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北京大學教學成果

北京大學教學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17 02:41:26

A. 彭泗清的教學成果

教學方面,主要為本科生、研究生、MBA講授消費者行為、市場營銷、服務營銷等課程,並為光華高層管理者培訓項目(EDP)開設「中國消費者特性」、「消費升級時代的營銷策略」、「客戶服務與滿意度提升」、「高端服務的營銷與管理」等專題課程。獲得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教育教學成果獎、通用電氣獎教金等獎勵。

B. 吳崇試的教學成果

1、《數學物理方法》第一版,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2003年12月第2版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 國家級規劃教材
書評:從梁昆淼教授及郭敦仁教授的兩本同名教材《數學物理方法》第一版,到1999年4月吳崇試教授的同名教材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經歷了近40年。在這幾十年中,對數學物理方法的教學改革曾進行過非常廣泛的研究討論,也積累了許多經驗.所研討的問題及積累的經驗,主要有如下幾方面:如何跟隨科學的飛速發展;如何聯系實際;保持數學上的嚴格性與完整性,是否必要,是否可能;啟發式教學與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如何體現;如何把幾十年來我們對教材內容的更深理解更好講述方式總結到一本教材中等等。吳崇試教授的《數學物理方法》繼承了先期出版教材的優點,對上述問題做了深入探討,給予了恰當的回答。
2、《數學物理方法習題指導》合作編著:周治寧,鍾毓澍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C. 王麗麗的教學成果

1、 溫儒敏等著:《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王麗麗撰寫第十八章第四節、第十九章第五、七 節,共約1.7萬字。
2、 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第二版)》(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王麗麗撰寫第十七章《伊澤爾的審美響應理論》,約1.6萬字。 1、《利瑪竇的記憶之宮》,王麗麗譯,孫尚揚校,台灣:台灣輔仁大學出版社,1991年9月,約30萬字。
2、《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王麗麗譯其中的《三個女性的文本與帝國主義批判》一章,約2萬字。
3、《冥想文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4月,王麗麗譯其中的《文化的知識形態》一章,約2萬字。
4、《黃金殿堂》,沈陽:沈陽出版社,1989年1月,王麗麗譯其中第十一章,約1.5萬字。 1、《胡風編輯策略中的「異端」因素》,載《學術月刊》,2004年第11期。
2、《反省大事件,復活小細節》,載《讀書》,2004年第6期。
3、《胡風的理論問題解析》(上),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年第1期。
《胡風的理論問題解析》(下),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年第2期。
4、《文藝與意識形態交錯糾纏的開始——民族形式問題論爭與胡風事件》,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5、《胡風與文學意識形態轉折的碰撞——以四十年代的三次論爭為中心》(上),載《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胡風與文學意識形態轉折的碰撞——以四十年代的三次論爭為中心》(中),載《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胡風與文學意識形態轉折的碰撞——以四十年代的三次論爭為中心》(下),載《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6期。
6、《胡風文藝思想的整體思維特徵》,載《文學評論》,2003年第6期。
7、《審美的狡黠——姚斯對阿多爾諾的超越》,載《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8、《攝影文學對技術的順應和抗拒》,載《文藝報×攝影文學導刊》,2001年4月20日。
9、《中國近現代文學與讀者》,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10、《追問愛情的真諦》,載《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11、《經典如何孕育而成?》,載《中華讀書報》,1999年6月2日。

