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航空航天領域有哪些最新的技術成果和最新的技術進展
新華網北京10月9日專電 (記者譚浩)記者日前采訪了解到,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航天員所穿著的「飛天」艙外航天服採用了最新的平板顯示技術OLED(有機發光顯示器)。據悉,這是OLED技術首次應用於航天飛行航天服。 據悉,清華大學從2004年開始承擔「神七」艙外航天服OLED顯示器的研發工 作,該顯示器用於顯示航天員艙外行走時航天服的狀態數據。據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艙外航天服研究室主任劉向陽介紹,「飛天」艙外航天服的OLED顯示屏使顯示器更大、更薄、更省電、更能耐受高低溫,顯示色彩更艷麗,方便了航天員查看。 據有關專家介紹,OLED是指有機材料在電場作用下發光的技術。與LCD液晶顯示屏相比,OLED具有主動發光、無需背光源、色彩鮮艷、功耗低、無視角限制、顯示動態畫面無拖尾現象、使用溫度范圍廣等諸多優點。同時,OLED是全固態超薄器件,它的出現使人類廣泛使用可彎曲的柔軟顯示器成為可能。
❷ 中國近幾年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
1·2011年9月29日21時25分45秒,我國自主研製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酒版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權空並准確進入預定軌道,開啟了我國空間實驗室的「處女航」。
❸ 當今航天科技成果有哪些
神舟七號飛天 重大航天科技成果揭秘 人民網電 神七今天就要飛天了,它的成功發射給中國帶來了無窮的價值。 一個科研成果的研究的誕生當然不能只有設備,還要有一批頂尖級的科研人員。而研究中心集合了當今世界和中國航天、生物、醫學等領域的50多位頂尖級院士、科學家。50多位科學家合力破解腫瘤之謎。 太空制葯是一個跨行業、跨領域的合作結晶,涉及到微生物、空間生命等多項學科,政府共調動了包括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國防科工委、清華大學在內的27家科研單位,參與了研發工作。魏江春教授、蔣興村教授、庄逢源教授、劉志恆教授……一批批科研專家、醫學專家中的精英們加入了「太空葯」研發的行列,其中許多科學家都是該領域里赫赫有名的 「旗幟性人物」。為了給研發工作創造出更好的環境,為了不負國家的重託,生產基地還不斷完善著自己,裝備著自己:投資200多萬元興建了太空研究所,投資2000多萬興建了中國第一個太空葯實驗室。 這支浩浩盪盪的研發隊伍,叩響了人類空間生命科學的大門。正是因為有這么雄厚的科技力量作後盾,才使人類在太空抗腫瘤領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科學家們將一種從人體喉嚨提取的具有抗腫瘤功效的菌株帶入了太空,希望通過太空特有的環境使得菌株發生基因突變。經過一次次的失敗之後,他們終於在「神舟三號」衛星搭載後的菌種中發現了一種「多肽」,它不但能夠直接殺死腫瘤細胞,還能修復腫瘤的自愈系統。科學家們興奮無比,他們就要揭開人類生命死亡的真相,破解腫瘤難治之謎。 為彰顯太空科技對腫瘤治療葯物里程碑式的巨大貢獻,科學家們給它取了一個有著特殊紀念意義的名字——「神舟三號」。中國唯一一個專門抗腫瘤的太空葯終於誕生了,這也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可以用航天飛船命名的葯品。 2003年11月,陝西省科技廳組織各相關領域20幾位頂尖專家對經太空搭載的「神舟三號」口服液的生產菌株進行了科學論證,結論為「國際先進水平」。 依據《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管理辦法規定,一個課題必須且只能確定一個課題責任人和課題的依託單位。由一個研發單位負責一個領域。亨通光華制葯公司作為中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年連續兩次代表中國實施863計劃,是中國惟一連續多次進行太空搭載的企業。公司的863項目主要研發方向是生物菌種的太空搭載、誘變、篩選及其變異規律等空間生物領域的研究,將太空技術、生物技術和醫學技術這些國家最高科學技術領域相結合,肩負中國發展太空生物制葯領域的高科技和實現太空制葯產業化的歷史使命。這也意味著,現在以及以後,亨通光華制葯將在太空生物制葯方面長期保持在世界前列。而太空葯微生物菌種在太空反復搭載的累加效應及稀缺的空間搭載資源,使公司在太空生物制葯領域始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❹ 人類航空方面 科技 成就有哪些請列舉幾個。。用來寫作文那種!
