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曾國藩轉讓

曾國藩轉讓

發布時間:2022-01-17 07:33:32

㈠ 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王朝,五等爵位是什麼官職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並依次降低一級。

中國古代爵位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等級制度之一。先秦爵制,與世襲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為表裡,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權力的標志。

秦以後的爵制(分賜爵與封爵),與先秦爵制的性質有所不同。爵不具備行政職能,主要用來確定皇親、功臣世襲的政治名位和經濟權利。

實際上,封爵制度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不同的看法主要由於所取標准不同,五等爵制到了戰國時期方才完備。

(1)曾國藩轉讓擴展閱讀:

戰國時期除楚國和越國早已稱王外,魏、齊、趙、韓、燕、中山等國也在戰國中期相繼稱王,突破了西周以來的諸侯爵稱。

各國又先後進行變法,廢除傳統的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中央集權的官僚統治,並推行與之適應的爵制。三晉和燕、齊的爵秩等級,大體仍為卿和大夫。

封爵傳襲,採取嫡長子繼承製。庶子、庶孫一般不具備襲爵權。無嫡子襲爵,則削除封國,這就是所謂的「無子國除」,皇親和重要功臣「國絕」時,為示優寵殊遇,也可由庶子庶孫襲爵。

㈡ 洋務運動為什麼沒有使中國走向近代化

洋務運動的主持人所看重的只是「洋器」,而且首先是軍器。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要用洋器來維護中國的封建制度。

因此,洋務運動時期的現代化運動僅局限在器物層面上,沒有認識到,鴉片戰爭的結局表明中國在近代已遠遠落後於西方,任何片面的或局部的改革都不可能根本解決問題,必須確定總體的改革方向,必須進行政治制度的變革,以資本主義現代化作為改革的最終目標。

由於洋務派無法達到這樣的認識水平,導致了整體的失敗。

(2)曾國藩轉讓擴展閱讀:

積極作用

清政府統治集團內的一些開明人士為了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而採取的一系列「自強」「求富」的措施,雖然其目的是為了擺脫「內憂外患」維護封建統治,但這一運動是符合歷史潮流的。

並且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促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和國防的近代化。

㈢ 同光新政與明治維新的異同(任何有關的都可以)

同光新政也叫洋務運動
洋務「新政」和明治維新的決策者都想達「富國強兵」的目的,都把發展近代工業作為學習西方的主體內容,但由於他們執行兩種不同的方針、政策,便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社會效應:以維護封建統治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從盲目引進開始,到戰敗喪權告終,使中國綜合國力明顯下降,並沿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越滑越遠;以「脫亞入歐」為目的的明治維新運動,從改造封建專制政權開始,到「殖產興業」國策的全面實施,使日本綜合國力迅速上升,並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軌道。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進而決定了兩國近百年來的不同遭遇。

[解題過程]
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的比較
相同之處:
(1)都是在西方列強入侵、殖民地的危險加劇,國內階級矛盾尖銳的背景下,為擺脫困境而實施的變革。(2)都是在封建社會的基礎上,接受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在短時期內移植西方的大機器工業,從辦軍事工業入手,逐漸擴展到民用工業。

不同之處:
(1)雖然洋務運動以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為主要內容,但就其倡導者來說,是在列強大炮的轟擊下,不得已而為之,在他們的思想深處仍具有強烈的排外性,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等人雖有抵禦外侮的要求,但卻沒有林則徐、魏源那樣的反侵略決心。在辦洋務的過程中,仍寄希望於列強,在實踐中必然執行一條對外妥協之道。日本明治維新的目的是摧毀幕府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使日本擺脫政治經濟各方面的危機,走資本主義道路。在「東洋道德、西洋藝術」思想的指導下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
(2)洋務運動走的是一條與封建勢力、外國資本相勾結的改良之路,必然失敗。而明治維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還版籍」、「廢藩置縣」、「地稅改革」等較徹底地打擊了封建保守勢力,逐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㈣ 接手轉讓的蛋糕房店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要看該蛋糕房是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還是企業營業執照。 如果是個體工商戶營業回執照,則該蛋答糕房原老闆的證照都不能轉讓,你只能受讓該蛋糕房的設備、存貨等財產,你必須重新申辦自己的蛋糕加工許可和營業執照;蛋糕房店面場地租賃合同也不能當然承繼,你必須與房東談妥承租或轉租店面場地事宜;蛋糕房原聘請員工的勞動合同,也不能當然承繼,應當重新簽訂或者與員工協商按原老闆的條件繼續執行,如果不再聘請原員工,最好由原老闆與原員工協商解決好再接手。 如果該蛋糕房是企業營業執照,你接手就簡便多了,只需按企業類別,與原投資人簽訂《公司股權轉讓協議》或者《合夥企業財產份額轉讓協議》或者《個人獨資企業轉讓協議》,依法向原登記的工商局申辦公司股權變更登記、合夥企業合夥人變更登記、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變更登記,再向質檢部門申辦蛋糕加工許可變更手續。企業承租店面協議、員工勞動合同,一般不因投資人變更而受影響;相應地,公司對外債務、欠稅也仍由公司承擔,不因股東變更而受影響;合夥企業債務欠稅、個人獨資企業債務欠稅,則要與出讓方談好債務承擔問題。

㈤ 我祖上是做知府的,有一張做官之時曾國藩賜的字,這一幅字我們家代代相傳,我想賣的話,能賣多少錢

一般的是要經過一定的程序的。如果要進行拍賣的話,當然了,如果你好友之間轉讓。在你朋友圈裡面賣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曾國藩的字還是非常有名的。一平尺的價格,大概也在幾萬元了。如果你尺度大的話,能值不少錢。

㈥ 個人持有的歷史名人家書轉讓必須經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嗎

第 1 封 家 書

慎獨、主敬、求仁、習勞

曾國藩 致 子·曾紀澤
1872年3月12日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這是一個令曾國藩悲痛的日子。15年前的今天曾國藩的父親去世了,當天,他拜過父親的牌位,讓兒子紀澤扶他去花園散步。他對紀澤說:「我這輩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後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父子倆拉著家常,不知不覺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陣大風吹過,曾國藩連呼「腳麻」,便倒在兒子身上。扶進屋時,曾國藩已經不能說話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寫好的遺囑。..... 誡子書其實是曾國藩的遺書,為曾家世世代代的家訓。

余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許可,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將四條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冊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則身強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飢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既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綉,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見識。為天下計,則必已飢已溺,一夫不獲,引為餘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祇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條為余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第 2 封 家 書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梁啟超 寫給 孩子們
1927年2月16日

梁啟超有子女十人,長大成人的有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達、思懿、思寧、思禮九人,思忠英年早逝。他們各個成才,這和梁啟超對他們的教育培養有密切的關系。

寫這封信之前,梁思成給父親梁啟超寫了一封信,他已經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了三年,覺得自己每天都在畫圖繪制,擔心自己會成為一個畫匠,而不符自己當年的理想。梁啟超用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與姚崇、宋璟作比較,告知梁思成應該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去好好學習。並且用曾文正的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來告誡孩子們不用去想將來的成就,只要現在努力耕耘,必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孩子們:

思成和思永同走一條路,將來互得聯絡觀摩之益,真是最好沒有了。思成來信問有用無用之別,這個問題很容易解答,試問開元天寶間李白、杜甫與姚崇、宋璟比較,其貢獻於國家者孰多?為中國文化史及全人類文化史起見,姚、宋之有無,算不得什麼事;若沒有了李、杜,試問歷史減色多少呢?

