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桂林工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系
學校隸屬關系: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為主電話:0773-5896079(院辦)、5896271(資環系)
學校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建幹路12號傳真:0773-5892796
郵政編碼:541004網址:http://www.glite.e.cn
桂林工學院創建於1956年,原為一所單科性地質專科學校,從創建到1977年,一直從事地質專科教學。1978年,學校升格為桂林冶金地質學院,成為以地學本科教學為主的工科院校。由於改革開放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從1983年開始,學院的辦學方向開始轉變,學院進入了漫長的轉型期。1994年,學院更名為桂林工學院,標志著學院向多科性本科學校發展。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學院學科門類已涵蓋理、工、文、管、藝5大類,14個二級類,36個本科專業,20個碩士專業。地質類專業在全院學科中所佔比例已大大縮小。
一、專業設置
現有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珠寶首飾及材料工藝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給水排水工程等8個本科專業,本科學生近1200人;礦產普查與勘探、構造地質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環境工程、地球化學、市政工程、水文與水資源等8個碩士點,碩士研究生74名;與中南大學等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現有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5名。
二、地質類教師隊伍現狀及隊伍建設
桂林工學院地質類專業全部在資源與環境工程系內。該系成立於1997年。全系現有86名教職工,其中教授(研究員)18名,博士生導師1名,副教授、副研究員、高級實驗師30名。現有地質類專業教師30人,其中正高9人,副高15人,博士9人,師生比遠高於其他專業。教師隊伍中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有38人,其中已取得博士學位的6人,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有13人。每年各教研室根據計劃安排教師攻讀學位或在國內外進修,已有3名教師從國外學成歸來。
阮百堯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桂林工學院副院長,是廣西重點學科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專業的學科帶頭人,先後主持和參加了數十項國家級、省部級、國際合作和科技開發項目,在《中國科學》、《物理探查》、《科學通報》、《地球物理學報》、《地球科學》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 50餘篇,獲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廣西首屆「十大傑出」青年教師等榮譽稱號。
羅先熔教授:現任桂林工學院隱伏礦床預測研究所所長,資源與環境工程系系副主任,碩士生導師。一直從事地質、地球化學、地球電化學勘查研究教學工作,先後主持和承擔了20餘項地質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出版學術專著2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獲中國青年地質科技銀錘獎,廣西優秀專家榮譽稱號。目前正承擔國家「十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西部荒漠戈壁區大型銅鎳金礦勘查評價技術及綜合示範研究」。
馮佐海教授,現任資源與環境工程系副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長期致力於花崗岩體構造、成礦構造解析和環境地質學等領域的研究,主持、參加過包括「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國家「973」規劃)在內的國家級項目,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55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目前正主持國土資源大調查專項基礎地質研究項目的研究工作。
吳虹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桂林工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遙感/GIS課題同行評議專家。曾作為訪問學者兩赴德國柏林工業大學開展中德科研合作,在德國出版遙感/GIS專著一部,主攻研究方向為:環境與資源遙感、GIS與動力學模型、綜合地學信息可視化分析、數字圖像處理、模式識別等。
錢建平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構造地質學、地球化學和礦床學及其相關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在研項目7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在控礦構造、構造地化與動力成礦理論和找礦實踐方面科研成果較為突出,曾獲第三屆全國構造地化會議優秀論文一等獎,地窪學說二等獎。
張良鉅教授,現為桂林工學院珠寶教育與檢測中心主任。資源與環境工程系礦物、寶石專業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寶石礦物學的教學、科研工作。先後參加或負責完成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項目5項,合編專著一部、在礦物學報等核心刊物發表論文20多篇。研究方向為:礦物晶體化學、寶石礦物的研究與開發等。
張桂林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構造地質學、岩石學、金礦床的控礦規律及GIS的應用研究,曾多次赴英國和澳大利亞學習工作。發表被SCI收錄的論文30餘篇,主持和參加科研項目15項,目前在研科研項目4項。
張小路研究員,主要從事使用地球物理方法進行隱伏礦床找礦預測研究工作,和工程物探勘查研究工作。主持或參加過國家「九五」科研攻關項目、國家新疆三0五項目、國家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子課題研究等。獲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
喻亨祥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桂林工學院隱伏礦床預測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花崗岩地質與成礦作用、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等,先後主持和承擔了國家「973」、中澳國際合作研究等10餘項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在國內外重要核心期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獲2項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
三、人才培養
資源與環境工程系迄今已培養碩士研究生100多人,博士研究生8人。全系現有聯合培養博士生5名,在校碩士研究生54名(不含研究生班),本科生1090人,高職生35名,函授生300餘名。
在一大批教授、博士的帶動下,在濃厚學術氛圍的影響下,資環系形成了良好的學習風氣,近年來,共獲得包括全國英語競賽、全國數學建摸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在內的國家級、省部級各種獎勵近20項,畢業生考研氛圍濃厚,連年研究生考取率在15%左右。
由於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和扎實的專業知識,我系畢業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廣泛歡迎,近三年來,一次就業率均在85%以上,今年更是達到了96%。尤其是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和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連年一次就業率100%。
四、辦學優勢與特色
資環系現有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珠寶及材料工藝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環境工程、給水排水工程7個教研室,地質工程中心實驗室、環境工程中心實驗室兩個中心實驗室,隱伏礦床預測研究所、高技術研究所、環境工程研究所、環境影響評價研究室、工程物探科技開發中心、寶玉石測試鑒定中心等科研及科技開發機構。