火星(mars)是距太陽第4近,也是太陽系中第7 火星
大行星。 公轉軌道:離太陽227940000 千米(1.52 天文單位) 。 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而遠的次序計為第四顆,比地球小,公轉周期約687天,自轉周期約24小時37分。 公轉周期:686.98天 自轉周期:24小時37分22秒 行星直徑:6794 千米 質量:64191億20 噸,很重。 赤道地表重力加速度:3.72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5.02 km/sec 火星大氣密度只有地球的1%,非常乾燥,溫度低,表面平均溫度零下63℃,水和二氧化碳易凍結,高級生命無法生存。 火星被稱為戰神,這或許是由於它鮮紅的顏色而得來的,所以火星有時被稱為「紅色行星」。(在希臘人之前,古埃及人曾把火星作為農耕之神來供奉。後來的古希臘人把火星作為戰神阿瑞斯,而古羅馬人繼承了希臘人的神話,將其稱為戰神瑪爾斯。北歐神話里,火星是戰神提爾。中國神話里火星「熒惑星」是一個預言亡國和災難的妖怪,見《搜神記》)而月份三月的名字也是得自於火星。 編輯本段火星到地球的距離
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里,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里。兩者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大約每15年出現一次。1988年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曾經達到約5880萬公里,而在2018年兩者之間的距離將達到5760萬公里。但在2011年的8月27日,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將僅為約5576萬公里,是6萬年來最近的一次。 不過據天文學家推算,在從公元1600年到2400年這800年間,火星與地球的今年最近距離只能排在第三位。根據推算結果,到2366年9月2日,兩者之間的距離將為約5571萬公里。而到2287年8月28日,兩者將更為接近,距離為約5569萬公里。 一般來說,火星和地球距離近的年份是最適合登陸火星和在地面對火星觀測到時機。
編輯本段觀測史
火星的火紅色,自古就吸引著人們,而希臘更是稱之為戰神。此時人們觀測火星就和其他天體般,大部分是為了占星,而為了科學目的主要在十七世紀之後,如開普勒探索行星運動定律時就是依據了第谷積累的大量而精密的火星運行的觀測資料。 喬瓦尼·斯加帕雷里所繪之火星地圖。望遠鏡發明後,人們對火星可以進行更進一步的觀測。第一個使用望遠鏡觀測星空的伽利略所見的火星只是一個橘紅小點,然而隨著望遠鏡的發展,觀測者開始辨別到一些明暗特徵。惠更斯依此測出火星自轉周期約為24.6小時,他亦為首次紀錄火星南極冠的人。一開始由於各人各自觀測,意見亦不一致,地名也未統一(例如用繪制者名字命名)。後來義大利的喬瓦尼·斯加帕雷里(Giovanni Schiaparelli)統合了各家說法而繪制了一個較可信的地圖,地名取自地中海、中東等的地名和聖經等作為來源,而其餘則依照舊有的觀念:暗區被認為是湖(lacus)海(mare)等水體,如太陽湖(Solis Lacus——Lake of the Sun)、塞壬海(Mare Sirenum——the Sea of Sirens)、最明顯的暗大三角——大塞地斯(Syrtis Major);而亮區則是陸地,如亞馬遜(Amazonis)。這個命名系統一直延續下來。 火星
當時,斯加帕雷里和同期觀測者一樣,觀察到了火星表面似乎有一些從暗區延伸出的細線,因為對於暗區是水體的傳統,這些細線命名為水道(canali)。而後來觀察到暗區會在冬季時縮小、夏季時擴張,有人提出暗區是植物覆蓋、而暗區的擴大縮小則是消長所引起的,改變以往認為暗區是水的說法。帕西瓦爾·羅威爾(Percival Lowell)亦觀察到,並宣稱那些「水道」其實是人工挖掘的「運河」,用來灌溉植物,因為水道應太細不可見,而看到的細線應是灌溉出的大片植物。風靡大眾的火星科幻和火星人即源於此。不過這些細線大多已證明是不存在的,部分則是峽谷或隕石坑後延伸出的深色沙子。而火星表面顏色的改變則是因為沙被風吹移,或發生火星塵暴。
編輯本段火星表面發現7個奇特洞穴
火星探索近期捷報頻傳。「火星探測軌道飛行器」和「機遇」號火星分別發現火星表面曾有水以及火星 火星表面7個奇特洞穴
可能有地下水的線索。日前,美國科學家藉助「奧德賽」探測器又在火星上發現了奇特洞穴。 編輯本段人類探測火星的歷史
