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諾貝爾生物獎成果敏寶

諾貝爾生物獎成果敏寶

發布時間:2022-01-14 09:05:43

A. 2021年諾貝爾獎評選結果揭曉,此獎項的含金量如何

2021年的諾貝爾獎評選結果已經揭曉,引起了全世界科研人員的關注,並且大家對於這些獲獎者也表達了自己的祝福,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也有很多人並不是特別了解諾貝爾獎,所以會產生一個疑問,諾貝爾獎的含金量到底高不高呢?

如果想要獲得諾貝爾獎不僅需要通過重重的審查和考核,並且也是一定對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來獲得這一個獎項,也正是由於這樣的評判標准,所以讓諾貝爾獎更是有了很強的神秘性。


我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能夠通過自身努力為整個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並且也希望他們也能夠得到自己心儀的獎項,只有不斷要做出貢獻,才能讓盈利的社會變得越來越好。

B. 最近幾年生物醫學方面諾貝爾獎金獲勝者是誰他們的突出貢獻是什麼

下面到2003年

C. 歷屆諾貝爾生理學獎的得者名單

1901年,E . A . V . 貝林(德國人)從事有關白喉血清療法的研究

1902年,R.羅斯(英國人)從事有關瘧疾的研究

1903年,N.R.芬森(丹麥人)發現利用光輻射治療狼瘡

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國人)從事有關消化系統生理學方面的研究

1905年,R.柯赫(德國人)從事有關結核的研究

1906年,C.戈爾季(義大利人)、S.拉蒙–卡哈爾(西班牙人)從事有關神經系統精細結構的研究

1907年C.L.A.拉韋朗(法國人)發現並闡明了原生動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P.埃利希(德國人)、E.梅奇尼科夫(俄國人)從事有關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E.T.科歇爾(瑞士人)從事有關甲狀腺的生理學、病理學以及外科學上的研究

1910年A.科塞爾(德國人)從事有關蛋白質、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A.古爾斯特蘭德(瑞典人)從事有關眼睛屈光學方面的研究

1912年A.卡雷爾(法國人)從事有關血管縫合以及臟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C.R.里謝(法國人)從事有關抗原過敏的研究

1914年R.巴拉尼(奧地利人)從事有關內耳前庭裝置生理學與病理學方面的研究

1915年 —— 1918年未頒獎

1919年 J . 博爾德特(比利時人)作出了有關免疫方面的一系列發現

1920年S.A.S.克勞(丹麥人)發現了有關體液和神經因素對毛細血管運動機理的調節

1921年未頒獎

1922年A.V.希爾(英國人)從事有關肌肉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問題的研究;邁爾霍夫(德國人)從事有關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謝問題的研究

1923年F.G.班廷(加拿大),J.J.R.麥克勞德(加拿大人)發現胰島素

1924年W.愛因托文(荷蘭人)發現心電圖機理

1925年未頒獎

1926年J.A.G.菲比格(丹麥人)發現菲比格氏鼠癌(鼠實驗性胃癌)

1927年J.瓦格納–姚雷格(奧地利人)發現治療麻痹的發熱療法

1928年C.J.H.尼科爾(法國人)從事有關斑疹傷寒的研究

1929年C.艾克曼(荷蘭人)發現可以抗神經炎的維生素;F.G.霍普金斯(英國人)發現維生素B1缺乏病並從事關於抗神經炎葯物的化學研究

1930年K.蘭德斯坦納(美籍奧地利人)發現血型

1931年O.H.瓦爾堡(德國人)發現呼吸酶的性質和作用方式

1932年C.S.謝林頓、E.D.艾德里安(英國人)發現神經細胞活動的機制

1933年T.H.摩爾根(美國人)發現染色體的遺傳機制,創立染色體遺傳理論

1934年G.R.邁諾特、W.P.墨菲、G.H.惠普爾(美國人)發現貧血病的肝臟療法

1935年H.施佩曼(德國人)發現胚胎發育中背唇的誘導作用

1936年H.H.戴爾(英國人)、O.勒韋(美籍德國人)發現神經沖動的化學傳遞

1937年A.森特–焦爾季(匈牙利人)發現肌肉收縮原理

1938年C.海曼斯(比利時人)發現呼吸調節中頸動脈竇和主動脈的機理

1939年G.多馬克(德國人)研究和發現磺胺葯

1940年——1942年未頒獎

1943年C.P.H.達姆(丹麥人)發現維生素K;E.A.多伊西(美國人)發現維生素K的化學性質

1944年J.厄蘭格、H.S.加塞(美國人)從事有關神經纖維機制的研究

1945年A.弗萊明、E.B.錢恩、H.W.弗洛里(英國人)發現表黴素以及表黴素對傳染病的治療效果

1946年H.J.馬勒(美國人)發現用X 射線可以使基因人工誘變

1947年C.F. 科里、G.T.科里(美國人)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B.A.何賽(阿根廷人)發現腦下垂體前葉激素對糖代謝的作用

