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有琴童的介紹
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家長如何做好教師的助手和孩子的輔導員,成為連接教師和孩子的紐帶和橋梁,使孩子在學琴的道路上愉快、健康地成長,本書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類,為家長們提供了了解鋼琴基本原理知識、選擇教師、解決孩子在學琴和練琴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正確對待鋼琴考級、糾正家長存在的一些思想誤區的方式方法等,對怎樣正確地輔導孩子,科學有效地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與鋼琴水平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由於家長面臨的不少問題都是互有關聯的,故在本書不同章節中的敘述也是相似的。為了方便讀者,筆者盡量保持了每個章節的相對獨立性。希望它能為琴童及其家長提供一些參考和較為全面的有益幫助。
2. VIP陪練有沒有什麼適合琴童的課程和書籍啊
VIP陪練的《巴赫初級鋼琴選集》還不錯,我的學生當時在VIP陪練買的,這個能夠解讀幫助琴童正確彈奏巴赫復調鋼琴練習曲,且只要1元,非常實惠。我去看了下,這本書是入門級別的,非常簡單。
3. 寫給學鋼琴孩子的寄語
媽媽對兒子學鋼琴的寄語
指尖舞動優雅
彈指一揮間 世界為你更精彩
對孩子學習鋼琴的寄語
孩子,你現在的付出 就是為了以後你可以驕傲得說 你會談鋼琴啊 加油,媽媽爸爸愛你哈
爸爸媽媽對學鋼琴孩子的寄語怎麼寫
孩子,你現在的付出
就是為了以後你可以驕傲得說
你會談鋼琴啊
加油,媽媽爸爸愛你哈。
鼓勵孩子學鋼琴美句
可以多誇誇孩子,如,你彈得越來越好了,你真棒
爸爸媽媽最喜歡聽你彈鋼琴
開始學鋼琴一段時間後,孩子都很不情願,畢竟這不是個輕松的「工作」,可以陪著一起練,聽到好聽的地方,使勁的誇她,說說旋律後面的故事,邊講故事邊彈琴,孩子就很有興致。
孩子學鋼琴
建議你好好考慮考慮,孩子是否真的喜愛鋼琴,畢竟現在學鋼琴的孩子太多了。
如果你單純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情操的話,是完全可以的。
這些都是比較優美愉快的曲子,建議試下吧。
節目名稱 土耳其迴旋曲(Alla Turca)
節目介紹:莫扎特的經典曲目,著名的漫畫《麥兜》的主題曲就是由其改寫。
另外網上一個很火的彩鈴用的也是這首曲子。
節目名稱 乒乓之戀(PING PONG SOUSLES ARBRES)
節目介紹:很奇怪的曲目名字,由於並不知道它的主題是什麼,只好找了幅乒乓球的圖片(汗…)。
絕對經典的曲目,經常在一些滑稽節目,比如雜技、喜劇里、啞劇里聽到這首曲子,聽了有種讓人忍俊不禁的感覺(找得好辛苦,終於找到這首曲子了,我的下一部DV短片應該能用到,嘿嘿…)
節目名稱 夢中的婚禮(MARIAGE D'' AMOUR)
節目介紹:選自理查德的《水邊的阿狄麗娜》。
節目名稱 玫瑰色的人生(LA VIE EN ROSE)
節目介紹:舒適優雅的酒吧、餐廳應該常放這首曲子。
選自理查德的《命運》。
節目名稱 羅密歐與朱麗葉(LOVE THEME FROM「ROMEO&JULIA」)
節目介紹:音樂盒或者電子鬧鍾、電子日歷必有的曲目之一。
選自理查德的《命運》。
節目名稱 夢里的故事(HISTOIRE D''LLN REVE)
節目介紹:選自理查德的《命運》。
節目名稱 綠袖子(GREENS LEEVES)
節目介紹:選自理查德·克萊得曼的《命運》。
本曲又名《綠葉子》或《綠色葉子》。
個人很郁悶為什麼會有「袖子」和「葉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翻譯方式。
這首曲子最早在CCED(DOS時代的表格製作軟體,估計知道的朋友會相當少)里聽到,當時有一種相當奇妙的感覺。
事隔多年,今朝終於知道此曲的名稱,頗有一翻感慨。
如果你思戀一個人,那麼這首曲子會很合適…
節目名稱 愛之夢(LIEBESTRAUM)
節目介紹:如夢般美的曲子…選自理查德的
4. 緊急徵集琴童家長們最為關心的問題和孩子學琴過程中的困惑。
到下個月中,我的小朋友就學琴兩年整了。作為琴童媽媽的我,差不多也是每天堅持了兩年。學琴過程並沒有想像中那樣十分美好,也不斷地走一些彎路。鋼琴音樂知識浩如煙海,越是深入,反而越是覺得自己淺薄。不過,無論怎樣淺薄,只要有思考,就會有收獲。只要能堅持,就一定會找到快樂。喜歡,是堅持唯一的理由。下面就琴童學琴的技術基礎寫了些體會,當作兩年陪練過程的反思。因為是外行,所以有什麼觀點相左,不嚴謹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指導,交流。言語包涵。
在鋼琴學習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1. 換老師的時候,新老師一般都不會接著前任老師的進度來,而是先對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基礎訓練的調理。一方面可能是顯得自己更專業,一方面孩子的基本功也確實是個問題。 2,學鋼琴到了一定階段,無論一天練多少小時,曲子都練不好聽,不精巧,不細膩。小毛病挺多,手指不聽使喚。陷入一個有進度沒進展的誤區。 3.學琴的小朋友的家長,或者老師,盲目地追求進度。在基礎方面(如節奏,手指能力等)把關不嚴。沒有質量的進度說明不了任何問題。反而還會帶來許多副作用。遇到這樣的情況,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基礎不好。或基本功不好。如果是從頭來過,往往是無所適從,孩子也會非常厭煩。那麼趁孩子還小的時候,為什麼要一味地追求進度,而忽視基本功練習呢?到較高級階段才發現問題多得學不下去了。與其要從頭補以前的功課,還不如趁早打好基礎。從而避免這些情況發生,少走彎路。
