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調主要成果有哪些
第二次土地調查的主要成果 通過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全面獲取覆蓋全國的土地利用現狀信息和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信息,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調查成果。具體成果主要包括:數據成果、圖件成果、相關文字成果和土地資料庫成果等。 (一)數據成果 1、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面積數據; 2、各級行政區基本農田面積數據; 3、不同坡度等級的耕地面積數據; 4、各級行政區城鎮土地利用分類面積數據; 5、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的權屬信息數據。 (二)圖件成果 1、各級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2、各級基本農田分布圖件; 3、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4、土地權屬界線圖件; 5、第二次土地調查圖集。 (三)文字成果 1、綜合報告 (1)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報告; (2)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技術報告; (3)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分析報告。 2、專題報告 (1)各級基本農田狀況分析報告; (2)各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報告。 (四)資料庫成果 形成集土地調查數據成果、圖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內容為一體的各級土地調查資料庫。主要包括: 1、各級土地利用資料庫; 2、各級土地權屬資料庫; 3、各級多源、多解析度遙感影像資料庫; 4、各級基本農田資料庫; 5、市(縣)級城鎮地籍信息系統。 五、第二次土地調查的組織實施
⑵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主要成果
通過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全面獲取覆蓋全國的土地利用現狀信息和集體土地所有權登回記信息,答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調查成果。具體成果主要包括:數據成果、圖件成果、相關文字成果和土地資料庫成果等。 1.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面積數據;
2.各級行政區基本農田面積數據;
3.不同坡度等級的耕地面積數據;
4.各級行政區城鎮土地利用分類面積數據;
5.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的權屬信息數據。 1.各級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2.各級基本農田分布圖件;
3.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4.土地權屬界線圖件;
5.第二次土地調查圖集。 1.綜合報告
(1)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報告;
(2)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技術報告;
(3)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分析報告。
2.專題報告
(1)各級基本農田狀況分析報告;
(2)各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報告。 形成集土地調查數據成果、圖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內容為一體的各級土地調查資料庫。主要包括:
1.各級土地利用資料庫;
2.各級土地權屬資料庫;
3.各級多源、多解析度遙感影像資料庫;
4.各級基本農田資料庫;
5.市(縣)級城鎮地籍信息系統。
⑶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技術方法是什麼
(1)以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為主要信息源。農村土地調查將以1:1萬比例尺為主,充分應用航空、航天遙感技術手段,及時獲取客觀現勢的地面影像作為調查的主要信息源。採用多平台、多波段、多信息源的遙感影像,包括航空、航天獲取的光學及雷達數據,以實現在較短時間內對全國各類地形及氣候條件下現勢性遙感影像的全覆蓋;採用基於DEM和GPS控制點的微分糾正技術,提高影像的正射糾正幾何精度;採用星歷參數和物理成像模型相結合的衛星影像定位技術和基於差分GPS/IMU的航空攝影技術,實現對無控制點或稀少控制點地區的影像糾正。
(2)基於內外業相結合的調查方法。農村土地調查以1:1萬主比例尺,以正射影像圖作為調查基礎底圖,充分利用現有資料,在GPS等技術手段引導下,實地對每一塊土地的地類、權屬等情況進行外業調查,並詳細記錄,繪制相應圖件,填寫外業調查記錄表,確保每一地塊的地類、權屬等現狀信息詳細、准確、可靠。以外業調繪圖件為基礎,採用成熟的目視解譯與計算機自動識別相結合的信息提取技術,對每一地塊的形狀、范圍、位置進行數字化,准確獲取每一塊土地的界線、范圍、面積等土地利用信息。
城鎮土地調查以1:500比例尺為主,充分運用全球定位系統、全站儀等現代化測量手段,開展大比例尺權屬調查及地籍測量,准確確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權屬等信息。地籍調查盡可能採用解析法。
(3)基於統一標準的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方法。系統整理外業調查記錄,並以縣區為單位,按照國家統一的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和技術規范,逐圖斑錄入調查記錄,並對土地利用圖斑的圖形數據和圖斑屬性的表單數據進行屬性聯結,形成集圖形、影像、屬性、文檔為一體的土地利用資料庫。
