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內的女權主義者有什麼特點
一、中國真的有女權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鳴近日在個人公眾號撰寫了「中國真的有女權嗎?」一文。他提到,「中國的女權主義者似乎正在被圍剿」,可見其並非認為中國沒有女權,而是看到了太多歧視女性的現象,令他感慨中國女權的能量之小。發布短短幾日,這則短文的閱讀量已超過兩萬,這再次說明今日中國之女權雖然沒有被提上議事日程,但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中國到底有沒有女權?中國女權狀況如何?真的到了該讓大眾了解的時候了。
細細品味張鳴教授的文章,雖然有些觀點有待商榷,但不難發現他其實是為女權說話,是看不慣世界到了今日,歧視女性的事還彼彼皆是。文中列舉的歧視女性的種種現象都是事實,但他所不知道的是,女權主義者確實在這些議題上做了大量工作,雖然無法立刻改變現狀,但對社會確有觸動,性別不平等以及性別歧視的現狀並非沒有希望改善,只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張鳴說:「這么多年來,(就業歧視)又見過幾起相關的訴訟呢?眾多被歧視的女性,面對用人單位的明裡暗裡不接受女性的先決條件,都選擇忍了,掉頭他去。」但近年確實出現了一些針對就業歧視的訴訟,這些行動正是女權主義的行為。如2015年馬戶訴中國郵政就業性別歧視,北京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判北京郵政對馬戶實施了就業性別歧視,馬戶獲勝,獲賠2000元。馬戶還致信千位人大代表要平等就業選擇權。2016年廣州女生高曉訴「惠食佳」拒絕僱傭女性,一審法院判定「惠食佳」就業性別歧視,高曉獲勝,獲賠2000元。多年來,眾多遭受就業性別歧視的女性因為害怕耗時費錢還不一定能獲勝而放棄訴訟,但馬戶和高曉的案例證明,只要你有確鑿證據,訴訟就業中的性別歧視是能夠獲勝的。而對於那些不再將「只招男生,不招女生」的歧視語言寫上廣告,但實際操作中還是歧視女性的用人單位,既需要那些受到就業歧視的女性要拿起法律武器為自己維權,也需要政府部門出台有力的政策和全社會的監督。女權主義為此付出了很多實際的努力。
2015年,聯合國婦女署中國辦在杭州啟動了每年一度的性別平等與企業社會責任項目,參與的企業率先承諾自己的企業招工時絕對不會出現性別歧視。為了進一步消除就業中的性別歧視,在女權主義群體的倡議下,2016年,九地女青年向全國112所211高校發出倡議書,要求高校就進入高校招聘的企業的就業性別歧視言行進行監察,將那些具有就業性別歧視言行的單位拒之高校門外,有一半高校回復:他們會嚴格把關。就是在這幾天,一些女權主義者成立了「就業性別歧視監察大隊」,專門監察那些就業歧視的招聘廣告和事件,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進行舉報。
有關招生中的性別歧視,女權主義者也多有行動。有些學校的有些專業,因為女生人數多於男生,就提高女生分數線,這是不公平的做法,女權主義者向這些學校寄去公開信問責。2015年,福建省實施男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這種免費政策將女生排除在外,婦女傳媒監測網路/女聲網聯合發布《2016年中國免費師范教育性別歧視報告》,叫停這種教育中的性別不平等現象。
近些年來,女權主義者從理論走向實踐,從書齋走向行動,哪裡有損害女性權益的事情發生,那裡就有女權主義者抗爭的身影。網路、新聞常常報道公交車上的咸豬手,廣州女青年張累累向325位廣東人大代表提交關於防止公交車性騷擾建議書,呼籲建立公交反性騷擾機制;南方日報男記者涉嫌強奸女實習生,新媒體女性聯合各女權者跟進,收集網上800人簽名,到南方日報門口舉牌,呼籲建立防治性騷擾機制;海南萬寧一小學校長帶小學生開房,就有民間女權主義者舉牌抗議,甚至有女教授為引起社會關注而裸露上身抗議。
女權主義這些年最大的成就是促成《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多領域專業女權主義人士為反對家庭暴力而結成聯盟,在2003年全國「兩會」上,第一次提交為反對家庭暴力專門立法的建議,附帶一部完整的專家建議稿。這個議題獲得了全國性的關注,防治的訴求聚焦到專門立法,從那時起,立法既是目標,也是載體。圍繞著這個倡議,開展了大量的研究、論證和試點。一樁樁典型個案,也被用來證明立法的必要性,發聲從未間斷,就是在這樣公眾意識不斷提升、經驗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反家庭暴力法被從民間推上國家議程。
這部法律的出台耗時十多年之久,從2003年起,每到聯合國國際反暴力日女權主義者們都會進行宣傳,平時也會開展研討會,跟進各種個案,在大學及社區進行反家暴立法宣傳,十年如一日。在很多其他女性議題上,她們也是這樣長期、不懈、辛勞、細致和樂觀地推進著性別平等與社會進步,但她們的付出很多時候並不為社會大眾所了解。
女權主義產生廣泛影響的一件事件是2015年的「女權戰春晚」。女權主義者們通過微信群吐槽春晚各種歧視包括性別歧視,發起萬人簽署行動,最後向廣電總局寄送舉報信,抗議春晚含有歧視性內容。正是從2015年的「女權戰春晚」開始,才有了這兩年網友對春晚的吐槽式監督。也正是從「女權戰春晚」開始,女權主義者發現,中國潛在的女權主義者人數是無法估計的。
那些遇到性別議題蜂擁而上的網路女權主義者也不可小覷。廣大年輕女性是中國社會實現性別平等的希望,千千萬萬青年的覺醒,就是女權的未來。雖然社會上存在種種歧視婦女的現象,甚至男權思想似乎有回潮的傾向,但女性的普遍覺醒、社會的進步是毋庸置疑的。
看了這些,你還能說中國沒有女權嗎?
