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師教研能力
1、 讀書。總計量的大小與人的聰明十分有關。
(1) 讀有用書(與專業有關)如《小學數學教師》、《小學青年教師》,每一篇都要讀。(容易堅持讀完)
(2) 讀無用書(與專業無關)《遇見未知的自己》、《水知道答案》、《秘密》
2、 讀人。與有思考的人聖誕。
3、 讀景。身邊與非身邊的人文與自然景。
二、寫。
1、寫體會;寫讀書的體會,一般寫在書上(如果是自己的書)。
2、做文摘。感興趣的句子先劃,再摘錄。(輸入電腦也行)
3、寫文章。先寫下一些可能的題目,再積累素材,最後寫成文章。
三、聽。
1、聽一些好的講座(包括電視節目)如中央10台周一到五12:45-13:30的《百家講壇》。
2、聽一些好的散文和詩歌。
四、背
背一些好的句子(篇章)。
背一些專業的概念與定義。如:新課標准那8個關鍵詞。
❷ 小學數學教師的個人小本研修計劃咋樣寫
你指的是校本研修計劃吧,這要根據個人的特長,自己的近期目標長遠目標,學校現在的辦學特色,在數學方面的教科研課題等綜合起來制定幾個不同時期的計劃,加上一些實施的方法和步驟就基本可以了,寫個800字就可以了.
❸ 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更扎實研修心得
小學數學研修心得
小學數學研修心得體會一:
我這次參加網路培訓,完全讓我們親身體會到培訓裡面的真正內涵和豐富的知識面,與此同時讓我個人感覺到知識的一種升華從這里開始,總的來說,形式多樣,有名師的專題講解和分享,有學員圍繞專題而進行的互動討論,為我們的教育生涯拓寬了更長更廣泛的學習和教育方式,回首這半年來的學習,我既有觀念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既有知識上的積淀,也有教學技藝的增長。
在學習期間,我深深地感到了新的教育觀念的沖擊。這個沖擊來自於教材、來自於教師、同時也來自於方法。精彩的知識面,讓我吃了一頓營養豐富的理論大餐,並引發我不斷的反思,而且專家們的那種自信和獨特的個性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他們身上,我得到的遠不只是專業的知識和作學問的方法的成長,而更多的是他們執著於事業、嚴謹勤奮、潛心鑽研、孜孜不倦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和作為教師、作為學者的閃光的人格魅力給我的感染。在這里,我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思路,轉變了觀念,能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反思我的教育,能更嚴肅地思考我所面臨的挑戰,思考未來的路如何去走。我意識到了自己身上的責任,意識到了作為素質教育的具體實施者在教育中的分量,意識到了樹立新的教育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的重要意義。
我們大部分教師對教育改革,認為只要考試選拔制度存在,教育只能是應試教育,任何先進的理念都只是美好的理想。於是,我們中很多人安於現狀,停留於對教參的傳授,對教育的不足、失誤一味歸咎於應試,歸咎於學生的無知。處於這樣的環境中,時間長了,不注重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教育技能的砥礪磨練,不注重教育理論的學習,即使學習,也只是裝了一些新名詞、新概念,不與教學實踐結合,消化成自己的思想。現在想來,不經意間我已成了新課程實施的阻礙者。
「教師在行動研究中成長」,教授的講座引發了我的思考,以往的課題研究是為了結題而研究,不是針對學生,而是針對課題評審人員,一度造成課題研究假、大、空的局面,寫個開題、結題報告,再補上一堆資料,便可以名正言順地結題了,久而久之,老師們對於課題的興趣和積極性也盪然無存,再加上我們疲於應付**常教學,課題對於我們來說反而成了負擔。由此看來,我們沒有真正認識到課題的本質和重要性。
幾十年的辛苦耕耘,已磨去了曾有的激情和夢想,留下太多的茫然與困惑。這半年來我們靜靜地聆聽講座,靜靜地寫心得,徜徉在學習的快樂里。我更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貧乏,自己的淺陋,也看清了過去的自己:安於現狀、自滿自足多,緊迫感、危機感少;吃老本念頭多,終身學習意識少;工作中容易被俗念束縛,惰性大,闖勁少;無意義的耗費時間多,有價值的嘗試探索少;課堂上展示自己才華多,給學生參與的機會少。通過培訓,我清醒地認識到:激情和創新是成就你走向名師的必要因素。我們今後會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的。
在這次的培訓中,聽到最多的話除了「反思」便是「不動筆墨不讀書」。老師們在交流時都有同感:教學有一定經驗,所帶班級成績方面,我們可以說還是很驕傲的;平時讀書也不少,可談到論文方面,大部分教師可以說毫無建樹。之所以這樣,除了因為自己教學理論的匱乏,無法將自己的教學實踐與理論結合,還有很多老師是疏於動筆的,每次寫東西可以說是挖空心思,而自己的評價永遠是簡潔的四個字「文不達意」,這就是我平時「讀寫分離」造成的結果。學生不練筆作文沒有提高,我們教師也是這個道理。這次培訓班的學習,每周必寫的新得,可算戳到我的痛處了。所以,內心是很抵觸的,但沒辦法,作業總是要交的而且還要爭取優秀。每次如難產般的完成作業,但出乎自己的預料的是這樣「艱難」的寫了幾次作業後,發現我在教學理論反面再不象從前那樣無話可說,偶爾也可以「引經據典」一下了,這就是進步吧!