D. 李曉峰的教學成果

1、2004年5月,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策劃、組織了「行走淮河」大型教學實踐活動,由學生獨立完成的紀錄片《行走淮河》獲江蘇省教育廳主辦的第一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三項大獎,本人獲得最佳指導教師稱號。
2、2004年10月,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策劃、組織並帶領學生赴蘇北與安徽農村,進行關於三農問題的調查采訪和系列報道,在本人指導下,學生使用DV拍攝素材上百小時,並製作完成紀錄片《秋收調查》。
3、2006年5月,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社會學系100餘位師生,會同江蘇省委宣傳部研究室、江蘇廣播電視總台新聞中心組成聯合調查組,奔赴10個「明星村」以及它們周邊的10個普通村莊,獲得了940份有效問卷,156個深度訪談。由本人指導,我院學生參與製作完成的8集電視專題片《2006-中國鄉村再造》在江蘇衛視大寫真欄目中播出。
4、2006年6月,由本人策劃,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發起,聯合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等十幾家單位,舉辦了「首屆全國大學生DV影像藝術節」。如此大規模的DV活動,在我校、我省都是首次舉辦。結合評獎,還舉辦了DV展映、DV影像創作研討會、頒獎典禮等系列活動。
5、2003年起,由本人指導。工作室成員每年在各類國內DV大賽中屢屢獲獎。2008年,新聞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專業張慧同學的紀錄片作品《傷城》獲得第十五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第九屆短片大賽專業組最佳紀錄片提名(當年最佳紀錄片獎空缺)。
6、2010年8月,由本人擔任執行總編導、首席攝像和剪輯指導,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專業本科生為製作主體的十八集大型電視文獻紀錄片《忠誠》於中央電視台正式播出。與部隊密切進行合作進行如此大規模、深層次、高檔次的影視製作,這在全國同類高校中尚屬首次。該片在中央四套、七套多次重播,成為2010-2011年間重播次數最多和製作規模最大的紀錄片。2012年,影片榮獲全軍黨史軍事研究優秀成果獎特等獎,全國科教電視黨史黨建節目一等獎。本人獲得2010年度 南京大學中國銀行獎教金。
7、2012年,本人指導的劇情片《兔寶》獲教育部主辦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
8、2012年3月,由本人策劃,與歌德學院(中國)共同舉辦「重讀《資本論》——亞歷山大·克魯格的影像表達式」主題展映和學者論壇活動。南京學者從電影史學、美學、哲學、社會學以及傳播學的角度對該作品進行進行全面、系統的觀看和探討。
8、2013年,本人監制的微電影《夏了夏天》獲第三屆索尼影視製作精英扶植計劃第二名。
9、2013年,本人編導的紀錄片作品《電影教育的拓荒者:孫明經》獲全國高校微視頻大賽評委會特別獎,江蘇省教育廳「陽光校園」特等獎,該片與2013年11月參展巴黎中國電影節。本人獲江蘇省教育廳優秀指導教師稱號。
10、2014年,本人導演的劇情片作品《一個都不能少》、編導的紀錄片作品《大師陳白塵》獲江蘇省教育廳「陽光校園」特等獎。這也是本人第一次在兩個影片單元獲最高獎,本人獲得江蘇省教育廳頒發優秀指導教師稱號。

