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國外稅制研究成果

國外稅制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17 22:18:24

Ⅰ 國內外對企業合理避稅的研究現狀,200

(一)國外的研究情況 關於避稅問題,國外的經濟學、法學等學科都有專門研究。經濟學界通常從財政收入減少的效果角度考慮,將稅收逃、避問題合並研究,如Seldon.A.(1979)、Cross.R.,Shaw.G.K.(1982)。公認較早開始系統全面研究避稅的是著名的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 E. 斯蒂格里茨的《避稅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Tax Avoidance),該文全面概括了避稅的一般准則,運用一般均衡的方法分析了避稅的經濟效應,描繪了一系列減輕參與交易各方總稅收負擔的避稅方案,並提出了稅收制度改革的建議。該文奠定了經濟學家研究避稅問題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方法。此外,也有經濟學人對納稅人避稅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如Erich Kirchler(1999), Henry Ohlsson(2007);有應用經濟學博士論文研究跨國公司的避稅問題,如Sonja Lynne Oihoft(1999);還有博士論文研究測定公司避稅問題的模型,如Joel M. DiCicco(2003)。綜觀經濟學關於避稅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多著眼於避稅的成因、經濟效應的分析,相關研究為避稅的界定及法律規制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證數據,也為相關問題的法律經濟學分析指明了路徑和方法。 國外法學界關於避稅的研究,雖然因各國實踐和法律文化差異而有不同,但都側重以下兩方面內容:一是對避稅現象存在運行的描述、分析,包括對避稅現象的抽象概括、因果分析和法律評價以及法經濟學分析等,如David A. Weisbach(2002)、Chin-Chin Yap(2006)、金子宏(1989);二是對避稅法律規制措施的研究,如從法治的視角分析避稅的一般規制條款(Kunstmann Rioseco,Matias(2004) ),從公司責任角度看避稅的一般規制條款(Judith Freedman(2003));英美避稅規則的比較研究如A.W. Granwell & Sarah S. McGonigle(2006),維克多·瑟仁伊(2006),避稅的解釋規則研究,如Brian Galle1(2005)。 (二)我國的研究現狀 我國大陸學者對避稅問題(包括「避稅」、「逃避稅」)的研究文章數量不少。檢索CNKI系列資料庫1979年至2008年的相關文章,以 「避稅」為主題詞,共檢索有1 527條(其中博士論文3篇,碩式論文59條);以「稅收規避」為主題,相關文章有4條;以「稅收籌劃」為主題,相關文章2 226條。 ① 從文章的內容看,圍繞我國1994年稅制改革與2004年始的新一輪稅制改革,分別有兩輪研究熱潮: 第一輪研究熱潮主要以稅務機關工作人員關於外國反避稅制度的零星介紹為主,因為我國避稅實踐及其法律規制制度的欠缺,研究者從實務角度,意圖通過對國外製度的學習獲取相關知識。如孫慶瑞、邱菊《國外反避稅措施的啟迪》(《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1994),熊勇立、 周汪麗《加拿大反避稅措施簡介》(《安徽稅務》 1997),胡俊生、 周禮華《國外反避稅措施的簡介》(《上海財稅》,1994),漆秀嵐《美國和西歐主要國家的反避稅措施》(《國際貿易》,1995)等。隨我國新稅制逐步建立健全,外商投資的深入,避稅與反避稅問題首先在國際稅收領域突顯,迫切要求理論上對相關問題作出解答。此後,有稅法學者撰文進行一般理論的探討,但是絕大部分文章都以概念辨析、性質界定、成因分析為主,而且多局限大陸法系國家相關問題的介紹。其中張守文的《稅收逃避與規制》(《稅務研究》2002)和劉劍文、丁一的《避稅之法理新探》(《涉外稅務》2003)兩篇文章,對避稅的概念、性質、法律評價及法律選擇等進行了較全面的法理分析。 伴隨新一輪稅制改革的推進,稅收實務部門與財政經濟學人集中於國際避稅方式與我國反避稅措施的研究,如鄭力堅、馬哲的《國際避稅的方式及反避稅措施》(《稅務研究》,2005),郭宏、朱祥林的《新形勢下的國際避稅與反避稅》(《經濟研究參考》,2005 ), 印中華、田明華的《外資企業國際避稅與中國的對策》(《世界經濟研究》,2005)。也有學者對避稅進行經濟分析並提出政策建議,如曲順蘭、鄭華章的《避稅的經濟分析及反避稅政策選擇》(《涉外稅務》,2006),劉怡《避稅與反避稅的三維視角》(《涉外稅務》,2006)。

Ⅱ 朱為群的研究成果

出版著作
稅法學(參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1
審計師專業知識必備(參編),中國審計出版社1992
預算理論與實務(主編),中國發展出版社 1992
涉外稅收理論與實務(參編),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 1992
中國稅制(參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3
新稅法實用手冊(參編),上海三聯書店 1993
當代中國經濟大辭庫(分篇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3
稅收學教程(與胡怡建合著),上海三聯書店 1994
發展中國家城市財政學(參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5
稅收學(參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
稅收學(與胡怡建/劉小兵合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9
稅法(注冊稅務師考試指南)(主編),上海財大出版社 1999
中國預算體制重構-理論分析與制度設計(合著),上海財大出版社 2000
消費課稅的經濟分析(獨著),上海財大出版社 2001
公共財政管理(合著),上海財大出版社 2001
中國財政發展報告(合著),上海財大出版社 2001
中國財政發展報告(合著),上海財大出版社2002
中國稅制教程(獨著),上海財大出版社 2003
稅法(注冊會計師全國統考輔導用書·無師自通)(主編),上海財大出版社2003
中國財政發展報告(合著),上海財大出版社2003
街道財政管理(主編),上海財大出版社2004
稅法(注冊會計師全國統考輔導用書·夢想成真)(主編),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4
中國財政發展報告(主編),上海財大出版社 2004
稅法(注冊會計師全國統考輔導用書·夢想成真)(主編),人民出版社 2005
稅法學(獨著),立信會計出版社2005
中國財政發展報告(合著),上海財大出版社2005
稅法(注冊會計師全國統考輔導用書·夢想成真)(主編),人民出版社2006
稅法學(修訂版),立信會計出版社2007
稅法(注冊會計師全國統考輔導用書·夢想成真)(主編),人民出版社2007
中國財政發展報告(合著),上海財大出版社2008
稅法(注冊會計師全國統考輔導用書·夢想成真)(主編),人民出版社2007
中國三農政策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稅法(注冊會計師全國統考輔導用書·夢想成真)(主編),人民出版社2008
稅法(注冊會計師全國統考輔導用書·夢想成真)(主編),人民出版社2009
組織行為學經典文獻(主要譯、校者),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發表論文
1. 1991.01 國外發展旅遊業的財稅政策,《外國經濟與管理》
2. 1992.09 涉外土地使用的財稅對策,《稅務》
3. 1992.09 關於涉外土地使用財稅對策的幾點思考,《外國經濟與管理》
4. 1994.07 我國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的比較分析,《外國經濟與管理》
5. 1996.04 試論增值稅的偏差及其糾正,《財經研究》
6. 1997.03 我國城市街道財政建設若干問題探討,《財經研究》
7. 1999.01 稅收與經濟效率的理論探討,《世界經濟文匯》
8. 2000.05 論加強公共財政管理的控制機制,《浙江財稅與會計》
9. 2001.06 國外現金流量稅研究情況介紹,《稅務研究》
10. 2002.03 公共管理學科建設若干問題探討,《財經高教研究》
11. 2002.11 捐贈的稅收政策效應分析,《財政研究》
12. 2003.02 奢侈品消費稅初探,《上海財稅》
13. 2003.01 OECD倡導的良好稅收管理的原則,《浙江稅務》
14. 2004.09 稅收制度設計中的簡單透明原則分析,《現代財經》
15. 2004.09 關於將增值稅起征點改為免徵額的探討,《稅務研究》
16. 2005.03 企業所得稅制的若干政策規范問題探討,《財政研究》
17. 2006.12 公共安全服務模式的經濟分析,《財政經濟評論》
18. 2006.07 中國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兩稅合一」之趨勢與影響層面,《台灣經濟研究》
19. 2009.03 我國稅基結構優化綜合分析,《財政研究》
20. 2009.05 我國當前稅基問題的成因及影響評價,《稅務研究》
21. 2009.06 中印兩國外資居民企業有效平均稅率估測及分析,《財經研究》
22. 2009.08 對我國房地產稅制改革動因的評析,《涉外稅務》
23. 2009.11 納稅人權利擴展及其在中國的實現,《現代財經》
已完成科研課題
2007年 入世後中國長期稅收政策研究 完成總報告,上海市教委曙光項目 主持人
2003年 海市委決策咨詢項目《世博會與上海新一輪發展研究》,完成《努力營造上海非營利組織發展的有利環境》研究報告 上
2000年 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項目《上海市高等教育成本與效益的實證研究》
1998年 上海市教委曙光項目《重塑我國預算體制的研究》,完成《政府公共預算》研究報告
1991年 財政部資助課題《九十年代發展我國國際旅遊業的財稅政策研究》,完成《國外發展旅遊業的財稅政策》研究報告
1990年 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國民經濟監督系統研究》,完成《稅務監督系統》研究報告

