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時蘇聯消滅曰本關東軍多少人
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給日本關東軍以毀滅性打擊,日軍被擊斃84000多人,被俘57萬多人,蘇聯紅軍犧牲1萬人。
由於中共方面向蘇聯提供了東北日軍部署,蘇軍統帥部對關東軍了如指掌。蘇軍在攻克柏林之後,在遠東集結了150萬軍隊、5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5300架作戰飛機、600多艘艦艇,由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指揮,於1945年8月9日凌晨向遠東日軍發起全線進攻。蘇軍根據地形和關東軍布防情況,從西、北、東三個方面對日本關東軍實行向心突擊。
關東軍發展歷史
1919年,都督府撤銷,改設關東廳,成立關東軍,首任司令立花小一郎,司令部設在旅順,直接隸屬天皇。1926年進入昭和時代後,日本加緊推行侵略中國和准備對蘇作戰的大陸政策。
1928年,關東軍製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中國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
1931年策劃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全境。次年炮製偽滿洲國,司令部遷至長春,司令兼任日本駐「滿」大使和關東廳長官,掌握偽滿軍政大權。
從此,關東軍對中國東北實行殖民統治,殘酷鎮壓中國抗日軍民,瘋狂掠奪糧食和礦產資源,把中國東北建成日本進一步侵略擴張的重要戰略基地。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關東軍總兵力增加到5個師。
1938~1939年,先後在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中對蘇軍發動武裝進攻,遭重創。
② 沈陽聖河山墓園風水怎麼樣
風水好,有山有水,聖河山的水是省內最好的,水主財
③ 沈陽二手自行車市場
沈陽首個正規二手自行車交易市場——沈陽市自行車交易市場正式開業。
沈陽市自行車交易市場位於沈陽市皇姑區崑山西路52號,每周一休息,周二至周日營業,周二至周五的營業時間為9:00~16:30,周末的營業時間為9:00~17:30。
市民若在沈陽市自行車交易市場買、賣車過程中發現問題,可以撥打監督舉報電話:024-86747868、31205089)
怎樣買車?
買二手自行車的市民可直接到交易廳選定車輛後,持購車小票、本人身份證到業務廳2號收費窗口交款,再到業務廳3號錄入窗口登記、發證,進行實名制登記,最後到交易廳打號室打號,持相關手續出場。
(除購車款外,不需要任何費用)。
怎樣賣車?
出售 持本人身份證、社區證明、發票到業務廳1號審驗窗口辦理登記審核手續,再到業務廳2號收費窗口按日交納進場費,再到交易廳(自由交易攤區)掛牌交易,未出售車輛可以在市場寄存。出售車輛到業務廳1號審驗窗口辦理轉讓手續,到業務廳2號收費窗口交納手續費,再到業務廳3號錄入窗口登記、發證,進行實名制登記,最後到交易廳打號室打號,持相關手續出場。
寄賣 持本人身份證、社區證明、發票到業務廳1號審驗窗口辦理登記審核手續後評估作價,簽訂寄賣協議,到業務廳2號收費窗口按協議交納寄賣費,寄賣車售出後通知原車主到業務廳2號收費窗口領取車款,或評估作價後直接被市場收購。
④ 急需日本國概況的復習資料
第一講 關於日本問題的綜述
1. 經濟大國資源小國
○人口:12560萬人(男:6160萬人,女:6400萬人)
○面積:377800平方公里,佔世界總面積四百分之一,第54位
○國民生產總值:45993億美元,占第二位,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6572美元,第二位
○人均年收入:31885美元,第三位
○外匯儲備:8516億美元,第一位
○對外貿易總額:6687億美元,第三位。(其中出口3881億美元,進口2806億美元,順差1075億美元。)
○與日本相似細長型國家:智利,挪威,越南
○與日本相同四面臨海的國家:菲律賓,紐西蘭,古巴,英國
工業產業數字
○粗鋼產量:(99年)9805萬噸,(比98年增加7.7%)
○發電量:(97年)10379億千瓦,第三位
○造船:造船王國,多年來佔世界第一,1998年造船1098萬噸,佔全世界41.6%。
○汽車:(1998年)1104萬輛,第二位。
○電視機:向新型多功能方向發展,普及率100%。
○水產:1978年1090多萬噸,佔世界捕魚總量14.5%,1997年為588萬噸,居世界第三位。
以上材料說明:日本在世界經濟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日本是個經濟大國,經濟實力相當雄厚,日本工業是發達的,但是先天不足,能源資源缺乏,工業原料,礦物原料主要依靠進口,糧食和農副產品自給率不高,是個資源小國。
○日本能源自給率只有18.1%,煤97.2%,原油99.7%靠進口。
○工業原料,如原棉,原毛,橡膠全部靠進口,木材49%靠進口。
○礦業資源,如鐵礦石,鋁上,鎳100%,銅99.9%,鉛95.2%,亞鉛87.8%靠進口。
○糧食和農產品除大米外(120%有餘),其他都靠進口。小麥和大豆90%以上是進口。
2. 二千年和兩個五十年
○兩千年(見教材151-152)
○第一個五十年(1894-1945年,從甲午戰爭—日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
○第二個五十年(1945-1995年,日本投降,新中國成立,中日恢復邦交抗戰勝利50周年)
(1)中日建交後分別在對方:大阪,札幌,福岡,長崎
上海,沈陽,廣州(設立總領事館)
(2)1984年9月成立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
日方首席代表: 石川忠雄
中方首席代表: 王兆國
2001年12月第15次會議在廣島召開
日方首席代表:岡部達味
中方首席代表:楊振亞
(3)友好城市1973年6月——1982年10月 45對
2000年5月 206對
(4)規范中日關系的三項重要文件:
中日聯合聲明,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日聯合宣言
(5)1997年李鵬總理訪日,提出中日關系的五項基本原則:
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加強對話;互惠互利;面向未來
3. 怎樣認識當今日本
○「泡沫經濟」破滅後,經濟陷入衰退,股價地價暴跌,消費低迷,公司倒閉,金融機構陷入困境。(當代49-52)
○日本經濟長期蕭條的原因:金融機構的巨額不良債權,國家出現巨額財政赤字,經濟體制落後。
○當前日本經濟持續回升:消費需求開始恢復,設備投資顯著擴大,出口貿易快速增長,金融運行漸趨穩定。
○脆弱的「日本第一」,瘦而不死的駱駝。
○ 政局動盪不定
十年九相(教材109頁)
1. 竹下登
2. 宇野宗佑
3. 海部俊樹
4. 宮澤喜一
5. 細川護熙
6. 羽田孜 (94.4.28-6.30)(新生黨黨首)
7. 村山富市(94.6.30-96.1.10)(社會黨委員長)
8. 橋本龍太郎 (96.1.11-11.7 96.11.7-98.7.30)(兩次組閣,自民黨總裁)
9. 小淵惠三(1998.7.30-2000.4.1)(自民黨總裁)
10. 森喜朗(2000.4.5-7.4,2000.7.4-2001.4.46)(兩次組閣,自民黨總裁)
三駕馬車社,自,先(1994.6.30——1996.1.10)
自,自,公(1999.10.5——2000.4.1)
自,公,保(2000.4.5——2002.12.25)
11. 小泉純一郎(2001.4.26- )(自民黨總裁)(三次組閣,87-89任)
○ 政界繼續分化組合
1. 新進黨解散(1997.12.27)
2. 新民主黨組成(1998.4.27)
3. 公明黨恢復(1998.11.7)
4. 「自自聯合」(1999.1.14)——「自自公丸」啟航(1999.10.5)
5. 自由黨分裂,新組建保守黨(2000.4.3)
6. 自由黨退出聯合政權(2000.4.1)
7. 從「自自公」三駕馬車到「自公保」三黨聯合執政(2000.4.5)
8. 在日本執政黨中排在第三位的保守黨和最大的在野黨民主黨分裂後立即組成保守新黨,其體是原保守黨的9名國會議員,此外還有來自民主黨的5名國會議員。保守黨黨首野田毅等3人則推出了保守黨,重歸執政黨中排名第一的自民黨(2002.12.25)。
9. 2003.11.9大選中保守新黨黨首落選,剩下議員4人歸並自民黨。
10. 2003.10.5自由黨並入民主黨。
○一種導致政治保守化的「循環」
○日本正穩步走在通往政治大國的道路上
▲ 外交基調右傾保守傾向更趨顯著
○ 新首相小泉的鷹派右傾言論。
○ 歷史問題再掀波瀾(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教科書)
○ 中日關系的基本特徵是:政冷經熱
○ 「海外派兵」欲破禁區。「有事法制」體制日益完善。
○ 日俄,日韓,日朝關系未獲進展。
○ 對聯合國外交:目標是加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 社會意識的若干變化
○ 右傾保守思想抬頭
○ 國民心態兩大特點:焦慮,期待,無可奈何;自負轉相自危
○ 右翼反華勢力上升。
▲ 青少年暴力犯罪現象激增
原因:1.片面追求物質生活,忽視精神生活,對一些歐美不良文化全盤接受。
2.家庭越來越小,家長越來越忙,父親常加班,母親無權威,形成家庭教育的空白。
3.日本的學校內過嚴,校外過寬,教師教書不教人,缺乏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
4.社會上暴力色情文化泛濫,嚴重腐蝕青少年心靈。
5.現行應試教育制度的犧牲品,從失學到失業,心中憤怒和不滿,鋌而走險。
[next]
第二講 日本的地里和簡史
1. 日本的地理(當代3——8)
(1) 地理位置(包括鄰國,主要海峽,島嶼)
○日本位於亞洲大陸東側,有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組成
○東瀕太平洋,北臨鄂霍次克海,西臨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俄國相望。
○北海道距俄國薩哈林島不到45公里,九州島距離朝鮮半島180公里,西南端的先島群島與台灣相隔約100公里,從北到南全長約3000公里。
○日本陸地包括北方四島,約38萬平方公里,比馬蘭西亞面積稍大一些,相當於中國,美國的1/25,巴西的1/23,印尼1/5。
○本州島最大,23.1162萬平方公里,北海道7.8416萬平方公里,九州沖繩為4.4424萬平方公里,四國為1.8799萬平方公里,四大島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95%以上。除以上四島外,還有散部四周的約7000多個島嶼,統稱日本列島。
(2) 面積
○
(3)氣候的三大特點
○氣候溫和,台風和梅雨,雨水充足。