1)鋼琴技術基礎和音樂性的關系。
個人認為,鋼琴技術基礎是音樂性是否能表現得出來,是否能將音樂想法傳達得得心應手的基礎。現在的孩子有好一些學琴的年齡差不多是5歲左右,都很小。那麼對這些小初學者來說,音樂性更重要呢還是打好技術基礎更重要?現在普遍提倡寓教於樂,開發智力,快樂學琴,以興趣為主。再者鋼琴本來就是為音樂服務的。所以傾向於音樂性的更多。或者更科學。我也覺得沒得錯。只是,音樂性固然很重要,自不必言說,但作為對技術性要求極高的樂器—鋼琴來說,技術不僅顯得重要,更是基礎。 手一放到鋼琴上,離開了技術,音樂就是一句空話。嘴裡談得出音樂,手上彈不出音樂。如果基本功練得不扎實,怎麼把心中充滿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體現出來呢,那麼這就會陷入一個「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窘境。這時你或許會說,孩子還小嘛,都沒發育完全。講技術才是一句空話。是的,孩子小,我知道,所以我並不是說一下子就應該怎樣怎樣。而是說在整個練琴過程中作為基石的技術應該得到足夠的思考和重視。找准方向,循序漸進。尤其針對盲目追求進度而忽視基本功的學習情況而言。進度是一塊誘人的奶油蛋糕。領先的進度彷彿說明你的孩子天賦好,與眾不同。實則不然。盲目追求進度是一個目光短淺,禍害無窮的誤區。通常表現在: 1.為了考級而考級。 2.人比人,一味想跑在前頭。 3.誇大孩子的天賦能力。 4.反正又不走專業,會彈曲子最重要。危害:曲子練不精細。在進入稍高階段後,能力阻礙進度,學習停滯不前。白白浪費了寶貴的精力和時間。這就像修一棟房子,最終能修多少層,絕對取決於根基有多堅穩。 基本功的好壞直接關繫到音樂的表現。因此學習鋼琴,從把雙手放到鍵盤上的那一刻起,就應該有計劃,有方法,有針對地,循序漸進地訓練鋼琴技術基本功,這跟走不走專業一點關系都沒有。說實話我不太贊成一學琴一買鋼琴就為孩子立志走專業的態度。但是,就算不走專業,也一定要用專業的標准來要求自己。在我看來,學習鋼琴演奏根本不分專業學法和非專業學法,既然買了鋼琴,交了學費,下了決心,那麼要學就得學好,學到底。不僅學鋼琴,學任何一門藝術也是這樣。所以無論走不走專業,在態度和學習方法上,一定要「專業」。基本功練習不要怕枯燥,所謂先苦後甜,苦盡甘來,在這上頭體現得最明顯了。而且只要每次目標明確,開動腦子,少而精地練習,不僅事半功倍,而且可在很大程度上杜絕想像的那樣枯燥。
2)初級階段的技術基礎。
一。手指能力 1,獨立嗎?靈活嗎?短附點音符和波音的練習,對加強手指彼此之間的靈活性,不失為一種良方。五根手指中4指獨立性最差,支撐力弱,靈活性不夠,下鍵無力。所以對4指的訓練又是重中之重。 a次數。4指要單獨強化練習,練習次數是其它手指的數十倍。堅持不懈,刻苦練習,量的積累產生質的變化,這在4指訓練上體現充分。4指通過訓練達到獨立後,不但不再是跑動障礙,反而能做出許多亮點來。 b方法。關於弱指的練習要講方法。保留音的練習對4指的訓練是不錯的方法。另外,要有針對性,目的明確。對整體訓練安排要做到心裡有數。每次練習少而精。抓住一個問題不放,態度要執著。障礙解決一個少一個,解決兩個少一雙。每解決一兩個障礙,肯定就是一個大進步。 c注意力集中。注意力集中才能聚集力量,才能主動靈活快速地下健。沒有方法,就沒有效果。作為陪練的家長這時候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導孩子,不斷思考最好的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把好的練習方法養成了習慣,那麼再枯燥的練習,也只是不好玩而已,而不再是一種痛苦。 2.力量。這一環節難點在4指和5指。4指因為受獨立能力的牽制,力量使不出來。5指的難點在於太細弱,支撐力不夠,缺乏爆發力。可是,弱如5指,恰恰經常需要它負擔外聲部和音列中最高點音或最低點音演奏的重任。所以,5指的力量,靈活性訓練也是手指訓練中特別要強調的。 通過針對訓練,徹底消除弱指,達到各指力量控制均勻。手指能力的訓練目的是為了使手指最終能均勻,清晰,快速地跑動起來。關於手指的快速跑動,但昭義先生有一段話我印像深刻:「我們的手指在沒有正式進入快速反應跑動訓練之前,用力形式主要是一個音一個音地用力。這是正確也是必要的。但是在快速跑動中,這種用力方式顯然讓跑動變得笨重,停滯,不流暢。但要渡過這個難關,其實也不難。僅僅一句話:把一個音一個力轉變為一組音一個力。或者反過來說,用一個力彈一組音或用一個力彈一串音。」這其實就是一種內心內在的感覺。通過這種感覺讓手指在琴鍵上不斷實踐。 (待續)
二. 音階和琶音。 音階和琶音的練習非常重要。通過對音階和琶音的訓練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手指能力。而且音階和琶音練好了,還可以直接作為半成品在樂曲中隨心運用。 問題是:你每天都堅持練習了嗎?怎麼練習的呢? 1,你每天都練了嗎?音階和琶音每天都要堅持練一定的時間。時間不必太長,注意力要集中。在樂曲之前彈奏一定時間的音階琶音,讓手指靈活起來,伸張自如。 2.怎麼練?如果不講方法,只堆積時間,手指能力依然得不到提高。 a。針對性。針對跑動中的薄弱環節練習,哪個指跑不動?動作是否多餘?哪個手指聲音偏弱?左手的力量,節奏跟得上右手嗎? b。大指的轉指。音階和琶音能否彈得溜,大指的轉指尤其重要。上行音階時大指要主動鑽。下行音階時大指稍微惦一點,使手腕不上下抖動,保持平穩。平穩是快速跑動的前提。另外三四指的跨指一要提前,二要主動,三要指法正確。 3,指法清楚。