二、中國女權三十年
今日中國女權的成就不是憑空而來的,是醞釀三十年後的水到渠成。女權,可以分作兩部分理解,一是女權主義者在爭取女性權益過程中的種種努力,一是女權的實際成果。改革開放的近三十年,女權主義者們一直在努力工作,也許革命尚未成功,但不能因此否定革命的發生。
中國的女權不像西方的女權那樣,有過浩浩盪盪的全社會運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及長達幾十年並成果顯著的對父權制性別文化的批判、改造與重構。這些成果不僅體現在多不勝數的保護婦女權益的法律法規上,也體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不能有任何歧視婦女言行成為。試想在美國社會中,如果教授說「招生要看胸」、「女性應該花更多時間打扮自己」,肯定是要被「下課」的。2005年,哈佛校長薩默斯說,女性在科學和數學領域成功幾率小是因為男女先天性別差異,引起師生抗議最後被迫辭職。中國的女權主義者正在努力促使中國成為這樣一個尊重女性、性別平等的理想社會。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女權萌芽、成長、壯大所依賴的資源毋庸置疑是來自西方。
改革開放前,作為中國的女性,我們完全不知道其實我們的祖母們是讀過馬君武翻譯的《婦女的屈從地位》等書籍,更不知道西方有批判父權制男權思想的《第二性》等著作。熟知「婦女能頂半邊天」口號的我們完全沒有社會性別觀念與視角(改革開放前女性政治參與度並不高),也沒有接觸過全面批判父權制男權思想的女權主義理論。
最初,幾位赴美留學的女學生,在做中西文學和中西文化的比較研究中,將西方女權主義的術語與詞彙介紹給中國。後來一些到美國學習婦女與社會性別學的留學生,開始把美國的女權主義運動歷史與理論介紹到中國來(《女性的崛起》)。她們與中國從事婦女研究的學者們里應外合,開始了女權主義理論的翻譯介紹,繼之對中國的老師與學生進行女權主義理論的培訓,女權主義思想就這樣開始進入中國的視野。
改革開放後,不僅許多女權主義書籍被介紹到中國來,而且許多大學成立了「婦女與性別研究中心」,女權主義思想通過高校教育傳播開來,此後具有女權主義思想的學生們像種子一樣開始零零落落地撒向各個領域,那時雖人數有限,但可謂星星之火。1990年代後,女性學教材逐漸增多,至此女權主義的各個學科得以建立,或者說各個學科開始用女權主義的思想與方法進行分析。可以說,女權主義者是從高校走出來的,這也是為什麼在人們的印象中女權主義總是和高校聯系在一起的緣故。
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 這次世婦會於中國女性主義者們猶如甘露,受到啟發的她們興奮莫名、奔走相告。她們摩拳擦掌,充滿高漲的工作熱情,想為女性爭取權益,成立了一些婦女組織與婦女民間組織。在這一背景下,郭建梅創辦了「北京大學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馮媛等女記者在北京女記者協會的基礎上創辦了「婦女檢測傳媒網路」。《中國婦女報》等有性別意識的報紙開始刊登有社會性別意識的文章以及各種女性話題討論。女權主義在媒體與社會上開始傳播,女權主義從校園走向社會。
此後,供女權主義自我成長與學術討論的各種學習小組、沙龍、培訓開始形成。女權主義雜志《中國女性文化》、《女性主義》等也開始創辦。各個高校的「婦女與性別研究中心」以及婦女研究所等則開展了婦女問題的各種研究,19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近二十年間,婦女問題的深入研究涉及到各個學科、各個方面、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培養了一批具有專業研究能力的研究隊伍。這些研究為政府的決策提供了數據依據,也為開展爭取婦女權益工作提供了事實依據。從新世紀以來有關女權主義或用女權主義理論與方法研究各種社會問題的學士、碩士、博士論文之多,就可以看出女權主義在學界的蔚然成風。
近些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新媒體的蓬勃發展,諸如「婦女傳媒監測網路」/「女聲網」、「反家暴網」、「廣州新媒體女性網路」、「女權之聲」公眾號、「網易女人」等等,使女權主義的傳播更加廣泛。鑒於女權主義仍然未能為社會大眾熟知的現實,女權主義者開始直接面對社會大眾進行啟蒙。例如婦女組織「一元公社」,全年不間斷地面向全社會的所有人群開展女權活動,勇敢的女權行動派小夥伴正是從這里成長起來的。
至此,學界、傳媒界、婦女組織、婦女民間NGO、個體女權者形成了一個互動的網路,女權主義已經是不可忽視的存在。但即便女權發展到這一步,似乎力量還是不夠,也許行動是最有力的方式。於是在大約五年前,女性行動派成為女權最具生命力的隊伍。當一個新的女權議題出現,當女性受侵害事件暴光,年輕的女權行動派就舉牌抗議,這確實擴大了社會對女權議題與行動的關注,女權的影響越來越大,開始走向大眾。
上述即是女權大略的簡史,中國有女權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一位女權中堅人士在她的「辭舊迎新2016」中寫道:從離開學校至今整整三十年了,為女權從青絲到花發。(文/張紅萍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所研究員)
2. 什麼是女權主義
女性主義又稱女權(女權主義) 、婦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別平權(男女平等)主義 [3] ,是指為結束性別主義(sexism)、性剝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視和性壓迫(sexual oppression),促進性階層平等而創立和發起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批判之外也著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性底層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女權主義是女性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用語,兩者本質沒有區別。女性主義的觀念基礎是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體系之上。