以地理信息系統為圖形平台,以大型的關系型資料庫為後台管理資料庫,存儲各類土地調查成果數據,實現對土地利用的圖形、屬性、柵格影像空間數據及其他非空間數據的一體化管理,藉助網路技術,採用集中式與分布式相結合方式,有效存儲與管理調查數據。考慮到土地變更調查需求,採用多時序空間數據管理技術,實現對土地利用數據的歷史回溯。另外,由於土地調查成果包括了土地利用現狀數據、遙感影像數據、權屬調查數據以及土地動態變化數據等,數據量龐大,記錄繁多,採用資料庫優化技術,提高數據查詢、統計、分析的運行效率。
(4)基於網路的信息共享及社會化服務技術方法。藉助現有的國土資源信息網路框架,採用現代網路技術,建立先進、高速、大容量的全國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更新的網路體系,按照「國家—省—市—縣」四級結構分級實施,實現各級互聯和數據的及時交換與傳輸,為國土資源日常管理提供信息支撐。同時,藉助現有的信息網路及服務系統,依託國家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資料庫信息平台,實現與各行業的信息共享與數據交換,為各相關部門和社會提供土地基礎信息和應用服務。
⑷ 農村土地調查成果
3.7.1.1 縣級調查成果
(1)外業調查成果:①外業調查圖件;②土地調查記錄手簿;③《土地權屬協議書》或《土地權屬界線爭議原由書》。
(2)數據成果:①縣級土地利用分類面積數據;②縣級不同權屬性質面積數據;③縣級坡耕地匯總數據;④縣級基本農田數據;⑤縣級基礎設施專業匯總數據。
(3)圖件成果:①縣、鄉(鎮)級土地利用現狀圖;②縣、鄉(鎮)級基本農田分布圖;③縣級耕地坡度分布圖;④縣級圖幅理論面積與控制面積接合圖表;⑤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
(4)文字成果:①縣級農村土地調查工作報告;②縣級農村土地調查技術報告;③縣級土地利用分析;④基本農田調查報告等專題報告。
(5)資料庫成果:縣級土地調查資料庫。
3.7.1.2 市級調查成果
(1)數據成果:①坐標系轉換整理成果;②市級各類土地分類面積數據;③市級不同權屬面積數據;④市級基本農田面積數據;⑤耕地坡度分級面積數據;⑥市級專項調查匯總數據。
(2)圖件成果:①1:10萬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②市級土地利用現狀圖;③市級基本農田分布圖;④市級坡耕地分布圖;⑤市級圖幅理論面積與控制面積接合圖表。
(3)文字成果:①市級農村土地調查工作報告;②市級農村土地利用及專題報告。
(4)資料庫:市級農村土地利用調查資料庫及管理系統。
⑸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成果匯總的任務是什麼
(抄1)數據匯總。在土地襲利用資料庫的基礎上,逐級匯總各級行政轄區內的各類土地利用數據以及基本農田和城鎮建設用地等數據,增加非調查區域的港澳台地區的土地數據,形成國家及各級行政轄區內的綜合及專題調查匯總成果。
(2)圖件編制。利用資料庫管理和計算機輔助制圖等技術,採用縮編等手段對全國土地調查圖形數據進行整理縮編,編制出國家、省、地(市)、縣級系列土地利用圖件、圖集和各種專題圖件(集)等。
(3)成果分析。根據土地調查結果,結合相關資料信息,開展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對耕地、基本農田等各類土地的數量、分布、利用結構及其變化狀況進行綜合分析,評判土地利用的集約節約程度,預測變化趨勢,為土地開發潛力挖掘,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出建議。根據土地調查及分析結果,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編制第二次土地調查報告。
⑹ 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的全國調查
武漢市農村土地二次調查正射影像圖製作主要以1:12000比例尺DMC數碼航空攝影影像為基礎,其攝影時間為2005年、2006年、2007年,其中,東西湖區柏泉農場試點調查採用的是2006年上半年攝影的航空影像,製作一套1:10000比例尺DOM。為保證成圖精度,提高作業效率,DOM的製作採用武漢市連續運行的衛星定位服務系統(WHCORS)和大地水準面精化等高新技術手段,採用GPS網路RTK技術施測像控點,內業進行空三加密製作正射影像圖,並按要求進行整飾和元數據填寫。
正射影像圖(DOM)既是製作外業工作底圖的基礎,又是內業建庫的基礎,所以,DOM的精度對外業調查和內業建庫有很大程度的影響,DOM的精度直接影響整個資料庫的精度。 1土地利用狀況調查
採用製作的影像工作底圖為基礎進行外業實地調查,對內業預先判讀的地類界逐一進行核實、校正,並量測線狀地物的寬度及零星地物的面積,對影像上沒有的新增地物進行補測,附近容易找到明顯地物點的,可採用距離交會法、直角坐標法、截距法等進行補測;對新修建的道路和橋梁等大型建築物,可直接用RTK補測,最後將核實、補測的內容及屬性標繪在調查底圖上或記錄在《農村土地調查記錄手簿》中,以此作為內業資料庫建設的依據。工作流程如圖2所示。
2權屬調查
權屬調查階段主要工作內容是將權屬界線調繪在調查底圖上,處理和調處土地權屬爭議,簽訂《土地權屬界線協議書》或《土地權屬界線爭議原由書》。以第一次土地調查中的《土地權屬界線協議書》、《土地權屬界線爭議原由書》及原有權屬界線為基礎,採用有關權利人現場指界確認,簽訂土地權屬界線協議書的方法,已經簽署土地權屬界線協議書的,經核實無誤,可不再重新指界和簽訂協議書,在工作底圖上調繪,轉繪權屬界線及界址點。工作流程如圖3所示。
3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的技術流程及方法
根據外業調查成果對內業預判數據進行修改,通過自動剪斷線]→[清除微短線]→[清除線重疊坐標]→[自動線結點平差]→[線轉弧段]→[裝入轉換後的弧段文件]等一系列步驟進行拓撲錯誤檢查,構建圖形拓撲結構,形成全覆蓋和不重不漏的土地利用圖斑層,建立空間圖形資料庫,同時錄入外業調查的各種信息,如零星地物的地類、面積,線狀地物的寬度等,建立屬性資料庫,並建立圖形與屬性的關聯,進行面積統計,最後建立圖幅索引、數據字典,同已經處理好行政界線、權屬界線、地類界、線狀地物等各層數據文件加入到庫文件中,完成土地利用資料庫的建設。 可隨時打開單文件,看是否只有所需要的數據,例如,零星地物放到地類碼文件中,注意正確使用圖例板,保證同一地類參數的一致性。