我也並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於社會,人才經濟莫過於此。思成所當自策厲者,懼不能為我國美術界作李、杜耳。如其能之,則開元、天寶間時局之小小安危,算什麼呢?你還是保持這兩三年來的態度,埋頭埋腦去做便對了。

你覺得自己天才不能負你的理想,又覺得這幾年專做呆板工夫,生怕會變成畫匠。你有這種感覺,便是你的學問在這時期內將發生進步的特徵,我聽見倒喜歡極了。孟子說:「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凡學校所教與所學總不外規矩方圓的事,若巧則要離了學校方能發見。規矩不過求巧的一種工具,然而終不能不以此為教、以此為學者,正以能巧之人,習熟規矩之後,乃愈益其巧耳。不能巧者,依著規矩可以無大過。

你的天才到底怎麼樣,我想你自己現在也未能測定,因為終日在師長指定的范圍與條件內用功,還沒有自由發掘自己性靈的餘地。況且凡一位大文學家、大美術家之成就,常常還要許多環境與其附帶學問的幫助。中國先輩說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兩三年來蟄居於一個學校的圖案室之小天地中,許多潛伏的機能如何便會發育出來,即如此次你到波士頓一趟,便發生許多刺激,區區波士頓算得什麼,比起歐洲來真是「河伯」之與「海若」,若和自然界的崇高偉麗之美相比,那更不及萬分之一了。然而令你觸發者已經如此,將來你學成之後,常常找機會轉變自己的環境,擴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懷,到那時候或者天才會爆發出來,今尚非其時也。

今在學校中只有把應學的規矩,盡量學足,不唯如此,將來到歐洲回中國,所有未學的規矩也還須補學,這種工作乃為一生歷程所必須經過的,而且有天才的人絕不會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萬別要對此而生厭倦,一厭倦即退步矣。至於將來能否大成,大成到怎麼程度,當然還是以天才為之分限。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裡是哪裡,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爹爹
1927年2月16日

第 3 封 家 書

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

胡適 寫給 子·胡祖望
1929年8月26日

在《胡適家書》中,有一篇是寫給胡祖望的書信,這是他10歲要去蘇州讀書時胡適給他的第一封書信,10歲就教導他這些樸素卻又每條近乎真理的人生道理,名人除了在自己的領域地位顯赫、成就卓越以外,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也一樣不馬虎,認真對待。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成長發展中汲取到一些經驗。

祖望:

你這么小小年紀,就離開家庭,你媽和我都很難過。但我們為你想,離開家庭是最好辦法。第一使你操練獨立的生活;第二使你操練合群的生活;第三使你自己感覺用功的必要。自己能照應自己,服事自己,這是獨立的生活。飲食要自己照管,冷暖要自己知道。最要緊的是做事要自己負責任。你工課做的好,是你自己的光榮;你做錯了事,學堂記你的過,懲罰你,是你自己的羞恥。做的好,是你自己負責任。做的不好,也是你自己負責任。這是你自己獨立做人的第一天,你要凡事小心。

你現在要和幾百人同學了,不能不想想怎樣可以同別人合得來,人同人相處,這是合群的生活。你要做自己的事,但不可妨害別人的事。你要愛護自己,但不可妨害別人。能幫助別人,須要盡力幫助人,但不可幫助別人做壞事。如幫人作弊,幫人犯規則,都是幫人做壞事,千萬不可做。

合群有一條基本規則,就是時時要替別人想想,時時要想想:「假使我做了他,我應該怎樣?」「我受不了的,他能受得了嗎?我不願意的,他願意嗎?」你能這樣想,便是好孩子。

你不是笨人,工課應該做得好。但你要知道世上比你聰明的人多的很。你若不用功,成績一定落後。工課及格,那算什麼?在一班要趕在一班的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趕在一校的最高一排。工課要考最優等,品行要列最優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這才是有志氣的孩子。但志氣要放在心裡,要放在工夫里,千萬不可放在嘴上。千萬不可擺在臉上。無論你的志氣怎樣搞,對人切不可驕傲。無論你成績怎麼好,待人總要謙虛和氣。你越謙虛和氣,人家越敬你愛你。你越驕傲,人家越恨你,越瞧不起你。

兒子,你不在家中,我們時時想念你,你自己要保重身體。你是徽州人,要記得「徽州朝奉,自己保重」。

爸爸 十八年八月廿六日夜(一九二九年)

第 4 封 家 書

我為什麼要求你讀書?

龍應台 寫給 子·安德烈
節選自《親愛的安德烈》

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台離開歐洲,返回台灣,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夥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系,但龍應台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台「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那天我問你,「你將來想做什麼」,我注意到,你很不屑於回答我這個問題,所以跟我胡謅一通。是因為你們這個世代的人,對未來太自信,所以不屑與像我這一代人年輕時一樣,講究勤勤懇懇、如履薄冰,還是其實你們對於未來太沒信心,所以假裝出一種嘲諷和狂妄的姿態,來閃避我的追問?

我幾乎要相信,你是在假裝瀟灑了。今天的青年人對於未來,瀟灑得起來嗎?法國年輕人在街頭呼喊抗議的鏡頭讓全世界都震驚了:這不是上世紀60年代的青年為浪漫的抽象的革命理想上街吶喊—戴著花環、抱著吉他唱歌,這是21世紀的青年為了自己的現實生計在煩惱,在掙扎。

從我的21歲到你的21歲,人類的自殺率升高了60%。你刻意閃避我的問題,是因為21歲的你,還在讀大學的你,也感受到現實的壓力了嗎?