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著重在性政治、權力關系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
(2)成果是女權擴展閱讀:
女權主義的影響:
1、對公民權的影響
女性主義在西方社會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影響,當中包括女性投票權;較為平等的工資;提出離婚的主動權與「無過失離婚」的出現;安全墮胎與結扎的權利;獲得大學教育的權利等。女性主義法學對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立法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2、對語言的影響
很多說英語的女性主義者都支持使用無性別意識的語言,例如以「Ms」統指所有已婚和未婚的女性,或在不清楚性別時用「他(he)或她(she)」指明,而不只是用「他」。女性主義者也支持使用包含二性元素的語言。
3、對同性戀的影響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女權運動,是在基督教文明形成後西方世界首次公開討論性的非生殖作用。而同性戀性行為的第一特徵,就是不具有繁殖功能。因此,女性主義公開討論性愛的非繁殖功能,就像是開了一道泄洪閘,為之後的各種性別性向運動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女權主義
3. 後現代女權主義的成果
有的理論家甚至將這一新流派的出現稱為女權運動的「第三次浪潮」,其原因在於後現代女性主義頗具顛覆性,它不僅要顛覆父權秩序,而且要顛覆女性主義三大流派據以存在的基礎。因此,嚴格地說,後現代女性主義並不能算是與三大流派並列的第四大流派。後現代女性主義顧名思義就是女權主義加後現代主義。後現代社會在西方逐漸成為現實之後,後現代主義、後馬克思主義、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現狀肯定論、多元文化論以及生態主義等新思潮逐步進入了西方學術界主流。
4. 如何評價戰後美國女權運動的成果
回顧美國女權運動史,人們可以發現從1848年到1900年的半個世紀中,只有四個州即懷俄明州(1890)、科羅拉多州(1893)以及愛達荷州和猶他州(1896)給予婦女選舉權,而從1900年至1920年的短短二十年中,先後有三十二個州給予婦女選舉權,並在憲法中得以確定。
二十世紀初女權運動迅猛發展首先是和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的。
經濟的發展帶來廣大婦女基本生活方式的徹底改變。1900年的人口統計報道,在美國近六百萬婦女走出家庭靠掙錢為生。1890年到1900年之間,工廠中的女工數量比男工增長得快,它比出生率增長都快。到1910年,靠工資為生的婦女人數約九百萬。這就意味著有九百萬下層勞動婦女正在迅速地擺脫以父親、丈夫為中心的家庭的控制,她們接受了自立的職責,同世上的男工們競賽。(註:Richard.Hofstadter:《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1900-1915》New York 1963年版,P84-87。)
同時,二十世紀初,各種家庭電氣用具出現,從電熨斗、電話機、電烤箱、電暖爐到洗衣機、吸塵器,使家務勞動越來越輕松。父親白天工作在外,中餐往往也在外自行解決,以前落在母親肩上的教育和撫養孩子的責任現在統統由學校和幼兒園承擔了,醫學的進步使許多疾病得到根治,母親的困擾減少了。這些都使廣大中產階級婦女有了真正空閑的時間。她們之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社會意識,卻苦於家務纏身無法全身心地投入社會活動。現在,現代化的技術解放了這批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婦女,婦女參與社會的標志是婦女俱樂部總聯合會的成長,總聯合會的成員從1898年的五萬人增加到1914年的百萬強。「對婦女的解放來說,這比歷代英勇斗爭的婦女參政運動者全部的鼓動宣傳更有效力。」
縱觀美國婦女運動的歷程,二十世紀以前,無論在被稱為黃金時代的殖民地時期、拓邊開荒的西進時期還是被養在閨閣中的淑女時代,美國婦女一直沒有離開過一個地方,那就是家,生育、性、教育後代始終是她們在家庭中的職責。只是在幾次戰爭期間,許多原來不接受婦女的社會領域曾向婦女開放過,一旦戰爭結束,大門就關閉了,偶有一些婦女被關在門外,那數量也是微小的。婦女真正大規模的持久、堅定地走出家庭走向社會,是在二十世紀初,其沖擊力來自於經濟的發展。中產階級婦女在投身社會改革中,開闊了視野;廣大女工在操縱機器中,為適應機器工業的技術要求,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素養和文化素養。中下層婦女在共同的斗爭中,感覺到團結的力量,共同走向自我覺醒。
第二,越來越多的人覺悟到因性別而不給予選舉權的無理和不公,也是促使二十世紀初女權運動迅猛發展的重要原因。
從世界范圍看,當時「在世界上的每一個立憲國家,趨於承認婦女與男子在政治上完全平等的運動正在得到加強。在半打國家中,婦女已經完全獲得了選舉權,在英國,反對勢力正在尋找投降的條件。」(註:Richard.Hofstadter:《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1900-1915》New York 1963年版,P84-87。)從美國國內看,長期以來,反女權主義者認為,婦女獲得選舉權是危險的。因為一旦婦女獲得選舉權,她們將會拋棄家庭和傳統美德,性別的區分將日漸模糊,男人將失去他們的男性氣質,婦女開始將自己扮演成男的。十九世紀末社會、經濟、政治各方面的深遠變化使得反女權主義者的理論越來越缺乏說服力。二十世紀初,男人們日益依賴各種各樣的已有婦女加入的利益集團和社團組織來代替或補遺選舉政治上的參與。盡管婦女沒有選舉權,但婦女團體和組織已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政策的通過。對那些有遠見的政客來說,引導和利用婦女參與政治比阻止婦女介入政治領域更符合潮流。
