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農業成果

農業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14 09:06:30

A. 我國農業取得的成就

1、在品種培育方面,挖掘出一批優異種質資源及基因,基本完成了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基因圖譜繪制和測序工作,以及豬、牛、羊等動物的基因組測序,建立了中國荷斯坦牛分子育種技術體系。

2、在技術研發方面,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綜合治理、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3、動植物疫情防控和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重大動植物疫病監測預警技術體系趨於完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研發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4、在科技進步作用下,40年來我國糧食畝產從1978年的135公斤提高到2017年的367公斤,糧食總產量由1978年的3億噸連續邁上4億噸、5億噸、6億噸台階,肉類總產量連續20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1)農業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但數千年來一直以種植業為主。由於人口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糧食生產尤佔主要地位。

在傳統觀念中,種植五穀,幾乎就是農業生產的同義語。50年代以後,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增長,但它們在農業總產值構成中的比重,總的變化不大。

1979年以後由於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並確定了「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農村經濟從較為單一的經營向多種經營的商品經濟轉化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增長,情況才開始出現引人注目的變化。

農業生產結構的形成與變更受多種因素制約,主要有:自然條件;歷史形成的生產習慣和居民生活習慣;生產力的狀況;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

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特別是農業發展的長遠方針與農業政策,都往往要求適當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但是,這些要求都只是影響著農業生產結構的變更。

農業生產結構的重大改變,主要取決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它使人類有可能改造自然條件來改善動物和植物的生長條件,或者改造動物和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去適應自然條件。

B. 農業新成果有哪些

我國農業科研取得新進展,涌現出一大批新成果並加快示範應用。以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雜交大豆和轉基因三系雜交抗蟲棉為代表的現代育種技術已走在世界前列.

C. 農業方面的學術特長和成果都有什麼

該同志專業知識扎實工作態度認真工作能力強術水平高專業造詣深同意申請

D. 新中國在農業上的成就

1、在品種培育方面,挖掘出一批優異種質資源及基因,基本完成了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基因圖譜繪制和測序工作,以及豬、牛、羊等動物的基因組測序,建立了中國荷斯坦牛分子育種技術體系。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和80年代以來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農業生產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以1985年與1952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從46.5億元增至368.3億元;糧食從1582萬噸增至4006萬噸,大牲畜(年底頭數)從2439萬頭增至4749萬頭。

3、改革開放初期,農民生產經營活動單一、收入來源單一,農民收入以農業收入為主體、以糧食收入為主體,實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農村就業結構的變化和體制改革深化,農民收入來源市場化、多元化和非農化的趨勢明顯,農民收入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

4、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方針,以鄉鎮企業為主體、小城鎮建設為依託的農村非農產業快速發展。各地更加註重農產品加工轉化和突出綠色品牌,建設了一批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業成為鄉鎮企業發展新亮點。

5、改革開放後,農民獲得了自主進行擇業和進城務工的權利,非農產業就業人數和比重迅速增長,進城務工農民穩步增加,農村勞動力供求關系和就業呈現新格局。

6、在技術研發方面,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綜合治理、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動植物疫情防控和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重大動植物疫病監測預警技術體系趨於完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研發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E. 現代農業國內外研究成果有那些

(一)現代農業的相關研究成果
國內有關現代農業的研究成果比較多。其中,張培剛(2001)從工業化對農業影響的角度, 探討了關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問題。他認為: 改造傳統農業的實質是一個資本化的過程;引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長期誘因,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所引起的對農產品需求的增加,以及由此而導致的價格上升。此外,中國理論界對現代農業的內涵進行了研究,綜合各家觀點,現代農業的內涵可概括如下:現代農業以現代科學技術和先進技術裝備為支撐,以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確保農產品供給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是在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實行集約化生產,產加銷為一體,運用現代管理方式管理的一個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
(二)現代服務業的主要研究成果
國內關於現代服務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幾年,主要研究成果體現在現代服務業的特徵、作用及內涵等方面,並在很多方面有了共識。首先,朱曉青、周勇等認為現代服務業具有高技術性、知識性、新興性、網路化、階段性等特徵;韓雲(2005)認為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推進產業集聚的重要舉措;而盛世豪、張樹林等指出現代服務業具有聚集優勢和聚集效應,是推動當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此外,劉重(2005)提出現代服務業是一個相對動態的概念,是第三產業的延伸和發展;裴 (2006)認為現代服務業與新型工業化之間存在耦合現象,並且隨著專業化分工的加深,企業外包成為一種趨勢。