Ⅲ 黃董良的研究成果

(一)主要論文
[1]多稅種所得課稅制度的成因和改革初探,《財政與金融》(人大復印資料)1987年第11期。
[2]試論稅收管理體制改革,《浙江財經學院學報》,1987年第3期。
[3]亞當·斯密與瓦格納稅收原則論比較與啟示,《稅務學習》,1989年第1期。
[4]國內避稅與防治對策初探,《浙江財經學院學報》,1989年第1期。
[5]試論稅收的重疊度與履蓋面,《浙江財經學院學報》,1990年第1期。
[6]略論稅收立法規范化,《中國稅務》,1989年第8期。
[7]初探稅制改革對會計核算的影響,《浙江財稅與會計》,1994年第2期。
[8]稅收成本芻論,《財經論叢》,1991年第1期。
[9]國內避稅與防治對策再探,《財經論叢》,1995年第6期。
[10]稅務會計及其准則問題,《財經論叢》,1996年第6期。
[11]改革我國企業所得課稅制度的策略思考,《浙江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
[12]兩岸所得稅會計之比較,《會計改革問題研究》,中國財經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13]「稅收活動中的尋租問題」,《稅務研究》,2002年第4期;
[14]「我國稅務會計模式的選擇」,《稅務研究》,2002年第8期;
[15]「企業稅收籌劃的目標定位與風險問題探討」,《稅務研究》,2004年第3期;
[16]「資源流動與稅收政策整合」,《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年第1期;
[17]「關於會計誠信討論中若干問題的商榷」,《財務與會計導刊》,2004年第4期;
[18]「兩岸增值稅的比較與評價」,《財經論叢》,2001年第6期;
[19]「英國增值稅會計准則及其借鑒」,《財經論叢》,2002年第3期;
[20]「基於公共財政框架的若干稅收問題探討」,《財經論叢》,2004年第2期;
[21]「農業勞動力轉移與我國農業現代化」,《生產力研究》,2002年第5期;
[22]「財會人員是否創造價值」,《浙江財稅與會計》,2000年第4期;
[23]「稅收籌劃的理論界定與實踐方法」,《浙江財稅與會計》,2001年第1期;
[24]「中小企業稅務籌劃的現狀調查分析」,《浙江財稅與會計》,2001年第12期;
[25]「WTO規則下的中國稅制改革」,《浙江財稅與會計》,2002年第10期;
[26]「會計政策與稅收政策的差異及其影響」,《浙江財稅與會計》,2003年第5期;
[27]「關於會計誠信討論中若干問題的商榷」,《浙江財稅與會計》,2003年第12期;
[28]「基於公共財政框架的若干稅收問題探討」,《財政與稅務》,2004年第7期;
[29]「共同知識、會計信息供求與會計信息質量」,《財經論叢》,2005年第3期;
[30]「所得稅會計准則的國際比較」,《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年第6期。
(二)著作
[1]副主編:稅務管理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
[2]副主編:稅收大辭典,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3]副主編:國家稅收教程,中國財經出版社,1991年1月;
[4]主編:實用稅收檢查,電子工業出版社,1992年3月;
[5]副主編:集體商業財務會計,電子工業出版社,1991年4月;
[6]主編:股份制企業財務會計,浙江大學出版社,1993年2月;
[7]副主編:會計學原理,電子工業出版社,1993年4月;
[8]主編:新編國家稅收,航空工業出版社,1994年1月;
[9]總纂:企業納稅會計,電子工業出版社,1995年11月;
[10] 總纂:稅收政策與企業決策,中國稅務出版社,1997年8月;
[11]主編:《稅務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12月;
[12]副主編:《財務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9月;
[13]副主編:《企業財務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7月;
[14]副主編:《會計誠信與新會計法規(2003)》,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7月;
[15]副主編:《會計基礎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7月;
[16]副主編:《新會計准則·會計制度(2004)》,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7月;
[17]副主編:《小企業會計制度講解》,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8月;
[18]副主編:《新會計准則 會計制度(2005)》,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年5月。
(三)主要完成項目
[1]主持「稅收籌劃與中小企業發展研究」,省社科規劃項目M95D23,2000-2001年;
[2]主持「稅制設計研究」,省社聯項目,1996-2001年;
[3]主持「會計政策與稅收政策的協調機制研究」, 省社聯項目03Z24,2003-2004年;
[4]主持「稅務會計研究」,2004-2005年;
[5]主持「會計誠信問題研究」,2003-2004年;
[6]主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務會計制度研究」,2004-2005年。
(四)獲獎情況
[1]財稅實習基地建設初探,浙江省教委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993年;
[2]實用稅收檢查,國家稅務總局,優秀教材中青年獎,1995年;
[3]新編國家稅收,國家稅務總局,優秀教材成果獎;
[4]企業納稅會計,浙江省教委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996年;
[5]初探稅制改革對會計核算的影響,中國會計學會優秀論文三等獎,1995年;
[6]稅務會計及其准則問題,浙江省會計學會優秀成果一等獎,1997年。

Ⅳ 急求所得稅會計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啊~~~!急死人了!

下面我們就各國發展中小企業的稅收優惠措施作一比較分析。
一、中小企業稅收優惠國際比較
(一)主要發達國家稅收優惠措施一覽
1.普通稅收減免優惠
(1)美國
a.2001年7月1日開始,美國將在今後的10年中減稅1.35萬億美元。到2006年年底,最低所得稅率將從15%降到10%,39.6%的高收入者所得稅稅率要降到35%。
b.美國聯邦公司對來源於國內外的應稅收入按15%~35%的超額累進稅率征稅(不含勞務服務公司所得稅)。也就是說,年應稅收入在5萬美元以下的企業,可享受15%的低稅率。[1]
(2)德國
a.計劃通過漸進式的改革措施在1998~2005年對中小企業實行近150億歐元的稅收減免,其中2001年就為中小企業免除了近80億歐元的稅收。
b.對中小企業實行盈餘核演算法,較之對大企業實行的企業資產比較法更有利於中小企業的發展。
c.企業所得稅最高稅率由過去的47%下降至35%,下限降低到19%,並對周轉額不超過2.5萬馬克的小企業免徵所得稅。
d.對一半以上的中小工業企業免徵營業稅,並將中小企業營業稅起征點從2.5萬馬克提高到了3.25萬馬克。東德地區營業稅起點更是從15萬馬克提高到100萬馬克。
e.在落後地區新建的中小企業可以免交5年的營業稅。[2]
(3)法國
a.2000年9月,宣布將在今後3年中採取一系列減稅措施,減稅總額估計達1200億法郎,涉及個人所得稅、公司稅、汽車印花稅等稅種。
b.員工人數在1500人以下,年營業額在3000萬法郎以下的中小企業減免3年的企業所得稅。
c.在老工業區等重點開發區興辦企業免徵3年的地方稅、公司稅和所得稅,期滿後仍享受50%的稅收優惠。
d.中小企業財產繼承稅可緩交5~10年。
(4)日本
a.對中小企業實行低稅率法人稅,低稅率為22%,而普通法人的稅率為30%。
b.小企業共用的機械設備減征固定資產稅。
c.降低遺產稅稅率水平,以幫助中小企業克服在公司重組等情況下產生的涉及繼承的問題。[3]
2.設備折舊稅收優惠
a.美國推行加速折舊。其中,對試驗研究用機械設備,折舊期限縮短為3年,產業用設備折舊年限減為5年。
b.德國將中小企業折舊率從10%提高到20%。
c.法國採取「期初扣除」(initial dection)這種特別折舊方式,規定對於購買技術開發投資公司(financial innovation companies)股票的投資,可以在期初扣除50%。技術開發融資公司是指經政府批准以研究開發項目融資為特殊目的的公司。對於軟體以及其它符合條件的設備,可按100%在期初扣除。
d.日本中小企業對設備現代化改造實行特別折舊,對新興產業的設備使用期限縮短到4~5年。
3.鼓勵投資的優惠
a.美國鼓勵向小企業投資,降低投資所得稅率。
b.德國對新建的中小企業所消耗完的動產投資,免交50%的所得稅。對中小企業使用內部留存資金進行投資的部分免徵財產稅。
c.法國鼓勵經營者在盈利的情況下轉讓中小企業,在中小企業轉讓時不征稅。而且中小企業員工投資於企業,可部分免交個人所得稅。
d.日本中小企業法人債務在次年不必全部清賬,還可從利潤中提取16%作為積累,用於企業的投資擴張。
4.技術創新開發的優惠
(1)美國
a.對中小企業實行特別的科技稅收優惠。如企業科研經費增長額稅收抵免;推行加速折舊;由地方政府對新興的中小高技術企業減免地方稅收;提前以公司未來的稅收作為政府對企業當前的投資等。
b.鼓勵企業進行科研開發。企業能夠申請研究和試驗費用抵免,抵免額為符合條件研究費用的20%,同時規定,增加試驗研究費用可減稅,對高出企業過去3年研究開發支出平均額的部分減稅25%。
c.鼓勵風險投資。規定美國小企業管理局(SBA,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頒布執照的專門從事風險投資的民營公司,除了可用自籌資金投資外,還被允許向SBA申請軟貸款,這種投資可享受相應的特殊稅收優惠。
(2)法國
a.1983年制定《技術開發投資稅收優惠制度》,主要內容為:凡當年R&D投資額高於前2年平均數(經通貨膨脹調整)的企業,經批准後可免交相當於R&D投資增加額若干比例的企業所得稅,並規定了最高限額(見表1)。
表1 《技術開發投資稅收優惠制度》內容調整情況
時間 可免交相當於R&D 最高限額
投資增加額的比例/% (單位:萬法郎)
1983 25 300
1985 50 500
1988 50 800
1999 50 4000

