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航天發動機主件是純國產嗎
中國航天發動機已經實現了國產化,中國的全新技術採用系統發展壓縮系統氣動、結構設計方法,構建新的高推重比航空發動機體系,在這個體系的幫助下,中國可以通過新原理研發新型航空發動機,推重比可以達到15。未來中國航空工業存在的先進機型造出來卻要等先進發動機的現狀可能會扭轉。現在距離2013年的報告已經過去3年,中國的航空發動機行業又有了更新的進步。
② 中國航天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中華航天博物館是科學技術類專題博物館,建築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已被北京市政府、豐台區政府分別授予「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豐台區青少年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校外活動基地」的稱號;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科學技術普及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分別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的稱號;被北京市國防教育委員會授予「北京市國防教育基地」的稱號;被豐台區文明辦授予「豐台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實踐活動基地」的稱號;被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航天精神教育基地」的稱號。中華航天博物館位於豐台區南大紅門路1號,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內,展館四周綠化美化良好,交通方便,緊鄰南苑機場、世界公園及北京麋鹿苑,是展示中國航天發展歷史及成就的專題性博物館。博物館本身原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與國外軍貿合作而建的培訓操作演示中心,1990年5月開工奠基,後改為展覽用地,首辦「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建院35周年成就展」。1992年3月開始籌辦,其間,恰逢國際和平空間年年會在北京召開,航空航天部領導決定將之辦成為「中國航天科技展」,全面展示中國航天的巨大成就,向92國際和平空間年獻禮。1992年10月11日以中華航天博物館名稱開幕試展。開幕後,隨即又按中華航天博物館的格局要求做了進一步的調整、補充,以中華航天博物館(預展館)之名正式對外展出。1993年8月30日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正式批復建立中華航天博物館(預展館)可對外公開展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航天博物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的前身是北京航空館,成立於1985年,是在北航飛機結構陳列室、飛機機庫基礎上擴建而成,是我國首個航空航天科學技術的綜合科技館。博物館經近4年原址新建並擴充展品,2012年甲子校慶重新開館並更名,集教學、科普、文化傳承為一體,是航空航天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航空航天科普與文化、北航精神以及青少年愛國主義、國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博物館展區面積8300平米,分為長空逐夢、銀鷹巡空、神舟問天、空天走廊4個展區。300多件國內外公認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結構、發動機、機載設備等珍貴實物,承載著豐富的科學原理和厚重的歷史積淀,展品還通過高科技手段展示了航空航天原理以及人類飛天的歷程。
作為高校博物館,除了直接承擔國家級精品課《航空航天概論》以及航空發動機、飛機結構、起落架結構、導彈結構、航天器設計等核心專業課的教學實踐任務外,還珍藏了30餘架新中國成立前的美、蘇等國飛機和導彈,特別是「黑寡婦」戰斗機世界僅存2架,多數為國內唯一,珍藏數量和等級全國航空界首屈一指。
③ 中國有國產航天發動機為什麼飛機發動機還進口
您好:
這是一個好問題,我是航空航天設計工程專業的大學生,我的幾位老師都是搞這方面的,我們也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其實用一句話簡單的話就可以概括,就是「造根火柴比造個打火機方便」。