E. 北京大學中文系的獲獎成果匯編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34項)
1. 第一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5年/8項)
王 力(一等獎):工具書《同源字典》;
徐通鏘(一等獎):著作《歷史語言學》;
林 庚(一等獎):著作《天問論箋》;
孫欽善(一等獎):著作《中國古文獻學史》;
陳貽焮(二等獎):著作《杜甫評傳》;
蔣紹愚(二等獎):著作《古漢語詞彙綱要》;
樂黛雲(二等獎):著作《比較文學原理》;
陳平原(二等獎):著作《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
2. 第二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8年/9項)
何九盈(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語言學史》;
王福堂(集體,二等獎):著作《漢語方言詞彙(第二版)》;
裘錫圭(二等獎):論文《釋殷墟卜辭中的「▲」等字》;
溫儒敏(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
袁行霈、孟二冬(二等獎):著作《中國詩學通論》;
陳保亞(三等獎):著作《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
沈 陽(三等獎):著作《現代漢語空語類研究》;
陳平原(三等獎):著作《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
樂黛雲(集體,三等獎):著作《世界詩學大辭典》。
3.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3年/2項)
陳平原(一等獎):著作《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
陳保亞(三等獎):著作《二十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
4.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6年/6項)
袁行霈(一等獎):著作《陶淵明集箋注》;
沈 陽(二等獎):著作《生成語法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
袁毓林(二等獎):著作《漢語語法研究的認知視野》;
李 楊(三等獎):著作《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
孟二冬(三等獎):著作《登科記考補正》;
夏曉虹(三等獎):著作《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
5.中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2009年/9項)
陳平原(一等獎):著作《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
嚴紹璗(一等獎):著作《日藏漢籍善本書錄(三卷)》;
袁行霈(集體,二等獎):著作《中華文明史(四卷)》;
汪 鋒(二等獎):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s in Contact-The Distillation Method and the Case of Bai》;
孔江平(二等獎):著作《Laryngeal Dynamics and Physiological Model》;
劉勇強(三等獎):著作《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
陳泳超(三等獎):著作《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現代軌轍》;
陸儉明、沈陽(普及獎):著作《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
李 零(普及獎):著作《兵以詐立——我讀〈孫子〉》。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67項)
1. 第一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87年/8項)
王 瑤(榮譽獎):論文《魯迅〈故事新編〉散論》;
朱德熙(一等獎):論文《自指和轉指》、《漢語方言里的兩種反復問句》;
裘錫圭(一等獎):論文《戰國貨幣考》;
陳貽焮(一等獎):著作《杜甫評傳(上卷)》;
嚴家炎(二等獎):著作《求實集——中國現代文學論集》;
徐通鏘(二等獎):論文《寧波方言的『鴨』[e]類詞和兒化的殘跡》;
孫玉石(二等獎):著作《〈野草〉研究》;
葛曉音(二等獎):論文《論初盛唐詩歌革新的基本特徵》。
2.第二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1年/7項)
裘錫圭(特等獎):著作《文字學概要》;
袁行霈(一等獎):《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褚斌傑(二等獎):教材《中國古代文體概論》;
葛曉音(二等獎):著作《八代詩史》;
張少康(二等獎):著作《古典文藝美學論稿》;
呂德申(二等獎):著作《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史》;
陸儉明(二等獎):論文《「V來了」試析》、《「VA了」述補結構語義分析》;
3.第三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4年/6項)
徐通鏘(一等獎):著作《歷史語言學》;
孫欽善、倪其心(集體,一等獎):古籍整理《全宋詩》;
金開誠(一等獎):著作《屈原辭研究》;
錢志熙(一等獎):著作《魏晉詩歌藝術原論》;
方錫德(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小說與文學傳統》;
張雙棣(二等獎):工具書《呂氏春秋詞典》;
4.第四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6年/5項)
何九盈(一等獎):著作《中國現代語言學史》;
商金林(一等獎):著作《葉聖陶傳論》;
