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浙江大學教授鄭強的演講為什麼被127次掌聲打斷
有視頻的,你可以去聽聽看
② 浙江大學教授出軌學生會開除嗎
1.求是杯辯論賽為鞏固和創新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浙江大學學生會與團委、教務部聯合發起了浙江大學學生科技文化節活動。科技文化節內容豐富多彩,其中以「求是杯」辯論賽最具代表性,它展示了浙大學子的智慧和才情、激情與冷靜。「求是杯」辯論賽興起於1990年,成為浙江大學最高水平、最高規格的辯論賽事,「求是杯」從1993年起,在浙大成為一年一度的校級文化盛事。2、新年狂歡夜新年狂歡夜晚會是浙江大學的傳統性節目,是浙江大學新年文化盛宴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辭舊迎新,沒有家人陪在身邊,大多數學子在此刻都是孤獨的。每逢佳節倍思親,冬天凜冽的寒風更加深了學子們濃濃的鄉愁。新年狂歡夜晚會給全體學子提供了一個歡聚一堂、情感交流的空間。晚會體現了當代大學生青春活力的精神風貌,貫穿了時尚流行元素,展現出了當代大學生的巨大創造力,它用回顧的方式在激情中迎接新年的到來,同時對於這台晚會,學生會在繼承狂歡夜傳統的基礎上,每年都努力創新,給大家帶來的驚喜和感動。這不僅是一次激情燃燒的盛會,更是我們溫情凝聚的時刻。3、浙大美食節「民以食為天」,在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食」文化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浙江大學美食文化節」便是吸納了五湖四海別具特色的美食及美食文化。浙江大學美食節已成為了浙大師生期盼的美食文化盛典,旨在加強學校後勤部門與師生間的溝通交流,提高後勤部門的服務水平,為師生們奉上美味的盛宴。更是以美食為平台,促進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之間不同文化的交流。4.體育嘉年華體育,是一種力量的競技,是一種精神的搏殺,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年輕人對體育運動的渴望和熱愛凝聚在一起,便成為賽場上飛揚的激情,無限的活力。懷著一顆「運動」的心,求是學子每年都有屬於自己的體育盛事——「浙江大學學生趣味運動嘉年華」。運動嘉年華包括: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團結就是力量」拔河比賽;體現國球魅力的乒乓球爭霸賽的華家池四院乒乓球爭霸賽;盡展颯爽英姿的「誰羽爭鋒」羽毛球大賽;燃燒激情將嘉年華推向高潮的籃球盛宴之3v3籃球賽。5.迎新生晚會為增加新生對浙江大學的文化的了解,感受浙江大學的風采,盡快融入浙江大學的生活,迎新文藝晚會成為浙江大學的一項傳統。迎新文藝晚會的節目豐富多彩,有新生的表演,有老生的獻藝;有社團節目,有個性展示;每年都有創新。晚會上校領導和老師的親切講話,也給新生們很多啟迪,精彩的表演還拉近了新生之間的距離,新生與新環境的距離。6.校園十佳歌手大賽十佳歌手大賽每年4、5月份舉行,吸引眾多同學一展歌喉,最終10名選手脫穎而出成為年度十佳歌手。這項賽事每年都引人注目,已成為最大的學生活動之一。
③ 浙大女"發帖挑戰最牛憤青教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浙江大學知名教授鄭強在一次演講中說過:「學校有些女生不自重,我們的女生見到垃圾一般的外國男人都要討好。」
此言一出,一位自稱有美國黑人男友的浙大女生(姑且稱之為「浙大女」)在網上進行了猛烈回擊:「在浙大,象我這樣有外國男友的女生很多,我漂亮年輕,而且成績優秀,追求我的人很多,但是我就是看不上中國男人……今天我必須站到網上來挑戰權威,痛罵你一場。」
http://hi..com/caire/blog/item/f8de83a5c0606cff9052ee86.html
④ 如何看待浙江大學鄭強教授呢
個人認為,浙江大學鄭強教授三觀很正,而且帶出了近百名碩士博士生,是個精神境界很高的人。
目前,社會上對他的評價頗多。如何定位一個人的好壞,沒有統一的科學標准。但以下關於鄭強的信息,在你了解之後,也許你自己就有了答案。
2020年3月27日,我讀了鄭強的演講稿。鄭強教授的講話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講得很現實。比如在出國留學方面,他建議中小學不要出國,因為小時候應該在家鄉讀書,會留下情感記憶,會有家鄉的感覺。
鄭強教授的人生已進入下半輩子,他什麼都能看透。他的心已經恢復平靜,但他還是那麼熱情,說到感情的地方,他想站起來。社會不公可能是身份認同的原因,而鞭笞更為有力。有時,它可能只是一點點水,但不入其中。即便如此,它還是很接地氣的,畢竟受到了大多數底層尤其是學生的歡迎。中國需要這樣一個能看透社會本質的老“憤青”!