1960年10月10日14時27分49秒 蘇聯 火星1A號(火星1960A)失敗 1960年10月14日13時51分03秒 蘇聯火星1B號(火星1960B)失敗 1962年10月24日 17時55分04秒衛星22號(火星1962A)失敗 1962年11月1日 17時55分04秒蘇聯 火星1號失敗 1962年11月4日15時35分15秒 蘇聯衛星24號(火星1962B)失敗 1964年11月5日 19時22分05秒美國 水手3號失敗 1964年11月28日14時22分01秒 美國水手4號圓滿成功 1964年11月30日 13時12分蘇聯 探測器2號失敗 1965年7月18日14時38分 蘇聯探測器3號失敗 1969年2月24日發射升空 美國水手6號 7月31日抵達火星 圓滿成功 1969年3月27日發射升空美國 水手7號 8月5日抵達火星 圓滿成功 1969年蘇聯火星2A號(火星1969A)失敗 1969年4月2日10時33分00秒 蘇聯火星2B號(火星1969B) 失敗 1971年5月9日01時11分02秒 美國水手8號 發射失敗 1971年5月30日22時23分04秒美國 水手9號 圓滿成功 1971年5月10日16時58分42秒蘇聯 宇宙419號失敗 1971年5月19日16時22分44秒蘇聯 火星2號 失敗 1971年5月28日15時26分30秒蘇聯 火星3號 不算成功 1973年7月21日19時30分59秒蘇聯 火星4號 失敗 1973年7月25日18時55分48秒蘇聯 火星5號 失敗 1973年8月5日17時45分48秒蘇聯 火星6號 失敗 1973年8月9日17時00分17秒蘇聯 火星7號 失敗 1975年8月20日21時22分00秒美國 海盜1號 成功 1975年9月9日18時39分00秒美國 海盜2號 成功 1988年7月7日17時38分04秒蘇聯 火衛一1號 失敗 (弗伯斯1號、福波斯1號) 1988年7月12日17時01分43秒蘇聯 火衛一2號 失敗 (弗伯斯2號、福波斯2號) 1993年8月21日美國 火星觀察者抵火星軌道前與地球失去聯系 1996年11月7日17時00分49秒美國 火星環球勘測者成功 1996年11月16日20時48分53秒 俄羅斯 火星96發射失敗 1997年美火星探路者在火星著陸 1998年7月3日18時12分日本 希望號(行星-B)失敗 1998年美國 火星氣候探測器失敗 1999年1月3日20時21分10秒美國 火星極地著陸者 抵達火星前被墜毀失敗 1999年1月3日20時21分10秒美國 深空2號失敗 2001年4月7日15時02分22秒美國 火星奧德賽圓滿成功 2003年6月2日17時45分26秒歐空局 火星快車失敗 2003年6月10日17時58分47秒美國 勇氣號火星漫遊車 成功 2003年7月8日03時18分15秒美國 機遇號火星探測車 成功 2007年8月4日09時26分35秒美國發射鳳凰號火星極地著陸探測器,後失去聯系 2009年10月俄羅斯 火衛一-土壤與 中國 螢火一號 一起發射,因為某些原因,推遲到2011年 2010年6月3日 俄羅斯開始在莫斯科進行世界首個模擬火星之旅實驗,6名來自俄羅斯、中國、法國等國的志願者將在狹小的模擬密封艙內生活520個日夜。
編輯本段登火星「太空之旅」計劃
據1月29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 負責「火星500」星際考察試驗的俄羅斯醫學生物研究院新聞秘書帕維爾·莫爾古諾夫27日透露,在即將開始的模擬登火星試驗參與者中可能會有1名中國公民。3名來自中國航天培訓中心的代表將於近日抵達俄羅斯接受檢查。 俄新社27日援引莫爾古諾夫的話說,中國人對參與這一試驗計劃十分感興趣,目前正在進行相關的談判工作。暫時還沒有中國人是否能參與這一試驗的准確消息,如果可以,參與人數不會超過1人。莫爾古諾夫介紹說,在最近1至2周內,科學家們將對所有參選人員進行嚴格篩選。目前,俄羅斯的參與者已經在1月初得到了確認,歐洲人也將於近日確定。據悉,申請參加這一項目的志願者必須具有大學文憑,年齡在25歲至50歲之間,能講一口流利的俄語和英語,醫生、生物學家和工程師被優先考慮。 本次試驗是模擬登火星試驗計劃的最後階段,將於今年3月在俄羅斯醫學生物研究所全面啟動,持續520天。參與者將用250天時間模擬「飛往」火星,接下來的30天在「火星表面活動」,「返回地球」將需要240天。據俄羅斯紐帶新聞網27日報道,這一試驗項目是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同歐洲航天局合作開展的,預計耗資1500萬美元,大部分經費來自俄羅斯航天部門。除了歐洲航天局外,目前這一項目舉辦者還歡迎其他國家的航天機構參與,並正在積極尋找其他投資者。(本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關欣本報特約記者柳玉鵬本報記者 盧長銀)
編輯本段面積
火星表面積只有地球的四分之一,確切一點火星的表面積是地球的28%(地球的表面積大約是五億一千零一十萬九百三十四平方公里),火星的直徑為6786千米,每24.62小時自轉一周。
編輯本段生命
「勇氣號」火星探測器拍到「火星人」? 2000年,一塊火星隕石是美國於南極洲發現,編號為ALH84001的碳酸鹽隕石。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聲稱在這塊隕石上發現了一些類似微體化石結構,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火星生命存在的證據,但有人認為這只是自然生成的礦物晶體。但直到2004年,爭論的雙方仍然沒有任何一方占據上風。 維京號(或海盜號)Viking probes曾做實驗檢測火星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實驗限於維京號的著陸點並給出了陽性的結果,但隨後即被許多科學家所否定。這是正在進行中的爭議。現存生物活動也是火星大氣中存在微量甲烷的解釋之一,但通常人們更認同其它與生命無關的解釋。 將來人類若對外星殖民,由於火星的友善條件(同其他行星相比,火星最像地球),它很可能是我們的首選地點。 現已證明火星上曾經確實存在水,且有可能曾經有過生命出現(可見CCTV10相關節目,可上網搜索)。 火星探測器拍到景象
編輯本段衛星
