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取得的成果及認識
1.4.2.1 對沂沭斷裂帶演化階段進行了釐定
依據對沂沭斷裂帶深部構造和淺部構造岩、構造形跡、構造盆地建造和改造特徵的論述,將沂沭斷裂帶的演化劃分為四個階段:誕生階段(J1)、左行平移階段(J2-K1)、張扭性裂谷階段(K1-K2)和擠壓斷塊運動階段(E-Q)。其在山東境內的最大平移距離約150 km。
1.4.2.2 對沂沭斷裂帶形成的動力學環境進行了探討
沂沭斷裂帶強烈活動的大陸動力學環境起源於中亞-特提斯構造域向濱太平洋構造域轉化、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在三大板塊即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造山、太平洋板塊向NWW俯沖的大背景下,導致了沂沭斷裂帶的活化並發生左行平移,其最大平移距離超過300 km。新生代則以拉張、擠壓(兼扭動)交替進行為特徵,形成具裂谷特徵的構造格架。
1.4.2.3 對構造演化與成礦關系進行了研究
對各個主要階段沂沭斷裂帶的主要構造事件進行了描述,分別探討了海西-印支運動時期、侏羅紀時期、白堊紀時期、古近紀-新近紀時期和第四紀時期沂沭斷裂帶的構造表現形式,以及構造對礦產資源的控製作用。其中印支期構造-岩漿活動與鐵、銅、金礦有關;燕山早期形成了與鹼性雜岩體有關的歸來庄式金礦床;燕山晚期經歷多次張-壓交替構造岩漿活動,岩漿活動不僅發育在斷裂帶內,在魯東大面積花崗岩的侵入,帶來了豐富的深源金元素,形成膠東金礦床密集區,以焦家式和玲瓏式金礦為典型,及與火山碎屑岩、礫岩有關的白堊紀礫岩型金礦床等;喜馬拉雅運動則形成了以石油和褐煤(古近紀)、藍寶石和硅藻土(新近紀)、地下鹵水和砂金礦(第四紀)等礦床。
對區內典型金礦包括蝕變岩型、矽卡岩型、石英脈型和潛火山岩型等金礦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探討了各自產出的成礦地質背景與構造環境,對金礦成礦機理進行了探討;對帶內(外)銅礦、鉛鋅礦、鐵礦和藍寶石礦的形成機理和成礦作用進行了探討,建立了區內構造-沉積-岩漿(火山)-成礦活動時序和成礦系列。
1.4.2.4 探討了金礦成礦作用
通過對金礦穩定同位素、年代學同位素、包裹體、惰性氣體研究,確定了區內金礦的成礦階段與形成時代,探討了物質來源。
對區內典型金礦床硫、氫、氧、碳和鉛等穩定同位素的研究結果表明:黃鐵礦的δ34S值的變化為+2.7‰~+4.4‰,δ18OH值為-1.78‰~4.07‰,δD(SMOW)值為-74‰~-77‰,δ13C平均值為-4.18‰~-5.1‰,鉛同位素具有正常鉛的特點,說明區內金礦的成礦物質來源於地下深處,成礦流體以岩漿水為主,大氣降水為輔。區內金礦的形成主要是岩漿熱液加入天水作用的結果,在成礦過程中,大氣降水的參與改變了成礦熱液的理化條件而發生沉澱形成金礦。
對沂沭斷裂帶中段兩種類型金礦床的方解石、石英包裹體的研究揭示:石英和方解石中包裹體冰點溫度變化於-2~-8.6℃之間,對應的鹽度質量分數在3.39%~12.39%之間,可分為3.5%~6.5%和8.5%~12.39%兩個鹽度段,可能代表了兩種流體端員組分,即中等鹽度的岩漿流體(或深源流體)和低鹽度的深循環的大氣水流體。包裹體顯微測溫結果反映了早期以中溫石英為代表的早期成礦階段(260~330℃),以中低溫石英和方解石為代表的中期成礦階段(177~260℃)和以低溫方解石為代表的晚期成礦階段(125~160℃)。
區內的金礦成礦時代採取了K-Ar和單顆粒鋯石U-Pb同位素測年,結果表明,本區金礦的形成應在中生代白堊紀,金質來源與燕山期火山-岩漿活動有關。
⑵ 取得的主要成果與效益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基本解決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問題
在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實施探采結合示範井20口,鑽探總進尺3453.4m,總涌水量22 323.4 t/d,直接解決了當地26 137人、5000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的問題和13 040畝農田的灌溉問題(表1-3)
表1-3 南京地質調查中心河南鞏義應急抗旱鑽探成果統計表
(二)基本查明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和地下水開發利用現狀
河南鞏義市由於地表水資源相對缺乏,因此,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在鞏義市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地下水開采量(供水量)平均為12388萬m3。
河南鞏義市地下水分鬆散岩類孔隙水、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3種類型。依據地下水水化學特徵可大致劃分出4個水化學類型區:邙山丘陵與黃河階地區(HCO3-Ca.Na.Mg型和HCO3-Ca.Mg.Na型)、伊洛河灘階地與階地後緣山前傾斜平原區(HCO3-Ca.Mg型)、東南碎屑岩分布區(HCO3-Ca.Na型)和南部石灰岩分布區(HCO3-Ca型)。
鞏義市深層地下水水位總體上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如伊洛河以南的黃土丘陵區北部及山前傾斜平原區以及米河、新中、小關、大峪溝、核桃園、涉村、夾津口、西村等鄉丘陵山區。
鞏義市地下水總體上基本符合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
(三)基本查明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賦存規律和蓄水構造類型
河南鞏義市地下水主要賦存在鬆散岩類孔隙、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和基岩裂隙中,鬆散岩類孔隙水按深度可進一步劃分出淺層(60m以淺)和深層水(60~300m)兩類孔隙水。淺層含水層組水量豐富區分布在黃河灘及階地、伊洛河河谷、汜水河河谷及階地、崗地等地段,定井成功率高;淺層含水層組水量貧乏區分布在邙山、山前傾斜平原及山前黃土丘陵地區康店、沙魚溝—北山口—芝田—魯庄一帶,黃土厚度大,定井成功率不高。深層孔隙水水量豐富區分布在鞏義市區、北山口-沙魚溝、回郭鎮-芝田以南、念子庄-羅口以北地帶,定井成功率較高;深層孔隙水水量中等區分布在富水區南側,東部位於站街一英峪南一帶,西部位於魯庄—西村一帶,定井成功率較高。丘陵區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水水量中等區分布在東部的新中—米河一帶及核桃園、涉村—夾津口一帶,含水層為寒武系及奧陶系灰岩、白雲質灰岩、白雲岩,定井成功率較高;但由於礦山開采造成區域地下水位下降,部分基岩含水層被疏干,加之礦坑排水,使部分地區定井成功率不高。丘陵區基岩裂隙水分布在嵩山主峰和五指嶺主峰的北側、米河-小關-大峪溝以北及涉村-關帝廟以北,地下水較貧乏,定井成功率不高。
調查表明,在尋找地下水過程中辨別地下水蓄水構造和賦存條件非常關鍵,本次工作發現河南鞏義市地下水蓄水構造類型主要有5大類:岩溶或接觸-岩溶蓄水構造、鬆散岩層蓄水構造、斷裂蓄水構造、單斜蓄水構造和基岩風化殼片狀蓄水構造。其中,鬆散岩層蓄水構造可進一步劃分出河流階地鬆散岩層和山前傾斜平原鬆散岩層兩種蓄水構造,斷裂蓄水構造可進一步劃分出斷裂旁側影響帶、斷裂交匯影響帶和斷裂破碎帶3種蓄水構造。