⑤ 浙江大學基因檢測863計劃是什麼意思
浙大教授申報863成果涉嫌剽竊 科技部正在調查
2006年06月22日 09:14:14 杭州網
2005年11月29日,一封「對863計劃——『基於MEMS技術的天然氣流量計實用化研究』項目申報負責人與申報材料的檢舉報告」從杭州市寄往科技部辦公廳、監察局以及「863」計劃監督委員會。該報告還同時遞交浙江大學紀檢部門。
這封由杭州中矽微電子機械技術有限公司發出的檢舉報告稱:國家863計劃——「基於MEMS技術的天然氣流量
計實用化研究」項目負責人傅新、徐兵剽竊舉報人公司的MEMS流量感測器的測試數據及樣片作為863計劃申報材料,並作為其863項目驗收以獲得通過的關鍵性「研究成果」。
據該報告描述:2005年9月19日國家863計劃網站上正式公布「基於MEMS技術的天然氣流量計實用化研究」課題通過驗收。
該課題驗收通過的結論是——該課題成功研製了精度高、流阻小、量程寬的TMF熱式流量計系列產品,產品應用前景廣闊。在課題實施過程中,重點研究解決了硅膜與基體材料之間的高效絕熱薄膜層材料和加工工藝,以及感測器表面抗腐蝕、耐磨損、低粘附性封裝材料及封裝工藝;適用於天然氣計量的熱式流量計供電模式、靜壓誤差補償、溫度漂移、表面粘滯效應等關鍵技術及工藝問題;研製出熱慣性低、頻響高的晶元級感測器和高精度、大量程、低功耗的熱式流量計產品。
⑥ 如何看待浙江大學教授鄭強所言:學外語耽誤多少人的學習時光
我覺得他說得很對。學習外語確實是有好處的,但是我們的應試教育培養不了外語人才,我們用錯了方法,到頭來只會做題,真正交流的時候聽不懂也不會說。而且大多數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是用不到英語的。
⑦ 以鄭強為首的107位浙大教授聯名狀告杭州電信的結果是什麼
結果是:在杭州市紀委「糾風辦」主持下,以杭州電信局副局長孫志華率幾位中層幹部為一方,以鄭強等12位浙大教授為另一方,展開了一場對話,兩個多小時的對話並沒有就核心問題取得共識。
事件經過:
由浙江大學107位教授聯名撰寫的《關於杭州電話收費中嚴重侵犯消費者利益的情況反映》,揭露杭州市電信局有收取長話「振鈴費」的「腐敗行為」。所謂「超短時長話」,就是通話時間在10秒鍾以下,相當於對方僅「喂喂」幾聲就掛斷了。比如,同一個被叫號碼,在去年12月14日15時8分28秒至15時8分40秒內出現5次計費,每次通話時間2—3秒鍾,計費1.2元。這是給西安打電話,連撥5次,都只是振鈴,而未通話,實際上杭州電信局收了她7.5元「振鈴費」。
面對教授們提供的長話費明細單,電信局方面承認存在超短時收費現象,但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現象。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被叫電話的終端有副件,如傳真機、錄音等設備,可以在主叫用戶不十分清楚的情況下構成通訊迴路,雖然主叫方並未通話,其實電話已接通,收費系統開始計費。電信局否認收了「振鈴費」,並否認由電腦完成的計費系統有問題。
(7)浙江大學一教授申報863成果涉嫌剽竊擴展閱讀:
事件影響:
浙大教授與杭州電信局對話的內容被媒體披露後,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振鈴費」成為杭州市民近日來街談巷議的中心話題。一些市民向媒體反映,他們也發現超短時話費現象,呼應教授們的質疑。
據杭州《都市快報》報道:一個在電廠工作的鄭女士說:「我家情況跟教授們一模一樣,去查查賬單,有1分鍾打了4個長話的記錄,弄都弄不懂咋回事?」一位汪姓店主反映:他的店有一部公用電話,顧客打長途電話,明明沒有接通,可計價器已經開始跳了,為此他每月差不多要損失300多元。
據《浙江青年報》報道:一個名叫張揚的市民向該報反映:去年7月份,他去杭州市電信局要了一份長途話費清單,令他感到奇怪的是,其中有兩次電話計費,被叫號碼是同一個,第一次計時1分49秒,但僅隔1秒鍾,又有一次計時12秒。他肯定自己只打了一次電話,卻被收了兩次電話的費用。再說,只間隔1秒就打兩次同樣的電話,也令人難以理解。他為此要求杭州電信局作解釋。回答是被叫機終端連有傳真機或留言電話之類的東西。
