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問題,關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研究概述
[編輯本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事件。80年代以來,國內史學工作者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關研究成果不斷問世。本文擬對這些研究成果作一概述,以使讀者更全面地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緣何發端於美國
[編輯本段]
關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緣何發端於美國這一問題,學者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彭獻成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之所以首先在美國興起,絕非偶然現象,而有其客觀必然性。這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於戰後初期美國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眾多優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創新精神、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巨大的市場容量等方面的優勢,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創造了前提條件和可能性;二是戰後以來,美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積極採取措施推動科技事業的發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1〕
劉仲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發於美國原因在於美國具備如下條件:技術條件——在思維技術方面,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開始形成;實驗技術以軍民結合、理工結合為特色;生產方面以電力技術和航空技術領先。物質條件——美國有優越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國內市場廣大,有利於規模生產。制度條件——美國是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憲政國家。文化條件——美國人來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傳統;二次大戰前後湧入一批優秀歐洲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馮·諾伊曼等;建立了各種學會組織,科研體制多元化。〔2〕
彭樹智認為,從戰爭形式的歷史交往角度看,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端於美國並非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世界交往普遍發展和充分展開的條件下進行的,爭奪科技人才的結果便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美國在二戰中,利用戰爭的交往形式,爭奪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帶動本國人才的培養,因而受益最豐。〔3〕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訖時間和特點
[編輯本段]
1.起訖時間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訖時間問題上,學者們大體持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於戰後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達到高潮,70年代以後進入一個新階段。〔4〕另一種觀點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於20世紀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後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稱「新科技革命」),兩者不可混為一談。〔5〕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對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學者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胡才珍認為,與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現出許多鮮明特點:一是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科技產品的結構越來越復雜、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來越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三是這次科技革命的內容極為豐富,而且聯系密切,形成了一個群體形式;四是科學技術的社會化趨勢大為增強;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術能力,對人類社會產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響。〔6〕
張象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技術群體化、科技社會化和發展進程高速化這三大突出特點。〔7〕
卞春元認為,與以往的技術革命相比,第三次技術革命具有如下特徵:即技術科學化、技術群體化、技術智能化、高技術化和技術產業化。〔8〕
劉大椿、馬書春認為,現代科技革命具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科學進步與技術開發緊密地結合;二是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在生產中得以產業化,從而對生產力進行改造,使生產力發生根本變革。〔9〕
於德惠、趙一明認為,「軍帶民」,即軍事技術率先突破,而後帶動民用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徵。〔10〕
初3歷史課本: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涌現了大量的科學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了知識變為財富的過程.其次,一種技術的發展引起好幾種技術的革命.第三,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進步所佔比例不斷上升.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編輯本段]
學者們從多方面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進行了探討,由於論述角度不同,因而結論各異,現將其歸納如下:
1.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它引起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使勞動生產率有了顯著提高;二是使整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加強了產業結構非物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的趨勢,而且引起了各國經濟布局和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18〕
2.對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物的現代化,引起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與之相適應,使人的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現代化。〔19〕
3.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以及各種「人—機控制系統」的形成,使生產的自動化、辦公的自動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動化(即所謂的「三A」革命)有了實現的可能。預示著人類社會將從機械化、電氣化的時代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級的自動化時代;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社會已從被束縛於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時代進入一個遠為遼闊的陸海空立體新時期;基因重組技術、結構化學和分子工程學的進展使人類獲得了主動創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創造力,標志著人類正在由「必然王國」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國」。〔20〕
4.對資本主義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由一般壟斷向國家壟斷過渡。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壟斷不能適應生產力高速發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國家壟斷的充分發展和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
5.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產力水平,加速了戰後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貨幣金融關系的變化和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推動了跨國公司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井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經濟戰略的變化。〔22〕
6.對國際關系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23〕
7.對全球問題的影響:科技革命的發展一方面擴大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領域,提高了人類向自然作斗爭的能力,從而把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進到一個前人所無法想像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24〕
此外,有的學者認為,功勛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階段,而且使西方一批發達國家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先後實現了高度工業化,走完了工業社會的最後歷程。〔25〕
Ⅱ 簡述新科技有哪幾個特點
對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學者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胡才珍認為,與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現出許多鮮明特點:一是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科技產品的結構越來越復雜、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來越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三是這次科技革命的內容極為豐富,而且聯系密切,形成了一個群體形式;四是科學技術的社會化趨勢大為增強;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術能力,對人類社會產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響。[6]
張象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技術群體化、科技社會化和發展進程高速化這三大突出特點。[7]
卞春元認為,與以往的技術革命相比,第三次技術革命具有如下特徵:即技術科學化、技術群體化、技術智能化、高技術化和技術產業化。[8]
劉大椿、馬書春認為,現代科技革命具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科學進步與技術開發緊密地結合;二是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在生產中得以產業化,從而對生產力進行改造,使生產力發生根本變革。[9]
於德惠、趙一明認為,「軍帶民」,即軍事技術率先突破,而後帶動民用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徵。
Ⅲ 初三歷史材料題~~~~求解啊~~~
1、新航路的開辟密切了各大陸之間的聯系,使世界連為一個整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新航路開辟後西歐國家走上殖民擴張道路,世界市場逐漸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開始了。
2、火車;汽車。
3、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很快;電子計算機技術
4、經濟全球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Ⅳ 請問什麼是科學技術成果鑒定年限一般年限是多長時間
我也很想知道!