火星有兩個小型的近地面衛星。火衛一9000 11 1.08e16 Hall 1877 : 1.火衛一的物理性質: 火衛一和火衛二可能像C型小行星一樣是由富含碳的岩石組成的。但它們不可能是由純岩石組成的,因為它們的密度太低了。它們很可能是由岩石與冰的混合物組成的,並且它們都有很深的地殼坑。 前蘇聯的探測器火衛一2號探測到一種從Phobos上逃逸出的微弱但又持久的氣體。可惜的是,Phobos 2號在探測出這氣體的組成成份之前便無法工作了。水或許是最有可能的組成部分。Phobos 2號也帶回了一些照片。 Phobos上最顯著的地形特色是一個名為Stickney的大坑,這是前面所提到的Hall的妻子的名字。就像土衛一的環形山赫歇耳(Herschel)一樣(尺寸較小)。Stickney必然曾經具有過破壞火衛一的作用,現在火衛一表面上的一些大溝和條紋層脈極有可能是由於Stickney的影響而造成的。 2.火衛一的軌道特徵: 火衛一的環繞運動半徑小於同步運行軌道半徑,因此它的運行速度快,通常每天有兩次西升東落的過程。由於它離火星表面過近,以至於從火星表面的任何角度都無法在地平線上看到它。 據推斷,由於它的運行軌道小於同步運行的軌道,所以潮汐力正不斷地使它的軌道越變越小(最近的統計數字表明,它正以每世紀1.8米的速度在減小)。所以,據估計大約5000萬年後,火衛一不是撞向火星,便是分解而成為光環。(這同月亮的升力的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相似。) 3.火衛一的命名和發現: 在希臘神話中,火衛一是阿瑞斯(火星)和阿芙羅狄蒂(金星)的一個兒子。「phobos」在希臘語中意味著「恐懼」(是「phobia」-恐懼的構詞成分)。 火衛一在1877年由Hall發現,1971年由「水手9號」首次拍得照片,並由1977年的「海盜1號」、1988年的「火衛一號」進行觀測。 火衛二23000 6 1.80e15 Hall 1877: 1.軌道資料 軌道半長軸:23,460 km 軌道離心率:0.0002 軌道周期:1.26244 d 平均公轉速度:1.35 km/s 軌道傾角:0.93° (to Mars' equator) 1.793°(to the local Laplace plane) 27.58°(to the ecliptic) 2.物理特徵 大小:15.0 ×12 ×10.4 km 平均半徑:6.3 km 質量:2.244×1015 kg (3.756×10?10 Earths) 平均密度:2.2 g/cm³ 赤道表面重力:0.0039 m/s² (3.9 mm/s²) 0.00040 g (400 µg) 宇宙速度:0.0069 km/s (6.9 m/s) 自轉周期:同步自轉 反照率:0.07 溫度:≈233 K 火衛二和火衛一是由像C型小行星那般的富含碳的岩石組成的,並且它們都有很深的地坑。 3.火衛二的命名 在希臘神話中,火衛二是阿瑞斯(火星)與阿芙羅狄蒂(金星)的另一個兒子。「deimos」在希臘語中意味著「驚慌」。 4.火衛二的發現 火衛二在1877年8月10日被阿薩夫·霍爾(Hall)在美國海軍天文台發現,在1977年由海盜1號首次拍得其照片。
編輯本段占星學中的火星
火星是顆男性的、陽性的星,代表野心、魄力、權勢、建設、工作、斗爭、競爭與死亡有關。它的本質是陽性的、熱的、乾燥的。其性質是兩性的,既乾燥、又潮濕。表示行動、侵犯驅力、動機。在人物方面則代表男性的、年輕的。 火星的圖騰符號相爭的是戰神馬爾斯的盾與矛,圓圓的盾,箭狀的突起物是戰神的矛。在地球外圍最接近地球的就是火星,它守護卓白羊座和天蠍座。在摩羯座是旺勢,在天平座、金牛座是失勢,在巨蟹座則使落陷。屬於火星的子訣是「動機」。 它的影響包括:於人的獸性、慾望、性精力有關,也是宇宙的驅策力。影響個人的意識、完成的意志,引起災難的能量等。強勢的火星,支配著人類的精力、動物的意識、意氣高揚者、保護者、理想主義者。火星在星盤中的宮位,是你最能發揮及全力以赴的領域。 火星對身體也有相對感應的部位,如肌肉組織、外生殖器、頭與臉、紅血球、膀胱、副腎、運動神經。所代表的疾病如發炎及急性的發燒、感染、手術、肌肉及生殖的毛病,出血、血液疾病、傳染性疾病。 火星正面的特徵有:勇敢的、有推動力的、雄壯的、有進取心的、專家的、精力旺盛的、度量大的、高度心靈的、獨立的。 而負面的特徵如:破壞性的、好戰的、易怒的、任性的、粗鄙的、譏諷的、反常的、殘酷的、虛有其表的、好爭吵的。 火星:行動力,侵略性,果斷,熱情,怒氣,積極,活力,體力,運動力,對抗性,激進,好鬥,愛戰,激烈,直言不諱,直接,殘忍,急躁,沒有耐心,魯莽,粗暴,脾氣暴躁,易怒,有暴力傾向,恐慌,害怕 相關身體部位:腎上腺,一般的肌肉協調能力,頭部、面部——這跟白羊座很像,身體移動或體質特點(上升星座也與此相關)。 相關其它事物:運動員,體育行業,體育教練,軍事,士兵和警察,法律執行官員,體育器材製造商,軍火武器製造商和整個軍事防禦行業。
編輯本段相關新聞
火星發現神秘狹長隕坑或是小行星碰撞所致[導讀]近期,歐洲宇航局最新公布火星一處神秘地形,這處隕坑呈不規則圓形,像一個狹長的「傷疤」。目前,科學家對於該隕坑的形成頗 火星奧爾庫斯隕坑長約380公里,寬約140公里
