料。
提供給評價專家的與被評價成果相關的各項資料中應隱去成果完成單位名稱和完成人的姓名。
第五十條對申報國家或地方科學技術獎勵的成果進行評價,應當遵守國家有關科學技術獎勵法規及其他相關規定。
第五十一條成果評價結果應在充分的國內外對比數據或檢索證明材料的基礎上,對成果的科學、技術和經濟內涵進行全面分析,不得濫用「國內先進」、「國內首創」、「國際領先」、「國際先進」、「填補空白」等抽象用語。嚴禁弄虛作假和搞形式主義。
第九章法律責任
第五十二條參與評價工作的有關各方和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其他相關規定,保證科學技術評價的公正性和客觀性。
建立健全評價機構和評價專家的信譽制度。評價工作結束後,委託方應對受託方評價工作的公正性、客觀性等方面作如實記錄;受託方應對評價專家在評價工作中的公正性、客觀性、評價意見、工作態度等方面作如實記錄;委託方應當建立專業評價機構、評價專家的違規和失誤記錄檔案。
第五十三條委託方可以根據需要建立科學技術評價監督委員會。監督委員會成員由管理專家、科學技術專家、法律專家和相關工作人員等組成。
監督委員會主要負責監督科學技術評價活動,受理並處理對評價過程中發生的重大問題的申訴和舉報。
第五十四條任何單位或個人發現科學技術評價活動存在問題的,可以向委託方、科學技術評價監督委員會提出申訴和舉報。申訴人、舉報人應當提供書面材料,表明真實身份,並提供必要的證明材料。
委託方、科學技術評價監督委員會應當依照本辦法的有關規定作出處理。對署名舉報的,應當對舉報人及舉報內容保密。在對申訴或舉報的問題調查核實、作出處理後,應將核實、處理結果告知申訴人或舉報人並聽取意見。對匿名舉報的材料,有具體事實的,應當進行初步核實,並確定處理辦法。對無署名、無聯系方式、沒有具體事實的舉報,委託方或監督委員會不予受理。
第五十五條委託方工作人員在評價工作中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或者干擾評價工作導致評價不公正的,依照有關規定給予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六條受託方在評價工作中違反本辦法規定,造成評價結果嚴重失實的,委託方可分別情況責令改正,給予警告、通報批評、終止評價委託或取消評價資格。構成違紀的,建議有關部門給予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七條評價專家在評價工作中違反本辦法規定,委託方可以分別情況責令改正,給予警告、通報批評、取消其參加評價工作的資格;構成違紀的,建議有關單位給予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八條被評價方在評價過程中提供虛假資料、信息,干擾評價工作獨立、客觀、公正地開展,造成評價結果嚴重失實的,委託方可以分別情況責令改正,給予警告、通報批評、取消被評價資格、終止項目合同或在一定時期內取消其承擔科學技術計劃項目等資格。構成違紀的,建議有關部門給予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章附則
第五十九條各級科學技術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負有管理科學技術活動職責的機構應當根據本辦法修改、完善或制定本部門、本地區科學技術計劃、項目、機構、人員及成果等科學技術評價活動的具體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現行有關評價的具體辦法和實施細則中不符合本辦法規定的應予修改。
第六十條其他科學技術評價活動可以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六十一條本辦法由科學技術部負責解釋。
第六十二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⑷ 基於激勵理論的科技成果轉化研究現狀

激勵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凡是能夠對科技成果轉化起積極作用的政策法規都具有激勵的作用,但縱觀國內學者的觀點,基於激勵理論提出的關於科技成果轉化的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改革利益分配機制,有效激勵科研人員

郭莉(2010)等學者均承認利益分配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由於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目前國家對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利益分配規定過於原則,缺乏可操作性。

蔣文、謝清(2010)指出由於一些科研機構擔心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會影響到教學、流失國有資產,因此在制定分配政策時,主要強調本單位的利益而忽略了科研人員的勞動,影響了科研人員從事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建議在平衡好科研機構和個人利益的前提下,盡可能體現科研與推廣人員的勞動與貢獻。如:建立科學的考核制度,將技術成果的應用價值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效益進行量化並在科研人員的年終考核、職稱評定、晉級等方面予以體現;或在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的各個環節根據科研人員和推廣人員的貢獻,制定相應的優惠和獎勵政策;亦可鼓勵科研人員利用閑暇時間從事研發、創辦科技企業、到企業兼職等。