而張揚說,被叫電話是打到朋友家的,根本沒有裝這些玩藝。經過兩個多月交涉,電信局終於承認可能是計費交換機有點問題,補了張揚100元錢。張揚認為:「浙大教授們站在消費者的立場說話,這件事如果最後有了圓滿的結果,對大家來說都是好事。」
⑧ 當初浙江大學聘請一名快遞員當教授,破解世界難題後,他現狀怎麼樣了
有許多人都認為數學是一門很難的學科,初中的數學還沒有那麼深奧,到了高中、大學的數學,那更是有些難度了,特別是試卷最後一題大題,假如說有人能夠解答,那他的數學肯定是極好的。
在我們的印象里,是不是能夠解答出深奧的數學題的都是那些很有學問的學者或者是數學老師呢?其實不然,高手往往都是出現在民間的,很多人沒有往數學的領域發展,但是不代表他們不會數學。
有一位河南的快遞小哥,他送快遞已有十年的時間了,破解了很多的數學難題,最後被浙江大學聘請為臨時教授。
結語: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夠堅持下來呢?余建春成功的例子,很好的說明了,堅持下去,就會有很大的收獲。
⑨ 浙大論文造假事件的事件始末
2008年10月11日,中國葯科大學葯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戴德哉接到International J Cardiology(《國際心臟病學雜志》,以下簡稱IJC)副主編函件,指戴德哉實驗室投至該刊的一篇論文與另一本期刊上已發表的論文十分相 似,要求解釋。審閱後,戴德哉發現,先他一步發表的「孿生論文」第一作者是賀海波——兩年前從他的實驗室畢業的博士。
兩篇「孿生論文」,所用葯物不同,動物病理模型一為心肌病,一為心肌梗死,卻得出了完全一致的數據和圖表,甚至有部分相關段落文字都相同。因為賀海波在戴德哉實驗室讀博的三年期間,並未出現造假行為,戴德哉對兩稿審閱格外細致,但最後仍確定:賀海波剽竊實驗室資料,拼湊偽造出了一篇造假論文,並已發表。
此時的賀海波早已博士畢業,並進入浙江大學葯學院博士後流動站,2008年7月,即事發前三個月,他被浙大聘為副教授。
賀海波在浙大葯學院的合作導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浙大葯學院院長李連達。在IJC雜志編輯部發現的造假論文中的作者一欄,李連達的名字赫然在列。 情況嚴重。2008年10月15日,戴德哉將IJC的函件與兩篇論文的pdf格式全文,一並轉發給浙大葯學院常務副院長,要求對方調查。
浙大調查組的調查結果顯示:賀海波共計發表8篇假論文,除一篇在2007年發表外,其餘7篇均在2008年6月後刊出,即賀海波受聘副教授前後。而所有造假論文的作者欄里,均列有院士李連達的姓名。
這一在浙大內部調查組的消息不脛而走,2008年10月23日,學術打假網站 「新語絲」上曝出第一條「院士李連達學術論文涉嫌造假」的消息。隨後,越來越多的消息開始陸續在此網站上刊出。
隨著更多消息的曝光,李連達院士小組在2006年以後發表的論文中,共有16篇被指涉嫌造假、剽竊或者一稿多投,其中賀海波署名的僅佔一半,全部文章均有李連達署名。
根據浙大校長楊衛的介紹,2008年10月26日,即浙大葯學院接到戴德哉舉報信件的十天後,賀海波向學校遞交「檢討書」,承認造假系個人所為,「我的所作所為,都是在李連達院士毫不知情的情形下,偷偷地進行,而且在沒有取得李老師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將他的名字放在我所有的文章上。」
賀海波的檢討也得到了浙大調查組的認同——浙大發出聲明:賀海波的造假系個人行為。楊衛更提出「曝光的造假論文並未發表在行業頂級期刊上,對於已功成名就的李連達院士意義不大,李連達沒有造假動機」的「動機論」一說。
「我們之所以判定李連達院士沒有造假,是因為不光賀海波,在所有參與造假的學生的書面檢討上,他們一致說明李連達院士對此事並不知情。」浙江大學新聞辦主任單泠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