音階和琶音的指法最容易把三四指搞混。左右手指法要在完全搞清楚的前提下,才能研究其它問題。 4.慢練。音階一定要一個音一個音彈清楚。力量要用得透。慢又要有度,不可太慢,要注意音階練習的整體感。一定不要急著快練,俗話說得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孩子小,不能控制,陪練家長在這時候要幫助孩子控制他潛意識里快的慾望。 在這個練習的過程中,有6樣事要做。其中5件用耳朵。1件用眼睛。謝謝。 第1件,聽。聲音是否集中。也就是說每個彈下去的音符是否有清晰的發聲點。無論是強還是弱,都應有清晰的發聲點,如果找不到,那這個音顯然完成得沒有質量-----虛了。散了。重來。直到聽到為止。第2件.,聽。聲音是否生硬且砸。這是因為太想聽到那個點而對手沒有控制。過重。沒經過思考的用力。咂的聲音聽起來兇巴巴的,很刺耳,很不爽。重來。直到聽起來不砸不硬為止。第3件,聽。節奏是否均勻。有沒有滑音,有沒有清晰的拍點。長音階跑動時有沒有拖沓。上行漸強時不搶拍,下行漸弱時不拖拍。找到清晰的拍點是關健。這時可以考慮用節拍器幫忙。節拍器的使用要合理,一定不能產生依賴。使用節拍器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沒有節拍器的情況下彈奏也能節奏均勻。第4件,聽。力量是否均勻。二指三指一般沒有問題(不過二指時有惰性)。大指容易太強,4,5指容易太弱。力量不均勻直接導致聲音不均勻。訓練過程中尤其要聽1,4,5指的聲音,由判斷聲音來指導如何針對練習。該糾纏的地方就是要反復糾纏,看起來好像花多了時間,實則是掃除障礙,長遠打算。第5件,聽。雙手合的時候是否整齊。雙手合奏時兩手手指須有相當整齊的觸鍵聲音。指尖的感覺和內心的感覺可以與聽覺相互配合。一般來說左手跟不上的情況多。左手要有更多的單獨練習,使手指能力大概不輸於右手,方能做到步伐統一。第6件,看。手腕是否平穩。肩,肘,背等部位動作是否多餘。是否始終保持同一個高度,同一條線。同一高度,是用來檢查手腕有沒有上下抖動。同一條線,檢查手腕有沒有前後聳動(上黑鍵時尤其注意,主動用手指去夠,而不是用手腕來幫忙)。手腕的平穩,簡化動作,手指以後快速跑動起來才沒有障礙和負擔。內心也要有平穩的感覺。逐漸做到保持平穩來自習慣不用看。 看對家長來說一般沒有問題。聽的話有些家長有一點問題。但我認為要做到會聽也不是難事。魯迅先生有句名言:世界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聽的道理也一樣,一開始誰會聽得出名堂來?不聽,聽得少,不動腦子聽,當然不會聽。聽多了,多思考,多作對比。那麼耳朵的聽力是會得到顯著提高和改善的,不分人,人人均可,只看你是否用了心多多聽。在孩子學琴的過程中,家長也要共同進步才行呢。如果沒耐性,不用心聽,聽覺反應麻木遲頓,那麼根本就沒法做出調整。均勻的問題只能通過聽來發現,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前提。在訓練過程中慢慢獲得內心對均勻效果的敏感感受力。
音階琶音的練習,本身較為枯燥。練的過程中只要肯多動腦,多想辦法,枯燥中未必就不能找到進步的樂趣。良好的聲音,節奏,力量的控制,一旦成了好習慣,那麼在「自然,自如,省力,協調,舒服的狀態下彈也最均勻的聲音,一氣呵成」不是難事。這時就嘗到甜頭了。而且是一生享用不盡。 好的老師在音階和琶音等基本功練習方面有正確又獨到的練習方法。這就是為什麼寧願多花錢也要找力所能及最好老師的道理之一。節省時間,少花精力,練了不白練---手指能力。花了不白花---銀子。 (待)
三)節奏。 啊,節奏可真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你不要說你孩子的節奏沒有問題。在你對准確的節奏沒有充分認識和把握之前,任何人都會有節奏問題。尤其是才學不久的孩子。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最好。而是更好。比去年更好。比上個月更好。比昨天更好。只有不斷地更好,才能根本解決這個問題. 節奏是音樂表現最根本,最重要的前提。沒有節奏,就沒有音樂。節奏不好,音樂肯定不會是好聽的音樂。所以從彈第一個音符開始,我們就要開始重視節奏的問題。有些孩子節奏感不好,我覺得並不是孩子本身感覺不好,而是在學琴的過程中,節奏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足夠的重視。其實不要說如我這樣一般水平的琴童家長,就連好多琴行的鋼琴老師,在這個問題上都得過且過,把關不嚴,「差不多」就好。恕不知這個「差不多」,隱患是多麼的嚴重和長遠!(再次聲明一下好老師的關健性和重要性。) 節奏要穩當,得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強調第一點:節拍。無論是琴童還是家長,學琴之初一定要學會打拍子,音樂問題就是時間問題。時間的比例不正確,則有音無樂。節拍有好些種,要理清他們的時間分配關系。在彈樂曲時,找准拍點,是節奏能否准確的關鍵。剛拿到譜子,練習一個新的曲子,請不要打開琴蓋。在你對曲譜一點都不熟悉的情況下,切記不要忙著打開琴蓋。因為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彈。而是唱。請允許我再把這個字寫一遍:唱。 通過唱: 1,認清譜號,拍號,調號,臨時變音記號。認准各種音符以及休止符。 2,找准拍點,唱出正確節奏的音符。 3,熟悉旋律。 4,搞清楚譜上各種標示記號,如指法及奏法。 5。心裡有數,胸有成竹。 6。養成良好的讀譜習慣。 7. 培養樂感。真是一舉七得。謝謝。 強調第二點:找准拍點。 首先,看清拍號。如2|4拍。即以4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兩拍。