李艷軍等人(1996)認為科研機構內部對成果轉化利益的分配沒有體現向個人傾斜的原則,不足以彌補科研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機會成本,建議把科技成果轉化、開發的績效納入學校各種獎勵、住房分配、職稱評定的條件范圍;調整科研機構內部對成果開發利益的分配比例,科研院所應適當減少提留比例並將部分提留返還課題組,一方面可以保證成果直接研製推廣者的獲利水平,另一方面也為成果繼續研究和開發提供經費來源;探索出一套以利益分配關系為核心的科研機構附屬企業的最佳管理模式,促進其快速發展。

馮振珉、胡元清(2006)認為目前政府關於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利益分配政策和法律比較滯後,科研機構也很少將科技成果轉化直接與利益分配掛鉤,影響了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建議科研機構可以按照國家和當地政府的政策,結合單位實際情況,制定各種開放、優惠政策。如:盡量提高科研工作者及科技成果轉化參與者的利益比例;擁有科技成果或具有從事科技咨詢資格的科研人員可以在一定年限內帶薪離崗創辦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學科性公司、科技咨詢公司等;有能力的科研人員可以在完成本職工作任務的同時去科技成果轉化的單位兼職;把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益與科研人員及科技管理人員的工資、獎金、福利等掛鉤,科研人員和教師的課題結余經費可以作為他們創辦科技型企業、投資其他科技成果轉化公司的資金等,以擴大自主支配許可權。

從以上的觀點中可以看出,國內學者關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利益分配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把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益與科研人員的年終考核、職稱評定、晉級等掛鉤。②盡量提高科研工作者及科技成果轉化參與者的利益比例。③鼓勵擁有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員可以在一定年限內帶薪離崗創辦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學科性公司。④鼓勵有能力的科研人員可以在完成本職工作任務的同時去科技成果轉化的單位兼職等。

(二)建立有效的科技創新人才激勵機制

對於人才的激勵方式,國內學者的意見普遍一致,就是要綜合採用物質激勵和非物質激勵相結合的方式。

曹明亮(2011)認為科學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體現出了參與科技轉化工作人員的成效,他們的付出不僅需要得到社會的承認與尊重,還應給予一定獎勵。如果僅側重精神獎勵而缺乏物質激勵,會使科技成果轉化失去原動力,建議設立專門的科研獎勵基金,對科研活動盡可能地提供相關的物質保障。范道勝(1997)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認為國家設立科技成果推廣獎,各部委、省市設立相應的推廣類獎,可以引導全社會注重和加強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科技成果推廣獎應主要獎勵直接從事成果推廣應用、開發轉化的人員。同時,將獲得科技成果推廣獎的數量等級和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情況作為對科研院所進行評估以及下一輪科研立項的主要依據,特別是要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工程中心掛鉤。

楊蘭蓉等人(2006)認為在獲獎項目成果推廣應用中,科技人才激勵機制的不完善。提出將科研院所和高校中的科技人才分為研發人才和推廣人才,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激勵體系。對於研發人才,實行「基本收入+風險收入」的激勵管理模式,讓他們參與企業利潤分配的部分,保障研發人才的利益,激發他們對市場需求的關注;對於推廣人才,則採取「基本收入+提成+職務消費」的激勵管理模式,來提高推廣人才的工作熱情。

萬華(2003)則從具體的激勵方式出發,指出為使科技成果得以產業化,可以對科技創新人才採取兩種激勵方式:一種是產權激勵,就是以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作為系統對其內在的創新人才就其能力和貢獻大小進行量化,以技術入股的方式,發揮科技創新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快成果孵化工作。另一種是期權激勵,根據未來實際工作的貢獻大小,給予科技創新人才期權(或虛擬期權)激勵,以更好地吸納和留住優秀人才,減少優秀人才的跳槽。

(三)健全技術市場,為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搭建良好的平台

根據激勵理論,市場力量是科技成果產生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動力源泉(肖龍階,陳愛江,2007),但是市場激勵又依賴於技術市場的良性運行。因此,針對如何健全技術市場,學者們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趙正洲、李瑋(2012)認為我國的技術市場發育很不成熟,使得科技成果轉化的信息供給與需求的傳輸渠道沒有建立或健全。要按照「科學、高效、開放、共享」的原則,建立和健全全國或區域技術市場信息交流平台,促進科技成果與技術信息的及時、准確、高效流通。要按照獨立法人的屬性、條件和程序,建立和健全全國或區域技術市場中介服務組織,強化技術市場中介服務組織的功能與作用。