b.對中小企業以專利形式向創新企業投資的,給予稅收優惠。
c.從1997年起,在預定的產權轉讓尚未發生的情況下,以專利、發明或工業生產技術等無形資產向企業進行投資的投資者,所獲利潤增值部分可延期5年交稅。
(3)日本
a.技術含量高的中小企業所購入或租借的機器設備減免所得稅。
b.信息行業有專門的減稅待遇。包括:增加25%的科研稅務貸款;扣除50%的軟體收入,作為用於軟體開發的免稅儲備金;扣除相當於培訓軟體工程師開支20%和相當於售價2.5%的金額,用作意外損失儲備金;購置用於基礎技術開發的資產,免徵7%的稅金等。
(二)主要發達國家稅收優惠措施分析
綜上所述,美、德、法、日4國的稅收優惠措施很清晰地呈現出以下特點。
1.優惠范圍相當大
諸項措施幾乎貫穿了中小企業創辦、發展、轉讓、對外投資等環節,並涉及了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投資收益所得稅等多個稅種。
2.優惠的針對性強
政府充分認識到了中小企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以及作為弱勢群體本身的脆弱性和生存環境的相對艱難,故針對中小企業競爭力較差、管理成本高、融資難等問題制定政策,使中小企業真正受惠。
3.優惠方式多樣
採取了減免稅、加速折舊、再投資減免、費用扣除、盈虧相抵等多種方式,並且優惠力度大。
4.重視對企業創新和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的支持
鼓勵企業將資金投入到技術研究中去,研製開發科技含量高的新產品和新工藝;對信息、生物、通訊等高新技術中小企業尤其關注。
二、運用稅收優惠發展的借鑒
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登記注冊中小企業為3570萬戶,佔全部注冊企業總數的99%;中小企業產品出口額佔全國出口總額的60%;中小企業提供了約75%的城鎮就業機會,以其佔全部企業48.5%的資產創造69.7%的就業崗位以及同時還為國家創造了43.2%的工商稅收[4]。可見,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需要給予大力扶持和發展。
雖然1994年稅制改革以後,國家在稅收政策上給予了中小企業一定的扶持,但是,隨著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地位的不斷提升,原有稅收優惠措施針對性不強、內容零散、優惠形式單一以及支持力度小的缺陷,使得現有政策已不能再滿足中小企業迅速發展與擴張的要求。
此外,WTO的核心之一即為實現「國民待遇」,在稅收政策方面就是要體現出稅收公平。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稅收政策的制訂不是從產業政策出發,而是從不同的經濟所有制類型出發,這種區別對待的稅收政策並不能體現出稅收的公平。對中小企業特別是私營個體企業來說,實施稅收優惠實際上恰恰體現了稅收公平的原則。通過運用稅收政策工具,使中小企業能和大企業一樣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享受「國民待遇」,實現公平競爭和企業的健康發展。另外,稅收公平應該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有比較的,在現階段,可以這么說,最適合我國國情的稅收政策就是最公平的政策。對國家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中小企業實施特殊的稅收優惠,就正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對中小企業給予的扶持,從而有利於經濟整體的協調發展。
因此,有效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稅收優惠體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要任務。
(一)完善增值稅
1.修訂小規模納稅人的認定標准
小規模納稅人不具備一般納稅人資格,不能申請購買增值稅專用發票,從而不能向需要增值稅專用發票抵扣的一般納稅人銷售貨物。如果要銷售貨物,也只能依據國家稅務總局下發的《關於由稅務所為小規模企業代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通知》的規定:凡能夠認真履行納稅義務的小規模企業,經縣(市)國稅局批准,其銷售貨物或應稅勞務可由稅務所代開專用發票。
因此,建議考慮重新修訂小規模納稅人的認定標准,只要企業經營場所固定、財務制度健全、能提供准確的會計核算資料,遵守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制度、無偷稅漏稅行為,就應該被認定為一般納稅人[5];同時,可修改對小規模納稅人的固定徵收率為浮動徵收率,在3%~4%的范圍內調整。
2.實現增值稅從生產型向消費型的轉變
我國是世界上僅有的實施生產型增值稅的2個國家之一(中國和印尼),生產性增值稅的弊端在於其既不利於我國中小企業新增投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也不利於加入WTO後的中小企業降低出口產品成本,參與國際競爭,因此應盡早轉型。但出於財政狀況等方面的考慮,方案設計上可以「分步走」:在增值稅征扣范圍統一的前提條件下,第一步先允許將企業用於生產經營的機器設備等動產在購進時一次抵扣;第二步,待時機成熟再將不動產按征扣統一原則設計納入抵扣。一旦轉型實施,將發生明顯的減稅效應和鼓勵投資的作用。
3.掃除增值稅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發展的障礙
高新技術產品一般都是高附加值的產品,增值率比一般商品要高出許多,加上其消耗的原材料少,因而准予抵扣的進項稅額減少;而不屬於抵扣范圍的固定資產購入所佔比重相對要大,可見,對增值額課稅使得高新技術產品的稅負較一般產品要高。
另外,高新技術企業中研究開發費用、技術轉讓費等無形資產的投入佔了相當比重,而且這種投入也將呈現愈來愈大的趨勢。但是,由於無形資產不能抵扣增值稅,所以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新產品形成前所投入的大量研究開發費用無法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不能抵扣;從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購買的專利技術,也因為繳納營業稅而不能抵扣進項稅額,無疑加重了高新技術企業的稅負。
因此,除了積極實行增值稅轉型外,在現階段這一過渡階段,可考慮先對高新技術企業作出特殊規定,如允許企業新設備購入、技術轉讓費、研究開發費等按一定比例作進項稅款抵扣,或者對高新技術企業所繳納的增值稅按適當比例返還,用於企業的繼續研究與開發,以減輕企業的增值稅負擔。
(二)調整所得稅
1.並軌內外資企業所得稅
由於我國外資企業實際稅負非常低,僅相當於內資企業實際稅收負擔的1/3~1/4,因此,給予內資企業「國民待遇」、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並軌勢在必行。並軌包括稅基的統一、稅率的統一和稅收減免政策的統一。特別是對高科技、基礎設施等國家產業政策重點扶持的企業來說,這將進一步從稅制的源頭上注入更多促進公平競爭的因素。
2.改革企業所得稅基本稅率
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下調企業所得稅稅率,而我國卻還一直保持著33%的基本稅率。此時我們可考慮適當下調,或實行超額累進稅率,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不同資源狀況、不同技術裝備狀況所形成的差別利潤進行調節;同時,設置含有低稅率的多檔稅率,體現出對中小企業的政策傾斜。
3.注重所得稅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的影響
在我國的稅收優惠中,規定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可減按15%的稅率徵收所得稅,但是,對個人投資高新技術企業獲取的個人所得(如利息、股息、紅利)卻沒有相應的優惠措施。
由於高新技術產業的利潤率一般較高,給個人投資者分配的利潤就相對較多,個人須繳納的所得稅也就相對較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個人投資高新技術企業的積極性。因此,若能降低高新技術企業個人投資所得的稅率[6],或給予其它稅收優惠,就可以有效刺激巨大的民間資本市場,彌補政府財力的不足。
另外,針對高新技術企業普遍人力成本較高的問題,可考慮調整甚至取消高新技術企業的計稅工資扣除標准,通過個人所得稅的優惠,從側面提高高科技從業人員的收入,有助於促進企業吸納更多優秀的高科技人才。
在企業所得稅方面,規定對我國境內新辦軟體生產企業和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自開始獲利年度起實行「兩免三減半」政策。這一優惠范圍還可以再擴大,即凡是經有關部門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就應該可以享受這些優惠。同時,可考慮對一些生產水平高的高新技術企業,在規定的減免期滿後,延長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的年限;對填補了我國高新科技空白項目的企業,則可實行特殊的「五年全免」的優惠措施,以達到大幅減輕高新技術企業稅收負擔,鼓勵企業發展高、精、尖技術的目的。
(三)鼓勵企業設備更新,加強科研開發與加大投資
1.推行加速折舊
較之常用的「直線法」折舊,加速折舊可讓企業獲得遞延納稅好處,相當於給了企業一筆無息貸款。
從我國現行對加速折舊的規定來看,措施的范圍與力度都十分有限,主要是針對進行中間試驗的設備以及船舶、飛機、汽車等大型機械製造企業的設備,缺乏對設備更新速度快的中小企業的優惠。因此,建議借鑒法國的做法,一方面,明確規定用於研究開發活動的新設備、新工具可實行雙倍余額遞減法或年數總和法等加速折舊;另一方面,可考慮對技術先進的環保設備、進口軟體的購置以及風險資本的投資實行「期初扣除」的折舊方式,允許在投資當年就扣除50%~100%。
2.准予R&D費用的列支
我國現行稅法規定,國有、集體以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發生的技術開發費比上年實際發生額增長達10%以上(含10%),其當年實際發生的費用除按規定據實列支外,可再按其實際發生額的50%直接抵扣應納稅額。虧損企業發生的R&D費用只能據實列支,盈利企業R&D費用增長10%的,其實際發生額的50%可就其不超過應納稅所得額的部分予以抵扣;超過部分,當年和以後年度均不再抵扣。
從以上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到至少有兩點不足:首先,享受R&D費用列支優惠的企業范圍太窄,僅限於國有、集體以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中R&D費用增長達10%的盈利企業,這對於絕大多數非國有的中小企業來說,是一種政策上的不公平;其次,50%的超額扣除要受到應納稅所得額的限制,這對相當一部分利潤水平仍然較低的中小企業來說,優惠的力度自然大打折扣。
因此,可取消有關政策中的相關限制,規定只要是符合條件的R&D費用,就可以按150%的比例享受稅前扣除的優惠[7],不足抵扣的部分,還可以向以後年度結轉。
3.用盈虧相抵降低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投資風險
盈虧相抵包括「盈虧前抵」和「盈虧後抵」。「盈虧前抵」是指若企業在某一年度發生虧損,准予用以前年度的利潤彌補虧損,並可申請退回以前年度已納的所得稅;「盈虧後抵」則是准予用以後年度的利潤彌補虧損,實質上也就是政府用以後年度的稅收來承擔企業的部分虧損。
目前我國規定高新技術企業只能盈虧後抵,且只可向後結轉5年,而美國則規定可前抵3年,後抵7年;日本規定可前抵1年,後抵5年。
考慮盈虧前抵能更體現出稅收政策對風險投資的鼓勵程度,更為直接地承擔風險,所以對投資風險大的高新技術中小企業來說,若能綜合兩種抵銷方法,允許盈虧前抵2~3年、盈虧後抵5年,那麼投資風險自然就能得到有效降低。
(四)改進出口退稅政策
1.實行全額徹底退稅
現在我國對出口產品一般是採取「免、抵、退」的出口退稅辦法。雖然近年來出口退稅率已不斷提高,平均約為15%,但仍然低於現行一般產品的法定稅率17%(部分為13%)。而且,由於實行生產型增值稅,產品生產中消耗的固定資產進項稅額不得抵扣,其中的勞動服務應繳納的營業稅也不能抵扣。因此,徵收的稅額是大於實際退稅額的,顯然影響到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
所以,依據WTO的規則,應該允許對出口產品在產銷全過程中所繳納的增值稅給予全額退還。現行對各類企業所實行的不同退免稅計算方法,造成的實際退稅差別,也要通過採用統一的退稅辦法,加以消除。而也只有實行全額徹底退稅,才能更加提高我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擴大企業產品出口[8]。
2.進一步考慮擴大出口退稅的稅種范圍
目前我國出口退稅的稅種僅為增值稅和消費稅,而依據WTO規則,退免的間接稅還可以包括營業稅、銷售稅、印花稅、執照稅、特許經營稅等。為了加大稅收鼓勵出口的力度,我們可以把營業稅列入退稅范圍,同時把隨同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三稅一起徵收的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稅等列入退稅范圍,再逐步退免其它稅種。

Ⅳ 急求「國外個人所得稅改革研究現狀綜述」,簡短即可

近年來,隨著國家宏觀經濟形勢的不斷好轉以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2006年,在工資薪金所得費用扣除標准提高到1600元,個人所得稅納稅人減少2000餘萬人的情況下,全國個人所得稅收入依然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其增幅超過了17%,總收入達到2452億元,創下了歷史水平新高。雖然國家稅務總局將增長的原因歸結為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和稅務機關對稅收征管力度的不斷加強,但無論如何,這部分稅收負擔實實在在地落在了僅占工薪階層26%的所謂中高收入人群的頭上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由此,該為哪些收入繳納個人所得稅,該繳多少,以及如何保證在依法納稅的同時維護好納稅人自身利益等一系列問題,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合理利用國家稅收減免稅規定和稅收優惠政策,做好個人所得稅的籌劃工作,切實減輕中高收入納稅人的稅收負擔,以保障這類收入人群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擴大需求,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創造條件就顯得更為迫切和需要。

大膽投資 了解稅收優惠政策

稅收籌劃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極強的工作,它要求充分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有關的減免稅條款以及稅收優惠政策來實現個人所得稅的稅收籌劃。要用好用足稅收籌劃這一節稅工具,必須深入了解和分析具體的減免稅條款以及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

自我國開征個人所得稅以來,為適應經濟形勢的發展和需要,體現對納稅人的支持、鼓勵和照顧,國家對納稅人因特定行為取得的所得和特定納稅人取得的所得給予了一系列稅收優惠,具體包含免稅、減稅、稅項扣除和稅收抵免等四個方面,其中與廣大工薪階層納稅人密切相關的條款大致有: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的補貼、津貼;福利費、撫恤金、救濟金;企業和個人按照國家或地方政府規定的比例提取並向指定的金融機構為個人繳付的住房公積金、基本醫療保險費、基本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個人領取原來提存的上述款項及其利息免徵收個人所得稅;對個人取得的教育儲蓄存款利息所得以及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的其他專項儲蓄存款或儲蓄性專項基金存款的利息所得,免徵個人所得稅。

合理理財 減輕工薪層稅收負擔

個人所得稅稅收籌劃應以均衡各期收入、降低名義收入、保持實得收入不變,進而降低適用稅率檔次為目標。其主要方法有:

