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目前,我國教育貸款信用保證保險的發展現狀如何
如果把2015年看做是我國個人徵信市場化的元年,那在這個千億級別的徵信市場上,借貸成為了首當其沖的戰場,無論是傳統金融大佬平安、還是互聯網巨頭阿里、騰訊,抑或是創業新秀宜信、飛貸都使出渾身解數,准備打一場持久戰。
但現實情況是雖然國家近一步放寬了借貸市場,借貸市場依然吃緊,再加上整個行業的殘酷廝殺,無擔保、無抵押依靠信用貸款的借貸模式到底能不能迎來爆發,又將面臨著什麼樣的問題?
打法迥異,勝算幾何
既然目標市場找到了,那我們再看看產品,目前幾乎所有的貸款平台都圍繞著借款人最關注的三個指標: 額度、速度和利率提供信貸服務,但這並不意味著將萬事大吉,反而加劇了行業競爭,面對這又愛又恨的市場,誰才能勝出呢,我們今日不妨從手機app貸款(B2C)、傳統貸款、P2P、中各舉一例對比分析,看看行業發展如何。
手機APP貸款飛貸:離成功還有多遠
作為唯一入選美國沃頓商學院的中國金融案例,獲得最大黑馬2015年最具創新互聯網金融產品獎,飛貸金融則是針對現有貸款的層層審核、周期長、流程繁瑣等問題,在步驟和時間上進行簡化為用戶提供 「隨時隨地」手機APP貸款。全部的貸款申請和審批只需五分鍾,四個步驟就可以完成, 且操作全部在手機上進行。
而對於現有金融信貸的借款和還款的嚴格限定問題,比如借款開始後即開始計息,提前償還需要支付高額違約金額等,飛貸則採取「隨借隨還」的方式。舉例一客戶的信貸額度是30萬元,那麼此30萬元不使用則不計息,可按需使用;在還款時也可根據個人經濟情況來自助調整還款周期。
再比如現有信貸方式,每次貸款都需要對客戶進行重復審核;而飛貸的借款額度則是終身使用,並可動態調整,即「一次授信,終身使用」。目前飛貸已經開通包括深圳在內的50個城市用戶,這些城市用戶只需符合徵信數據就可獲得最多30萬元的貸款,貸款不僅可以支撐大多數個人消費者購房、購車、日常消費,也可滿足中小企業主的資金周轉。
但飛貸也有自己的「煩惱」,因為 飛貸本身不向C端用戶募集資金,而是採用與金融機構合作的形式來獲取資金。那對於飛貸來說,需要有足夠多足夠有實力的金融機構合作,才能順利用產品連接資金和需求兩端,另外飛貸除了資金供給外,金融機構的網點、客戶資源等對飛貸的影響也較大,這些都考驗著飛貸團隊如何抉擇和布局。
金融大佬平安易貸:說愛你不容易
平安易貸是中國平安集團推出的一款免抵押貸款產品,針對普通居民開展無抵押貸款業務的信用保證保險產品。只要投保成功,投保人即可申請由合作銀行發放的小額貸款(1萬-15萬),不需要抵押,不需要擔保,手續簡單,期限靈活、審批快捷,綜合利率超高。
「平安易貸險」之前在深圳作為試點,又稱「信安易貸」,需要指出的是平安易貸的還款方式是每月等額本息償還,實際佔用的資金只是放款的一半,這類模式是平安集團做信用擔保,合作銀行按照合同規定日期放款到申請人帳戶。後又衍生出陸金所P2P平台,提供網貸業務,陸金所壞賬事件後,又更名為如今的平安普惠。(也有說法:陸金所控股鯨吞平安普惠)
如此折騰,被動調整多於主動變革,也說明 平安的網貸產品仍存有較大不確定性,尤其是之前爆出的一些問題,比如一洛陽市用戶用平安易貸貸款六萬元後,才被告知不能提前還款,一個半月的時間,需支付利息和違約金共計4713,其中違約金:1756元。諸如此類的事件遠不止這一起,盡管平安積極擁抱互聯網,但 平安網貸仍然沒有解決現有金融的還款難、不靈活等問題,未來只有加速適應網路貸款的玩法,平安才可能將自身的金融優勢發揮出來,否則只會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P2P巨頭宜信:多重業務難分身
作為中國最大P2P,宜信一直備受關注,2015年11月,宜信公司旗下在線P2P平台宜人貸向SEC提交IPO申請,擬融資最高1億美元。而它的核心業務板塊宜信普惠就是提供小微借款,對象則是中小企業主、工薪階層、大學生和農戶等。
