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政府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的舉措有哪些
科技成果轉化獎勵制度
第1條 目的
為提高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激發科研潛能,根據公司技術中心的工作實際,制定本公司技術中心科技成果轉化獎勵制度。
② 下列對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描述不正確的是
摘要 激勵理論包含有豐富的內容,無法通過三言兩語解釋清楚其中的內涵,因此,本研究不去探討純粹的、一般意義上的激勵理論,而是有選擇性地說明該理論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應用,揭示和描述激勵機制與科技成果轉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和作用形式。
③ 為什麼要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組織實施與激勵獎勵制度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和《省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有關規定。為使企業發展更具有生機和活力,用科技創新全面提升公司的品牌優勢,並使科技創新成為全體員工的自覺行動,以實現公司的發展目標。
④ 基於激勵理論的科技成果轉化研究現狀
激勵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凡是能夠對科技成果轉化起積極作用的政策法規都具有激勵的作用,但縱觀國內學者的觀點,基於激勵理論提出的關於科技成果轉化的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改革利益分配機制,有效激勵科研人員
郭莉(2010)等學者均承認利益分配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由於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目前國家對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利益分配規定過於原則,缺乏可操作性。
蔣文、謝清(2010)指出由於一些科研機構擔心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會影響到教學、流失國有資產,因此在制定分配政策時,主要強調本單位的利益而忽略了科研人員的勞動,影響了科研人員從事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建議在平衡好科研機構和個人利益的前提下,盡可能體現科研與推廣人員的勞動與貢獻。如:建立科學的考核制度,將技術成果的應用價值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效益進行量化並在科研人員的年終考核、職稱評定、晉級等方面予以體現;或在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的各個環節根據科研人員和推廣人員的貢獻,制定相應的優惠和獎勵政策;亦可鼓勵科研人員利用閑暇時間從事研發、創辦科技企業、到企業兼職等。
李艷軍等人(1996)認為科研機構內部對成果轉化利益的分配沒有體現向個人傾斜的原則,不足以彌補科研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機會成本,建議把科技成果轉化、開發的績效納入學校各種獎勵、住房分配、職稱評定的條件范圍;調整科研機構內部對成果開發利益的分配比例,科研院所應適當減少提留比例並將部分提留返還課題組,一方面可以保證成果直接研製推廣者的獲利水平,另一方面也為成果繼續研究和開發提供經費來源;探索出一套以利益分配關系為核心的科研機構附屬企業的最佳管理模式,促進其快速發展。
馮振珉、胡元清(2006)認為目前政府關於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利益分配政策和法律比較滯後,科研機構也很少將科技成果轉化直接與利益分配掛鉤,影響了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建議科研機構可以按照國家和當地政府的政策,結合單位實際情況,制定各種開放、優惠政策。如:盡量提高科研工作者及科技成果轉化參與者的利益比例;擁有科技成果或具有從事科技咨詢資格的科研人員可以在一定年限內帶薪離崗創辦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學科性公司、科技咨詢公司等;有能力的科研人員可以在完成本職工作任務的同時去科技成果轉化的單位兼職;把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益與科研人員及科技管理人員的工資、獎金、福利等掛鉤,科研人員和教師的課題結余經費可以作為他們創辦科技型企業、投資其他科技成果轉化公司的資金等,以擴大自主支配許可權。
從以上的觀點中可以看出,國內學者關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利益分配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把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益與科研人員的年終考核、職稱評定、晉級等掛鉤。②盡量提高科研工作者及科技成果轉化參與者的利益比例。③鼓勵擁有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員可以在一定年限內帶薪離崗創辦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學科性公司。④鼓勵有能力的科研人員可以在完成本職工作任務的同時去科技成果轉化的單位兼職等。
(二)建立有效的科技創新人才激勵機制
對於人才的激勵方式,國內學者的意見普遍一致,就是要綜合採用物質激勵和非物質激勵相結合的方式。
曹明亮(2011)認為科學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體現出了參與科技轉化工作人員的成效,他們的付出不僅需要得到社會的承認與尊重,還應給予一定獎勵。如果僅側重精神獎勵而缺乏物質激勵,會使科技成果轉化失去原動力,建議設立專門的科研獎勵基金,對科研活動盡可能地提供相關的物質保障。范道勝(1997)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認為國家設立科技成果推廣獎,各部委、省市設立相應的推廣類獎,可以引導全社會注重和加強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科技成果推廣獎應主要獎勵直接從事成果推廣應用、開發轉化的人員。同時,將獲得科技成果推廣獎的數量等級和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情況作為對科研院所進行評估以及下一輪科研立項的主要依據,特別是要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工程中心掛鉤。