1948年P.H.米勒(瑞士人)發現並合成了高效有機殺蟲劑DDT

1949年W.R.赫斯(瑞士人)發現動物間腦的下丘腦對內臟的調節功能

1950年E.C.肯德爾、P.S.亨奇(美國人)T.賴希施泰因(瑞士人)發現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結構和生物效應

1951年M.蒂勒(南非人)發現黃熱病疫苗

1952年S.A.瓦克斯曼(美國人)發現鏈黴素

1953年F.A.李普曼(英國人)發現高能磷酸結合在代謝中的重要性,發現輔酶A;H.A.克雷布斯(英國人)發現克雷布斯循環(三羧酸循環)

1954年J.F.恩德斯、T.H.韋勒、F.C.羅賓斯(美國人)研究脊髓灰質炎病毒的組織培養與組織技術的應用

1955年A.H.西奧雷爾(瑞典人)從事過氧化酶的研究

1956年A.F.庫南德、D.W.理查茲(美國人)、W.福斯曼(德國人)開發了心臟導管術

1957年D.博維特(意籍瑞士人)從事合成類箭毒化合物的研究

1958年G.W.比德樂、E.L.塔特姆(美國人)發現一切生物體內的生化反應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J.萊德伯格(美國人)從事基因重組以及細菌遺傳物質方面的研究

1959年S.奧喬亞、A.科恩伯格(美國人)從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0年F.M.伯內特(澳大利亞人)、P.B.梅達沃(英國人)證實了獲得性免疫耐受性

1961年G.V.貝凱西(美國人)確立「行波學說」發現耳蝸感音的物理機制

1962年J.D.沃森(美國人)、F.H.C.克里克、M.H.F.威爾金斯(英國人)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住處傳遞的重要性

1963年J.C.艾克爾斯(澳大利亞人)、A.L.霍金奇、A.F.赫克斯利(英國人)發現與神經的興奮和抑制有關的離子機構

1964年K.E.布洛赫(美國人)、F.呂南(德國人)從事有關膽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1965年F.雅各布、J.L.莫諾、A.M.雷沃夫(法國人)研究有關酶和細菌合成中的遺傳調節機構

1966年F.P. 勞斯(美國人)發現腫瘤誘導病毒;C.B.哈金斯(美國人)發現內分泌對於癌的干擾作用

1967年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蘭、G.沃爾德(美國人)

發現眼睛的化學及重量視覺過程

1968年R.W.霍利、H.G.霍拉納、M.W.尼倫伯格(美國人)研究遺傳信息的破譯及其在蛋白質合成中的作用

1969年M.德爾布呂克、A.D.赫爾、S.E.盧里亞(美國人)發現病毒的復制機制和遺傳結構

1970年B.卡茨(英國人)、U.S.V.奧伊勒(瑞典人)J.阿克塞爾羅行(美國人)發現神經末梢部位的傳遞物質以及該物質的貯藏、釋放、受抑制機理

1971年E.W.薩瑟蘭(美國人)發現激素的作用機理

1972年G.M.埃德爾曼(美國人)、R.R.波特(英國人)從事抗體的化學結構和機能的研究

1973年K.V.弗里施、K.洛倫滋(奧地利人)、N.廷伯根(英國人)發現個體及社會性行為模式(比較行為動物學)

1974年A.克勞德、C.R.德·迪夫(比利時人)、G.E.帕拉德(美國人)從事細胞結構和機能的研究

1975年D.巴爾摩、H.M.特明(美國人)、R.杜爾貝科(美國人)從事腫瘤病毒的研究

1976年B.S.豐盧姆伯格(美國人)發現澳大利亞抗原;D.C.蓋達塞克(美國人)從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R.C.L.吉爾曼、A.V.沙里(美國人)發現下丘腦激素;R.S.雅洛(美國人)開發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W.阿爾伯(瑞士人)、H.O.史密斯、D.內森斯(美國人)發現限制性內切酶以及在分子遺傳學方面的應用

1979年A.M.科馬克 (美國人)、G.N.蒙斯菲爾德(英國人)開始了用電子計算機操縱的X 射線斷層掃描儀(簡稱掃描儀)

1980年B.貝納塞拉夫、G.D.斯內爾(美國人)、J.多塞(法國人)從事細胞表面調節免疫反應的遺傳結構的研究

1981年R.W.斯佩里(美國人)從事大腦半球職能分工的研究;D.H.休伯爾(美國人)、T.N.威塞爾(瑞典人)從事視覺系統的信息加工研究

1982年S.K.貝里斯德倫、B.I.薩米埃爾松(瑞典人)J.R.范恩(英國人)發現前列腺素,並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1983年B.麥克林托克(美國人)發現移動的基因