小學數學研修心得體會二:
通過這段時間的遠程研修學習,我對於數學新課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認識,。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引發了課程目標、教材編寫、教學行為、學習方式以及教育評價等的變革。
1、數學課程在目標定位上,提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持續、和諧的發展」為總體目標。
新一輪基礎教育強調培養對象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確立教學思想,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上,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因此,數學課程的目標不止是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技能,它還應當包括在啟迪思維、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強調學生「經歷了什麼」、「體會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讓學生願意接近數學、了解數學、用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發展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
2、數學課程在教材編寫上,試圖建立在促進學生發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會素質精神的數學課程新體系中。
新教材在編寫上確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改變學生以前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在此思想的指導下,新教材不是以例題、習題等形式出現,而是以數學活動的形式安排,從而提供了大量的觀察、操作、實驗等實踐活動。
3、對教師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質教育理念的確立、新課程的及時推出,社會對教師的教學、教師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時期、新形式下,教師還應當扮演的角色有: a 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b 學生探究的合作者 c 學生發展的引導者 d 個性化教學的創新者等。
素質教育強調,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為學生的後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奠定基礎。這就要求教師關心學生、愛護學生、了解每一個學生;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長,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知道他們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克服學習上的困難,讓他們甩掉思想包袱、消除後顧之憂,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學習上,以便更好地提高學業成績;在學生的學習探究活動中,教師常常是以智者長者的身份、以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以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在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指導、提供幫助、提供服務,扮演著指導者和服務者的雙重角色。
4、數學課程在教學方式上,強調教師要通過情景等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
活動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想法,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並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與交流,得出有關結論。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教學,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掌握好教材的使用,以此實現學生學習方式上的轉變,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能力。
我想:我能通過這次學習,進行實踐反思,學以致用,讓我的教學更加得心應手。
小學數學研修心得體會三:
光陰似箭,又是一個學期的開始,很榮幸又參加了此次的培訓,也很高興有這么一個分享的機會。培訓內容簡直就是兩個字豐富,它為我們在教學過程當中量身定做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平台,讓我們看到別人的成長和進步,也讓自身看到了自己的長處,覺得自身或許更優秀的地方。通過這次培訓,我發現在平時可教學當中並不完全是學生的原因。要想真正上好數學課,不僅要有基礎的數學知識,還要懂得在課堂上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怎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那麼,在課堂上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改變上課的學習環境。
上課時,先不著急教學知識,而是先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先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課堂。
2.改革教學方法。
在上課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多種活動。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要抓住學生的這個特點,讓他們在玩中學,又在學中玩。這樣既讓學生樂於接受所要學習的東西,又幫助他們理解了知識。
3.改善課堂氛圍。
以前在上課的時候,很怕學生吵,要求學生保持安靜。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適當地「吵鬧」並沒有什麼不好,當然這個「吵鬧」不是真的吵,而是在課堂中為學生營造一個爭論的環境。這種爭論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在競爭中相互學習,又在學習中共同進步。
4.加強溝通。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經常和學生溝通,進入他們的世界,不能只是一味的想和做。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只有真正了解學生,把握孩子的認知規律,在教學是才能事半功倍。
在我看來,一堂好的數學課,不僅只是要傳授給學生知識,還要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因此,需要我們努力的東西還很多,在後面將會更加努力學習,學習當中和學生共同學習,並不是說小學生他什麼都不懂,仔細去研究其實他們身上也有不少的優點,只是他們或許不知道這是他們的有點罷了,好比說學生一個甜蜜的微笑,一個非常好的語言語氣,一個良好的態度,或者說一個聽話懂事過程當中的尊重他人的一面,這些你可以通過一些小事情去展開,其實有很多身邊的人都做不到的地方,因為其實大的道理就是一些小的道理,能把身邊的細節做好我相信沒有做不了的事情,哪來多多少真理。
小學數學研修心得體會四:
在這一段時間的培訓中,我比較認真地看了各位專家對於小學數學新課標的解讀,尤其對他們講解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各個方面的問題、今後改進的措施、辦法進行了深刻的理解和領悟。確實收獲不小,感覺自己在日常工作中還存在很多不足。我們僅僅在自己的一個狹小范圍內計劃著自己的工作。通過這次培訓,我有如下感想:
一、這次培訓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
我們要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徹底改變自己。這次學習使我的思想有了更深層次的轉變。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具有淵博的知識,良好的思維品質,這些還遠遠不夠。我們要在數學學習探究過程中,不再把數學知識的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教學任務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費在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上,而是要成為學習集體中的成員,在問題面前教師和學生們一起尋找答案,在探究數學的道路上教師成為學生的夥伴和朋友。
二、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面向全體學生我們應做到:1、創設各種情景,鼓勵學生大膽地實踐,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採取寬容的態度;2、為學生
❹ 國培作業,小學數學的。 學員提交研修成果,包括經過修改後的教學設計方案、修改說明和研修過程表格。(
平台提供表格,你點括弧里的內容就能下載,我的是語文的,估計和你們數學不一樣
❺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研修總結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主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效率就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效率,是師生在單位時間內共同完成的教學任務。它是衡量課堂教學實效的一個重要指示,影響著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那麼在課堂教學中起決定因素且充當著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的教師該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本人結合自身實踐作幾點總結: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前提