(四)編制了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開發利用區劃
根據區內地下水的空間分布情況以及地下水開採的分配格局,結合野外地質調查與實地鑽探施工結果,對河南鞏義市地下水開發利用進行了區劃,劃分出可增強開采、控制開采、調減開采和尚難規劃利用4個區,為區域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五)總結了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技術方法和找水經驗
本次應急抗旱找水打井過程中應用了高密度電法、激電測深法和測井等技術和方法,針對本地區特點,總結出了「一條高密度電法勘查找水經驗」、「兩種定井方法」和「四種鑽井方式」。
一條高密度電法勘查找水經驗:在鞏義地區該方法找水經驗是在「基岩山區高阻中尋找低阻」和「鬆散層低阻中尋找高阻」。
兩種定井方法:一為通過分析地質構造和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定井;二為通過高密度電法技術、電測深技術結合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定井。
四種鑽井方式:沖擊鑽鑽井;迴旋鑽鑽井;挖掘機+迴旋鑽+氣壓潛孔錘組合鑽井;迴旋鑽+氣壓潛孔錘組合鑽井。
以上經驗與方法應用在鞏義地區應急抗旱找水打井中,鑽孔成井率100%,無一眼乾孔,鑽探效率和效果十分顯著。
(六)建立了淮河流域(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資料庫
二、經濟和社會效益
河南鞏義市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是由國土資源部部署、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支援河南嚴重缺水地區抗旱找水的一個重大項目,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缺水地區群眾的巨大關懷和幫助。項目「探采結合」水井工程的實施,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工作區內人畜飲水困難以及農田灌溉的問題。項目成果可為河南鞏義市嚴重缺水地區社會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豐富的地質信息,為區域內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采與保護提供科學依據;項目提出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生態地質環境保護的措施和建議,可以確保當地群眾生活和農業生產對水資源的需求。項目成果的應用將在長時期內使這一地區的嚴重缺水問題得到解決,同時對地下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尤其對保障供水需求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持久性的影響。
本次應急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完成後,為盡快使抗旱應急示範工程發揮長遠效益,河南鞏義市國土資源局、水務局及時聯合組織對成井工程實地及工程後期所需的配套設施(變壓器、泵房、線路工程等)進行了調查,編制了所需要的資金預算並報請鞏義市政府。鞏義市政府很快劃撥近200萬元資金用於配套設施建設。
在得知我中心抗旱找水打井突擊隊將於4月29日返回南京的消息後,鞏義市很多村民帶著趕做的「喝水不忘打井人,永感南京地調情」、「挖井支農,心繫百姓」、「興水鑽井、惠民支農」、「為民打井、福澤百姓」、「不辭艱辛找水,澤惠山區人民」、「抗旱打井顯真情,不遠千里送甘霖」等錦旗紛紛前來慰問送行並表示感謝。
⑶ 主要研究成果與結論
(1)全面分析了全球地質環境驅動力、組成要素、環境問題時空變化及未來趨勢,表明經濟全球化促使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
按照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DPSIR)的技術框架,分析了全球化大背景下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等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變化的驅動作用,研究了土地、水、礦產等地質環境要素隨時間變化規律和水土污染、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環境問題走向,梳理了國際社會為加強地質環境保護所做出的政策響應,並對未來全球地質環境形勢進行了研判。
研究表明:各國經濟發展和全球化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化明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形勢日趨嚴峻,各國之間的資源、環境與生態影響不斷加大,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全球經濟體面臨著傳統發展模式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艱難選擇。全球地質環境前景堪憂,對地質環境調查提出了新的課題:面向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構建地質環境研究新框架,加強地質環境科學對國土資源管理政策的支撐與溝通,加強全球化對地質環境變化驅動作用研究。
(2)梳理總結了新的世情下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並對地球關鍵帶內涵、特徵、研究範式與進展進行了系統歸納。
通過梳理新的世情下美國、歐盟等經濟體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勾勒出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根據國際、國內需求轉變的發展路線和脈絡,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在界定地球關鍵帶內涵與特徵的基礎上,分析了關鍵帶科學研究的DPSIR(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體系框架和3M(填圖—監測—建模)循環體系框架,從填圖、監測、建模三個方面總結了關鍵帶研究進展。
當今經濟社會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相互關聯、相互耦合,迫切需要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搭建一個新的技術框架,進行跨學科、多領域系統研究。地球關鍵帶將與經濟社會最密切的地球圈層作為獨立的開放系統,為這種需求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系統框架。地球關鍵帶具有獨有的特徵:復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不斷變化、相互耦合;在空間展布上呈現出高度的非均質性;在垂向上呈現出明顯的分層特徵;在外在過程的作用下不斷發生著短期的變化和長期的演化。