雖然經過轉型,地質類專業已被大大壓縮,但它在學校各學科中的地位依然無可替代。其中地質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環境工程3個學科為自治區重點建設學科,地質工程中心實驗室、環境工程中心實驗室2個實驗室為自治區重點建設實驗室。
與招生相比,這些年地質類專業的分配形勢越來越好。2001年我院地學類專業畢業生80人,而社會需求為400餘人,供需比為1∶5,2002年畢業生73人,社會需求為450餘人,供需比為1∶6;2003年畢業生為80人,需求量640人,供需比為1∶8。地質類專業畢業生連續三年就業率為100%,說明社會對地質類專業畢業生的需求保持旺盛。
廣西是沿海、沿邊的西部少數民族省份,礦產、旅遊、水能等資源比較豐富,有一定的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雖然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於國內發達省區,但也為人才培養和教育進步提供了機遇。經過近50年的發展,桂林工學院已形成以工為主、文理經管等多學科相互支撐的學科專業結構,包括地礦類及相關的材料類、測繪類、環境類等許多專業都是廣西獨一無二或具有一定優勢的,其中一些還被列為廣西重點專業或精品專業。
五、學科建設
1.資源勘查工程
本學科是我院最早建立的學科,也是地礦類學科群中的主幹學科。1995年被廣西第一批列為區級重點學科。在「六五」直至「九五」期間的20年中,承擔了廣西和全國乃至中外合作的各類研究課題。獲得過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各級獎項。在有色多金屬大型礦床的成礦規律、華南隱伏礦床的綜合預測理論與找礦方法、花崗岩體構造侵位機制與岩漿動力學研究、顯微構造與組構學、區域構造與成礦構造、構造地球化學與成礦地球化學等領域已經形成特色與優勢,處於國內先進乃至部分國內領先水平。本重點學科現有一個本科學士學位授予點(資源勘查工程),四個碩士學位授予點(礦產普查與勘探,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和構造地質學),並掛靠在中南大學內招收博士生(礦產普查與勘探)。
資源勘查工程學科建設的整體目標是:以廣西的地質和礦產資源的預測、勘查、評價和開發為立足點,參與國內重要成礦區帶的科研競爭,跟蹤國際先進的成礦理論與預測技術,將本學科建設成為整體國內先進,部分國內領先並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能對廣西地質和資源預測、勘查、評價、開發起帶動和輻射作用的高層次人才培養、科研、測試,科技咨詢與成果轉讓的基地。
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成礦規律與隱伏礦床預測、礦產資源綜合評價、綜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花崗岩構造與成礦動力學、現代構造解析與成礦構造、成礦地球化學與構造地球化學。
2.環境工程
環境工程學科是在地質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著寬厚的多學科支撐體系。1993年,在地球化學勘探基礎上,設置了環境工程本科專業和給水排水工程專業。2000年通過多學科橫向聯合申報,成為廣西第一批成功申報環境工程學科碩士點學位授予權的單位。1996年來,在廣西從事水環境防治、水資源保護規劃、設計以及環境地質項目62項,其中,國家及國務院各部門包括廣西科技廳、教育廳項目1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地方政府項目25項,應用研究項目22項,總科研經費836萬,40%的科研成果已轉化為生產力,取得了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發表學術論文208篇(其中學術會議56篇),出版專著6部,省部級獲獎項目21項,轉讓或被採用的科研成果25項,使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在我國和廣西區內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和聲望。
環境工程學科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堅持多學科橫向聯合,大力發展以水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環境地質、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幾個方向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形成具有與我國國情尤其是廣西地方特色相適應的環境工程研究中心與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在應用基礎與應用技術研究開發領域達到廣西領先、總體國內先進、部分領域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合理梯隊結構的高水平學術隊伍。
該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水資源保護及可持續利用、水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資源化以及環境地質。
3.勘查技術與工程
該學科是桂林工學院最早建立的重點學科之一。勘查技術與工程的主要對象是水土、礦產等資源及相關的地質地理環境。它涵蓋應用地球物理學、應用地球化學、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學、勘查工程等學科及相關專業。自1996年以來,本學科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973」項目1項,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原地礦部、有色金屬總公司指令和專項基金項目11項,國家攻關項目7項,其他科研項目60項。總項目數86項,總經費720萬元,人均項目數2.3項(含交叉參加數)。共獲省部級各類成果獎20項(含優秀論文獎11項)。
勘查技術與工程發展整體目標是:以廣西國土資源與生態環境為主要依託背景,重視占廣西國土面積 41%的岩溶區,以資源、環境為綱,以地球系統學科和系統方法為經,以「地質—經濟—社會」的復雜關系為緯,建成一個在礦產資源及水資源勘查、基礎建設和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能適應國家和廣西經濟建設和社會需要,跟蹤學科前沿,達國內領先、部分達國際水平,並對廣西的資源勘查、工程勘察起帶動和輻射作用,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對社會服務為一體的省(區)級重點學科基地。本學科主要研究領域圍繞中國西部(重點在廣西)資源、環境和生態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科學問題,推動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發展,為廣西資源開發與管理、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提供新的科學依據,已初步形成學科自身獨特的優勢和特點。
主要研究方向:應用地球物理、應用地球化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工程。
六、實驗室建設
目前,資環系共有實驗室20個,主要有礦物岩石實驗室、寶石實驗室、普通地質實驗室、地學數據採集與處理模擬實驗室等。專職實驗人員12 人,其中高級實驗師3 人,實驗師、工程師4人。共有實驗用房約2000 m2。有實驗儀器設備479 台(件),總值達434萬元。其中超過5萬元的大型儀器設備3台套,比較大型的儀器設備有:總有機碳分析儀(日本);原子吸收光譜儀(美國);紫外光分析儀(美國)。
七、科學研究
在長期的學科建設與發展中,資源與環境工程系發揚地質、物探、化探、水文、環境等多學科交叉的優勢,在地物化綜合找礦、地質環境治理、水資源保護、水污染控制、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中取得了一批國內先進、部分達國際水平的成果,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教學成果優秀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各種獎勵數十項,近年來先後承擔包括國家「973」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內的各類科研項目100餘項。
全系目前在研項目40餘項,合同經費800餘萬元,其中國家級項目8項,省部級項23項,橫向項目90項。
主要研究機構及研究方向有:
1)隱伏礦床預測研究所:成立於1984年,創始人、首任所長是國際知名地質學家、寶石(觀賞石)學家、博士生導師袁奎榮教授。現任所長羅先熔教授。本研究所是全國地質系統第一個從事花崗岩與隱伏礦床預測研究的專業研究單位,現擁有專兼職科研人員20人。其中研究員5人,副研究員7人,助理研究員7人。該所通過18年的實踐所提出的隱伏花崗岩預測及深部找礦理論和方法,已經逐步趨於完善,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兩次舉辦全國隱伏花崗岩及深部找礦的學術討論會,3次擔任國際學術會議執行主席,與日本、德國、美國、澳大利亞、英國、俄羅斯的10所著名大學交流密切,為促進國際間的地學交流和提高我國學術地位做了開拓性工作。中科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塗光熾教授、徐克勤教授、陳國達教授及南京大學王德滋教授等,都對研究所有較高評價。