楊蘭蓉等人(2006)認為在獲獎項目成果推廣應用中,科技人才激勵機制的不完善。提出將科研院所和高校中的科技人才分為研發人才和推廣人才,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激勵體系。對於研發人才,實行「基本收入+風險收入」的激勵管理模式,讓他們參與企業利潤分配的部分,保障研發人才的利益,激發他們對市場需求的關注;對於推廣人才,則採取「基本收入+提成+職務消費」的激勵管理模式,來提高推廣人才的工作熱情。
萬華(2003)則從具體的激勵方式出發,指出為使科技成果得以產業化,可以對科技創新人才採取兩種激勵方式:一種是產權激勵,就是以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作為系統對其內在的創新人才就其能力和貢獻大小進行量化,以技術入股的方式,發揮科技創新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快成果孵化工作。另一種是期權激勵,根據未來實際工作的貢獻大小,給予科技創新人才期權(或虛擬期權)激勵,以更好地吸納和留住優秀人才,減少優秀人才的跳槽。
(三)健全技術市場,為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搭建良好的平台
根據激勵理論,市場力量是科技成果產生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動力源泉(肖龍階,陳愛江,2007),但是市場激勵又依賴於技術市場的良性運行。因此,針對如何健全技術市場,學者們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趙正洲、李瑋(2012)認為我國的技術市場發育很不成熟,使得科技成果轉化的信息供給與需求的傳輸渠道沒有建立或健全。要按照「科學、高效、開放、共享」的原則,建立和健全全國或區域技術市場信息交流平台,促進科技成果與技術信息的及時、准確、高效流通。要按照獨立法人的屬性、條件和程序,建立和健全全國或區域技術市場中介服務組織,強化技術市場中介服務組織的功能與作用。
游文明等人(2004)則從產學研合作的角度出發,認為企業或學研機構可以通過科技成果孵化器、企業技術(科研)中心、校辦科技產業、院所辦科技產業或者以產權為紐帶合作建立股份合作制企業等方式,在組建企業內部建立一個技術市場,促使資金和技術等資源圍繞全部各方有效需求進行整合,降低科技成果的交易成本。
(四)創新管理制度,為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有力保障
由於市場機制的激勵作用是有限的,需要藉助政府行為來發揮宏觀調控職能,以保護科技成果轉化人員的「利他」動機。關於如何為成果轉化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主要有下列看法。
觀點一:建立和健全有利於成果轉化的評價考核體系。何先美等人(2010)認為我國的科技評價體制存在偏差,承擔國家重大計劃、獲國家獎、SCI論文等是考核教師的重要指標,這使從事應用研究的教師常處於不利地位,極大地影響了優秀的科研人員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建議對不同性質的教師實行分類指導:從事基礎研究的教師,考核其論文發表及引用情況;從事技術研究開發的教師,重點考核其承擔課題及成果的產業化應用情況,並在成果產業化後的利益分配上向教師傾斜。
觀點二:制定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財政激勵政策。劉強等人(1998)認為目前在成果轉化中存在一個普遍性問題是企業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不願過早參與成果的孵化,唯恐投入失敗。因此,各級政府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有效地制定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財政激勵政策,如:對企業在研究開發方面投入實施優惠利率,對實行產業化後的高新技術產品減免、返退稅收等。
觀點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郭莉(2010)認為知識產權保護是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獲勝的重要途徑,但目前,科研工作者知識產權意識普遍較淡薄。因此,應該加強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培訓和宣傳,提高領導、管理層以及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意識,同時,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格執行《專利法》,保護企業和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陳俊(2005)也指出,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特別是專利保護所達到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需要檢視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之不足,對職務發明成果原始權利人的歸屬、專利申請人的資格、科技轉化收益、受獎勵權、技術入股等問題,對自主知識產權以及商業秘密的保護,做出立法完善。
觀點四:推動產學研合作。周玉玲(2007)認為我國政府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鼓勵大學和企業合作。政府要加強組織管理職能,在高校與企業之間搭橋鋪路,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起以「政府支持、依託大學、市場機制、企業運作」的運行機制,把政府、企業、高校緊密而有效地聯系在一起,有力地促進官、產、學、研的互動鏈接。
⑤ 激勵理論與科技成果轉化
激勵理論包含有豐富的內容,無法通過三言兩語解釋清楚其中的內涵,因此,本研究不去探討純粹的、一般意義上的激勵理論,而是有選擇性地說明該理論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應用,揭示和描述激勵機制與科技成果轉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和作用形式。