分拆所得,降低適用稅率、提高優惠等級。在我國現行稅制中,由於稅率分級和優惠分等都存在臨界點,因此,每當臨界點被突破,隨所適用的稅率相應提高或稅收優惠的相應減少,都會使應繳納的稅款增加。因此,分拆應稅所得,使其盡量靠近稅前扣除額或稅率分級臨界點可以起到節稅的目的。這類收入主要包括一次性獲得的全年獎金或勞務報酬所得等。例如,年終獎金可用「全年一次性獎金」的計稅方法納稅。計稅時該獎金以除以12個月得到的商數來確定適用的稅率和速算扣除數,以這種方法計算應納稅額與作為「一次性取得屬於數月的獎金」相比適用的稅率會更低,可直接減少應納稅款。對於政府行為的一次性補發工資,在計稅時也可以將補發當月起到實際發放當月的所有工資性收入加上補發的工資數進行平均,計算出每月的工資,尋找適用的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再以實際發放當月的工資總額作為應稅收入額,計征個人所得稅。這種計稅所用的稅率比按實際發放的當月工資總額為基數適用的稅率要低,也能減少應納稅款。

轉化所得或轉化所得類型。把現金性工資轉化為提供福利,即通過提供各種補貼,降低名義收入,比如提供免費工作午餐、住房補貼、手機話費補貼、交通補貼、特殊崗位津貼等,這樣既可以增加員工福利,又可少繳個人所得稅。此外,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的是5%-45%的超額累進稅率,勞務報酬所得適用的是 20%的比例稅率,利用稅率的差異進行納稅籌劃,合理選擇用工關系,通過勞務報酬與工資、薪金的轉化,也可以起到節稅的效果。

增加稅收減免額。對於個人所得稅來說,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費、基本養老保險金、失業保險費都是可以在收入中抵免的。特別是合理增加每個月的住房公積金,可以起到降低適用稅率、節約稅收支出的作用。住房公積金是由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或上一年度12月份的基本工資乘以規定的提取比例得到的。由於根據上年度數據計算得到的公積金在本年度中按月扣減,不受本年度的工資增長的影響,但工資增長部分少計的公積金允許在本年度末做一次性的補繳,那麼如果年末收入較多時,可以通過此項公積金補繳,增加年末該月的個人所得稅稅前可抵扣金額,實現降低稅款。此外,按照公積金有關文件規定,職工個人與其所在單位,各依職工月工資總額的同一比例,按月繳存住房公積金。職工個人每月繳存額等於職工每月工資總額乘以個人繳存率,單位每月繳存額等於該職工每月工資總額乘以單位繳存率,兩筆資金全部存入個人賬戶,歸職工個人所有。由於住房公積金繳存額可從工資總額中作稅前扣除,免納個人所得稅,還在不增加單位負擔的情況下,提高公積金計提比例,減少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從而提高職工的實際收入水平。但應注意的是,單位和個人超過規定標准繳付的「三費一金」則應計入年所得范圍內,需依法納稅。

利用捐贈抵減避稅。為了鼓勵高收入者對公益、教育事業做貢獻,我國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個人將其所得通過中國境內的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教育和其他社會公益事業以及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地區、貧困地區的捐贈,只要捐贈額未超過其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的30%的部分,就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這就是說,在個人捐贈時,只要其捐贈方式、捐贈款投向、捐贈額度符合法律的規定,就可以使這部分捐贈款免繳個人所得稅。該政策實際上是允許納稅人將自己對外捐贈的一部分改為由稅收來負擔。該條款的立法宗旨很明確,就是要引導納稅人的捐贈方向,將其引入公益、救濟性質,從而為社會和國家減輕負擔。對於個人來說,則可以通過公益、救濟性捐贈將一部分收入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從而達到抵免一部分稅收的目的。

Ⅵ 急求:有誰知道稅收籌劃風險防範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啊謝謝啦!