還記得我們在德國時遇見的那個畫家—提摩嗎?他從小愛畫畫,在氣氛自由、不講究競爭和排名的德國教育系統里,他一會兒學做外語翻譯,一會兒學做鎖匠,一會兒學做木工。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三年又過去了,現在,應該是多少年了?我也不記得,但是,當年他失業時只有18歲,今年他41歲了,仍舊失業,和母親住在一起。

沒事的時候,他就坐在臨街的窗口,畫著長頸鹿。在他筆下,長頸鹿的脖子從巴士頂伸出來,穿過飛機場,走進一個正在放映電影的戲院……它睜著睫毛長長的大眼,盯著一個小孩騎三輪車。

因為沒有工作,所以他沒能結婚,自然也沒有小孩。事實上,他一直過著小孩的生活。可是,他的母親已經快80歲了。我擔不擔心你將來變成提摩?老實說,是的,我也擔心。

我記得我們那晚在陽台上的談話。你說:「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你坐在陽台的椅子里,背對著大海,手裡點著一支煙。那是清晨3點。

朋友若看見你在我面前點煙,一定會用一種不可置信的眼光望向我,「他怎麼能在母親面前抽煙?你又怎能容許兒子在你面前抽煙?」

我認真地想過這問題。我不喜歡人家抽煙,因為我不喜歡煙的氣味,更不喜歡我的兒子抽煙,因為抽煙可能給他帶來致命的肺癌。可是,我的兒子已經21歲了,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是成人,就得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也為他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一旦接受了這個邏輯,他決定抽煙,我要如何「不準許」呢?我有什麼權力或權威來約束他呢?

我看著你點煙,翹起腿,抽煙,吐出一團青霧,恨不得把煙從你嘴裡拔出來,丟向大海。可是我在心裡對自己說,「請記住,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裡的煙拔走,因此,你就不能把眼前這個人嘴裡的煙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別人』。」

青年的成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也不容易啊!

「你哪裡『平庸』了?」我說,平庸』是什麼意思?」

「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們倆都有博士學位。」聽到這句話,我有點驚訝。

「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你捻熄了煙,「你會失望嗎?」

現在我已忘了當時跟你怎麼說的,說我不會失望,不管你做什麼我都高興,因為我愛你?或者很不以為然地跟你爭辯「平庸」的哲學?或者很認真地試圖說服你—你並不平庸,只是還沒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記得了。但是,我可以現在告訴你,如果你「平庸」,我是否「失望」。

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里,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你的工作不把你綁架,讓你做工作的俘虜,第二,它給你時間,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

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假如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斗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麼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千山萬水走到最後,我們最終的負責對象,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像而活。

同樣的,抽煙不抽煙,你也得對自己去解釋吧。

第 5 封 家 書

你可以驅散罩在身上的陰影

王朔 寫給 女兒
摘自《致女兒書》

《致女兒書》是王朔對女兒關於自己家庭、血緣、歷史和個人情感的真實敘述。它原本是一個相當私密的文本,是當遺書寫的,准備要有個萬一可以給女兒一個交代。他要告訴女兒咱們家是什麼來歷,你的爸爸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內心深沉的歉疚和痛苦……在書中他細致地告訴女兒什麼是正確的世界觀,拳拳的為父之情漫洇紙上。

你還是嬰兒的時候,只要一笑,就像太陽出來,屋裡也為之一亮。那時喜歡捧著你的臉狂親,因為想,大了就不能這么親了。抱你的時候也想,怎麼辦,總有一天不能抱了。最後一次離開你們,你媽媽一邊哭一邊喊你的名字,你不應聲,悄悄坐在自己屋裡哭,我進你屋你抬頭看我一眼,你的個子已是大姑娘了,可那一眼裡充滿孩子的驚慌。我沒臉說我的感受,我還是走了,從那天起我就沒勇氣再說愛你,連對不起也張不開口,作為人,我被自己徹底否定了。從你望著我的那眼起,我決定既剝奪自己笑的權利,也剝奪自己哭的權利。

很多有過家庭破裂經歷的人說,大了孩子都會理解的。我相信。我一點都不懷疑你將來充分觀察過人性的黑暗後,會心生憐憫,寬大對待那些傷過你的人。那是你的成長,你的完善,你可以驅散任何罩在你身上的陰影,但我還是陰影。在黑暗中欠下的就是黑暗的,天使一般如你也不能把它變為光明。理解的力量是有限的,出於善良的止於善良。沒有人因為別人的理解變回清白,懺悔也不能使時光倒流,對我這樣自私的人來說,連安慰的效果也沒有。

我選擇自私,蓋因深知自己的卑下和軟弱,與其講了大話不能兌現不如壓根不去承當,是苟全的意思。在你之前,做得還好,也盡得他人好處,但始終找借口不付出,沿用經濟學概念,將自私視為「無形的手」就是立論之一。這一套到你這兒就不成立了,你是孩子,因我出生,這不是交易,是一個單方行為,在這里,惟獨在你,我的自私法則走到了盡頭。如果說我對你懷有深情,那也不是白來的,你一生下來就開始給予,你給我帶來的快樂是我過去費盡心機也不曾得到過的,我跟人說過,沒想到生一個孩子這么好玩。相形之下,養你所花的金錢微不足道,所以咱們倆要有賬,開始就是我欠你。如果你鄙視我我不能無動於衷,這個世上大概只有你才能讓我鄙視自己,所以我比你更迫切需要一個鄙視自己的理由,我怕你輕率地原諒我同時給我借口原諒自己。

離你越遠,越覺得有話要跟你說,在你很小的時候就想,等她大一點,再大一點。2003年開始我給自己寫一本小說,本來是當給自己的遺書,用那樣的態度寫作,把重要的人想說的話那些重要的時刻盡量記錄在裡面,當然寫到了你,寫我們在一起時的生活。寫到你時閘門開了,發現對你有說不完的話,很多心思對你說才說得清比自言自語更流暢。坦白也需要一個對象,只有你可以使我掏心扒肝,如果我還希望一個讀者讀到我的心聲,那也只是你。

我不知道自己的一生意義何在,希望至少有一點,為你的一生打個前站。

㈦ 敬仰的意思

釋義:敬重仰慕的意思,一般指人對某個人或某個物非常敬佩,因而尊重他。

拼音:jìng yǎng;聲母是j、y;復韻母是ing、ang。

近義詞:鄙視、輕視、藐視、蔑視、鄙薄

反義詞:青睞、垂青、重視、珍視、崇敬

引用:冰心《晚晴集·我的童年》:「薩鎮冰先生是父親在海軍中最敬仰的上級。」

(7)曾國藩轉讓擴展閱讀:

敬仰的反義詞

1、鄙視,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bǐ shì,意思是表示輕蔑、看不起的意思;對人一種很不尊重的口頭用語,小看人、輕視、看不起對方。