地球關鍵帶科學有兩種研究範式:DPSIR體系框架,以環境問題的因果鏈為主線,從基礎研究通向管理措施;3M循環體系框架,以循環上升的認識過程為主線,從數據採集通向綜合分析。近年來研究進展表明,通過將地質學、水文學、土壤學、生態學等學科進行融合,地球關鍵帶科學為氣候變化、生態管護、水資源安全、自然災害防治等重大問題的解決展示了一種新的圖景。面向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地質環境工作應將地球關鍵帶作為重點靶區開展基礎地質和水工環地質綜合調查,建立近地表圈層三維地質框架;同時,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小流域建設關鍵帶觀測站,為地質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搭建一個開放平台。
(3)採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深化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脆弱性的認識。
中國地質環境總體上具有明顯的先天脆弱性。通過對地質環境脆弱性內涵與特徵進行分析,採用層次分析法綜合考慮地質構造、地表形態和組成物質等影響因素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服務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和支撐生態國土建設提供基礎依據。
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結果表明:中度脆弱—極度脆弱區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3,總體脆弱是我國地質環境的突出特徵;我國區域地質環境脆弱程度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高東北低的總體空間格局,大致以賀蘭山—六盤山—邛崍山—烏蒙山一線為界,此線以西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高,此線以東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低。區域地質環境脆弱性對社會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具有框架性的制約作用,地質環境脆弱度與人口密度、GDP等呈負相關關系。
(4)集成物質流分析與生態足跡方法建立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體系與模型,定量刻畫了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與空間變化,提高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走勢的研判能力。
經濟活動通過資源開發所形成的輸入物質流和廢棄物排放所形成的輸出物質流,對地質環境施加壓力。地質環境壓力的大小可採用單位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上物質流的數量來衡量。基於這一認識,集成物質流分析方法與生態足跡方法構建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評價模型將區域經濟活動強度與區域生態承載力耦合在一起,能夠更准確地衡量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所產生的壓力大小。採用所建立的模型,對1995~2013年國家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分析,對1997~2013年省域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評估。
研究表明:1995~2013年,我國地質環境壓力指數經歷了緩慢增加、快速增加和平穩增加3個階段,說明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壓力從緩慢加大、急劇加大開始向高位趨穩過渡;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資源需求增速放緩、節能減排力度加大,我國地質環境壓力可能將接近峰值,在高位趨穩後會緩慢下降。1997~2013年,省域地質環境壓力總體呈上升態勢,東部地區省域地質環境壓力較大,但近年有所減弱;西部地區地質環境壓力較小,但上升較快;地質環境壓力大的區域以京津冀地區為中心逐步向中部、西部地區擴展,其空間分布重心有從東部京津冀地區向中部、西部轉移的趨勢。2013年地質環境壓力的總體格局表現為以山西和京津冀地區為中心由東向西、由北向南遞減態勢。
(5)在分析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需求、問題與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在論述地質環境調查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和理論基礎的基礎上,從驅動力、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環境管理等3個方面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發展趨向,剖析了生態文明建設對地質環境調查的需求與挑戰,對1999年以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與取得的成果進行了歸納總結,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目標、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新的歷史時期,地質環境調查要以生態文明建設及其重大戰略實施為核心,突出水資源安全、地質災害防治、空間格局優化、地質環境健康等四類問題,抓好水文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環境健康調查、地質環境管理研究、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等六大戰略任務,夯實填圖、監測與建模三個基礎,構建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平台,不斷深化區域地質環境的認知程度與規律把握,促進地質環境與生態系統交互作用過程耦合,服務與支撐生態文明建設不斷走向深入。面向生態文明建設,地質環境調查需要實現六個轉變:在研究對象上,實現從特定的地質實體向地球關鍵帶轉變;在研究模式上,實現從偏重於填圖向填圖—監測—建模一體化轉變;在效用評價上,實現從偏重資源價值向資源價值與生態價值耦合方向轉變;在問題應對上,實現從偏重事後應急向事前預警轉變;在組織實施上,實現從單純依賴地質部門向聯合大地學部門轉變;在國際視野上,實現從偏重解決國內問題向積極參與全球地質環境治理轉變。