⑺ 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從哪一年開始使用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於2007年7月啟動,於2009年完成二調成果並啟用。
⑻ 第二次土地調查的背景、目的和意義
石家莊市第一次土地調查自1985年8月開始,於1992年5月全部完成,歷時6年9個月,形成了圖件成果和匯總數據成果等原始的測繪資料,初步查清了全市各類土地分布情況及所佔比例,但數據統計基本上為人工手動計算的,不可避免地存在人為錯誤。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盡管每年都進行年度的變更調查,但相對滯後的數據成果已不能適應逐年對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為了掌握准確、翔實的土地基礎數據,制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決策,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協調、全面發展,國務院決定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作為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第一次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以來土地利用的分類、分布、面積和權屬的現狀,以及自然的變化和人為的變更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並對調查成果實行信息化、網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可以為石家莊市科學制訂發展規劃、合理利用土地、優化空間布局、促進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數據,是明確市、縣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的現實需要,是完善市場經濟體系、理順土地產權關系的有效手段,也是管好用好土地資源、建設「沿海經濟強省省會」一項重要基礎工作。
⑼ 哪裡能夠查到各縣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
國土資源部檔案館
不過這些資料不是公共開放的數據資料,需要持有相關部門介紹信才可以。
⑽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5年自治區國土資源工作在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部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六屆九次、十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遵循「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國土資源管理總方針,緊密結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際,圍繞自治區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和新型工業化發展大局,運用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加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監管力度,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濟健康、快速、穩定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國土資源保障,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全區國土總面積16 648.97萬公頃(24.97億畝)。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顯示,2005年末各類土地面積為:農用地6 306.07萬公頃(9.46億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7.88%;建設用地122.07萬公頃(1 831.0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73%;未利用土地10 220.83萬公頃(15.33億畝),占土地總面積的61.39%。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利用率為 38.61%,較 2004年提高了 0.03個百分點。其中:農用地面積增加0.02%,建設用地面積增加0.01%,未利用土地面積減少0.03%。與2004年度相比,土地利用結構變化不大(圖1)。
圖1 200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利用現狀構成
(二)土地利用情況
1.農用地
在農用地中,耕地406.33萬公頃(6 095.10萬畝),年內增加6.01萬公頃(90.17萬畝),減少2.22萬公頃(33.26萬畝),凈增加3.79萬公頃(56.90萬畝)。增量為2004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耕地總量的0.9%。
(1)耕地增加來源 200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增加耕地6.01萬公頃。增加的來源為:土地整理0.01萬公頃;土地開發1.80萬公頃;土地復墾0.03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1.27萬公頃;其他2.90萬公頃。
(2)耕地減少走向 200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耕地減少2.22萬公頃。減少的原因是:建設佔用0.26萬公頃;生態退耕0.43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1.42萬公頃;自然災害損毀0.02萬公頃;其他0.09萬公頃(圖2)。
圖2 200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耕地減少因素構成