航天發動機看似龐大,而且穩定性要求也高,但是對於中國現在的運載火箭而言都是一次性的,工作的時間也就是幾百秒到一兩小時,工作的狀態只有「開」和「關」兩種,並且由於所有的燃料都是「自備的」,工作時只是向外噴出氣體而已,因此技術難度並不那麼那麼高。回到根本,就是航天發動機是一次性產品。(請注意,美國和歐洲的運載火箭的發動機也早已經可以重復使用了,這種差距說明中國的航天發動機也不是想像中那麼先進)
而飛機發動機則不同。一台「渦輪渦扇」飛機發動機,我指的是那種平時我們乘坐的民航飛機(如波音、空客等)的發動機,發動機平均要使用超過十年到二十年。壽命要遠遠長於航天發動機。工作時的狀態和汽車那種發動機一樣,不是只有開和關。而且它還附帶有類似於反噴等很多其他功能。還有,它的工作需要吸入外界的空氣,用於燃燒然後噴出,這也比航天發動機復雜。
從經濟性上講,航空發動機要盡可能省油,安靜,壽命長,易於保養維修維護,這些東西都是航天發動機不用考慮的。中國曾經的運十飛機曾經使用研製過自己的渦輪渦扇發動機。但是燃油經濟性實在是太糟糕了,基本就是「油老虎」,而且穩定性也很差勁。畢竟一架飛機好幾百乘客,如果發動機故障墜毀太悲劇了。
另外,中國製造的工藝也沒有達到可以製造優秀航空發動機的水平。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從進氣口看飛機的發動機,你會看到其實就是一個外殼裡面有一個大的渦輪。仔細看,你會發現其實渦輪和外殼貼的非常非常近,幾乎好像擦到了一樣。因為根據發動機理論,貼的越近,發動機的效率越高。但是中國現有的加工機床的精度有限,沒有辦法搞的那麼好。
最後,由於中國現在本身也不具備生產大型客機的能力,絕大部分的客機都是進口的波音和空客。而他們兩家設計飛機的時候也會招標發動機生產商。基本上有能力競爭的也只有羅爾斯羅伊斯和通用電氣這兩家(這都是百年老店了)。他們兩家的競爭已經讓發動機的性價比很高很高了,中國企業進區根本沒有任何空間,一點點空間都沒有。另外,要生產發動機然後裝到民航飛機上執行飛行的話,還需要很多國際上的測試和認真,這個時間、成本、都很高。
最後,總結起來一句話,中國航空發動機的水平還遠遠遠遠不到可以用於日常商業飛行的水平。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您滿意。^_^
④ 落後美國整整30年,中國航空發動機還能發展起來嗎
進入到21世紀以來,我國航天航空事業和世界航天航空事業的發展對於大型運載火箭的需求量都是非常高的。而現有的運載火箭的技術卻已經跟不上市場的發展了。所以這也導致著各國都在加緊的研製最新型的技術,以便於更好的去發展航天事業。
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新一代運載火箭中芯直徑為五米的火箭系列,對中國航天航空業的發展和進步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不過,中國的運載火箭其實發展的是非常困難,甚至可以用艱辛二字來形容。
其實關於這一點,想必大家也都是非常清楚的,畢竟中國的發展時間比較短,這導致著我國初期在很多領域上都是遠遠落後於國外的,特別是在航天航空等一系列的專業技術領域,甚至如今我國的一些專業領域的核心技術都是利用外國的。但這也都是無奈之舉。
長征五號的運載系統也是充滿著波折的。長征五號的航天發動機遇到了很多的問題。芯一集液氧發動機一級分支渦輪排氣裝置在復雜力熱環境下。局部結構很容易發生一場,這導致發動機的推力在瞬間就會出現大幅度下降的情況,極大地危害了太空探索器的發射。
當然,這也只是曾經長征五號航天發動機遇到的一些問題,如今我國的航天人員已經對其進行了最及時的改進,問題別被很好的解決了,除了航天發動機之外,航空發動機也是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說,如今我國的航空發動機是遠遠落後於美國整整30年的。
可是明明在太空探索領域,中國取得都曾遭受如此的矚目,讓各國所羨慕。卻在一個小小的航空發動機上難倒了中國,以至於落後於美國整整30年的時間呢?
航空發動機是一種高度復雜和精密的熱力機械,也是為航空器提供飛行所需要動力的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是公認的工業之花。或者世界上能夠獨立研製高性能的航空發動機的國家,也只有美,俄,英,法等少數幾個國家,這也表明航空發動機的技術門檻是非常高的。
我國近些年來的發展確實是可以用面面俱到來形容,但也並不可能完全的兼顧,特別是在最頂端的航空發動機領域。而作為中國人的我們,也不能夠被如今中國的強大所養成一種孤傲的心態,畢竟單單只是航空發動機,我國就無法能夠達到美,俄,英,法的高度,又怎能盲目的狂妄自大呢?
既然中國能夠用十年的時間,就製作出世界第三等級的航空發動機,那麼這也就代表著中國或許可以再用十年的時間,發展出技術難度更高的發動機,並且在如今我國科學技術力量發展如此的快速之下,或許十年也並不需要。而作為中國人的我們也應該要對此抱有信心,不是嗎?