更為重要的是,反女權主義者不再頑固地堅持選舉權會使婦女脫離家庭。因為二十世紀初,社會已經分擔了某些家庭功能。學校承擔了過去婦女在家庭中的教育職責,幼兒園承擔了過去婦女在家庭中的撫養職責,紡織廠、制衣廠、制皂廠等承擔了過去婦女在家庭中的「女紅」職責,快餐業承擔了過去婦女在家庭中的烹飪職責,可以說,除了性愛和生孩子這兩項職責社會無法承擔外,其它的家庭功能都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而不同程度上交給社會,社會是擴大了的家庭,社會在發揮這些功能時依舊需要婦女的參與。因此,婦女沒有脫離家庭,而是從原來的小家走向社會這個大家。正如1910年女權主義者兼新聞撰稿人麗莎·切爾德·多拉強調說:「婦女的空間是家——家不是四面圍牆的小家,家就是這個社會,家庭就是這個住滿了人的城市,學校是真正的育兒室。而且,這個家和這個家庭都需要他們的母親。」(註:見《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84年第三期之Paula·baker:《The Domestication of Politics:Women and American Political Society 1780-1920》,P632。)
多拉的理論緊緊抓住「家」這個基點,為廣大婦女參與社會提供了新視角。同時,美國的聯邦、州、市、各級政府也轉變職能,過去它們主要圍繞分裂主義、種族問題和經濟政策展開工作,現在它們不斷增強在社會福利和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致力於改進學校、醫院、救濟院和其它公共服務設施。這些工作即使在反女權主義者看來,也比較適合女性介入。於是許多婦女投身到社會公益事業中來。她們著力於監獄改造、健康教育和服裝改革,幫助老人、窮人和兒童,爭取立法制止賣淫,保護已婚婦女的財產權,反對童工,維護女工的基本權利等。涌現了簡·亞當斯、艾·塔貝爾、利蓮·沃爾德等傑出女性。她們以事實證明,婦女參與社會不僅沒有剝奪男人的男性氣質,反而運用自己的女性氣質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反女權主義者的理論越來越沒有市場,越來越多的人趨於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有女性參與的社會才是完美的社會,有女性參與的政治才是完美的政治。就拿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來說,他原來的理想女性是多生多育,賢妻良母,認為「就是給予婦女選舉權,也不能給婦女的處境帶來重大的改善。」(註:《大轉折的年代——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研究》李劍鳴著,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P126。)然而,到了1912年,羅斯福公開表示贊同男女平等,並在進步黨黨綱中寫入了平等選舉權條款。
第三,二十世紀初女權運動的迅猛發展離不開第二代女權運動領導人成功的策略。
以卡里·查普曼·卡特為代表的第二代領導人畢竟生活在與以伊麗莎白·凱迪·斯坦頓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人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比較兩代領導人,不難發現,第一代領導人長於理論,著眼於女性的「自我之孤獨」,第二代領導人長於策略,著眼於科學、種族、效力和合作等諸方面。早期的女權主義者從「人人生而平等」出發,要求給予婦女同男子一樣的權利。她們以《獨立宣言》為樣本,用「男人」一詞代替「喬治國王」,提出了十八點不滿和十二點建議,構成《塞內卡富爾斯宣言》的主要內容。伊麗莎白·凱迪·斯坦頓也在其《自我之孤獨》一文中,一再強調男女平等的公正性,她寫道:「既然短暫的時光乃至永久歲月所帶來的歡樂和痛苦,男女一樣平分,那麼男人想在投票箱前、在王位上代表婦女,想在國家中代婦女投票,在教堂里代婦女祈禱,在家庭里高居聖壇之上、扮演神父角色,這豈不是霸道之至嗎?」同時她又呼籲為婦女在生活的各個領域求得「自主權」,因為「最能提高人的判斷力,最能激發人的良知的莫過於個人的責任。最能增添個性尊嚴的莫過於承認個人自主權,莫過於——普遍承認——人人擁有平等地位的權利。」「假如一個女子被視為公民,視為一個偉大國家的一個成員,那麼,根據我們政府的基本原則,她就應該享有其他成員所享有的同樣權利。」(註:Barbara Welter:《The Women Questions in American History》New York 1973年版,P85-86。)
其中,自主權中的重要一項是選舉權。1894年,斯坦頓寫了一本小冊子,題為《選舉權——一項與生俱來的權利》。與斯坦頓的自然權利說不同,卡特更強調選舉的功效。1918年,她說,她不知道選舉權是什麼,是權利?是義務?是特權?但是,「不管它是什麼,反正婦女們要它。」(註:Barbara Welter:《The Women Questions in American History》New York 1973年版,P84)。因為首先,承認選舉權的合法性不同於承認人權和公正;其次,無論以什麼理由要求來的婦女選舉權,它都將帶來最有利的回應,那就是對社會有益。一旦婦女獲得選舉權,它將增強婦女承擔政府職能的興趣和領悟能力;婦女通過對公民權概念的親身體驗,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從而成為一個更完美的母親;婦女獲得與丈夫平等的地位,打破夫妻之間一方卑躬屈膝,另一方殘暴專橫的不公正關系,從而更有利於婦女成為一個好妻子。總之,婦女獲得選舉權不單為了自身的自由,更是為了改造社會和維護家庭。
強調獲得選舉權對社會的有益性比強調獲得選舉權的公正性更有助於贏得社會對女權運動的支持,這是第二代領導人比第一代領導人的高明之處。