○季風,除本州東北部和北海道外,其他地方四季溫暖,春秋天氣候變化大,又台風和梅雨,溫差大。
○夏天來自太平洋的東南風,冬季來自亞洲大陸的西北風。
○日本全國都處於鄂霍茨克還和小笠原兩種氣團交匯之處。
○日本氣候可分為兩大氣候區域:
日本海式氣候(寒帶,亞寒帶)
太平洋式氣候(海洋性氣候)
(4)地形
○弧形列島,山地和平原,火山和溫泉,
地震頻繁,日本的大河和湖泊
○日本三大海峽——宗谷海峽
(北海道和俄羅斯薩哈林島:庫頁島之間)
津輕海峽(北海道和本州之間)
對馬海峽(北九州與韓國的釜山之間)
○四大島中最大——本州,最小——四國
○日本最大平原——關東平原,由利根川,木曾川沖積而成
○富士山——在中央高地,海拔3776米,為全國最高峰,超過2000米的山嶺有532座,高度3000米以上的山均集中在中部地方
○日本溫泉著名風景區——富士山以東的箱根,九州東北的別府
○火山——全國有大小火山200多座,活火山67座,全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富士五湖——山中湖,河口湖,西湖,精進湖,木棲湖
○六大水系——利根川,石狩川,信濃川,
北上川,木曾川,天鹽川
○最長的河流——信濃川,670公里,
長江的十七分之一,尼羅河的十八分之一
最廣的湖——利根川,長度:298公里
水資源最豐富——木曾川
流域平均寬度最大——淀川,寬度:824
最深的湖——田澤湖,深度:423米
海拔最高的湖泊——中禪寺湖,高度:1269米
最大的湖泊——琵琶湖,面積:86平方公里
2.日本的簡史
(1)古代社會
A.繩文時代(公元前六千年——公元前二世紀)
繩文文化——新石器,木器,骨角器,繩文式陶器,豎穴式住房,貝殼,土偶
○新石器時代,覓食經濟,集體採集狩獵,獲物共食,沒有人剝削人的現象。這個時期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磨製石器。
B.彌生時代(公元前二世紀)
彌生文化——開始使用金屬工具,彌生陶器,銅劍,銅矛,銅鏡,銅鐸,高床,倉庫等
○新石器時代,金石並用時代,農耕經濟,農業群體生活,私有制的出現,貧富差異,階級分化原始社會開始瓦解。
○彌生文化較繩文文化,有兩個重要的變化,一是由石器時代跨入鐵器時代,二是由狩獵,捕魚,採集經濟急速地轉向以稻作農耕為主的經濟。
(2)前封建時代
○瑪雅台國(公元三世紀初)
○大和國(公元三世紀中期——五世紀)
○古墳時代(公元三至七世紀)
古墳文化——各種形狀的古墳,填輪,儒教,漢字,大陸文化傳入,佛教從百濟傳入,佛教美術繁榮。
渡米人文化——朝鮮和中國的移民來到日本,稱之為渡米人,新土木技術(水渠,蓄水池)須惠器,煅冶,養蠶,織布等技術,佛教,佛教的經典,佛像,僧侶,論語,千字文,歷學,古卦,醫學等。
日本第一位有史可考的天皇——推古天皇(公元592年)
日本作為國家首腦正式使用天皇稱號的——天武天皇(公元673年)
根據神話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公元前660年2月11日)
(3)封建社會(公元645年——1868年)
○第一階段(公元645——1192年(天皇權勢貴族掌權時期)
(根據帝都的遷變)
飛鳥時代(公元593——710年)藤原京
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年)平城京
平安時代(公元794——1192年)長岡,平安京
○第二階段(1192——1868年)天皇大權旁落,各地領主糾集武士集團實行統治,即幕府時期
(根據幕府的發展,變化)
鐮倉幕府(1192——1333年)源賴朝氏
(1333——1335年)皇室奪回政權僅三年,
後醍醐天皇
室町幕府(1338——1573年)足利尊氏
安土,桃山時代(1576——1600年)織田信長,豐臣秀吉
德川幕府(1603——1867年)德川家康
[next]
第三講 封建社會,幕府政治與明治維新
1.封建社會
○向封建制的轉變——代表人物聖德太子,蘇我氏,
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等
○大化革新的主要內容
(1)廢除過去貴族佔有土地和部民的制度,將貴族佔有的土地和部民一律收歸國有,使之成為公地和公民(奴婢除外)。
(2)施行「班田收授法」,即國家把土地分授給六歲以上的公民,這些土地不能世襲,死後歸公,當時規定這種分田制度每六年重新調整一次。
(3)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中央設二官即「太政官」,「神氏官」。
(4)實行徵兵制,由公民服兵役,廢除過去大伴氏,物部氏等貴族世襲的軍事特權。
○聖德太子攝政後的四件大事
(1)公元603年制定了「冠位十二階」。
(2)公元604年頒布了「十七條憲法」。
(3)極力提倡佛教,動用巨款建造了豪華寺院,如法興寺,四天王寺,發隆寺等。
(4)自公元600年到614年曾先後四次派使者來中國學習。
○「十七條憲法」——公元604年,聖德太子頒布了「十七條憲法」,旨在加強奴隸主貴族內部的團結,其目的還在於鎮壓奴隸起義和壓制新興力量的反抗。同時還加強了重要集權,這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政治綱領,為大化革新奠定了理論思想基礎。
十七條憲法內容:
(1)和為貴,不要和人吵架(2)誠心誠意信佛(3)凡是服從天皇的命令(17)凡是不要自己一人決定,好好商量後再決定
○實行統一稅制(大化革新)
(1)租——稻穀收成的3%交國府
(2)庸——布約8米(代替一年的勞役)給朝廷。勞役每人每年少則10天多則90天。
(3)調——征調各地土特產,如出雲的紫菜,近江的生絲,越前的大豆,常陸的海帶等給朝廷
○中央設二官八省
神抵官(處理朝廷慶典和神社之事)
太政官(1)左大臣 中務省(制訂天皇的命令)
式部省(官吏的人事和教育,禮賓)
治部省(結婚,送葬,外交)
民部省(戶籍,稅收)
(2)右大臣 兵部省(軍事,警備)
刑部省(法院,刑罰)
大藏省(財政,物資管理)
官內省(朝廷內一般雜物)
○地方:國郡里制(國司——郡司——里長)
○皇室系
聖德太子——(公元593——622年)
孝德天皇——(公元645——649年)
天智天皇——(公元663——671年)
天武天皇——(公元673——686年)
文武天皇——(公元701——707年)
聖武天皇——(公元729——748年)
○飛鳥時代(593——710年)
飛鳥文化(從佛教文化傳入——寺院建築,佛教雕刻,宗教繪畫)(538——645)
白鳳文化(佛教文化昌盛——建佛寺,佛像從國都發展到全國各地)
780年鑄造出了日本的早期貨幣——和同開珍
630——894年曾13次派遣使者來唐朝學習
(645——710)白鳳文化高度發展的藝術作品——金堂壁畫,銅佛頭
○奈良時代(710——1192年)
天平文化(佛教文化發展到頂點
佛教寺廟氣勢雄偉:東大寺,唐招提寺)
繪畫形象逼真:觀音,月光菩薩,樹下美人
文化金字塔——《萬葉集》——771至780年;
《古事記》——712年(歷史書,中國漢字)
《日本書記》——720年(歷史書,中國漢字);
《風土記》713年;
《壞風藻》715年(漢詩集)
古代三大美文:《枕草子》《方丈記》《徒然草》
日本最早的小說:竹取物語(907年,作者:紀友則)
○平安時代(794——1192年)
民族文化的昌盛——九世紀來中斷與中國來往,創造本國假名文字
貴族文化——代表作:
《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作者:紀貫之
《源氏物語》(11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長篇小說)作者:紫式部
《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隨筆)作者:清少納言
2.幕府政治
○鐮倉幕府(1192——1333,藝術全盛——武士道全盛時期)
源賴朝氏
幕府的三個機構——幕府的首領稱「征夷大將軍」,下設執行政務的「政所」,掌管審判事務的「向注所」和統轄武士的「侍所」。
鐮倉幕府——世紀末關東源氏和關西平氏這兩個最大的武士集團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展開斗爭。平氏取得勝利,建立了自己的統治機構,開始了日本歷史上第一個軍事封建統治的時期。
鐮倉幕府——源賴朝在鐮倉設立幕府後,並不廢除京都的朝廷。他們的社會基礎是武士化了的中小地主階級,而統治的主要支柱則是將軍的直屬武士——「御家人」
鐮倉文化(武家文化)——守護東大寺木雕像(金剛力士),裝飾藝術(連頭盔和鎧甲)
中日發生的第三次武裝沖突——忽必烈於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侵略日本。
建武中興——當時對幕府「執權」北條高時的不問國事和生活腐敗不滿,皇室又力圖乘機恢復政權,一部分支持皇室的武士想利用農民運動,乘機推翻幕府的統治,以便取而代之,在這種情況下,後醍醐天皇乘機聯合了對幕府不滿的力量,發動討伐鐮倉幕府的戰爭,甄權復歸皇室,鐮倉幕府宣告滅亡。皇室奪權後,後醍醐天皇一意重建集中統一的皇權,企圖恢復皇室和貴族已經失去的庄園,禁止武士侵佔庄園,然而,不僅不能實現,反而引起了本來擁護天皇的武士們對天皇的不滿,所以僅維持了三年(1333——1335)的天皇政權再次垮台。這段時期,史稱「建武中興」
○室町幕府(1338——1572年)足利尊氏
室町幕府的兩大時期
南北朝對抗(1336——1392年)
戰國時期(1467——1573年)
應仁之亂——1467年守護大名之間發生了一場持續十年的大內戰,史稱「應仁之亂」。混戰長達一百多年,此為日本歷史上的「戰國時期」。
室町文化——茶道,插花,水墨畫,將軍住宅建築等
○安土,桃山時代
(1)織田信長(1568——1582年統治14年)
(2)豐臣秀吉(1582——1598年)1590年初步完成了日本的統一
安土,桃山文化——城堡建築,壁畫,風俗畫,歌舞伎等
日本史上的第五次武裝沖突——豐臣秀吉1592年率軍進攻朝鮮,中國明朝三次出兵援朝。
○德川幕府(1603——1867年)德川家康1603年取得「征夷大將軍」稱號,日本歷史上開始了第三個幕府時期。
幕府一建立,對內採取了一系列強化武士專政的措施,對外實行「鎖國政策」。
德川幕府加強政權的三個法寶:
「參勤交代」——規定大名的妻子要留在江戶作為人質,而住在自己領地的大名本人,必須每隔一年到江戶去拜見一次將軍。
幕府為了控制各級武士的行動,鞏固統治,發布了武士必須遵守的《武家諸法度》並以「武士道」(1239年)精神驅使武士為之效勞。
農村實行「五人租」聯保制,不僅適用農民,而其也適用於手工業者和商人。
德川幕府為了維護封建剝削體制,把人劃分為四個等級:武士,農民,手工業者,商人。武士屬於「四民之首」。
兩次重要的起義
大鹽平八郎起義(1837年)
近江農民起義——也稱「市野茂三郎事件」
○明治憲法的特點:
(1)自由民權運動妥協性的成果
(2)主權在君,天黑大權獨攬,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帝國會議和內閣都要受天皇支配。
(3)帶有專制主義,必然把日本引向對內鎮壓人民,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自由民權運動興起的原因:(1881——1889年)