沈 陽(一等獎):著作《現代漢語空語類研究》;
蔣紹愚(二等獎):著作《近代漢語研究概況》;
夏曉虹(二等獎):著作《晚清文人婦女觀》。
5.第五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8年/9項)
張雙棣(一等獎):著作《淮南子校釋》;
錢志熙(一等獎):著作《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
孟 華(羅芃等,集體,一等獎):著作《法國文化史》;
張聯榮(二等獎):著作《漢語詞彙的流變》;
徐通鏘(二等獎):著作《語言論》;
佘樹森(二等獎):著作《中國當代散文報告文學發展史》;
馬 真(二等獎):著作《簡明實用漢語語法教程》;
沈 陽(二等獎):論文《漢語句法結構中名詞短語部分成分移位現象初探》;
郭 銳(二等獎):論文《過程和非過程》。
6.第六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0年/7項)
袁行霈(集體,特等獎):著作《中國文學史》;
王洪君(一等獎):著作《漢語非線性音系學》;
張 健(二等獎):著作《清代詩學研究》;
袁毓林(二等獎):著作《語言的認知研究和計算分析》;
張少康(二等獎):著作《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
孫玉石(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
褚斌傑(二等獎):著作《詩經全注》。
7.第七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2年/7項)
張少康(一等獎):著作《文心雕龍研究史》;
沈 陽(一等獎):著作《生成語法理論和漢語語法研究》;
詹衛東(一等獎):著作《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現代漢語短語結構規則研究》;
杜曉勤(張燕瑾等,集體,一等獎):著作《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叢書》;
張 健(二等獎):著作《元代詩法校考》;
傅 剛(二等獎):著作《文選版本研究》;
王岳川(二等獎):著作《中國鏡像:90年代文化研究》。
8.第八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4年/7項)
袁行霈(一等獎):著作《陶淵明集箋注》;
郭 銳(一等獎):著作《現代漢語詞類研究》;
孟二冬(一等獎):著作《登科記考補正》;
董秀芳(二等獎):著作《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
胡敕瑞(二等獎):著作《〈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
李 楊(二等獎):著作《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
顧永新(二等獎):著作《歐陽修學術研究》。
9.第九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6年/4項)
陳平原(一等獎):著作《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
韓毓海(二等獎):論文《所謂無詞的言語》;
陸儉明、沈陽(二等獎):著作《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
楊榮祥(二等獎):著作《近代漢語副詞研究》。
10.第十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8年/4項)
袁行霈(集體,特等獎):著作《中華文明史》;
嚴紹璗(一等獎):著作《日藏漢籍善本書錄》;
溫儒敏(二等獎):著作《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
汪 鋒(二等獎):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 in Contact》。
11.第十一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10年/3項)
陳平原(二等獎):著作《歷史、傳說與精神——中國大學百年》;
陳曉明(二等獎):著作《中國當代文學主潮》;
袁毓林(二等獎):著作《基於認知的漢語計算語言學研究》。
■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1. 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及指導教師(5項)
孫玉文(導師郭錫良):博士論文《漢語變調構詞研究》(1999年);
詹衛東 (導師陸儉明):博士論文《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漢語短語結構規則研究》(2000年);
張 赬(導師蔣紹愚):博士論文《漢語處所介詞片語和工具介詞片語詞序變化》(2001年);
陳 劍(導師裘錫圭):博士論文《殷墟卜辭的分期分類對甲骨文字考釋的重要性》(2002年);
姜 濤(導師溫儒敏):博士論文《「新詩集」與新詩的發生研究》(2003年)。
2. 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項)
陸儉明:第一屆國家教學名師(2003年);
蔣紹愚:第二屆國家教學名師(2006年);
溫儒敏:第四屆國家教學名師(2008年)。
3.國家級精品課程(7項)
陸儉明等:《現代漢語》(2003年);
蔣紹愚等:《古代漢語》(2005年);
溫儒敏等:《中國現代文學》(2005年);
洪子誠等:《中國當代文學》(2006年);
袁行霈等:《中國古代文學史》(2006年);
商金林等:《中國現代名著導讀》(網路課程/2008年);
陳保亞等:《理論語言學》(2009年)。
4.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4項)
陸儉明等(一等獎):「現代漢語系列課程建設理論與實踐」(1996年);
王福堂等(二等獎):「漢語方言學系列課程」(2004年);
蔣紹愚等(一等獎):「古代漢語系列課程建設的新開拓」(2005年);
溫儒敏等(二等獎):「建立嚴格的博士生教育管理制度」(2005年)。
5.國家級教學團隊(1項)
沈 陽等:「現代漢語」國家級教學團隊(2008年)。