那麼首先你就要看你想要用幾分音符來打拍子。因為對於小初學琴童來說,拍子分得細一點更容易搞清楚音符之間時間關系。假定這時候用八分音符來數拍。那麼就變成以8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四拍。其次,找准拍點。每一拍的拍點在哪裡?這個搞清楚非常重要。因為很多時候曲子中有附點,切分,休止符,保留音,倚音,顫音,三連音等等,2分音符,4分音符,8分音符和16分音符交替出現,感覺很亂,我們唯一能理清脈絡的,就是找到每一拍的拍點,具體落在哪一個音符上?延音上?休止符上?不好記的地方,用筆來幫忙,一邊用手或腳打拍,一邊認音,一邊唱(休止符一定要唱出來),一邊找拍點,一邊作記號。理清了每一拍,打著拍子唱得順了,OK,這時你可以打開琴蓋啦。心裡有數了,學起來就順手多了!同時也潛移默化音樂在內心的感覺----樂感。當然,不是說唱順了就一定彈得順,手指彈奏習慣的養成肯定需要多次的反復練習,先分手,分節,分難點慢慢練習(補充一句,在對樂曲還不是很熟悉時,盡量拒絕從頭到尾地練習,而是一句,一節,一段的練),有一定的手指彈奏習慣後再合手練,合手之後又分手,彈不順的地方強化練習,如此一再反復。慢的東西整順了,是為細膩和精巧打好基礎。不經過動腦的慢練的快速彈奏,很難經得起推敲。兩個字:粗糙啊! 唱對了才能彈對。看起來貌似多了一個步驟,實則卻是省了好些時間(分手,分節練亦然)!而且通過唱慢慢會獲得很自然,很准確的節拍感,以及美妙的音樂旋律感。這可是個大收獲啊。 這種方法,正是傳說中的離琴唱譜。切記先動腦,後動手的方法要貫穿學琴始終。 強調第三點:手指能力決定了節奏快慢的范疇,切不要盲目地任性地快。聲音含糊不清和力量不均勻,快就完全沒有意義。所以對節奏的要求始終要控制在自己能較為輕松駕馭的技術能力范圍之內。對初學者來說,一開始不要太相信自己內心對節奏的感覺。盲目信賴自己的感覺,以為感覺對了就對了。其實不然。初學階段在對節奏沒有完全把握前,感覺是錯的多,對的少。所以彈奏的時候可合理,適當地運用節拍器,檢查自己的節奏是否真的准確.(也有老師對節拍器持否定態度的,很可能是因為其學生在節奏上已經基本沒什麼問題) 強調第四點。節奏的准確還要做到對自然的節拍強弱感。要「追求非均分律動節奏自然舒服的比例」。這類節奏比如:漸慢,漸快,突慢,突快,延長音等。拿漸慢來說,首先要找好漸點。即從哪兒開始慢。不能過早,也不能過晚,追求恰到好處。其次是怎麼漸。所謂漸,就是慢慢來。那就做細一點,一拍一拍地漸慢。呈自然的趨勢,使人感覺不到就慢下來了。 強調第五點:節奏的准確還要做到不受力度變化的干擾。小孩子手指控制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都不好,所以就算是找准了拍點,也很容易在漸強的時候搶(太主動造成的激動),在漸弱的時候拖(太小心造成的遲緩)。手指本身的耐力也是一個問題,缺乏耐力的手指在長樂句跑動時,因為控制力差而易拖搶拍。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拖拍。對休止符沒有足夠的重視,容易搶拍。找到這些使節奏不穩的原因,然後思考對策針對練習。 節奏是對鋼琴演奏最基本的要求。所以無論是老師,還是琴童家長,在這個問題上一定不要掉以輕心,認為差不多就好。對孩子要有非常嚴格的要求。良好的節奏感通過訓練是任何孩子都能獲得的。該過的關一定要過,道理就這么簡單。 (待)
(四) 聽,鋼琴的聲音 最重要的恰恰是我們往往最容易忽略掉的。比如聽力的訓練。如果沒有耳朵,就不會有音樂。而反過來,音樂也對我們的耳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能聽,還要相當的會辯音。學鋼琴,沒有一雙好用的耳朵,不太可能學得很好。另一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學習鋼琴可以提高耳朵的靈敏度,分辯力,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只用耳朵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聽。內心聽的感覺和耳朵聽的感覺要合二為一。這是鋼琴學習所需要的聽。這種聽才是用腦用心來學習的方法和過程。 聽力的訓練絕不是孤立的,它跟各個練習步驟緊密相連。聽嚴格來講是一種方法,但基礎訓練卻時時刻刻離不開聽。主動聽,會聽,用聽來指導手指更好的完成動作。一,聽是檢查手指能力是否達到要求的最重要的方法。通過聽,檢查手指跑動時的節奏,力量是否達到所有細節上的要求。二。用聲音來規范手型。關於彈琴的手型,這可是最讓小琴童的琴爸琴媽們苦惱的事情了。我也曾長時間為此困惑。挺費精力不說,還把孩子的小手搞得緊張兮兮得。基本上,現在普遍的教學方法是:用一個外觀的手型標准(書上有照片)來規范手型。然後從第一節課開始,把手型當作一個首要任務來反復糾纏。教孩子用眼睛看手掌是否塌陷導致鬆散,手指是否過於彎曲導致緊張,是否有折指,是否有好的架子。手型要花很長的時間,由於孩子小手本來發育不全,又沒經過訓練,真是像麵包一樣柔軟。所以這個階段常常是嘆息一片。哭聲連連。比如在折指上, 1.折指幾乎是每個小朋友都會出現的問題。人小手小骨頭小嘛,正常。 2.折指為什麼是個問題。 A、不美觀。 B。影響力量到達指尖,力量不能通過手指完全傳送到琴健上,導致聲音發虛,發散。 3.所以,折指是個問題。 4.要解決這個問題。如前面提到的在強調手型的觀念指導下,解決這個問題常見的方法是:非常直接阻止折指。手型的糾正和音符聲音完全分離開來。糾正手型的時候心裡眼裡就只有手型,怎麼才能「拱」起來,是個難題。需要注意力全部放在外形上,而沒有更多的精力去辨別聲音。用眼不用耳,完全忽略聽。差不多是用手型來規范聲音。讓聲音來為手型服務。貌似搞反了。副作用: 1.聽音能力不能在最開始就得到訓練. 