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科研成果怎麼樣
科研實力
學院科研實力雄厚,擁有國家工程中心(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建),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發改委,共建),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在農業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生物學過程與調控、作物養分資源高效利用和阻控重金屬積累的分子遺傳基礎理論、有機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統中的生物學過程、陸地表層碳氮過程與全球變化生物學等方面處於本學科前沿領域的國內領先地位;新型微生物有機肥研發、污泥和污水生物處理工程技術、綠色食品生產等許多成熟技術在社會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勵近20項。承擔著一批國家和地方部門的重大科研項目,年到位科研經費在1.0億元左右,年發表SCI論文200篇左右(單篇平均影響因子約4.5),入選Nature指數和ESI高被引論文50篇左右。
在國際交流方面,有教育部和國家外專局的「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生物學研究」創新引智基地(「111」項目),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數十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較為緊密的合作關系。
建設目標
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聚焦農業和農村源的生態環境問題,以農學-生態-環境學科交叉融合為特色,處於國際生態環境學科領域學術前沿、國內一流的研究型學院。
Ⅱ 有沒有誰知道有關澳大利亞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科學理論
去網上查查
Ⅲ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學院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現有教授30人(含博士生導師22人),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外聘)2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8人,國家和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6人,數人擔任國際地圖制圖協會和其它國際和全國性學術團體的領導職務,多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和教育部跨世紀人才。
學院科技工作要瞄準學科發展前沿,緊密結合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凝練科技方向,經過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和發展了一系列具有多學科交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研項目已涉及地理信息、國土、資源和環境等領域,研究水平走在全國的前列,具有廣泛的影響。學院科研項目涵蓋了國家973、86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等,縱、橫向項目呈級數增長態勢,科研經費2010年達5000多萬。近年來學院不斷總結科研成果,積極謀劃科研獎勵申報,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際制圖大會地圖傑出作品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多項。
學院加大對科研基地和實驗室建設,著力加強幾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的運行管理和軟硬體建設,其中"地理信息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數字制圖與國土信息應用工程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被評為優秀。同時學院擁有一流的教學實驗中心,地理信息系統實驗中心、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中心2個湖北省教學實驗示範中心。
Ⅳ 重慶大學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的科研成果
獲獎流水號 證書編號獲獎名稱獲獎類別獲獎等級頒證時間頒證部門20472010-138復雜煤層煤與瓦斯突出災害防治新技術及裝備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11-1-2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7692012-252薄煤層綜合機械化開采成套技術和裝備研究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3-1-2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442J-252-2-09-D02深部鹽礦采鹵溶腔大型地下儲氣庫建設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1-12-23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8142008-J-252-2-04-D01多相振盪射流及其在低透氣性煤層中抽采瓦斯的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8-12-3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15052009-J-238-2-02-D02尾礦壩災變機理研究及綜合防治技術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9-12-23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792001-208深部巷道圍岩變形破壞規律及穩定性控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2-2-28國家教育部2963證書待發燃煤電廠煙氣高效低耗脫硫脫硝脫汞技術及工程應用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13-5-29重慶市人民政府24642011-J-3-47-D01重金屬污染場址人群健康風險評估系統研究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12-6-18重慶市人民政府15562009-J-3-6-DO2快速石門揭煤關鍵技術與應用研究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10-4-26重慶市人民政府15522009-J-2-32-DO1金屬冶煉渣場固體廢物環境危害及重金屬污染防治關鍵技術研究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0-4-26重慶市人民政府966ZR080200201生物及工程材料多尺度非均勻微結構強韌及破壞機理重慶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9-2-26重慶市人民政府15102009-188急傾斜煤層走向長壁綜合機械化開采成套技術研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