稅收籌劃的風險及其防範 稅收籌劃是納稅人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從多種納稅方案中進行科學合理的事前選擇和規劃,利用稅法給予的對自己有利的可能選擇與優惠政策,選出合適的稅收方法,從而使本身稅負得以延緩或減輕的一種行為。
隨著稅收籌劃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認識和接受,各種形式的稅收籌劃活動已在各地悄然興起。
但是稅收籌劃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在給企業帶來節稅收益的同時也蘊涵著風險,即風險與利益是並存的。
如果無視這些風險,任其發生而不加以防範,勢必有悖稅收籌劃的初衷,其結果可能是以節稅目的為開始,卻以遭受更大的損失而結束。
一、稅收籌劃的風險 稅收籌劃的風險,通俗地講就是稅收籌劃活動因各種原因失敗而付出的代價。
由於稅收籌劃是在經濟行為發生之前作出的決策,而稅收法規具有時效性,再加上經營環境因素及其他因素的錯綜復雜,使其具有不確定性,蘊涵著較大的風險。
因此,企業在進行稅收籌劃時應充分考慮風險性因素。
1.政策風險。
稅收籌劃利用國家政策節稅的風險,稱為政策風險。
政策風險包括政策選擇風險和政策變化風險。
政策選擇風險是指政策選擇正確與否的不確定性。
該種風險的產生主要是籌劃人對政策精神認識不足、理解不透、把握不準所致。
即籌劃人自認為採取的行為符合國家的政策精神,但實際上不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
例如某服裝廠接受個體經營者代購的紐扣,但由於未按要求完成代購手續,在稅收檢查時被稅務機關確認為接受第三方發票,不僅抵扣行為被撤消,而且還受到相應的處罰。
政策變化風險是指政策時效的不確定性。
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體現國家的產業政策,及時調整經濟結構,一個國家的稅收政策不可能是固定不變的,總是要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作出相應的變更,對現行的稅收法律、法規進行及時地補充、修訂或完善,不斷廢止舊政策,適時推出新規章。
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府的稅收政策總是具有不定期或相對較短的時效性。
例如,從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為了抵禦1997年席捲全球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刺激外貿出口,國家稅務局先後6次對出口退稅政策進行了調整,全國平均綜合退稅率提高了3個百分點;從1999年到2001年3年內,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和國內外各種經濟貿易形勢的發展,我國出口退稅政策變動了11次;據《財經時報》透露,為了有利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稅收再分配,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緩解目前人民幣所面臨的市場升值壓力,逐步削弱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我國提高出口退稅率的影響,預料中國政府將從2004年開始調低出口退稅率,即從目前的平均15%下調至11%;同時,羊毛、鉛、焦炭、稀土、鎢的出口退稅將會被首先取消;在2010年前後,將完全取消出口退稅政策。
從實踐中看,這項政策一旦實施,那些依賴出口退稅生存的企業將面臨一場厄運,有的甚至是滅頂之災。
因此,政策的這種不定期性或時效性將會對企業的稅收籌劃(特別是中長期稅收籌劃)產生較大的風險。
2.操作風險。
由於稅收籌劃的固有特點是與「法」共舞,即稅收籌劃經常是在稅收法規規定性的邊緣操作,以幫助納稅人實現利益最大化;加上我國稅收立法體制層次多,立法技術不高,不僅法規內容存在著很多模糊之處,而且法規之間還有一些沖突或摩擦,即使是專業人士有時也難以准確把握,這就給納稅人的稅收籌劃帶來了很大的操作風險。
從實踐中看,操作風險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有關稅收優惠政策運用和執行不到位的風險,如因殘疾人員比例不足而享受了福利企業優惠,因利用再生資源的比例不足而享受了有關環保方面的稅收優惠等。
二是在系統性稅收籌劃過程中對稅收政策的整體性把握不夠,形成稅收籌劃的綜合運用風險,如在企業改制、合並、分立過程中就涉及到多種稅收優惠的操作問題。
根據有關規定,在一般情況下,被合並企業應計算資產的轉讓所得,依法繳納所得稅,被合並企業以前年度的虧損,不得結轉到合並企業彌補,但如果合並企業支付給被合並企業或其股東的收購價款中,除合並企業股權外的現金、有價證券和其他資產,不高於所支付的股權票面價值(或支付的股本的賬面價值)20%的,經稅務機關審核確認,被合並企業可以不確認全部資產的轉讓所得或損失,不計算繳納所得稅,其合並以前的全部企業所得稅事項由合並企業承擔,以前年度的虧損,如果未超過法定彌補期限,可由合並企業繼續按規定用以後年度實現的與被合並企業資產相關的所得彌補。
凡此種種,如果不能系統理解和全面掌握,並加以綜合運用,就很容易顧此失彼,導致出現稅收籌劃失敗的風險。
3.經營風險。
稅收籌劃是一種合理合法的預先謀劃行為,具有較強的計劃性和前瞻性。
實踐證明,企業預期經濟活動的變化對稅收籌劃的效益有較大的影響,有時還會直接導致稅收籌劃的失敗。
因為稅收籌劃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稅收政策的差別進行選擇的過程。
但無論何種差別,均應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和條件下,即企業日後的生產經營活動必須符合所選稅收政策要求的特殊性。
這些特殊性,在給企業的稅收籌劃提供可能性的同時,也對企業的某一方面的經營活動(經營范圍、經營地點、經營期限等)帶來了約束性,從而影響著企業經營活動本身的靈活性。
如果項目投資後經濟活動本身發生變化,或對項目預期經濟活動的判斷失誤,就很可能失去享受稅收優惠的必要特徵或條件,不僅無法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還可能加重稅負。
為了引導外資投向,我國現行稅制對生產經營期在10年以上的生產型外商企業實行「免二減三」的所得稅優惠政策。
但若生產性外商企業兼營非生產性業務,且非生產性業務的收入超過業務總收入的50%,則喪失了「生產型」企業的資格,不得再享受此項稅收優惠政策。
例如,某合資電子設備廠是生產性企業,尚處於減免稅期限內(減半按15%徵收),由於其產品銷路不佳而外購其他廠家的電子成套設備散件進行組裝,這樣該廠就同時從事了生產性經營和非生產性的組裝業務。
若本年度內該企業的散件組裝業務大於其業務總收入的50%時,盡管該企業尚處於減免稅期限內,但仍不能減半徵收,只能按30%納稅。
可見,該企業為了享受「免二減三」的所得稅優惠政策,本年度內在進行這兩項業務的投資選擇時,就應將非生產性組裝業務的規模控制在不超過生產性經營的范圍內。
但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並非一成不變,必須隨著市場的變化和企業戰略管理的要求而進行相應的調整。
因此,經營活動的變化時時影響著稅收籌劃方案的實施,企業必須面對由此可能產生的風險。
4.***風險。
嚴格意義上的稅收籌劃應當是合法的,符合立法者的意圖,但這種合法性還需要稅務行政***部門的確認。
在這一確認過程中,客觀上存在著稅務行政***偏差從而產生稅收籌劃失敗的風險。
因為我國稅法對具體的稅收事項常留有一定的彈性空間,即在一定的范圍內,稅務機關擁有自由裁量權,再加上稅務行政***人員的素質又參差不齊,這些都客觀上為稅收政策執行偏差提供了可能性。
也就是說,即使是合法的稅收籌劃行為,結果也可能因稅務行政***偏差而導致稅收籌劃方案或者在實務中根本行不通,從而使方案成為一紙空文;或者被視為偷稅或惡意避稅而加以查處,不但得不到節稅的收益,反而會加重稅收成本,產生稅收籌劃失敗的風險。
例如,我國增值稅法規定,個人銷售貨物的起征點為月銷售額2000~5000元,提供應稅勞務的起征點為月銷售額1500~3000元,按次納稅的起征點為每次(日)銷售額150~200元,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在上述幅度內可以確定具體的起征點。
因此,企業開展稅收籌劃經常會遇到一些來自基層稅務行政***機關的觀念沖突與行為障礙,這樣的實例媒體上披露的不少,實踐中也是屢見不鮮。
此外,稅收籌劃還面臨著籌劃成果與籌劃成本得不償失的風險,如對企業的情況沒有全面比較和分析,導致籌劃成本大於籌劃成果;籌劃方向與企業總體目標不一致的風險,從表面上看有成果,而實際上企業並沒有從中得到實惠,等等。
以上這些都是稅收籌劃過程中客觀存在的風險,也是企業在稅收籌劃過程中應當加以研究和重視的因素。
二、正視風險,積極防範 由於稅收籌劃目的的特殊性,其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但也是可以防範和控制的。
面對風險,籌劃人應當主動出擊,針對風險產生的原因,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預防和減少風險的發生。
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稅收籌劃的收益,實現籌劃的目的。
1.確立風險意識,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
無論是從事稅收籌劃的專業人員還是接受籌劃的納稅人,都應當正視風險的客觀存在,並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和涉稅事務中始終保持對籌劃風險的警惕性,千萬不要以為稅收籌劃方案是經過專家、學者結合本企業的經營活動擬訂的,就一定是合理、合法和可行的,就肯定不會發生籌劃失敗的風險。
應當意識到,由於目的的特殊性和企業經營環境的多變性、復雜性,稅收籌劃的風險是無時不在的,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當然,從籌劃的實效性看,僅僅意識到風險的存在還是遠遠不夠的,各相關企業還應當充分利用現代先進的網路設備,建立一套科學、快捷的稅收籌劃預警系統,對籌劃過程中存在的潛在風險進行實時監控,一旦發現風險,立即向籌劃者或經營者示警。
稅收籌劃預警系統應當具備以下功能:(1)信息收集功能。
通過大量收集與企業經營相關的稅收政策及其變動情況、市場競爭狀況、稅務行政***情況和企業本身生產經營狀況等方面的信息,進行比較分析,判斷是否預警。
(2)危機預知功能。
通過對大量信息的分析,當出現可能引起發生稅收籌劃風險的關鍵因素時,該系統應能預先發出警告,提醒籌劃者或經營者早作準備或採取對策,避免潛在風險演變成客觀現實,起到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的作用。
(3)風險控制功能。
當稅收籌劃可能發生潛在風險時,該系統還應能及時尋找導致風險產生的根源,使籌劃者或經營者能夠有的放矢,對症下葯,制定有效的措施,遏制風險的發生。
2.依法籌劃,力求使企業的稅收籌劃方案與國家的稅收政策導向保持趨同。
稅收籌劃應當合法,這是稅收籌劃賴以生存的前提條件,也是衡量稅收籌劃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准。
因此,在實際操作時,首先要學法、懂法和守法,准確理解和全面把握稅收法律的內涵,時時關注稅收政策的變化趨勢,務必使稅收籌劃方案不違法,這是稅收籌劃成功的基本保證。
其次要處理好稅收籌劃與避稅的關系。
從減少稅負的角度看,稅收籌劃與避稅有相同之處,但二者有本質的差異。
避稅是指納稅人以合法手段,通過精心安排,利用稅法漏洞或其他不足來減少其納稅義務的行為。
避稅行為盡管不違法,但往往與立法者的意圖相違背,世界上多數國家對此採取不主張、不接受甚至是拒絕的態度,並且大都通過單獨制定法規或用特別條款加以限制,我國也不例外。
「九五」期間,我國涉外稅務系統共對2829戶企業進行了反避稅重點調查審計,調增應納稅所得額92.7億元,調整征稅7.4億元,為國家挽回了巨大的損失。
因此,稅收籌劃不僅不能違法,而且還必須符合稅收政策的導向性,使企業在享受有關稅收優惠的同時,也順應了國家宏觀調控經濟的意圖,防止陷入偷、逃、騙稅的境地,減少惡意避稅的嫌疑與風險。
3.注重綜合性,防止稅收籌劃方案因顧此失彼而造成企業總體利益的下降,從而導致稅收籌劃的失敗。
從根本上講,稅收籌劃歸結於企業財務管理的范疇,它的目標是由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所決定的。
稅收籌劃必須圍繞這一總體目標進行綜合策劃,將其納入企業的整體投資和經營戰略,不能局限於個別稅種,也不能僅僅著眼於節稅。
也就是說,稅收籌劃首先應著眼於整體稅負的降低,而不僅僅是個別稅種稅負的減少。
這是由於各稅種的稅基相互關聯,具有此消彼長的關系,某種個稅稅基的縮減可能會致使其他稅種稅基的擴大。
因而,稅收籌劃既要考慮某一稅種的節稅利益,也要考慮多稅種之間的利益抵消因素。
其次,稅收利益雖然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的經濟利益,但不是企業的全部經濟利益,項目投資稅收的減少並不等於企業整體利益的增加。
如果有多種方案可供選擇,最優的方案應是整體利益最大的方案,而非稅負最輕的方案。
即便是某種稅收籌劃方案能使企業的整體稅負最輕,但並非企業的整體利益最大,該方案也應棄之不用。
例如,某個體戶依法要繳納相應的流轉稅和所得稅,如果向他提供一份稅收籌劃方案,可以讓他免繳全部稅款,前提是要他把經營業績控制在起征點以下。
這項稅收籌劃方案一定會遭到拒絕。
因為該方案的實施,雖然能使納稅人的稅收負擔降為零,但其經營規模和收益水平也受到了最大的限制,顯然是不可取的。
因此,企業開展稅收籌劃應綜合考慮、全面權衡,不能為籌劃而籌劃。
4.保持稅收籌劃方案適度的靈活性。
由於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千差萬別,加之稅收政策和稅收籌劃的主客觀條件時刻處於變化之中,這就要求在稅收籌劃時,要根據企業具體的實際情況,制定稅收籌劃方案,並保持相當的靈活性,以便隨著國家稅制、稅法、相關政策的改變及預期經濟活動的變化隨時調整項目投資,對稅收籌劃方案進行重新審查和評估,適時更新籌劃內容,採取措施分散風險,趨利避害,保證稅收籌劃目標的實現。
5.貫徹成本效益原則,實現收益最大和成本最低的雙贏目標。
隨著某一項籌劃方案的實施,納稅人在取得部分稅收利益的同時,必然會為該籌劃方案的實施付出額外的費用,以及因選擇該籌劃方案而放棄其他方案所損失的相應機會收益。
因此,稅收籌劃還應遵循成本效益原則,既考慮稅收籌劃的直接成本,同時還要將稅收籌劃方案比較選擇中所放棄方案的可能收益作為機會成本加以考慮。
只有當稅收籌劃方案的成本和損失小於所得的收益時,該項稅收籌劃方案才是合理和可以接受的。
6.協調好與稅務機關的關系。
由於各地具體的稅收征管方式有所不同,稅收***部門擁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
因此,能否得到當地主管稅務部門的認可,也是稅收籌劃方案能否順利實施的一個重要環節。
實踐證明,如果不能主動適應主管稅務機關的管理特點,或者稅收籌劃方案不能得到當地主管稅務部門的認可,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會失去其應有的收益。
因此,加強與當地稅務機關的聯系,處理好與稅務機關的關系,充分了解當地稅務征管的特點和具體要求,及時獲取相關信息,也是規避和防範稅收籌劃風險的必要手段之一。
7.聘請稅收籌劃專家,提高稅收籌劃的科學性。
稅收籌劃是一項高層次的理財活動和系統工程,涉及到法律、稅收、會計、財務、金融、企業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識,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技能性,需要專門的籌劃人員來操作。
因此,對於那些綜合性的、與企業全局關系較大的稅收籌劃業務,最好還是聘請稅收籌劃專業人士(如注冊稅務師)來進行,以提高稅收籌劃的規范性和合理性,從而進一步降低稅收籌劃的風險。

Ⅶ 急求:所得稅研究的國內外現狀,誰能提供一點

世界各國個人所得稅

●美國:財政來源主要是富人納稅

稅收是美國政府賴以生存的財政基礎,而個人所得稅則是美國政府財政的重要來源。因此,上到美國總統,下到平民百姓,納稅成為每個人的義務和職責。

美國是根據個人收入情況逐步提高稅率,從而以此來減少低收入者的負擔和控制高收入者的收入過快增長。最基本的原則是多收入多交稅,收入低的先交稅後退稅。

美國收入方面的規定也相當復雜。以夫婦兩個人沒有應撫養孩子的家庭為例,目前具體情況簡述如下: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一是美國繳納個人所得稅不僅考慮個人的收入,而且十分重視家庭其他成員尤其兒童的數量情況。同樣收入的兩對夫婦,有兒童和沒有兒童所交納的稅收相差很大。而中國只根據個人收入而不考慮家庭兒童情況一律依照同一稅率的納稅則明顯存在很大的缺陷。

二是高收入者是美國個人所得稅納稅的主體。據統計,年收入在10萬美元以上的群體所交納的稅款每年佔美國全部個人稅收總額的60%以上,是美國稅收最重要來源。也就是說,美國政府每年的巨大的財政來源主要是占人口少數的富人交納的,而不是占納稅總人數絕大部分的普通工薪階層。

美國人納稅採取的的個人報稅制度。每年的4月15日是美國人申報上一年收入和納稅情況的最後截止日。此前,可以領取表格根據自己的實際收入情況向政府報稅,也可以通過電腦網路向政府報稅。

●法國:高收入者多交稅

法國法律規定,凡是家庭或主要居住地點在法國的人(即在法國連續居住6個月)、在法國進行主要職業活動的人或在法國有主要經濟利益的人,不論其國籍是否為法國籍,均須就其收入(不管是在法國的收入還是在外國的收入)申報個人所得稅。

法國的收入所得稅稅率是高額累進制,即收入高的人多交稅,收入少的人少交稅。就單身工作者而言,其收入水平與相應征稅率如下:年收入4191歐元以下:無須交個人所得稅;4192至8242歐元:7.05%;8243至14506歐元:19.74%;14507至23489歐元:29.14%;23490至38218歐元:38.54%;38219至47131歐元:43.94%;年收入超過47131歐元:49.58%。

實際上,法國的個人收入所得稅是按家庭來徵收的,根據經濟狀況和子女多少不同,每個家庭所交納的所得稅均不同。法國法律規定,一位成年人的家庭參數為1,而孩子的家庭參數為0.5。一對夫婦加一個孩子的家庭參數為2.5。

●德國:個人所得稅每年都調整

根據德國法律,所有在德國的常駐居民、在德國的非常駐但收入來源是德國的外國居民,都要繳納個人所得稅,所得稅因個人收入多少繳納的比例不等,收入越多的,繳稅比例越高,而且個人所得稅的比例每年都要調整。單是個人所得稅中的工資稅就佔德國政府收入的1/3。

德國政府也對不同家庭情況採取不同的個人所得稅起征點。2004年,德國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為單身家庭年收入7664歐元,已婚家庭年收入15328歐元。但是有幾種情形可以減少個人收入所得稅,如:已婚家庭但擁有18歲以下子女,或者子女在27歲以下但仍在上學的以及子女沒有收入的;向德國機構捐助政治款項或者慈善款項;不可抗拒的特殊高額開支(如生病)。

