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草原》中描寫蒙古族人民風俗習慣的句子。全部都要!!!!!
1、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兒不拘束。
2、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還有第四自然段
⑵ 描寫「蒙古包」的句子
1.蒙古包一般為圓形,大多用條木做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氈,用繩索勒住,頂中央有圓形天窗,容易拆裝,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2. 突然,蒙古包的門被撞開了,一個身穿草綠色長袍,腰間像大人一樣寬寬地扎著紅綢腰帶的七八歲的男孩,騎著一根長長的柳條子,身上還掛著馬槍、弓箭,橫沖直撞地跑進來……
3. 萬樹園內不施土木,而按蒙古族的風俗設蒙古包數座。
4. 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
5. 成吉思汗陵的主體是由三個蒙古包式的宮殿一字排開構成。
6.蒙古包的頂端有個大洞,除了可以排出火煙,還能引進陽光。
7. 在城區以東的蒙古包區,溫度已然在零度以下。多爾修仁白天拉著馬車兜客,晚上則出售柴火煤炭。他每年夏天還要回到阿勒坦布拉格附近的大草原,照料牲口。
8. 他們住蒙古包,穿蒙古袍,說蒙古話,也過著蒙古游牧生活。
9. 這里建有多頂蒙古包,設備齊全,可為客人提供住宿服務。
10. 朝陽區蒙古包,北京和睦家醫院,朝陽區將台路2號。
11.眾所周知,一個富有的牧民,意味著為他的蒙古包配備一個衛星天線和一個太能能面板,並擁有一輛摩托車。
12. 牧民以肉,奶製品和面,多住圓形蒙古包,農區多住磚瓦房。
13.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
14.因為很容易拆裝,有利於放牧時搬遷流動。這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究竟是何時開始使用的,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
15. 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數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終年趕著他們的山羊、綿羊、氂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駱駝馱著,運到下一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帳篷。
⑶ 國防科技大學承認蒙族加分嗎
承認的。
如果還有疑問,可以咨詢國防科技大學的招生辦公室。
⑷ 《草原》 想一想,這些句子有什麼特點表達了蒙古族人民怎樣的民俗
回環。充分表現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
⑸ 崔麗英的內蒙古醫學院研究生學院教授
性別:女
出生信息:1956年3月生
學歷:1983年畢業於哈爾病醫科大學醫療系,學士學位 1983年在內蒙古醫學院附院呼吸內科工作,現任呼吸科主任。2003年晉升為教授,2000年被聘為碩士生導師。先後培養碩士10名。主持和參與完成省部、廳局科研項目10餘項,二次獲內蒙古科技進步三等獎,二次獲衛生廳科技進步三等獎。現任中華醫學會內蒙古呼吸學會常委、內蒙古醫學雜志編委、
在研項目有:內蒙古漢族和蒙古族哮喘病人HLA-DQ基因多態研究-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近五年的科研成果有:
1、經纖維支氣管鏡微波治療氣道內疾病-獲衛生廳科技成果三等獎、
2、SARS患者治癒後肺功能的追蹤性研究-獲內蒙古科技進步三等獎、
3、內蒙古漢族和蒙族哮喘病人β2腎上腺素能受體基因多態性研究-獲衛生廳科技成果三等獎。
近三年的代表作為:
1、《肺部空洞性病變的臨床分析》--- 中國內鏡雜志2006,(3)
2、《內蒙古人群β2腎上腺素受體基因多態性與哮喘的關系的研究》
―中國臨床醫學 2007,14(4):477-481
3、《人類白細胞抗原DRB1位點基因多態性與內蒙古蒙漢民族人群哮喘關系的研究》-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09,1月,第8卷,第1期,P31-35
研究方向是哮喘與COPD;肺癌。
⑹ 求 少數民族對中國科技發展的貢獻 論文和資料 越多越好
從《齊民要術》看少數民族對中國科技文化發展的貢獻——《齊民要術》研究的一個新視角