2)工程物探科技開發中心:成立於1994年3月,中心現有人員工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工程師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3人,中心擁有加拿大EKKO-100A地質雷達,EM-57(C)瞬變電磁儀,SWS-1G型多功能面波儀等先進設備,可以承接工程地基勘查、樁基檢測、管線探測及漏水調查、金屬礦地球物理勘探、地質災害調查等工程項目。多年來承擔了許多這方面的項目,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3)高技術研究所:成立於1987年,注冊資金為人民幣捌拾柒萬元。主要從事廢水處理工程、大氣污染治理、固廢處理工程、雜訊控制工程及中央空調清洗工程等項目。同時從事環境影響評價與環境有關的科學技術研究和開發。現有專職技術人員31人,其中有高級職稱的17人(教授8人、副教授9人)。目前主要承擔科技項目有: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l項;廣西科技廳項目6項;廣西教育廳項目2項。
4)遙感應用研究所:成立於2002年11月,主要利用當前最先進的各種空間解析度尺度的商業衛星遙感影像,開展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構造地質填圖、礦山礦產資源亂采亂挖調查、水資源調查與評價、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區域生態環境監測、農作物長勢與病蟲害監測、植被覆蓋調查、森林火災監測與損失評估、水災監測與損失評估、城市區域地理構成現狀調查、城市區域發展變化動態分析、城市熱島效應影響定量評價、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大型工程選址、海岸及近海生態環境監測與調查等遙感應用技術服務。
5)環境工程技術研究所:成立於1993年7月,環境工程技術研究所技術力量十分雄厚,已經擁有國家環境工程水污染專項設計乙級資質書,能夠承擔污水處理工程的設計,並開展環境技術領域的各種工程咨詢和技術服務。多年來,取得了一批頗具影響的學術成果,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高濃度味精有機廢水處理新工藝獲得了國家授予的發明專利。
八、國際交流與合作
對外科技學術交流活動十分活躍,目前,與近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學術交流及友好往來關系。目前學院有30多人分別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英國國家學習或進修。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英國明多薩克斯大學每年相互交換留學生。1995年起學院與英國皇家寶石協會聯合辦學,並在我院設立FGA教育培訓中心和國際珠寶鑒定師資格考核考點。由我院負責教育培訓的學員考試通過率連續 5年為100%,為世界寶石教育培訓通過率之最,受到國際珠寶界的高度評價。
九、出版物
《桂林工學院學報》是CA收錄期刊,BIG固定刊源,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1989、1995、1999連續三屆獲全國高校優秀自然科學學報一等獎。
(撰稿:王殿華)
2. 南京大學的學術研究
南京大學建立了中國最早的現代科學研究實驗室。截至2010年5月,南京大學共取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2項,名列大陸高校第一。
在最能反映基礎研究水平的SCI論文榜上,發表論文數連續7年第一,被引用次數連續8年第一;在國際頂尖雜志《Science》和《Nature》發表的論文數全國第一。
截止2014年10月,南京大學進入ESI排名前1%的學科為13個,分別是:化學、物理學、材料科學、地球科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臨床醫學、工程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葯理學與毒理學、數學、動植物學、計算機科學和農業科學。不僅學科數量迅速增長,而且各學科的排位也得到大幅提升,其中化學學科發表論文總數和被引總次數在全球科研機構中的排名分別為17名和32名。 其最活躍的幾個學科為:應用物理、凝聚態物理學、多學科材料學、多學科化學,以及無機化學和原子化學。按論文總數排名計算,南京大學化學排名最高,名列全球第20位;按總被引次數排名計算,同樣是化學排名最高,在全球范圍內排在第79位。南京大學在全球前1%研究機構中,論文總數排名184位,總被引次數排名429。
截至2015年3月,南京大學2015自然指數在亞太地區(Asia-Pacific)各大科研機構與高校中排名第7位,在全國高校中排名保持第3位,緊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至此,南京大學的自然指數已經連續兩年位居全國高校第三。
截至2013年7月,南京大學有37位博士的學位論文入選「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4位博士的學位論文入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南京大學有25部教材由教育部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推薦為「全國研究生教學用書」。
2010-2014年,南京大學文科教師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60項,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3項,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276項,其中,2013年度42項課題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面上項目,立項總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一。2014年度第一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獲5項重大項目立項資助,位居全國第一。
2014年9月9日,南京大學獲第七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5項。其中,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陳駿等完成的《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施》獲第七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這是自1994年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勵制度改革後、20年來江蘇高校首次摘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館藏資源
南京大學有鼓樓、仙林兩座圖書館大樓以及各院系專業圖書室和各種電子數碼信息資源。其中,南京大學仙林校區杜廈圖書館藏書500萬冊。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線裝書30多萬冊,其中列入全國善本書目的有500多種,1萬余冊;地方誌共藏4000餘種,約4萬冊;收藏了許多珍貴的古代目錄學文獻以及叢書。
學術期刊
2000年,南京大學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依託南京大學情報學、圖書館學2個博士點的優勢,中心研製開發了CSSCI資料庫。
《南京大學學報》
《南京大學學報》創刊於1955年,分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npj Quantum Materials》,「自然合作期刊」(Nature Partner Journal, NPJ)
2016年3月1日,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團與南京大學正式簽約,合作出版開放獲取期刊npj Quantum Materials (《npj-量子材料》)。
《智庫理論與實踐》(與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合辦)
《物理學進展》(Progress in Physics)
《無機化學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高校地質學報》(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高等學校計算數學學報》(Numerical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數值數學:中國的雜志》(Numerical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當代外國文學》(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分析在理論和應用》(Analysi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腸外與腸內營養》(Parenteral & Enteral Nutrition)