2手特別容易緊張,再導致心裡緊張,再再導致聲音緊張,最後在長期的學琴過程中導致手指跑動受到不自然的局限。 而我們強調手型的目的是什麼?我認為應該是在最大限度上尋求和諧、自然,好聽的聲音。可是如果手上不自然,心裡怎麼自然?心裡不自然,聲音很自然將永遠是一個美好的夢想。謝謝!那麼試著讓聲音來規范手型可以嗎。首先教會孩子對有穿透力的聲音和發虛不到底的聲音進行比較,獲得一個對音的最初步的認識。然後讓孩子在琴鍵上自然地彈出一個單音來(多會折指)。折指因為阻礙了力量傳輸,所以發不出比較透的聲音來。這時孩子最渴望用手腕來幫忙,急於求聲。要及時制止。通過這種方法讓他自己用耳朵意識到在不用手腕幫忙的情況下,要發出想要的「好聽」的聲音,折指怎麼行呢?再舉一個例子,關於抬指。這也是一般教學中手型上要求初學者要做到的。抬指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能彈出結實清晰的聲音來。那麼手指離琴太近,缺乏用力空間距離,產生不了速度,力量不能快速集中,擊鍵的聲音達不到清脆響亮的效果。那麼這時可以引導孩子去聽,聽不到結實清晰的聲音怎麼辦?要給手指一定的空間,才能有發力的餘地。所以與其反復強行讓孩子高高抬起手指,還不如讓他努力彈出一個結實清晰的聲音出來,聲音要亮出來,要清脆,就得想辦法。他潛意思里會感到:手指要離鍵遠一點才行啊,折指要盡量少一點才行啊,掌關節要拱起來一點才行啊等等。當然,因為孩子的注意力完全在琴鍵發聲上,手型一般不會僵硬,但由於孩子手小而軟,會不由自主地支撐不起來。作為陪練的家長這時應該在以聲音為主的前提下,提醒架子要盡量穩定---才能保證手指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強調聲音為主,手型為輔(手型處於次要地位,主次要分明。在聲音的基礎上對手型適當加以規范仍是必要的),只要聲音達到要求了(根據個體差異可對要求進行適當調整),對手型的要求切不可過分嚴格。畢竟保護好小孩子稚嫩的小手是第一位的。 這樣做的優點:因為注意力差不多都在聽音上,既訓練了聽力,身體各部位也很不容易緊張起來。從而使身體本身獲得一個比較自然的學琴狀態。手型給自己的感覺不是十分別扭,而是比較的舒服。另外要強調的是,方法對了,效果可不一定馬上就出來。不可急於求成。持這以恆,到達一定階段再回頭看時,出效果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 三,一定要多聽。用心聽。對比聽。聽唱片(不要經常換,選定了至少聽一兩周,對小孩子來講,聽熟了的音樂才會是好聽的更有吸引力的音樂)。聽示範錄音,與自己的錄音多對比(千萬不要比節奏,比比聲音和音樂感覺,感受人家的觸鍵和樂句處理)。自己彈的時候仔細聽,反復一個樂句的開頭音(以怎樣的力度和用力方向落下?)尾音(怎樣收得音斷意連或果斷乾脆?),追求最想要的聲音。弱的時候虛沒有?漏沒有?強的時候有氣勢沒有?漸強漸弱的聲音又怎樣,做得細嗎?聽起來有沒有應該有的美感?等等。總之練的過程就是聽的過程.彈琴的時候認真聽再一個好處就是學生和家長都不容易走神,注意力集中,時間唰唰唰嗖嗖嗖地就過去了。這些過程陪練家長均應一邊引導,一邊聽,一邊嚴格把關,聲音不理想就不讓過,彈好一遍也不行,一遍是極不可靠的。在時間允許范圍內盡可能多彈。 四,用聽來不斷調整樂曲需要的,心裡想要的各種不同的音色。彈奏鋼琴,對聲音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學琴的第一天,彈下一個簡單的音符,我們就要學會用耳朵聽。不僅學會聽音符本身的聲音,還要學會聽它的延音。甚至聽休止符表達出來的音斷意連。什麼聲音叫強,什麼聲音叫弱,什麼聲音叫斷,什麼聲音叫連,什麼聲音刺耳,什麼聲音發虛,什麼聲音溫暖,什麼聲音冰冷,什麼聲音像下雨的天空般灰暗,什麼聲音像開朗的心一樣明亮,什麼聲音一顆一顆地清脆,什麼聲音柔和似水。學會辯別音色(潛移默化,長期過程),才有分辯聲音好是不好的能力,才能在心中對好音色有著十分強烈的渴望,才能為了這種渴望的實現而結合手指能力千萬遍地嘗試,音色的穩定需要漫長的琴上實踐,才能達到相對穩定的技術狀態。家長跟孩子一起體會音色的多種多樣和變化,用耳朵去辨別,用心去感覺,多麼有樂趣!一連串的聲音都對了,手型還能錯到哪裡去嗎?用聲音規范手型,手不僅自然,不緊張,而且耳朵也用上了,還不用一手抓一個雞蛋彈,呵呵~不信試試。 在手指能力,節奏穩定,聽音能力,內心敏感度等問題基本解決而不再是障礙後,可以進入聽的終極目標:獲得任何想要的最佳音色。(待)
5. 小孩9歲了才開始學鋼琴晚嗎現在學了兩個月學了二本書,他都會彈了,還天天練,他就有點不想練了
一般對於9歲的孩子,簡單的曲子學習的很快是很正常的。如果,他可以在兩個月內學會兩本書,說明可能這兩本書對於他來說有些過於簡單了。不過,對於初學者,我建議從基礎聯系,可能比較枯燥,但是對於將來學習發展比較重要。對於鋼琴學習者,基本必備的一本書是《哈農》,這本書在音符上比較簡單,但是對於手指的技能要求很高。時間上,一般至少保證一天一個小時,並且初學的話,盡量不要間斷。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6. 關於鋼琴的!!!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徵,就是手段的完善和目的的混亂。"我們想,這句話用於描述我國目前鋼琴考級的現狀,也是非常合適的。當初舉辦考級的目的很明確,是要普及和推廣鋼琴教育,讓更多的人接受音樂的熏陶,並通過級別的鑒定,促進學習者提高演奏水平,從而達到提高全民族音樂素質的目的。十多年以來,鋼琴考級在制度的制定、級別的設置、曲目的選擇、評判的准則等等各方面,都在日臻詳盡和規范,唯有開設考級之初的目的卻離我們越來越遙遠和模糊了。是為了發展熱愛的事業?是為了提高自身修養?是為了更容易出名、賺錢?是為升學可以加分?都是,又都不是!