其次,與早期女權運動相比,二十世紀初女權運動的目標更為專一,那就是集中贏得選舉權。婦女要爭取的自身權利不只選舉權一項,但選舉權無疑是最關鍵最重要的一項。因為一旦婦女們獲得了選舉權,就可以選舉婦女自己的代表和願意替婦女說明的代表,在國會就有了婦女自己的聲音。一旦婦女獲得了選舉權,那婦女們面臨的其它問題,諸如社會地位低下,受教育機會少,多生多育的痛苦,工作報酬不公,戀愛婚姻的不自由等等,皆可迎刃而解。一句話,運用選舉權,婦女們可以獲得男性社會中得不到的自我保護和自我完善,承擔對社會的警覺和責任。所以,爭取選舉權是一切問題的根本。將目標縮小到選舉權一項,有利於集中贏得最後的勝利。
不可否認,斯坦頓、安東尼、露西·斯通等,她們是美國婦女運動的奠基人,為女權運動作出了輝煌的貢獻,並留下了許多里程碑式的女權理論著作。但是,在運動的具體操作中存在著不少遺憾。例如,女權運動曾被廢奴運動和禁酒運動轉移過方向,1869年開始的斯坦頓和露西·斯通的分庭抗禮一度削弱了女權運動的力量。
第二代女權運動領導人吸取了第一代領導人的經驗和教訓。她們從廢權運動中獲取靈感和政治技巧,創立了一套有別於分裂主義的理論體系,在領導禁酒運動中日漸突破禁酒的初衷,與人民黨、勞工黨和基督教會並肩合作。更為重要的是,她們全力以赴爭取選舉權的獲得,目標的專一性增強了運動的戰鬥力。為了這個共同的目標,在斗爭方式上分岐的溫和派和激進派互相支持,互相寬容。例如卡特盡管對國會聯盟的領導人艾麗絲·保羅的過激斗爭手段持不同看法,但仍然承認艾麗絲·保羅等人在婦女運動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在她的領導下,美國婦女運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合作。在斗爭策略上,第二代領導人指出,選舉權獲得的關鍵是踏實的行動,而不是理論的爭辯。為此,她們不再停留在演講呼籲和著書立說上,而是舉行遊行示威,採取糾察、詰難政治候選人、絕食等方式,更加廣泛地爭取世界輿論的支持,並創立「世界婦女黨」。此外,第二代領導人還拋棄了原來的一州一州獲得選舉的逐州戰略,而是自西向東集中贏得整個國家的修正案。
由於她們比十九世紀的第一代女權運動領導人才更具專一性、合作性、務實性和策略性,因此,這場鋪天蓋地的婦女爭取選舉權運動終於取得圓滿成功。
此外,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歐洲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思潮影響下,美國出現了夏綠蒂·帕金斯·吉爾曼和埃瑪·戈爾德曼等一些左派女權主義者,她們攻擊婚姻制度,攻擊家庭,認為家庭是婦女的監獄,使婦女成為社會「白痴」,從而危及整個文明的進步。對男性社會統治者來說,這些左派女權主義者與女權主義者相比,「兩害相權取其輕」,還不如滿足女權主義者的要求,給予婦女選舉權。正如一位選舉積極分子對吉爾曼說的那樣:「因為你們要的東西比我們要的東西糟得多,所以,他們會為了逃避你們的要求而滿足我們的要求。」(註:《女性的崛起——當代美國的女權運動》王政著,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6月,P25。)
第四,瑪格麗特·桑格領導的節育運動加速了二十世紀初美國婦女解放的進程。
朱麗葉·米切爾指出:「只要生育仍是一種自然現象,婦女就註定要成為社會剝削的對象……本質上,她們的存在受制於她們無法控制的生物進程。」(註:《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李銀河主編,三聯書店1997年版,P20-21。)設想一個婦女一生中最有活力的生命階段陷於懷孕、生育、哺乳和流產等這種自然生理狀態,那麼她如何有時間承擔社會角色?又如何有時間爭取政治權利?現存伊·斯坦頓和蘇珊·安東尼的通信材料顯示,斯坦頓抱怨自己被婚姻和母性奪去了時間和精力,而老處女安東尼則催促她將家務放在一邊,盡快起草一份立法申請。斯坦頓回信道:「一旦你逼我太甚,我將再生個小孩,聽仔細了,不要逼我走出這一步!」(註:Barbara Welter:《The Women Questions in American History》New York 1973年版,P81。)在整個歷史過程中,婦女一直可獲得一些技術手段來控制生育,但這些手段往往是殘忍和危險的(例如溺嬰和墮胎),歷史學家林達·戈頓指出:「渴望安全的流產和避孕,由此帶來的問題使婦女產生了共同的女性經驗……這種願望是如此強烈以致於她們甘冒巨大的風險,來贏得一小塊空間支配自己的生活」(註:《世界史研究動態》1991年第四期之《婦女史的挑戰》〔美〕吉達·勒納著,P42。)
美國的節育運動出現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但作為一場現代運動在二十世紀初的二十年得以迅速發展,這離不開瑪格麗特·桑格的努力。
瑪格麗特·桑格1900年隨夫遷往紐約,長期在貧困的紐約下東區從事醫護工作。期間,她親眼目睹了該地婦女懷孕不止帶來的悲慘情景。據當時的統計,在美國每年因不願養育而自願墮胎致死的約2.5萬,不滿一歲死亡的嬰兒年逾30萬。(註:《域外女性》陶潔編,北京大學出版社會性1995年6月,P244。)桑格決心為解除這一痛苦而戰。在《婦女和新人類》一書中,她寫道:「掌握自由的手段既是婦女的特權,也是婦女的義務。」她進一步指出「自由的民族不可能由奴隸的母親們生出……一個婦女不能稱自己為自由人,除非她擁有和掌握自己的身體。一個婦女不能稱自己為自由人,除非她能自覺地決定是否將做母親。」(註:《美國讀本》〔美〕黛安娜·拉維奇 林本椿等譯,三聯書店1995年,P581-582。)
1873年,紐約取締賣淫協會負責人安東尼·康斯托克通過游說,使國會通過一項法律,認為避孕是誨淫行為。但是,桑格不顧這些,決定同這項男人制定的法律作斗爭。她第一次創造了「節育」這個詞。1913年她自費創辦全美第一份宣傳節育的雜志——《婦女革命》雙月刊,還編寫全美第一本指導避孕的小冊子——《家庭節育須知:一個護士對婦女的忠告》。1916年,桑格在布魯克林創辦了全國第一家節育診所,成千上萬的婦女排隊候診。她一生八次入獄,面對譴責,桑格從容不迫地在法庭上闡述自己的觀點,宣傳節育的必要性。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她、支持她,最終法庭不得不對某些法律從寬解釋,允許使用某些避孕手段。一戰期間,美國政府還將她的《節育須知》更名《士兵須知》發下,各地開始建立節育診所,推動計劃生育工作,探索更為先進的避孕方法。