為迷惑。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近日,歐洲宇航局(ESA)公布了火星奧爾庫斯隕坑(Orcus Patera)的最新照片,這是一個狹長形隕坑地形,位於火星赤道附近,看上去如同火星表面的一道「傷疤」。 奧爾庫斯隕坑位於火星東半球的埃律西昂火山(Elysium Mons)和奧林匹斯火山(Olympus Mons)之間,科學家認為該隕坑形成的最佳解釋是該區域遭受了一次小行星傾斜碰撞,一顆小行星以非常小的角度劃過火星表面。 這個隕坑長約380公里,寬約140公里,隕坑邊緣突起高度比周邊平原高1600米以上。隕坑底部比周邊平原低大約800米。 「patera」通常用於描述深遂、復雜或者不規則外形的火星隕坑,雖然奧爾庫斯隕坑以此命名,但科學家並不知道它的真實來歷。 或者奧爾庫斯隕坑最初是一個較大的圓形碰撞隕坑,隨著多年以來的地質結構變化和擠壓作用,使得該隕坑發生了變形;或者這個隕坑是由於一系列的不同小行星碰撞所導致的。 奧爾庫斯隕坑存在地質構造作用力的證據來自大量的「地塹」,在隕坑邊緣有像峽谷裂縫一樣的結構。這些「地塹」最大寬度為2.5公里,方向呈東西走勢,僅存在於隕坑邊緣和周邊環繞區域。 靠近隕坑底部中心的暗色陰影是凹地形成的,這或許是形成於風力作用過程,一些較小的碰撞事件所濺起的暗色物質經風力作用在凹地進行了重新分配。
❺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航空航天科技成果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衛星重173公斤,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公里,最遠點2384公里,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為68.5度,繞地球一周需時114分鍾。衛星用20009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衛星運行的情況良好,各種儀器工作正常,遙測儀器不斷發回各種數據。衛星發射成功是中國發展空間技術的良好開端1986年2月1日,中國用「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20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1988年9月7日,中國用「長征4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1990年4月,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次成功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後順利返回地面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並於16日安全返回地面。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楊利偉成為中國首位航天英雄。
2007年4月1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2009年4月15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第二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從2009年起,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入組網高峰期,預計在2020年左右形成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中國首次「探月工程」取得成功 2007年10月24日,中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並傳回月球拍攝照片和有關探測數據,標志著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本次「嫦娥一號」繞月探測飛行承擔著「獲取月球全表面三維圖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學元素和物質類型的含量與分布」、「探測月壤特性」、「探測4萬至40萬公里間地月空間環境」等4大科學探測任務;經過8次變軌後,11月7日,衛星正式進入工作軌道;11月18日,轉為對月定向姿態;11月20日,開始傳回探測數據;11月26日,拍攝的第一張月球照片公布;12月9日,首張月球三維立體圖片公布。 2008年9月25日,中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27日,翟志剛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
❻ 2000年以來中國在航天方面的科技成果
中國2000年以來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
一、神舟一號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30分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征-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征2號F載人航天火箭。