《腎臟病透析與腎移植雜志》(Chinese Journal of Nephrology, Dialysis & Transplantation)
《中華腎臟病雜志》(Chinese Journal of Nephrology) 南京大學擁有豐富的教學和科研設施、設備,例如,南京大學植物標本室、國家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庫、南京大學天文台、南京大學太陽塔、南京大學氣象台等。
自然科學 南京大學國家級、部級科研機構一覽國家實驗室 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籌) 國家重點實驗室 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計算機軟體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現代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醫葯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同濟大學合建) 註:計算機軟體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全國計算機類唯一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理工農醫科類)人工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海岸與海島開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中尺度災害性天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介觀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近代聲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現代天文與天體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模式動物與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表生地球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高性能高分子材料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海岸帶開發與保護重點實驗室(與江蘇省土地勘測規劃院合建)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有機毒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半導體節能器件及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 蛋白質與多肽新葯工程中心 水處理與水環境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環境保護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環境保護有機化工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其他主要科研機構,如江蘇省重點實驗室、省級工程中心等詳見南大官網。 人文社科 南京大學國家級人文社會科研機構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文科類)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 南京大學漢語言文學與民族認同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經濟轉型和發展研究中心 當代資本主義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經濟全球化與國際關系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 文科全國性學術社團 中國太平天國史研究會 中國元史研究會 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 中國非洲問題研究會 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 社會科學實驗室 南京大學社會語言學實驗室 南京大學社會科學計算實驗中心 省部共建基地 南京大學國家信息資源管理南京研究基地 南京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戰略研究中心 江蘇社會風險與管理研究中心 江蘇省城市現代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當代外國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 公共事務與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儒佛道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政府新聞學研究所 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所 戲劇影視研究所、拉貝國際和平與沖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中德法學研究所等其他機構介參見南大官網。
3. 王維平的個人簡介
1999年被評為甘肅省高校跨世紀學科帶頭人、2004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5年被評為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拔尖創新人才。主講課程有馬列原著選讀、當代資本主義研究、政治經濟學、國際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公共經濟學。近十年來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兩項、全國人大資環委委託項目子項目一項、省級社科規劃項目四項、橫向課題四項。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紅旗文稿》《管理世界》《中國行政管理》《國外理論動態》《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南京大學學報》《蘭州大學學報》等報刊雜志發表論文、文章近70篇。以本人為主,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央黨校出版社等出版專著四部、教材四部,其中一部教材被選為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國家級教材。近年來獲甘肅省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一項、甘肅省高校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一項、甘肅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
4. 南京大學歷屆校長的名字
1、梁希,1949-1951。
2、潘菽,1951-1957。
3、郭影秋,1957-1963。
4、匡亞明,1963-1966。
5、彭沖,1966-1968。
6、方敏,1968-1970。
7、王勇,1970-1975。
8、周林,1975-1978。
9、匡亞明,1978-1982。
10、郭令智,1982-1984。
11、曲欽岳,1984-1997。
12、陳懿,1996-1997。
13、蔣樹聲,1997-2006。
14、陳駿,2006-2018.01。
15、呂建,2018.01-2019。
(4)南京大學教學成果獎擴展閱讀:
南京大學其學脈可追溯自公元258年的南京太學,近代校史肇始於1902年創建的三江師范學堂,此後歷經兩江師范學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等歷史時期,於1950年更名為南京大學。
1952年院系調整,南京大學調整出部分院系後與創辦於1888年的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等合並,仍名南京大學。
師資力量:
中國科學院院士2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4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千人計劃」創新人才30人、創業人才14人,「外專千人計劃」入選者2人。