出處:唐·韓愈·《柳州羅池廟碑》:「柳侯為州,不鄙夷其民,動以禮治。」

白話釋義:柳宗元到柳州當官,並不因為當地人是蠻人沒有文化而歧視他們,一切都以禮教和法律來指導他們。

例句:他用那鄙視的目光,注視著這個無恥之徒。

2、鄙夷,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ǐ yí,指輕視;鄙薄;蔑視;鄙視。

出處:唐·韓愈·《柳州羅池廟碑》:「柳侯為州,不鄙夷其民,動以禮治。」

白話釋義:柳宗元到柳州當官,不因為當地人沒有文化而歧視他們,都以禮教和法律來指導他們。

近義詞:小看、渺視、鄙視、看輕、藐視、漠視、輕視、忽視、歧視

反義詞:敬仰、敬慕、敬佩

㈧ 為什麼說成功的投資都是反人性的

其實,早在金融市場出現以前的遠古時代,這些心理偏差就已經寫入到我們的基因里,幫助我們的祖先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更大概率地存活。在此,以損失厭惡為例:

要想投資獲利,必須克服這些人性上的弱點。在此給三點建議:

首先,務必經常有意識地提醒和檢視自己,看是否陷入某個心理偏差,正如蘇格拉底所說:「沒有檢視的人生不值得活」。

其次,對於市場時時刻刻要有一顆敬畏的心,制定投資紀律,嚴格執行。

最後,藉助外力,經常向身邊專業的朋友或者投資顧問請教,請他們監督指正,機構里可以設風控崗來專門監督這個事情,也有人會把錢交給專業的基金經理甚至計算機(量化交易)來打理。

當然啦,道理和方法說起來都非常簡單,但反人性的事情執行起來卻是困難重重。也許,投資本身就是一種修煉吧,順其自然,慢慢進步。

㈨ 戰國時期不是編制20爵位嗎從小到大分別是什麼都有那些待遇

20爵位是秦國的制度,戰國各國都有軍功爵制度。

《漢書·百官公卿表》所載爵名為:「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這與《商君書·境內》的描述並不相同,說明在商鞅變法到秦統一這一段時間內,秦政府對於軍功爵製作過一些調整。

《商君書·境內》雲:「五人一屯長,百人一將。其戰,百將屯長不得斬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論。」「能攻城圍邑,斬首八千以上則盈論。野戰,斬首二千以上則盈論。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將盡賞。行間之吏也,故爵公士也,就為上造。故爵上造,就為簪裊。故爵簪裊,就為不更。故爵不更,就為大夫。爵吏而為縣尉,則賜虜六,加五千六百。爵大夫而為國治,就為官大夫。故爵官大夫,就為公大夫。故爵公大夫,就為公乘。故爵公乘,就為五大夫,則稅邑三百家。故爵五大夫,就為大庶長。故大庶長,就為左更。故四更也,就為大良造。皆有賜邑三百家,有賜稅三百家。」「能得爵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爵位越高的人越富有、越有權力。 《商君書·境內》指出,軍隊攻城圍邑能斬敵首八千,野戰能斬敵首二千,即為全功。獲全功的部隊「吏自操及校以上至大將盡賞」。規定:「自公士至大良造皆賜爵一級,大將、參和御」賜爵三級「。」爵吏而為縣尉,則賜虜六,加五千六百。「虜,《史記·李斯列傳》索隱曰:」奴隸也「。這段話意為賜奴隸六人,錢五千六百。新選爵為」五大夫「的,」則稅邑三百家「;故爵為」五大夫「的,」有稅邑六百家,受客「。大庶長以上的高爵,」皆有賜邑三百家,賜稅三百家「。不難看出,賜爵有著嚴格的等級界限。其中」五大夫「是個分水嶺,五大夫以上賞重,五大夫以下賞輕。舉凡」稅邑「、」賜稅「、」賜邑「、」受客「等重賞,都只有在獲得五大夫以上的爵位以後才能享有。關於無爵者的賞賜,《境內》雖未明言,但其下文有雲:」陷隊之士知疾斗,不(而)得斬首五人,則陷隊之士,人賜爵一級,死則一人後。「陷隊之士就是敢死隊,據《境內》載:每隊由十八名戰士組成。如果陷隊之士斬敵五首,就賜給每人爵一級,假若隊中有人戰死,則以爵賜其子弟。這是對敢死隊的格外照顧,因為敢死隊總是承擔著最艱巨最危險的戰斗任務。至於一般士兵就得依」斬一首者爵一級「論功了。秦《傳食律》是關於各級官員住宿傳舍伙食供給標準的規定,其中反映了對於爵位高低不同的人的不同待遇。規定:」其有爵者,自官士大夫以上,爵食之。「 官士大夫是指第五級的大夫和第六級的官大夫,在此以上的爵位,才能享受有爵位人的供給標准。 《傳食律》又規定:「不更以下到謀人,稗米一斗,半升,采(菜)羹,芻、各半石。宦奄如不更。」不更是四級爵,謀人即簪裊的別稱,三級爵。有這兩級爵位的人按照規定吃精米、肉醬和菜羹,他們的待遇和宦奄一樣。 《傳食律》還規定:「上造以下到官佐、史毋(無)爵者,及卜、史、司御寺府,()米一斗,有采(菜)羹,鹽廿二分升二。」 從秦簡的材料看,沒有爵位的士伍、一級的公士、二級的上造,可以佔有奴隸,比較富有,也可以是貧民。 《封診式·告臣》記載某里士伍甲因為他的奴隸丙「驕悍,不田作,不聽甲令」,要求把這個奴隸賣給縣廷,並要求對這個奴隸施加肉刑,再服城旦刑。甲雖然沒有爵位,對他的奴隸卻有極大的權力。 《群盜》記載士伍丁、戊、已、庚、辛曾經搶劫了公士某的家,搶走萬錢。最低爵位的公士家內居然有萬錢之多,一定是比較富有的。 有一、二級爵位的人,也有比較貧窮的。《法律答問》:「上造甲盜一羊,獄未斷,誣人曰盜一豬,論何也?當完城旦。」有二級爵位上造的人還偷一隻羊,比起上述的士伍和公士實在相差太遠。

綜上可見,爵位有軍銜的作用,但並不僅僅是軍銜,這更是一種社會地位,社會權利的象徵。爵位越高的人越富有、越有權力。

㈩ "由新宅至老宅,必宜常常走路" 這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是曾國藩家書裡面的一句,意思是如果由新宅子到老宅子去,必須最好是經常靠腳走路,不得坐轎騎馬。