Ⅳ 根據第三次科技革命與前兩次相比的特點請分別舉出例證加以說明
朋友,我來告訴你。
一是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科技產品的結構越來越復雜、精密,比如計算機;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來越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三是這次科技革命的內容極為豐富,而且聯系密切,形成了一個群體形式;四是科學技術的社會化趨勢大為增強;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術能力,對人類社會產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Ⅵ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性成就是什麼
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內、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容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特點:一是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科技產品的結構越來越復雜、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來越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三是這次科技革命的內容極為豐富,而且聯系密切,形成了一個群體形式;四是科學技術的社會化趨勢大為增強;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術能力,對人類社會產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響我們歷史書上: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涌現了大量的科學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了知識變為財富的過程.其次,一種技術的發展引起好幾種技術的革命.第三,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進步所佔比例不斷上升.
Ⅶ 工業革命經歷了幾個階段
工業革命的浪潮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蒸汽為動力,首先發生在英國,波及的范圍主要在歐洲和北美,稱為「蒸汽時代」;19世紀70年代以後進入第二階段,電能開始普遍採用,稱為「電氣時代」,其重要成果由歐美波及到世界各地。
工業革命的影響:
(積極)
1. 工業革命浪潮創造了機械環的大生產方式,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使人類極大地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2. 作為工業革命浪潮發源地的西歐,人口增長迅速,並且大量對外移民,改變了原來的人種分布格局。
3. 工廠化生產需要聚集大量勞動力,從而促進了人口的自由流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新興城市不斷涌現。
4. 為適應城市生活的節奏,核心家庭成為城市的主要家庭模式。
5. 西歐資產階級得以最終戰勝封建階級,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制度。
6. 是發達國家大多數人口首先擺脫了貧窮。
7. 有力地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經濟和文化交流。
8. 導致了大眾文化的形成。
9. (局限性、消極因素)
10. 工業生產把工人變成了機器的附庸。
11. 在資本主義工業化生產的條件下,由於供需等矛盾而導致種種經濟危機現象的發生。
12. 掌握先進生產方式的西方工業國家為了開拓市場、獲取原料,壓迫和掠奪殖民地國家,並把人類拖進了規模空前的世界大戰。
13. 工業生產大量消耗地球上不可再生資源,造成資源枯竭,並嚴重破環了自然環境。
Ⅷ 政治革命與科學技術成果的關系
近代科技革命主要指蒸汽和電力革命,而現代科技革命就是通常意義中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事件。80年代以來,國內史學工作者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關研究成果不斷問世
與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現出許多鮮明特點:一是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科技產品的結構越來越復雜、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來越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三是這次科技革命的內容極為豐富,而且聯系密切,形成了一個群體形式;四是科學技術的社會化趨勢大為增強;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術能力,對人類社會產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Ⅸ 歷史材料題
1)科學技術的商品化周期大大縮短(或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時間越來越短);各個科學領域聯系越來越緊密,相互滲透;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的因素中所佔比重不斷增長(或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
(2)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3)"神州"五號航天成功,"神州"六號航天成功,納米技術的應用,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的普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