節育運動的成效從1910年美國人口統計局的數據可見一斑:美國的人口增長率1820--1880年為26%,1880--1890年為24.9%,1890--1900年為20.7%,1900--1910年為21%,1910--1920年則驟降至15%。(註:Harold.V.Faulkner:《The Quest forSocial Justice 1898-1914》The Macmillam Company 1931年版,P163。)這期間的人口增長率還包括一千二百萬移民的湧入,這更加說明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節育運動的推進,現代避孕法的推廣,意味著人類生備之後,婦女才能在除去再生產職能之外,追求她們的自我價值,因此,瑪格麗特·桑格領導的節育運動對二十世紀初美國婦女的解放具有重要的意義。
最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二十世紀初女權運動迅猛發展的催化劑。
與美國歷史上的歷次戰爭一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婦女們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繼續操持家務,另一方面為戰時努力做了巨大的貢獻。她們成立了「婦女服務全國聯盟」(The National League for Women's Service),在各個州建立支部,組織志願者保養、維修汽車,充當掩護部隊服裝的試驗者,在紅十字會當護士,甚至有農田女工隊徵召、訓練和安排15000名婦女參加遍布20個州的農場勞動,這些婦女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各行各業,她們跟男人們一樣,為山姆大叔貢獻著一切能貢獻的。婦女們的工作不僅顯示了強烈的愛國心和充沛的組織能力,解決了戰時勞動力缺乏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她們的工作證明了她們有充分的潛力適應新的社會經濟角色的挑戰,許多男人能乾的活她們一樣能幹,而且一樣幹得好!
1918年8月28日,《紐約時報》對農田女工是這樣評價的:「農田女工不是一個玩笑,她是這次戰斗中的推動因素。」同年4月,威爾遜總統贊揚她們是國家的引導者。(註:《Clio Was a Woman: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Women》edited by Mabel.E.Deutrich and Virginia.C.Purdy Howard University PressWashington D C 1980年版,P142。)
婦女參與一戰的各項活動都是在婦女組織有秩序的領導下進行的,它們構成婦女運動的一部分,隨著人們對婦女看法的進一步改變,婦女運動的支持者也越來越多,終於在戰爭結束後的第三年,即1920年,第十九修正案通過,2500萬美國成年婦女和男子一樣擁有了選舉權。
綜上所述,促進二十世紀初美國女權運動迅猛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現代化帶來的經濟沖擊。同時,婦女們對這場現代化作出積極回應,一方面投身各項社會改革運動,另一方面為爭取自身權利而斗爭,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既改變了社會對婦女的傳統觀念,又激發了廣大婦女的覺醒意識。藉助於這些因素的共同推進,以卡特為代表的第二代領導人踩在斯坦頓、安東尼等第一代領導人的肩膀上,在二十世紀初,迎來了美國女權運動的春天
5. 成果女權言論在虎撲翻車是真的嗎
反正虎撲里的那些直男也不是什麼好人,就好比混粉圈的女生一樣,都討人嫌,只不過大家都會對直男的言論以及這個人設抱有一定的容忍度罷了,對飯圈女孩的容忍度小而已。翻車一個是真的,但是言論直指成果女權這真的帶有惱羞成怒和抹黑的成分在裡面。身處吃瓜前排,自然看到了成果在社交網網站上寫的那些言論,不錯,是有些讓人難以拍手叫好,尤其是對於那些整天碌碌無為,無所事事,又或是工作上不順心,生活上邋裡邋遢,但是內心還幻想著能夠迎娶白富美的矮矬窮直男來說。這番言論簡直就是炮仗中的竄天猴,直把他們雷的外焦里嫩。
3、小姑娘不適合跟大叔談戀愛,這也是成果表達的觀點。但是我覺得這一觀點也不能完全佐證成果就是女權主義,成果的言論也沒有過激和嘲諷,就事論事,表明觀點闡述理由。她的理由清晰明確但犀利,導致有些男生的內心受不了。很正常。所以翻車是真的,女權卻不一定是真的。
6. 女權是什麼意思謝謝
女權其實也是女權主義的意思 也就是爭取男女平等的權利
7. 女權主義是什麼
女權主義源自西方,譯文理解成一個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
中國的女權主義,是指女性爭取與男性平等,體現女性自我精神與能量的一種女性思想、社會言論及政治協助行為。
男女平等是女權主義最基本的目標,在爭取與男性平等的同時,女性還要注重自我的價值表現,展示女性的獨特魅力,挖掘並發揮女性的社會力量,為社會各階層女性的思想與行為解放而努力,要將全世界婦女的利益放在同一個起點,協助官方處理女性主義面臨的問題。
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女權主義是西方婦女解放運動的產物。女權主義批評在發展過程中廣泛改造和吸收了在當代西方影響很大的新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解構主義、新歷史主義等批評的思路與方法。它的思想基礎大致有三。首先,馬克思主義經濟決定論和階級壓迫學說,弗洛伊德的"菲勒斯中心主義"(phallocentrism)和解構主義理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寫到,沒有經濟的獨立,就沒有人格的獨立。經濟基礎決定人在社會生產關系中的地位。自母系社會解體後,在社會大生產中女性便處於劣勢的地位,自然而然地淪為被壓迫者;而男性則成了家庭和社會中的主宰者,長期扮演著壓迫者的角色。其次,從心理和意識方面來講,弗洛伊德認為女性在幼年時期便開始意識到自己缺少男性陽物缺憾。這種缺憾一方面往往使女性感到自卑,另一方面對"陽物崇拜"助張了男權和父權社會文化體系產生。再者,主張"消解中心"的解構主義為顛覆男性霸權、尋求女性的獨立和自主提供了方法論。