游文明等人(2004)則從產學研合作的角度出發,認為企業或學研機構可以通過科技成果孵化器、企業技術(科研)中心、校辦科技產業、院所辦科技產業或者以產權為紐帶合作建立股份合作制企業等方式,在組建企業內部建立一個技術市場,促使資金和技術等資源圍繞全部各方有效需求進行整合,降低科技成果的交易成本。

(四)創新管理制度,為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有力保障

由於市場機制的激勵作用是有限的,需要藉助政府行為來發揮宏觀調控職能,以保護科技成果轉化人員的「利他」動機。關於如何為成果轉化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主要有下列看法。

觀點一:建立和健全有利於成果轉化的評價考核體系。何先美等人(2010)認為我國的科技評價體制存在偏差,承擔國家重大計劃、獲國家獎、SCI論文等是考核教師的重要指標,這使從事應用研究的教師常處於不利地位,極大地影響了優秀的科研人員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建議對不同性質的教師實行分類指導:從事基礎研究的教師,考核其論文發表及引用情況;從事技術研究開發的教師,重點考核其承擔課題及成果的產業化應用情況,並在成果產業化後的利益分配上向教師傾斜。

觀點二:制定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財政激勵政策。劉強等人(1998)認為目前在成果轉化中存在一個普遍性問題是企業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不願過早參與成果的孵化,唯恐投入失敗。因此,各級政府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有效地制定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財政激勵政策,如:對企業在研究開發方面投入實施優惠利率,對實行產業化後的高新技術產品減免、返退稅收等。

觀點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郭莉(2010)認為知識產權保護是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獲勝的重要途徑,但目前,科研工作者知識產權意識普遍較淡薄。因此,應該加強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培訓和宣傳,提高領導、管理層以及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意識,同時,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格執行《專利法》,保護企業和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陳俊(2005)也指出,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特別是專利保護所達到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需要檢視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之不足,對職務發明成果原始權利人的歸屬、專利申請人的資格、科技轉化收益、受獎勵權、技術入股等問題,對自主知識產權以及商業秘密的保護,做出立法完善。

觀點四:推動產學研合作。周玉玲(2007)認為我國政府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鼓勵大學和企業合作。政府要加強組織管理職能,在高校與企業之間搭橋鋪路,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起以「政府支持、依託大學、市場機制、企業運作」的運行機制,把政府、企業、高校緊密而有效地聯系在一起,有力地促進官、產、學、研的互動鏈接。

⑸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一)地下水資源支撐度內涵

地下水資源支撐度是指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地下水對居民生活、工業、農業、環境等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綜合支撐程度。地下水資源支撐度越高,地下水在經濟社會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因地下水開發利用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就越高;反之,地下水資源支撐度越低,地下水在經濟社會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小,因地下水開發利用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就越不明顯。地下水資源支撐度與地下水資源量的多寡沒有直接聯系,地下水豐富的地區,地下水資源支撐度不一定高。地下水資源支撐度是一個動態變數,不僅隨經濟社會發展對地下水資源需求的變化而變化,也隨經濟社會用水效率的提高而變化。

地下水資源支撐度包含兩個基本屬性:依存度和可持續度。依存度是指經濟社會發展對地下水資源的依存程度,依存度越高,說明經濟社會更多地依賴於地下水,而更少地依賴於地表水。可持續度是指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可持續程度。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在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時,不僅要考慮當代發展的需要,還必須兼顧後代發展的需要,把可更新的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限制在其承載力限度內,減少不可更新的地下水資源消耗,提高地下水利用效率。

(二)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

科學設置評價地下水資源支撐度的指標體系,是客觀反映地下水資源在經濟社會中所起作用的重要依據。在構建指標體系時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評價指標既要立足於現有的基礎和條件,能夠科學、客觀地反映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下的地下水資源支撐度,又要考慮發展的因素和不同地區的可比性,避免指標的重疊。

(2)可操作性。所需要的數據易於獲得,資料齊全,計算簡便;所選指標在現階段具有穩定性、通用性和可比性;指標體系結構合理、指標數量較少,可綜合反映地下水資源系統的復雜性。