中國的傳統經濟文化是一個「多元交匯」的體系,少數民族對中國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貢獻,有的尚保存在現存少數民族之中,如藏醫、蒙族的天文學等,比較容易看得見、摸得著;有的已融化到華夏族或漢族科技文化的歷史成果中,這就不那麼容易能看得見、摸得著了。我們研究少數民族科技史,不但要注意前者,而且要把後者從歷史的塵封中剔發出來,才能更全面、更准確地估量少數民族的歷史貢獻;後者是更為困難、也更有意義的任務。
《齊民要術》是人們所熟知的中國傳統農業科學技術的經典,它產生漢族傳統的活動中心——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它的作者賈思勰是漢族人。但它的內容不但包含了漢族人民的科技文化成果,也包含了漢族以外許多民族的科技文化成果。通過這個典型實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各民族的文化是如何融匯在一起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少數民族對中國科技文化發展的貢獻。下面從三個方面進行一些初步的分析。
一、 少數民族育種和引種的成就
《齊民要術》卷十為「五穀、果蓏、菜茹中非中國物產者」,所謂「中國」是指黃河流域中下游漢族傳統活動中心。因此,該卷所列將近二百種植物,除部分重復的以外,都應視為少數民族地區出產的栽培作物或野生植物。我曾以此為線索,研究我國少數民族首先馴化或引種的作物[1] 。其實《齊民要術》前四卷論述種植業的有關篇章中,也包含不少這方面的材料,有些作物僅根據其名稱或記述即能確知產於少數民族地區。例如,我國古代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泛稱為「胡」。而《齊民要術》中產於「胡」地、冠以「胡」名的作物或品種就有十幾個。
一是原產少數民族地區的作物和由這些少數民族育成的作物品種。例如,「戎菽」就是東北民族馴化和培育的大豆的品系。《要術》引《爾雅》曰:「戎叔之謂荏菽。」 今本《爾雅》作「戎菽」,「菽」是大豆的古稱。郭璞注《爾雅》謂「戎菽」即胡豆。孫炎、樊光、犍為舍人、李巡也認為是胡豆。按《逸周書�6�1王會解》說周成王時北方民族的貢品中有「山戎戎菽」。《管子�6�1戒》載齊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蔥及戎菽,布之天下」。山戎是東胡族系的一支,春秋初年活動在燕國之北。可見,「戎菽」是山戎族馴化和培育的一個大豆品系,人們著眼於山戎的族屬,把「戎菽」稱為「胡豆」。類似的還有產於西南民族地區的「矩豆」和、從高麗引進的「高麗豆」。《要術》又記載了也泛稱為「胡豆」的少數民族地區出產的雜豆[2] 。又如,水稻是南方百越族系先民首先馴化的,《要術》記載了不少水稻品種就是出在南方,如《要術》引《廣志》:「南方有蟬鳴稻,七月熟。」這里的「南方」指嶺南,「蟬鳴稻」就是嶺南越人選育的早熟水稻品種。「蓋下白稻」是我國迄今首見的再生稻,從其「正月種,五月獲」看,也應是南方民族首先育成的。原產少數民族地區的蔬菜,有被稱為「楚葵」的芹菜,被稱為「越瓜」的甜瓜,以及「西域之蒜」(亦稱「胡蒜」)「南夷之姜」等。此外,還有產於西部地區的「胡椒」、苜蓿等。「胡芹」則是胡人種植的用作調料的蔬菜,中原人況以芹菜而名之,恰如芹菜之名「楚葵」。
二是原產中原,傳至少數民族地區並育成新的品種的。如粟黍是中原華夏族先民所馴化的,傳到北方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後,育成適應各地風土條件的品種,《要術》中有「胡谷」、「胡秫」、「遼東赤粱」、「白蠻黍」等記載。葵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主要蔬菜,桃、李和棗是原產我國華北地區的水果,《要術》中所記「胡葵」、「胡桃」[3] 、「羌李」、「氐棗」、「西王母棗」[4] 等,當系這些蔬菜和果樹傳到胡地後育成的新品種。又有在少數民族地區輾轉傳播形成新品種的。如「柰」(綿蘋果)原產我國新疆地區,東傳首先到達河西走廊,魏晉南北朝時河西走廊已成為柰的中心產區,並育成「冬成柰」——一種體大味美的綿蘋果新品種。
三是原產外國的作物或品種,首先傳到少數民族地區後再引進中原,或在少數民族地區形成新的品系。例如原產南部非洲熱帶草原的芝麻,首先傳入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5] ,再由西北地區傳入中原,故有「胡麻」之稱。西漢以來已在中原地區種植,我國從此才有了大田油料作物。《要術》:「《漢書》,張騫使外國得胡麻。」 沈括《夢溪筆談》說:「胡麻直是今油麻。……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之種,亦謂之麻,故以胡麻別之,謂漢麻為大麻也。」與此相類的還有起源印度北部、錫金等地的胡瓜(黃瓜)[6] ,起源地中海、裏海地區的葡萄,從安息(今伊朗)傳來的安石榴等。原產地中海沿岸和中亞的胡荽(芫荽),是西北部游牧人喜愛的調料[7] ,胡荽與游牧人的這種飲食習慣一同傳入中原,《要術》中有種胡荽專篇,是一種獲利頗豐商品性生產。小麥是原產西亞冬雨區的越年生作物,通過中國西部新疆河湟一線傳到中原。在中國西部地區的傳播中,產生了春播秋收的「旋麥」和類似大麥的「�麥」,見於《要術》所引《廣志》。又,《要術》引《西京雜記》曰:「瀚海梨,出瀚海地,耐寒不枯。」 瀚海梨可能就是新疆梨,據俞徳浚研究,新疆梨是「中國梨和西洋梨自然雜交的產物」[8] 。這樣說來,它是中西文化交流在新疆地區的結晶。