(6)針對國家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需要,通過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分布和礦產資源開發現狀及前景分析,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布局與宏觀部署方向。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我國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重要戰略舉措,目前已全面進入實施階段。根據全國與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梳理了全國主體功能區分布總體布局,統計分析了各類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礦產資源開發現狀與前景,研究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布局方向。
研究表明: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相對密集,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分布相對稀疏,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地質災害威脅,重點開發區域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水土污染;金屬礦產資源開發與重點生態功能區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煤炭資源開發與重點開發區域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我國重要礦產資源西移的分布格局初步形成,西部地區是我國生態服務供給的主陣地,資源開發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服務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是: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確定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的地質環境調查服務方向和重點任務,形成與城市化、農業發展和生態安全格局相適應地地質環境調查工作布局,推動制約主體功能區建設的重大地質環境問題的解決,推進各地區主體功能的強化和提升。
(7)針對國家實施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需要,通過對重要經濟區資源環境形勢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
在總結重要經濟區布局與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對重要經濟區水資源、土地資源、污水與廢棄物排放、地質環境事件等資源環境形勢進行了深入分析,系統梳理了面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回顧總結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以期為推進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調查計劃提供決策參考。
圍繞不同需求,循序漸進推進地質環境調查。服務國土空間開發規劃編制,服務水土資源開發、工程建設與城市管理,服務地質環境精細化管理,服務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由面上1∶25萬調查尺度向重點區1∶5萬調查尺度、由重點區向完整的地質單元、由靜態的地質框架向動態的地質環境過程不斷推進、拓展和深化。圍繞四大區帶,布局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環渤海及京津冀協同發展地區加強含水層及地下水開發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環渤海海岸帶、活動斷裂調查。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強水文地質、城市與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長江經濟帶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突發性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環境、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活動斷裂調查等。泛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地質災害、海岸帶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調查。
⑷ 項目成果是什麼意思
項目成果,顧名思義就是項目所取得的成果,比如成功設計了什麼產品,取得了專利或軟體專著作權等,突屬破了某個技術瓶頸,實現了多少銷售收入,增加人員就業等。
項目驗收,也稱范圍核實或移交(Cutover)。它是核查項目計劃規定范圍內各項工作或活動是否已經全部完成,可交付成果是否令人滿意,並將核查結果記錄在驗收文件中的一系列活動。
(4)成果和金某擴展閱讀:
確定過程:
1、項目情況分析
對項目的整個環境進行有效分析,包括外部環境、上層組織系統、市場情況、相關關系人(客戶、承包商、相關供應商等)、社會經濟和政治/法律環境等。
2、項目問題界定
對項目情況分析後,發現是否存在影響項目開展和發展的因素和問題,並對問題分類、界定。分析得出項目問題產生的原因、背景和界限。
3、確定項目目標因素
根據項目當前問題的分析和定義,確定可能影響項目發展和成敗的明確、具體、可量化的目標因素,如項目風險大小、資金成本、項目涉及領域、通貨膨脹、回收期等。具體應該體現在項目論證和可行性分析中。
⑸ 成語某某金某 。 某金某某
精金良玉
成語拼音:jīng jīn liáng yù
成語釋義:比喻人品純潔或物品精美。
成語出處:宋·程頤《程明道先生行狀》:「先生資稟既異,而充養有道,純粹如精金,溫潤如良玉。」
敲金擊石
成語拼音:qiāo jīn jī shí
成語釋義:金、石:指鍾磬一類的樂器。演奏鍾磬等樂器。也形容聲音鏗鏘。
成語出處:唐·韓愈《代張籍與李浙東書》:「閣下憑幾而聽之,未必不如聽吹竹彈絲、敲金擊石也。」
精金百煉
成語拼音:jīng jīn bǎi liàn
成語釋義:比喻德才修養鍛煉十分到家。
成語出處:南·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精金成煉,在割能斷。功則治人,職思靖亂。」
良金美玉
成語拼音:liáng jīn měi yù
成語釋義:比喻文章十分完美。也比喻人道德品質極好。
成語出處:《舊唐書·楊炯傳》:「李嶠、崔融、薛稷、宋之問之文,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
腰金衣紫
成語拼音:yāo jīn yī zǐ
成語釋義:腰中掛著金印,身上穿著紫袍。指做了大官。
成語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卷二十二:「何不在此處用了些?博得個腰金衣紫,也是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敲金擊石