「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4人、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人、教學名師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95人、講座教授25人、青年學者項目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9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0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人。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16人,「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36人次,「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91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8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238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2人。
5. 王光林的學術成就
Modern Australian Theory and Criticism(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0)、《當代澳大利亞經典小說譯叢》(副主編,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The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2008)、《錯位與超越:論美、澳華裔作家的文化認同》(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2006),並在《外國文學評論》、《當代外國文學》、《英美文學研究論叢》、《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文藝報》、Antipodes、Borderlands等中外期刊上發表了「翻譯與華裔作家文化身份的塑造」,「論華裔美國男作家的主體意識」,「認同、錯位與超越」,「T.S.艾略特的精神追求」,「認同的困惑與文本的開放---從湯亭亭的小說 《孫行者》 看後現代的互文性」, 「A Hard-won success: Australian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The twain must meet this time: A Chines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ng Anglo Superiority in Ambivalence」等論文二十多篇,出版《湖濱散記》、《上海舞》、《典型的美國佬》、《歐洲文學的背景》、《想像的人》、《榮譽與責任》等譯著和編著十餘部,約五百多萬字。曾獲上海市寶鋼優秀教師獎、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
教育背景:
1980-1984年: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學士
1984-1987年: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師從我國著名英美文學專家陳嘉教授(1907~1986),獲得英語語言文學碩士
2000-2003年:華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師從我國著名澳大利亞文學專家黃源深教授,獲得英語語言文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87年—現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外語學院
2002年—2007年: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院長
2007年—現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外語學院院長
2012年—現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孔子學院辦公室主任
2015年—現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學術榮譽
中國澳大利亞研究會副會長
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理事
上海翻譯家協會理事
2010年獲得寶鋼優秀教師獎。
2012年7月獲得澳大利亞政府頒發的特別翻譯獎。
澳大利亞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客座教授(Adjunct Professor)(2015-2018)
2014年6月獲得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頒發的榮譽學者(Honorary Fellowship)稱號。
Anthem Press澳大利亞文學文化研究顧問編委(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 Anthem Studies in Australi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nthem Press)。
2009年應邀擔任西澳大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博士論文校外審閱人(external examiner)。
2015年應邀擔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大學博士論文校外審閱人。
學術成果
英文論著
1. Translating Fragments: Disorientation in Brian Castro』s Shanghai Dancing,Antipodes Vol. 29, No. 1 (June 2015), pp. 129-143
2. WANG Guanglin & David Carter (eds). Modern Australian Criticism and Theory. (Qing: China Ocean UP, 2010);
3. Being and Becoming: On Cultural Identity of Diasporic Chinese Writers in America and Australia.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 2004),2006年再版;
4. 「Monlin Chiang」, The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2009):147-149;
5. 「Hsiung Shi-I」, The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2009):372-374;
6. 「Carolyn Lau」, The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2009): 586-588;
7. 「C. Y. Lee」, The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2009): 599-601;
8. 「John Yau」, The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2009): 1044-1048;
9. 「A Hard-won Success: Australian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Antipodes Vol. 25, No. 1, Special Issue: Australia and Asia (June 2011), pp. 51-57 (ERA) 文章的主要論點入選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語研究年鑒》(The Year's Work in English Stud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10. The twain must meet this time: A Chines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ng Anglo Superiority in Ambivalence. Borderlands: New Spaces in Humanities Vol 3 No. 3, 2004. (ERA)
11. 「A Chinese Poetess in the Australian Setting: Cultural Translation in Brian Castro Garden Book」.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Australian Literature, Vol 12, No 2 (2012);(ERA)
12. 「Translator translated: Circular routes (roots) to cultural identities of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IASA) 3rd World Congress,Lisbon, 2008.