1984年N.K.傑尼(丹麥人)、G.J.F.克勒(德國人)、C.米爾斯坦(英國人)確立有免疫抑制機理的理論,研製出了單克隆抗體

1985年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國人)從事膽固醇代謝及與此有關的疾病的研究

1986年R.L.蒙塔爾西尼(義大利人)、S.科恩(美國人)發現神經生長因子以及上皮細胞生長因子

1987年利根川進(日本人)闡明與抗體生成有關的遺傳性原理

1988年J.W.布萊克(英國人)、G.B.埃利昂、G.H.希欽斯(美國人)對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貢獻

1989年J.M.畢曉普、H.E.瓦慕斯(美國人)發現了動物腫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於細胞基因,即所謂原癌基因

1990年J.E.默里、E.D.托馬斯(美國人)從事對人類器官移植、細胞移植技術和研究

1991年E.內爾、B.薩克曼(德國人)發明了膜片鉗技術

1992年E.H.費希爾、E.G.克雷布斯(美國人)發現蛋白質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年P.A.夏普、R.J.羅伯茨(美國人)發現斷裂基因

1994年A.G.吉爾曼、M.羅德貝爾(美國人)發現G 蛋白及其在細胞中轉導信息的作用

1995年E.B.劉易斯、E.F.維紹斯(美國人)、C.N.福爾哈德(德國人)發現了控制早期胚胎發育的重要遺傳機理,利用果蠅作為實驗系統,發現了同樣適用於高等增有機體(包括人)的遺傳機理

1996年P.C.多爾蒂(澳大利亞人)、R.M.青克納格爾(瑞士人)發現細胞的中介免疫保護特徵

1997年S.B.普魯西納(美國人)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 朊蛋白(PRION)並在其致病機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

1998年 R.F.福爾荷格特、L.J.依格那羅和F.穆萊德發現一氧化一氮在心血管系統中作為信號分子

1999年 Gunter Blobel發現控制細胞運輸和定位的內在信號蛋白質

2000年阿爾維德·卡爾松(瑞典人)、保羅·格林加德(美國人)、埃里克·坎德爾(奧地利人)在「人類腦神經細胞間信號的相互傳遞」方面獲得的重要發現。

2001年 利蘭·哈特韋爾(美國人)、蒂莫西·亨特(英國人)和保羅·納斯(英國人)發現了細胞周期的關鍵分子調節機制。

2002年,英國科學家悉尼·布雷內、約翰·蘇爾斯頓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霍維茨。他們為研究器官發育和程序性細胞死亡過程中的基因調節作用作出了重大貢獻。

2003年,美國科學家保羅·勞特布爾和英國科學家彼得·曼斯菲爾德。他們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上獲得關鍵性發現,這些發現最終導致核磁共振成像儀的出現。

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理查德·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以表彰兩人在氣味受體和嗅覺系統組織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貢獻。

2005年,兩位合作多年的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與羅賓·沃倫,在發現了幽門螺桿菌及其導致胃炎、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的機理20多年後,終於收到了一份遲來的「賀禮」,分享了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6年,美國人安德魯·法爾和克雷格·梅洛9月2日脫穎而出,成為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雖獎項名目既涉及生理學,也涉及醫學,但針對本年度兩位獲獎者及其成果,歐美媒體無不把今年這一獎項稱為諾貝爾醫學獎。當然,論實際效用,法爾和梅洛以針對核糖核酸(RNA)的干擾機制為研究課題,以遺傳學為切入點,卻以醫學運用最具有現實意義和潛在價值。

2007年,兩名美國人馬里奧·卡佩基、奧利弗·史密斯和一名英國人馬丁·埃文斯,獲得20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發布的公報說,三位科學家「在涉及胚胎幹細胞和哺乳動物DNA重組方面有著一系列突破性發現」,為「基因靶向」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008年,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因發現人乳突淋瘤病毒引發子宮頸癌獲此殊榮,兩名法國科學家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和呂克·蒙塔尼因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獲此殊榮。

200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舊金山大學的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H.Blackburn)、美國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醫 學院的卡羅爾·格雷德(CarolW.Greider)、美國哈佛醫學院的傑克·紹斯塔克(JackW.Szostak)因發現端粒和端粒酶保護染色體的機理而獲此殊榮。

2010年,英國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因為在試管嬰兒方面的研究獲得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1年,美國科學家布魯斯·博伊特勒、法國科學家朱爾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學家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學領域取得傑出成就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2年,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與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John Gurdon) 因在細胞核重新編程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獲得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3年,耶魯大學細胞生物學系系主任、生物醫學教授詹姆斯·羅斯曼(James E. Rothman),德國生物化學家托馬斯·聚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細胞生物學家蘭迪·謝克曼(Randy W. Schekman),因「發現細胞內的主要運輸系統——囊泡運輸的調節機制」獲得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4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約翰·奧基夫(John O『Keefe),以及來自挪威的科學家梅-布里特·莫澤(May-Britt Moser)和愛德華·莫澤(Edvard I. Moser))夫婦獲得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5年,中國葯學家屠呦呦,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Satoshi ōmura)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2016年,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榮獲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其在研究自噬性溶酶體方面作出的貢獻。