成語拼音:qiāo jīn jī shí
成語釋義:金、石:指鍾磬一類的樂器。演奏鍾磬等樂器。也形容聲音鏗鏘。
成語出處:唐·韓愈《代張籍與李浙東書》:「閣下憑幾而聽之,未必不如聽吹竹彈絲、敲金擊石也。」
千金一擲
成語拼音:qiān jīn yī zhì
成語釋義:形容生活奢侈,用錢沒有節制。
成語出處:唐·李白《寄王明府》詩:「莫惜連船沽美酒,千金一擲買春芳。」
千金之子
成語拼音:qiān jīn zhī zǐ
成語釋義:舊指富貴人家的子弟。
成語出處:《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千金弊帚
成語拼音:qiān jīn bì zhǒu
成語釋義:比喻東西雖然微賤,卻十分珍惜重視。
成語出處:宋·蘇軾《次韻秦觀……將入京應舉》詩:「千金弊帚那堪換,我亦淹留豈長算。」
千金市骨
成語拼音:qiān jīn shì gǔ
成語釋義:花費千金,買千里馬的骨頭。比喻羅致人才的迫切。
成語出處:《戰國策·燕策一》
作金石聲
成語拼音:zuò jīn shí shēng
成語釋義:金石:鍾磬之類的樂器,聲音清脆優美。比喻文章優美,音調鏗鏘。
成語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孫興公作《天台賦》成,以示範榮期雲:『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
玉液金波
成語拼音:yù yè jīn bō
成語釋義:比喻美酒。
成語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四折:「他其實咽不下玉液金波 。」
玉葉金枝
成語拼音:yù yè jīn zhī
成語釋義:封建時代稱皇家後裔。
成語出處:唐·王建《宮中調笑》詞:「胡蝶、胡蝶,飛上金枝玉葉。」
成語例句:若是俺到宮時,和您去對情詞,使不著國戚皇親,~。(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一折)
玉昆金友
成語拼音:yù kūn jīn yǒu
成語釋義:友、昆:指兄弟。對他人兄弟的美稱。
成語出處:北朝魏·崔鴻《十六國春秋·前涼錄·辛攀》:「辛攀,字懷遠,隴西狄道人也。兄鑒曠,弟寶迅,皆以才識著名。秦、雍為之諺曰:『三龍一門,金友玉昆。』」
裘弊金盡
成語拼音:qiú bì jīn jìn
成語釋義:皮袍破了,錢用完了。比喻境況困難。
成語出處:《戰國策·齊策一》:「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
瓊廚金穴
成語拼音:qióng chú jīn xué
成語釋義:比喻豪富奢侈的人家。
成語出處:晉·王嘉《拾遺記》卷六:「其寵者皆以玉器盛食,故東京謂郭家瓊廚金穴。」
佛是金妝,人是衣妝
成語拼音:fó shì jīn zhuāng,rén shì yī zhuāng
成語釋義:指佛靠金子裝點,人靠衣飾打扮。比喻人內里不足,要靠外表。
床頭金盡
成語拼音:chuáng tóu jīn jìn
成語釋義:床頭錢財耗盡。比喻錢財用完了,生活受困。
成語出處:唐·張籍《行路難》詩:「君不見床頭黃金盡,壯士無顏色。」
固若金湯
成語拼音:gù ruò jīn tāng
成語釋義:金屬造的城,滾水形成的護城河。形容工事無比堅固。
成語出處:《漢書·蒯通傳》:「必將嬰城固守,皆為金城湯池,不可攻也。」
六朝金粉
成語拼音:liù cháo jīn fěn
成語釋義:六朝:南朝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金粉:舊時婦女妝飾用的鉛粉,常用以形容繁華綺麗。亦形容六朝的靡麗繁華景象。
成語出處:元·無名氏《醉花陰·秋懷》:「他他他把六朝金粉收拾去,單單單留下寫恨幾行書。」
玉堂金馬
成語拼音:yù táng jīn mǎ
成語釋義:玉堂:漢代殿名;金馬:漢代宮門名,也稱「金門」。舊時比喻才學優異而富貴顯達。
成語出處:漢·揚雄《解嘲》:「今子幸得遭明聖之世,處不諱之朝,與群賢同行,歷金門,上玉堂有日矣。」
⑹ 誰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資產負債表反映財務狀況
利潤表反映經營成果
現金流量表反映現金流量
這三個是財務報告三大報表
⑺ 重要成果和認識
中國地質大學與新疆地質礦產局產學研密切配合,通過較系統的研究和勘查工作,項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認識:
1.北准噶爾哈臘蘇-卡拉先格爾斑岩銅礦帶主期成岩成礦形成於中泥盆世晚期的特殊活動陸緣裂谷——陸緣(弧)裂谷環境,成岩時代為(381±8.7)Ma~(375±8.7)Ma(花崗閃長斑岩鋯石SHRIM PU-Pb法),成礦時代為(376.9±2.2)Ma(礦石中輝鉬礦Re-Os法);新疆主要斑岩型礦床多形成在構造擠壓向構造引張轉換的地質過程中。
該礦帶區域岩石建造的發育特點可能指示新元古代—寒武紀本區位於薩那依爾洋南緣,發育被動大陸邊緣類復理石沉積;伴隨寒武紀開始的准噶爾洋的發生、發展和向北向阿爾泰微板塊之下俯沖,原被動大陸邊緣在奧陶紀逐步轉化為活動大陸邊緣,發育中酸性火山岩及大規模岩漿侵入,薩那依爾洋關閉;晚古生代早期,准噶爾洋隆很可能已經俯沖到達阿爾泰微陸塊南部邊緣之下,或由於俯沖板塊的撕裂導致軟流圈上涌,殼幔物質及能量交換強烈,使阿爾泰南緣出現明顯的陸緣拉張/裂谷環境,哈臘蘇-卡拉先格爾礦帶在活動陸緣背景中,中泥盆世特殊的陸緣(弧)裂谷地質環境下發生顯著的基性-超基性火山噴發及同源中酸性淺成岩漿侵入,伴隨斑岩型銅(金鉬)礦化。松樹溝-玉希莫勒蓋斑岩銅礦帶也形成在構造擠壓向構造引張轉換的地質過程中。
2.通過地質草測/修測,查明哈臘蘇-卡拉先格爾斑岩銅礦帶主要賦岩容礦的地層——泥盆系中統北塔山組(D2b)的地層單位和基本層序,並在礦帶南西測通過岩石和生物地層研究新填繪出石炭系下統姜巴斯套組(C1j),建立起礦帶礦田構造格架。
地質修測獲得哈臘蘇斑岩銅礦帶1∶1萬地質圖,北塔山組(D2b)從下向上劃分為三個岩性段,第一岩性段(D2b1)主要為玄武岩,包括橄欖玄武岩、苦橄岩、輝斑玄武岩、玄武岩及玄武質凝灰岩;第二岩性段(D2b2)主要岩性為沉火山碎屑岩和安山-流紋質凝灰岩夾薄層玄武岩;第三岩性段(D2b3)主要由玄武岩、輝斑玄武岩、含橄欖石輝斑玄武岩、杏仁狀玄武岩、玄武質礫岩、熔結晶屑凝灰岩、英安岩等組成,岩石灰綠色成層性不明顯,多為巨厚塊狀;北塔山組和姜巴斯套組(C1j)在哈臘蘇礦帶構成復式倒轉背斜,地層總體NE傾向,揭示出近SN向構造為破礦構造。礦帶南西測新識別出的姜巴斯套組(C1j)主要岩性為一套磨圓較好的礫岩、砂岩、硅質含量較高的碎屑岩和安山岩等,局部見灰黑色碳質岩層,多處發現厚度不大(2~3m)的生物碎屑灰岩(大理岩);新採集的化石鑒定為Zaphrenis.indet,即擬內溝珊瑚,把其劃歸石炭系下統。
3.哈臘蘇-卡拉先格爾斑岩銅礦帶在海西期斑岩成岩成礦基礎上,疊加了(213±4.2)Ma(花崗斑岩鋯石SHRIM PU-Pb法)和(230±5)Ma(強鉀化鉀長石39Ar-40Ar法),即印支期構造-岩漿-流體-礦化作用;新疆主要斑岩型礦帶海西期成礦,中生代構造-流體疊加是重要成礦條件,形象概括為「饅頭之後加油條」的成礦過程。
斑岩體內部發生鉀長石化、黑雲母化,圍岩——玄武岩中發生綠泥石化、黑雲母化、綠簾石化、碳酸鹽化;從岩體到圍岩,依次出現鉀長石化、強黑雲母化、弱黑雲母化、青磐岩化的蝕變分帶;鉀長石化明顯有斑岩礦化期鉀化和後期另一次構造-熱液作用鉀化的不同現象,前者表現為斑岩體內酸性斜長石發生鉀長石化,原岩結構構造基本保存,鉀化岩石中出現細脈浸染狀均勻銅礦化;後者常在前者基礎上伴隨構造作用沿裂隙、角礫化帶發生,與硅化共生,形成團塊狀較純的鉀長石集合體和大脈狀、團塊狀銅鉬礦石;常見早期均勻礦化品位較低的細脈浸染狀斑岩型礦石,也同時可見到後一次地質過程中疊加上去的與沿斷裂/裂隙分布的石英脈/團塊、強鉀化團塊/脈及碳酸鹽脈密切聯系的構造-熱液型礦石;礦石為含鉬和金的銅礦石;礦帶內平行額爾齊斯構造強弱變形帶相間出現。