中文論著
13. 從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談澳大利亞的文化研究走向,《甘肅社會科學》, 2015(1):31-34;(CSSCI)
14. 「應用語言學的范圍、方法與趨勢———《勞特利奇應用語言學手冊》述評」,《外國語》2012年 35卷 5期 (CSSCI)
15. 「老照片鏡頭里的上海」,《譯家談》(上海翻譯家協會二十五周年文萃)(精),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16. 「翻譯與華裔作家文化身份的塑造」《外國文學評論》2002年第4期;(CSSCI)
17. 「美國的梭羅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人大資料中心《外國文學研究》2007/3轉載)(CSSCI)
18. 「文化翻譯與多元視角—澳大利亞華裔作家布賴恩·卡斯特羅(高博文)訪談」《當代外國文學》2008/1;(CSSCI)
19. 「他始終是個邊緣人——看澳大利亞華裔作家布賴恩·卡斯特羅的創作」,《文藝報》2007年4月7日;
20. 「從非家幻覺到第三空間:論華裔澳大利亞作家張思敏的小說創作」《中外文化與文論》, 第15輯(2008. 18.)
21. 「重新認識梭羅」《瓦爾登湖》,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
22. 「論翻譯理論在商務交際中的作用」,《第五屆商務英語研討會論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3. 「異位移植:論華裔澳大利亞作家布賴恩·卡斯特羅的思想與創作」《當代外國文學》2005年第2期;(CSSCI)
24. 「擺脫身份,關注社會——華裔澳大利亞作家布賴恩·卡斯特羅訪談錄」,《譯林》2004年第4期;
25. 「論華裔美國男作家的主體意識」《當代外國文學》2003年第3期;(CSSCI)
26. 「全球化背景下英語帝國主義現象剖析」,《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 42 (5);(CSSCI)
27. 「認同、錯位與超越——兼論華裔美國文學的發展」《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02年第3期;
28. 「認同的困惑與文本的開放—從湯亭亭的小說《孫行者》看後現代的互文性《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1/4;(CSSCI)
29. 「文化民族主義鬥士——論華裔美國作家趙健秀的思想與創作」。《當代外國文學》2001年第3期;(CSSCI)
30. 「T.S.艾略特的精神追求」。《當代外國文學》1996年第1 期;(CSSCI)
31. 「人耶,自然耶?——論〈丘園記事〉的藝術特色」《浙江大學學報》1994第3期;(CSSCI)
32. 「崛起中的華裔美國文學」。《文匯讀書周報》。1992年10月30日;
33. 「重塑華裔男性的陽剛形象」。《文藝報》2003/6/17;
34. 「黑暗的太陽」《藝術世界》1999年第4期;
譯著
35. 《上海舞》,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36. 《湖濱散記》1998年作家出版社,更名《瓦爾登湖》,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2007年,2012年,2014年再版;2014年湖南少兒出版社出版,2015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再版。2015年巴蜀書社琥珀經典文叢再版;
37. 《瘋狂的眼球:薩爾瓦多·達利的內心獨白》,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
38. 《麥當娜口述實錄》,(校對),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
39. 《支那崽》(合)。譯林出版社,2003年;
40. 《榮譽與責任》。譯林出版社,2003年;
41. 《文化研究訪談錄》(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42. 《想像的人》。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43. 《典型的美國佬》。譯林出版社2000年,2015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再版;
44. 《第二層皮》(審校)。作家出版社。1997年;
45. 《歐洲文學的背景》。重慶出版社,1991年;
46. 《20世紀美國抒情散文精華》(合),作家出版社1991年,華夏出版社再版;
47. 《貓王埃爾維斯口述實錄》,(校對)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
48. 主編:《商務英語應用大全》(英漢對照),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
49. 主編:《商務英語教學與研究》(集刊),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50. 主編:《澳大利亞文化研究》(集刊),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51. 《當代澳大利亞經典小說譯叢》副主編(上海譯文出版社)。
譯文:
借來的情詩,《詩大陸》104(Feb. 2008)(美國)
課程:
跨文化商務溝通:上海市精品課程
澳大利亞文學系列講座:上海共享課程(通識類)
項目
2015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愛爾蘭文學思潮的流變研究》(第二)
2015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蘇格蘭小說史》(第二)
2006年澳大利亞澳中理事會項目:美國和澳大利亞邊疆文學比較研究
先後赴美國、澳大利亞、法國、斯洛維尼亞等國外10多個國家講學。曾獲得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和三等獎。《跨文化商務溝通》被評為上海市精品課程。
6. 《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第二版)》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第二版)》(陸儉明)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書名: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第二版)
作者:陸儉明
豆瓣評分:5.6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10
頁數:396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地討論了語法研究和語言應用中的重要理論和方法,如結構理論與結構層次分析、變換理論與句式變換分析、特徵理論與語義特徵分析、配價理論與配價結構分析、空語類理論與空語類分析、移位理論與成分移位分析、約束理論與語義所指分析、指向理論與語義指向分析等,幾乎涉及所有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熱點的研究課題,讀者可從中了解基本的漢語語法規則和分析方法,解決漢語應用中「話該怎麼說」「為什麼這樣說而不那樣說」等諸多問題。
作者簡介:
陸儉明,1935年生於蘇州。世界知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資深教授,1985年國務院批准為博士生導師。現為國家語委咨詢委員和17所高校的兼職教授曾任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會長、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等。曾獲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教學獎項。