曾國藩反對大興土木,在家鄉修建巨宅。曾氏湘鄉舊宅已有百餘年歷史,曾門兄弟發達後人丁日漸興旺,亦經常有客人登門拜訪,舊屋多少顯得有些不合時宜。1865年,曾國荃出資七千串銅錢將舊宅改造一新。曾國藩得知後非常生氣,認為九弟「奢靡若此」,新房入住則易,搬出卻難,此種作法沒有為子孫後代做出好的表率,貽害無窮。「生當亂世,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多財則終為患害。又不可以過於安逸偷惰。如由新宅至老宅,必宜常常走路,不可坐轎騎馬。又常常登山,亦可練習筋骸。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一日不勤,則有飢寒之患,則子弟漸漸勤勞,知謀所以自立矣」。一怒之下,他發誓絕不踏進新宅半步。曾國藩每次回鄉都住舊宅,平生從未進過新屋。曾國藩還反對家中購置私田。他在日記中寫道:「餘生平以起屋買田為仕官惡習,誓不為之。」咸豐五年,歐陽夫人在衡陽娘家私自買田置地,曾國藩知曉後立即將土地轉讓出去,並在家信中表達了反對置田的態度。

《曾國藩家書》(上)讀書筆記
氣溫回暖,似乎情緒也漸漸通過整個冬季的調整歸於平靜,似乎有開始想念平淡生活的魅力,身邊該走的人也走了,留不住的人也留不住,趕不走的人也趕不走,或許這就是命定的含義吧。
把大半個書櫥搬到了單位,偌大的辦公室只有我一個人,門外即便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門里的我依舊清心寡慾,寧靜致遠。猛然間會想到「欄外人」與「欄內人」的典故,笑一笑也就作罷。
讀研期間購得的曾公家書跟著我從南京到蘇州,又從蘇州回到到了南京,書沒翻過,可惜卻被顛簸流離給磨損的奄奄一息,甚至跟著我回家的時候,媽媽都認為這書改放地下室了。書尚未翻閱就已經被人下了這個定義,我想該羞愧的人是我。
曾公身後總是兩種極端評價,我不願意也懶得去羅列或者是復制度娘上的種種聲音,因為沒看過,就沒有評價的資格,總歸到了讀完了全書,該什麼想法就什麼想法,這才是自己的東西。於是這次清明掃墓回家後,從書櫥中抽出帶走,該到了讀它的時候。。
每日靜心讀幾則,每日讀後想想心得,事後翻閱起來,可以看做是自己對這本書的交代,也可以看做是自己對2011上半年自己的交代。。

第一封家書,曾公是典型的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的人,從他給自己的書房取名「求闕齋」就能看的出來,月盈則缺,花盛則謝。。
第二封家書,對其祖父的八字祖訓頗為興趣:早、掃、考、寶、書、蔬、魚、豬。。這是治家八字訣,道盡了曾氏一生的精髓。。早起,打掃,敬奉祖先,善待親鄰,讀書,種菜,養魚,養豬,有農有仕有商有德。

第三封家書的重點就是「為學譬如熬肉」
曾公借用他人之說表達了對學習的看法「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用猛火煮,然後用漫火溫」。也就是說讀書需要先在短期內集中精力閱讀,掌握所讀之書的概貌,然後在對其中的章章節節乃至字字句句做細慢的咀嚼,才能讀熟讀透。這恐怕是現在我自己讀書過程中最沒有注意到的,一方面我自己沒有用「猛火煮」,學習時間還是不夠集中,另一方面自己往往是追求速度而忽視了細節,也就是「漫火也不夠」,曾公的這封家書是給自己的弟弟們的,想想如果在求學的初期有這么的兄長能夠高屋建瓴的給予思想上和方法上的指導,又怎能不成材呢?
曾公在這封家書的中段提到一個觀點「士果能精其業,安見其終不得科名哉?」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真正的鑽其學業,只要真正的下功夫而沒有任何懈怠,怎麼可能不成功。這恐怕是當時年輕的曾公曲線給自己的勉勵吧。我想放到我自己身上也是,我很遺憾迄今為止沒有為了那件事情豁出去,不顧一切的奮斗,所以我體會不到那種走到最後酣暢淋漓的痛快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並沒有真正的用上百分之百的力氣去爭取。

第四封家書:講格物致知
這是在讀研期間被逼迫選修文藝學的時候,一位老師講的重點篇章,可惜那個時候自己太愛玩,總是逃課也對此沒有絲毫影像。今天看到曾公對諸弟的教誨中用了很長的篇幅講「格物致知」,洗看才知道自己錯過了很重要的東西。
這封家書還有一個很值得讓我思考的地方,他勸導四弟要好好讀書,克服心浮氣躁的毛病,他說「且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水牧豬,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這一段看的我自己心驚,這壓根就是在教訓我自己,我們有個習慣,往往自己失敗習慣歸咎於外部的環境,歸咎於不利的條件,歸咎於強諸於自己的壓力,就是不願反省自己的內心,不願意問自己有沒有真正的想學,或者說真正的投入精力。其實一直以來爸爸總是認為我自己抱怨外界太多,而從不願意正視自己的缺點,2008年下半年的那場人生重大挫折,2009年4月的雪上加霜,就其原因都是自己的問題,卻死活不願承認。。時隔兩年,在回頭看看,我真的想問問自己,當日的悲劇難道不是我自己因為驕傲自負才一手造成的嗎?

第八封家書
其實就是曾公自己的學習計劃表,裡面有他要求自己必須每日完成的東西:每日寫日記,記錄一日中自己的不良行為,內心自審;每日讀史10頁;每日茶餘偶談一則。
說實話,寫日誌我們都會,但是多少人願意再日誌中狠狠的剖析自己呢,估計很多人都下不了手,加上多半是博客什麼的,美化大過了剖析罷了。讀史倒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在讀研的時候有一位老師就曾經說過,如果遇到現實生活中無法解決的難題就要回頭讀史,史書蘊含了社會出現的所有的問題,也提供了所有的解決之道。我總是在想,只要以後,或這下半年時間充裕,一定要好好讀讀中國通史,讀讀世界通史,讀讀劍橋中國史,讀讀最愛的蒙田隨筆。。

第十一封家書:曾公講了兩個為學的問題,一者是學問功夫在於日積月累的,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有豁然貫通的感覺。。我想這就跟錢鍾書老先生曾笑言自小不愛讀書,被父親逼著看古書,結果看著看著,打著打著,有一天就開竅。。只是我想,我何日才能開竅呢?二者就是不要把學問僅限制在書本中,家庭日用之間也有大學問。這是箴言,從爸爸媽媽身上,身邊朋友交際中,從同事做事觀察中,從領導發言聽中都能學到很多東西。這裡面唯一有區別的就是,聽的人,看的人,觀察的人是不是用心罷了。