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女權主義批評有著較鮮明的政治傾向。它是以婦女研究為中心的批評,其研究對象包括婦女形象、女性創作和女性閱讀等。它要求以一種女性的視角對文學作品進行全新的解讀,對男性文學歪曲婦女形象進行猛烈的批判。它聲討男性中心主義傳統文化對女性創作的壓抑,提倡一種女權主義寫作方式。
英美女權主義批評的主要代表人物為凱特·米勒特和伊萊恩·肖瓦爾特。前者的《性政治》"從男女生理差異出發,重點揭露男性中心文學對女性形象的歪曲,抨擊傳統的'陽物批評',進而批判男性的父權制社會。"後者的《她們自己的文學--從勃朗特到萊辛的英國女性小說家》旨在"描述從勃朗特時代到當今的英國小說中的女性傳統",以填平奧斯汀、勃朗特、喬治·艾略特、沃爾夫等大作家之間的斷裂與鴻溝,從而去展示女性文學持續不斷的傳統。
回顧和審視20世紀60、70年代的女權主義歷史,我們不難看出伴隨著婦女解放運動而誕生和發展的西方女權主義批評有其積極的一面。它順應了西方社會婦女解放運動逐漸深化的趨勢,對夫權制社會給予了全面、深刻的批判,極大地推動和促進了女性爭取獨立和解放的實踐活動;它的批評、研究成果也有許多創新和拓展之處,為西方文學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維模式。之後,許多曾被歷史湮沒的作家諸如艾米莉·狄更生和賽珍珠被文學批評家重新挖掘。但是,女權主義同時也呈現出很大的局限性和偏頗,政治色彩過於濃厚和實踐行為太激進。例如,婦女解放運動的許多領袖把婚姻叫作"奴役"、"合法的強奸"和"無償的勞動"。在曼哈頓,五萬名婦女昂首闊步地走過第五大道,一律不戴乳罩,任其乳房在胸前顫顫巍巍。紐約大學三分之一的參加過和完全陌生人做"一夜夫妻"的活動。
眾所周只知,女權主義反對的就是男權壓迫,它的終極目標就是尋求獨立平等和個性的解放。然而女性的解放是一個比較復雜和漫長的工程體系。良好和公平的社會制度固然對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爭取與男性相平等的社會權益起著很大的決定性作用,可它不是惟一的因素。《白毛女》的喜兒絕不會因為八路軍的到來和新的社會制度的建立而一夜之間成為一個政治獨立和身心健全的女性。黃世仁給她所造成的心靈創傷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癒合。而衛慧筆下甘願墮落的"上海寶貝"和南方較為盛行的"二奶"現象也當並非今中國社會制度的產物。由此看來,女性的真正解放還取決於其他因素諸如女性文化教育水平的、女性自我意識的強弱。
女權主義在策略和實踐上的種種偏頗導致了它一度"聲名險惡",成了"極端主義"和"暴力"的同義詞。女權主義有太擴張太沖突的感覺,不太被社會所接受。20世紀70年代之後,它已經成了強弩之末。其實踐的結果也僅僅是雷聲大雨點小。前面提到的近期發生在斯坦福校園的三大女性事件就是很好的佐證。在這樣的情形下,一場新興的女權主義--婦女學和社會性別學便在美國各主要大學的校園里悄悄產生了。
什麼是女性主義(feminism)【注釋】此處譯作「女性主義」而不用慣常的「女權主義」原因有二:其一,在英語里,該詞既指女權理論,又指女權運動,實踐與學院的理論研究不完全吻合,此文中主要涉及理論,故用「女性主義」而不用「女權主義」,以作區分;其二,「女權」一詞容易給人一種錯誤印象,似乎這些權利是婦女的特權,其實它們不過是與男性同樣的基本權利。【注尾】?按《布萊克韋爾政治思想網路詞典》的說法,「『女性主義』是關於一種復雜現象的一般性的一個詞……它關心婦女的地位……現代女性主義的語言和目標出現於法國大革命和啟蒙運動後,它追求婦女的權利、性別平等,並對『婦女』一詞重新定義」【注釋】David Miller ed.,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Thought (London: Basil Blackwell Ltd., 1987), p.151.【注尾】。據女性主義研究專家南希·F·科特的研究,「女性主義」一詞大約是在1910年進入英語詞彙的,「女性主義」的含義是婦女角色的「徹底的社會革命」,早期女性主義「有兩個主導思想,即婦女作為人的解放和作為女人的解放,它的目標是消除妨礙婦女作為個人獲得完全發展的一切障礙」【注釋】Nancy F. Cott, The Grounding of Modern Feminism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chapter 1.【注尾】。因此,簡單地說,女性主義就是基於天賦人權而產生的、以男女平權或男女平等為核心的思想和理論。它指導了實踐(女權運動),又在實踐中得到檢驗、批判和發展,並最終成為世界性的政治社會文化思潮。美國的女性主義思潮有很多流派,本文旨在從思想來源及各派主要內容兩個方面對美國的女性主義思潮作一番梳理及評述,以便讀者更好地了解當代女性主義思潮的發展脈絡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發軔於60年代中期的美國第二波女權運動是當代女性主義思潮的土壤。受當時的民權運動、青年運動、反戰運動影響,這一運動聲勢浩大,波及全國,影響深遠。80年代中後期以後,由於「平等權利修正案」的失敗(1972年被國會通過,1983年未獲得生效所要求的全部各州的2/3的州批准),女權運動似告終結,但草根性的或單一目的、分散的女權運動至今依然在繼續。由女權運動產生出的認同政治仍然存在。
一、當代美國女性主義思潮
1.自由派女性主義