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創新能力。
我嚴格要求學生課前必須准備好學慣用具,不得在課堂上翻包倒桌,影響自己和他人學習。杜絕了課堂上常見的用什麼才找什麼的不良現象。另外我還培養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數學知識的緊密性,邏輯性,無不要求學生必須具有與新知識相關的已有知識做基礎。有效預習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增強學習信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我在教學《分數除法》時,由於學生在已有知識《分數乘法》和《倒數的認識》的基礎上預習掌握了《分數除法》的演算法,因此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算理,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在課堂上我常常根據不同學生的自身情況採取不同策略,循循漸進,培養學生養成書寫工整、規范的習慣;養成審題認真、解題後驗算的習慣;養成積極提問和回答問題的習慣;養成專心聽講,勤做筆記,愛思考的習慣。極大地促進了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正確的教學思想和端正的教學態度是關鍵
1、教學思想指導著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方案的制訂,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過程的實施,都是由教師的教學思想所決定的,所以正確的教學思想有利於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思想具有全體性、全面性和主動性三大特徵。
在課堂教學中,我一切活動都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為目的,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和練習,操作、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也會給每一位學生參與發表收獲和分享成果的機會,注重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我在教《分數的基本性質》後,設計了這樣一組練習題:1/2=()/4=()/8;1/2=2/()=4/();2=()/()=()/(),這樣三層練習題是全體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又如我在教《圓的周長》時,先讓學生用一條細繩圈住圓通過細繩測出圓的周長,再比較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的關系,最後全班同學交流總結出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整個過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有自主探究,有合作學習,體現了新課程教學思想。
2、態度決定一切。為了上好每一節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該做好充分的教學准備工作;第一要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第二認真鑽研教材,領會教材意圖,靈活巧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第三要鑽研教法學法,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課後認真反思總結。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達到師生共同成長的完美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高超的課堂教學能力是根本
高超的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有力保障。教師要與時俱進,刻苦探究,不斷提高自身的課堂教學能力。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能力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的重要性。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年級的學生興趣來源不同,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識規律,並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對低、中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創設游戲情境,故事情境,兒歌情境,直觀演示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可以創設操作性情境,設障質疑情境,競爭情境。例如,我在教學六年級的分數乘法中的《分數乘分數》時,在屏幕上投影兩個大月餅被我分別平均分成兩半,學生們在已學《分數乘整數》的基礎上很快列出:1/2×2,接著我只拿一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問這其中一份是幾個月餅?如何列式?有的說一半月餅也是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兩份其中一份就是1×1/2,有的說一半月餅的一半就是兩個1/2,列式1/2×2,有一位學生通過觀察准確說出那一小份是一個月餅的1/4.到底這一半月餅的一半是幾分之幾?1/4個月餅是怎樣算出來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分數乘分數》。這其中,學生們受已學《分數乘整數》和《整數乘分數》的限制,看似同樣道理都列不出正確算式,而通過老師的直觀演示知道性准確答案是1/4塊月餅卻也無從下筆。這樣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迫切求解的慾望。
2、優化教學過程的能力
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過程,是師生雙邊互動統一、共同成長的過程。優化教學過程是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能力的主要途徑,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保障。
① 優化教學手段
以前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課堂教學是老師講學生聽,過程單調,手法單一。即制約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又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而現在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為了區別於傳統的教學模式,體現素質教育的優越性,有些教師在多媒體的使用上過於泛濫,在不是很需要的情況下,使用多媒體會給學生帶來無謂的刺激,學生容易疲勞。不但沒收到實效,而且會降低課堂教學效率。而有的教師設計活動過多,使各個活動不能完全展開,學生也來不及把活動的收獲和感悟表達出來。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要學會用盡量少的素材和活動,去達到最高的效益。如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我給每個小組發一個可以拆下兩個底面和側面的圓柱形紙筒。通過小組的觀察和拆解很快明確了圓柱的表面積=側面積+兩個底面積的和,兩個底面是圓屬已有知識,而側面積就通過重復拆---組---拆的操作不斷呈現出長方形的寬等於側面積的高,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的底面周長的情形。學生很快推導出側面積的計算公式,從而推導出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公式(這時利用多媒體直觀的呈現出長方形和側面積各部分相互對應的面積公式)。到練習鞏固環節我還是利用這一學具引導學生計算拆去一個底面的表面積,拆去兩個底面的表面積。整個過程就一個實物學具素材最少,而且它與多媒體呈現圓柱體相比較即不缺少動態,又更真切、直觀、立體。活動的設計是操作的節節推進,探討的層層深入,思維的步步升華。而多媒體的利用重點是呈現知識的內在聯系與轉化過程,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②優化學習方式
教師在優化教學手段的基礎上,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能更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充分體現「教」為「學」服務的新課程理念。課改後自主探討和合作學習的方式深受廣大師生歡迎。我在課堂教學中,盡力優化教學手段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創造有效的合作學習平台。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表面積》的過程中,我先引導學生用已學知識長方形的面積去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在學生自主列式:6×4+6×5+5×4+6×4+6×5+5×4,逐個求面後,我啟發學生觀察算式結合長方體特徵自主列出:6×4×2+5×4×2+6×5×2,緊接著我引導學生運用運算定律自主列出(6×4+5×4+6×5)×2。而在最後的拓展創新環節,我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動手能力強的拆開長方體紙盒,條理清晰的說出組成長方體的有哪幾個面,計算能力強的寫出算式。經過交流匯報,創造性地列出:6×(5+4)×2+5×4×2,即長方體表面積=長×(寬+高)×2+寬×高×2.不管是前面的自主探究,還是後面的合作學習,學生們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各盡所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全面性,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提高了教學效率。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教師一直關注並執著追求的目標。今後我將堅持認真學習,刻苦鑽研,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為上好每一節課,為祖國的教育事業不懈努力。