4.哈臘蘇-卡拉先格爾礦帶中的老山口—奧爾塔哈臘蘇—希勒克特哈臘蘇—玉勒肯哈臘蘇一帶斑岩型銅礦成礦條件優越,尤其北西段希勒克特哈臘蘇—玉勒肯哈臘蘇之間是斑岩型銅礦重要勘查方向;該帶向南東,即玉勒肯哈依爾很、加瑪特及其以南地區是構造-熱液型銅金多金屬勘查找礦的重要方向。
哈臘蘇礦帶中的老山口—奧爾塔哈臘蘇—希勒克特哈臘蘇—玉勒肯哈臘蘇一帶斑岩型銅礦形成條件優越,多有中泥盆世晚期幔源小斑岩體侵入於北塔山組玄武岩中,印支期構造—岩漿—流體作用明顯,尤其北西段剝蝕相對較淺,原石英閃長岩有望解體出更多小型淺成侵入體,斑岩銅礦地球化學異常明顯,相位激電(200~300m)深度掃面和(300~400m)測深異常沒有封閉,並且地質草測中新發現斑岩型銅礦點,是斑岩銅礦找礦勘探的重要方向。而礦帶南東段的哈依爾很—加瑪特及其以南地區出現構造-熱液型為主的銅金多金屬礦化,斑岩型銅礦化不具有重要地位。幔源小斑岩、玄武岩圍岩和後期構造—流體疊加是斑岩型銅礦床形成重要條件。
5.在哈臘蘇斑岩銅礦帶北西段西勒克特哈臘蘇與玉勒肯哈臘蘇之間地區(A—A′地質剖面11~12導線)新發現石英閃長斑岩體內浸染狀斑岩型銅礦化點;在玉勒肯哈依爾很地區(0線180號點附近)發現構造-熱液型銅金多金屬礦化點,並已得到和不斷得到探礦工程的驗證。
西勒克特哈臘蘇與玉勒肯哈臘蘇之間地區新發現於石英閃長斑岩體內的銅礦化為浸染狀銅、鐵的硫化物和表生變化產物,研究認為屬於斑岩型礦化,銅礦化發生在原定石英閃長岩的南東端,沿岩體邊部大致320°方位延伸百餘m,寬度3~30m,地表連續揀塊樣銅0.85%,個別樣品達到4.09%。玉勒肯哈依爾很地區發現的構造-熱液型銅金多金屬礦化由石英細脈、硅化和硫化物礦化構成,以測區北部的0線180號點附近的一條硅化帶蝕變特徵最為典型,產於晶屑凝灰岩與基性火山岩中,露頭上見有孔雀石、黃鐵礦、銅藍、方鉛礦等氧化物、硫化物礦物,礦化帶寬0.5~1.2m,斷續延伸約80m,地表連續揀塊樣銅高達1.66%、金1.78g/t.、鉛2.96%(工程驗證已取得良好結果)。
6.在哈臘蘇-卡拉先格爾銅礦帶中的希勒克特哈臘蘇、玉勒肯哈臘蘇、玉勒肯哈依爾很三個地段相位激電法完成(200~300m)深度掃面6.23km2,在希勒克特哈臘蘇、奧爾塔哈臘蘇和老山口完成16條(28.8km)激電測深剖面,反演出相關物探異常的三維/二維模型,刻畫出可能礦體的部位、走向、傾向、規模,得到工程驗證,實現了定位找礦。哈臘蘇礦帶硫化物礦體表現為中等電阻率和高極化率的特點;西天山松樹溝-玉希莫勒蓋達板礦帶含礦斑岩體具有高磁異常的特點;東天山土屋-延東礦帶硫化物礦體也表現為中等電阻率和高極化率的特點。
在希勒克特哈臘蘇、玉勒肯哈臘蘇、玉勒肯哈依爾很三個地區完成共計6.23km2的相位激電(200~300m)深度掃面工作,獲得深度掃面等效極化率剖面45條,揭示出三個地區300m深度以上詳細的等效極化率異常地質體三維模型,發現6個高極化率異常體,已得到和正在得到探礦工程驗證。在希勒克特哈臘蘇、奧爾塔哈臘蘇和老山口三個地區,通過相位激電法和混合源音頻大地電磁法共計完成16條(28.8km)激電測深剖面,在每個測深剖面中揭示出300~400m深度詳細的等效極化率異常地質體,各測深剖面對比相連,刻畫出礦化體的位置、走向、傾向、規模,多已得到探礦工程驗證,實現了定位找礦。
7.新疆主要斑岩銅礦帶勘查地球化學研究表明,Cu、Mo、Au、Ag為找礦元素,找礦指示元素Cu、Mo、Au、Ag、Pb、Zn、As、Sb、W、Bi等的含量通常服從對數正態分布,在剔除異常數據點後可採用幾何平均值加2倍幾何標准差所對應的含量值確定異常下限,采樣介質為基岩時,W-Sn-Bi、Cu-Mo-Au-Ag、Pb-Zn、As-Sb-Ag等元素組合空間分帶現象明顯,通常As-Sb-Ag等異常范圍較大,IW、ICu、IPb、IAs四種綜合指標異常顯著且出現清晰濃度分帶時預示著斑岩銅礦床,當四種綜合指標在空間上存在較好的分帶現象時,ICu異常濃集中心將是尋找斑岩銅礦床的最有利靶區。
選擇Cu、Mo、Au、Ag、Pb、Zn、As、Sb、W、Bi、Sn、Co、Ni、Cr共14種元素作為找礦指示元素,其中Cu、Mo、Au、Ag作為找礦元素,其他10種元素作為指示元素;當采樣介質為土壤或水系沉積物時,也可不選擇Co、Ni、Cr、Sn四元素。找礦指示元素Cu、Mo、Au、Ag、Pb、Zn、As、Sb、W、Bi等分析數據通常服從對數正態分布,在剔除異常數據點後可採用幾何平均值加2倍幾何標准差所對應的含量值確定異常下限;這10種元素異常具有明顯的濃度分帶,當三級濃度分帶均顯著時該區存在斑岩銅礦床的可能性很大。Cu、Mo、Au、Ag作為找礦元素通常與礦床位置相吻合,而其他元素則視情況而定;當采樣介質為基岩時,W-Sn-Bi、Cu-Mo-Au-Ag、Pb-Zn、As-Sb-Ag等元素組合空間分帶現象明顯,通常As-Sb-Ag等異常范圍較大;而當采樣介質為土壤或水系沉積物時,其空間疊加效應明顯。W、Sn、Bi為高溫成礦元素組合,對其進行等權平均歸一化獲得綜合指標IW;將Cu、Co、Ni、Cr、Au、Ag、Mo七元素進行整合,為獲取Cu礦化指標ICu對其進行加權平均歸一化處理,其權重採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將Pb、Zn兩元素進行等權平均歸一化處理,以獲取反映中溫成礦元素的綜合異常指標IPb;將As、Sb、Au、Ag、Mo五元素進行整合,以獲取低溫成礦元素綜合指標IAs對其進行加權平均歸一化處理,其權重仍採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四種綜合指標異常顯著且出現清晰濃度分帶時預示著可能發育有斑岩銅礦床,當四種綜合指標在空間上存在較好的分帶現象時,ICu異常濃集中心將是尋找斑岩銅礦床的最有利靶區。
8.遙感地質找礦研究工作提出新疆主要斑岩銅礦帶有效遙感找礦方法及組合,確定了斑岩銅礦相關蝕變-礦化異常遙感提取的亮度取值,測得較多斑岩銅礦相關蝕變礦物的波譜數據,總結出東天山地區斑岩銅礦的蝕變異常遙感提取特徵礦物組合為綠泥石、伊利石、埃洛石、白雲母、方解石等。
在哈臘蘇-卡拉先格爾斑岩銅礦帶,利用除ETM6外的6個波段數據,通過圖像增強處理獲取的TM3/TM1、TM5/TM7比值圖像和TM1、TM3、TM4、TM5主成分分析獲取的第四主成分PC4-F以及TM1、TM4、TM5、TM7主成分分析獲取的第四主成分PC4-H圖像在遙感蝕變異常提取中具有良好效果。引用了標准誤差σ,對樣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獲取服從正態分布的樣本均值、標准差,利用(X-σ)作為下限,(X+σ)作為規則上限,獲取了提取蝕變岩的光譜知識規則,即在TM4<120的前提下,絹英岩的亮度值為75.6<TM5/7<87.3,青磐岩化蝕變岩為64.2<PC4H<73.42。