F. 劉楊的教學成果

畢業於北京大學,學而思培優全國初一年級高級主管,北京集訓隊教練,尖端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多年教學中碩果累累,3人華杯賽金牌;4名初一學生獲全國初三數學聯賽一等獎;獲得期中期末考試滿分者無數。

G. 珠海北大附屬實驗學校的教學成果

珠海北大附屬實驗學校自2003年9月1日首期開學兩年來,在全校教職員工的不懈下努力,在廣大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教育教學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2004年6月,學校首次招收的高考復讀班學生參加高考,取得了重點大學上線率在珠海市區中學(含省一級重點高中)中排名第四的好成績;
2004年7月,小學畢業班學生參加珠海市統考,優秀率為100%;
2006年6月,首屆高三畢業生高考報捷,重點大學上線率在珠海市名列前茅,其中勤奮好學的林日遠同學以816分的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
2007年9月,學校德語項目已有29名學生順利入讀德國高中,邁出了直升德國大學深造的第一步;
2011年高考總上線人數超過市教育局預測人數的3倍,高考成績提升率位居珠海市第一;
2011年高考上線人數達到市教育局預測人數的3倍;
2012年高考,總上線人數達到市教育局預測人數的4倍;
2013年再續輝煌,連續三年高考成績提升率穩居珠海市第一名;
2005年-2012年,中德合作的「高中德語班」已有五批學生順利入讀德國高中,100%直接升入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萊比錫大學、斯圖加特大學等德國高等學府。港澳台班已成為港澳台僑生入讀國內著名高校的理想台階。
2006年至今,高三美術、聲樂、表演類等考生100%通過省專業統考及學校單招考試;高中六屆藝術類考生98%順利地跨進了中國傳媒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沈陽音樂學院等高等學府。
2014年高考,學校442人參考。其中普通高考重本上線22人,同比去年超出3人,創歷史新高,上線率4.9%。港澳台班級的升學情況也異常奪目,其中4名考取澳門大學,2名考取暨南大學,10人考取國內與港澳的本科院校。學生的高考成績較入學時成績大幅提升,整體上線人數是教育局預期上線人數的3倍以上。
港澳台僑生班自開辦以來,該校針對港澳台聯招聯考自主匯編學生教材、擬定輔導方案,港澳台僑生100%順利升讀國內外大學。 2003、2004學年連續二年被評為香洲區民辦學校優秀等級;
2004年被評為區一級學校,並獲得年度教學質量獎三等獎;
2005年被評為珠海市一級學校;
2008年珠海北大高中部實行公私立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2011年榮獲了珠海市高考質量二等獎;
2011年珠海市教育局教研中心對學校高中部進行了全方位的教育教學調研,課堂優良率達90.6%,已超過國家級示範高中85%的優良率標准;
2011——2013年,連續三年榮獲珠海市高考質量獎。
先後被評為珠海市香洲區廣東省教育強區創建工作先進單位,珠海市一級學校,中國教育學會授予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授予學校全國寫字教學工作先進單位。

H. 趙進東的教學成果

回國之後,他開了研究生、本科生的「植物生理學」、「光合作用」等3門課程。在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主管教學的副院長間,在國內最先將分子生物學內容引入本科生實驗教學,後來又引進人才,開展專業課雙語教學。他在全國最早推出模塊式培養方案,讓學生根據培養計劃和自己的需求選擇所需的實驗課程。為此,他和同事們獲得了教育部教學成果最高獎勵——特等獎。
1997年暑期,率團出國參加中學生生物奧林匹克競賽,由於其精心組織、嚴格訓練,中國團榮獲三金一銀。
在教學領域,曾獲得優秀青年教師獎等獎項。其參與完成的《生命科學創新型基礎人才的培養與理科基地建設的實踐》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國家級一等獎。