(一)激勵的動機與科技成果轉化
按照激勵理論的觀點,激勵機制是組織者為了使組織成員的行為與其目標相容,並充分發揮每個成員的潛能而執行的一種制度框架。它是通過一系列具體的組織行為規范和根據組織成員生存與發展需求、價值觀等而設計的獎懲制度來運轉。激勵是組織對其成員而言的。據西方經濟學對人的經濟行為的基本假設,組織成員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動機是自利,因此,自利准則也就成為激勵的支撐點。
通常認為,自利的直接目標是實現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自我利益中第一優先考慮的是金錢利益和物質利益,這一動機被稱為組織成員的享樂主義動機。但是,除此之外,創新過程中自利的表現形式還具有社會、文化和科技成果轉化參與者個性方面的烙痕。比如,對於一些企業家來說,當其成功以後,一般就不再只是熱衷於金錢所帶來的享受,特別是物質方面的享受,這些人的行為或其他活動的動機可分為3種類型。第一類,存在一種夢想和意志,希望通過商業或工業上的成功獲得社會名望。第二類,存在有政府的意志和戰斗的沖動。第三類,以創造和冒險為樂趣。經濟學家熊彼特把這3類動機歸類為非享樂主義,與享樂主義類型的動機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我國學者張靜波、齊建國認為非享樂主義的動機還有第四類,即作為組織成員,甚至是作為一個人應該對人類負有責任,具有一種使命,為了讓人類或自己的組織能夠生活得更好,自己應該為改變現狀作出貢獻。對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人員來說,就常具備這一類動機,他們的喜悅不是為了物質方面的享受,而是來源於盡到了責任,是對自己精神寄託或說是價值實現感到欣慰。但是這種動機的長期保持是有條件的,就是這些人的生活和進行技術創新及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條件需要得以保障。否則,他們努力換來的成果就不符合他們最初的設想——給組織的全體成員帶來好處,這種動機便會消失。因此,這就要求組織,大到國家,小到企業,為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員提供一個良好的組織環境,以保持他們這種「利他」主義動機。
(二)激勵的類型與科技成果轉化
激勵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人的自利為激勵物的物質型激勵,另一類是以人的精神動機為激勵物的精神型激勵。在現實中,純粹的物質型激勵或純粹的精神型激勵是不存在的,總是以混合的形式出現。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物質型激勵總是居於主導地位。原因在於:首先,精神需要通常是建立在作為自然人的生理和生存上的物質需要已經得到基本滿足的基礎上。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人員相關人員只有在物質生活條件允許其不首先考慮物質需要的情況下,才會去追求精神上的需要。其次,社會環境決定了一般人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在市場經濟制度下,物質財富的多少往往成為衡量成功的尺度,即使最基本的物質需要已經得到滿足,還是會有擁有更多財富的榜樣可攀比,自然會產生高一層次的物質需要。再次,對於具有非享樂主義動機的科技成果轉化人員來講,在精神型激勵涵蓋的范圍內,他們關心的焦點在於如何創新及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因而對他們最佳的激勵莫過於提供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而這樣的激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在組織創新和進行創新投入的同時就已經完成了。這樣一來,就多多少少地掩蓋了物質型激勵的重要性,同時更加突出了精神型激勵的存在(張靜波,齊建國,1995)。但是,物質型激勵佔主導地位,並不意味著精神型激勵就不存在了,相反,恰恰說明它總是伴隨著物質型激勵發揮著作用,其激勵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精神型激勵應該是通過觀察社會環境,了解組織成員的需求後得出的理性選擇。因此,我們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不應只強調物質型激勵和精神型激勵的某一方面,而是要讓兩類激勵共同發揮作用。
(三)激勵機制與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是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是在三個方面的直接參與和協調下實現的:市場、企業和國家。企業或其他具有企業性質的機構是激勵的接受者,它所受到的激勵來自於市場和國家——激勵的發出者。
1.市場激勵與科技成果轉化
市場分為競爭和壟斷兩種情形,競爭是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最重要激勵。生產要素價格的變動是來自市場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動力之一。生產要素的價格上升是對企業利潤最直接的威脅,要使企業的利潤不受影響,只能節約這種要素的價格,或隨要素價格上升的同時提高產品價格,但是價格的上升對應的是需求的下降,還是會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威脅。因此,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必然會刺激企業對應用新技術的需求,以更經濟的使用某一變得昂貴的生產要素。其次,追求企業的獨特性也是來自市場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動力之一。「如果一種技術創新成果的應用能夠導致更低的成本或別具一格,並具有能夠防止被其他企業模仿,它就可以增強競爭優勢」(邁克爾·波特)。企業總希望採用一些手段讓自己區別於其他企業,改變銷售的渠道,擴大市場的銷售范圍,只要能使自己別具一格,就可能成為技術創新的對象。
可見,市場激勵是從市場角度,通過市場價格機制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來激勵企業應用新技術從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由於市場機制是企業一切活動的檢驗標准和評價指標,因此,讓市場的競爭機制來體現風險與收益的關系,這樣對企業的技術創新也是一種內在的推動(周序紅,肖丕楚,2003)。
2.政府激勵與科技成果轉化
