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從哪一年開始使用
摘要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於2007年7月1日全面啟動,於2009年完成。調查的主要任務包括,農村土地調查,查清每塊土地的地類、位置、范圍、面積分布和權屬等情況;城鎮土地調查,掌握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圍、界線、數量和用途;基本農田調查,將基本農田保護地塊(區塊)落實到土地利用現狀圖上,並登記上證、造冊
❷ 二次調查與二手調查的區別
二次調查是第二次的調查,二手調查是輔助調查,即兩手准備。
❸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主要成果
通過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全面獲取覆蓋全國的土地利用現狀信息和集體土地所有權登回記信息,答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調查成果。具體成果主要包括:數據成果、圖件成果、相關文字成果和土地資料庫成果等。 1.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面積數據;
2.各級行政區基本農田面積數據;
3.不同坡度等級的耕地面積數據;
4.各級行政區城鎮土地利用分類面積數據;
5.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的權屬信息數據。 1.各級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2.各級基本農田分布圖件;
3.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4.土地權屬界線圖件;
5.第二次土地調查圖集。 1.綜合報告
(1)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報告;
(2)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技術報告;
(3)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分析報告。
2.專題報告
(1)各級基本農田狀況分析報告;
(2)各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報告。 形成集土地調查數據成果、圖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內容為一體的各級土地調查資料庫。主要包括:
1.各級土地利用資料庫;
2.各級土地權屬資料庫;
3.各級多源、多解析度遙感影像資料庫;
4.各級基本農田資料庫;
5.市(縣)級城鎮地籍信息系統。
❹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成果匯總的任務是什麼
(抄1)數據匯總。在土地襲利用資料庫的基礎上,逐級匯總各級行政轄區內的各類土地利用數據以及基本農田和城鎮建設用地等數據,增加非調查區域的港澳台地區的土地數據,形成國家及各級行政轄區內的綜合及專題調查匯總成果。
(2)圖件編制。利用資料庫管理和計算機輔助制圖等技術,採用縮編等手段對全國土地調查圖形數據進行整理縮編,編制出國家、省、地(市)、縣級系列土地利用圖件、圖集和各種專題圖件(集)等。
(3)成果分析。根據土地調查結果,結合相關資料信息,開展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對耕地、基本農田等各類土地的數量、分布、利用結構及其變化狀況進行綜合分析,評判土地利用的集約節約程度,預測變化趨勢,為土地開發潛力挖掘,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出建議。根據土地調查及分析結果,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編制第二次土地調查報告。
❺ 全國土地二次調查的內容和任務 簡答題 不要長篇大論
第二次土地調查作為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國土地利用專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屬基礎數據,並對調查成果實行信息化、網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制度和登記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宏觀調控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一)調查目標
根據《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目標是全面查清全國范圍內的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建立和完善我國土地調查、土地統計和土地登記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務
按照國務院《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任務包括:開展農村土地調查,查清全國農村各類土地的利用狀況;開展城鎮土地調查,掌握城市建成區、縣城所在地建制鎮的城鎮土地狀況;開展基本農田狀況調查,查清全國基本農田狀況;建設土地調查資料庫,實現調查信息的互聯共享。在調查的基礎上,建立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調查統計、及時監測與快速更新機制。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❻ 全面開展土地調查之一:二次調查摸清家底
土地調查是針對土地的自然屬性(面積、位置、形狀等)和社會屬性(權屬、價格、等級、其他經濟關系和法律關系等)及其變化情況和趨勢的調查,是全面查實查清土地資源的重要手段,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公益性、基礎性工作,也是國家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工作之一。《土地管理法》建立了土地調查制度,《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規定了土地調查的基本內容,即包括土地權屬調查(地籍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條件調查和土地利用動態監測。2008年2月7日,國務院公布並施行《土地調查條例》(國務院令第518號),對土地調查的內容和方法、組織實施、調查成果處理和質量控制、調查成果公布和應用以及表彰和處罰等問題做出明確規定。為全面查清全國土地利用狀況,2006年12月7日,國務院發布《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通知》(國發[2006]38號,以下簡稱38號文件),決定自2007年7月1日起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
一、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重要舉措
我國土地調查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末期。據《史記》載,大禹治水時,就曾對土地進行過粗略的調查。 進入階級社會,歷朝歷代都很重視土地調查,但其目的單一,主要是為了徵收賦稅,到北宋時土地調查制度基本形成。明代時已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地籍圖冊——魚鱗圖冊。 「中華民國」成立後,於1915年公布《經界條例》、《經界條例施行細則》和《經界調查章程》,在我國歷史上首次以法律形式確定了土地調查的范圍、地類、測量方法和精度要求等。