在土屋-赤湖斑岩銅礦帶,所有樣品都在ETM+第七波段(2080~2350nm)有吸收。伊利石標准波譜有2210.9nm、1412.11nm、2348.84nm、1910.14nm、2445.03nm、2119.03nm、2010.94nm、1464nm等共八個吸收谷,其中在ETM+數據的第七波段有強的吸收谷(2210.9nm、2348.84nm);埃洛石波譜有1909.27nm、1434.32nm、2285.02nm等共三個吸收谷,其中在ETM+數據的第七波段有中等吸收(2285.02nm);白雲母波譜有2202.19nm、1410.74nm、2349.19nm、2438.55nm等共四個吸收谷,其中在ETM+數據的第七波段有強吸收(2202.19nm、2349.19nm);方解石波譜有2336.67nm、1994.03nm、1875.81nm、2154.08nm、1438.39nm、1755.52nm等共六個吸收谷,其中在ETM+數據的第七波段有強吸收(2336.67nm、2154.08nm);鎂綠泥石波譜有2339.96nm、2251.79nm、1399.55nm、1992.03nm、1441.84nm等共五個吸收谷,其中在ETM+數據的第七波段有強吸收(2339.96nm、2251.79nm);鐵鎂綠泥石波譜有2254.97nm、2345.85nm、1990.04nm、1950.33nm、1906.71nm、1405.24nm等共六個吸收谷,其中在ETM+數據的第七波段有強吸收(2254.97nm、2345.85nm);鐵綠泥石波譜有2256.99nm、2349.05nm、1997.21nm、1952.16nm、407.04nm等共五個吸收谷,其中在ETM+數據的第七波段有強吸收(2256.99nm、2349.05nm)。
東天山乾旱荒漠區斑岩銅礦的蝕變異常遙感提取特徵礦物組合為綠泥石、伊利石、埃洛石、白雲母、方解石等,利用主分量分析、光譜角填圖等方法,提取了與綠泥石、伊利石、埃洛石、白雲母、方解石等蝕變礦物組合相關的蝕變遙感異常,再利用門限化技術使得保留下來的蝕變遙感異常的范圍、強度趨向礦體,實現找礦的有效定位。
9.建立了新疆主要斑岩銅礦帶綜合找礦模型,地質、化探、遙感和物探有機結合,在哈臘蘇-卡拉先格爾銅礦帶實現了定位找礦,估算出資源量:哈臘蘇-卡拉先格爾礦帶預測銅礦石量85453808t,預測銅金屬量2753346.97t;當前勘查獲得333級銅礦石總量65043817.62t,銅金屬量227649.55t。在玉希莫勒蓋達板獲得332+333級銅礦石量1846.23萬t,銅金屬量13.689萬t,伴生金礦石量1182.83萬t,金金屬量3894.55kg。
在哈臘蘇-卡拉先格爾銅礦帶預測銅金屬資源量中,玉勒肯哈臘蘇19.72萬t、希-玉接壤2.975萬t、希勒克特哈臘蘇20.384萬t、奧爾塔哈臘蘇10.696萬t、老山口11.48萬t、玉勒肯哈依爾很210.0728萬t、薩爾克特拜薩依9.37t、托庫特拜61.60t。
⑻ 取得的主要成果與認識
本專題的研究工作取得主要成果和認識如下:
1)制定了13000m超深井鑽孔結構和套管程序。七開鑽進方案作為標准方案,八開鑽進方案作為儲備方案。在制定方案時,考慮了兩種鑽進施工方法,即「超前孔裸眼鑽進方法」和等井徑鑽進方法。
2)制定了13000m超深井鑽進技術方案,涉及取心鑽進技術方案、全面鑽進技術方案、擴孔鑽進技術方案和井斜控制技術方案。在制定方案時,考慮了「超前孔裸眼鑽進方法」和等井徑鑽進方法以及沉積岩和結晶岩兩種地層條件。取心鑽進和全面鑽進原則上採用井底馬達驅動和金剛石鑽頭,盡可能採用液動錘鑽進。在鑽井的上部7000~8000m,採用自動垂鑽系統控制井斜,為下部的順利施工打好基礎。
3)制定了13000m超深井鑽進鑽機方案。現有的9000m國產鑽機和12000m國產鑽機分別可滿足等井徑鑽進方法和「超前孔裸眼鑽進方法」施工13000m科學超深井的載荷要求。可以這兩種鑽機為基礎,對鑽機進行適當改造,以提高其快速起下鑽能力,解決科學鑽探取心多、起下鑽次數多、輔助施工時間長的問題。主要改造內容包括:①加高井架,使鑽桿立根長度達到40m左右;②進一步優化鑽台操作裝置,通過提高其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來提高操作效率。
4)制定了13000m超深井鑽進鑽桿柱方案。原則上可採用國內最新研製成功的V-150鋼級鑽桿柱。若鑽進到該井的最深部位,鑽柱強度能力不足,可進口一部分強度更高的U-160鋼級鑽桿。
5)通過調研得出結論,目前的鑽探技術只能用於300℃以內的鑽進施工,鑽井泥漿、井底馬達、測斜儀器和測井儀器的耐溫能力都低於此溫度。採用連續鑽井技術,可使井底溫度下降40°~50°,使鑽井深度相應增加。
6)對施工13000m科學超深井所需的時間進行了估算。考慮了幾個主要因素,如地層情況、取心鑽進比率、鑽進方法等對鑽進施工時間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取心鑽進比率對鑽進施工時間影響最為顯著。施工13000m科學超深井,取心鑽進比率為5%時至少需要8.7年,取心鑽進比率為100%時至少需要21.4年
7)對施工13000m科學超深井所需的費用進行了估算。以結晶岩中採用「超前孔裸眼鑽進方法」施工為例,估算了採用不同取心鑽進比率時13000m科學超深井鑽進施工所需的費用。取心鑽進比率為5%時至少需要12.4億元,取心鑽進比率為100%時至少需要23.9億元。
8)對「超前孔裸眼鑽進方法」和等井徑鑽進方法進行了對比,「超前孔裸眼鑽進方法」是一種成熟的鑽進施工方法,但其鑽井體積比等井徑鑽進方法的大得多,需要的鑽井器材也相應地多很多。不過,等井徑鑽進方法是一種新出現的鑽進方法,使用的井深還較淺,還須開展研究與開發來解決該方法在超深井中可靠使用的問題。
⑼ 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通俗理解
經營成果是賬面的,現金流量是實際收到的。
⑽ 主要成果認識
在充分收集前人研究資料和成果認識的基礎上,在專題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對陝西秦嶺地區主要礦集區的成礦地質背景、典型鉛鋅、銀、銅、金礦床的成礦環境、成礦規律、控礦因素、找礦標志、成礦特徵、成礦機制、成礦模式及礦床成因等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對秦嶺造山帶中高山地區鉛鋅、銀、銅、金礦開展了物探、化探、遙感等綜合勘查方法技術試驗和有效性評價,建立了綜合勘查模型,指出了成礦遠景區,圈定了找礦靶區,並對重點找礦靶區實施了工程驗證,獲得了8個方面的重要進展和顯著成果:
1)基於1:5萬水系沉積物和1:2.5萬溝系次生暈資料,對鳳-太、柞-山、勉-略-寧三大礦集區的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分布規律進行了重新認識、全面總結,開展了化探異常圈定和成圖,並提出找礦預測區。
在鳳-太礦集區圈定以Au、Ag、Pb、Zn、Cu為主的5個異常帶和一個異常區,即蘇家溝-老鐵廠-黃柏塬異常帶、長溝-洞溝異常帶、雙王-(八卦廟-銅嶺溝)-南山異常帶、雙石鋪-鉛硐山-葦子坪-太白河獅子壩異常帶、西壩-王家塄異常帶和文家莊異常區;柞-山礦集區圈出以Au、Cu、Ag、As為主的3個異常帶,即北部老林-營盤街-豐北河Au、Ag異常帶、中部曹坪-上官坊Au-As異常亞帶和馬耳峽-穆家莊-元子街-馬鹿坪Au-Cu-As異常亞帶、南部二檯子-板板山-龍王廟異常帶; 在勉-略-寧礦集區圈出以Au、Zn、Ag、Cu(Ni、Co)為主的3個異常帶,即郭鎮-茶店異常帶、代家壩-艾葉口異常帶和鞏家河-雪花太坪-陳家壩異常帶。
2)選擇鳳-太礦集區典型鉛鋅、金礦床進行了物化探方法試驗研究,並對這些物化探方法進行了有效性評價。
對典型鉛鋅、金礦床的物探方法有效性試驗研究表明:①常規充電法適合於埋深200~500m的就礦找礦,應用前提是要求有較好的礦體天然露頭或人工揭露見到礦體,應用充電方法在鳳-太礦集區進行盲礦體追索效果極佳; ②TEM法有效探測深度可以達到500~700m以下,在圈定異常體的水平投影界線時准確性較高,但對推斷異常體深度的誤差較大,對含炭質岩層、含金屬礦物的岩脈、斷層及不同電性界面也會形成異常,對礦體形態判斷不利;③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法是電阻率-頻率測深,具有探測深度大、快捷、能及時提供視電阻率-頻率擬斷面圖等優點,但也有靜態效應、近場效應及場源附加效應,以及所測電阻率參數單一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解釋難度,推斷異常體深度的誤差較大; ④EH4方法具有較大的探測深度,由於工作頻率的限制,深部采樣間隔較大,使得該方法也有先天的明顯缺陷,在已知礦區的試驗結果與地質現象相反,勘查效果不佳。