(1)政府大力扶植和保護大資產階級,傷害了小資產階級。
(2)在政治上,小資產階級不但不能參加政府,而且在政府中也沒有自己的代言人。
○民權運動的發起人和重要領導人——板恆退助,西鄉隆盛,
後藤象二
(3)同時,明治維新後,西方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民主的思想,在日本人民中間迅速傳播。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改革的基本內容:
(1)「版籍奉還」和「廢藩置縣」
(2)廢除封建的身份制度,四民平等(廢除只有武士擁有姓的特權,1870年)
(3)三大改革政策(1868——1873年)
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花
[next]
第四講 明治政府對外侵略,日帝的形成和崩潰
1.「北京條約」——(1874年)中國對外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賠償白銀50萬兩,撤除台灣。
2.「馬關條約」——(1890年)割地(台灣,澎湖列島),賠款(2億兩白銀),贖遼費(0.3億兩白銀)
(1)2.3億兩白銀:相當於清政府年收入的3倍
相當於3.65億日元,當年日本國庫收入8000萬日元的4.5倍
(2)甲午戰爭賠款:使日本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迅速完成
加速日本工業化的進程
實現了金本位制,促進了金融的發展
以上促進日本向帝國主義過渡
3.「辛丑條約」——(1901年)
(1)日參加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扮演主角。
(2)從清政府取得賠款和駐兵權,日軍在天津一地掠奪二百萬兩白銀。
(3)趁中國混亂欲佔領福建。
4.「朴茨茅斯和約」——(1905年):日俄戰爭沙俄敗北,日本獲利(促成這一過渡完成)
(1)俄國將其在東北的侵略權益部分轉讓給日本
(2)從俄國手中獲得中國的遼東半島,俄庫頁島南部,對朝實際控制權。
(3)日軍在東北發行大量軍用票1.9億元,到處設卡搜查,有帶銀洋者用軍用票調換,戰爭結束,東北人民手中的軍用票成為廢紙。
(4)逼清政府在東北增開16處商埠,取得鴨綠江右岸的採伐權,對南滿鐵路所需材料免稅權撫順煤礦開采權等。
5.「凡爾賽和約」——(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趁火打劫,對德宣戰,發了戰爭財。
(1)取得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膠州灣租界地特權(「五四運動」迫使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2)德屬太平洋群島的委任權。
(3)1915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反動的21條,企圖獨佔中國(經中國人民斗爭,英美干涉,陰謀未得逞。)
(4)1914——1919年日本從朝鮮掠奪物資從3500萬日元-2.2億日元。
6.「九國華盛頓國際會議」——(1921年):英美聯手限制,干涉日本隊中國的擴張
(1)被迫歸還德國在山東的租界地,歸還中國。
(2)限制日本海軍軍備,美英日軍備比例(5:5:3)
(日英矛盾尖銳化)
7.日本開始對蘇武裝干涉(1918——1922年)
蘇聯人民反擊獲勝,日侵略軍被趕下海。
8.「五 三慘案」和「皇姑屯事件」——(1928年)日帝大規模侵華的起點和試探。
9.日本軍國主義全面侵華
「九一八」(1931年) 「一二八」(1932年)
「七七事變」(1937年) 「八一三」(1937年)
10.「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成功,日美雙方正式宣戰。
11.日本帝國主義的崩潰
(1)反法西斯力量節節勝利,意德相繼投向,日處境孤立。
1943年初,隨著希特勒匪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慘敗,歐洲占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日本戰敗。
1942年8月——1943年2月在爭奪瓜達爾卡納爾戰役中,日本海軍又遭慘敗。此後就節節敗退。
1943年7月,義大利投降,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日本境地更加孤立。
1945年2月,俄蘇美三國在雅爾塔召開會議,重申蘇聯在結束對德戰爭後三個月內對日作戰。
(2)中美英「波茨坦公告」(1945.7.26)蘇聯出兵東北消滅關東軍(傷亡8萬,投降60萬)
《波茨坦公告》要日本政府迅速而又全面地承認如下條件:日本無條件投降;解除日本武裝,嚴懲戰爭罪犯,肅清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實現日本民主化等,但遭日本拒絕。
1945年8月8日,蘇聯根據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雅爾塔協定,宣布從1945年8月9日起同日本處於交戰狀態,並粉碎了關東軍。
(3)各國人民大反攻,大決戰,日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8.15)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廣播了投降詔書,宣布了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重光葵和梅津美治郎在投降書上簽了字。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4)日本軍國主義給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5)美國為了撈取政治資本,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1945.8.6和8.9)
(6)美國單獨佔領日本。
日本投降後不到一個月,美國就派遣十五萬軍隊進日本,以「同盟國佔領軍」名義,對日本全部國土實行單獨佔領。
○日本近代歷史上第一次民主化高潮是自由民權運動,
第二次是大正デモクラシ
○政黨的產生
(1)1881年10月建立自由黨,
代表:板恆退助(法國的民權思想)
(2)1882年4月建立立憲改進黨,
代表:大偎重信(主張英國的立憲君主制)
(3)1882年建立立憲帝政黨,
代表:福地源一郎(提倡主權在君)
○八國聯軍兵力共72000人,日本唱主角,佔21634人。
○日本最大財團——三井,三菱,住友,富士,
三和,第一勸銀集團。
○維新後的三傑——伊藤博文,山縣有朋,松方正義
○福澤渝吉——近代文明之父,萬元票肖像,思想家
○山縣有朋——大陸政策的推動者,近代軍隊之父
○1914年8月——1918年11月,在歐洲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是帝國主義國家重新分割世界和爭奪勢力范圍的非正義戰爭。
○1939年9月,希特勒德國在歐洲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美兩個帝國主義國家之間長期存在著矛盾和斗爭,斗爭的中心是爭奪亞洲太平洋霸權。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12月8日日本對美英宣戰。
○「米騷動」——1918年7月,由於本來農業就落後,糧食不足,再加上日本政府武裝干涉蘇俄,大量收購軍糧,糧食歉收以及地主資本家趁機投機倒把囤積糧食,迫使掙扎在飢餓線上的廣大人民全忠掀起了大規模的搶米暴動。
米騷動的影響:暴動從富山縣開始,很快波及到了全國。「米騷動沉重地打擊了當時的反動統治階級,迫使當時內閣垮了台,鍛煉了人民群眾自己,進一步激發了人民群眾斗爭意志,也使日本人民開始認識到組織起來的重要性。從那以後,工會,農會相繼組織起來,更重要的是開始了進行社會主義運動與工農運動相結合的新時期,並在斗爭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政黨。
○第一屆的日本法西斯——田中義一
法西斯的祖師爺——北一輝
[next]
第五講 日本的國家機構和政治制度
1.日
⑤ 人類破壞地球的具體事例
地球環境污染和破壞的九大現象
一、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定義
在干潔的大氣中,痕量氣體的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圍的大氣中,出現了原來沒有的微量物質,其數量和持續時間,都有可能對人、動物、植物及物品、材料產生不利影響和危害。當大氣中污染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污染。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尤其是人為因素,如工業廢氣、燃燒、汽車尾氣和核爆炸等。隨著人類經濟活動和生產的迅速發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時,同時也將大量的廢氣、煙塵物質排入大氣,嚴重影響了大氣環境的質量,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業區域。所謂干潔空氣是指在自然狀態下的大氣(由混合氣體、水氣和雜質組成)除去水氣和雜質的空氣,其主要成分是氮氣,佔78.09%;氧氣,佔20.94%;氬,佔0.93%;其它各種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氣體(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氣污染物的分類
大氣污染物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即天然污染物和人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為污染物,它們主要來源於燃料燃燒和大規模的工礦企業。
顆粒物: 指大氣中液體、固體狀物質,又稱塵。
硫氧化物: 是硫的氧化物的總稱,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碳的氧化物: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是氮的氧化物的總稱,包括氧化亞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碳氫化合物: 是以碳元素和氫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烴類氣體。
其它有害物質: 如重金屬類,含氟氣體,含氯氣體等等。
大氣污染的危害