沈陽,1955年生於上海,1993年在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兼語言學系主任,國家語委中國語言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成果獲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和省級優秀成果獎等15次。教學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教學團隊帶頭人)、精品教材獎等8次。
7. 南京工程學院教務網
www.njit.e.cn
8. 《德魯克管理思想解讀》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德魯克管理思想解讀》(趙曙明//杜鵬程)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德魯克管理思想解讀
作者:趙曙明//杜鵬程
豆瓣評分:7.6
出版社:機械工業
出版年份:2009-10
頁數:443
內容簡介:
《德魯克管理思想解讀》不僅是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傳播他的管理理論,宣傳他的管理思想,更希望通過對德魯克管理思想的解讀和研究,將其管理思想運用於企業的管理實踐中,畢竟「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德魯克管理思想解讀》按照德魯克的經典管理思想概要、創新思想與企業家精神、目標管理與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管理者自我管理與人本主義管理理論、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組織變革與管理理論、其他管理思想等編寫順序,對其管理思想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解讀和較為深入的探討。
在現代管理思想史發展過程中,管理理論總總而生,林林而群,一些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不斷涌現,卻又曇花一現,只有德魯克的管理思想傳播的范圍最廣,影響最大也最持久。
2009年是彼得·德魯克先生誕辰100周年。為了紀念這位在世界管理學領域具有廣泛而深遠影響的管理學大師,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地相繼舉辦了一系列活動,掀起了一股學習和研究德魯克管理思想的熱潮。
《德魯克管理思想解讀》作者多是我國管理學界的學者,也有來自業界的企業高管,還有一些是曾經在德魯克先生身邊學習和工作過的著名學者,每篇文章都流溢著對德魯克先生的崇拜之情和尊敬之意。
在《德魯克管理思想解讀》出版之際,德魯克先生的遺孀多麗絲·德魯克女士,還專門發來祝辭,希望和我們一起紀念德魯克先生,表達了對德魯克先生的懷念之情。
作者簡介:
趙曙明,現任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人力資源學會會長及江蘇省企業管理協會、企業家協會副會長。
趙曙明教授197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英文專業;1981年留學美國,1983年獲碩士學位;1987年再度赴美,師從當代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教授和傑克·舒斯特教授,1990年獲美國加州克萊蒙特研究生院高等教育與人力資源管理學博士學位;1990—1991年在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商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
趙曙明教授在人力資源管理及企業跨國經營的研究方面頗有造詣,出版了《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管理科學文庫》、《跨國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等著作二十餘部,撰寫論文一百多篇;分別於1992、1996、1999、2002年成功組織了四屆企業跨國經營研討會;先後十餘次獲國務院、人事部、教育部、江蘇省政府以及南京大學頒發的教學和研究獎;作為五位獲獎者之一,於1996年獲得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基金(管理科學);在1997年被國家人事部等八部委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對象」;1998年被江蘇省評為「333工程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培養工程第一層次培養對象」;1999年被教育部聘為「教育部第四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1999年被教育部聘為「教育部高等學校工商管理類學科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2000與2002年分別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聘為第八屆和第九屆學科評審組成員;2002年兼任澳門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趙曙明教授曾是夏威夷大學、多倫多大學、密蘇里州立大學等八所商學院的兼職教授,現為美國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的兼職教授;曾在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德國、澳大利亞、荷蘭及新加坡等地講學。他已經為多家國有、外資與民營企業進行了管理咨詢,同時還擔任中國石化儀征化纖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現任安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目前在南京大學商學院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入選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安徽省高等學校「十五」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並被選拔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曾獲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安徽省省級教學成果獎等。
9. 梁琦的榮譽
2010,第十六屆「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優秀著作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2005,第十三屆「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優秀論文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2004,第十二屆「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優秀著作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2006,「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唯一一篇)
2011,2008-2009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007,論文入選「2006年中國十大學術熱點」
2008,「南京大學文科改革開放三十年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著作」