0-1-2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832006-268細粒尾礦及其堆壩穩定性研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7-1-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部37296-146煤層瓦斯吸附與解吸機理的研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97-3-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1442004-149三峽庫區及庫區重點城鎮固體廢棄物綜合治理規劃和專項技術研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5-1-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部2104煤-1-01-02川南魯班山礦區復雜地質條件下礦壓分布規律及巷道合理支護技術研究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1-2-10四川省人民政府13242008-3-0516芙蓉礦區礦山壓力與支護體系技術研究四川省科技進步獎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08-12-30四川省人民政府22562010YK(J)-01-02-R02危岩崩塌災害成套防治技術研究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0-10-10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30042012-J-101-D02/02高地應力突出煤層定向卸壓增透集成技術研究及裝備研發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3-1-28河南省人民政府
Ⅳ 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的科研成果
學院在環境演變、水資源與災害研究、土地資源評價與可持續利用、區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生產力布局等領域承擔了大量的研究課題。其中,不少成果為理論界認同,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依據。 2000 年以來,該院教師先後在國內外各類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 400 多篇,其中在《中國科學》等國內權威學術刊物和 SCI 、 EI 收錄論文 100 多篇。出版專著(教材) 30 余部。榮獲湖南省科技進步獎、國土資源部優秀成果獎等省(部)級獎 7 項,國家五個一工程獎 1 項,高校人文社科獎 2 項。先後主持和參加了 8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國家 863 項目子題 1 項, 973 項目子題 2 項,國際合作項目 3 項,國家重大項目子題、十五教育部重點、國家實驗室開放基金、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重大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課題 40 余項,廳局和橫向項目 130 多項。
Ⅵ 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科研成果
經過長期的建設與發展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已形成4個穩定的學科方向:(1)化學品污染與控制技術;(2)廢棄物綜合利用與傳統行業清潔生產關鍵技術;(3)廢水、廢氣的安全處理技術;(4)微量污染物分離與分析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國家第一批取得環評資質的單位(國環評證乙字第2801號),並取得廣東省清潔生產技術服務單位證書(證書編號20101010)。學院下設環境科學系、環境工程系、生物工程系、實驗中心、環境與資源研究所。
近三年學院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20多項,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重大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合作專項資金18項、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3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3項、廣東省科技計劃9項等縱向科研項目及環境影響評價、清潔生產審核等橫向科研項目180多項。年均科研經費超過1000萬元,獲專利授權10項,發表學術論文250多篇,其中被SCI、EI收錄論文70多篇。2001年的「硫化礦電位調控浮選理論與實踐」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近五年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承擔省級以上教改教研項目3項,發表教改教研論文36篇,網上運行學習網站1個,獲得校級教學成果獎4項,建成校級教學團隊1個,主編參編教材3本,26人次獲得各級大學生科技競賽獎。
Ⅶ 最新科技成果有哪些 科技新成果有哪些
名列榜首的是納米電子學。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科學家 們發現,傳統上以硅為基礎的電路存在極限。於是近年來科學家們一直想方設法突破這一極限,利用分子和小化學物質組合來製造出納米(十億分之一米)級的裝置。2001年,美國哈佛大學、IBM公司和朗訊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分別在納米電子學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美國IBM公司科學家製造出了第一批納米碳管晶體管,發明了利用電子的波性來傳遞信息的「導線」;美國朗訊貝爾實驗室則用一個單一的有機分子製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納米晶體管。這些成就為製造體積更小、運算更快、功能更強的電腦鋪平了道路。《科學》雜志的主編唐納德·肯尼迪評價說,開發新一代分子電腦也許還需許多年,研究人員面臨一條「漫長而不平坦的路」,但「未來成功的可能性極大」。《科學》雜志稱,納米電子學是世界電腦業的未來,新技術一旦全面成功,世界科技無疑會實現新的飛躍。 多項生物科學入選 處於第二位的是對RNA(核糖核酸)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RNA是生物體內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之一,它與DNA、蛋白質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框架。但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RNA僅僅是傳遞遺傳信息的「信使」。前幾年,科學家們發現,其中一些RNA小片段能夠使特定的植物基因處於關閉狀態,這種現象被稱作「RNA干擾」(RNAInterference簡稱RNAi)。今年,分子生物學家發現RNAi在老鼠和人體細胞中也可以「停止基因活動」。此外,生物學家還發現有關「信使RNA」(mRNA)生產過程的許多新信息,以及RNA與蛋白質間的關系。 基因測序是又一亮點,名列第四位。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和美國塞萊拉公司2001年同時公布進一步完善後的人類基因組圖譜,提前完成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此外,科學家們還破譯了60多種生物的基因密碼。 