⑤ 中國航空發動機的發展現狀如何、
總是有人提問相同的問題問題范圍很大呵呵?只能大略的說說吧。
通常我們認為,國內航空發動機的研究水平和國外相差約20年,但是其中有一些技術是和國外相當的,比如在結構設計,氣路設計,葉形設計等。但是只是受到材料製造水平,材料加工水平以及理論基礎的限制在某些方面是有差距的。比如我國目前還沒有自主研發生產的民用發動機,國內各大航空公司的發動機都是進口的。通過較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是可以在較短的時間趕上的。比如前兩年剛成立的上海商用發動機研究所就是致力於相關方面的研究。
其實,所謂的20多年的差距,主要是說型號上的,因為國外現在最現金的F119和F120渦扇機已採用了變循環、矢量噴管等技術,而國外的渦扇發動機是上世紀80年代前後列裝的,我國的WS9於90年代末研製生產成功,WS10於21世紀初定型,整體和國外這些渦扇機的定型時間相差約20年。但是,在我們的WS10上,也有許多地方採用了F119等發動機的設計理念,甚至有比他們更先進的概念,所以,不能僅僅通過定型時間來簡單的說明我國發動機的現狀。
總之,我們的發動機正向著國際先進水平進發,同時,也有一些更加先進,國外還沒有的航空推進理論正在研究,預計在2020年-2030年,我國就能揚眉吐氣了。
希望大家能多理解、支持國家的航空事業,畢竟我國現在是孤軍奮戰,閉門造車,研發難度和成本是非常高的,再加上國家這方面資源有限,尤其是高精尖的工業基礎很薄弱,所以只有各行各業的人都做好了,我們的發動機才能真正做好,為中國人爭氣
⑥ 第十七屆北京航展什麼時間開幕
時間表如下,源自北京航展官網
⑦ 有哪些從北航走出的航空航天領域的領軍人物
北航作為航空航天類特色院校,培養的航空航天人類才是不計其數的。每年的畢業生中超過半數的學生會投身到我國各類航空航天院所,為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其中不少人,逐漸從一線員工,慢慢成長為航空航天領域內的領導、領軍人才。
以北航這樣背景的學校,航空航天領域的校友數都不數不過來。按照畢業後去院所工作的同學的描述,無論去到哪個航空航天類院所,都一定能夠找到北航的校友在裡面工作。
⑧ 中國航發集團是航天發動機集團嗎
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是航空發動機,不是航天發動機)
2016年5月31日,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在北京市完成工商注冊,標志著該公司已正式成立。
2016年8月28日, 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成立大會在京舉行。***做出重要指示強調,組建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的決策,是從富國強軍戰略高度出發,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航空工業體制改革採取的重大舉措。
希望你們牢記使命、牢記責任,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堅持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堅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大膽創新,銳意改革,腳踏實地,勇攀高峰,加快實現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自主研發和製造生產,為把我國建設成為航空強國而不懈奮斗。
⑨ 航空發動機研究所(如608所)與航天發動機研究所(如航天六院11所)有啥區別發展和待遇方面哪個好
608所是研究中小型航空發動機的,如渦軸,渦漿發動機,應用於直升機和渦輪螺旋槳飛機。航天六院11所是研究液體火箭發動機,主要是液氫/液氧,液氧/煤油發動機。兩者都還不錯,航空發動機和大推力火箭發動機都列入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投入很大。608所在湖南株洲,航天六院11所有兩個地方,西安和北京。兩者待遇應該差別不大,,,看你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了!祝你好遠!
⑩ 美俄航天航空技術為什麼,那麼厲害,美國上世紀60年代就登月了,中國至今還在探月,差距40--50年
我個人覺得,首先來說美國,美國獨立至今,在其本土上作戰的除了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外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沒有波及到美國本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珍珠港外,剩餘的作戰都是在非美國國土區域。
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美國的工業化進程。無論是軍工還是民營企業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要知道當時世界上的武器大部分都是美國製造的。它是一個發戰爭財的國家。而且由於其國內穩定,使得當時很多知名科學家匯集美國,為其以後的科技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再來說一下俄羅斯。俄羅斯的很多科技都是繼承和延續了前蘇聯時期的成果。要知道當時的蘇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擁有了最廣袤的土地外,各方面的人才在二戰的刺激下先後浮出水面。靠著當時蘇聯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科學家留下。隨後的冷戰,更是蘇聯和美國兩個超級大國互相競爭的時代,無論是哪個方面都要一較高下,這更是刺激了當時的各種人才不斷創新科技大力研發。
再看看當時的中國。新中國剛成立,在錯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我們來說,我們的國家幾乎沒有什麼自己的工業。為什麼東三省成為新中國的工業基地?說出了可能不好聽,但是這是事實。因為日本侵華時期在東北遺留下了大量的軍工企業。我們憑借著這一點才開始發展我們自己的工業。
說實話,美俄的科技發展到今天的水平不足為奇,換成我們也可以。我們之所以能夠發展到現在的水平很大程度上要來源於改革開放的這幾十年。因為我們上學的時候都學過歷史知道很多的事情,文化大革命延誤了中國不僅僅是10年的發展。那個年代我們不僅沒有大步向前發展甚至是倒退了。這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上來看是什麼?別國都在大步向前的時候我們在後退,這延誤的時間停滯的發展太多甚至是無法彌補。
所以說,我們雖然現在在某些領域落後於美俄等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年代差會逐步消失甚至有可能取代,呵呵,發動機尤其還是大推力大推重比的發動機是一個高精尖的領域,我國盡管落後,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我們的國人正在努力,讓我們自己的國產發動機取代進口發動機。用不了多久,我們自己的飛機上就會用上我們自己的發動機真正的「中國心」
個人觀點多有不足,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