1:2.5萬溝系次生暈測量、1:1萬(或1:5000)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和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學測量可有效圈定找礦靶區,評價不同地質體的含礦性。土壤金屬活動態測量等化探新方法對於尋找隱伏礦體具有較好的指示性。
3)採用新方法、新技術,完成了鳳-太礦集區柴螞金礦、沈家灣金礦和柞-山礦集區池溝銅礦蝕變礦物的ASD填圖試驗。
對已知礦區的蝕變礦物填圖試驗研究認為:①ASD蝕變礦物填圖方法是一種簡單、快速、低成本的勘查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判斷蝕變類型和礦化分帶,為勘探工程部署提供更充分的地質依據; ②ASD僅是對礦物的鑒定,而不能判斷礦床成因;③ASD儀器對含羥基礦物的辨別比較准確和快捷,而對硅化和鈉長石化的礦物成分難以區分;④開展ASD蝕變礦物填圖工作,選擇工作對象非常關鍵。對於與淺成-超淺成中酸性岩漿有關的金屬礦床,由於岩漿熱液所引起的蝕變帶范圍一般遠大於礦體的范圍,並且蝕變帶中的礦物組合有一定的空間分布規律性,蝕變礦物填圖效果往往比較明顯,而對於沉積岩區或與區域變質有關的金屬礦床,由於這些礦床在形成過程中不發育或僅發育小規模的蝕變,且蝕變礦物組合的規律性不明顯,因此利用ASD儀器開展蝕變礦物填圖,判斷蝕變類型和礦化分帶效果較不明顯。
4)開展的大比例尺遙感圖像解譯指示性強,為找礦選區提供了信息支撐。
通過對鳳太地區1:5萬和1:1萬遙感影像數據的處理和解譯,認為:①在秦嶺中高山強覆蓋地區開展大比例尺遙感影像解譯,Aster數據和IKONOS數據均能夠滿足解析度方面的要求,採用彩色合成、數據融合等手段進行數據處理,能夠有效地增強數據的可分辨程度; ②採用Aster數據的多光譜特性在1:5萬層次進行特徵礦物蝕變信息的提取較ETM/TM數據具有較高的優越性;③利用Aster數據開展1:5萬層次影像解譯,遙感信息提取成果及地質解譯與已知地質要素吻合程度較高;④利用IKONOS數據開展1:1萬層次影像製作,在微觀地質單元的解譯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如對小面積的碳酸鹽岩(及其褶皺構造)分布區域以及人類采礦形跡能夠達到詳細解譯的程度,遙感解譯與地質吻合程度較高,對於找礦選區可提供指示信息。
5)建立了三大礦集區中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提出了秦嶺造山帶多數金屬礦床的「兩期/二元成礦控礦」模式。
通過對研究區內典型礦床的地質特徵、地球化學特徵、成礦規律、礦床成因及最新測試數據的綜合分析,建立了鳳-太礦集區八方山-二里河鉛鋅礦床、八卦廟金礦床,柞-山礦集區銀洞子銀鉛多金屬礦床、穆家莊銅礦床,勉-略-寧礦集區煎茶嶺金礦床、銅廠銅(鐵)礦床等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並提出找礦標志。區域成礦規律研究發現,秦嶺造山帶中的多數金屬礦床,經歷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礦和後期構造改造就位的成礦過程,從關鍵控礦因素分析,造山帶中的多數礦床具有明顯的「兩期/二元成礦控礦」規律,即同一區域的礦床既受某一特定構造時期的成礦環境及其成礦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礦元素組合,同時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構造岩漿改造作用控制,多數礦床的最終就位主要受區域晚期造山構造岩漿作用控制。根據這一共性控礦規律,秦嶺造山帶礦床往往具有變質熱液礦床和岩漿熱液礦床的基本特徵,礦床的富集空間主要為斷裂構造、褶皺虛脫部位和印支-燕山期侵入體內外接觸帶。
6)對山陽池溝銅礦進行了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同位素年代學、礦產勘查學及遙感等多學科系統研究,獲得了礦床成岩成礦年齡,認為該礦床為斑岩型銅礦。
系統的LA-ICP-MS測年研究表明,Ⅰ號岩體結晶年齡為(146±1)Ma,Ⅱ號岩體年齡為(148±1)Ma,Ⅲ號岩體年齡為(141±1)Ma,Ⅳ號岩體年齡為(144±1)Ma,V號岩體年齡為(140±1)Ma,Ⅵ號岩體年齡為(146±1)Ma,池溝小岩體形成於140~148Ma。該礦床輝鉬礦Re -Os測年顯示,礦石的形成時代為148Ma,與岩體的形成時代一致,表明岩體的侵入與礦化存在時、空和成因聯系,礦床屬斑岩型銅礦床。
7)初步建立了秦嶺中高山地區Pb、Zn、Ag、Cu、Au礦床快速勘查評價技術方法組合體系和隱伏礦床的綜合勘查模型。
快速勘查評價技術方法組合為:①預查選區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綜合研究+水系沉積物測量+激電剖面+地質地化剖面; ②普查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地質填圖+溝系次生暈加密+高精度磁測+TEM/CSAMT +工程式控制制; ③詳查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地質填圖+大功率激電+井中/井地充電+工程式控制制。以上方法組合依據不同的礦種、礦床類型和成礦環境等有所區別,但地質和綜合研究工作貫穿於所有方法的整個應用過程中。
綜合勘查模型為: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綜合研究確定找礦遠景區→TEM、激電和或CSAMT物探方法與化探溝系次生暈加密確定勘查靶位→鑽探、坑探或槽探發現礦體→坑道或鑽孔充電確定礦體走向和延伸,指導探礦工程布設→系統勘查,控制礦體,圈定估算資源量。
8)找礦勘查驗證取得重大進展和發現。
通過成礦理論預測選區,依據綜合勘查模型選擇投入有效的找礦方法組合,實施工程驗證,新獲得鉛鋅332+333+3341資源量28.7×104t,銅332+333+3341資源量20×104t,實現了產學研密切結合推動地質找礦突破的重要目標。
在秦嶺造山帶風-太礦集區取得了鉛鋅礦找礦重要成果,在白楊溝、東塘子鉛鋅礦區深部找礦取得了良好效果,白楊溝鉛鋅礦新增鉛鋅332+333+3341資源量4.3×104t,東塘子鉛鋅礦新增鉛鋅332+333+3341資源量24.4×104t。
在柞-山礦集區取得了斑岩銅礦重大發現,勘查發現了山陽池溝斑岩型銅礦。該礦床主要由池溝隱伏鉬礦化帶、Ⅰ號銅鉬礦化帶、付桑溝矽卡岩銅礦化帶和Ⅳ號銅礦化帶組成。綜合研究認為,銅礦化與石英閃長岩關系密切,在已控制岩體和圍岩中黃鐵礦化和黃銅礦化發育。初步預測硫化物富集於Ⅰ、Ⅲ、Ⅳ號岩體中。岩體形態復雜,產狀陡立,Ⅳ號岩體尚未控制到根部,判斷岩體沿東西方向侵入。通過地表和深部工程,池溝銅礦預獲銅333+3341資源量14.7×104t。
在勉-略-寧礦集區取得了銅礦勘查重大進展,在銅廠礦床西延部位勘查發現了徐家溝銅礦床。地表目前共圈出3條銅礦化蝕變帶,根據工程式控制製程度,現已在Ⅰ號礦化蝕變帶中圈定出11個銅礦體,Ⅱ號礦化蝕變帶中初步圈定出2個銅礦體,預獲銅332+333+3341資源量5.4×104t。另在徐家溝銅礦外圍圈定兩個找礦預測區:徐家溝南礦帶和黃泥梁礦帶,預測這兩個成礦帶遠景資源量在(10~15)×104t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