顧名思義,自由派女性主義的思想來源主要是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對人性的一個基本看法是:人的獨特性在於他/她有理性,這是他/她與其他動物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理性強調個人自治和自我實現。自由主義贊同個人權利優先;一個公正的社會應該允許個人運用他的自治,實現自我。建立在自由主義思想基礎上的女性主義認為,既然個人權利優先,那麼就要尊重女人的權利;因為女人也是人,有權運用她的自治,實現她的人格。第一波女權運動基本上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進行的,第二波女權運動中由全國婦女組織領導的運動(一般認為這一波女權運動中還包括青年婦女的婦女解放運動和其他較激進的婦女運動)也大體上沿著這一思路走。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派影響最大的要算貝蒂·弗里丹,但她的思想有失膚淺且前後矛盾。60年代,她的《女性奧秘》(1963)一書,熱銷一時,在思想上觸發了第二波女權運動。該書戳穿了女性滿足於做賢妻良母的傳統角色的神話,揭示了女性,至少是生活在郊區的、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的主婦的悲苦和空虛以及由此引發的生理和心理疾病。她認為,妻子和母親的角色限制了女性人格的發展,她們沒有參加家庭之外的「創造性的勞動」,結果其智力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她鼓勵女性進入公共領域,同時男女要共同承擔家務【注釋】Betty Friedan, Feminine Mystique.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82.【注尾】。其實,就理論的深度而言,該書並未超越第一波女權主義者的思想,如英國的哈里特·泰勒·密爾和美國的查洛特·吉爾曼。密爾敏銳地看到,性別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習俗和文化傳統造成的。她認為解決性別不平等的辦法是:女性與男性一樣受教育;在各種生產領域女人與男人結成夥伴關系;在立法部門,女人與男人平等地參與。密爾強調,無論是否有養家的需要,女人都應該走出家門,參加工作、掙錢來為家庭開支服務,只有這樣,她才能成為丈夫的夥伴,而不是奴隸【注釋】Rosemarie Tong, Feminist Thought (Boulder & 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 1989), p.18.【注尾】。吉爾曼在其女性主義的經典作品《黃色壁紙》(1892)和《婦女與經濟學》(1898)的書中爭辯說,已婚婦女不是通過家務或做母親的價值來維生,而是通過與丈夫的性關系來養活自己,這種安排的結果就造成了為吸引或適應男人而養成的「女性的」嬌聲細語或被動的性格以及女性個人和社會的貧困【注釋】Kathryn Cullen
8. 真正的女權主義應該是什麼樣的
這里說一個我提倡的女權流派吧。
我提倡非社達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
非社達就是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強調對所謂的女性「內在性」的超越,企圖擺脫「他者」和「他性」狀態,使女性主體意識得以樹立,使女性成為一個自由的主體,實現自身的價值。
當一個人的價值不是從欺負另一個人那裡獲得證明,這就是存在主義。
男權社會,男性作為上位者,女性作為下位者。
女權要實現的是平等。
奴隸因為負擔不起自由的代價,不僅尋找奴隸主,她還痛恨別的奴隸比她漂亮。這就是雌競,也是奴競。
所以,外貌羞辱和盪婦羞辱在女性內部非常盛行。這才是女權面臨的內部分化力量。
要「奪權」,先把整肅內部力量。內部尚且分化至此,哪裡還會有外部力量的支持,奪權,從何說起?
女權最大的困境是:在男權社會,男性的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在男權社會是統一的;而女性的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是分離的。
之所以是分離的,是因為女性已經有了深深的奴性,所以她的短期利益是找個好的奴隸主,並且生怕別的奴隸奪走她的奴隸主。
如果女性願意做個人,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就統一了。
去除女性的奴性,使她們精神獨立,成為一名非社達,無需仰仗奴隸主凝視和挑選,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成為一名真正的存在主義者。
如果女性學不會做一個人,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只顧眼前的奴隸利益,互相監督和規訓,女權永遠實現不了!
拋開道德因素和人類的尊嚴,就純粹實現目的來看,女權「不配」社達!
社達的女權只會進一步加大女性內部的分裂,離女權的目標越來越遠。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女權有必要「懲處」社達和奴競的「叛徒」。也就是堅決不支持妻權和社達女權。
女權如果支持妻權,那會將大多數女性都變成男人的奴隸,好的妻權,也就是保護弱者的婚姻,會將所有的女性都變成弱者。保護奴隸的奴隸制就不是奴隸制了嗎?
只要有奴隸,就有奴競,就是社達。
反過來,只要社達,必然生產奴隸和奴隸主。
我永遠不能理解那些嫉妒、雌競、奴化、攀比的人的樂趣。雖然,我知道他們的心理機制,但實在無法苟同他們的惡趣味。
我想停止這一切。
我想要的女權也許在人類有限的歷史中都實現不了,更不用說在我自己的一生中了。這不要緊,作為一名INTP,我只知道我的邏輯推導是對的,我的情感是正義的,這就夠了。這就是我最大的樂趣。
理想從來不是能夠在自己一生中實現的,預備能在自己短暫的一生中能實現的,那個叫「計劃」。
女權是我的理想,不是我的計劃。
已得到作者授權,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
作者:非線性不回歸(來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