賀海波的檢討未能得到諒解。針對這一性質嚴重的學術造假行為,2008年11月13日,浙大召開校長辦公會議,宣布撤銷賀海波副教授職務和任職資格,並表示若發現任何與此相關的學術不道德的行為問題,都將一查到底。
然而,事件卻在賀海波卷鋪蓋走人後,有了更為戲劇性的發展。 2008年11月18日,定居芬蘭的世界中醫葯協會常務理事祝國光向浙大發去第一封信,指院士李連達三篇論文造假。2008年12月6日,祝國光發去第二封信,指以李連達院士為第一作者的論文一稿多投。
在接到這兩封信的期間,浙大校長楊衛又接到來自兩家國外期刊主編發來的傳真,大致內容是兩家期刊刊登了很相似的文章,希望大學進行內部調查。「這樣我就展開了更大范圍的調查。所有校內能夠反映出問題的信息我們都查了,包括財務、科研申報等等。」楊衛說。
12月2日,在楊衛給這兩位期刊主編回復的信里,楊衛要求對方告知,是否有相關證據證明其他的署名作者事先不知情的聲明不成立。與此同時,楊衛也給另外一些相關期刊發出了同樣信件。
與此同時,浙大葯學院黨委書記陳樞青、常務副院長曾蘇、楊衛校長先後向李連達了解情況。楊衛更是兩次找到李連達,「楊校長很負責,摳得很細。」李連達回憶說。
2008年12月26日,李連達向學校給出書面信函,說明:對於所有的造假論文我一無所知,對於被盜用署名亦不知情,直至被揭發後才知道。 就在媒體和公眾開始關注這一事件之後,令人意想不到的變故發生。
李連達在解釋論文風波的同時指出,給浙大寄信揭發,並在網上高調曝光自己論文造假的祝國光,是出於商業上的目的——祝國光是天津天士力葯品公司的高級顧問,此前不久,李連達剛剛得出一個研究成果:天士力公司的「復方丹參滴丸」有嚴重毒副作用。
這一說法遭到天士力的強烈反擊。天士力立即發表聲明,說李連達講的完全 不實。2009年2月5日,天士力集團總經理李文表示,李連達除了院士的身份,還是其最大競爭對手——國內最大的生產「復方丹參片」的白雲山中葯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學家 。
「李連達現在是『復方丹參片』的利益代言人,所以他代表的是白雲山的利益。」李文說,「所以他出這個研究的目的是來打壓我們。」
對此,李連達回應道,自己最初的研究不是要挑天士力的毛病,而是考慮到復方丹參制劑種類多、廠家雜的混亂現狀,才進行的研究比較。並指出,他所用的研究數據,就是由天士力自己出的書里摘的。
此後,在天士力的回應中,不斷曝出「李連達曾索要200萬元研究費未果因此報復」、「研究結果是偷換概念、斷章取義」等說法。隨著事件的不斷升級,2009年2月5日上午,天士力股價逆市大跌,下午,天士力公司不得不宣布臨時停牌。
天士力更表示近,他們已經開始了相關的司法取證,一定要把李連達送到司法的審判庭上。「不論他是不是院士,只要他是不客觀、不公正的,我們就會採取法律手段,保留我們的法律權利。」
⑩ 李連達的論文造假
最近,在互聯網上搜索「浙大」,出現了很多有關浙江大學葯學院院長李連達涉嫌論文造假的帖子,甚至有網友用了很極端的詞語:「李連達院士的研究成果=剽竊+造假+一稿多投。」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昨天,記者就此事展開了調查。 浙大校長收到兩封信 「李連達院士論文造假」
第一封信:李連達署名的三篇論文學術造假
11月18日,全歐中醫葯聯合會中葯特別專家小組的祝國光教授在芬蘭給浙江大學的楊衛校長發去了一封題為《提倡嚴謹治學,反對學術造假》的信。
信中祝國光告訴楊衛:有浙江大學葯學院院長李連達署名的三篇論文有學術造假問題。
經全歐中醫葯聯合會中葯特別專家小組認真研究認為,論文作者不僅一稿多投,而且還存在嚴重造假。曾經刊登該研究小組論文的德國《NSA葯理學雜志》、荷蘭《人種葯理學雜志》、英國《本草療法研究》、波蘭《葯理通報》等先後公開發表聲明,稱這是「科學的欺詐行為」,並將這些已發表「學術論文」刪除,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目前,國際上深入調查正在進行中。
