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
《實施意見》提出「健全完善技術入股、股權期權激勵、分紅獎勵等激勵政策,允許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的科研人員、高技能人才參與技術入股」。這是對去年省委、省政府《關於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激勵人才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的意見》有關激勵政策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周昊表示,正在重新制定的《黑龍江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將運用國家實行科技成果管理改革試點的成功經驗,全面改革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管理,調動單位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比如:利用財政資金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和國有企業轉化科技成果所獲得的收入全部留歸本單位,在對完成、轉化職務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和報酬後,主要用於科學技術研究開發與成果轉化等相關工作。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後,由科技成果完成單位對完成、轉化該項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和報酬。科技成果完成單位可規定或與科技人員約定獎勵和報酬的方式、數額和時限。周昊說,一方面,對科技成果轉化收入的用途作了規定,另一方面,兼顧單位的自主性,促使單位合理利用留歸本單位的轉化收入,服務於科研開發及成果轉化工作。
周昊說,關於高校、科研院所領導人員科技成果轉化取酬,將體現市場經濟條件下「約定優先」的原則,維護單位和科技人員雙方在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中的合法權益。比如,利用財政資金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等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的正職領導是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或對科技成果轉化做出重要貢獻的,可獲得現金獎勵;以科研工作為主的副職可以獲得現金獎勵或股權激勵;其他以科研工作為主的管理人員,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審批後,可在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兼職,獲得一定的現金獎勵或股權激勵。
《實施意見》明確「繼續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改革,實行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職務成果知識產權由所在單位和發明人共有」。周昊認為,「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核心內容是職務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由職務發明人和單位共同所有。具體實現路徑有兩個:既有職務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的分割確權以及新知識產權的共同申請。周昊說,根據國家及我省有關政策,我省應大力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科技成果轉化實體。省政府計劃要調整現有行業和地方的科研機構,充實企業研發力量,要與駐省央企、中直研究開發機構探索二級、三級單位的多元股權合作機制。深化以生產經營活動為主的研究開發機構市場化改革,做好研究開發機構與資本市場有效對接,鼓勵實行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試點,鼓勵並支持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將現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儀器設備等固定資產,以及科技成果等無形資產的所有權或使用權入股組建科技成果轉化實體。
《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業建設15個省級中試中心,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所謂中試,就是將科研成果先小規模的進行實驗性生產,成熟以後再到工廠生產線實現大規模生產。任何一項科研成果的轉化,中試是必經階段。時澤遠說,要注重做好「抓兩頭帶中間」。抓兩頭:就是一頭抓成果研發培育,另一頭抓成果產業化,在這兩個方面我省一直支持力度較大。帶中間:即是抓中試中心建設,這方面的支持還要加大力度。所以,為進一步提升我省的自主創新能力,要加快科技成果的培育、轉化和產業化,將依託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省級中試中心。具體將通過有效整合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和儀器設備的科技資源,建設省重點實驗室,以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利用先進的科研裝備,突破重大科技關鍵技術瓶頸。將依託科技型企業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接和熟化大學和院所的科技成果,對科研成果進行系統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開發,為企業規模生產提供成熟配套的技術工藝、技術裝備和技術標准,不斷推出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系列新產品,實現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和產業化。將以企業創新需求為導向,以院士及其團隊為核心,包括院士助手和學生,聯合搭建進行科學技術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高層次科技創新平台,研究行業和企業發展中的重大關鍵性和共性技術問題,為產業整體技術的提升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② 國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總結
國外科技成果轉化通常涉及4 大機制,即投入機制、合作機制、市場機制和專保障機制。這4個機制在實屬際運行過程中並不是獨立進行的,而是相互促進、相互聯系的有機統一體(圖4-3)。
首先,投入機制是合作機制、市場機制和保障機制的前提,沒有投入機制在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面的投入,其他3種機制就無法維持最基本的運轉。反過來,其他3種機制的良性運轉又對投入方式、投入方向、投入主體及投入結構等狀況給予反饋,保證了投入機制的支持作用。其次,市場機制貫穿於整個科技成果轉化過程,通過傳遞信息、提供咨詢服務等方式為合作機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並且通過合作機制的反饋信息,不斷地完善自身建設。最後,保障機制通過政策法律的完善、基礎條件的建設,為其他3個機制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得合作和服務圍繞科技成果轉化的目標順利展開,反過來其他3個機制對於保障機制的反饋能夠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有悖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一些政策和做法。
總之,4種機制相互聯系,形成了一個閉合的路線,為我國改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
圖4-3 4 種機制間的相互關系