從以上情況看,中國歷史上的科技文化,是在兩種不同的文化交流中向前發展的:一種是國內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另一種是中國與外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前一種文化交流,少數民族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後一種文化交流也往往以少數民族為中介。總之,在兩種文化交流中,少數民族都為中國科技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應該指出,上述材料只是在《齊民要術》中一個特定范圍(1—4卷)內抽取出來的,它沒有包括卷十中的大量材料,即使在卷1—4中,有些材料由於沒有在名字或直接記述中反映它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我們暫時把它們舍棄了[9] 。因此,這些材料所反映的是極不全面的。事實上《齊民要術》所記述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園藝作物,多半或出產於少數民族地區,或與少數民族有這樣那樣的瓜葛。但是,即使這樣不完全的材料,也已經說明了不少問題,那麼,少數民族對中華農業文明所作的重大貢獻和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還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呢!
二、少數民族畜牧文化和畜牧技術對中原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時期,許多發源於北方草原的原游牧民族相繼進入中原,他們帶來了北方牧區的畜牧文化和畜牧技術,對中國科技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在《齊民要術》中有明顯的反映。
⑺ 贊美蒙古族的句子
贊美蒙古族的句子】
解答
可以寫句子:
蒙古族興起於中國北方草原,是歷史悠久的強大民族。他們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自古以來一直過著游牧的生活,草原的遼闊造就了蒙古族人民性格的豁達開朗,而長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他們的性格格外地粗獷、豪放、勇敢,草原廣闊、人煙稀少、居住分散,所以使得蒙古族人民格外的熱情好客。
⑻ 贊美「蒙古族」的句子有哪些
1藍藍天上白雲飄——蒙古族。蒙古族自古以來,以能歌善舞著稱。勤勞勇敢的蒙古族勞動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國北方,以游牧為主,他們創造了自己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絢麗多姿的草原文化中,蒙古民歌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堪稱草原上的藝術之花。蒙古民歌曲調優美,節奏舒展,有著草原寬闊的氣息。在情感表達上,則樸素豁達,深沉內在,帶有強烈的抒情性;猶如醇香的馬奶酒,散發出草原生活的芬芳。
2和許多藝人不同,烏蘭托婭一直在用心去歌唱,用其純綠色的天籟之音去詮釋完美、感化疲憊。早在06年5月,烏蘭托婭就推出專輯《阿爾斯楞的眼睛》,專輯中,烏蘭托婭所展現的特有的純天然的草原之聲,所演繹出來的草原人獨有的汩汩而流的情感,更是打動了當時許多嚮往草原的人們,也感動了許多熱愛草原歌謠的人。從此,烏蘭托婭就被冠以了「草原天籟之音」的美譽。她的代表作品:《套馬桿》《我要去西藏》《愛不在就放手》《高原藍》《火鳳凰》《愛琴海》等時下最流行歌曲之一。
3應同學們的邀請,趙溥澍的媽媽尹湘阿姨來到二年級四班,帶領大家一起走進了美麗的蒙古族。尹阿姨從成吉思汗講到忽必烈、李四光,從蒙古族的語言文字到漂亮的蒙古袍、優美的蒙古族舞蹈、特色的摔跤運動再到美味的烤羊、手抓羊肉、奶皮子,還有蒙古人特有的交通工具——馬拉爬犁,蒙古人特有的房子——蒙古包……最後,尹阿姨還給同學們帶來了兩首蒙古族歌曲和好吃的蒙古族酸奶糖。聆聽著優美的音樂,品嘗著美味的酸奶糖,同學們忍不住閉上眼睛,彷彿在美麗的大草原暢遊了一番,開心極了!