在發射點火十分鍾後,船箭分離,並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飛船入軌後,地面的各測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測量船對飛船進行了跟蹤測控,同時,還對飛船內的生命保障系統、姿態控制系統等進行了測試。
二、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台,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兩年。
三、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了聯系。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仍在軌道上。
四、神舟十一號飛船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是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
神舟十一號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隨後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2名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進行了為期30天的駐留,在軌飛行期間,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五、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上首顆量子實驗衛星「墨子」號送上天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墨子最早提出過光線沿直線傳播的觀點,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用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在早期物理光學方面的成就。
墨子最早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是直線傳播的,第一次對光直線傳播進行了科學解釋——這在光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原理,為量子通信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墨子還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光量子學實驗衛星以中國科學家先賢墨子來命名,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
❼ 中國近幾年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一、神舟十一號飛船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是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
神舟十一號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隨後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2名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進行了為期30天的駐留,在軌飛行期間,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二、神舟八號飛船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架飛船,飛船為三艙結構,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組成。神舟八號為改進型飛船,全長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質量8082公斤。神舟八號飛船進行了較大的技術改進,它發射升空後,與天宮一號對接,成為一個小型空間站。
三、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台,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兩年。
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歷史使命。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天宮一號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天宮一號在軌運行1630天,不但完成了既定使命任務,還超設計壽命飛行、超計劃開展多項拓展技術試驗,為空間站建設運營和載人航天成果應用推廣積累了重要經驗。與神舟八號的交會對接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航天器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四、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1970年4月1日,裝載著2顆東方紅一號衛星和1枚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專列抵達中國酒泉衛星發射場。4月2日下午,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聽取即將發射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及其運載火箭情況的匯報。4月24日凌晨,毛澤東主席批准實施發射。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從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21時48分進入預定軌道。
五、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上首顆量子實驗衛星「墨子」號送上天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墨子最早提出過光線沿直線傳播的觀點,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用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在早期物理光學方面的成就。
墨子最早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是直線傳播的,第一次對光直線傳播進行了科學解釋——這在光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原理,為量子通信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墨子還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光量子學實驗衛星以中國科學家先賢墨子來命名,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
❽ 中國航天科技成就
(1)我國自主研發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成功完成多次衛星的發射任務,並且為外國提供發射專服務;(2)我國研製發射了屬各種型號的衛星,氣象衛星、北斗系列導航衛星、對地觀察遙感衛星等;(3)從2003年起我國多次進行載人航天實驗,楊利偉成為第一個飛入太空的中國人,翟志剛成為第一個在太空行走的中國人;(4)月球探測,我國先後兩次發射了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成功對月球表面進行了探測,在不久的將來,還會登上月球.其實我覺得這些成就都是先輩們努力的結果,沒有他們的不畏艱險就沒有現在的成就。
❾ 中國航天技術取得的新的成就
1、1971年4月,代號為「714工程」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啟動。2、1990年夏天,中國第一枚大推力捆綁式火箭——長征二號E即「長二捆」火箭順利升空。3、1988年9月7日北京夏令時5時30分,載著「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的「長征」四號發射成功。4、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復載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代號為「921工程」。5、1997年底,經中央軍委批准,由14名預備航天員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員大隊成立。6、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後順利返回地面。
7、2001年1月10日凌晨,神舟二號飛船發射成功。8、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升空,於4月1日返回地面。9、2002年12月,神舟四號在經受了零下29攝氏度低溫的考驗後,於30日0時30分成功發射,突破了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10、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11、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全文
68836
熱心網友 2019-01-01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❿ 在航天領域中國取得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載人航天工程
探月工程
北斗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