一位學生家長就很明確和坦率地自己的女兒說:"我讓你學鋼琴,就是為了考重點中學能加幾十分,不然我讓你學來幹嘛!"話雖說得很露骨,可能會令人不齒,但這卻代表了時下一種非常普遍的想法,只是別人會含蓄些表達罷了。眾所周知,許多知名大學、重點中學都有為特長生加分開綠燈的制度,鋼琴通過某個級別的考試,就可以相應加多少分。說是全面發展也好,說是投機取巧也好,這些制度的確很誘人,吸引和刺激了大批學生投入到學習鋼琴的行列,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許多在望子成龍的父母的強迫下學習鋼琴的學生。
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或他們的父母)對學習鋼琴持這樣的觀點,相比那些枯燥、寂寞、深奧、復雜的文、理科,學鋼琴似乎更容易成材、成名(其中的艱辛他們暫時是看不到的),只要參加一、兩次比賽,能獲個獎,便能功成名就了;即便不成名,學好了鋼琴,賺錢也會比其他文、理科學生快得多、多得多。要達到這個目的,通過考級當然就是必要途徑了。持這種觀點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數。
在教學方面,培養學生考級,讓學生取得一些成就感,其最終目的是要通過考級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不少教師卻喧賓奪主,將考級視為提高自己知名度的途徑,他們一味地拔高學生的程度,以證明自己的教學實力,另一方面,因此而獲得的經濟效益則不言而喻了,但這種做法使得浮誇風在鋼琴教學中甚為普遍,其最大受害者,只能是那些學生了。
鋼琴藝術畢竟是純凈、聖潔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出人頭地,教師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出類拔萃,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懷著這樣功利性的目的去教和學習鋼琴,就會顯得動機不純了。以這樣的目的來學習鋼琴,能掌握鋼琴的內涵嗎?能感受音樂的真諦嗎?我們深表懷疑。據我們所知,歐美等發達國家並無考級,但他們音樂教育仍然十分普及和廣泛,人們的藝術修養也很深厚,這很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學習鋼琴來發展自己的事業,但切不可本末倒置。當然這絕不是一、兩個人或一部分人的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包括制度的制定、輿論的導向、教育的方法、以及媒體的宣傳等方面,都要為之作出努力。
但願有一天,我們不再是為了某種功利的目的而學習鋼琴,讓我們的手指下流出純真而感人的音樂直指人心,讓我們在琴鍵上用執著而熱烈的激情燃燒生命。
方法之質疑--考級能在多大程度上證明學生的實際演奏水平?
既然要考級,那麼每一個級別的證書都應該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有力地證明學生的實際演奏水平,但實際情況並不盡然。我們一直以來都對考級的方法,或者說是級別的界定上存有一些質疑。再具體一點說,就是對目前考級曲目的劃分,我們有不同的看法。是否高級別的學生就一定比低級別的學生水平高,而低級別的學生就一定比高級別的學生水平低呢?
我們認為,根據現行的考級方法,是很難證明這一點的。考級中的各個級別都規定有相應的曲目,但是將這些曲目界定為不同級別的標準是什麼呢?僅僅是技巧的難易嗎?而這些曲目的技巧又有多大的代表性呢?
音樂有著廣闊而深刻的內容,不同的作品有著不同的背景、內涵、風格、情感,演奏方法也就有著千差萬別,是不能簡單的地以演奏技巧的難易來加以區分的,而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又何止千萬,且都各具特色,實在是很難想像能將它們都一一量化成不同的級別。而目前考級所規定的那些有限而狹窄的曲目范圍,能在多大程度上證明學生的實際演奏水平呢?
例如柴可夫斯基的《四月--松雪草》和門德爾松的《獵歌》,中央音樂學院的考級將前者定為五級,將後者定為九級,相差懸殊;而《高等師范院校鋼琴基礎教程》將二者同時歸於具有相當難度的第四冊,也就是高年級學生演奏的曲目,而在我們個人看來,高師教材的編排似乎更合理。再例如莫扎特的作品,專業人士都知道,莫扎特的作品在大的技巧方面並無太多難處,而要真正彈好,表現出莫扎特音樂獨特的內涵和情感,尤其是那些精緻而細微的處理,卻有著相當大的難度,那又該如何給它定級呢?