❻ 怎樣衡量一個小學教師的教研成果
一、研究專題: 依據一年級語文課堂教學和期末考試中學生呈現出的問題以及二年級語文教學的任務及重點,我們學年組確立本學期語文教學研究的專題依舊為:「教給閱讀方法,激發閱讀興趣」,繼續對學生進行閱讀興趣以及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低年級語文的閱讀教學,是學生以後閱讀和習作學習不可或缺的基礎。二年級語文的學習目標有這樣明確的要求:「喜歡閱讀,對閱讀有興趣。」「能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主動積累詞語。」「能閱讀淺顯的課外讀物,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本學期,通過對這個專題的持續研究,可以有效地促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為學生以後學好語文形成良好開端,切實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
二、 研究目標進行此專題研究是為了在平日的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和引導,切實進行最基礎的閱讀方法的訓練,幫助學生掌握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聯繫上下文,感情朗讀,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利用課外積累的知識或搜集的資料等方法,准確理解和感悟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在實踐中喜歡閱讀,並且能夠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靈活運用這些方法主動閱讀自己喜歡的讀物,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專題分解:
依據教材編排和組元訓練,立足以往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等研究成果,我們將專題分解如下:
(一)第二組元:「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
這個單元的課文有《識字2》《一株紫丁香》《我選我》《一分鍾》《難忘的一天》,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較為接近,可以重點訓練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積累一點寫事的方法和珍惜時間的格言。
教師面——切入點問題的設計、閱讀方法的指導、課堂點撥時機的把握等策略的具體化、細化的研究。
教師要關注對學生學情的預設,特別是對思維生長點、發散點的把握。
學生面——重點掌握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聯繫上下文以及生活實際、感情朗讀等理解課文內容和人物情感的方法。
(二)第四組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
這個單元的課文有《識字4》《坐井觀天》《我要的是葫蘆》《小柳樹和小棗樹》《風娃娃》《酸的和甜的》,圍繞「怎樣看問題、想問題」這個專題,編排了一些能給人啟迪的成語和故事,重點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教師面——根據題目引導學生自己提問、指導閱讀方法、進行有效點撥,充分利用插圖、啟發學生大膽想像、續編故事。學生面——學習質疑討論、評價故事內容,通過入情入境朗讀或表演來理解課文,大膽進行合理想像,續編故事,能聯系生活實際感悟哲理。(三)第七組元:「保護環境、愛護動物」 本單元課文有《識字7》《『紅領巾』真好》《清澈的湖水》《淺水窪里的小魚》《父親和鳥》,圍繞「環保」這一專題,選材新穎,貼近生活。應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童心童趣,調動情感,加深體驗,使環保意識植根於學生的心靈。 教師面——切入點問題的設計、閱讀方法的指導、課堂點撥時機的把握、實踐活動的開展等策略研究。學生面——通過查找相關資料、觀察生活以及聯繫上下文以及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內容,體驗環保的重要性,積極開展實踐活動。 四、 月份研究內容與措施:月份 內容 措施 授課 9月 第二組元教學前精心設計切入點和預設學情,有效點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聯繫上下文或生活實際理解課文。江紅 《一分鍾》10月 第四組元 教給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討論評價故事內容,學習復述或表演,感悟哲理。能合理想像,續編故事。遲雅琴 《坐井觀天》11月第七組元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心理活動和美好品質,加強環保意識,有效引用資料理解課文耿業清 《『紅領巾』真好》 12月 梳理總結 五、預期成果:(一)教師方面:1、總結、提煉、發展已有的低年級閱讀教學策略和模式,如:切入點的設計策略、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句能力訓練的策略、讀寫結合訓練模式等等。2、提高教師的語文教學水平。(二)學生方面:1、學會最基本的閱讀方法,能用學到的閱讀方法自主閱讀,提高閱讀的有效性。2、選擇合適的片段指導學生仿寫,提高學生的寫話能力。二年級級部轉化差生計劃 作者:未知 來自:單縣實驗小學 點擊:78 時間:2005-10-11 由於現在的孩子上幼兒園時間長,加上孩子入學早、年齡較小,老師對孩子的要求較底管理不夠嚴格。以致於很多孩子學習和生活習慣較差。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制訂了以下計劃: 一、 尋找差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情況
1、 學習習慣差,聽課作業不認真。
2、 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
3、 個別是智力因素。
二、 對差生做全面的了解,以便對症下葯。
1、 從任課老師同學那裡了解該生的在校表現及優,缺點。
2、 聯系家長,了解其在家的表現及優缺點尋找差原因。
三、 針對不同類型的差生制定不同的措施,使其樹立自信,逐漸向優生轉化。
1、 對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結合家長,讓學生明白自己的習慣在哪兒,並讓其有意識地去改變差生習慣。 對聽課不認真的同學,老師在課堂上要多提醒,對作業只能感的地方指出表揚,差的地方給予鼓勵並指出如何改正,讓他們當面訂正。2、 對智力差的學生,要結合家長,讓他們多費些精力,多花點時間,平時讓孩子多寫多練。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策略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新課程標准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研究的學習方式」。新的課標、新的教學理念,應該在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上得以實現,獲得體現。這就需要構建一個新課標下的新課堂。 一、教學重心要轉移。教學重心要從以教師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為主,使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現在我們的教育中將引起的轉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一種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學中從地球中心轉移到太陽中心一類的革命。在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教育的措施要圍繞他們組織起來」。所以,實現教學重心的轉移,就要如《語文課程標准》所言「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以上規定涉及學習興趣、自主意識、學習習慣、學習情境、學習方式諸方面,都屬於學生主體的意識和行為。當前,對「學生主體」談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上的「議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層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僅此而己,實際上是把「主體」虛擬化、抽象化。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主體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具體的人,是一個個有豐富的精神生活、蘊涵著生命潛能的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盡可能把學生和自己的距離拉近,使之感到親近;和教材拉近距離,使之感到親和;跟教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拉近距離,使之共振共鳴。而常見的語文教學卻是匆忙地將具體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一下子轉化為「用符號表現的專門知識。」這正是杜威堅決反對的把「學生知識從生活中孤立出來作為直接追求的事件。」為此,語文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學生自己的生活為中介解決學生生活的多樣性、具體性和教材內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