第十五封家書:
這里曾公勸導弟弟要先從事於先輩大家之文,而不要為了應付考試而讀書。。作為取科名出身的曾公因為經歷過,感受過,所以說出來的也是肺腑之言。讀書是為了什麼,現在很多很多人還是不知道。。特別是在上學的孩子們,象牙塔的學生們,我想只有走入過社會,經歷過知識的應用才會明白讀書求學長知識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第十七封家書:
曾公繼續講他的「有恆」,他認為即便如四弟般資質一般的人,如若願意用恆心來彌補,一定可成大氣。
轉念想想,誰又不是資質平平之人,誰能有諸葛亮之般雄才偉略、萬般丘壑在胸中,奇才是少數,可成功之能卻又很多,這不是運氣的功勞,歸根結底還是「恆」用了多少。

第二十二封家書:
這封家書是我迄今所讀中最鍾愛的一篇,不光光在於這封家書本身的聲名遠播,更多的還在於它實實在在,於古於今皆有著重要人生道德倫理價值的文章。而最讓我敬佩的是,此時的曾公才剛剛三十而立,此時的曾公剛剛經歷了仕途官場極大的飛躍(連跳四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謂正是官場得意時,而他卻能有如此之高瞻遠矚,難的被後人稱道。。

曾公在這封家書中表達了兩個意思:
其一為官要清廉,不存做官發財之念。他認為「大凡做官之人,往往厚於妻子而薄於兄弟,私肥於一家而刻薄與親戚族黨。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恥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神明鑒臨,予不食言。」
從史書和跟方面的研究來眼,曾公雖然不是完全的兩袖清風走一生,卻基本是做到了清廉,這可能是他作為高級知識分子對於儒家道德價值觀的堅持。
其二,也是最為讓我欣賞的。曾公未留一份錢財給子孫。。只要讀過曾公傳記的人都知道,曾公一族可謂是人才輩出,綿綿不斷,而這其中開山鼻祖是這位不為子孫留下任何金錢的曾國藩,而他的後人在做人立德,學識修養等各個方面皆有成就,古往今來能夠將興盛過5代,代代皆有大家的家族真是少之又少。追根溯源必定跟長輩的教導和以身作則是分不開的。
曾公說:「兒子若賢,則不靠宦囊,亦能自覓衣飯;兒子若不肖,則多積一錢,渠將多造一孽,後來淫佚作惡,必且大玷家聲」想想如今多少跟「管二代」、「富二代」相關的事件屢屢出現,是社會道德價值體系的問題,還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再換而言之,曾公恰恰又給他的子子孫孫們留了一筆巨大的財富——教育,這才是真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礦

第二十八封家書:這封家講了一位很了不起的曾公兒媳,郭筠老婦人。這位很早就喪夫卻能夠將其子女各個帶成人才,後備中不乏外交官,實在很讓人佩服。或許一方面有得益於她公公曾國藩的教導,另一方面也在於人本身的稟賦吧。按照她的孫女曾寶蓀的回憶,這位老婦人早在上上個世紀就很有世界的頭腦,這位老奶奶不贊成八股文,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考秀才,反而希望他們多讀外國文學,每日要看報,讀古籍典籍,不讓女娃學女工烹飪,反而要他們學畫畫,作詩。。我覺得放到如今,以為奶奶輩的人跟自己的孫輩們說,你們要干這些事情,恐怕都很讓人稱奇吧。也難怪,出自這家的所有小孩日後都出息了,更重要的曾公一脈皆出自郭筠所撫養教育的這一群孩子。。。一個家族中能出現一個人才已經很難了,如果各個都是人才,男女都是人傑,那真的就只能稱奇贊嘆了。

第二十九封家書: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家書,曾公對家庭的四種情況作了高低排序:「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盪,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在曾公看來所謂權和錢恐是最不能讓家族綿延鼎盛的寶物,甚至是個惡器,而唯有知書達理、孝順父母,尤愛兄弟的人才能將好運延續到好幾代好幾代。
就如同現今非常多的管二代,富二代,很難想等他們到了不惑之年,他們可以榮耀的光環還留下多少,等到了天命之年,是否還可以過著年少時那般瘋狂的歲月生活,我們都不知道,恐怕他們也未必知道。
PS:今日太忙,讀書總是再被不停歇的事情打斷,一個下午也只讀了這兩封家書,加之明日又需要開會總結,周末參加婚禮,恐怕都不得閑功夫。。周日晚一定要定心繼續開始。。

竟然一周都沒有摸到這本書,這周都獻給了折騰人的日報社,電視台和博物館,在這三地奔波,讓我連拿起一本書掃兩眼的機會都沒有,幸好,今日,一切的一切都完結,可以定心看書了。。

第三十八篇:看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直接就樂了,這不就是一直以來我們看申論文章最最常見,如果拿來背誦准備申論八股文,會覺得這句子很煩人,但是如果真心做事情,卻覺得這句話朴實無華卻又大愛無疆。總理曾經這么說過,也的確這么做的,所以才贏得如此多人的愛,所以古語不假,只是我們知識太淺薄,閱歷太少,經歷不厚重,才理解不了。社會真的是一個深不可測的老師,她有著太多太多的知識和經驗,卻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和思考。

第三十九封:提及左宗棠。。說實話對於左宗棠,我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TBBT裡面耳朵那幫人去吃左宗棠雞的笑料,但是對於這位歷史人物我的了解不會多過曾公。照查過的資料顯示,這也是以為大器晚成人,閉門讀書很多年,在中年後期一舉成名,或許那些閉門的日子就是他韜光養晦的日子吧。。照這么說,其實只要潛心修身養德堅持自己的理想,一定還是會成功的,失敗的人應該都是中途放棄的人吧。

第四十二封:人不可盡諉其咎於命運,牢騷滿腹者,多半一事無成!
曾公規勸其六弟不可「盡諉其咎於命運」,少點牢騷,多點反躬自省,他說「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感應之理,自然隨之。」。讀書如此,求功名如此,過日子如此,人的一生或許都是如此。多抱怨總是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外部的原因,無非是時運不濟,遇人不淑,卻總總不願意想想自己做了多少,努力的多少。成功沒有捷徑的,付出多少就一定會回收多少,至於很有多認為自己努力了卻總是得不到東西,那唯一的解釋只能是自己努力的不夠,做的不夠多,僅此而已。
PS:只能苦笑,距離上一次拿上這本書過去多久了,一個月,我很難想像,竟然一個月了,在亂七八糟的政府公務鏖戰中,我筋疲力盡,可是漫漫長路似乎開始看不到盡頭,何時才能收手。。
看到自己的學習計劃帖子中,無數次學習任務被打斷,我真切的感受到,工作會讓人身不由己,無法選擇。。。書還是要繼續讀下去的,無論多麼忙。。。