(3)動態性和靜態性相結合。地下水資源支撐度是一個動態變數,不同地區由於水資源豐富程度不同和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不同,地下水資源對經濟社會的支撐作用也不相同。因此,評價指標中既要有靜態指標,又要有動態指標。

(4)整體性原則。指標體系能全面反映地下水對經濟社會支撐作用的各種影響因素,能夠全面反映地下水對包括居民生活、工業、農業、環境在內的經濟社會系統的總體支撐程度。

(三)指標體系框架

地下水資源支撐度評價指標體系由3個層次構成,分別為目標層、准則層和指標層。目標層為單一目標———地下水資源支撐度,准則層包括兩個子目標———地下水資源依存度和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度,指標層包括8個指標,其構成如圖2-3所示。

(1)水資源中地下水比例。指一個地區水資源系統中地下水資源量與水資源總量之比。這里的水資源總量為當地水資源總量,不包括跨區域河流流入的過境水量。該指標反映了地下水在整個水資源系統中的比重,也反映了地下水在生態環境中的重要性。

(2)農業用水地下水比例。指一個地區農業用水中來自於地下水的水量所佔的比例,它反映了農業發展對地下水的依存程度。

(3)工業用水地下水比例。指一個地區工業用水中來自於地下水的水量所佔的比例,它反映了工業發展對地下水的依存程度。

圖2-3 地下水資源支撐度指標體系圖

(4)生活用水地下水比例。指一個地區生活用水中來自於地下水的水量所佔的比例,它反映了居民生活對地下水的依存程度。

(5)人均地下水資源量。指一個地區每年人均可更新地下水資源量,它反映了不同地區不同人口密度條件下地下水資源的豐富程度,是衡量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指標之一。一個地區可更新地下水資源量的多寡取決於當地的地質條件、土壤性質和植被覆蓋狀況等因素。

(6)畝均地下水資源量。指一個地區每年單位面積耕地所佔有的可更新地下水資源量,它反映了可用於農業灌溉的地下水資源量的多寡。

(7)地下水開采程度。指一個地區現狀地下水開采量與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的比值,它反映了一個地區地下水開發利用的程度。地下水開采程度越高,表明地下水開發利用的程度越高,可供進一步開發利用的地下水資源量就越少。如果地下水開采程度大於100%,就表明地下水處於超采狀態。

(8)劣質地下水分布率。我國將地下水質量分為四級:Ⅰ級———可供直接飲用的地下水;Ⅱ級———適當處理後可供飲用的地下水;Ⅲ級———不可飲用,但可供工農業直接利用的地下水;Ⅳ級———不可直接利用的地下水。Ⅲ、Ⅳ級分別為中度、重度污染的地下水。劣質地下水分布率指一個地區Ⅲ級和Ⅳ級地下水分布面積佔地下水分布總面積的百分比。

(四)指標體系評價模型

地下水資源支撐度按下式計算

中國地質環境變化與對策研究

式中:GK———K地區地下水資源支撐度,其數值越大,地下水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度就越高;

Wi———主體評價指標的權重;

wj———群體指標的權重;

xjK———各群體的指標標准值;

n———主體評價指標的個數;

m———群體評價指標的個數。

群體的指標標准值根據指標實際值計算得到。對於越大越優型指標(如人均地下水資源量),計算公式如下:

中國地質環境變化與對策研究

對於越小越優型指標(如地下水開采程度),計算公式為

中國地質環境變化與對策研究

式中:XjK,Xjmax和Xjmin分別為K地區j指標實際值、所有地區中j指標最大值和最小值。

⑹ 什麼是科技成果評價

當前局勢,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指示要求,必須加快開展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和成果應用,不斷提升科技應對疫情的能力水平,有好的科技成果要盡快識別甄選出來發揮作用,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積極貢獻。

隨著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場化步伐的加快,企業也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科技成果評價的重要性,那麼做科技成果評價為什麼這么重要呢,你都真正的了解嗎?

一、什麼是科技成果評價?

科技成果評價或稱科研成果評價,是指評價主體按相關標准、規定、方法和專家咨詢意見對科技成果的價值進行做出定性、定量綜合判斷的過程。

科技成果評價通常又被稱為科技成果鑒定,2016年8月,科技部廢止《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傳統的科技成果鑒定正式退出歷史舞台。科技成果評價工作由委託方委託專業評價機構執行。這意味著,我國正探索和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新型科技成果評價機制,新型科技成果評價將由市場「唱主角」, 也更為直接地促進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及技術交易。

二、科技成果評價的意義是什麼?