新中國成立後,為查清我國土地資源家底,國務院1984年以國發[1984]70號文件批轉了原農牧漁業部等5個部門的《關於進一步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的報告》,部署在全國開展土地詳查,即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以全面查清我國土地類型、數量、分布和利用狀況,為編制國民經濟計劃、制定有關政策和全面管理土地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這次調查歷時12年,共調動50多萬調查人員,投入十幾億元資金,基本查清了當時我國的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分布、權屬和利用狀況,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制度。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於1999年向社會公布。 據調查結果顯示,截止至1996年10月31日,全國耕地面積19.51億畝,人均耕地面積1.59畝,園地1.5億畝,林地34.14億畝,牧草地39.91億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3.61億畝,交通用地0.82億畝。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數據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土資源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基礎數據。
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束後,為保持調查成果的現勢性,原國家土地管理局下發《關於全面開展土地變更調查建立完善日常地籍管理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1995]國土[籍]字第68號),決定每年在全國開展一次土地變更調查。土地變更調查是在完成全國土地調查並建立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的基礎上,以上一年的土地變更調查數據為基數,以變更圖件為當年的變更調查工作底圖,對年度的土地利用變化信息進行的調查、統計、匯總,土地變更調查結果定期公布,以保持土地調查成果的准確性、現勢性。變更調查要在統一時點數據基礎上,查清各類土地每年變化情況,掌握全國每一年度耕地、建設用地、農業結構調整、生態退耕、土地開發、復墾整理、災毀耕地等情況。
自1996年完成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以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快速發展,全國土地利用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非農建設佔用土地的規模迅速擴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06年土地變更調查結果顯示,截止至2006年10月31日,全國耕地面積為18.27億畝,比2005年凈減少460.2萬畝,人均耕地面積1.39畝,建設用地4.85億畝,比2005年凈增加660.3萬畝,土地管理特別是耕地保護工作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同時,部分地區自1996年進行同一時點變更調查後,因縣改市、撤鄉並鎮等使行政界線、控制面積發生了很大變化,很多地方作為變更調查依據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工作底圖由於製作不規范、破損以及累積變更面積過多等因素,不能滿足變更調查工作的需要。另外,經費投入、人員隊伍和技術手段、制度建設等方面條件的制約以及人為因素的干擾,變更調查成果不能全面、准確地反映土地利用現狀。因此,國務院決定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
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全面掌握建設用地、農用地特別是耕地、未利用地的數量和分布,掌握各行業用地的結構、數量和分布,是科學制訂土地政策、合理確定土地供應總量、落實土地調控目標的重要依據;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全面掌握全國耕地的數量、分布以及每宗土地的權屬狀況,特別是將基本農田上圖、登記上證、造冊,是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根本前提;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全面獲取准確、可靠的土地利用數據和圖件,是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有效保護和嚴格管理土地資源的重要支撐;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查清各地土地利用的實際情況,建設國家、省、市、縣四級聯網的調查資料庫,建立土地資源信息快速更新機制,是滿足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職能轉變的重要措施。
二、第二次土地調查的主要任務
按照國務院38號文件要求,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任務包括:開展農村土地調查,查清全國農村各類土地的利用狀況;開展城鎮土地調查,掌握城市建成區、縣城所在地建制鎮的城鎮土地狀況;開展基本農田狀況調查,查清全國基本農田狀況;建設土地調查資料庫,實現調查信息的互聯共享。 在調查的基礎上,建立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調查統計、及時監測與快速更新機制。
(一)關於農村土地調查
農村土地調查是第二次土地調查的核心和主要工作。按照調查方案,農村土地調查分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和農村土地權屬調查兩部分。農村土地調查以1:1萬比例尺為主,以縣區為基本單位,按照統一的土地調查技術標准,以正射影像圖為調查底圖,逐地塊實地調查土地的地類、位置、范圍和面積等利用狀況,查清全國耕地、園地、草地、林地、農村居民點等各類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現狀。農村土地權屬調查主要是查清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公路、鐵路、河流以及農、林、牧、漁場(含部隊、勞改農場及使用的土地)等國有土地的使用權狀況。充分利用土地調查成果,加快推進土地登記發證,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
(二)關於城鎮土地調查
城鎮土地調查是指對城鎮范圍以內的土地以1:500比例尺進行調查。城市土地調查要依據地籍調查技術規程,充分運用全球定位系統、全站儀等現代化測量手段,利用已有地籍調查成果,查清城鎮內部建設用地的使用權狀況,確定城鎮內部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圍、界線、數量、用途等。通過匯總分析,掌握工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金融商業服務用地、房地產用地、開發園區等土地利用狀況。
(三)關於基本農田調查
基本農田調查是在農村土地調查基礎上,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按照基本農田保護區(塊)劃定和調整資料,將基本農田保護地塊(區塊)落實至土地利用現狀圖上,匯總統計基本農田的分布、面積、地類等狀況,並登記上證、造冊。
(四)關於專項用地統計調查
專項用地統計調查是在農村土地調查和城鎮土地調查的基礎上,收集利用有關資料,統計工業、基礎設施、金融商業服務、開發園區和房地產等用地的利用狀況。