③ 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縱觀發達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各國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選擇了不同的模式。美國主要通過管理創新和建立風險投資機制的途徑來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風險投資強調的是整體投資回報率,藉助於風險投資方高水平的專家,能夠較為准確地判斷實驗室項目的未來前景。因此,建立風險投資機制是美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德國通過建立「科研創新體系」來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科研創新體系」很好地實現了政府、企業和科研人員的統一。科研人員出成果,企業出資本,國家出政策,並且負責在企業界和科技界之間進行溝通。它不僅包括科研開發工作,而且包括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產品的增值過程、科技成果及科技知識的傳播和人才資源的培育培訓。英國模式與德國模式有些類似,主要是通過加強高校與企業界的合作來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日本通過改革研究開發體制及研究開發戰略來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法國通過改革法律、機制、稅收來鼓勵科技成果轉化(唐宏力等,2003)。無論採取何種模式,國外的科技成果轉化大多以企業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載體,通過信息平台與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依託「官產學研」聯合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產業鏈條。
我國由於國情因素,科技成果轉化起步晚,起點低。但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制定了一系列發展計劃,如:星火計劃、火炬計劃、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等,建立服務功能社會化和網路化的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和生產力促進中心,許多高校和企業也已經意識到科技成果的潛在市場價值,開始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聯動合作,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模式。可以說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
④ 如何突出科技支撐完善推廣體系建設
一、充分認識建設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的重大意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新農村建設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我省是農業大省,依靠科技解決「三農」問題,實現由傳統農業科技大省向高技術農業強省轉變的任務緊迫而艱巨。建設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實現新農村建設與科技緊密結合的有效方式,是著眼於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造福農民群眾而採取的一項重大舉措,對於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加快推進我省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緊緊圍繞發展生產、提高生活、改善生態的目標,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現代農業、生態產業、鄉村社區化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重點,以實施特色農業科技示範縣工程等六大工程為突破口,大力發展品牌農業、特色農業、高技術農業,大力實施科教興農和人才強省戰略,加強區域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實現農業科技大省向高技術農業強省的戰略轉變。 (二)基本原則。 1.品牌帶動原則。堅持突出發展品牌農業,培育一批國內外知名的農產品品牌;堅持突出發展特色農業,壯大涉農工業,建設特色科技示範縣與特色科技產業;堅持突出發展高技術農業,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信息化。 2.企業為主體的原則。堅持龍頭企業帶動,大力培育科技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下簡稱科技龍頭企業),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建設成區域性農產品集散地,培育大宗農產品用戶,拉動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堅持標准化帶動,推動規范化、標准化種植,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 3.注重人才和自主創新的原則。堅持培養高技術人才與培育新型農民並重,既要培育和引進能夠領軍的農業科學家,打造科技創新團隊,又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堅持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並重,既要狠抓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又要狠抓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創造經濟效益;堅持因地制宜和突出重點並重,優先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需要的關鍵和共性技術支撐問題。 (三)發展目標。以構築新農村建設科技支撐體系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為目標,實施六大科技支撐工程,建設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系統,支撐和引領傳統農村經濟向城鄉統籌、工農聯動、城鄉聯動轉變;獲得一批重要創新性科技成果,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等高技術在新農村建設中得到普遍應用,建成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省級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農業研發中心和特色農業科技示範縣,培育一批知名農業科技品牌和知名的科技龍頭企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3%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 三、突出重點,實施六大科技支撐工程 (一)實施特色農業科技示範縣工程。2006年,從省級自主創新重大科技專項資金中一次性安排1000萬元,扶持壽光蔬菜種子、金鄉大蒜、平邑金銀花、沾化冬棗、滕州馬鈴薯、夏津金秋棉花、郯城銀杏、肥城桃、萊蕪姜和文登西洋參等10個農業特色創新工程,建立省級企業研發中心,推進優勢主導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打造「一縣一業一特色」區域經濟和特色經濟突出的發展新格局。「十一五」期間,繼續建設一批省級農業科技園區,享受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優惠政策,形成技術、品牌的輻射帶動。根據《山東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制定的目標,省重點支持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成為科技龍頭企業,成立研發中心,承擔國家級、省級科研任務,提升企業研究開發能力;由省科技廳牽頭,制定優先扶持省級特色農業科技示範縣骨幹企業的具體辦法,「十一五」期間重點培育一批涉農企業建設省級研發中心。 依靠科技創新培育農產品知名品牌,形成品牌效應。加快農業科技品牌化建設,支持有一定規模的特色農產品注冊集體商標,支持農產品及涉農產品創立中國馳名商標。以科技龍頭企業為主體,積極推進農產品科技品牌產業化經營,建立品牌產品產地市場和銷地市場,促進品牌農產品安全流通和建立國際化綠色通道。