大氣污染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大氣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對局部地區和全球氣候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尤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從長遠的觀點看,這種影響將是很嚴重的。
一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種復雜的成分,在燃燒後產生各種有害物質,即使不含雜質的燃料達到完全燃燒,也要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為燃料燃燒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破壞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發「溫室效應」,致使地球氣溫上升。二是臭氧層被破壞 。
大氣被污染後,由於污染物質的來源、性質和持續時間的不同,被污染地區的氣象條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差別,以及人的年齡、健康狀況的不同,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也不盡相同。大氣中的有害物質主要通過下述三個途徑侵入人體造成危害:
(1)通過人的直接呼吸而進入人體;
(2)附著在食物上或溶於水中,使之隨飲食而侵入人體;
(3)通過接觸或刺激皮膚而進入到人體。其中通過呼吸而侵入人體是主要的途徑,危害也最大。
大氣污染對人的危害大致可分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種。
大氣層保護
許多環境問題是跨國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等大氣污染,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決。人們在70年代早期開始認識到氟氯烴可能對環境有害,並且開始尋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層破壞的證據已經日益清楚,採取共同行動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到了1987年,許多國家的代表匯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爾,簽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協定書》。這個協定書是對付世界環境公害的一個開創性的國際協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烴和其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的消費量,保護地球的「外衣」,也保護人類自己。
經過修正後的蒙特利爾協定書是一個有約束力的國際協定。按照規定,工業國的氟氯烴和其他受限制物質的排放量必須立即減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這類物品。發展中國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繼續有限度的增加這些物質的消費,然後就應當逐步減少,到2010年時必須完全停止使用這些有害物質。除了時間上的優惠以外,這一協定書還包含了兩個對發展中國家有利的條款:一個是建立一項臨時多邊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採取代替氟氯烴的技術;另一個是技術轉讓條款,要求簽字國把最好的技術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條件」轉讓出去。
我國已加入了修正後的蒙特利爾協定書,並且制定了履行國際義務的國家行動方案,包括建立保護臭氧層組織管理機構,制定有關行業的管理規范,積極開展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的研究,為企業的替代技術改造安排配套資金等等。
二、酸雨
有人認為酸雨是一場無聲無息的危機,而且是有史以來沖擊我們最嚴重的環境威脅,是一個看不見的敵人。這並非危言聳聽。
隨著工業化和能源消費增多,酸性排放物也日益增多,它們進入空氣中,經過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
人們對酸性排放物已經有了控制,但仍然還有酸雨現象。大氣塵埃可能是造成酸雨問題的另一原因。
酸性排放物
自由大氣里由於存在0.1~10μm范圍的凝結核而造成了水蒸汽的凝結,然後通過碰並和聚結等過程進一步生長從而形成雲滴和雨滴。在雲內,雲滴相互碰並或與氣溶膠粒子碰並,同時吸收大氣中氣體污染物,在雲滴內部發生化學反應,這個過程叫做污染物的雲內清除或雨除。在雨滴下降過程中,雨滴沖刷著所經過空氣中的氣體和氣溶膠,雨滴內部也會發生化學反應,這個過程叫污染物的雲下清除或沖刷。這些過程也就是降水對大氣中氣態物質的顆粒物質的清除過程,酸化就是在這些過程中形成的。
大氣塵埃
最近的發現表明,酸雨是比原來的想像要復雜得多的一種現象。研究得到的結果表明了大氣中存在著的鹼化合物出乎意料地起著關鍵性作用。鹼通過中和酸性污染物而對酸雨的作用進行抵消。我們發現,人們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大氣中的酸性物質,掩蓋了鹼排放也已經有所下降這一事實。看來有許多因素正在減少大氣中這些鹼的含量,從而加劇了酸雨對生態的影響。具有諷喻意味的是,在這些因素中有幾個正是各國政府為改善空氣質量而採取的措施。
大氣中的大多數鹼都能在稱為大氣塵埃的空中粒子中找到。這些塵埃粒子富含碳酸鈣和碳酸鎂等礦物質,這些礦物質溶於水中就起鹼的作用。大氣塵埃粒子由多種來源共同形成。燃料的燃燒,以及水泥生產、采礦和金屬冶煉等工業活動,都會產生含鹼的粒子。建築工地、農場和在未經鋪砌的道路上車輛行駛也會造成塵埃粒子。
三、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是地球最好的保護傘,它吸收了來自太陽的大部分紫外線。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學研究和大氣觀測發現:每年春季南極大氣中的臭氧層一直在變薄,事實上在極地大氣中存在一個臭氧「洞」。
這種臭氧損耗現象是一種反常現象,這是否表明這一紫外線吸收層正處於全球性災難呢?通過不斷的科學研究,人們發現人類社會活動釋放的物質嚴重的破壞了臭氧層,當然這種現象還受到這一地區獨特的氣象狀態(極渦、寒冷的平流層溫度、極地平流層雲)的影響。
發現過程
英國南極測量局的大氣科學家在南極進行了一項研究計劃, 這一研究計劃分別在地面和空中進行。球載儀器一般是檢測該儀器所行進的大氣的構成及其化學性質。陸基探測儀和星載探測儀則執行遙測任務。這些研究活動採取了國際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個組織和四個國家的大約150名科學家和輔助人員聚會於智利的蓬塔阿雷納斯,進行了一項規模空前的研究,即機載南極臭氧實驗。這項實驗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達到歷史最大。這一發現震驚了科學界。
形成機理
南極「臭氧洞」的成因目前尚無定論,其中最為令人信服的當是污染物質學說。此外還有:美國宇航局漢普頓芝利中心Callis等人提出南極臭氧層的破壞與強烈的太陽活動有關;麻省理工學院的Tung等人認為是南極存在獨特的大氣環境造成冬末春初臭氧耗竭,根據大氣動力學說,指出大量氯氟烴化合物的使用,以及南極初春沒有足夠陽光產生大量氧原子,並因此提出了不需要氧原子的循環機理。
通過分析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的主要觀點:(1)南極"臭氧洞"是在南極春季特殊的溫度和環流狀況下由極地平流層雲參與和非均相化學反應而引發產生的特殊現象。(2)極地旋渦等其它因素對氣體成分輸送的影響不是南極"臭氧洞"形成的決定因素,而只能影響臭氧洞的強度。(3)太陽周期變化通過光化學反應對南極"臭氧洞"強弱的影響可以忽略。
四、水污染
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水污染」的定義: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徵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稱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
1、海水污染
污水、廢渣、廢油和化學物質源源不斷地流入大海。在許多海域,傾倒混有石油的污水是非法的,但這種事仍時有發生,而真正的石油災難是在巨型油輪泄漏或沉沒時發生的。如今我們設法用化學品使水中石油沉澱以達到清除石油的目的。
向海洋傾倒化學和放射性廢物的作法已持續多年。容器總有一天會腐蝕掉,有害物質便將進入海水中。我們對深層水與表層水的循環情況還了解不多,其過程或許比我們以前所想的要快。因此有害物質就會擴散到生物活動的水層中去。
2、地表水污染
五百多年以前,人們就認為飲用流經大城市的河水是危險的,而工業化,人口增長以及新的有毒化學品,使情況愈來愈糟。
排水系統的鋪設和清潔劑的使用有增無減,使我們的水道和湖泊中磷酸鹽含量日益增多。這種過度營養導致藻類迅猛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魚類死亡,生態系統惡化。由於工業上不妥善處理汞化合物和其它重金屬,也造成嚴重的水污染。汞通過食物鏈的進程逐漸集中,最後對吃魚的鳥或人類造成嚴重的神經損壞。
3、地下水污染
與地表水一樣,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脅,主要來自於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滲,農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著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鹽一旦進入地下,便轉變為亞硝酸鹽,它在人體中能夠轉變成致癌物質。地面植被的破壞和濕地的排水減少了地表水的滲透,從而降低了潛水面。由於城市和工業的過度需要,淡水不斷被抽出作為生活和工業用水,然後作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還會導致潛水面的進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頻繁的灌溉可以增強滲透作用,使潛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乾旱地區,被水滲透的土地由於異常的蒸發作用,引起地下水中鹽類的沉澱,遲早會變成不能耕作的鹽鹼地。