語文教學就是要倡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去獲得獨特的感受、獨特的體驗和獨特的理解。教師要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和行為,使自己成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不只是知識的佔有者和闡釋者,更不是神聖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說教者」。要真正蹲下來看學生,以平常的心態和學生交朋友。教學是師生共同享有的快樂的生活,教室是師生共處的生活世界。當前,在新理念的指導下,重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重構一種新的教學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二、語文教學要改變教學策略。所謂策略是在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為達到教學目標而運用的方法、手段、途徑的總稱。由於語文教學綜合性強,應研究與教材和學生實際相適應的語文教學策略體系。當前,對單個教學法的研究比較多。應該說,這些研究各具特色。有的是從特定的理論出發(有我國傳統的教學理論,也有從前蘇聯和西方引進的理論)通過實證性研究使傳統的現代化,國外的本土化;有的是從本地本校的帶有個性色彩的成功經驗出發,經過提煉、加工、推廣,使個性的共性化、經驗的理性化、零散的系統化。雖然有的教學方法還缺乏理論構件,甚至還帶有「經驗色彩」,但由於是土生土長的,具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比較容易看到效果。也有一些教學法實驗研究,既有自己的成功經驗,又注意對傳統的繼承和對國外研究成果的借鑒,最終形成自己的特色。對這些語文教學改革實驗都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和積極的評價。 當前對教學策略研究的著力點是把零散的個案研究體系化,把單個的教學實驗研究置於一個大系統中加以整合。可以說,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的多種方法巧妙的組合。如何組合,孰前孰後、孰多孰少,如何反映教師的教學功力和教學藝術,因此「課程標准」強調「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一)語文教學要淡化教師的講,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教師的講,主要是引導,引導的方法主要是點撥。在課文的關鍵之處、聯結之處、過渡銜接之處,以及表達的精彩之處,教師要善於「畫龍點睛」「指點迷津」,使學生舉一反三。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指變過去掌握結論式的學習為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應放手讓學生去嘗試錯誤。沒有經過挫折的成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還應讓學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討論、相互補充,自己去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探究性學習允許學生選取不同的視角、採取不同的方法、獲得不同的結論。由於每個學生的經驗背景不同、興趣愛好迥異、性格氣質有別,應提倡結論的多樣化。
允許暫不作結論,把問題延伸到課外,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方式去尋求解答。例如:講《秋天》(《暖色音樂》)一詩,我不是一句一句的支離破碎的去分析,而是根據以往的教詩歌的經驗,讓學生探究歸納詩歌的「跳躍性」、「形象性」、「含蓄性」。以討論、交流、短評的形式對此詩進行學習,並自己動手學寫小詩。這種嘗試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每篇周記都有人寫詩。並摘抄了許多小詩。學語文的興趣大增。
要變教師發問為學生提問。提倡教師少問,學生多問。並非一概反對教師提問,而是反對那種瑣碎的無思考價值的提問,反對那種不能激發學生想像力、思維力的提問,反對那種淺顯的無回味餘地的提問。怎樣看待「帶著問題讀」?這個提法本無可非議。因為循疑而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是古訓中的讀書要旨。要不要每一個段落都要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去讀書呢?如果這段課文明白如話,學生一讀就懂,有必要去提問嗎?如果這段課文想像空間和思維空間很大,學生通過讀、思、議可以自由發揮、自由伸展,何必要教師用一個問題框住學生、限制學生的思維活動呢?如果這段課文確實難以理解,學生不知從何入手,教師在課文的「節骨眼」上提出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讀書中找答案,也未嘗不可。例如:《獵狐》一文的閱讀抓住兩點即可。一是由情節「獵狐「——「放狐」中所體現的人物情感怎樣;一是整體感知全文後的所得——「為什麼」。把握了這兩點,基本對這篇課文有了比較清晰地認識,明白了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授受雙方都有的放矢。
(二)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學會感受、體會、體驗、揣摩。要重感悟、重語感訓練。「好讀書,不求甚解」。只要學生通過上下文在一定的語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確,只求明了。
重讀書,特別是重自讀、重自由讀書。當前,語文課上齊讀太多,整齊劃一、氣氛熱烈,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消減課堂上的沉悶。但齊讀太多,教師不便了解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易發現讀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久而久之,還可能出現「濫竿充數」的「南郭先生」。因此,對「齊讀」要適時、適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重積累,包括課內積累和課外積累。對語文教學來說,主要是語言積累,佳詞妙句、古詩、精彩片斷都應要求熟讀成誦,內化成自己的語言。語文學習,不是先學語言規律再去說話、作文,而是通過接觸大量典範的語言現象,自己去悟出語言的規律和法則,所以在一定的意義上說,語文學習是「舉三反一」。《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在大量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
(三)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和運用語言的實踐活動中學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中介。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為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語文課程標准》中要求識字教學「注重教給識字方法」,閱讀教學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有條件的學校還要求「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的閱讀」。作文教學「應注意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讓學生在習作實踐中學習觀察的方法、構思的方法、表現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其中首次出現「表現」這一概念,頗具深意。「表現」是學生在觀察客觀事物中將主觀意願和客觀事物結合、反映個性心理的一種寫作方法,是習作的個性化行為。作文教學強調「寫真實」是正確的,但在寫真實的前提下要引導學生善於表現「自我」,表現有別於他人的主觀感受、主觀體驗。學生個性化作文是學生個性心理的獨特反映,這種獨特性常常閃爍著創新的火花。
此次《語文課程標准》,不再強調每課必分段、歸納段意、概括中心。由於每篇課文的要求不同,在單元里的地位不同,課文的題材、體裁、表達方式也不同,因此,對課堂教學結構的分析應提倡多樣化、個性化、多種樣式並存。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
有的課,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感興趣的段落(如《羚羊木雕》中「要回木雕」一節)入手來設計教學結構。但注意不要割裂課文,不要打亂作者的表達思路。有時,學生由於預習不充分,究竟對哪一段感興趣說不出所以然,而是隨口應答,教師應分辨真偽,作出正確判斷。
有的課,(如《蜀鄙二僧》)以學生自讀為主,輔之以合作學習。在讀書中,遇到疑難處,自己運用工具書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由教師從旁指點。讀書是一個過程,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形成語感、在讀中學會讀書。教師在讀中相機指導,或矯正目標、或提出要求、或糾正錯誤、或進行激勵、或梳理歸納。在讀的過程中,學生的讀中感悟和教師的讀中指導要自然、和諧,不要代替學生思考,更不要打亂學生的思路。
有的課以合作學習為主,先分組、後交流,然後提取各組之長,師生共同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的重點以及作者的表達順序和基本表達方法。
有的課可直接從課文的重點切入,以點帶面,從部分返回整體。引導學生用學習重點段的方法去自學其他段落。