另外,由於上文所述的原因,許多學生考級帶有太多的功利性,為了盡快達到高級別,他們一級一級艱苦地過關斬將,甚至拔高跳級。或許他們能如願以償地達到最高級別,但回頭再看他們的學習歷程,他們所彈過的,幾乎僅限於那些考級曲目,而考級曲目之外的作品則極少甚至根本就沒有涉及,因為他們需要的只是級別證書,而不是音樂,這不能不說是考級的一個悲哀。而另外一些學生,或許他通過的級別並不很高,但他卻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彈奏了大量考級曲目以外的作品,而且無論是演奏技巧、風格把握和音樂處理都能做到很到位,而且開拓了較為廣闊的藝術視野。那麼這二者之間的實際水平孰高孰低,又將如何鑒別呢?
我們認為,在音階、琶音、和弦、練習曲等基本訓練上,當然可以、也必須循序漸進,逐級上升,以嚴格考核各級別考生的的基本功,而在樂曲的選擇上,則應更具包容性和靈活性,可考慮給考生相對自由和廣闊的空間,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來選擇適合自己的作品,充分的展現自己的才華和水平。更重要的是,應該以某種適當的方式,根據實際情況,對考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必要的評估,使考級成績能更公平和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這樣,那張考級證書的含金量才會更高,更具說服力。
標准之質疑--是"獨尊儒術",還是百花齊放?
這可能是一個很敏感,很具爭議性的問題,但我們還是要斗膽提出來,因為近幾年某些地方的鋼琴考級在評判標准上的唯一性和刻板性,實在讓我們越來越多地想起舊時的八股科舉考試。自古以來,就存在有許多不同的鋼琴學派,正是這些不同學派、不同風格各具特色的百花齊放,爭奇斗艷,才使得鋼琴藝術異彩分呈,魅力無窮。但為什麼在我們的鋼琴考級中卻感受不到這一點呢?一些地方的考級評委把自己的方法視為正統,將其定為唯一標准,否定其他的演奏風格,排斥演奏風格的多樣化,所有考生都必須遵循他的標准彈奏,否則就不合格。這已絕不是個別現象。我們歸納一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片面強調手指。無論彈什麼樂曲,都過度強調手指的主動性和音色的顆粒感。我們認為,鋼琴雖屬敲擊樂器,但其真正魅力並不在於敲擊,而在於在演奏中使聽眾產生對音的連續的想像;我們也不否認手指在鋼琴演奏中的作用是首位的,它是鋼琴演奏的主要載體;但手指畢竟不是全部,必要時也應充分運用手腕或手臂力量,可使音色更為柔和、圓潤、通透,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強音樂的流線感和連貫性,這種效果是光靠手指的獨立敲擊所不可能達到的。我們認為,在音階、琶音等基本功方面,可以強調手指的訓練以加強基本功,但彈奏具體作品時,則應該根據音樂表現的要求,例如"小步舞曲"等很典雅的具有古典氣質的作品,或"夜曲"等很深情的飽含抒情情緒的作品,適當地運用手腕和手臂,彈奏出音樂的內在張力,以增強音樂的美感。然而這一切都被一些考級評委排除在外了。
2、盲目追求速度。為了達到鍛煉手指的目的,無論演奏什麼作品,都一律以快為准,以快為本,完全不理會作品的內涵對速度的要求。如中央音樂學院考級的七級曲目--門德爾松《無詞歌》(Op38.No2.),其譜面速度標記為"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這個"不太快"是一個很有彈性的表述,不應斷章取義地將其就視作"快板",而實際上這是一首頗為抒情的作品,其音樂情緒還略帶悲傷(該作品有一標題為"失去的歡樂"),如以中速偏快的速度演奏似乎更符合音樂的要求。我們認為,快速地彈奏固然是技巧高超的表現,但光是快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關鍵是要能快能慢,快慢自如,無論快慢都能很好地駕馭音樂的表現,這才能體現出演奏者的真正實力,是一位合格的鋼琴演奏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而我們發現,許多學生由於一味地快速彈奏,最終反而慢不下來了,一慢下來便無法控制,無所適從,這能說是全面而扎實地掌握了鋼琴演奏技巧了嗎?
3、漠視音樂表現。由於上述原因,一些考官在考試時,只注重考生的技術,而不注重考生對音樂的表現,致使許多考生的演奏幾乎成了"砸琴"般的炫技,演奏出的音樂卻是生硬且粗糙,毫無音樂的美感。更可悲的是,許多考生彈完一首作品,對該作品的作曲家、所屬時代、風格內涵等相關知識毫不知曉,只是按要求將樂譜上的音符准確無誤的敲出來而已,把學生培養成演奏機器,將鮮活生動的音樂變成呆板僵化的音符,這難道就是我們考級的初衷嗎?另外,作為二度創作的演奏者,所謂音樂表現也是見仁見智的,不應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確的標准(當然,一個時代和流派的大體風格是要把握住的),而應鼓勵考生演奏出個人的理解和個性。
而遺憾的是,由於一些考官對於演奏標準的絕對化和權威化,使得許多教師和考生為了順利過關,只好放棄自己原有的風格和個性,而投其所好,這樣的考級與科舉考試有何分別?不客氣地說,這是對學生藝術靈性的粗暴扼殺,是對藝術多樣風格的無理干涉,無論是對考生的音樂素質的培養,還是對他們學習經歷的成長,都是極為不利的,常此下去,也將影響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
以上提出的對鋼琴考級的一些質疑,僅僅是我們作為一名基層的普通鋼琴教師和音樂工作者,對考級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做出的個人的思考和見解,絕非對考級的全盤否定。我們提出這些問題,是希望能引起同行的共識和重視,並希望能夠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進一步完善和促進考級,從而推動我國的鋼琴事業的穩步健康發展。至於我們的觀點是否正確,也歡迎同行們共同商榷和指導。