水資源保護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盡,其實就目前人類的使用情況來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資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們使用。淡水是一種可以再生的資源,其再生性取決於地球的水循環。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體被污染;為抽取河水,許多國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壩,改變了水流情況,使水的循環、自凈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五、固體廢物
凡人類一切活動過程產生的,且對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價值而被廢棄的固態或半固態物質,通稱為固體廢物。各類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俗稱廢渣;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則稱為垃圾。"固體廢物"實際只是針對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產或生活過程中,所有者對原料、商品或消費品,往往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對於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價值的大多數固體廢物中仍含有其它生產行業中需要的成分,經過一定的技術環節,可以轉變為有關部門行業中的生產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見,固體廢物的概念隨時、空的變遷而具有相對性。
固體廢物的產生途徑
維持人類社會一切活動的物料,處於動態平衡過程,並遵循質量守恆規律,可用社會物料流程來描述這一規律。
1.人類的一切活動,相對於外界環境而言,只不過開發與利用了物料,而最終以廢物的形式等量回歸於環境。這種對物料的"利用與歸還"經常處於交叉的狀態。在生產與產品的消費過程中,均產生各種形態的廢物,這些廢物一部分在生產與消費中得到回收和再利用。而另一部分,恰好與在環境中開發的原料等量的部分,以廢物形式返回與環境中,形成一個封閉循環系統。
2.在現代社會中,人類活動的每一環節均產生各種狀態的廢物,從環境中原料的開發乃至產品的利用,無一例外。因此尋求減少廢物產量的唯一途徑,是降低原料的開發量、減少產品原料消耗。
固體廢物的分類
固體廢物的分類是依據其產生的途徑與性質而定。在經濟發達國家將固體廢物分為工業、礦業、農業固體廢物與城市垃圾四大類。我國制定的《固體廢物管理法》中,將固體廢物分為工業固體廢物(廢渣)與城市垃圾兩類。其中含有毒有害物的成分,單獨分列出一個有毒有害固體廢物小類。
固體廢物的危害
垃圾正成為困擾人類社會的一大問題,全世界每年要產生超過計劃10億噸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由於缺少處理系統而露天堆放,垃圾圍城現象日益嚴重,成堆的垃圾臭氣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質污染地表和地下水,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這種現象若得不到遏制,人類將被自己生產的垃圾埋葬掉。
六、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積內所發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現象。地面沉降現象很早就為史書所記載。作為自然災害,地面沉降的發生有著一定的地質原因。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膨脹,地面沉降現象越來越頻繁,沉降面積也越來越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現象尤為嚴重。現在我們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時,不難發現,人為因素已大大超過了自然因素。現在的地面沉降現象與其說是自然災害,倒不如稱之為人為禍患。
地面沉降的地質原因
從地質因素看,自然界發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種原因:
1、地表鬆散地層或半鬆散地層等在重力作用下,在鬆散層變成緻密的、堅硬或半堅硬岩層時,地面會因地層厚度的變小而發生沉降。
2、因地質構造作用導致地面凹陷而發生沉降。
3、地震導致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人為原因
地面沉降現象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人類過度開採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地下水等直接導致了今天全球范圍內的地面沉降。由於各大中城市都處於巨大的人口壓力之下,地下水的過度抽采更為嚴重,導致大部分城市出現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區還造成了海水入侵。
七、生物多樣性變化
生物群落是多種多樣的,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將其劃分為若干類型。生物多樣性的涵義十分寬泛,即包括生物物種的多樣性,還包括生態適應性、形態、生理生態多樣性等廣泛的內容。
不同地理、氣候環境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社會逐步擴張,改變了廣大地區的生物環境,嚴重影響了生物多樣性,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地球上減少。
據估計,全世界每年有數千種動植物滅絕。
砍伐森林
對世界植物和動物的最大威脅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大部分生物很難離開它已適應了的環境。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方之一是熱帶雨林區,但是現在它正在遭受到越來越快的破壞。實際上,世界上所有的天然森林都受到嚴重威脅。程度最輕的是雨林被單一的經濟林所代替,情況最嚴重的地方已因侵蝕而被破壞成了貧瘠的灌叢地。
據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估計,全球的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按照這個速度,50年後人們將看不到天然森林了。
開墾草原
北美的許多草原已經或多或少地消失了。在非洲,由於要解決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糧食問題,人們正在大量焚毀有豐富動物資源的熱帶草原。在乾旱地區採用傳統農業方法既不可靠又危險。為開墾中亞內陸乾草原所做的努力,已經遭到了許多不幸的挫折。
排干濕地
沼澤濕地不僅是生物的生活環境,而且在水文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可調節河流的流速,改善地下水的補給。但是為了發展工業和建築住房,許多濕地不是被排干就是蓄滿了水。試圖把濕地轉變為耕地,結果常常是土貧產低。
城市化發展
城鎮發展於良好的農業區,而都市化常常意味著為建設住宅、街道和停車場而犧牲耕地。這樣耕地就變成了不能出產生物的廢地。從自然或經濟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土地很難再恢復成農田。
動物滅絕
許多動物種類已瀕臨滅絕,僅是面臨危險的脊椎動物數量也是十分驚人的。威脅的性質是各種各樣的:歐洲的猛禽正遭到採集鳥蛋者的威脅,而老虎則面臨著其出沒的密林被砍伐掉的危險。許多瀕臨動物已難以挽救了,而另外一些若能受到保護尚可倖存。
八、赤潮
赤潮是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圍內一段時間中水體變色現象。通常水體顏色因赤潮生物的數量、種類而呈紅、黃、綠和褐色等。
赤潮雖然自古就有,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水體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趨嚴重。
赤潮的成因
赤潮究竟是一種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現象,還是人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無定論。但根據大量調查研究發現,赤潮發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①海域水體高營養化;
②某些特殊物質參與作為誘發因素,已知的有維生素B1、B12、鐵、錳、脫氧核糖核酸;
③環境條件,如水溫、鹽度等也決定著發生赤潮的生物類型。發生赤潮的生物類型主要為藻類,目前已發現有63種浮游生物,硅藻有24種,甲藻32種、藍藻3種、金藻1種、隱藻2種、原生動物1種。
赤潮的危害
赤潮不僅給海洋環境、海洋漁業和海水養殖業造成嚴重危害,而且對人類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①引起海洋異變,局部中斷海洋食物鏈,使海域一度成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這些毒素被食物鏈中的某些生物攝入,如果人類再食用這些生物,則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
九、水土流失
土地資源是三大地質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之一,是人類生產活動最基本的資源和勞動對象。人類對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同時也造成對土地資源的直接破壞,這主要表現為不合理墾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鹽鹼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 土流失尤為嚴重,乃當今世界面臨的又一個嚴重危機。