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 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發現控制晝夜節律機制的發現。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70歲的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P·艾利森(James Allison)以及76歲的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症療法以及免疫負調控的抑制領域所作出的貢獻。

2019年,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學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Ratcliffe) 以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獲得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章正面為諾貝爾的半身側面像,右邊為諾貝爾的生卒年(羅馬數字),左下角有作者簽名"E.LINDBERG 1902"。獎章背面圖案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健康女神許癸厄亞,正在從岩石中收集泉水,為生病的少女解渴。獎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譯為:新的發現使生命更美好。

該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由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醫科大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負責評選,頒獎儀式於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的周年紀念日)舉行。

D. 近20年獲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的成果中應用了哪些模式動物

鼠類、貓類、兔類、狗類。

Konrad Lorenz(1903~1989)是奧地利動物學家,也是現代行為學的創始者。他提出比較動物學的研究方法以研究動物及人類的行為。1935年他根據鴨、鵝的學習行為,提出鉻記的概念:孵化後不久的幼雛會透過視、聽刺激學會辨識親鳥(親生父母或養父母)並到處跟隨其行走。

Lorenz認為每個物種都具有遺傳性能力以學習特定事物。此外,他也發展並啟發關於遺傳學、生理學、演化和與物種行為適應生存價值有關的個體行為發生學等概念。他的許多方法和概念己經被應用在人類的行為上。

Lorenz早期研究本能行為,後來又與荷蘭行為學家Nikolaas Tinbergen合作,證明了不同形式的行為是互相協調進而組成一個行為序列的。在研究物種行為的進化時,他尤其關切生態因子的作用和行為的適應意義。他幫助闡明了個體在發育過程中,行為模式發展成熟的方式。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章正面為諾貝爾的半身側面像,右邊為諾貝爾的生卒年(羅馬數字),左下角有作者簽名「E.LINDBERG 1902」

獎章背面圖案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健康女神許癸厄亞,正在從岩石中收集泉水,為生病的少女解渴。獎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譯為:新的發現使生命更美好。

該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由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醫科大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負責評選,頒獎儀式於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的周年紀念日)舉行。

2019年10月7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威廉·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以及格雷格·塞門扎獲得這一獎項,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

E. 歷年諾貝爾生物學獎獲得者

歷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獲獎名單 時間 獲獎人及國籍 獲獎原因 1901年 E . A . V . 貝林(德國人) 從事有關白喉血清療法的研究 1902年 R.羅斯(英國人) 從事有關瘧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麥人) 發現利用光輻射治療狼瘡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國人) 從事有關消化系統生理學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國人) 從事有關結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爾季(義大利人) S.拉蒙-卡哈爾(西班牙人) 從事有關神經系統精細結構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韋朗(法國人) 發現並闡明了原生動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國人)、 E.梅奇尼科夫(俄國人) 從事有關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爾(瑞士人) 從事有關甲狀腺的生理學、病理學以及外科學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爾(德國人) 從事有關蛋白質、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 A.古爾斯特蘭德(瑞典人) 從事有關眼睛屈光學方面的研究 1912年 A.卡雷爾(法國人) 從事有關血管縫合以及臟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謝(法國人) 從事有關抗原過敏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奧地利人) 從事有關內耳前庭裝置生理學與病理學方面的研究 1919年 J.博爾德特(比利時人) 作出了有關免疫方面的一系列發現 1920年 S.A.S.克勞(丹麥人) 發現了有關體液和神經因素對毛細血管運動機理的調節 1922年 A.V.希爾(英國人) 從事有關肌肉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問題的研究 邁爾霍夫(德國人) 從事有關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謝問題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麥克勞德(加拿大人) 發現胰島素 1924年 W.愛因托文(荷蘭人) 發現心電圖機理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麥人) 發現菲比格氏鼠癌(鼠實驗性胃癌) 1927年 J.瓦格納-姚雷格(奧地利人) 發現治療麻痹的發熱療法 1928年 C.J.H.尼科爾(法國人) 從事有關斑疹傷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蘭人) 發現可以抗神經炎的維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國人) 發現維生素B1缺乏病並從事關於抗神經炎葯物的化學研究 1930年 K.蘭德斯坦納(美籍奧地利人) 發現血型 1931年 O.H.瓦爾堡(德國人) 發現呼吸酶的性質和作用方式 1932年 C.S.謝林頓 E.D.艾德里安(英國人) 發現神經細胞活動的機制 1933年 T.H.摩爾根(美國人) 發現染色體的遺傳機制,創立染色體遺傳理論 1934年 G.R.邁諾特 W.P.墨菲 發現貧血病的肝臟療法 G.H.惠普爾(美國人) 1935年 H.施佩曼(德國人) 發現胚胎發育中背唇的誘導作用 1936年 H.H.戴爾(英國人) O.勒韋(美籍德國人) 發現神經沖動的化學傳遞 1937年 A.森特-焦爾季(匈牙利人) 發現肌肉收縮原理 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時人) 發現呼吸調節中頸動脈竇和主動脈的機理 1939年 G.多馬克(德國人) 研究和發現磺胺葯 1943年 C.P.H.達姆(丹麥人) 發現維生素K E.A.多伊西(美國人) 發現維生素K的化學性質 1944年 J.厄蘭格 H.S.加塞(美國人) 從事有關神經纖維機制的研究 1945年 A.弗萊明 E.B.錢恩 發現表黴素以及表黴素對傳染病的治療效果 H.W.弗洛里(英國人) 1946年 H.J.馬勒(美國人) 發現用X射線可以使基因人工誘變 1947年 C.F. 科里 G.T.科里(美國人) 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 B.A.何賽(阿根廷人) 發現腦下垂體前葉激素對糖代謝的作用 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 發現並合成了高效有機殺蟲劑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 發現動物間腦的下丘腦對內臟的調節功能 1950年 E.C.肯德爾 P.S.亨奇(美國人) 發現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結構和生物效應 T.賴希施泰因(瑞士人) 1951年