2005年,耕地從數量上實現了占補平衡。但耕地的質量總體上低於建設佔用耕地的質量,占優補劣問題明顯。
2.建設用地
2005年省級及省級以下政府、行政公署共批准新增建設用地4 607.55公頃,較2004年減少了33.2%。國務院批准新增建設用地7 262.42公頃,主要為精伊霍鐵路、克拉瑪依機場、那拉提機場等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在建設用地審批管理中,根據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核減面積25.01公頃。
按照國土資源部的部署,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城鎮存量建設用地情況進行了專項調查,調查城鎮規劃區范圍內閑置和空閑存量建設用地共1 074宗,面積4 722.20公頃,為進一步分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集約利用的潛力,研究鼓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的政策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3.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情況
2005年通過驗收的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16個,面積1 320.94公頃,其中增加農用地727.64公頃(耕地345.10公頃)。其中:復墾項目5個,面積2.3公頃(34.50 畝);開發項目11個,面積1 318.64公頃(1.98萬畝)。
二、礦產資源
(一)礦產資源現狀
截至2005年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共發現礦產138種,查明有資源儲量的礦產80種(亞種98種)。其中:能源礦產6種,金屬礦產27種(亞種28種),非金屬礦產45種(亞種63種),水氣礦產2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地958 處(不含石油、天然氣、鈾、水氣礦產),較2004年增加9 處。有新增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主要為:煤、石油、天然氣、鐵、銅、鉛、鋅、鎳、金、鹽、石灰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累計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1.06萬億立方米,居全國陸上天然氣地質儲量首位;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31.01億噸,居全國陸上石油地質儲量第二位(表1)。
圖9 2001~200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采礦權出讓價款
3.探礦權采礦權二級市場
200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轉讓采礦權4宗,轉讓價款56萬元。其中:建築用砂2宗,轉讓價款35萬元;磚瓦用粘土2宗,轉讓價款21萬元。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一)土地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立案土地違法案件355件,較2004年減少35%;涉及土地面積2 222.18公頃(33 291畝),較2004年增加2.5倍,其中耕地65.47公頃(982畝)。2005年處理案件372件,共拆除違法建築物7.29萬平方米,收回土地566.39公頃。
(二)地礦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共立案查處礦產資源違法案件24件,罰沒款124.73萬元。在立案查處的礦產資源違法案件中:企事業單位違法2件、集體違法2件、個人違法20件。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200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申請行政復議33件,其中行政處罰15件、行政許可10件、不作為1件、其他7件;受理行政復議20件,較2004年減少22件;審結19件,其中維持13件、撤銷6件;年末未審結5件。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2005年自治區、地州市、縣(市)三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不含五家渠市、阿拉爾市、圖木舒克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實有工作人員6 041人(含未實現垂直管理的130個鄉(鎮)土管所的333人。下同)較2004年減少了105人,下降了1.6%。其中:自治區國土資源廳135人,較2004年增加了8人;14個地州市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675人,較2004年減少了8人;85個縣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5 231人。在縣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中含783個鄉(鎮)土地管理所的2 482人。
200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管理系統培訓413人次,較2004年減少51.64%;學歷教育328人次,較2004年減少47.77%。
七、問題與建議
根據自治區國土資源管理形勢分析,雖然國土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越來越重要,但建設用地需求與耕地保護的壓力加大;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整頓工作繁重;地質勘查要提供可供開發利用的資源儲量的任務艱巨;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還需進一步加強。
(一)土地資源管理
1.建設用地需求與耕地保護