積極研發有利於建立健全品牌農產品安全預警預報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的技術體系,加強農產品品牌的統一使用和管理,加強農產品市場主體的誠信建設和質量體系建設。 (二)實施新農村建設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充分利用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網、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網及各級農業信息平台,推廣農業新技術。搭建知識進村入戶的信息平台,把用戶終端拓展到農民家庭。在特色農業科技示範縣建設全省農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共享和服務平台,建立農業科技成果信息聯盟和信息共享服務機制,開展農村科技成果信息的標准化收集、數字化表達及整合加工、資料庫和網路平台的建設,建立健全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系統;開展基於ASP(應用服務提供)模式的農村商業系統支撐技術研究,設計支撐農村便利店的技術方案,開發相關技術平台和軟體產品,解決農村商業系統規模小、品種多、進貨渠道復雜等問題。爭取在「十一五」期間,建成一批農村科技信息村村通的達標示範村莊。 (三)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工程。由省科技廳、農業廳牽頭,聯合省教育廳,研究制訂創新體系規劃,構建農業、林業、漁業、畜牧、農機等若干科技創新體系。整合省農科院、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山東農業大學、萊陽農學院等高校、科研機構的力量,加強國家級黃淮海區域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加強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的建設。涉農高等院校要加強科研與教學的結合,突出科研重點、特色和品牌,與科研單位和大企業聯合,培育一批有優勢、有特色及新農村建設中急需的重點學科,建設5-8個重點實驗室。支持綜合性大學、科研機構開展農業科學研究,增強學科交叉能力。加強全省共享農業科研創新平台建設,在主導產業和優勢領域繼續扶持和完善國家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作物改良中心。 (四)實施農業良種工程。繼續加大對農業良種工程的財政投入,並用市場機制引入社會資金。加強對課題組的績效考核,引入競爭機制,培育青年育種學術帶頭人。組建專家委員會,負責對農業良種工程課題的考核及研究發展戰略的制訂等。制定農業良種發展「十一五」規劃,以提升農業良種、良法產業化源頭創新能力為中心,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技術廣泛應用為手段,以大宗優勢農業優良品種培育為重點,加快由傳統育種為主向傳統育種與高技術育種並重,並逐步實現以高技術育種為主的轉變,由引進和跟蹤模仿為主向自主創新育種轉變,實現良種與良法配套。 (五)實施農業科技特派員技術推廣工程。進一步探索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農村科技推廣服務機制。按照雙向選擇的原則,擴大科技特派員下派規模,抓好對接與選聘,提升服務質量,搞好示範基地、合作經濟組織、農業品牌建設,實現農民科技素質、科技成果推廣、區域特色產業、農業組織化程度四個突破,形成一批結合基礎穩固的利益共同體。動員科技人員深入縣、鄉,通過「專家+農戶」、「專家+企業、協會或中介+農戶」等形式,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 努力打造技術推廣平台,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建立以國家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的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以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和農村區域成果轉化中心等為重點,培育一批農村科技服務中介組織。以市和縣為重點,依託具有一定基礎和條件的龍頭科技企業或農業科研院所,支持發展農村區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在規范的基礎上,引導支持一批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健康發展。 (六)實施科技培訓工程,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省科技主管部門要搭建省級科技培訓平台,培訓農村實用技術人才。近期要以提高縣科技部門的科技管理水平以及農村企業技術進步為重點,開展縣(市、區)科技管理人員、農民企業家和企業技術人員培訓,造就一批鄉土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搭建完善各級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平台,有效整合各類農業教育培訓資源,建設以各級農民(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為依託,以中高等農業院校、科研院所和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骨幹,以企業與民間科技服務組織為補充,以縣、鄉、村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和各類培訓機構為基礎的全省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 四、落實保障措施,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良好環境 (一)制定有利於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的優惠政策。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業科技政策措施,推動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各級財政要不斷調整資金結構,合理配置資源,逐步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科技投入。 (二)建立推動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的新機制。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利用政策和資金引導全省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建設。深化科研院所體制改革,逐步建立服務於三農的高水平的公益科研基地,開展新農村建設公益性科技工作。利用市場機制,積極建設企業為主體的新農村技術創新體系,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典型引路和示範推廣結合的新農村科技項目實施新機制。有條件的地方,應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採取轉包、出租、互換等流轉方式,引導土地集中經營,促進農業規模化生產。 (三)抓好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科技示範工作。按照項目、基地、人才統籌安排的原則,在不同地區、單位建立一批省重點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樣板,發揮科技示範工程的輻射帶動作用。以特色農業科技創新工程、新農村建設急需技術創新工程、農業良種產業化工程、農業科技特派員工程、新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等為突破口,優先在省級特色農業科技示範縣組織建設樣板示範項目,大力發展品牌農業、特色農業、高技術農業。 (四)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國際化。積極吸納國(境)內外科技力量參與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建設。以大學、科研機構和出口型企業的對外科技合作為重點,加強對省外、國(境)外的科技交流與合作,創辦國際化科研機構及企業,支持科技人員參加外國政府組織的農業、資源、環境、技術標准等領域的科技合作項目。加強對引進技術及裝備的消化吸收再創新研究,優先扶持相關科研項目。 (五)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各部門要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科技工作的領導,切實把新農村建設的科技工作擺到重要位置,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建立新農村建設科技目標責任制,切實把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工作抓緊抓好。要建立激勵機制,對在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企業負責人和組織領導者等給予表彰。鼓勵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給相關人員重獎。