祝國光教授在信中表示,「浙江大學一直以嚴格治學著稱於世,我們一直引以為榮,想不到會發生這論文造假之事,並出於中國工程院院士之名下。」
第二封信:一稿多投,損害我國中醫葯在歐洲聲譽
正當浙江大學對此事展開調查之際,12月6日晚,祝國光教授又給浙大楊衛校長發去一封信。
信中說,我們又發現李連達院士以第一作者名義發表的兩篇文章,先以英文發表在國外期刊,然後隔數月或年余,又在國內以變換第一作者為李連達院士的名義發表,並且中文的論文沒有提及任何該文已經用英文在國外期刊上發表,甚至在其參考文獻中也未列上。「說明作者是有意避開已經發表的相同文章!」
祝國光教授表示,李連達院士研究組的造假論文一案,已經嚴重損害我國科學技術人員在歐洲的聲譽,損壞了我們中醫葯產品在歐洲市場的形象,影響了我們的中醫葯市場。 論文造假是其所帶的博士後所為
浙江大學新聞發言人以書面的形式就此事對媒體公布了學校的調查結果和處理決定。稱「論文造假事件」主要是李連達院士所帶的博士後賀海波個人行為,其他作者並不知情。
文中說,「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學葯學院常務副院長收到某教授的郵件,投訴他已經畢業的博士生、原浙大博士後、時任浙大副教授賀海波在論文中末經他本人同意使用了他的研究組的數據,屬剽竊行為。浙江大學葯學院和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十分重視,當即開始了調查。賀海波已向學院承認了自己所犯的錯誤,並向他的博士導師當面作了檢討。
「賀海波於2006年6月進入浙江大學葯學博士後流動站進行博士後研究,2008年7月被浙江大學聘為副教授。浙江大學葯學院和相關職能部門查明:賀海波在浙大進行博士後研究期間,其論文存在剽竊、一稿二投、擅署他人名字,擅署基金支持、捏造知名專家幫助修改英文的事實等學術不端行為。11月13日學校召開校長辦公會議,決定依據《浙江大學學術道德行為規范》,撤銷其副教授職務和任職資格,如發現任何與此相關的學術不道德的行為問題,都將一查到底。」
浙大方面還表示,國外的這些期刊並沒有刊登,只是錄用。
新聞發言人表示,抵禦學術腐敗,維護學術道德,是包括浙江大學在內的高等學校的共同責任。浙江大學一貫十分重視學術道德規范建設。學校把此事作為學術不端行為的反面教材,加強對博士後和新進教工學術道德和學術誠信的教育,採取進一步措施嚴懲學術不端行為。 調查結果有疑點
不過,也有專家對該處理結果不滿意。有專家認為:幾篇論文中,其科研設計、思路、檢測方法及項目,實驗選擇及搭配都有一定水平、英文水平也很好,不像出自博士後學生一人之手。而且,一個如此多項目的葯學試驗,並非一個人所能完成。而且,論文立項必須通過層層審批,其他作者不可能不知道,所獲科研經費也不可能被某個人所用。而前三篇論文的中心課題,是李院士近幾年最核心、最重要的課題,「不知情」有點說不過去。
不少專家認為,從學術規范來說,只要論文的作者對用自己的署名沒有異議,一旦論文出問題任何人都難逃其責,而非一人承擔。 與高校教授考核體系有關
事實上,有知情人士稱,之所以造成這樣的不良後果,是高校對旗下老師的考核體系造成的,老師發表論文數量直接跟收入、晉升等有關。
在浙江某高校的考核體繫上看見,申報正教授要求的論文基數是:文科8篇以上,理工科6篇以上,其中權威核心刊物2篇以上。其中,每一類刊物的發表都被分別記分。此外,主持完成國家級科研課題、省、部級科研課題等也被分別記分。最後的總分將決定該教授在學校里的升遷。
因此,國內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學生在一些核心期刊上刊登論文,老師會要求學生帶上自己的名字,有時候還是第一作者。「每學年論文數量這么多,教授根本無法仔細查看每篇論文,涉及一些試驗數據等更無法短時間內核實真偽。」浙江某高校的負責人向記者透露說,也正因為如此,國內高校有不成文的規定,如果論文主要是學生完成的,無論指導教授名字放在什麼位置,出了問題均只處理學生不處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