2004,「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浦山獎」
2005,「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
2004,「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
2001,1999-2000年度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叄等獎
2001,南京市第六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叄等獎
2003,南京市第七次(2001-200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優秀獎
1998,第四屆全國統計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1995,第四次江蘇省統計科學技術進步獎壹等獎
2004,第四屆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1998,首屆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1,新世紀全國技術市場發展論壇優秀論文獎
2000,中國管理科學院2000年度優秀成果二等獎
1999,江蘇省數量經濟與管理科學學會1998-1999年度學會論文二等獎
1997,全國報紙理論宣傳研究會優秀文章著作
1996,論文入選「中國『八五』科學技術成果選」
2003,南京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6,《國際結算》南京大學精品課程
2010,《國際結算》中山大學精品課程
1999年以前,獲南京大學商學院「江隆教學獎」、「雙元教學獎」若干項
2012,「中山大學巾幗標兵」
10. 《德魯克管理思想解讀》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德魯克管理思想解讀》(趙曙明//杜鵬程)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德魯克管理思想解讀
作者:趙曙明//杜鵬程
豆瓣評分:7.6
出版社:機械工業
出版年份:2009-10
頁數:443
內容簡介:
《德魯克管理思想解讀》不僅是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傳播他的管理理論,宣傳他的管理思想,更希望通過對德魯克管理思想的解讀和研究,將其管理思想運用於企業的管理實踐中,畢竟「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德魯克管理思想解讀》按照德魯克的經典管理思想概要、創新思想與企業家精神、目標管理與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管理者自我管理與人本主義管理理論、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組織變革與管理理論、其他管理思想等編寫順序,對其管理思想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解讀和較為深入的探討。
在現代管理思想史發展過程中,管理理論總總而生,林林而群,一些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不斷涌現,卻又曇花一現,只有德魯克的管理思想傳播的范圍最廣,影響最大也最持久。
2009年是彼得·德魯克先生誕辰100周年。為了紀念這位在世界管理學領域具有廣泛而深遠影響的管理學大師,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地相繼舉辦了一系列活動,掀起了一股學習和研究德魯克管理思想的熱潮。
《德魯克管理思想解讀》作者多是我國管理學界的學者,也有來自業界的企業高管,還有一些是曾經在德魯克先生身邊學習和工作過的著名學者,每篇文章都流溢著對德魯克先生的崇拜之情和尊敬之意。
在《德魯克管理思想解讀》出版之際,德魯克先生的遺孀多麗絲·德魯克女士,還專門發來祝辭,希望和我們一起紀念德魯克先生,表達了對德魯克先生的懷念之情。
作者簡介:
趙曙明,現任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人力資源學會會長及江蘇省企業管理協會、企業家協會副會長。
趙曙明教授197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英文專業;1981年留學美國,1983年獲碩士學位;1987年再度赴美,師從當代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教授和傑克·舒斯特教授,1990年獲美國加州克萊蒙特研究生院高等教育與人力資源管理學博士學位;1990—1991年在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商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
趙曙明教授在人力資源管理及企業跨國經營的研究方面頗有造詣,出版了《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管理科學文庫》、《跨國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等著作二十餘部,撰寫論文一百多篇;分別於1992、1996、1999、2002年成功組織了四屆企業跨國經營研討會;先後十餘次獲國務院、人事部、教育部、江蘇省政府以及南京大學頒發的教學和研究獎;作為五位獲獎者之一,於1996年獲得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基金(管理科學);在1997年被國家人事部等八部委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對象」;1998年被江蘇省評為「333工程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培養工程第一層次培養對象」;1999年被教育部聘為「教育部第四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1999年被教育部聘為「教育部高等學校工商管理類學科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2000與2002年分別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聘為第八屆和第九屆學科評審組成員;2002年兼任澳門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趙曙明教授曾是夏威夷大學、多倫多大學、密蘇里州立大學等八所商學院的兼職教授,現為美國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的兼職教授;曾在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德國、澳大利亞、荷蘭及新加坡等地講學。他已經為多家國有、外資與民營企業進行了管理咨詢,同時還擔任中國石化儀征化纖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現任安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目前在南京大學商學院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入選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安徽省高等學校「十五」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並被選拔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曾獲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安徽省省級教學成果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