比如宜信精英貸就是純信用無抵押貸款的模式,針對國有企業員工,公務員,律師,教師等,而宜信助業貸則是為教師、企業法人、個體工商戶等提供短期周轉貸款、個體戶經營貸款。目前宜信普惠的服務已經覆蓋232個城市和96個農村地區。
看起來順風順水,其實也是危機四伏。 首先宜信業務越來越雜,既給城市工薪階層、中小企業主、學生等提供信用借款,又發力惠農業務,為農戶和農企提供包括信用借款咨詢、農業保險、農村理財、農機購買、助農扶貧等服務,還有「新薪貸」、「宜學貸」、「宜農貸」、「宜車貸」、「宜房貸」等,以及財富管理和互聯網金融服務。各個業務目標用戶都較為分散且需求差異性大,勢必會影響宜信精力,容易西瓜玉米都錯過。
其次這樣一來,容易導致壞賬,2014年4月8日,香港萬得通訊社就報道宜信被曝出現8億貸款壞賬,貸款主體已經遭到多起訴訟,宜信即使申請資產保全,也很難追回全部欠款。再者宜信「具有中國特色」的線下信用審核和「債權轉讓」的模式使得宜信被許多P2P同行認為它是偽P2P,媒體和輿論也都在質疑其存在「資金池」、「不透明」,現今宜信也是在迷茫中探索,在探索中迷茫。
「打蛇打七寸」,他們的「七寸」在哪裡?
這樣看來,上述模式要說成功都還太早,未來需要繼續前行,那什麼才是這場角逐的決勝力量呢?正如唐俠所言,借款仍是金融,金融的關鍵在於其風控系統,尤其是信用風險模型的精準度。也就是說徵信和風控體系是決定他們能走多遠的核心因素。因為借貸領域的風險主要為兩類:
第一類是欺詐風險,這是主官預謀的,是犯罪行為,這種風險的防範要靠事前模式識別和事後的信息共享以及執法;
第二類是信用風險,這是由人的行為模式左右,模式的改變需要有主觀的認識和有意識的糾正。目前我國個人徵信剛起步,個人信貸不夠普遍,信用風險極大。
那怎麼才能規避這些風險,減少壞賬呢?
首先,建立完善科學的徵信信息系統和評分制度,尤其是在用戶多樣性、場景碎片化的當下,徵信體系數據資源需要更加豐富徵信數據來源需要更加廣泛,除了基礎的個人基本信息、貸款信息、信用卡信息、借貸領域以外的信用信息等金融數據外,也需要來自生活、電商等其他數據,甚至淘寶差評記錄、滴滴打車爽約、騙取保費時偽造個人信息等可以作為參考數據。比如芝麻信用就是從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人脈關系等五個維度來綜合考量。
其次,需要不斷驗證糾正評分制度和徵信風控體系。盡管豐富多樣的「社交數據」或「電商數據」等場景數據可以去融合「金融數據」,但這樣的模型和評分體系是否有效還需不斷調整驗證。從國際徵信業務發展看,個人以往借貸留下的信用數據才是最有效評價信用風險的數據。美國的三大徵信機構收集統計最多的也是借貸徵信數據,甚至沒有個人消費數據、通信數據、社交數據。徵信風控體系要不斷打磨驗證,完善再完善。
最後,要學會專注,不能身兼數職。信用信息和信用評估一直是為金融機構提供客戶篩選和產品定價的決策支持;同時也是在創造誠信生態,提高行業失信成本,讓失信人在金融生態鏈中被約束甚至被刪選出局,降低行業信用風險。但個別從事借貸業務的平台既做金融交易,又出個人評級報告,既做裁判又做選手,真正好的借款產品應該扮演好「警衛兵」「推手」的角色,平台只提供借貸雙方的連接服務,而不參與具體借貸,真正「干凈」的借款平台才值得長久的信賴。
總之移動互聯網正在改變借貸行業,但所有創業者都應該清楚: 互聯網金融只有扎進細分市場在差異化應用與擴展中與現有金融錯位競爭才更有生存機會。也不可有「一招鮮、吃遍天」的妄想,移動互聯網貸款行業的健康發展不是一家獨大,也不是標准化模板化的生搬硬套或「一刀切」。
移動互聯網貸款正在等待更加個性化針對性的徵信體系和行之有效的風控體系。大浪淘沙,那些真正抓住核心需求,具有核心優勢找准點,踩准節奏的產品才可能享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