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蝕、搬運和沉澱的整個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純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非常緩慢,常與土壤形成過程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坡地還能保持完整。這種侵蝕稱為自然侵蝕,也稱為地質侵蝕。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特別是人類嚴重地破壞了坡地植被後,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地物質的移動,流失過程加速,即發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國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最常見的地質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我國目前水土流失總的情況是:點上有治理,面上有擴大,治理趕不上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為17.4億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於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層土壤喪失。
水庫淤積,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濫成災。
威脅工礦交通設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災害,危及工礦交通設施安全。
惡化生態環境。20世紀30~60年代,人們對於水土流失災害的認識還停留在對土地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後,開始聯繫到人類整個環境所受的影響,包括沉澱物的污染,生態環境的惡化等。
水土流失的原因
易於發生水土流失的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條件是造成發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人口多,糧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壓力大,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對土地實行掠奪性開墾,片面強調糧食產量,忽視因地制宜的農林牧綜合發展,把只適合林,牧業利用的土地也辟為農田。大量開墾陡坡,以至陡坡越開越貧,越貧越墾,生態系統惡性循環;濫砍濫伐森林,甚至亂挖樹根、草坪,樹木銳減,使地表裸露,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設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築公路、建廠、挖煤、採石等,破壞了植被,使邊坡穩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嚴重的地質災害。
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地表徑流在坡地上運動造成的。各項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沖能力,並盡可能抬高侵蝕基準面。在採取防治措施時,應從地表徑流形成地段開始,沿徑流運動路線,因地制宜,步步設防治理,實行預防和治理相結合,以預防為主;治坡與治溝相結合,以治坡為主;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只有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治理和集中治理, 持續治理,才能奏效。
⑥ 遼寧省散心好去處都有哪
旅遊資源2008年成功舉辦國際旅遊節,中國沈陽國際旅遊節正式提升為國家級旅遊節慶活動。全市旅行社182家,星級飯店114家,國家A級旅遊景區33家,國家工農業旅遊示範點11家。全年接待國內外旅遊者5209.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0%。其中,接待國內旅遊者5161.4萬人次,增長3.0%;接待入境旅遊者47.6萬人次,增長4.5%。實現旅遊總收入410.3億元,增長25.4%。其中,國內旅遊收入387.4億元,增長27.0%;旅遊外匯收入3.3億美元,增長13.8%。
故宮
沈陽故宮是除北京故宮外,中國現存的第二大完整的宮殿建築群,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沈陽故宮始建於1625年,建成於1636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宮。全部建築90多所、300餘間,佔地6萬平方米。以崇政殿為核心、大清門--清寧宮為中軸線,可將故宮分為東、中、西三路。
北陵
北陵公園(昭陵),是大清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後的陵墓,是清代皇陵和現代園林完美結合的游覽勝地,面積3.32公頃。北陵建於1643年,內有隆恩殿、寶城、寶頂、月牙城、大明樓、大碑樓、方城、隆恩門、大紅門、石牌坊等建築,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北陵公園以其古老歷史、神秘皇陵和園林景觀,成為鑲嵌在沈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
東陵
東陵(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皇後葉赫納喇氏的陵基,佔地500餘公頃。東陵始建於1629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經順治、康熙、乾隆多次修建,形成了完整的陵基建築群。陵內有庄嚴的正紅門,有生動的石獅、石虎、石馬等,有著名的108蹬台階,有方城、隆恩殿、東西配殿、大明樓、寶頂等建築。東陵的建築嚴謹,雕刻精細,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
新樂遺址
新樂遺址是距今7200多年前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處母系氏族公社聚居村落遺址,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煤精製品、古房址等。其中出土的「木雕鳥」是沈陽地區出土年代最久的珍貴文物,也是世界上唯一保存最久遠的木雕工藝品。
南關天主教堂
沈陽南關天主教堂位於沈陽市瀋河區小南街南樂郊路40號。該大教堂始建於1878年,座北朝南,為歐洲哥特式建築,兩個鍾塔高45米,堂內由24根石柱支撐,結構別致,一次可容納1000餘人參與彌撒。
棋盤山國際風景旅遊開發區
棋盤山國際風景旅遊開發區位於沈陽東北部,景區山巒起伏、溪谷迂迴、水域遼闊、林木蔥郁、泉水叮咚、鳥語花香,是一處集秀美自然景色和歷史人文景觀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以春天的綠、夏天的景、秋天的楓、冬天的雪著稱。除秀美的自然風光,景區還有高句麗山城遺址、南天門、仙人洞、媽媽石、點將台、向陽寺、鳥林等聞名遐邇的人文景觀。棋盤山冰雪大世界更是沈城冬季旅遊中的一個熱點。沈陽國際棋牌競技中心因舉辦多次國際棋類賽事而聞名於世。還有沈陽森林野生動物園、休閑體育廣場、大洋山森林公園等已成為人們娛樂休閑、回歸自然的理想場所。
古隕石
沈陽古隕石分布在沈陽東南部168平方公里范圍內,其中最大的一塊位於東陵區李相鎮滑石台山,長160米,寬54米,高42米,重約200萬噸,是世界上最大的古隕石。它形成於45億年前,19億年前隕落,堪稱天賜瑰寶,舉世無雙。
怪坡
怪坡位於新城子區帽山西麓,面對曠野,背依群山,是一條西高東低的斜坡,坡長百餘米,寬20餘米,在此坡上會產生奇妙現象,即各種車輛到此下坡不開(蹬)不走,而上坡不開(蹬)會自然向坡上滑行,堪稱「華夏一絕」在怪坡,還有響山、嗡頂、沈陽虎園、卧龍禪寺等旅遊景點。
森林野生動物園
沈陽森林野生動物園為國家級森林野生動物園,坐落於沈陽棋盤山國家旅遊風景區內,佔地240萬平方米。動物園園林景觀由日本東京瀨戶內造園株式會社會風景堂設計。園區由野生放養車行觀賞區、籠養步行觀賞區和湖濱游樂場組成。其中,野生放養車行觀賞區佔地區150萬平方米,由虎山、熊坳、狼谷、獅嶺、亞洲動物草原、非洲動物草原、水禽湖等七個區組成,展出來自亞洲、非洲的珍奇動物近百種3000餘只。
沈陽森林游樂場
沈陽森林游樂場位於沈陽世博園內,是一個新建的大型游樂場。佔地55000平方米的游樂場擁有大型游樂項目60餘個,被命名為「沈陽森林樂園」。走進游樂園恰似融匯到「迪斯尼樂園」中,可以盡情享受到刺激與快樂!新建的游樂園是由懸掛式過山車、大擺錘等國內最先進游樂設備組成,是國內唯一規模化的森林游樂園。
沈陽八景
第一景天柱排青
舊址福陵天柱山,位於沈陽市福陵內。福陵,即沈陽東陵,努爾哈赤的陵寢。天柱山俗名「石嘴山」,元明兩代稱為「東牟山」,為了修建努爾哈赤陵寢,遂更名為「天柱山」。天柱,實為古代神話中的擎天之柱,由此可見,清代統治者把福陵所在之山如此命名,意在希望清朝疆土能有一代開國帝王作為擎天柱,永保江山永固,萬世不絕。福陵的天柱山,松林蔥郁,峰巒聳秀,遊人漫步之處,無邊的綠色一收於懷。「天柱排青」成為盛京八景之一。
第二景輝山晴雪
舊址輝山,位於沈陽市東陵區。輝山位於「秀湖」南岸,是風景區群山之首,輝山主峰海拔265米,山內森林挺拔,山頂岩石裸露,堅石嶙峋。「輝山晴雪」曾被譽為盛京八景之一。每當冬季雪過天晴的時候,雪壓青松,恰似白玉嵌翠,一座座雪白的頂峰映襯在蔚藍色的天幕下,景色十分迷人。輝山因山高氣寒,冬日積雪皚皚耀目,數十里外就可以看到,清代詩人繆潤紱將其定名為「輝山晴雪」。另有一種說法,輝山之頂有白色山岩裸露,岩石在陽光照射下如同白雪耀眼奪目,所以,又有人將「晴雪」歸結為山頂岩石。於是,「輝山晴雪」成為冬季和夏季常年可見的美麗景觀。
第三景渾河晚渡
舊址渾河岸邊,位於沈陽市南部。渾河,又名「瀋水」,孕育和見證了「瀋水文明」。渾河曾是水族繁多、水產豐富、水質清澈的河流,也是古代最為繁忙的河流之一。夏日的運貨商船,冬季的載重爬犁,將渾河引向了四面八方。稍遠的年代,漫步渾河之濱,能感受到它那如驚雷似奔馬的磅礴氣勢,也能盡享它那「鳥落空林、輕舟古渡」的幽靜黃昏,「渾河晚渡」成為盛京八景之一被贊美。
第四景塔灣夕照
舊址無垢凈光舍利塔,位於沈陽市皇姑區塔灣。清初,此處為山水環繞之地。高高聳立的一座古塔,每到夕陽西下之時,塔影倒映在水波之中,水波漣漪,倒影粼粼,實在是一處詩情畫意的景色。「塔灣夕照」是盛京八景之一,常常被詩人拿來吟詠。今天,碧水已無,夕照美景亦不能再現。
第五景柳塘避暑