第四十三封:古人有嫡出庶出之分,曾公也不可免俗
曾公娶兒媳婦,原本一切滿意,誰知偏偏在這個嫡出庶出的問題上他猶豫了,他借他夫人之口說出需要考慮,暫緩親事的想法,雖然事後證明,家中老太爺有威懾力,還是讓這門親事定了下來,這事放到如今人們飯後茶餘的討論課題上來說,就是一個封建陋習,應該人人鄙之,棄之。然而,我們在捫心自問,誰的心中沒有三六九等之分,誰能做到對任何人一視同仁?
先撇開所謂的自問拷問,就看看我這個名義上的開明,人性化單位,身份區分度很高,對待本地人外地人,態度有著分水嶺的差別,對待編內人員與編外人員與臨時用工,待遇之間有著天與地的鴻溝,這難道就不是嫡出與庶出的現代演變?能力真的可以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嗎,恐怕未必吧!

第五十二封家書:如若買房,定然需要閣樓
跟葉頭(我的頂頭上司)聊到書房的問題,他老人家就是三層,頂層是個閣樓,上面放著他上萬本藏書,我曾去過一次,驚訝萬分,處處是寶貝。於是我就說曾公也是如此,每次自己寫家書回家,定然讓人謄抄一份存檔,這種保存知識產權的意識是何等的先進,倘若沒有這種意識,恐怕毛爺爺和蔣中正的枕邊就不會有那本曠世作品《曾公全集》了吧。

第五十八封家書:無實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禍
小的時候媽媽常說莫名其妙得大財的人必定會在什麼地方遭到一劫。按照她老人家的思維就是運氣是衡量的,如果之前用的太多,老來必定會折在什麼地方。我是沒有機會驗證她老人家的理論,因為沒啥半路被錢包砸的經歷。這里曾公所說的「無實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禍」,恐怕也是「運氣守恆定律」吧,所謂大名,所謂權勢,都非無緣無故而來。。
用古語來說就是:名滿天下者,其實難副。又曰:暴得大名者不詳。。。我看的心慌慌。

第六十二封 讓兒孫一無可恃
恃什麼意思,依賴的意思,我們都是依賴的小孩,依賴父母的關愛、照顧和金錢,所以我們是長不大的孩子。獨立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自己關愛自己,自己照顧自己,自己養活自己,可惜好難。
曾公在這封家書中寫道:生當亂世,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多財則終為患害。又不可過於安逸偷惰。如由新宅至老宅,必宜常常走路,不可坐轎騎馬。又常常登山,亦可以練習筋骸。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一日不勤,則將有飢寒之患,則子弟漸漸勤勞,知謀所以自立矣。
唐浩明點評說的非常好:人的本質有著好逸惡勞的一面,有足夠的錢財讓他們花銷,他們還要吃苦做什麼?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富不過三代的原因。

第六十九封 願子孫做君子不做大官
這是一封可以和諸葛亮的誡子書相媲美的家書,曾公寫給他的兒子,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他的兒子,都是慈父半生的思索,望的就是子孫可以明白其中的真諦。我實在是喜歡這一封短短的家書,如果日後我有自己的孩子,這也會是我教育小孩最最主要的方向。。。。
曾公言: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凡富貴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學作聖賢,全由自己作主,不與天命相干涉。。。。

第七十四封 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
這封家書中有兩個命題:
1、古之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二者闕一不可。2、才大器大
所謂「規模遠大」,指的就是大抱負、大規劃、大目標。這是一個人必須要有的目標,否則何來的動力前進。借用溫寶寶的名言: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所以規模遠大是仰望星空中的星星。這之後仍舊需要腳踏實地,這就是綜理密微。
所謂「才大器大」,器局很重要,才幹之大小取決於器局之大小。器局者,度量也。
我覺得人生在世,先要培養度量,之後在培養學識,就如同家長教育子女,最先要的是培養孩子成人,之後培養孩子成材。。。

第七十七封 人生在世,恆為要
曾公說:「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看的時候我直覺得自己汗涔涔,「恆」字之難,難於上青天,有多少人真的能夠做到。往往沖動來了就會跟自己頂一個目標,但是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與遇見無數的挑戰,這個時候「恆」很堅持多久呢?我很崇拜能持之以恆的人,因為這種人有過人的毅力、自控力、耐心和定力,能完成一個「恆」的人就一定能完成下面個無數的「恆」。

第七十九封 誠到底有多難!
誠到底有多難?我不知道,在這樣的生活圈中,要保持「誠」往往會得到很多人的嘲笑。一如我誠實的反應問題,或許會被領導批評,說「家醜不可外揚」;一如我誠實的表明態度,被同事嘲笑為「太傻」;一如我誠懇的說出想法,被朋友說太「天真」;很多時候「誠」是一種口頭上的贊美,卻無法用行動來實踐。就如同國家天天說我們要構建一個「誠信」社會,可是依舊有奶粉事件、饅頭事件、豆芽菜事件、西瓜事件,這「誠信」何來?
曾公自謂「拙誠」,在官場、在戰場,真的是可以如此做到嗎?恐怕這也是曾公的自勉卻無法實踐的東西。

第八十封 做好一件小事比幻想一件大事重要的多
曾公跟弟弟說:治軍總須腳踏實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什麼是克勤小物?「古之成大業者,多自克勤小物。百尺之棟,基於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積也;萬石之鍾,一銖一兩之所累也。」所謂「克勤小物」就是踏踏實實做好一件小事。如果一件小事情能夠做好,那麼大事情也必然能夠做好。
這跟之前的「恆」一樣,一個大「恆」需要許多小「恆」的積累,一個宏大的目標需要無數件「小目標」的累積。就如同我會制定中長期的五年目標,但能否實現我並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希望這五年後的自己能走到那個位置。那麼要讓這個目標實現,我還需要年度目標、月度目標甚至每周、每日目標來累積。只有這些每日的堅持才能最終把自己送到那個目標上。就如同如來佛祖讓唐僧去取經,就一定要設置81道磨難,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註定是有無數的磨難,能否走到最後,靠的就是「恆心」。