F. 諾貝爾醫學獎所有的獲得者及其主要事跡/貢獻

1、1901年,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德國)。利用血清療法治療白喉。

2、1902年,RonaldRoss(英國)關於瘧疾的研究。

3、1903年,NielsRybergFinsen丹麥)。利用光輻射治療狼瘡。

4、1904年,巴甫洛夫(俄國)。在神經生理學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條件反

射和信號學說。

5、1905年,R。柯赫(德國)。關於結核方面的研究和發現。

6、1906年,C。高爾基(義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RamónyCajal,西班牙)。關於神經系統結構的研究。

7、1907年,CharlesLouisAlphonseLaveran法國),發現原生動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8、1908年,IlyaIlyichMechnikov(俄國),PaulEhrlich(德國)。關於免疫方面的研究。

9、1909年,EmilTheodorKocher(瑞士)。關於甲狀腺生理學,病理學和外科學方面的研究

G. 諾貝爾生物學獎的歷屆得主

歷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1901-1921

▪ 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 ( 1901) ▪ 羅納德·羅斯 ( 1902) ▪ 尼爾斯·呂貝里·芬森 ( 1903)
▪ 伊萬·巴甫洛夫 ( 1904) ▪ 羅伯特·科赫 ( 1905) ▪ 卡米洛·高爾基 ( 1906)
▪ 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 ( 1906) ▪ 夏爾·路易·阿方斯·拉韋朗 ( 1907) ▪ 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 ( 1908)
▪ 保羅·埃爾利希 ( 1908) ▪ 埃米爾·特奧多爾·科赫爾 ( 1909) ▪ 阿爾布雷希特·科塞爾 ( 1910)
▪ 阿爾瓦·古爾斯特蘭德 ( 1911) ▪ 亞歷克西·卡雷爾 ( 1912) ▪ 夏爾·羅貝爾·里歇 ( 1913)
▪ 羅伯特·巴拉尼 ( 1914) ▪ 朱爾·博爾代 ( 1919) ▪ 奧古斯特·克羅 ( 1920)

1922-1931

▪ 阿奇博爾德•維維安•希爾 ( 1922) ▪ 奧托·邁爾霍夫 ( 1922) ▪ 弗雷德里克·格蘭特·班廷 ( 1923)
▪ 約翰·麥克勞德 ( 1923) ▪ 威廉·埃因托芬 ( 1924) ▪ 約翰尼斯·菲比格 ( 1926)
▪ 朱利葉斯·瓦格納-堯雷格 ( 1927) ▪ 查爾斯·尼柯爾 ( 1928) ▪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 ( 1929)
▪ 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 ( 1929) ▪ 卡爾·蘭德斯坦納 ( 1930) ▪ 奧托·海因里希·瓦爾堡 ( 1931)

1932-1941

▪ 查爾斯·斯科特·謝靈頓 ( 1932) ▪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 ( 1933) ▪ 喬治·惠普爾 ( 1934)
▪ 喬治·理查茲·邁諾特 ( 1934) ▪ 威廉·莫菲 ( 1934) ▪ 漢斯·斯佩曼 ( 1935)
▪ 亨利·哈利特·戴爾 ( 1936) ▪ 奧托·勒維 ( 1936) ▪ 聖捷爾吉·阿爾伯特 ( 1937)
▪ 柯奈爾·海門斯 ▪ 格哈德·多馬克 ( 1939)