個人收入稅包括工資稅和收入稅兩部分。在德國,顧主通過銀行賬戶發工資,個人所得稅中的工資稅可以直接從銀行工資賬戶中扣除,每年年底根據稅率變化進行調整。所有有工作的人都要參加失業、退休和醫療保險,這三大保險是由顧主和雇員平分的。工資收入不包括顧主為雇員繳納的三大保險金,雇員繳納的三大保險金屬於個人所得稅涵蓋的范圍,但這部分個人所得稅有一個最高限額。

●新加坡:個稅稅率最低國家之一

新加坡擁有較為完善的個人所得稅徵收體系,其中新加坡國內稅務局是該國最大的稅收機構,負責評估、收取和實施在稅收法令下的各種課稅。

新加坡是個人所得稅稅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其實行的是13級超額累進稅率,也就是以前一年的收入扣除適當項目後,以累計式征稅。每年的4月15日之前,所有應納稅者必須將前一年的各項收入如實填入稅務申報登記表中,並及時上報國內稅務局。

新加坡的稅制是按收入來源地征稅的。新加坡目前的稅率為0%至22%。須納稅的項目包括:在新加坡賺取的收入;以及在新加坡收到的海外收入;屬非居民的個人在新加坡所收到的海外收入不需要在新加坡繳稅。

個人所得稅的征稅范圍為應稅僱傭所得和股息、利息等。應稅僱傭所得包括現金報酬和實物所得。現金報酬如工資、假期工資、傭金、養老金、額外補貼等,實物所得如假期旅費、僱主提供的住房及機動車等。雇員捐贈給中央儲備基金(CPF)的款項不計入應稅所得,除非其金額超過了規定標准。

在進行征稅時,新加坡也會提供一些稅務回扣(或稱特殊減免)項目,這包括撫養父母、專業技術課程學費、人壽保險保費及生養第3個孩子等。 最早開征所得稅的國家是英國,開征的原因是18世紀末拿破崙戰爭使英國的軍事支出大幅度增加,入不敷出。這個稅種的開征為當時的英國提供了約20%的財政收入。

為了籌措南北戰爭期間的戰爭費用,美國於1862年開征了個人所得稅,至1866年個人所得稅已佔聯邦政府全部財政收入的25%。2000年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資料顯示,發達國家個人所得稅占國家稅收收入總額的平均比重達到29%,若把社會保險稅考慮進來,這個比重則高達51%。

根據哥斯大黎加媒體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在全世界35個主要國家和地區中,香港的個人所得稅率最低。在香港,一個年工資為4.58萬美元、撫養4口人之家的職員,在交納所得稅和其他稅金後,其年總收入為全年工資總額的95.7%。而在美國(紐約除外),同樣是年工資4.58萬美元、撫養4口人之家的職員的年總收入為工資總額的81.9%;瑞士為81.8%;阿根廷為79.9%;巴西為78.8%;西班牙為74.8%;墨西哥為71.9%。而在瑞典僅為57.2%;義大利為57.3%;比利時為57.8%。

在拉丁美洲,個人所得稅率最低的是阿根廷;在歐洲,瑞士的所得稅率最低。而所得稅率最高的國家是瑞典、義大利和比利時。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稅制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所得稅的比重呈下降趨勢,流轉稅的比重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從80年代到1994年,發達國家的個人所得稅下降了兩個百分點,一般消費稅的比重則上升了兩個百分點。據歐盟統計局報道,2006年歐盟的稅收(即總的稅收和社會保險的貢獻)對國民生產總值的加權平均比率為39.9%, 是近10年來增加最多的一年, 但仍然比1996年(40.3%) 和1999年(41%的峰值)要低。從1999年開始到2005年, 歐盟27國的稅收比率一直在下降。但2006年開始有所上升。 與世界其它國家相比,歐盟的稅收比率一直比較高,約比美國和日本高出12個百分點。然而,歐盟內部各國的稅賦卻大有不同,最低的是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和立陶宛,低於30%, 而丹麥和瑞典幾近50%。在過去10年中,歐盟一些國家的稅收比率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斯洛伐克的稅賦降的最低,從1996年的39.4%降到2006年的29.3%。 在歐盟各國中,勞工(工資)仍然是稅收的最大來源,幾乎等於總稅收的一半。資本稅收約佔23%,消費稅為28%。盡管歐盟期望能降低勞工(工資)稅在整個稅收中的比重,2006年34.8%的工資稅仍比2005年的34.6%高。歐盟成員國中,愛爾蘭和英國略高於25%, 而瑞典、法國、義大利和比利時均為40%以上。盡管有幾個成員國的稅賦比較低,但歐盟的平均工資稅賦要遠遠高於其他工業發達經濟體。在消費稅方面,歐盟的平均稅賦為22.1%, 其中最高的稅賦是丹麥34%, 瑞典28.1%, 芬蘭27.3%; 最低的是西班牙 16.4%和義大利17.2%。 在資本稅方面,歐盟27國的稅賦從2005年的26.8%大增至2006年的29%,最高的愛爾蘭是 42.5%, 法國41.5% 和丹麥40.9%; 最低為愛沙尼亞 8. 4%和立陶宛14.1%。 歐盟環保稅 歐盟環保稅收跌至10年來最低水平。盡管公眾對環保的問題日益關注,但歐盟27國的環保稅收從1999年以來一直處於下跌的水平, 2006年僅為GDP的2.6%。稅收下跌的原因是降低了能源的稅賦, 其它有關環保方面的稅收基本穩定。歐盟的個人所得稅 </b>歐盟各國的個人所得稅率差異極大。2007年個人所得稅率最高的國家是丹麥59%, 瑞典56.6%,荷蘭52%和芬蘭50.5%;最低的為羅馬尼亞 16.%, 斯洛伐克19.%。歐盟的企業所得稅 企業所得稅率最高的是馬爾他 35%, 法國34.4%, 比利時34%和義大利31.4%,最低的為保加利亞和塞普勒斯10%。 近年來歐盟的企業所得稅有下降的趨勢。2008年德國下降了8.9個百分點,義大利下降5.9個百分點,捷克下降3個百分點。新入盟國家稅率明顯要比原成員國低。

Ⅷ 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的內部機構設置

稅收科學研究所的機構設置是:
(一)辦公室:協助所長處理所內日常工作,負責制定本所工作計劃和制度,起草工作總結;負責文件的運轉;負責人事、財務及後勤事務的管理;參與全國稅收科研工作會議等會議的組織工作;參與課題研究。
(二)科研組織處:負責制定本所年度稅收科研動態和科研成果。負責稅收理論研討會和培訓班的組織工作及專家委員會和特約研究員的聯系工作。具體組織對科研成果的評審、鑒定、獎勵工作。參與課題研究。
(三)理論政策研究室:負責制定稅收理論研究計劃,負責稅收基礎理論研究和稅史研究。每年對稅收理論研究和稅收形勢、特點進行述評。參加稅收骨幹培訓教材的組織、編寫與授課。負責與有關理論研究機構的聯系。
(四)國外稅收研究室:負責制定國外稅收研究計劃,進行國外稅收的理論研究,比較分析各國稅制特點及發展情況,撰寫研究報告。翻譯國外有關稅收論著,及時介紹、吸收國外最新研究成果。負責與國際稅收研究會、海外有關稅收機構各稅務專家的聯系,建立經常性的合作關系。負責與本所有關的外事工作。
(五)圖書資料室:負責收集、整理、翻譯、編譯國內外有關稅收資料,提供國內外最新動態信息。負責與有關科研院所、資料中心、信息中心進行聯系和資料交換。編輯期刊(月)《稅收研究資料》、《稅收與經濟文摘》。負責中外文稅收專業書籍、期刊、報紙的定購和管理。負責稅收史料的徵集、管理和查閱、參與課題研究。