4烏蘭托婭——「草原天籟之音」。來自草原的天籟之音——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遼闊的疆域、矯健的馬匹、肥大的羊群、清澈的泉水、朴實的牧民,還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歌謠。而烏蘭托婭,正是從這個綠茫茫的草原歡歌而來,帶著天籟般的聲音,伴著青草的香氣。
5大草原美麗家鄉的山水滋養了她們得天獨厚的嗓音,蒙古族質朴、赤誠、豪爽的性格成就了她們對歌唱事業的熱情和執著,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讓她們在演藝和歌唱道路上不負眾望,潛心專業,腳踏實地,用情用心演唱好每一首歌和每一場演出。把舞台視為生命的列車,把歌唱作為畢生的追求。所以,她們的歌聲融入百姓心中永唱不衰,她們的人品感動百姓永存留香。
6於內蒙古額濟納旗。1962年進內蒙古藝術學校聲樂研究班學聲樂,1964年進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系學習。畢業後,先後在內蒙古巴彥淖爾盟文工團、內蒙古民族歌劇團、內蒙古歌舞團擔任獨唱演員和歌劇演員。1982年調入中央民族歌舞團。九十年代在全國民族唱法十大女歌唱家比賽中獲得第一名。1995年獲得蒙古國國家文化藝術最高獎。
7蒙古族地區被稱為歌的海洋,不論你走到什麼地方,都能聽到優美動人的歌聲。在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聽到了嘹亮悠遠的烏日圖音道「遼闊的草原」;在巍峨的成吉思汗陵聽見了古老深厚的潮日歌曲"聖主成吉思汗";在人丁興旺的科爾沁地區既聽到了悲壯崇高的歌頌民族英雄的敘事民歌「陶克陶胡」和「嘎達梅林」,又聽到了愛情的絕唱「達那巴拉」和感嘆人生的「大雁」。
8德德瑪的演唱風格獨特,她的聲音渾厚醇美,音域寬闊,氣息通暢,演唱富於激情,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她的歌路也十分寬廣,既善於演唱蒙古族調民歌,又能演唱大型藝術歌曲,西洋歌劇詠嘆調。內蒙古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藍天和白雲,烏蘭牧騎馳騁千里草原的演出生活,賦予了德德瑪一種草原音樂文化的內涵,從她圓潤柔美,熱情奔放的歌聲中,你可以領略到草原的美麗和奶茶的芳香。
9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早年居住的房子。游牧時代,蒙古人趕著他們的馬、牛、羊、駱駝,終年尋找新的牧場。找到一處新的牧場,暫時安頓下來,開始一段時間的放牧生活。然後再去尋找更好的牧場……。蒙古族人為了適應這種游牧生活,創造出了易於搭建、適合居住、易於拆卸、便於運輸的草原上的游動房屋,即蒙古包。可以說蒙古包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為強烈的民族特色。
10在綺麗的鄂爾多斯高原聽到了熱情豪放的「敬酒歌」,在廣闊無垠的錫林郭勒牧場聽到了長短調相結合而形成的結構、形態和調式、調性以及技巧的復雜而著稱的民歌精品「四季」。就是當你走進荒漠之中,也能聽到荒漠為你唱出的蒼涼的歌謠。蒙古民歌題材異常豐富,無論是重大的歷史事件,還是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在歌曲中都有所反映。蒙古族音樂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風格,又有各個地區的獨特風格,堪稱絢麗多姿,異彩紛呈。
⑼ 漢族給了蒙古族什麼幫助
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漢族給蒙古族最大的幫助就是,讓蒙古族的鐵騎踏遍了整個漢族~
⑽ 李文亮的科技成果
科研成績突出,特別在函數論.矩陣論等多個領域內造詣深厚出版專著1部,參編專著2本發表論文70餘篇,數篇論文被收錄於《中國數學文摘》.《世界學術文庫》及美國《數學評論》中,多篇論文獲校、市、省級獎並獲1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先後被評為寧城縣先進科技工作者,昭烏達蒙族師專教書育人先進個人和優秀黨員赤峰市先進教育工作者,內蒙古自治區優秀教師,長沙電力學院優秀黨員並榮獲「曾憲梓教師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