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需要的不同決定課堂教學結構的多樣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標新立異,鼓勵教師大膽嘗試、勇於創新。
總之,所有的課都應強調適合學生實際水平的自主學習,要改變那種逐詞、逐句、逐段分析課文的方法,改為重點精讀、非重點略讀和瀏覽。改變繁瑣分析、零碎解剖以及每課必分段、必概括中心的做法,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點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特定的意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
新的教學計劃出台後,語文學科由原來占總課時的3O%左右減為占總課時的2O%-22%,課時減少,閱讀量增大。中、高年級課文一般為35篇(包括精讀、略讀),所以必須研究長文短學,一般是一篇課文一節課學完。充分利用學一篇帶多篇的方法,實行能力的遷移。教師要吃透教材的重點、難點,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不要求講深講透。要改變那種慢節奏、低效率的教學,強調提高教學效率,向45分鍾要質量。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精煉,不講或少講那些「正確的廢話」,教師不重復嗦,學生也不重復別人的話語。各個教學環節要嚴謹有序,不為一些細微末節的問題浪費時間,也不要為某個學生的無關問題影響教學進程。
《語文課程標准》的出台,無疑為僵化的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多年來圍繞「考試」而旋轉的教師和莘莘學子們,不由得歡慶鼓舞。在這塊以人性為基準,以發展為根本,提高素質為核心的平台上,他們可以自由創造,各顯其能,展示才能,讓更多教師和學子走出應試教育的牢籠,成為「自由」的人。然而繁華的背後是否存在熱鬧的空洞,繁華的虛假呢?以下談談我的拙見。
創新教育,素質教育,還是現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無疑都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其成為適應時代和社會需求的創造型人才。因此,新課標以發展人性為基準,著重培養人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生存。「傳道,授業,解惑」為職業的教師形象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教師應該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與學生一起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解讀,分析課文,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調度者,教材的創新者,教學的引導者,而不是教學的主導者,以往那種教師獨霸課堂,一言堂的教育已成為歷史,而應將主動權全面的完整的交給學生,還給學生學習的自由,讓其在語文的天堂里自由飛翔,自由馳騁,教師只是一個宏觀調控者,是學生的朋友,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解讀課文,共同探討交流,將自己認識事物的方法和思維無形中傳給學生,在共同學習中達到教學目的,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准》中「閱讀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一種平等對話的過程」既然對話,就有對話中大差異,真所謂「一千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個文本的解讀,仁者見忍,智者見智,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作為
課堂教學的調度者,教師是否聽之任之呢,我認為在課堂上應該不僅能放的得開,更應該收的來。成然,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是學生的主體體驗,教師不應該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珍惜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感悟,注重多元理解,但強調多元理解應該是有理有據的而不是信馬由韁,我們的教學必定是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某一發展水平。應此,作為調度者的教師,應該在多元理解的前提下尋找一個准線,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認識水平有所提高。
二「無招」與「有招」
大凡武林高手,都武功卓絕,身懷絕技,他們信奉「無招勝有招」的理念。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覺得無招比有招更能取敵制勝。語文教學「五環節」,「目標教學」…語文教師可能耳熟能詳了。這些先進的教學方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讓語文這棵大樹展示了新姿,然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進景下,多少有點捉襟見肘了。眾所周知語文教學本來是審美教育,其學科的獨特性
決定了其教發的靈活多樣,如果我們只限於幾種模式,無疑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帶著腳鐐跳舞。再者,「迢迢大路通羅馬」只要目標一致,方式可以多樣。在寬松的環境里你教的精彩,學生也學得愉快。
三作文批改探微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寫作水平的高低與否直接反應出一個人的語文水平。應此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不可丟。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對話式」的作文批改方式應該得到青睞。
作文是學生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的展現,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縮影。應此作文的批閱尤其重要。閱讀一篇作文無疑是一次師生對話。評語是師生溝通的媒介, 教師針對學生文章中的不足下評語,學生再根據評語修改作文,。這樣一方面學生吸取教師的修改意見,另一方面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時達到心靈的溝通,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教學實踐
新課程改革關繫到教育質量的高低,關繫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繫到綜合國力的增強。其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主」、「以實用為主」,強調終極關懷。首要任務是改變知識傳授過重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了解一定的基礎知識,形成基本的學習技能。並且在主動探索和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它比任何時候都更關注人本身的發展
,注重張揚個性,體現人文關懷。這既是對祖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主體意識缺失的一種深沉思考和內省,又是對現實世界科學精神的呼喚。
作為語文教師,我順應時代潮流,認真學習新課標的理念,逐漸轉變了觀念,樹立了新的學生觀和教師觀。並且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積極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努力轉變教學方式、評價方式,努力實現教學活動中師生角色的轉變:教師角色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藝術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角色從過去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變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和教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一年來,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變革教學設計的內容,堅持「教」的設計和「學」的設計,構建民主開放的課堂。
一般來說,教師備課,向來是非常詳細的,且不說內容的環環相扣,即使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可能出現的回答,所用的教學時間均在教案中有所體現,若是照著教案「教」下去,那應該是一堂較完美的課。但「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學」,宗旨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如果一堂課只有「教」的行為沒有「學」的行為,那麼學生的「學」就不是真正的「學」,學生的「發展」也談不上真正的「發展」。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堅持既有「教」的設計,也有「學」的設計,有「教」的行為,也有「學」的行為,如果遇到實際教學時間、環節與設計的時間、環節不一致時,我常是忍痛割愛,將精彩留給學生,讓「學」的環節充分發展。如教學《未選擇的路》,原定一節課的教學內容結果多花了20分鍾,原因是「學」的環節出彩。這節課本來設計的是「讀」、「說」、「寫」三大板塊,板塊之間彼此依存、交叉、交替、連綴,內容精細嚴密。「讀」時學生紛紛發表意見,如重音、節奏和停頓的反復推敲確定,「說」中學生爭說情感體驗,並逐漸形成兩大對立傾向,雙方各執一詞。在此情況下再完成「寫」已不可能,我決定改變計劃引導學生舉行一次小型辯論賽,雙方引經據典,氣氛異常熱烈。雖超出原定時間,且「寫」的環節尚未完成,但充分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空間,且確有所得,何樂而不為?