⑤ 如何做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回顧十幾年來我國科技改革,在科技與經濟的關繫上,總的情況是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的局面已經基本形成,而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的機制還沒有建立。我國經濟現在正處於轉軌時期,有利於科技成果順利轉化的體制與機制的建立與完善,還需要一定時間,與之相關的問題很多,短時間內也不可能都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一方面要繼續深化科技體制的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從一兩個重要問題的解決著手,帶動其他問題的解決。目前,政府可以通過加強以科技需求為導向的行為,促進經濟建設依靠科技進步機制的形成和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的建立。
具體措施,如:
1、制定大型政策購買計劃,類似於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西歐的「尤里卡計劃」,主要依靠國內科技力量和企業單位完成,以科技需求引導科技供給。
2、政府購買業務和各種旨在激勵科技進步的政策,要與企業、科研單位近幾年的科技行為掛鉤,尤其是將科技投入行為作為企業享受各種優惠政策的一個重要指標,從而刺激整個經濟界對科技的需要,促使企業自主地提高科技投入,重視科技進步,改善經營者短期行為。
⑥ 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有哪些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科技人員、管理工作者和企業家的大量探索、試驗,科技成果轉化已經逐他形成了「政府計劃推動和技術市場擴散」相結合的兩條腿走路的雙重模式。政府計劃推動主要體現在由政府組織實施的各種國家級、省級科技開發與成果商品化及推廣計劃,其中大部分也是指導性計劃。市場擴散主要是根據市場的需求,在產、學、研之間進行,形式有:自主開發、技術轉化、聯合開發以及組成科技經濟聯合體等。隨著市場體制的發展和完善,成果轉化的市場擴散作用將越來越大,形式也會更加多樣化,效果會更加顯著。⑦ 如何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一是激發創新主體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性。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培育一批機制靈活、面向市場的國家技術轉移機構,探索有效機制與模式。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新型研發機構等協同開展成果轉化。推動成果轉化與創新創業互動融合,調動科技人員轉化成果積極性,支持以核心技術為源頭的創新創業。
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撐服務體系。構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專業化、市場化的國家技術交易網路平台,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科技成果掛牌交易與公示,解決成果交易流通與市場化定價問題。鼓勵區域性、行業性技術市場發展,完善技術轉移機構服務功能。大力培育專業化技術經紀人,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領軍人才納入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培養計劃。
三是開展科技成果信息匯交與發布。圍繞新一代信息網路、智能綠色製造等重點產業領域,以國家財政科技計劃成果和科技獎勵成果為重點,發布一批能夠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投資規模與產業帶動作用大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探索市場化的科技成果產業化路徑。
四是發揮地方在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的重要作用。建設一批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加大政策、服務、金融等創新力度,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與模式。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完善基層承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平台和機制,通過成果轉化支撐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五是強化創新資源深度融合與優化配置。健全多渠道資金投入機制,發揮好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等作用,支持地方加大投入力度,創新投貸聯動、眾籌等科技金融手段拓寬資金市場化供給渠道。推動軍民科技成果融合轉化應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⑧ 如何完善科技成果轉化人員獎勵
這個得根據各個地區的政策而表現形式不同,最典型的就是現金獎勵,按科技成果轉化總費用的百分比給予科技人員或者企業現金獎勵,根據試行的新政策,獎勵比例最低仍為20%,但以單位和個人之間的約定優先。比較「推薦」的比例達到65%至70%,即三分之二左右,而在一些地方最高比例已達99%。
⑨ 科技成果轉化將納入雙一流體系考核嗎
教育部科技司、中關村管委會聯合發布方案,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績效納入「雙一流」建設考核評價體系。這一方案僅在北京執行。
⑩ 為什麼在企業中要加強科技成果轉化
1)全社會特別復是各級制領導幹部必須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意義有一個新的、 更加深刻的認識。要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放在黨和政府工作的更重要的地位,抓好向科教事業加大投入的落實工作,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科教投入多元體系。
(2)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增強知識創新、 科技創新能力。
(3)創建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優勢。要根據新形勢,推動產學研更緊密地結合,創建新優勢。要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制定鼓勵產學研結合的優惠政策,促進高等學校、 科研院所和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發展高科技產業中的結合。
(4)要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科技的研究與開發,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
(5)要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
(6)要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力培養跨世紀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