1942-1951

▪ 亨利克·達姆 ( 1943) ▪ 愛德華·阿德爾伯特·多伊西 ( 1943) ▪ 約瑟夫·厄爾蘭格 ( 1944)
▪ 赫伯特·斯潘塞·加塞 ( 1944) ▪ 亞歷山大·弗萊明 ( 1945) ▪ 恩斯特·伯利斯·柴恩 ( 1945)
▪ 弗洛里 ( 1945) ▪ 赫爾曼·約瑟夫·馬勒 ( 1946) ▪ 卡爾·斐迪南·科里 ( 1947)
▪ 格蒂·特蕾莎·科里 ( 1947) ▪ 貝爾納多·阿爾韋托·奧賽 ( 1947) ▪ 保羅·赫爾曼·穆勒 ( 1948)
▪ 赫斯 ( 1949) ▪ 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 ( 1949) ▪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 1950)
▪ 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 ( 1950) ▪ 馬克斯·泰累爾 ( 1951)

1952-1961

▪ 賽爾曼·A·瓦克斯曼 ( 1952) ▪ 漢斯·阿道夫·克雷布斯 ( 1953) ▪ 弗里茨·阿爾貝特·李普曼 ( 1953)
▪ 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 ( 1954) ▪ 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羅賓斯 ( 1954) ▪ 托馬斯·哈克爾·韋勒 ( 1954)
▪ 胡戈·特奧雷爾 ( 1955) ▪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 ( 1956) ▪ 沃納·福斯曼 ( 1956)
▪ 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茲 ( 1956) ▪ 達尼埃爾·博韋 ( 1957) ▪ 喬治·韋爾斯·比德爾 ( 1958)
▪ 愛德華·勞里·塔特姆 ( 1958) ▪ 喬舒亞·萊德伯格 ( 1958) ▪ 阿瑟·科恩伯格 ( 1959)
▪ 塞韋羅·奧喬亞 ( 1959) ▪ 弗蘭克·麥克法蘭·伯內特 ( 1960) ▪ 彼得·梅達沃 ( 1960)
▪ 蓋歐爾格·馮·貝凱希 ( 1961)

1962-1971

▪ 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頓·克里克( 1962) ▪ 詹姆斯·杜威·沃森 ( 1962) ▪ 莫里斯·威爾金斯 ( 1962)
▪ 約翰·卡魯·埃克爾斯 ( 1963) ▪ 霍奇金 ( 1963) ▪ 安德魯·赫胥黎 ( 1963)
▪ 康拉德·布洛赫 ( 1964) ▪ 費奧多爾·呂嫩 ( 1964) ▪ 方斯華·賈克柏 ( 1965)
▪ 安德列·利沃夫 ( 1965) ▪ 賈克·莫諾 ( 1965) ▪ 裴頓·勞斯 ( 1966)
▪ 查爾斯·布蘭頓·哈金斯 ( 1966) ▪ 格拉尼特 ( 1967) ▪ 霍爾登·凱弗·哈特蘭 ( 1967)
▪ 喬治·沃爾德 ( 1967) ▪ 羅伯特·W·霍利 ( 1968) ▪ 哈爾·葛賓·科拉納 ( 1968)
▪ 馬歇爾·沃倫·尼倫伯格 ( 1968) ▪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 1969) ▪ 阿弗雷德·赫希 ( 1969)
▪ 薩爾瓦多·盧瑞亞 ( 1969) ▪ 朱利葉斯·阿克塞爾羅德 ( 1970) ▪ 烏爾夫·馮·奧伊勒 ( 1970)
▪ 伯納德·卡茨 ( 1970) ▪ 埃魯·威爾布爾·蘇德蘭 ( 1971)

1972-1981

▪ 傑拉爾德·埃德爾曼 ( 1972) ▪ 羅德尼·羅伯特·波特 ( 1972) ▪ 卡爾·馮·弗利 ( 1973)
▪ 康拉德·洛倫茨 ( 1973) ▪ 尼可拉斯·丁伯根 ( 1973) ▪ 阿爾伯特·克勞德 ( 1974)
▪ 克里斯汀·德·迪夫 ( 1974) ▪ 帕拉德 ( 1974) ▪ 戴維·巴爾的摩 ( 1975)
▪ 羅納托·杜爾貝科 ( 1975) ▪ 霍華德·馬丁·特明 ( 1975) ▪ 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 ( 1976)
▪ 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 ( 1976) ▪ 羅歇·吉耶曼 ( 1977) ▪ 安德魯-維克托-沙利 ( 1977)
▪ 羅莎琳·薩斯曼·耶洛 ( 1977) ▪ 沃納·亞伯 ( 1978) ▪ 丹尼爾·那森斯 ( 1978)
▪ 漢彌爾頓·史密斯 ( 1978) ▪ 阿蘭·麥克萊德·科馬克 ( 1979) ▪ 高弗雷·豪斯費爾德 ( 1979)
▪ 巴茹·貝納塞拉夫 ( 1980) ▪ 讓·多塞 ( 1980) ▪ 喬治·斯內爾 ( 1980)
▪ 羅傑·斯佩里 ( 1981) ▪ 大衛·休伯爾 ( 1981) ▪ 托斯坦·維厄瑟爾 ( 1981)