I. 北京大學在北京市所有大學里的排名是多少位

---------------------------------
北大的學生說 北大排第一

清華的學生說 北大排第二

只能看看是北大的學生多還是清華的學生多了。

J. 北京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的大事記

信息工程學院成立於2002年,是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建院之初首批重點建設的五個學院之一。信息工程學院依託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和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的教學和科研優勢,在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微電子研究院的共同領導下開展教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其突出特點在於緊密結合了深圳及其周邊產業發展的需要,以培養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急需的高層次、復合交叉型、應用研究型、國際化人才為目標,以區域產業和技術發展為導向驅動,逐步建立了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電子與通信工程、以及軟體工程三個專業的理學碩士以及工程碩士的人才培養體系,確定了集成電路與系統晶元(SOC)設計、製造、測試與封裝、嵌入式系統晶元與IP、嵌入式系統工程、移動通信服務終端、嵌入式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專業研究方向。信息工程學院已經成為我國集成電路技術和嵌入式技術的高級人才培養基地之一。
微電子是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礎,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其中,集成電路技術則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戰略性關鍵核心技術,受到黨和國家主要負責同志的高度重視。培養優秀的集成電路技術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成為維持我國信息產業蓬勃發展、產業走向國際發展軌道的當務之急。為此,國家為了解決集成電路製造和設計人才急缺的現狀,國家教育部、科技部聯合發文決定在北京大學等9所大學建設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採取新的辦學機制,擴大集成電路相關專業的理學碩士招生規模,加快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的速度,盡快滿足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相關舉措還包括教育部於2004年批准了15所大學作為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北京大學是其中之一), 2005年聯合申請在工程碩士領域增設集成電路工程專業,享受軟體工程碩士同等的招生政策等。
自2002年起,在北京大學微電子學院的大力支持下,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學院開始招收和培養首屆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理學碩士研究生10名。自2004年起,學院開始招收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博士研究生1名和首屆電子與通信工程(集成電路設計方向)工程碩士61名。到2007年,信息工程學院的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理學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已經到達78名,博士8名。信息工程學院的辦學成效和人才培養規模的呈現穩步增長趨勢,在集成電路產業界已經有一定的影響力。這些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於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蓬勃發展、得益於深圳市地方政府和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得益於北京大學微電子研究團隊的鼎力支持以及深圳教師團隊的建設發展。其中,北京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專業的整體水平處於全國高校領先地位。2002年和2006年,北京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評估均為全國高校第一名。信息工程學院的深圳本地教師隊伍包括從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海外引進博士以及來自於企業界的具有產業專業背景的高水平專業人士。學院也非常注重利用各種優勢資源發展和企業的合作,已經逐漸探索出一條產學研結合的新的辦學模式,受到了學生及企業的認同和歡迎。
2005年1月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與北京大學微電子學研究院簽署三方合作辦學協議,明確自2006級開始,工程碩士的學籍統一由軟微學院管理。北京大學軟微學院是在我國著名計算機科學家楊芙清院士親自主持下建設起來的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是按照北京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總體規劃,以新模式建立、新機制運行的北京大學直屬學院。經過5年的發展,軟微學院已建立了10個系、29個專業方向,成為綜合性軟體與微電子人才培養實體,並且先後榮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04)」、「北京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2004)」、「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 「全國示範性軟體學院綜合評估第一名(2003、2006)」等。在借鑒軟微學院培養工程碩士的經驗基礎上,信息工程學院於2005年9月開始招收和培養首屆軟體工程(嵌入式方向)工程碩士25名,實現了「軟硬」結合的培養發展模式。
在信息工程學院學生培養規模逐年增加的情況下,學院圍繞深圳市的通信、數字視聽和軟體等三大戰略創新產業發展要求,適時開辟新的學科生長點,探索產學研結合的辦學新模式,。一方面,學院很抓基礎科研,積極鼓勵教師申報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項目、973計劃項目等,另一方面,學院主動創造條件積極鼓勵教師與高新技術產業開展貼近產業需求的項目合作,鼓勵學生到高新企業實習、參與科研項目。
2002年9月,學院正式成立並開始招生
2003年8月,學院招收的首批2002級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學生來到深圳大學城,學院正式開始教學與科研工作
2003年9月,學院從深港產學研基地搬遷至西麗大學城新校區
2003年9月,學院招收的2003級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學生來深圳報到就讀
2004年3月,學院EDA教學實驗室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
2004年9月,學院招收的2004級電子與通信工程(集成電路設計方向)工程碩士來深圳報到就讀
2004年9月,學院首次招收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博士生1名
2005年1月,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北京大微電子學研究院簽署三方合作辦學協議
2005年7月,學院培養的首屆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學生全部順利畢業,並獲得北京大學授予的北京大學畢業證書和北京大學碩士學位
2005年9月,學院招收的首屆軟體工程(嵌入式方向)專業學生來深圳報到就讀
2006年3月,學院與香港城市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啟動
2006年1月,嵌入式教學實驗室投入使用
2007年1月,集成微系統科學工程與應用重點實驗室正式獲得深圳市3000萬資助。

閱讀全文

與北京大學教學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