隨著西部大開發、自治區新型工業化發展和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建設用地的需求量按年均增長1.1%計算,年增加面積約為1.35萬公頃,其中耕地約為2 350公頃,即使實現占補平衡,但新增耕地的質量較低。因此,為達到保護耕地的目的,一方面要盤活城鎮閑置建設用地,另一方面要發揮規劃、計劃的宏觀調控作用,按照自治區加快新型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關於充分利用國有未利用土地加快推進自治區工業化建設的意見》(新政發[2005]65號)精神,大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做好用地服務,提供用地保障。
2.建設用地審批管理
繼續按照「有保有壓」的用地原則,嚴格建設用地審批,優先保障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國家、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用地需求,支持有利於結構調整的項目用地,對不符合相關政策、經濟發展規劃和市場准入標準的項目,不予供地。加強農村宅基地建設管理,優化土地資源配置,促進節約集約用地。
3.土地市場管理
在鞏固土地市場治理整頓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和規范土地市場建設,加大土地招拍掛出讓的管理力度,注重發揮經濟手段在土地管理參與自治區宏觀調控中的作用,加強對土地出讓規模和地區經濟發展的相關分析,合理調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供應和地價運行機制,提高土地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保障能力,並為自治區經濟宏觀調控和決策提供依據。
4.土地利用計劃管理
認真執行國土資源部和自治區的《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辦法》,在加強土地計劃分類管理的同時,加強計劃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在保證國家、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用地的同時,發揮計劃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主動為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做好前期溝通和協調工作;為批准用地做好前期准備;為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用地保障。
(二)礦產資源管理
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落實《自治區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實施方案》,努力實現地質找礦的新突破,提高礦產資源對礦業經濟發展的保障能力。
1.地質勘查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是今後地質工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針對新疆非油氣礦產資源豐富、基礎地質工作程度低的特點,爭取各方面對地質勘查工作的投入,提高重要成礦區帶、重點礦種調查評價地質工作程度,盡快摸清家底,特別是要研究和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引導和鼓勵區內外企業來疆進行風險地質勘查,降低勘查風險,力爭地質找礦取得重大突破,為實現自治區優勢資源轉換戰略提供資源保障。
2.礦產資源開發
在全國礦產品平均價格穩中有降的前提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要礦產品尤其是能源礦產、有色金屬礦產品價格同比增幅較大,體現了自治區經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旺盛,礦業總產值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近30%。在礦業生產大好形勢下,要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精神,認真清理非法勘查、非法采礦等違法行為,對礦產資源管理中的違法行為依法進行查處,進一步規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管理秩序。
(三)地質環境管理
1.地質災害的預測預警工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全國地質災害多發省區之一,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多,受威脅人口數量大,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以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為重點,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建設,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能力。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專項地質災害調查資金和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查清現狀,提出應急地質災害治理方案,為防災減災服務,力爭將地質災害的險情降到最低限度。
2.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地質遺跡保護工作
抓緊《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的編制,完善「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資料庫」,積極爭取兩權使用費用於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資金,並認真組織項目的實施和監督管理;推進地質遺跡開發和保護工作,加大自治區旅遊地質遺跡資源調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