1982-1991

▪ 蘇恩·伯格斯特龍 ( 1982) ▪ 本格特·薩米爾松 ( 1982) ▪ 約翰·羅伯特·范恩 ( 1982)
▪ 巴巴拉·麥克林托克 ( 1983) ▪ 尼爾斯·傑尼 ( 1984) ▪ 喬治斯·克勒 ( 1984)
▪ 色薩·米爾斯坦 ( 1984) ▪ 麥可·布朗 ( 1985) ▪ 戈爾茨坦 ( 1985)
▪ 斯坦利·科恩 ( 1986) ▪ 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 ( 1986) ▪ 利根川進 ( 1987)
▪ 詹姆士·W·布拉克 ( 1988) ▪ 格特魯德·B·埃利恩 ( 1988) ▪ 喬治·希青斯 ( 1988)
▪ 畢曉普 ( 1989) ▪ 哈羅德·瓦慕斯 ( 1989) ▪ 約瑟夫·默里 ( 1990)
▪ 唐納爾·托馬斯 ( 1990) ▪ 厄溫·內爾 ( 1991) ▪ 伯特·薩克曼 ( 1991)

1992-2001

▪ 埃德蒙·費希爾 ( 1992) ▪ 埃德溫·克雷布斯 ( 1992) ▪ 理察·羅伯茨 ( 1993)
▪ 菲利普·夏普 ( 1993) ▪ 艾爾佛列·古曼·吉爾曼 ( 1994) ▪ 馬丁·羅德貝爾 ( 1994)
▪ 愛德華·路易斯 ( 1995) ▪ 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 ( 1995) ▪ 威斯喬斯 ( 1995)
▪ 彼得·杜赫提 ( 1996) ▪ 羅夫·辛克納吉 ( 1996) ▪ 史坦利·布魯希納 ( 1997)
▪ 羅伯·佛契哥特 ( 1998) ▪ 路易斯·路伊格納洛 ( 1998) ▪ 費瑞·慕拉德 ( 1998)
▪ 古特·布洛伯爾 ( 1999) ▪ 阿爾維德·卡爾森 ( 2000) ▪ 保羅·格林加德 ( 2000)
▪ 艾瑞克·坎德爾 ( 2000) ▪ 利蘭·哈特韋爾 ( 2001) ▪ 蒂姆·亨特 ( 2001)
▪ 保羅·納斯 ( 2001)

2002至今

▪ 悉尼·布倫納 ( 2002) ▪ H·羅伯特·霍維茨 ( 2002) ▪ 約翰·E·蘇爾斯頓 ( 2002)
▪ 彼得·曼斯菲爾德 ( 2003) ▪ 理查德·阿克塞爾 ( 2004) ▪ 琳達·巴克 ( 2004)
▪ 巴里·馬歇爾 ( 2005) ▪ 羅賓·沃倫 ( 2005) ▪ 安德魯·法爾 ( 2006)
▪ 克雷格·梅洛 ( 2006) ▪ 馬里奧·卡佩奇 ( 2007) ▪ 馬丁·約翰·埃文斯 ( 2007)
▪ 奧利弗·史密斯 ( 2007) ▪ 哈拉爾德·楚爾·豪森 ( 2008) ▪ 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 ( 2008)
▪ 呂克·蒙塔尼 ( 2008) ▪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 ( 2009) ▪ 卡羅爾·格雷德 ( 2009)
▪ 傑克·紹斯塔克 ( 2009) ▪ 羅伯特·傑弗里·愛德華茲 ( 2010) ▪ 布魯斯·巴特勒 ( 2011)
▪ 朱爾斯·霍夫曼 ( 2011) ▪ 拉爾夫·斯坦曼 ( 2011) ▪ 山中伸彌 ( 2012)
▪ 約翰·伯特蘭·格登 ( 2012) ▪ 詹姆斯-E.羅斯 ( 2013) ▪ 蘭迪·謝克曼 ( 2013)
▪ 托馬斯·蘇德霍夫 ( 2013)

H. 1968年諾貝爾獎生物獎獲獎名單

1968年 R.W.霍利
H.G.霍拉納 研究遺傳信息的破譯及其在蛋白質合成中的作用
M.W.尼倫伯格(美國人)