F. 農業科技成就的資料

中國是一個農業歷史悠久的國家,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業發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養話了佔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一、中國農業發展與成就
從5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國民經濟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發展計劃。可以說,每一個發展計劃的實施都使中國國民經濟的實力,也包括農業和農村經濟,得以重大發展。2001年是中國實施第10個五年發展計劃(即"十五"計劃)的第一年。
1、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
1999年,中國糧食產量 5.08億噸,比 1978年增加兩億多噸,生產能力已穩定在5億噸以上;成為世界最大產糧國。1978年以來;畜產品和水產品產量每年都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1999年,肉類產量5953萬噸,蛋類產量2080萬噸,奶類產量790萬噸,分別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產品產量4100萬噸,是1978年的8倍多。目前,中國人均糧食、棉花、油料蔬菜、肉類、禽蛋、水產品產量,已達到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2、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1978年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現代化道路。1978-1999年;非農產業占農村經濟的比重由30.5%上升到75%。1999年,鄉鎮企業有2000多萬家,從業人員I.3億人,增加值25000億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實現利潤5580億元,上交稅金1750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63倍和80多倍。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財政收入的1/4、創匯的I/3、工業增加值的1/2、農村社會增加值的2/3、農民收入的1/3來自鄉鎮企業。
3、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1978-199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10元,扣除物價因素增長374%;貧困人口由2.5億下降到3400萬:貧困發生率26%下降到不足3%;農村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0.55。與此同時,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也取得明顯進步。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村勞動力文盲半文盲率由50年代的80%下降到1999年的12%左右。截止到1999年,已有2/3的村初步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80%多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和村務、財務公開制度,村委會選舉已形成比較系統的規范,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國農村從總體上進入了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階段。
4、農業國際合作與交往發展迅速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農業利用外資共達100多億美元,還引進了大量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種苗以及大批農業科技成果。1999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217億美元,是1980年的6.5倍。中國農業科技的國際交往也發展迅速,中國已與80多個國家有了農業交往,與40多個國家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同時中國還同13個國際農業研究中心有密切的關系;並積極開展了雙邊合作。
5、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發生了五個方面的深刻變化。一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體制,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二是突破了以糧為綱的單一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和鄉鎮企業,全面活躍農村經濟。三是突破了統購統銷制度,市場調節農產品供求、配置資源的作用顯著增強。四是突破了單一集體經濟的所有制結構,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五是突破了農業生產上的指令性計劃,實行指導性計劃。改變了政府調控農業的方式,初步形成了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綜合運用的農村經濟宏觀調控體系。
二、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分析
1、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特點
一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日益增強;二是農業和農村經濟與國民經濟的互相推動、共同發展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三是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由過去主要是資源約束變為資源、需求和環境約束;四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專業化程度提高、一體化經營步伐加快,混合經濟趨勢顯現;五是科技進步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六是金融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增強;七是農業發展已由單純追求產量,向產量和質量、效益並重,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創匯率的產業和產品的新階段轉變;八是農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農產品產量的增加和價格的提高,向根據市場調整結構和發展多種經營轉變。
2、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農業將面臨如下機遇:(1)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中國農業發展創造了日益寬松的環境,農業即將進入與工業平等發展的新階段。(2)農產品市場需求日益旺盛,給農業發展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3)加入WTO後,將有利於中國農業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引進國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有利於利用國內外的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於加速改造國內的傳統農業,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的經濟效益。(4)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將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同時,也應看到,世紀之交中國農業面臨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主要表現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日趨復雜,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D後,中國農業將面臨國外優質、廉價農產品的沖擊,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將會受到一定影響;耕地和水資源日趨緊缺,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農業生態環境壓力加大;農業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地區差距越來越大;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邊際效益下降,農民增收壓力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繼續增加,就業壓力加大,對採用新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產生不利影響。
三、中國農業科技的成就與展望
1、中國農業科技的主要成就
自1949年建國以來,中國農業科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一系列成果。其中,農業生物種質資源研究與遺傳育種理論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增強了通過推廣良種實現農業增產的潛力;光、熱、水、士等資源利用的理論和技術研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生物病蟲害基礎研究和防治技術的應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農業生產損失;農業綜合、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和農業科技信息的研究,為中國的農業科研和農業生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信息服務。
"九五"期間,中國農業科技實現了超常規發展,並取得了累累碩果。其中,十項重大科技進展最為突出,它們是強化生物技術和常規技合,培育出大量優質、高產、多抗農作物新品種,篩選出一批種質資源,整體育種水平得到提升;中國超級稻研究獲得重大突破,在試驗田畝產近800公斤;(3)單,雙價轉基因抗蟲棉研究及應用處於國際先進水平;(4)五大作物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體系研究,構築了中國面向21世紀的"五大作物"生產技術平台,為中國未來糧食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儲備;(5)日光溫室節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促進了冬季設施蔬菜、果樹和花卉生產,完善了周年設施園藝生產技術體系;(6)棉鈴蟲、褐飛虱遷飛規律研究為提高主要稻棉害蟲的預測預報和蟲害控制技術水平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基礎;(7)主要畜禽規模化養殖及主要畜禽疫病的診斷與監測方法取得豐碩成果;(8)新型飼料及添加劑的研究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社會生態效益顯著;(9)農業信息技術研究開發及應用步入快速發展時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撐;(10)農業持續發展與水肥資源高效利用研究確定了農業用水的戰略目標和節水的技術重點,肥料高效施用調節技術大面積應用。
2、中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
中國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為此;必須要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方向、領域及技術政策進行戰略調整:
--為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國家食物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技術支撐;
--為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加速小城鎮建設、縮小城鄉差別提供技術支撐;
--為綜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為大幅度地提高億萬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供技術支撐;
--為推進農業集約經營的增長方式提供技術支撐。
3、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調整重點
對農業科技重點領域進行重大調整,要按照先進性、關鍵性、基礎性、實用性原則,篩選農業科技發展重點領域。要堅持引進與自主開發並重的原則,優先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急需的技術或技術體系、處於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或技術體系以及農業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重點組織實施"十大科技行動":
--實施作物良種科技行動,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
--實施優質高效畜牧水產科技行動,加速養殖業規模化、產業化、標准化進程;
--實施農產品加工科技行動,培育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增加農民收入;
--實施節水農業科技行動,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實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科技行動,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實施防沙治沙科技行動,遏止重點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實施農業高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科技行動,推進傳統農業技術的改造,提高農業科技整體水平;
--實施農業區域發展科技行動,開發區域優勢產業和發展特色農業;
--實施農業科技能力建設行動,增強我國農業科技的實力和後勁;
--實施人才培養科技行動,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
四、以農產品產後保鮮、貯藏和加工為突破口,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建設
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已成為現階段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要以科技為依託,因地制宜地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產品和品種結構,穩定糧食生產,提高品質和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畜牧業、林業和水產業,積極發展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深加工。要轉變觀念,推動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向現代食品製造業轉變。要通過現代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對農產品進行一系列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價值。要實現農產品加工業向工業製造業形態的轉變,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要加強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不斷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對於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農產品的保鮮、儲運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最終必須通過科技進步加以解決。應通過內引外聯的形式,研究和開發出各種成熟適用的保鮮新技術,並因地制宜地通過農業產業化擴散科技成果,推動整個行業技術進步。要根據世界農產品保鮮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我國農產品保鮮市場需求,站在行業的高度,確定保鮮產業的重點開發方向,提高其科技含量。解決農產品產後加工諸多環節的問題,要進一步發揮國家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技術創新、成果推廣與轉化等方面的優勢與作用,大力加強農產品檢驗和測定標准化、科學化等基礎性工作,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尤其是科技隊伍的建設,以便能夠及時引進、採用、組裝和配套各種高新技術、適用技術和設備,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同時,還應強調市場對研究與開發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成果轉化機制,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兼顧的良性循環,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加快我國現代農業建設。