科技成果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也是國家智力支持和物質支持的重要來源,對科技成果進行科學評價是檢查科學研究任務完成的質量情況、衡量科研人員的貢獻大小,以及評估科技成果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的重要手段,更是科技成果能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前提。隨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科技成果評價促進成果轉化的意義日益受到各級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作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環節,科技成果評價是啟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金鑰匙」。

三、科技成果評價的作用有哪些?

1.行業認可。權威的科技評價報告是獲得投融資機構及行業認可的「通行證」和「風險證明」,從而促進成果的市場化應用和推廣。

2.佐證材料。客觀的科技成果評價報告是獲得政府及申報政府專項資金的重要佐證材料。

3.技術交易。通過對技術研發全過程和創新成果的嚴格評測及全面評價,將科技語言翻譯成市場語言,減少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及溝通和談判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4.項目融資。全面、科學的技術評價報告,有利於項目融資、合作開發、成果推廣轉化及產業化。

5.技術改進。客觀、全面的定量分析與專家定性分析,可診斷出評價對象存在的風險和不足,為產品和技術改進、提升,提供了解決方案,指明了完善的方向。

6.專家對接。業內專家全程參與科技評價,通過評價為企業與專家搭建了直接交流與合作的平台。

7.集聚資源。通過科技成果的積累、評價專家和企業的互動,集聚形成務實可用的科技成果庫和專家資源庫。

8.招商引資。通過對政府招商引資的項目進行事前評價,判斷項目質量和成熟度、識別項目風險,提高招商引資的效率和質量,降低決策風險。

9.招才引智。通過對政府或企業擬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的代表性科技成果進行事前評價,判斷人才的層次,為人才的遴選和支持提供依據。

10.結題驗收。由權威專業機構出具的評價報告,是科學判斷成果創新價值和應用價值的重要依據,是成果是否通過驗收、確定整改方向的重要依據。

科技成果是企業進行創新活動的核心競爭力,企業一定要重視科技成果的評價工作,特別是科技型企業。建議企業委託有資質、有權威、有影響力的機構進行評價。

四、評價內容

(一)成果技術水平評價

(二) 成果價值評價

(三) 成果應用推廣性評價

五、評價指標

(一)技術創新度;

(二)技術成熟度;

(三)技術先進度;

(四)轉化風險;

(五)技術難度和復雜程度;

(六)經濟與社會效益。

⑺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反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有很多,由於同時使用多個指標,經常會發生不同指標之間相互矛盾從而影響對評價對象時間和空間上的整體對比的情況,為了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必須採用多指標綜合分析。而且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情況進行評.

⑻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6.3.1 評價指標構建方法

6.3.1.1 代表性評價指標構建方法

目前,國際上對於土地生態評價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2個,即壓力-狀態-響應評價體系和土地條件變化評價指標體系。

(1)壓力-狀態-響應(PSR)評價體系「壓力-狀態-響應」(Pressure-State-Response,PSR)評價體系是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發展署、聯合國環境署在1996年聯合開展的土地質量指標研究項目中所提出的研究成果。該評價體系主要目的是回答發生了什麼、為了什麼、我們如何做這3個問題。其中,壓力指標用以表明那些造成妨礙持續發展的人類活動和消費模式或經濟系統的一些因素;狀態指標用以反映持續發展過程中各系統的狀態;響應指標用以表明人類為促進持續發展進程所採取的對策。這種方法適合於選取生態環境方面的指標,而對於社會經濟方面的指標不太適合。PSR評價指標體系主要提供的是一種評價思路,它強調在分析應用過程中,必須把壓力指標、狀態指標和響應指標結合起來考慮,而不能僅僅依賴某一項指標,孤立地考察一項指標往往可能得出不正確的結論。各國各地區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要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通過補充、完善來靈活運用。

(2)土地條件變化評價指標體系:土地條件變化評價指標體系是由M.Vieira等人提出的。在這個指標框架中,M.Vieira提出了定性和定量兩種土地條件變化指標,其中定性變化指標要求直觀、易於獲取,如土壤顏色、地表形態等;定量指標應強調計算方法的規范與統一。具體應用指標的選擇一定要立足於評價區域的土地資源特徵,變化指標的觀測頻率取決於指標本身的特徵,在觀測值的分析比較方法上,可採用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和假設比較等綜合分析,並通過因果分析分辨出是自身內部因子還是外部因子。