二、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逐漸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系,逐漸改變以前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自主學習階段,授之以漁,付之以行動,解決「怎麼做」、「做什麼」的問題,包括六個步驟:①自選內容進行課前三分鍾演講;②結合單元總體目標和導語提示自定目標,明確意向;③自瀆課文,正音釋詞,編自然段序號;④自主作答,「我認為本文的內容是
,主旨是
」;⑤參照課後習題再讀課文,力求找到答案;⑥歸納小結自主學習階段的疑難問題,整理在預習本上。此階段總的原則是大膽地想,大膽地說,大膽地寫,還給學生心靈的自由,使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學生盡情展示自己的學習所得和獨特體會。
2、合作探究階段,設置任務,學會交流合作。
怎樣才能在課堂上實現合作探究學習呢?我嘗試過二人組合(同桌)、四人組合(前後兩排)、隨機組合(設置情景,臨時調用,如表演課本劇、分角色朗讀),教會學生承擔不同的學習任務,如記錄員、組長、主持人等。學生在小組學習中,不僅形成與人交流的能力,還學會了發言、傾聽、評價、質疑,在交流中形成了與人合作的能力。
三、堅持面向所有學生,尊重學生情感體驗。
新課標規定:「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大而言之,是素質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質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師的道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
過去有段時間在教學中,尤其是在教研活動或賽課中,為了課堂出彩,我常常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留給優秀的學生,如全班最善朗讀的去朗讀,最善表演的去表演,最善畫畫的去畫畫……實際上只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跑龍套」,支撐整堂課框架的只是為數很少的學生,大部分學生沉默不語,課堂上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久而久之,他們就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所以總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剛進校時活蹦亂跳,暢所欲言的孩子在學校呆了兩三年後居然連手都不敢舉了。「隨著年級的遞增,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遞減。」有此教訓,我盡量兼顧各層次的學生,分層教學,分類要求。設計教案時,注意要求和難易度的各不相同,讓學生有選擇性地參加,有選擇地完成,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學習活動。並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尤其慎重地評價差生,善於捕捉他們的閃光點,使他們感到老師的信任鼓勵,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這就為學生提供了「動」的慾望和可能,使學生感到我也要參加,我也能完成,增強了自信心,從而也留住了學生的心,讓他們各盡其材,各得其所。
❼ 小學數學教師研修計劃如何做一名讓學生最喜歡的老師
風趣:能和學生開的起玩笑,玩的來,但也要塑造威嚴,但不是說讓你表現的高高在上,錯了就是錯了,有時認錯並不讓你威嚴有所失,還會更拉進與學生的距離,都是凡人,孰能無錯
博學:深入淺出,不要照本宣科,有些聰明的學生,理解能力很強,人家看了書都會了,人家就覺得聽不聽都無所謂;有些學生呢就是笨了點,無法理解那些什麼建築工程之類太書面的東西,也可能想多了點,在這個年齡段,沒接觸這方面的東西,就沒法理解,就要說些他們見過,接觸過,這些知識會在哪個領域會用到,多學多得,技多不怕,有些學生誤信家長的,說讀書沒用,你要讓他們認識學到的知識都是有用的,不要說什麼以後畢業什麼的,那太遠了,人都是活在當下,活學活用
做到一視同仁:不要因為這個學習好,家庭背景好什麼的,就對他好,那樣只會讓學生看不起,差生都是有原因的,有些是教學方式導致的,有些是家庭原因,有些因為周圍環境等等不論怎麼樣,都是你的學生,要做到公平公正。
尊重: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不要看人小,就是因為小,才更要得到認可。
做為學生他們並不知道學習對他們的重要性,因為他們都沒有經歷過,就要讓他們認識到,只要他們清楚了,他們才會自己努力,就像他們喜歡玩,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玩了就會開心。強制性的壓迫,那隻是下下策。希望能幫到你
❽ 提交小學數學研修成果,包括經過修改後的教學設計方案、修改說明和研修過程表格,那個高手幫幫我,謝謝!
教案?
❾ 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輕松有效研修總結
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輕松有效研修總結
經過這段時間在「同一片藍天」工作室的學習,我更加認識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性。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數學煥發強大的生命力?