通過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國家將在農村土地調查和城鎮土地調查基礎上,建立國家、省、市(地)、縣四級集影像、圖形、地類、面積和權屬於一體的土地調查資料庫及管理系統。同時,通過土地變更調查,將成果統一到2009年10月31日同一時點,逐級匯總土地調查成果。
為保持調查成果現勢性,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國家繼續開展每年一次的土地變更調查工作,各地對本地區土地利用變化狀況進行全面調查,及時匯總調查成果;國家建立及時監測系統,運用航空(天)遙感等高技術手段,定期對重點地區、重點地類變化進行監測,周期性覆蓋全國,及時檢查各地變更調查工作情況,並利用監測成果做好成果維護和應用工作。制定土地調查、統計、登記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建立穩定的常設調查隊伍,保障調查經費,進一步完善全國統一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制度。
三、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進展情況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自2007年啟動以來,全國各級土地調查辦公室認真落實「落實各項保障措施」、「依法開展調查,科學開展調查」的要求,積極開展工作。目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並在一些重要領域取得歷史性突破。
(一)全面部署,順利啟動了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
2007年6月22日國務院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全面動員部署了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後,全國31個省(區、市)都相應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領導為組長的第二次土地調查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專門負責本地區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中央財政已批復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央經費21.16億元。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全國土地調查辦)和各地調查辦認真組織開展了對土地調查業務骨幹、師資和技術人員的培訓。全國土地調查辦先後舉辦了四期培訓班,培訓業務骨乾和技術人員約2000人次,全國各地舉辦省級培訓班124個,培訓人員約20000人次。通過各種形式對第二次土地調查進行了全面的宣傳、報道,為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制定土地調查工作方案,頒布了相關技術標准和規范
為科學開展土地調查,全國土地調查辦制定下發了《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總體方案》和實施方案,對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進行統籌安排。31個省(區、市)制定了相應的實施方案。2007年8月10日,國家標准委正式頒布了《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准)》,統一了土地利用分類。為保證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順利開展,全國土地調查辦先後制定下發了《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技術規程(行業標准)》、《底圖生產技術規定》、《國家級核查技術規定》、《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城鎮地籍資料庫標准》、《資料庫建設技術規范》和《檢查驗收辦法》等技術規范和管理規定,進一步規范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基本農田調查技術規程》、《資料庫整合技術規范》、《核查總體方案》和《成果匯交辦法》等正在制定中,經專家論證後將陸續發布。各地依據國家技術規范和標准,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本地區的實施細則和操作規范。
(三)積極開展土地調查法制建設
按照國務院領導「依法開展調查」的要求,2008年2月7日,國務院制定並頒布實施了《土地調查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對土地調查的內容和方法、組織實施、調查成果處理和質量控制、調查成果公布和應用以及表彰和處罰等問題做出明確規定。《條例》的出台,使我國土地調查工作從此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對科學、有效地組織實施土地調查,保障土地調查數據的真實、准確,從而對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提供依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四)努力推進調查底圖生產,穩步開展外業調查
據統計,截至2008年3月,全國已采購下發遙感資料843萬平方千米,完成底圖生產252.2萬平方千米(不含西部測圖的140萬平方千米),通過監理檢查70萬平方千米,下發底圖成果36萬平方千米,底圖生產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全國881個縣,230.4萬平方千米已開展外業調查,已完成外業調查49.3萬平方千米。目前,除部分地區因缺少符合生產調查底圖要求的遙感數據,正在組織航空攝影或接收衛星遙感數據外,其餘部分都已確定底圖生產單位,正在製作調查底圖。同時,為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底圖生產,全國土地調查辦起草了《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底圖生產管理暫行規定「紅黃牌」管理規定》,並與生產單位簽定了生產承諾書。
四、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各地為保證調查工作的順利進行,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統一技術規范,建立了調查隊伍招投標制度、方案評審備案制度、檢查驗收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等。但土地調查工作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各地雖已編制了土地調查經費預算,但經費預算批復落實比率低,特別是貧困地區,經費籌措難度大;二是一些歷史遺留問題難以在短期內解決;三是部分地區遙感資料短期內難以獲取,尤其是計劃航攝的西南地區,獲取遙感數據的難度更大。 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各級土地調查辦公室應採取措施,多方協調,靈活應對,積極解決問題。
(一)加快底圖生產進度,制定預案,確保按時、按計劃提供調查底圖
目前,由於底圖生產合同到2007年底才陸續簽訂完畢,這些都直接影響到調查底圖的生產進度。根據計劃,2007年底應完成307萬平方千米的底圖生產,但由於受氣候、數據提供周期等因素影響,到2007年底,只完成了123萬平方千米。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全國土地調查辦應想方設法收集和購買遙感數據,對部分遙感數據獲取困難地區,應提前做好預案,必要時將放寬數據時間限制,允許使用本地區已有的歷史資料。同時,加快對不受天氣影響的雷達數據的應用研究,為獲取受氣候影響較大地區的遙感影像提供新的途徑。