舊址萬柳塘,位於沈陽市東南部,總面積31萬平方米。百年以前,因為此處柳樹種類和數量的眾多而得名。萬柳塘在清代因為有「柳塘避暑」的美名,而被列入盛京八景之一。清代詩人張祥河曾以「夾道濃蔭直到城」的詩句來贊美清幽爽人的萬柳塘風光。
第六景花泊觀蓮
舊址柳條湖,位於沈陽市北部,現約在「九一八」紀念館附近。清朝時期,此地有一大型天然水池,水池裡生長蓮花,每到應季,蓮花盛開,芳香飄溢,信步四周,花香仙境。盛京八景平添一處景緻「花泊觀蓮」。後來,城市進步,擴展空間,古老美景被近代文明所湮沒,蹤跡無尋。
第七景皇寺鳴鍾
舊址實勝寺,位於沈陽市和平區皇寺街。實勝寺,沈陽人習慣稱其為「皇寺」。上個世紀初,走進實勝寺的山門,右邊的鍾樓內懸掛著一口千斤重的鑄鐵鍾,寺內喇嘛每日按時敲鍾報時,鍾聲渾厚悠揚,全城可聞。伴著鍾聲,人們晨起迎朝霞,傍晚送夕陽,自有一種怡然自得的感覺,這便是過去有名的盛京八景之一「皇寺鳴鍾」。
第八景萬泉垂釣
舊址萬泉河畔,位於沈陽市大東區小河沿,即我們熟知的萬泉公園。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一位姓沈的紳士在這里疏河鋪道、種花植樹,並修建水亭、茶榭、酒肆、集市等,使這里初具公園規模。翌年,此處轉讓給天水氏,又增建了津橋、鷗波館、遊船等。不久,公園依次轉歸趙氏、「東三省官銀號」管理,並不斷擴建公園道路、點綴山石、種植花草,成為許多遊人觀光之地。每逢盛夏,這里楊柳搖風,蓮波盪漾,「萬泉垂釣」成為盛京八景之一。後來,在此建了方亭、溫室等,並飼養了駝、狼、熊、獾、狐等少量動物,也就是沈陽市的老動物園
最佳旅遊時間
每年4-10月是沈陽旅遊的黃金季節。
四季勝景:
春天:名勝花會;
推薦景點:世博園
夏天:游園賞葉;
推薦景點:世博園
秋天:西湖盪舟;
推薦景點:新民小西湖
冬天:滑雪冰燈;
推薦景點:棋盤山滑雪場
⑦ 幫幫我!急急急!!!!!!!!!
最好是抗日戰爭,容易寫,抗擊外來侵略,可以寫得充滿正義感,
解放戰爭是中國人自己窩里斗,不好寫。
最近《探索發現》節目在演日軍虐殺中國人的記錄片,裡面有很多戰爭倖存者的回憶,可以看一下。
關於抗日戰爭的資料: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7/02/content_948532.htm
淞滬會戰:盧溝橋事變爆發37天後,日本侵略軍又向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中國軍隊英勇抗擊,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淞滬會戰。1937年8月9日,駐滬日海軍陸戰隊官兵兩人,驅車闖入虹橋機場進行武裝挑釁,當即被中國守軍擊斃。8月13日,日軍以此為借口,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駐上海的中國軍隊第九集團軍,在張治中率領下奮起抵抗。國民黨政府陸續調集6個集團軍70餘萬人抗擊,初戰獲勝。從8月23日起,日軍多次在長江口登陸,攻擊守軍左翼,遭頑強抗擊。隨後,日軍逐次增兵,加強上海派遣軍的力量。中國軍隊也陸續增援,不斷調整部署。9月11日以後,蔣介石自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9月下旬至10月初,日軍增援部隊陸續在上海登陸。9月30日拂曉,日軍向中國軍隊發起猛攻,中國守備部隊陷於苦戰,傷亡慘重。10月26日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第2營400餘人(報界宣傳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連夜西撤。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誓死不退,堅持戰斗4晝夜,擊退了敵人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的數十次進攻。11月5日,日軍一部從杭州灣登陸,迂迴守軍側後,合圍上海。守軍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市區陷落。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上海,嚴重威脅到蔣介石的統治,國民黨政府被迫實行抗戰,從此,全國進入了抗日戰爭。>>>
平型關戰役:1937年9月中旬,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佔領大同後,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為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奉命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待機。9月23日,第115師派出獨立團和騎兵營插到靈丘—淶源—廣靈之間地區活動,以鉗制和打擊增援平型關之日軍。24日夜,又以3個團的兵力冒雨設伏於平型關東北公路兩側山地,等待來犯之敵。25日7時許,日軍第5師團(板垣師團)第21旅後續部隊全部進入設伏地域,八路軍預伏部隊居高臨下,迅速向敵發起猛烈攻擊,頓時打亂了日軍的指揮系統,敵軍的車輛自相碰撞,人仰馬翻,亂成一團。這時,我軍戰士勇猛地沖向公路,對敵實行分割圍殲,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戰。經過一天的激戰,八路軍取得了平型關戰役的勝利。八路軍在平型關戰役中共擊斃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火炮1門,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忻口戰役: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在晉北抗擊日本侵略軍的一次大規模的戰役。戰役從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歷時二十一天。參加作戰的部隊有閻錫山的晉綏軍、國民黨的中央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又稱第十八集團軍)。這次戰役是由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朱德、衛立煌、黃紹竑副之)指揮實施的太原會戰的中心戰役。該戰役創殲敵逾萬的紀錄,是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在軍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範例。>>>
台兒庄戰役總指揮李宗仁將軍
台兒庄戰役: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和日本侵略軍在山東南部台兒庄(今屬棗庄市)地區進行的一次會戰。日本侵略軍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繼佔領南京、濟南後,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台兒庄是徐州的門戶,它位於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臨城至趙墩的鐵路支線上,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的咽喉,是日軍夾擊徐州的首爭之地。1938年3月23日,瀨谷支隊主力沿台棗支線向台兒庄陣地突進。此時,第五戰區為確保台兒庄陣地,以拱衛徐州,進行了部署調整。24日,瀨谷支隊向台兒庄發起進攻,與中國守軍第2集團軍第31師展開激戰。日軍一部突入東北角,被守軍擊退。27日,瀨谷支隊主力一部突入北門,第31師與敵展開拉鋸戰,守軍傷亡甚重。28日,突入台兒庄的日軍被第31師圍攻,敵方損失甚重。29日,日軍第十師團長命瀨谷支隊迅速擊敗台兒庄附近守軍,同日,在徐州督戰的蔣介石也下達了死守台兒庄的命令,命令說「如果失守,不特全體官兵應加重懲,即李長官、白副參謀總長、林次長亦有處分」。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遂令第2集團軍死守台兒庄陣地,並再次嚴令龐炳勛部南下,協助第2集團軍解決台兒庄之敵。至31日,中國軍隊將進入台兒庄之敵完全包圍。4月3日,中國軍隊向日本侵略軍發起攻擊。日軍拚力爭奪,佔領了市街大部。中國軍隊一次又一次反擊,展開街壘戰,奪回被日軍佔領的市街。雙方陷於苦戰。6日晚,中國軍隊全線攻擊,圍殲被圍之瀨谷支隊。戰至7日凌晨,除一部日軍突圍至峰縣附近固守待援外,被圍之敵大部被殲。台兒庄戰役在歷時半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6萬人,傷亡失蹤7500人。在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下,共殲日軍1萬餘人。此次戰役是繼平型關大捷之後全國抗戰的又一重大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鬥志。>>>
百團大戰:1940年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自1939年冬以來,日軍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盪,並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略區的聯系,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八路軍總部決定發動交通破擊戰,重點破襲正太鐵路和同蒲路北段,給日本華北方面軍以有力打擊。這次戰役經歷了兩個主動進攻階段和一個反「掃盪」階段。第一階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軍在正太、同蒲、平漢、津浦等主要交通線發動總攻擊,重點破壞了正太鐵路。經過20天的戰斗,預定計劃全部完成。正太鐵路線的路軌、橋梁、隧道、水塔、車站等均被破壞;平漢、同蒲(北段)、石德、北寧鐵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斷;華北各交通線陷於癱瘓。第二階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務是繼續擴大戰果,摧毀交通線兩側和深入各抗日根據地的敵偽據點。在這段時間里,我晉察冀軍區主要進行了淶靈戰役,第129師主要進行了榆遼戰役,第120師主要破襲了同蒲路。在這些戰斗中,八路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但是,我軍計劃要拔除的敵據點未能全部拔除。第三階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務是反擊日偽軍的報復掃盪。在這段時間里,八路軍先後粉碎了日偽軍對太行、太岳、平西、北嶽、晉西北等抗日根據地的大規模掃盪。百團大戰歷時5個多月。從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共計斃、傷、俘和投誠日偽軍達46480人。其中包括: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7人;日軍自動攜械投誠者47人,偽軍反正者1845人。同時,繳獲各種槍5942支(挺),各種炮53門;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橋梁213座,火車站37個,隧道11個;破壞煤礦5個,倉庫11所。此外,還繳獲和破壞了其他大量軍用物資。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1937年7月7日,山河變色的一夜。