政府作為國家的代表,擔負著加快國家整體技術創新的使命,它總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政策、法律、法規來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和方向。政府的干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間接干預為主,這種影響力所產生的激勵作用表現在兩個方向:一為正向激勵,即實行鼓勵性的政策加以促進,如:科技政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和部分與之重疊的產業政策。二為逆向激勵,主要是通過制定法律、法規,用以進行技術管制,把技術發展帶來的不良後果限定在某個限度下。政府的政策選擇總是指向最能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領域,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就成為政策傾斜、大力推進的重點。實際上,企業的規模也與科技成果轉化存在一定的關系。小企業結構簡單,創新的效益、企業的前途與每個創新者的個人利益直接掛鉤,激勵作用就明顯。由於規模小,小企業對市場信息變化的反應更為靈敏,同時能夠更容易地接受新技術而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主力軍。因此,國家應該重視對中小企業採取各種方式給予支持,積極推動中小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中作出貢獻(張靜波,齊建國,1995)。
可以看出,政府激勵是從外在的制度建設、政府行為角度出發來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由於科技成果自身的特點,可能產生創新的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稱性,因此,有必要通過一種制度的保證,防止技術的外溢性,保證創新者的利益。
⑥ 國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總結
國外科技成果轉化通常涉及4 大機制,即投入機制、合作機制、市場機制和專保障機制。這4個機制在實屬際運行過程中並不是獨立進行的,而是相互促進、相互聯系的有機統一體(圖4-3)。
首先,投入機制是合作機制、市場機制和保障機制的前提,沒有投入機制在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面的投入,其他3種機制就無法維持最基本的運轉。反過來,其他3種機制的良性運轉又對投入方式、投入方向、投入主體及投入結構等狀況給予反饋,保證了投入機制的支持作用。其次,市場機制貫穿於整個科技成果轉化過程,通過傳遞信息、提供咨詢服務等方式為合作機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並且通過合作機制的反饋信息,不斷地完善自身建設。最後,保障機制通過政策法律的完善、基礎條件的建設,為其他3個機制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得合作和服務圍繞科技成果轉化的目標順利展開,反過來其他3個機制對於保障機制的反饋能夠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有悖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一些政策和做法。
總之,4種機制相互聯系,形成了一個閉合的路線,為我國改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
圖4-3 4 種機制間的相互關系
⑦ 如何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
《實施意見》提出「健全完善技術入股、股權期權激勵、分紅獎勵等激勵政策,允許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的科研人員、高技能人才參與技術入股」。這是對去年省委、省政府《關於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激勵人才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的意見》有關激勵政策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周昊表示,正在重新制定的《黑龍江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將運用國家實行科技成果管理改革試點的成功經驗,全面改革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管理,調動單位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比如:利用財政資金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和國有企業轉化科技成果所獲得的收入全部留歸本單位,在對完成、轉化職務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和報酬後,主要用於科學技術研究開發與成果轉化等相關工作。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後,由科技成果完成單位對完成、轉化該項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和報酬。科技成果完成單位可規定或與科技人員約定獎勵和報酬的方式、數額和時限。周昊說,一方面,對科技成果轉化收入的用途作了規定,另一方面,兼顧單位的自主性,促使單位合理利用留歸本單位的轉化收入,服務於科研開發及成果轉化工作。
周昊說,關於高校、科研院所領導人員科技成果轉化取酬,將體現市場經濟條件下「約定優先」的原則,維護單位和科技人員雙方在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中的合法權益。比如,利用財政資金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等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的正職領導是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或對科技成果轉化做出重要貢獻的,可獲得現金獎勵;以科研工作為主的副職可以獲得現金獎勵或股權激勵;其他以科研工作為主的管理人員,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審批後,可在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兼職,獲得一定的現金獎勵或股權激勵。