(二)積極溝通,多方協調,解決調查經費短缺的問題
2007年,按照「國家、地方責任分工」原則,中央經費中沒有對貧困地區第二次土地調查資金的補助部分,多數省份的貧困縣財政無法提供第二次土地調查經費。筆者認為,各級土地調查辦公室應積極採取措施確保第二次土地調查的經費暢通。全國土地調查辦應及時掌握各省貧困縣的實際情況,測算全國貧困縣所需土地調查的經費總額,向財政部做專項報告,申請貧困地區第二次土地調查補助經費;同時,國家也應為調查經費申請落實難度大的地區提供政策支持和幫助。
(三)及時制訂方案,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由於在調查工作開展中,各地出現了變更調查中「未批先建」違法用地如何處理、確權中「林權證」與 「土地證」的矛盾以及省級接邊等歷史遺留問題。筆者認為,有關方面應及時明確有關政策並加強溝通聯系,採取專項調研等方式掌握歷史遺留問題的具體情況,針對不同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並分期分批解決。
❼ 二調主要成果有哪些
第二次土地調查的主要成果 通過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全面獲取覆蓋全國的土地利用現狀信息和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信息,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調查成果。具體成果主要包括:數據成果、圖件成果、相關文字成果和土地資料庫成果等。 (一)數據成果 1、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面積數據; 2、各級行政區基本農田面積數據; 3、不同坡度等級的耕地面積數據; 4、各級行政區城鎮土地利用分類面積數據; 5、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的權屬信息數據。 (二)圖件成果 1、各級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2、各級基本農田分布圖件; 3、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4、土地權屬界線圖件; 5、第二次土地調查圖集。 (三)文字成果 1、綜合報告 (1)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報告; (2)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技術報告; (3)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分析報告。 2、專題報告 (1)各級基本農田狀況分析報告; (2)各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報告。 (四)資料庫成果 形成集土地調查數據成果、圖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內容為一體的各級土地調查資料庫。主要包括: 1、各級土地利用資料庫; 2、各級土地權屬資料庫; 3、各級多源、多解析度遙感影像資料庫; 4、各級基本農田資料庫; 5、市(縣)級城鎮地籍信息系統。 五、第二次土地調查的組織實施
❽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取得了哪些成果
❾ 二次調查成果何時啟用
二調的兩大項目(規劃、基本農田)都還沒批,真搞不懂政府都在忙什麼,我們這邊二調從08年開始到現在都還沒批,成果已上交7個月了,還沒驗收,定下來,哎。。。。。真是不理解。 查看原帖>>
❿ 幫我找篇土地二次調查的匯報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總體方案
根據《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的要求,為保證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以下簡稱「第二次土地調查」)順利開展,特製定本方案。
一、第二次土地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第二次土地調查作為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國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並對調查成果實行信息化、網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制度和登記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宏觀調控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對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加強國土資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善土地調控、保證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土地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土地管理影響著國家經濟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關繫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掌握真實准確的土地基礎數據,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發揮土地在宏觀調控中的特殊作用、嚴把土地「閘門」的重要基礎。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全面掌握建設用地、農用地特別是耕地、未利用地的數量和分布,掌握城鎮、村莊以及獨立工礦區內部工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商業用地、住宅用地以及農村宅基地等各行業用地的結構、數量和分布,是科學制訂土地政策、合理確定土地供應總量、落實土地調控目標的重要依據,是挖掘土地利用潛力、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的基本前提,是准確判斷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規模、及時調整供地方向、政府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
(二)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農民權益、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耕地是糧食生產最重要的物質基礎,是農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國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人均耕地僅為1.4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每年呈不斷下降的趨勢。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全面掌握全國耕地的數量、分布,開展基本農田狀況調查,將基本農田上圖、登記上證、造冊,是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根本前提,是監督、考核各地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目標完成情況、保障國家糧食生產能力的重要內容。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全面查清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村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國有土地使用權權屬狀況,及時調處各類土地權屬爭議,全面完成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依法明確農民合法土地權益,是有效保護農民利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