Ⅸ 國外對稅收流失成因探討有哪些理論

稅收流失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在我國,據有關部門保守估計,國家每年稅收流失至少在1000億碩博在線論文網以上。在國外,希臘、德國的有關專家估計本國每年僅偷、逃稅導致的稅收流失分別在400億美碩博在線論文網左右和500億馬克左右;日本僅娛樂業、醫院以及各種宗教法人等部門以無發票現金交易方式逃避的稅額就在10億日碩博在線論文網以上;1996年俄羅斯260萬戶企業中,照章納稅企業只有43.6萬戶,佔16%,偷稅企業高達5216.4萬戶,佔84%,其中根本不納稅的企業有88萬戶,約佔34%;即使是法制比較健全、征管水平較高、公民納稅意識較強的美國,依法納稅的納稅人比例也只有86%.據美國官方估計,目前該國聯邦政府稅收流失率約為14%;在發展中國家,偷逃稅的現象是很普遍的,如印度、巴西等國的稅收流失率高達50%.為了有效治理稅收流失,世界各國都作了大量艱苦並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
一、國外治理稅收流失的主要經驗
國外政府和稅務部門採取的政策和措施具有積極的借鑒和參考價值。綜合世界各國防治稅收流失的基本做法,結合我國實際,我認為值得我國吸取借鑒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六點:
(一)完善的稅收制度
1.實現稅製革新和稅制簡化,以減少稅收流失。20世紀80年代,世界性的稅製革新就以降低稅率、簡化稅制、拓寬稅基為取向。如美國在1986年的稅製革新中取消了60多項抵免稅或扣除,僅就取消投資抵免一項,5年間可增加稅收1500億美碩博在線論文網。
2.保持合理的稅收負擔水平,減輕逃避稅傾向。一般而言,稅收流失與經濟系統中的稅負總水平之間存在著相關關系。這意味著,要想制約稅收流失,稅率不宜過高,甚至應有一定幅度的降低。另外,為了緩解稅率爬坡引發的稅負增加,國外還實行了稅收的自動指數化調整,或定期的稅收豁免等級上調,以抵消通貨膨脹的影響,這樣就減弱了納稅人通過逃避稅緩解實際收入下降的動機。
(二)健全的法律保障和嚴厲的稅收懲罰並重
許多國家制定單獨的稅收基本法,將稅收征管的基本內容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保證國家稅收不受侵犯。如日本於1959年頒布《國稅徵收法》和《國稅徵收法施行令》兩項法律、法規,構成了日本國稅徵收的基本法律制度。它賦予了國稅局行政執法權、國稅優先權、納稅義務擴張權、加強徵收權以及拖欠稅款處理權等一系列權利並附有嚴格的刑事處理規定。
法律的健全要求嚴格的執法。通過嚴厲的稅收懲罰措施促使公眾形成高度自覺的納稅意識,也是防止稅收流失的成功經驗。稅收懲罰措施一般包括經濟懲罰和刑事懲罰兩類。美國公司納稅人逾期申報,按應繳稅額的5%-25%罰款,對拒絕稅務人員審計的行為每次罰款500美碩博在線論文網,對查處的偷稅不但要收回所偷稅款及利息,而且要處以75%的罰款,嚴重的要查封財產並判刑5年。這種嚴查重罰的做法,起到了殺一儆百的效果。
(三)合理的機構設置
各國在設置機構時十分注重效率和權責分明。大多數國家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兩套稅務機構,它們有各自的職責許可權,不存在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而是業務聯系,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稅務機構內部按稅收征管功能設置征納、檢查、行政、計劃研究等科系。不僅如此,許多國家如美國、俄羅斯、義大利、日本、新加坡等還擁有一支稅務警察隊伍,負責查明和制止稅務違法行為,偵察稅務違法個人或稅務違法嫌疑人,並採取有利措施避開國家收入流失。
(四)分工明細的制度設計
避開稅收流失的有效性依賴於分工明細的制度設計。從大部分稅收流失治理有效的國家看都有專業的制度規范對可能發生稅收流失的環節進行制約。具體有:
1.規范的納稅申報制度。(1)實行納稅人的登記編碼制度。多數國家建立了全國性的納稅人登記號碼,運用計算機管理納稅人的信息資料。(2)運用不同的納稅申報表,增強納稅人依法納稅的意識。日本為鼓勵納稅人誠實納稅,建立了藍色申報制度。如實記賬、正確計稅的納稅人可以申請使用藍色申報表,財務會計不夠健全的一般納稅人則使用白色申報表。韓國對個人所得稅實行綠色申報表制度。(3)納稅申報的同時附財務會計報表及其他有關納稅的詳細資料。(4)實行雙向申報制度。
2.嚴密的發票管理制度。世界各國稅務機關都對增值稅專用發票實行統一、嚴密的管理。除一般對納稅人向最後消費者銷貨不要求開具專用發票外,其他購銷活動則都必須開具,從而使各購銷單位之間可運用專用發票的各聯相互交叉核對,起到相互牽制、減少偷漏稅的作用。韓國財政部利用電腦對增值稅專用發票進行大規模的雙向交叉核對,核對率占發票總額的40%,據此制約了增值稅稅源的85%.其他西方國家如英國、印尼等採取重點抽查核對的辦法對納稅人偷漏稅的企圖也起到了一定的威懾作用。
3.有效的源泉扣繳制度和預付暫繳制度。對於個人所得稅,許多國家主要採用源泉扣繳制,如加拿大、比利時、義大利、以色列、荷蘭、紐西蘭、挪威、南非、瑞典都在稅法中明確規定,對工資、薪金實行源泉扣繳;對於公司所得稅,許多國家一般採用以自行申報為基礎的分期預付暫繳、年終結算申報的課征策略。如美國規定,所有公司都必須自行預估所得額及暫繳稅額、按季分期繳納稅款。預估時,一般以上年度應納稅額為預估基礎,否則,如果預估暫繳稅款低於本年度應納稅額的80%,就對低估部分加征短估金。
(五)廣泛、充分的稅收宣傳和高素質、高操守的中介機構
為了強化納稅人的納稅意識,使眾多的納稅人和代扣代繳義務人積極、主動、准確地申報納稅,國外稅務當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時機,大力組織廣泛、深入、有效的全方位稅法宣傳工作,培養納稅人良好的納稅意識。由於納稅申報是一項專業技術性較強的工作,納稅人光有較強的納稅意識是不夠的,還必須有一支高素質、高操守的中介機構隊伍為其提供良好的服務。由於有一支專業知識精深,職業操守良好的中介服務隊伍,大大方便了納稅人和稅務機構的工作,避開了稅收流失的產生。
(六)信息化的稅收征管
當今許多國家設置了計算機制約中心,並在全國各地形成聯網,與其他各部門進行信息交換,形成比較廣泛和嚴密的稅收監控網路。如美國從60年代起開始在稅務系統中採用計算機技術,目前形成了由東海岸國家計算中心和按地區設立的10個服務中心組成的電子計算機系統,負責完成納稅申報表處理、年終所得稅的匯算清繳、納稅資料的收集儲存、稅收審查稽核、票據判讀鑒定、稅收咨詢服務等工作。這不僅可以提高稅收征管效率,而且還可以強化監督管理機制,減少稅務人員參與違法行為的機會,有效地防範和打擊偷逃稅行為。
總之,各國防治稅收流失的實踐,為我國治理稅收流失提供了經驗借鑒。在我國現階段,稅收流失現象嚴重、手段多樣、成因復雜,從而決定了對稅收流失的治理應該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部的。
二、治理我國稅收流失的倡議
(一)以健全法制為根本,全面推進依法治理
1.加強稅收立法,健全稅收法律體系。加強稅收立法,健全稅收法律體系是推進依法治稅、治理稅收流失的基礎。基本思路是:建立以稅收基本法為母法,稅收實體法、稅收程序法相配套的稅收法律體系。(1)建立稅收基本法。稅收基本法是規范稅收共性不足,統一、約束、指導、協調各單行稅法,具有最高稅收法律地位和稅收法律效力的稅法。稅收基本法作為稅收之「母法」可以規范稅法中的共性不足,簡化各單行稅法,並明確界定稅收職能機關(含稅收行政管理機關和稅收司法機關)的權利與義務,為稅收執法、司法及其監督確立目標,提高執法、司法水平。(2)健全稅收實體法。稅收實體法是指規定稅收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與義務的稅收法律規范。在我國現行的各稅收實體法中,除《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外,其餘稅收法規具有與法律同等的效力,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有稅無法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稅收的強制性。故國家應盡快將一些可以預見長期適用的稅種完成立法程序。(3)完善稅收程序法。稅收程序法是指規定稅收法律關系主體權利與義務履行過程的執行程序的稅收法律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修訂案)》(簡稱新征管法)於2001年5月1日開始實施。新的征管法充分考慮了稅收對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影響,將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為一個立法宗旨。但隨著新形勢的變化,稅收法律關系主體權利與義務履行過程的執行程序還需要不斷地加以完善。
2.建立稅務警察和法院(庭),健全稅收法制保障體系。建立專門的稅務警察機構是國外較為普遍的做法,以此加大偵查、制止和打擊稅收犯罪活動,強化稅務執法剛性,維護稅收秩序,並保護稅務機關的財產和稅務人員的生命安全。同時,成立稅務審判機構,進一步提高稅務司法水平,有效保證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運用法律處理稅務糾紛和審判稅務犯罪案件的活動。
3.堅持依法征稅,嚴懲違法行為。依法征稅是稅務部門最基本的職能。為此:(1)稅務機關應堅持依法行政、依率計征,該收的堅決收,不該收的堅決不收,絕不徵收過頭稅。(2)堅持稅法面前人人平等,堅決制止以言代法,以權代法,以補代罰,以罰代刑,杜絕人情稅、關系稅、協商辦稅和各種形式的包稅;杜絕以緩代欠、以欠代免的現象。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3)各地區,各部門不得超越許可權擅自製訂、解釋稅收政策,不得越權減稅免稅和隨意批准緩稅。(4)認真開展稅收執法檢查,加強執法監察,提高執法人員的法制觀念和執法剛性,切實整頓稅收秩序。(5)集中力量查處一批大案要案,加大對稅收犯罪行為的懲罰力度,使偷騙稅等違法行為所付出的代價遠遠大於依法納稅的付出,決不姑息養奸。
(二)以完善優化稅制為基礎,優化稅種結構
1994年稅製革新進一步確立了我國現行以流轉稅和所得稅並重的雙主體稅制結構,基本上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從宏觀情況看,流轉稅和所得稅這兩個主體在結構上是嚴重失調的,流轉稅比重過高,目前已達到稅收總收入的70%以上,而所得稅所佔比重則相對較低,僅有16%左右,其他財產稅等輔助稅種也未調整到相應位置。按照優化稅制理論的要求,我國稅種結構的優化,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合理調整流轉稅與所得稅的比例。主體稅種的選擇是稅制結構建設的關鍵所在。就我國目前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我國仍應堅持流轉稅和所得稅並重的雙主體稅制結構。在進一步完善、優化增值稅制的同時,通過完善、優化所得稅制、加強所得稅的征管和稽查等措施,逐步實現所得稅收入的增長速度高於流轉稅增長速度,通過增量的安排來提高所得稅的比重,從而將我國稅制建設成為真正意 義上的雙主體稅制。
2.完善和優化增值稅。(1)擴大征管范圍,拓寬稅基。按增值稅普遍徵收的原則,目前徵收營業稅的所有勞務和無形資產及不動產應逐步納入增值稅的征稅范圍。(2)積極、穩妥地推進增值稅的轉型。由於增值稅是我國的一個主體稅種,因此在充分發揮其組織財政收入職能作用的同時,應更多地考慮其調節經濟的職能作用。通過推進「生產型增值稅」轉為「消費型增值稅」的革新,可以推動我國經濟增長中的結構調整,強化稅收調節經濟的作用。(3)完善增值稅稅收優惠總政策,縮小其減免稅范圍。當前,我國的一些增值稅的減免稅政策造成抵扣鏈條在某些環節出現中斷,導致後續企業稅負升高,由此形成欠稅難以入庫。因此,應該進一步規范稅收優惠政策,最大限度地縮小減免稅范圍,保持增值稅抵扣鏈條的完整。(4)進一步規范專用發票的管理。將涉及扣除稅額的有關憑證納入專用發票的管理范圍,即把已具有專用發票性質的運輸發票、購進農產品的收購憑證、回收廢舊物資的收購憑證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起來,包括格式要求、印刷規定、填制使用、保管等等要像增值稅專用發票一樣統一起來,並納入專用發票計算機交叉稽核的范圍。
3.完善和優化企業所得稅。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勢在必行。具體操作中應注意以下不足:(1)納稅人的界定。統一後的企業所得稅應實行法人所得稅,按法人歸屬確定納稅人。(2)稅率的確定。統一後的企業所得稅的稅率設計應遵循鼓勵內外資企業平等競爭、與國際慣例接軌和保持稅率相對穩定的原則。鑒於此,統一後的企業所得稅稅率應以30%左右為宜。(3)稅基的確定。合並後的企業所得稅稅制應堅持由稅法來規范應納稅所得額扣除項目的范圍和標准,至少主要的項目和標准應當這樣做,如工資扣除、捐贈的扣除等應由稅法來進行規范。(4)稅收優惠政策的處理。應堅持內、外資企業的優惠政策保持一致,不能搞成「一稅兩制」;應堅持盡可能減少優惠政策的原則,給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應堅持優惠政策以產業性政策為主、以區域性政策為輔的原則;要進一步改善優惠方式,加強監督管理,使執行結果最大程度地接近優惠政策的最初目標。