排名第六的是科學家在發育中的神經系統中發現了分子信號如何誘導和壓制神經軸突的生長,這將有助於科學家找到修復受損成年神經的方法。 排名第七的是用於臨床醫學的「智能炸彈」式葯物。它可以對付導致癌症的某些明確生化缺陷,使人類征服癌症病魔的進程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此類葯物中的一種被命名為「格力維克」,是某種白血病的剋星,今年已獲美國食品與葯物管理局批准並開始上市。 環境科學受關注 太陽「中微子失蹤之謎」的揭開名列第三。科學家早就從理論上推斷,在太陽核心的熱核反應中,會產生大量的中微子(一種質量極小,沒有電性,穿透力極強的基本粒子)。然而實測到的太陽中微子的數目遠遠小於理論值,大量的太陽中微子失蹤了。這就是困擾科學家多年的「中微子失蹤之謎」。2001年6月,加拿大安大略省薩德伯里中微子觀測站的科學家證實了1998年一些科學家的分析:中微子事實上沒有失蹤,只是在游離太陽的旅途中本身特性發生了變化,從一種形態(如電子中微子)轉化為另一種形態(如繆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據專家稱,這一最新發現對目前物理學的標准模型提出了質疑,因為該標准模型認為,中微子在通過大量物質時不發生變化。 超導研究取得新進展,列第五位。日本科學家發現,二硼化鎂在零下234攝氏度成為超導材料,超過了此前金屬化合物創下的超導臨界溫度。美國科學家將氯仿和溴仿攙入碳60分子,使碳60分子的超導臨界溫度從零下221攝氏度上升到了零下156攝氏度。 冷原子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名列第八。「鹼金屬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發現引起了科學界高度重視,有3位科學家因此而榮獲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年,這一領域的研究繼續深入,兩個法國研究小組首次製造出氦原子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鋰、鉀的凝聚態也在今年獲得。 令人矚目的是,《科學》雜志今年首次對環境科學研究給予了高度重視,排名第九與第十位的成就都與環境科學有關。 名列第九位的是,國際氣候變化專家調查組正式宣布,過去50年中的全球變暖現象很可能是由大氣中的溫室氣體聚集造成的,也就是說全球變暖的原因是人類活動,而非自然。 名列第十的是美國科學家對二氧化碳沉降得出了確定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是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被樹木等植物吸收,轉化成其它形態的化合物,從而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減少的過程。過去,美國研究人員在沉降程度問題上曾有極大分歧,而2001年,美國兩個一直「頂牛」的科研小組終於通過對大氣和陸地上二氧化碳沉降的觀測而達成一致,找出確切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吸收了美國當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左右,但沉降在今後百年中將可能放慢。
Ⅷ 山西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的科研成果
經過多年的發展磨練,我院已經培養了一批成熟的環境科研技術人才。目前,全院現有職工92人,其中教授級高工4人、高級工程師8人、注冊環評工程師26人。有關應用化學、軟科學學術帶頭人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5人、省政府決策咨詢專家1人。
建院以來,在科學研究及技術服務方面共完成各類科研、技術項目120餘項,其中科研項目35項、工程設計5項、環境影響評價80餘項。在這些項目中獲省、部級一等獎的2項、二等獎的7項、三等獎的14項,連續參加國家「六五」、「七五」、「八五」科技攻關,為山西環保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多年來,我院始終堅持「科研為本,服務優先」的原則,緊緊圍繞「實現全省環境保護跨越式發展」這一中心工作,不斷加強創新意識,努力深化體制改革,在實現內部企業化改革方面,全體職工團結一致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在狠抓能力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80多年來,圍繞黃土高原地區乃至西部旱區乾旱缺水、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低下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為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土壤質量退化、農田地力低下、土肥資源利用效率偏低以及由此引起的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瞄準國家和區域重大需求,跟蹤國際上學科前沿問題,進行了一系列面向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建設主戰場及學科熱點領域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優勢的研究方向和領域。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在旱區土壤水分、旱地土壤肥力演變及土壤及生物熱力學、土壤土地資源利用、旱地作物營養與水肥調控等領域獲取了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究成果。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研究領域已拓展至土壤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及生態環境修復等領域;圍繞土壤重金屬污染污染風險評估及修復、污泥資源化利用、資源清潔高效利用等開展了大量研究。近年來,先後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近300項,取得100餘項科技成果。其中,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主持、參加各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餘項,廳局級獎20餘項;校級優秀教學成果近40項,出版教材和專著50餘本,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近3000篇。
學院目前擁有農業部西北植物營養與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農業部合陽農業環境與耕地保育科學觀測實驗站(富平現代農業綜合試驗示範站)、楊凌國家黃土肥力與肥料效益定位監測基地、校級「環境污染過程與控制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科學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及數量眾多的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十三五」期間,我院將積極承擔學校建設世界一流農業大學宏偉藍圖下的學院職責,以追趕和超越國內外一流同類學院為己任,開拓進取,堅持以建設一流學科為學院事業發展的龍頭,著力打造一流師資隊伍,大力改善教學科研條件,努力培養高質量人才,使我院各項事業不斷取得進步,並力爭在「十三五」末,把學院初步建成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研究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