蓄謀已久的日軍向北平西南盧溝橋畔的宛平城發起了進攻,中國29軍官兵奮起抵抗。以此為起點,日本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不屈的中華民族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民抗戰。
然而,這僅僅是近代日本漫長的侵華野心的總爆發。
日本——中國這個一衣帶水的近鄰,早已對中國這塊富饒的土地覬覦多時、染指已久。「進入大陸」的迷夢,不斷膨脹的野心,使得這個受中國傳統文化恩惠最重的國家成為近代以來禍患中國最深的仇敵。
「兩千年來,中國施之於日本者甚厚,有造於日本者至大,百年來日本報之於中國者極酷,為禍中國者獨深。近代中國所遭受的創痛,雖然不能說全部來自於日本,但實際上以日本所給予的最多最巨。」
歷史學家郭廷以的這段評論可謂一針見血。
那麼,在全面侵華戰爭前,日本對中國進行了怎樣的侵略?中國日本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湯重南一一作了列舉。
1874年
5月,日本以台灣高山族殺害54名琉球漁民為由,悍然出兵3600餘人侵我台灣,殘酷殺戮高山族同胞。
10月,迫使清政府簽訂《中日台事專條》及「會議憑單」,默認琉球人是日本人,並賠償日本50萬兩白銀。1875年,日本以「憑單」中「日本國從前被害難民之家,中國先准給撫恤十萬兩」一句而強迫琉球國王停止向中國朝貢。1879年,日本吞並曾是中國屬國的琉球國,改其為沖繩縣。
1894年
是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於6月3日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軍首批部隊於6月8日抵朝,駐守牙山。6月,日本以清軍入朝為借口,調遣大批日軍赴朝,迅速搶占從仁川至漢城一帶各戰略要地。
7月25日,日軍不宣而戰,向牙山中國駐軍突擊,同時,日本軍艦襲擊在豐島海面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軍艦,重創「濟遠」號和「廣乙」號;擊沉「高升」號運輸艦,造成700多中國官兵死亡,挑起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8月1日,中日同時正式宣戰。9月17日,日艦隊在黃海海面襲擊中國北洋艦隊,擊沉3艘軍艦。「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及全船250人、「經遠」號管帶林永升及全船270人壯烈犧牲。
10月,日軍分兩路侵犯我遼寧省。
11月,日軍佔領大連、旅順。日軍進入旅順後,見人就殺,在4天3夜的大屠殺中,全市近2萬中國人全遭殺戮,只有埋屍的36人倖免於難。
1895年
1月,日軍從水陸兩路夾攻駐威海衛中國海軍,2月,北洋艦隊全軍覆沒。3月,日軍佔領整個遼東半島,日軍所至,燒殺淫掠,無所不為,僅在田莊台一地,就殺死我軍民2000多人。
4月17日,日本迫使戰敗的中國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了割地賠款的《中日馬關條約》。條約要求中國割讓台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5月5日,日本因俄、德、法等國的干涉,被迫「放棄」遼東半島。
5月27日,日軍進犯台灣。
11月,日佔領台灣全島。
同月,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中日遼南條約》,中國向日本加付3000萬兩白銀,才「贖回」遼東半島。
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成了「暴發戶」。日本外務大臣井上馨興奮地說:「一想到現在有35000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或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
1898年
4月,日本強行將福建劃為其勢力范圍。
1900年
5月,日、俄、英、美、德、法、意、奧八國聯軍進犯北京。
6月15日,日本內閣決定向中國派遣25000名官兵,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
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在京燒殺淫掠。
8月24日,日艦「和泉號」上的陸戰隊在廈門登陸。28日,又從台灣派兩個步兵連入侵廈門。
1901年
9月7日,清朝政府與日本等11國在北京簽訂《辛丑和約》,同意外國軍隊駐扎在北京到天津、山海關沿線的12個地區,賠款白銀4.5億兩,日本從中分得3479.31萬兩。
1904年
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戰,偷襲俄國在中國旅順口的艦隊。10日,兩國相互宣戰,日俄戰爭爆發。12日,清朝政府宣布(對日俄戰爭)中國「局外中立」。
1905年
1月,日軍攻陷旅順。3月,日軍佔領奉天(沈陽),與俄為爭奪中國領土和權益在我東北進行大規模廝殺。
9月5日,俄國戰敗與日簽訂《朴茨茅斯和約》。
12月22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北京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條約規定,清朝政府同意根據日俄《朴茨茅斯和約》將俄國在遼東半島的租借地轉讓給日本,並在中國東三省增加開放城市和港口,安東和奉天之間軍用鐵路由日本經營,禁止修建與「滿鐵」平行的線路。
1906年
6月,日本成立了對我國東北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侵略的大本營「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和關東都督府。
1907年
7月,日本與法、俄簽訂秘密協定,把南滿和福建定為日本勢力范圍。
1914年
8月,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把山東黃河以南地區劃為日本對德「交戰區」。
10月,日軍佔領濟南和膠濟鐵路全線。
11月,日、英聯軍攻佔青島。英軍(約千人左右)很快撤走,日軍卻拒不撤軍,妄圖長期侵佔山東。
1915年
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會見袁世凱,針對中國政府要求日軍撤出山東的照會,提出了秘密條款,共有5號,分為21條,即「二十一條」。
5月,日本以最後通牒方式,迫使袁世凱接受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1925年
5月15日,日本人開槍打死上海日商內外棉紗廠工人代表顧正紅、打傷工人十餘名。
後又夥同英國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當場打死工人和學生71人,打傷數十人。
1926年
3月,日艦炮擊大沽炮台,中國駐軍死傷10餘人,後日本調軍艦於大沽對中國進行威脅。3月18日,北京群眾舉行集會向段祺瑞政府請願,遭到鎮壓,47人被打死,200餘人被打傷,釀成「三·一八慘案」。
1928年
5月3日,日軍製造「濟南慘案」,打死中國軍民1000多人,5月11日,攻佔濟南,並大肆燒殺,中國軍民共死亡6123人、傷1700多人。
6月,日本在沈陽皇姑屯車站炸死張作霖,陰謀乘亂奪取東北。
1931年
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郊外柳條湖的「南滿」鐵路,誣指中國軍隊所為,悍然對附近的北大營和沈陽城發動進攻,製造了「九·一八」事變。日軍連續攻陷沈陽、鞍山、鐵嶺、撫順、長春等重要城市,隨後數月,繼續進犯東三省其他地區,1932年2月5日佔領哈爾濱,東北全境淪陷,3000多萬同胞淪為日軍鐵蹄下的奴隸。
1932年
1月28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駐防上海的中國十九路軍奮起反擊,與日軍激戰33天,中國軍民死傷達1.6萬餘人,財產損失達20億元以上。5月5日,中日雙方在上海簽訂了《上海停戰協定》,日軍得以進駐上海。
3月9日,日本製造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在長春宣告成立。清遜帝溥儀就任「執政」,並「委託」日本關東軍維持「國防」和治安、管理鐵路,並聘請日本顧問。
1933年
1月至5月,日軍攻佔熱河省後,大舉進攻長城各口,先後佔領察哈爾省及河北省北部大部分土地,進逼北平、天津。5月31日,迫使國民黨政府簽署了限令中國軍隊撤退的《塘沽停戰協定》。確認長城一線為日軍佔領線,等於認可了日本對東北四省的非法侵佔;劃綏東、察北、冀東為日軍自由出入區,便利了日本進一步控制整個華北。
1935年
10月至12月,日本製造「華北事變」。10月22日,日本在河北香河指使漢奸暴動,占據縣城。11月7日,策動宋哲元等進行「華北五省自治運動」。11月25日,策動殷汝耕等漢奸在通州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冀東22個縣宣告脫離中國政府管轄,淪為日本殖民地。北平學生爆發「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
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舉行挑釁性軍事演習,隨後借口演習中失蹤一名士兵,炮轟宛平城,守橋的中國29軍官兵奮起反擊,震驚世界的「七七」事變爆發。這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全國性抗戰的起點。
東西很全,有: 抗戰大記事,著名戰役,主要根據地,抗日小英雄的傳奇故事,《抗日三字經》, 十大經典抗戰歌曲,抗日戰爭三階段,日本侵華實錄(1874年至1937年),不忘國恥、留住歷史,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等內容,會對你寫作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