7. 怎樣才能成為一位合格的琴童家長
每個孩子的聰明程度都是相似的。之所以在後期會出現所謂的「優等生」和「劣等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於學習習慣的培養方面。而這個差異,其實並不是來自於孩子自身,更多的差異是在家長的品質和家庭環境上!無論是傳統的文化課還是興趣培養的藝術課,凡是能培養出優秀人才的父母都會具有一些良好品質和特點:
一.決策的重視
首先從決定學習一件樂器開始,這個決策就必須慎重!以鋼琴為例,雖然它已能夠進入尋常百姓家,但金錢、時間、精力的投入是很大的。家長們在決定之前應該是非常慎重的,絕不能跟風。有的家長甚至很早就開始醞釀孩子學琴之事。他們往往考慮不充分,會出現見異思遷的狀況。比較優秀的家長一般決心很大,基本上都是一學琴就買琴!而這種堅定的決心也會被孩子看在眼裡,所以這些家庭的孩子在學琴的過程中都會非常努力。因為孩子們知道,如果自己學不好,家長是會生氣的。
二.態度端正、不功利
相信很多家長都能很清醒地認識到,學琴的出發點是為了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和修養,一般來說,在孩子學琴過程中能夠比較順利完成相應課程的家庭中,他們中還沒有一位家長是想靠學琴找出路,或者加分什麼的。由於無功利傾向,他們不急不燥,心平氣和,從不和人攀比進度。最終孩子走向成功,只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態度決定一切,一些家長在急於功利的時候,會表現的沒有耐心,對待孩子和老師的態度就會出現一些不好的一面,往往結果也是不好的。
三.選擇一個好老師
那些教育相對成功的家長們對老師的選擇是非常苛求的,往往花很多時間物色老師,沒有一個是隨便找個老師先試試的。他們大部分是靠朋友介紹找來的,一小部分通過網路找來的,有的甚至要求先聽一次課後才決定的。
四.管理嚴格
從不嬌慣孩子,管得住孩子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如果想要孩子在藝術教育中或者其他興趣教育上有所發展,家長們就應該主動制訂詳細練琴計劃,並且做到賞罰分明,這樣孩子在學習的時候,質量才會提高。在同齡孩子中逐漸脫穎而出。
五.信任和尊重老師
充分信任老師,認真記錄課堂筆記,嚴格按要求輔導孩子,這是一個負責人家長應該做到的最基本要素。好的家長從不在孩子面前提老師的不是,只有這樣家長和孩子非常尊重老師。家長尊重老師,孩子才會跟著學。要知道,多半不聽話的孩子中,很多都是因為家長對老師不尊重導致的。
六.做一個好「書童」
在孩子初學琴的幾年裡,家長們最好是親自做好陪練。由於一直陪學、陪練,家長們已成半個專家。他們用大人縝密的思維,彌補了孩子的不足,並逐步確立了在孩子心目中地位和權威。要知道,在家練習的時候,老師們是無法指導的,可是如果家長們能有個一知半解,這對於孩子的幫助是很大的。
七.少一些埋怨、多一些鼓勵
好的家長在孩子們練琴中一旦出現困難和問題,他們應該冷靜尋找原因,與老師溝通,而不是責怪孩子。對孩子「鼓勵為主,批評為輔」貫徹得好。出現問題父母之間也不互相埋怨,家庭氣氛和睦。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思考問題。
八.吃苦耐勞
孩子學琴,無論接送、陪練,還是碰到各種問題,家長的艱辛是巨大的。家長的堅持,是對孩子無形的鞭策。你都表現出厭煩,那麼孩子不會表示樂意!
九.意志堅定
在孩子學琴的問題上,要有「學琴就是學業」,「學也得學,不學也得學」,「只能學好,不能學得差」的觀念。特別是當孩子處於低谷時,家長必須處於強勢地位,哪怕是拎著孩子前進!絕對不能打退堂鼓! 決不能抱著隨便學學就無所謂的態度!
8. 孩子學鋼琴,有沒有什麼啟蒙類的書能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
小孩子對形狀各異、能發出不同音色的樂器遠不就充滿了好奇心的,樂器學習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發的熱情與興趣,但是這種好玩的興趣很快被樂器學習中家長存在的功利思想所轉移。大多家長將樂器學習的關注點放在結果上,不斷地要求孩子學會演奏曲子,於是孩子漸漸地在枯燥、機械的訓練中甚至是在家長的逼迫下對樂器學習失去了興趣。那麼如何保持孩子學樂器的熱情呢?
方法1:興趣
在樂器學習中要從孩子的興趣入手,利用孩子喜愛的故事游戲,如一首樂曲在練習之前配上一個動聽的故事,孩子在練習中彷彿走進故事情節,讓故事中的主人公陪伴孩子練習。樂器能發出奇妙的聲音,帶給孩子快樂與好奇心。
方法2:激勵法
家長和老師要認識到,樂器學習是一個漫長積累的過程,會彈多少樂曲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樂器學習增添孩子對音樂的喜愛,甚至是保持一生的愛好與興趣。在樂器學習中善於運用鼓勵與激勵法,可以更好地保持孩子對樂器學習的興趣。
方法3:游戲法
樂器學習要講求方法與策略,不要讓樂器學習變成機械式的訓練,要符合孩子的特點,讓孩子在游戲中去嘗試與體驗。如家長和老師可以與孩子一起探索用不同的方法,讓樂器發出聲音。也可以一起即興玩奏創編新的節奏等,在積極地探索中獲得更多的音樂經驗。
方法4:因材施教
1.對性格倔強的孩子,引導他學習樂器時,家長和老師可能要花費更多的心思。家長和老師要與孩子共同商討決定建立學習的規則,什麼時間練習,練習多長時間,並且嚴格執行。
2.對於好動的孩子,引導他學習樂器時,要仔細發現他們在樂器學習中的長處,並進行具體的鼓勵,如:這一小節演奏起來很難,你卻練得很好,很認真。要經常鼓勵他們的長處,要讓孩子感受到被欣賞。性格好動的孩子玩性太大,學習樂器的時候,很難長時間堅持,所以需要家長和老師經常陪同孩子進行樂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