4.完善和優化個人所得稅。(1)實行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吸收分類制與綜合制的優點,即源泉預繳,年終匯算清繳,把源泉課征與自行申報結合起來,對個人以勞動收入為主的項目實行綜合徵收,統一費用扣除標准,統一稅率;對個人一些資本性收入項目實行分類徵收,並採用不同稅率。(2)加大對高收入群體的調節力度。當前,我國相當一部分高收入者偷逃稅時有發生,稅收流失較嚴重,國家應通過完善稅制,強化累進徵收力度,充分發揮個人所得稅對高收入者的調節作用。(3)革新生計費用扣除。革新個人所得稅的生計費用扣除,應先採取分檔次定額扣除辦法,按贍養人口將主要扣除項目分成幾種類型,定額扣除,同時應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費用扣除標准,以調節各地區間個人收入的差距。(4)進一步擴大個人所得稅的征稅范圍。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個人收入類型日益增加,國家應及時通過補充法律法規或法律法規的補充解釋將其納入征稅范圍,同時對一些已免稅的項目也應根據形勢的變化進行修訂。
5.完善和優化其他稅種。(1)適當縮小營業稅的征稅范圍,為增值稅擴大征稅范圍創造條件。擴大消費稅的征稅范圍,一方面應將一些高檔滋補、保健葯品和一些奢侈性的高檔消費行為列入消費稅品目;另一方面應調整消費稅的稅負結構,調高白酒、啤酒和含鉛汽油的稅率,適當降低非奢侈消費品如摩托車的稅率,提高消費稅總體收人水平,增強其調節功能,為增值稅的轉型提供稅收收入方面的支持。(2)合並現行對內外資企業分別執行的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船稅、房產稅、土地稅、契稅、耕地佔用稅等兩套不同法規的做法,將外資企業納入相關稅種的徵收范圍,實行「國民待遇」。逐步降低關稅稅率,取消不恰當的減免稅,並嚴厲打擊走私活動。(3)盡快開征社會保障稅,這是配合國有企業革新的深化、保證下崗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水平而配套進行的革新措施。可考慮先在城市范圍內將養老保險金、醫療保險金社會統籌和個人繳納部分改為社會保障稅,由稅務機關徵收,稅款列入財政專項預算,統一入庫,專款專用,並由統一的基金組織予以保值增值。(4)適時開征財產稅、遺產與贈予稅,以適當調節社會財富分配,鼓勵勞動致富,減少不勞而獲產生的負作用。適時開征證券交易稅,將目前的股票、證券交易等納入其課稅范圍。將目前徵收的教育費附加改為國民教育稅,專門用於彌補九年義務教育經費的不足。
(三)以規范體制為關鍵,理順中央與地方關系
1.按照公共財政理論的要求,科學界定和劃分事權。主要是借鑒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經驗,結合我國國情,運用公共財政理論,對我國政府的具體事權科學界定。在界定了政府事權的基礎上,遵循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原則以及受益原則、效率原則、法律規范原則等,積極解決事權在各級政府間的劃分不足,這是建立規范的分稅制財政體制的基礎。
2.合理劃分財權,賦予地方相應的稅收立法權。(1)合理劃分財權。a.將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劃分為中央地方共享稅,採取由國家稅務局或地方稅務局徵收,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按比例分成的策略;b.研究開征社會保障稅,以利於增強社會保障籌資的剛性,推動社會保障事業的健康發展。社會保障稅宜採取共享稅的形式。c.擴大資源稅的征稅范圍或賦予地方擴大徵收資源稅的許可權。(2)賦予地方相應的稅收立法權。目前,由中央統一就地方稅種立法的策略不可能兼顧千差萬別的各地具體情況。為此,應根據我國《憲法》、地方組織法的規定,賦予地方相應的稅收立法權。
3.在劃分事權和財權的基礎上,規范轉移支付制度。(1)確立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主導地位。借鑒國外「收入的大頭歸中央,支出的大頭放在地方」的做法,強化中央調控。將相當一部分財力經由中央政府加以再分配,增加財政資金的邊際效益。實現轉移支付制度與確保中央財力和有效地調動各級地方政府的積極性相一致。為了使轉移支付更為有效,應該積極地探索建立撥款委員會的可能性。同時,從中國的具體國情來看,只有中央對省一級的轉移支付是不夠的,還有必要考慮對市、縣的轉移支付制度。(2)優化轉移支付的總量與結構。根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權范圍、財政承受能力以及可行的補助標准等因素對轉移支付加以制約,使之保持在一個適度的水平上。並按照國際慣例,以因素法代替基數法,對各地區間財政收支進行評估,建立科學、合理的轉移支付制度。
4.在規范費的基礎上實行費改稅。從近期看,稅費革新的基本思路應當是六個字:清理、規范、歸位。清理的內涵是取消不合理的收費項目,降低過高的收費標准;規范的內涵是收入機制的規范化,包括收費主體、收費范圍、收費標准、收支監管的規范化等;歸位的內涵是將那些具有稅收性質或名為費實為稅的收費項目納入稅收的軌道。
(四)以強化管理為核心,提高稅收征管效率
1.抓好源泉監控,加強稅源管理。
加強源泉監控和稅源管理是強化稅收征管的重要手段,是防止稅收流失的有效措施。抓好源泉監控和稅源管理要突出「四個加強」。(1)加強對納稅戶數的制約。完善稅務登記制度;實行納稅人「戶籍制」管理,設置片區戶籍管理員,對納稅戶實行除辦稅大廳提供服務和專項、專案稽查之外的涉稅事宜進行動態跟蹤管理,以落實責任,最大限度地杜絕漏征漏管。(2)加強對納稅人資金的制約。a.要求一個獨立核算單位只能開設一個基本賬戶;b.要進一步加強現金的管理。銀行要進一步降低現金的發放標准,縮小現金的使用范圍;c.加強稅銀協作、實現稅銀電腦聯網。(3)加強建賬建制工作。要進一步從法律上規定和明確納稅單位主要負責人和財務主管的法律責任,對製作假憑證、做假賬違反財經紀律的企業財務人員和主要負責人嚴格追究法律責任,以確保財務的真實性,杜絕偷逃稅的發生。(4)加強稅源信息的收集與淺析淺析。要進一步認識到稅源信息收集與淺析淺析的重要性,設置稅源調查淺析淺析機構,配備專業人才,運用各種技術手段,通過多種渠道調查了解、收集淺析淺析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情況,及時掌握准確的信息,作出正確的淺析淺析與預測,並輸入電腦網路,以供征管、稽查部門使用。
2.改善管理策略,提高征管能力。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深化征管革新,提高征管能力,要注重解決四個不足:一要盡快解決好崗位設置與客觀實際不相適應的不足;二要注重解決崗位職責不清、業務流程繁瑣、工作銜接脫節、工作效率不高的不足;三要突出解決管理「斷層」、服務「缺位」的不足,內抓制度建設,外抓執法檢查,有效推動稅收管理和文明服務兩大征管革新的核心工程;四要著重解決科技興稅與轉變觀念的不足。
3.強化稅務稽查,提高稽查水平。(1)加快稅務稽查的制度建設。一方面要抓好已建制度的貫徹執行,另一方面要以新《刑法》、《行政處罰法》、《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為基本行為規定,逐步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操作性強的稽查制度。同時,各級稅務機關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在目標管理等方面進一步加以規范,加強稅務稽查內部管理,為做好稅務稽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2)規范稅務稽查執法的許可權和程序。嚴格執行調查取證與處罰分開,聽證、罰款與收繳分離等項制度,既不能濫施權力、濫用處罰,更要堅決杜絕「以補代罰」、「以罰代刑」等情況的發生,該立案查處的要堅決立案查處,該移送公安機關的堅決移送,用好法律賦予的執法權力,嚴格執法,切實做到依法治稅、依法行政。(3)強化案件查處工作,加大打擊力度。打擊不力是各種稅收違法犯罪活動猖獗的重要理由之一。為此,首先要擴大稽查面。其次要集中力量重點查處一批社會影響比較大的案件。第三要抓好舉報案件的查處工作。第四要依法從重處罰。該處罰的一定要依法重罰,該移送處理的案件必須依法移送處理,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最後,發布稅務違法案件公告是加大打擊力度的重要手段,各級稅務機關要善於運用這個手段,案件的查處要分開曝光,以形成對稅務違法犯罪活動的強大威懾力量。(4)建立稅務稽查考核體系。稅務稽查考核指標體系應以「四率」的考核為主,即選案的准確率、檢查的查補率、審查的處罰率、執行的入庫率。「四率」的具體計算策略為:
選案准確率=被查處戶數/被查戶數
查補率=查補金額/被查納稅人年納稅總額
處罰率=處罰金額/查補金額
入庫率=查補處罰金額入庫數/查補處罰金額
上述「四率」考核,將推動稅務稽查工作的開展,推動稽查質量的提高,爭取更大的綜合效應,做到以查促收、以查促管、以查促產、以查促廉。(5)健全監督制約機制。要在工作程序上進一步強化選案、檢查、審理和執行各環節分離、互相制約的機制。在稽查審理環節,實行一般案件內部審理、重大案件內部審理與外部審理相結合的制度。同時,稅務稽查部門內部要建立健全監督制約制度,「實行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針對不同不足明確規定相應的處理辦法。要把稅務稽查幹部執行稅務廉政建設各項規定作為一項重要紀律。
4.密切部門聯系,實行綜合治理。稅收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各地方、各部門的配合。同樣,治理稅收流失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綜合治理稅收流失,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財政、審計部門應加強對企業的財務監督和會計監督,加強對稅收政策法規和財經紀律執行情況的檢查與審計;二是金融部門要嚴格執行「稅、貸、貨、利」的扣款程序,積極協助稅務機關扣繳各種偷、騙、欠稅款;應當為稅務機關依法所採取的稅收保全措施和稅收強制執行措施提供支持和保證;進一步嚴肅結算紀律,切實解決企業多頭開戶和大額現金結算不足,防止其藉此逃避納稅義務;三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及時傳遞有關注冊登記、變更登記等情況,以利於稅務機關加強稅源管理;四是公安、司法部門應積極配合稅務機關查處各類涉稅刑事案件和應依法審理涉稅案件,真正做到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5.加速信息化建設,實現征管電子化。為有效治理稅收流失,必須充分發揮信息化在稅收工作中的作用,通過建立、健全計算機網路和規范化、制度化的征管基礎,加快稅收征管現代化的進程,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做好工作:一是建立納稅人編碼制度;二是建立全國性的納稅人檔案;三是因地制宜,盡快向高效的申報方式靠攏;四是建立稅收政策法規信息資料庫;五是建立嚴格、及時、准確的內部信息反饋制度,保證傳遞渠道暢通、交接責任明確、最終落到實處,並使之制度化;六是建立稽查資料庫,進行計算機選案;七是建立催報催繳信息服務系統;八是建立多媒體信息服務網。使納稅服務體系呈現一個立體化格局,擴大服務功能。同時及早建立地區之間和部門之間的網路系統,以加強稅源監控力度。
(五)以更新觀念為前提,全面增強公民的納稅意識
公民的納稅意識不強是導致稅收流失的成因之一。我國公民的納稅意識與西方國家相比較,確實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全面增強公民的納稅意識尤顯重要。當前,強化公民的納稅意識,一要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稅收觀」;二要深入廣泛地開展稅收宣傳;三要堅持稅務行政的公開、公正、公平;四要建立法人納稅信譽評估制度。
參考文獻:
[1]國外稅收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5.
[2]日本稅制與稅理士制度[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
[3]項懷誠,劉長琨。外國財政制度叢書[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
[4]文富德。印度經濟發展經驗與教訓[M].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
[5]張彬。戰後加拿大稅收制度及其革新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6]王曉剛,王則柯。美國稅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
[7]張中秀。新編避稅與反避稅實務全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8]賈紹華。中國稅收流失不足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閱讀全文

與國外稅制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