(三)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是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有效保護和嚴格管理土地資源的重要支撐。
運用土地政策參與國家宏觀調控的新形勢、新任務,要求土地管理必須充分應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技術手段,科學規劃、合理利用、嚴格保護土地資源,保障各項管理扎實有效。應用遙感等先進技術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全面獲取准確、可靠的土地利用數據和圖件,為土地徵收、農用地轉用、土地登記、土地規劃、土地開發整理等各項土地資源管理業務提供可靠的基礎支撐和全面的服務,才能不斷提高土地管理水平,提高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執政能力。
(四)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是滿足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職能轉變的重要措施。
《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06〕31號)明確規定,「以實際耕地保有量和新增建設用地面積作為土地利用年度計劃考核、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有量責任目標考核的依據」,「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繳納范圍,以當地實際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為准」。要求必須全面、准確掌握耕地、新增建設用地實際情況,必須及時、快速獲取各類土地數據。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查清各地土地利用的實際情況,建設國家、省、市、縣四級聯網的調查資料庫,建立土地資源信息快速更新機制,為考核各地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完成情況、新增建設用地使用費收繳等提供准確依據,是滿足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職能轉變的重要措施。
二、第二次土地調查的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調查目標
根據《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目標是全面查清全國范圍內的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建立和完善我國土地調查、土地統計和土地登記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務
按照國務院《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任務包括:開展農村土地調查,查清全國農村各類土地的利用狀況;開展城鎮土地調查,掌握城市建成區、縣城所在地建制鎮的城鎮土地狀況;開展基本農田狀況調查,查清全國基本農田狀況;建設土地調查資料庫,實現調查信息的互聯共享。在調查的基礎上,建立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調查統計、及時監測與快速更新機制。具體任務如下:
1.農村土地調查
農村土地調查是指對城市、建制鎮以外的土地進行調查。農村土地調查是第二次土地調查的重點任務。按照調查內容,農村土地調查分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和農村土地權屬調查兩部分。
(1)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以1:1萬比例尺為主,以縣區為基本單位,按照統一的土地調查技術標准,以正射影像圖為基礎,實地調查城鎮以外的每塊土地的地類、位置、范圍、面積、分布等利用狀況,查清全國耕地、園地、草地、林地、農村居民點等各類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現狀。
(2)農村土地權屬調查。農村土地權屬調查主要是查清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公路、鐵路、河流以及農、林、牧、漁場(含部隊、勞改農場及使用的土地)等國有土地的使用權狀況。充分利用土地調查成果,加快推進土地登記發證,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
2.城鎮土地調查
城鎮土地調查是指對城鎮范圍以內的土地開展大比例尺調查。依據地籍調查技術規程,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調查成果,查清城鎮內部建設用地的使用權狀況,確定城鎮內部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圍、界線、數量、用途等。通過匯總分析,掌握工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金融商業服務用地、房地產用地、開發園區等土地利用狀況。
3.基本農田調查
由各地組織,依據本地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按照基本農田保護區(塊)劃定資料,將基本農田保護地塊(區塊)落實至土地利用現狀圖上,統計匯總出各級行政區域內基本農田的分布、面積、地類等狀況,並登記上證,造冊。
4.各級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
(1)建立四級土地利用資料庫
按照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標准,以縣(區、市)為單位組織開展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對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土地權屬數據和基本農田等數據進行管理,滿足縣級日常變更等業務需要;在市級,以市(地、州)為單位,結合市級管理模式,整合各縣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構建市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滿足市級國土資源日常管理需求;以省為單位組織,對市縣級土地利用資料庫全面整合,建立省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滿足省級國土資源管理對土地基礎數據的基本需要。在中央一級,藉助現有的網路系統,由國家組織建立國家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提供對各級土地數據到地塊的查詢檢索、統計匯總、分析輸出、及時調用和定期備案等功能。另外,各級資料庫之間提供訪問和調用介面,滿足數據上傳、接收、交換、備份、更新維護、日常應用等工作需要。
(2)建立市縣地籍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