《實施意見》明確「繼續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改革,實行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職務成果知識產權由所在單位和發明人共有」。周昊認為,「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核心內容是職務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由職務發明人和單位共同所有。具體實現路徑有兩個:既有職務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的分割確權以及新知識產權的共同申請。周昊說,根據國家及我省有關政策,我省應大力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科技成果轉化實體。省政府計劃要調整現有行業和地方的科研機構,充實企業研發力量,要與駐省央企、中直研究開發機構探索二級、三級單位的多元股權合作機制。深化以生產經營活動為主的研究開發機構市場化改革,做好研究開發機構與資本市場有效對接,鼓勵實行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試點,鼓勵並支持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將現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儀器設備等固定資產,以及科技成果等無形資產的所有權或使用權入股組建科技成果轉化實體。
《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業建設15個省級中試中心,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所謂中試,就是將科研成果先小規模的進行實驗性生產,成熟以後再到工廠生產線實現大規模生產。任何一項科研成果的轉化,中試是必經階段。時澤遠說,要注重做好「抓兩頭帶中間」。抓兩頭:就是一頭抓成果研發培育,另一頭抓成果產業化,在這兩個方面我省一直支持力度較大。帶中間:即是抓中試中心建設,這方面的支持還要加大力度。所以,為進一步提升我省的自主創新能力,要加快科技成果的培育、轉化和產業化,將依託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省級中試中心。具體將通過有效整合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和儀器設備的科技資源,建設省重點實驗室,以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利用先進的科研裝備,突破重大科技關鍵技術瓶頸。將依託科技型企業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接和熟化大學和院所的科技成果,對科研成果進行系統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開發,為企業規模生產提供成熟配套的技術工藝、技術裝備和技術標准,不斷推出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系列新產品,實現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和產業化。將以企業創新需求為導向,以院士及其團隊為核心,包括院士助手和學生,聯合搭建進行科學技術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高層次科技創新平台,研究行業和企業發展中的重大關鍵性和共性技術問題,為產業整體技術的提升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⑧ 建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新機制
就目前而言,國土資源行業的科技成果轉化處於分散、自發的狀態,科技人員對成果轉化尚未形成重視,缺乏政策法規來保證科技成果轉化的順利進行。因此,建議主管部門通過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辦法」,對項目立項、經費核算與籌集等進行規范,並從激勵科技人員參加成果轉化過程出發,將知識產權的歸屬、科研人員的收益分配等問題進行明確,制定可操作的方案,同時還需明確對高校、科研院所向企業轉移科技成果給予獎勵,調動其參加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其次,成立多層次、功能明確的成果轉化管理機構,形成自上而下的運行機制,推動有計劃、有目的的大規模成果轉化與推廣。國土資源部、省(市)國土資源廳、重點科研院所、實力雄厚的大學、各類重點實驗室分別設立技術轉化辦公室或辦事處,負責對科技成果的管理,每年制定成果轉化計劃,承擔科技成果轉化的跟蹤研究。同時,這些辦公室應建立成果轉化信息網,發布科技機構的技術轉化與合作項目,將研究成果迅速推向企業;負責科技機構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提供技術咨詢,進行信息交流,將實驗室研究成果與各級地方政府和企業相連,同時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需求反饋到相關的實驗室,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溝通的橋梁。通過這樣的溝通,將科技成果與市場更好地結合,從而加速國家資助的研究成果向國民經濟滲透。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可以由上級單位解決經費,同時,管理人員收入要與其績效掛鉤。
第三,建立成果轉化專項引導社會資金的投入模式,加強對有限的經費進行有效的分配,集中在政府政策和戰略確定的、具有前景的項目和領域,使有限的財力得到最大效力的發揮。同時注重對科技成果轉化做得好的高校適當地給予經費支持;對於企業來說,政府可以通過無償資助的形式支持企業進行小試和中試,效果好的可以引入社會資金。這樣,通過專項資金的引導,吸引撬動社會資金進行介入,以期實現規模化的成果應用。
⑨ 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享受的獎勵形式有哪些
這個得根抄據各個地區的政策襲而表現形式不同,最典型的就是現金獎勵,按科技成果轉化總費用的百分比給予科技人員或者企業現金獎勵,根據試行的新政策,獎勵比例最低仍為20%,但以單位和個人之間的約定優先。比較「推薦」的比例達到65%至70%,即三分之二左右,而在一些地方最高比例已達99%。想要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科易網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