第八十二封 面對麻煩怎麼辦?
面對麻煩怎麼辦?如果是生活中的小事,就克服解決;如果是生活中的大事,就找人合夥解決;如果是官場上呢?陶淵明選擇的歸隱南山峽,曾公選擇了「耐煩」,想必曾公的自控力更好吧。做違心的事情是一種折磨,我深有體會,說違心的話也是一種折磨,但是在官場中生存,這些事情日日發生,如果沒有很好的自控力,誰能保證不會瘋。

第八十七封 什麼是適意?
這段日子常和聊到什麼才是「適意」,似乎大家在生活總有數不清的煩惱,為生活,為家人,為朋友,為愛人。我們生活在某一個階段會對這個階段的幸福度有個定義,當這個幸福度達到了,那麼就會進入另一個階段,重新在拔高一下幸福度。我和死黨就曾經感慨過,大一的時候能吃一頓肯德基我們就很幸福,定周三的時候吃,那麼周一周二是幻想吃到嘴的幸福,周三吃完,周四周五用來回味這種幸福。等到了大三大四,開始出入必勝客之地,雖然拿著刀啊叉啊談人生談理想,但是吃完出門已經沒有太多值得回味的感覺。再等等我們都工作了,吃過太多的飯店,見過太多的世面,日子在酒席中匆匆而過,我們都快要忘了什麼是幸福的滋味。或許真的是因為我們長大了,一頓肯德基無法代表幸福,我們對幸福的定義在歲月的流逝中被不斷的升級升級,或許拿很多錢,升好幾級官這才是現在應該有的幸福定義。只是為什麼我們不開心呢?
人是不是滿足點比較低會開心,越是容易滿足的人越是容易幸福?這個問題我們討論過但是沒有結果,或許這個壓根就沒有結果,人與人不一樣,需求的東西也不盡相同,那麼幸福的定義自然也無絕對的定論吧,但是看到曾公在家書中感慨「人生適意之時不可多得」,我還是很唏噓。

第九十封 讀書之法與做人之道
這個課題好大,任何一個都可以寫成一本類似探討心智的書。曾公將讀書之法設定為四個部分:看、讀、寫、作。看為閱覽;讀為朗誦;寫為寫字;作為詩文。
這個題目對我而言太大,我不想多說。倒是文中曾公的一個觀點讓我很感興趣,他說:「作諸文,亦宜在二三十歲立定規模;過三十後則長進極難」。曾公的意思就是詩文創作必須在三十歲之前奠定好基礎,如果這個時間段沒有打好基礎,日後想超過常人的成就就非常難。看到這我就想起葉頭曾經說過,一個人如果想練習書法,一定要三十歲之前,否則即便退休後有大把的時間,也無法真正成為書法家。尤其是練習楷書,這是最需要從小打基礎的。我無法考證,因為我沒有練習書法的慧根。但是我認同人需要在年輕時候打好基礎的說法。只有在腦力、體力、毅力最佳的時間段用功,得到的知識才能根深蒂固,發憤才能變強。世界上真的沒有天才,只有那些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孤獨奮戰的人們。

第九十一封 切己體察 虛心涵泳
這八個字是朱熹的讀書之法,在學習「文學理論」的時候老師講過,不過壓根沒聽明白。年少躁動的時代誰願意看夫子們的學習之法。當自己真正意識到無知的時候,再來翻看歷史,才發現原來這些方法就在身邊,只是自己選擇視而不見。何謂「切己體察」,就是聯系自身去體會書中的話。恩,估摸就跟我現在寫讀書筆記類似吧。
何謂「虛心涵泳」,這還真難懂,我看了半天也沒有搞清楚,或許就如同唐老師所分析的:讀書時候用輕松愉悅的享受心態讀接受聖賢之說,而不要把讀書當做苦差事,從而生出厭煩抵觸情緒來。。想想自身,誰不是呢。在高中時段被家長逼迫讀書往往讀不好,等到了大學,知道興趣所在了,讀書的慾望攔都攔不住。當讀書變成了一種快樂,恐怕日日不息都是一種享受。
PS:說句廢話,這封家書中,曾公的落款是:父滌生字。。還是讓自己心動了一把,曾經最喜歡最喜歡的某人,他也常常喜歡用這個簽名,可惜當時的我並不明白這是何意,只是覺得很好聽,而今在看,心動依舊,人已遠去。

第九十三封 勤做讀書札記
曾公教自己的孩子如何讀經——勤做讀書札記。讀書札記重在兩個方面:遇有心領神會者,則記下自己此刻的閱讀心得;遇有疑問者,則將自己的所疑提出來,以後隨著學問的不段提高,對先前的所疑又有新的認識,也宜將這一過程記錄下來。古今不少大學問家便是將學問如此日積月累的。。。還能說些什麼,認真做讀書札記了。

第一百封 歷代聖賢三十二人
曾滌生《聖賢畫像記》三十二人:文周孔孟、班馬左庄、葛陸范馬、周程朱張、韓柳歐曾、李杜蘇黃、許鄭杜馬、顧秦姚王。。。。看到曾公列出的這些聖賢,哪一個不是大名鼎鼎,哪一個不是在中國文學史、思想史、哲學史上赫赫在目的大家,但是我卻僅僅知道他們的名字而已。即便是對於蘇軾,我寫過畢業論文,我寫過專題研究,但是我真正了解他多少,恐怕也只有我自己知道。學術界的浮躁已經滲透我作文章的字里行間中,每每一個題目出來先去翻找是否有前車之鑒借來看看,這就是我做學問的方式。前幾天葉頭跟我聊很多關於五四新詩舊詩的變化,我只能想到書本的官方答案是什麼,卻不知道自己真正了解些什麼,我問葉頭,如果你看到的跟書本說的不一樣,這種思想上的矛盾怎麼解決,他讓我讀書,繼續讀,讀香港人寫的專著,台灣人寫的專著,日本人寫的專著,西方人寫的專著,只有盡可能多了解不同思維你才能接近真相。臨走時他回頭詭異的笑笑說:這世界上其實沒有真相(哈哈,那個表情極其可愛!)一點牢騷而已!

至此,耗時近三個月曾公家書第一本終於看完,一個非常細致的開頭,在中途(50封左右)開始變得草率,因為心境變了。身邊突然間涌現出很多事情,措手不及。我原本以為每日至少兩封家書的計劃都沒能完成。心不定何來思考?
對於家書後半段的記錄也不再細致,翻看前面的心得體會要明顯深刻很多,感悟很多。這前後的差異非常明顯,我深感慚愧。我希望在《曾公家書》(下)的精讀過程中,能夠克制住浮躁的心態,能夠真正做到曾公的「恆」。

閱讀全文

與曾國藩轉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