到目前為止,國外關於土地生態評價的系統、完整的一套指標體系尚未見報道。然而可以肯定,所有的這些工作都會為將來土地生態評價領域形成系統的指標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6.3.1.2 本次研究採用的評價指標構建方法及擬選指標

本次研究在借鑒相關學者在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基礎上,結合河南實際情況,依據上述選取評價指標的原則,通過對影響生態安全的各種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的全面系統的分析研究、綜合壓力-狀態-響應評價指標體系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評價理論、對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的制約性因素或主導性因子的辨識,從中選取最能代表和反映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狀況的具體指標,且以土地可持續發展為目的,旨在促使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的協調統一,最終構建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的擬選指標體系。該體系包含土地生態環境的自然狀態、土地生態環境的經濟狀態和土地生態環境的社會狀態三大類26個擬選指標(表6.1)。

表6.1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擬選指標體系

R&D: 研究與實驗發展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6.3.2 評價指標的篩選

評價指標的篩選方法有兩大類: 一是定性分析法,又稱經驗法或專家意見法,包括理論分析法和特爾菲法 (Delphi),主要是憑借評價者個人的知識和經驗,借鑒同行專家的意見,綜合後進行篩選,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簡單易行,缺點是主觀性較強; 二是定量分析法,目前採用的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相關分析法和獨立性分析等,這類方法的優點是客觀性較強,缺點是比較機械且計算量大,不一定符合評價的實際。本次研究採用的是專家調研法。

按照指標選擇的原則,對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中擬選要素指標通過發放專家調查表的方式,征詢有關專家意見。本次調查選擇了來自多家相關單位的不同專業的專家共 55 名,請每位專家對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全部 3 個評價方面和 26 個要素指標進行排序,首先對系統層方面進行排序 (從 1 到 3,1 為最重要),再分別對要素指標相對評價方面的重要性進行排序。如果專家認為還有其他重要指標可以列入,加以補充,並與原有指標一起選擇和排序。根據專家排序結果,按遞減順序原則進行統計,專家調查統計結果見表 6.2。對於系統層方面,專家排序第一的賦值為 3 分,排序第二的賦值為 2 分,排序第三的賦值為 1 分; 對於要素指標,專家排序第一的賦值為 10 分,排序第二的賦值為 9 分,依此類推,排序第十名為 1 分。各個指標最後得分的計算方法如下式所示。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式中:S為各指標的最後得分;fi為各指標的賦值;pi為各指標的排名。

在進行專家調查過程中,有些專家也提出了其他的要素指標,對這些要素指標,課題組又組織了一些專家進行專門討論。專家一致認為,這些要素指標雖然比較重要,但其重要性略差於課題組所選的要素指標,因此沒有再次進行專家調查。

表6.2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擬選指標統計排序

續表

注:*表示指標排名,**表示指標得分。

表6.3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框架

6.3.3 評價指標體系框架

根據要素指標選擇的4個原則、擬選指標排序狀況和專家討論的意見,課題組篩選掉了分值低且差別大的一些指標,從而最終在擬選指標體系中選出17項最終要素指標,並主要根據得分和重要性排序情況,對各項指標的權重進行了賦值和計算(具體見本篇第七章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的最終指標體系框架見表6.3。

⑼ 高企科技成果轉化,主要的評價指標是什麼是看合同,還是看知識產權

首先我們來復了解下什麼是制科技成果,什麼是科技成果轉化。
依照《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科技成果是指通過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成果。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技成果進行的後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科技成果轉化形式包括自行投資實施轉化;向他人轉讓該技術成果;許可他人使用該科技成果;以該科技成果作為合作條件,與他人共同實施轉化;以該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折算股份或者出資比例;以及其他協商確定的方式。
科技成果一般包括專利、版權、技術使用許可證、注冊的軟體版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科技成果轉化的判斷依據是:企業以技術成果形成產品、服務、工藝、樣品、樣機等;
所以科技成果看知識產權的證書,科技成果轉化看運用該知識產權的產品,以及產品的銷售合同、發票、生產工藝文件等等。在申報高企時,兩者都要考慮,形成完整的證據鏈,且證明材料越多越好。

⑽ 科技成果轉化,主要的評價指標是什麼是看合同,還是看知識產權

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是考核成果應用轉化的過程,並不僅僅看合同。

閱讀全文

與科技成果轉化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