一、創設良好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掌握知識和獲取技能的主要動因是——良好的情境。」《數學課程標准》在「課程實施建議」中也明確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現代教學論認為: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教學中,只有創設條件,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空間,學習效果才能得到增強。
在情境中創設懸念,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創設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打開思維的閘門,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學「0表示沒有的意義」時,我有意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啟發學生參與,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以極高的熱情投入新知的探求過程。上課開始,用課件播放五顏六色的氣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後拿來氣球和學生一起玩放飛氣球的游戲:每次放飛一個,每放一次問學生手裡還有幾個氣球,把手中的最後一個也放飛了,手中沒有氣球了,還能用前面所學的5以內數來表示嗎?怎麼辦?該用什麼數字來表示呢?這樣,通過安排兒童非常熟悉,非常喜愛的放飛氣球的游戲,並在游戲過程中提出問題,從有與無的對比中,突出「一個也沒有,用什麼表示呢?」自然地將0表示沒有的意義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增加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系,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會成為負擔,而會成為一種執著的追求;有了興趣,學生才會去積極探索,才能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變苦為樂。實踐證明,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形象,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數學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而學生學習過程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因此,數學課堂教學應該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只需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引導和點撥。
例如教《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時,首先通過學生投票統計並提出問題:「喜歡籃球的有11人,喜歡足球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20人。「對嗎?」教師輕輕的一句追問,立即激起了學生的思考。原來直接用加法求總數的簡單問題遭遇了新的情況,學生開始關注信息之間的關系,產生整理雜亂信息的必要。這時,放手讓學生整理學號,當學生調整學號時把既喜歡籃球又喜歡足球的放在中間,老師提問:「這里有16張學號卡,究竟是幾個人呢?」學生馬上想到可以把重復的學號疊在一起或乾脆拿掉一張,老師再次引導:「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人家一眼看出:喜歡籃球的有幾人,喜歡足球的有幾人,兩種都喜歡的有幾人?」通過討論學生覺得可以用筆圈一圈,於是韋恩圖自然生成了。教師又巧妙地再次組織如下活動:「如果讓你上來貼,你會把學號貼在圖上的哪一部分?為什麼?」通過這個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韋恩圖,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李老師做到該讓學生研究時放手給學生研究,不需要的地方決不浪費時間,從容不迫的巧妙引導大大提高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三、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不斷更新,我們的教育技術也隨之現代化,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代替了傳統教育的小黑板、掛圖等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由「靜」變「動」,這是教育的進步。應該說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與常規教學手段相比有其獨特的優勢。在公開教學的時候,有些教師為了追求一種時髦,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花俏,在課堂上,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其實並沒有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真正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思維程度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到恰到好處,這樣才能發揮其優勢和特長,才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一年級小朋友在學生求「被減數」的「解決問題」時,應該說此類問題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說屬於逆向思維的問題,學生總是定勢地習慣地運用順向思維來思考和解決,由於一年級的小朋友的口算比較簡單,學生總能一下子把答案口算出來,然後把答案帶入算式中進行列式計算。例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學校體育室有一些籃球,被小朋友借走8個,還剩7個,學校體育室原來有多少個?一些後進生,遇到這樣的題目總是用列式為15-8=7(個)。這部分學生根本沒有對此類問題的結構以及所求問題與已知條件之間的關系進行理解,為幫助這部分學生扭轉思維上定勢,我製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來幫助學生理解,運用多媒體課件中「動」的畫面來幫助思考「原來」、「借走」和「剩下」三者之間的關系。多媒體課件首先出示一個體育室(沒有標明原來一共有多少個籃球)情景,教師此時問:「體育室原來一共有多少個籃球你們知道嗎?」「不知道。」此時課件動態演示借走8個,此時教師又問:「是從哪兒借走的?」「從原來裡面借走的。」當借走8個演示完後,課件演示出體育室還剩下7個,此時教師追問:「這時你們知道體育室原來一共有多少個籃球嗎?」學生異口同聲:「15個。」「你們怎麼知道的?」一位學生在下面插話:「把借走的8個籃球再還給它就知道了。」這時課件演示借走的8個又回到原來的體育室里,教師問到:「那你們說說要求原來有多少個籃球,怎樣算呢?」學生看著課件的演示過程立刻回答到:「把借走的和剩下的加起來。」在這樣的解決數學問題中巧妙的運用現代教育手段,不僅幫助了學生理解了此類問題的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也有利地促進學生積極的思維,使教學難點得到很好的解決,從而發揮了現代教育手段的優勢和作用。
四、建立師生互動關系,提高課堂有效性
和諧的氣氛,是教育教學中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愉快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知識創新的重要條件。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勇於探索的創新意識得到激活,從而把教和學緊密結合成一個整體。而教學活動中的學習氣氛是教師培養起來的,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於維持學生的興趣和注意至關重要。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態度,雙方情感的協調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關系,需要以教師自身積極情感的建立為基礎,以此來感染和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
課堂上,教師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強化,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說一些肯定和鼓勵的話。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學生的錯誤反應,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數學課堂上,應當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揚性、鼓勵性、激勵性和幽默風趣性的語言來鼓舞推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計算「119+59」這道題,教師可問:「這題要簡便計算,誰會?」當學生紛紛舉手時,說:「那就試試,還要看誰的方法多、妙。」當學生列舉了很多種方法時,立即肯定:「你們真能幹,找出這么多不同的方法。」對待經常回答問題出色卻一時沒說對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體態語言,眼睛稍微瞪期待性的直視他:「是這樣嗎?」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傷自尊心。對於差一些的孩子,只要有勇氣舉手,即使回答出人意料時,教師還要大加贊賞。如此一來,課堂上用美的語言對學生進行熏陶,是對學生的信任,對促進學生展示自已的能量有神廳的功能,更能有效促進課堂氣氛圍的融洽。課後,教師應該與每一位學生進行個人的、積極的交流,針對他們的作業內容、完成方式等說一些支持的話,並認真傾聽和接受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不要只注意個別的學生。
教學實踐證明,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對教學而言,師生關系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與學的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凸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尊重學生人格,熱愛每一個學生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起分享理解,體驗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應該說師生是平等的,教師只是與孩子們共同參與學習、進步、成長中的首席代表。我們強調這些,也真是新課程目標所十分期待的。
總之,我們要從課堂的有效教學出發,從學生的自身發展出發,合理運用和安排各種教學手段與環節,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更加賦有實效性,才能煥發出新課程理念在常態下的小學數學課堂的指導作用,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育人質量,使學生在有效的數學課堂中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能力,發展了素質。
❿ 小學數學教師校本研修自我總結 的文章
去網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