I. 歷屆生物諾貝爾獎的得主是誰

1、SARS病毒進化規律 2004年初,經過8個月的聯合攻關,中國科學家在防治SARS基礎理論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2004年1月29日美國出版的國際權威雜志《科學》全文公布了中國課題組研究SARS的分子流行病學,解析SARS冠狀病毒分子進化規律的最新成果。 這是中國科學家在SARS研究中所獲得的又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科研成果,為防治SARS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 2、綠葉高效捕捉光能的奧秘 世界權威科學雜志《自然》2004年3月18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植物研究所合作完成的「菠菜主要捕光復合物(LHC-II)晶體結構」研究成果,認為光合作用由捕光系統和光反應中心兩個「接力手」來共同完成,捕光系統負責把「接力棒」傳給光反應中心。而捕光蛋白復合物的三維結構,是植物高效利用光能的結構基礎。LHC-II這種膜蛋白是綠色植物中含量最豐富的捕光復合物。 這一研究的意義十分重大,可能會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3、翼龍胚胎化石出土 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學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發現。去年6月10日,相關研究論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學術刊物《自然》雜志上,人們從此獲得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翼龍是卵生。 4、發現貴州「小春蟲」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均遠等人在貴州省甕安縣的前寒武紀地層中,首次發現迄今最古老(距今5.8億年)的兩側對稱動物化石。這項發現在科學界激起巨大波瀾,有專家認為,該化石發現的最大意義在於挑戰了「寒武紀大爆發」理論。 5、果蠅有過目不忘的高超本領 歷經兩年時間,耗費近800瓶果蠅之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唐世明終於得出結論:果蠅雖然身體小,但眼睛卻很「刁」,不但能夠識別簡單圖形,而且還有過目不忘、吸取教訓的本領。相關論文發表在2004年8月13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國外專家對這一研究成果評論說,「這一發現,使昆蟲視覺與脊椎動物視覺在認知層面上統一起來,是昆蟲視覺神經機制研究取得的一個重大突破」。 6、揭開恆星形成新謎底 2004年10月20日世界天文學專業頂級刊物——美國天文學會《天體物理快報》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王俊傑博士的論文,王俊傑認為,銀河系中的一些恆星是由銀河系內的星雲和星系際間(星系與星系之間)的星雲發生碰撞所形成的。與此同時,宇宙中仍然存在著類似於宇宙大爆炸後「第一代恆星」的形成過程。 7、領銜繪出四種雞基因圖譜 一隻破殼而出的嫩黃色小雞「大搖大擺」登上了近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封面。在它毛茸茸的身子背後,是由T、A、G、C四個字母排列而成的生命密碼——世界首張雞基因組序列框架圖。這是多國科學家經過數年努力繪製成的第一張母雞基因序列分析圖,也是人類首次完成鳥類動物的基因解密工作。該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哺乳動物和基因組序列已知的其他物種(蠕蟲、蠅類和魚類)之間的演化空白。 8、揭開水黽輕功奧秘 小型水生昆蟲水黽在水面上滑行時,既不會劃破水面,也不會浸濕自己的腿,它是如何練就了如此的水上絕技的?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江雷和博士生高雪峰在2004年11月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揭開了水黽「水上輕功」的奧秘。該發現可望在不遠的將來設計出新型微型水上交通工具,如無舷船舶。該發現還可用於新型防水紡織品的生產,甚至人類的水上行走都成為可能。 9、發現家蠶性別控制開關 中國科學家在家蠶性別控制網路中發現了參與「蠶寶寶」生長、發育調控這兩個方面功能的83個基因,其中包括性別控制的同源基因。這些關鍵基因的獲得,為農民實現只養吃桑少、吐絲多的雄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些重要功能基因的發現,徹底突破了繭絲蛋白質合成相關基因克隆和研究的瓶頸,對於研究蠶絲如何高效合成的分子機理奠定了良好基礎。這一成果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10、發現物質第五態 台灣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叫做酯膜結構的新的物質狀態,這種物質狀態相對於已有的固體、氣體、液體和液晶,成為物質的第五種狀態。這是全世界第一次觀察到這種新的物質狀態。

J. 20世紀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及其成果

2006年,美國科學家安德魯·法爾和克雷格·梅洛。他們發現了核糖核酸(RNA)干擾機制,這一機制已被廣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種手段,並有望在未來幫助科學家開發出治療疾病的新療法。

2005年,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他們發現了導致人類罹患胃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罪魁——幽門螺桿菌,革命性地改變了世人對這些疾病的認識。

2004年,美國科學家理查德·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他們在氣味受體和嗅覺系統組織方式研究中做出貢獻,揭示了人類嗅覺系統的奧秘。

2003年,美國科學家保羅·勞特布爾和英國科學家彼得·曼斯菲爾德。他們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上獲得關鍵性發現,這些發現最終導致核磁共振成像儀的出現。

2002年,英國科學家悉尼·布雷內、約翰·蘇爾斯頓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霍維茨。他們為研究器官發育和程序性細胞死亡過程中的基因調節作用做出了重大貢獻。

2001年,美國科學家利蘭·哈特韋爾、英國科學家保羅·納斯和蒂莫西·亨特。他們發現了導致細胞分裂的關鍵性調節機制,這一發現為研究治療癌症的新方法開辟了途徑。

2000年,瑞典科學家阿爾維德·卡爾松、美國科學家保羅·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爾。他們在研究腦細胞間信號的相互傳遞方面獲得了重要發現。

閱讀全文

與諾貝爾生物獎成果敏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