G. 世界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有哪些

創造性的技術發展,使LED產生陽光光譜
新農業光照專家--中山光狐科技照明(0760-23670058)根據植物自身的光合作用及生長狀態對特定波長光的需求,研發推出可調光LED植物生長燈,光狐科技LED植物燈可由客戶任意調節的燈光顏色比例,以更好的滿足植物各生長階段對燈光的要求,也可以根據客戶要求定製任意配比及波長的燈具。光狐科技無級調光LED植物生長燈,植物夜裡也有陽光,節能大半效益加倍。1W=7W

1、光譜范圍 對 植物生理的影響
280 ~ 315nm: 對形態與生理過程的影響極小
315 ~ 400nm :葉綠素吸收少,影響光周期效應,阻止莖伸長
400 ~ 520nm(藍):葉綠素與類胡蘿卜素吸收比例最大,對光合作用影響最大
520 ~ 610nm(綠):色素的吸收率不高
610 ~ 720nm(紅):葉綠素吸收率低,對光合作用與光周期效應有顯著影響
720 ~ 1000nm :吸收率低,刺激細胞延長,影響開花與種子發芽
>1000nm : 轉換成為熱量
2、從上面的數據來看,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光線,波長在400 ~ 720nm左右。440 ~ 480nm(藍色)的光線以及640 ~ 680nm(紅色)對於光合作用貢獻最大。520 ~ 610nm(綠色)的光線,被植物色素吸收的比率很低。
3、按照以上原理,植物燈基本都是做成紅藍組合、全藍、全紅三種形式,覆蓋光合作用所需的波長范圍。在視覺效果上,紅藍組合的植物燈呈現粉紅色。特別指出白光對光合作用同綠光類似,也無作用
4、植物燈的紅藍燈色譜比例一般在5:1 ~ 10:1之間為宜,通常可選7 ~ 8:1的比例。當然有條件的可根據植物生長周期調整紅色和藍色光的比例最好。
5、用植物燈給植物補光時,一般距離葉片的高度為0.5 ~ 1米

H. 農業科技成就有哪些

袁隆平雜交水稻

I. 省部級農業成果推廣獎主要獲得者是指第幾名

摘要 (一) 一二三等獎項目主要完成人最多25人;

閱讀全文

與農業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