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商鞅立木取信的起因經過結果
商鞅立木建信文言文
《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鞅變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之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其後民莫敢議令。
商鞅立木取信文言文翻譯
商鞅變法的條令已准備就緒,還沒公布,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於是(命人)在都城市場南門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頭,招募(能)搬到北門的人,給予十金。百姓看到後對此感到奇怪,沒有人敢去搬木頭。(商鞅)又說:「能搬木頭的人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五十金,以此來表明沒有欺騙(百姓)。最終頒布了那法令。
變法令頒布了一年,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以千計。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公孫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於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第二天,秦國人聽說此事,都遵從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出現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百姓勇於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鬥,鄉野城鎮都得到了治理。這時,那些當初說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來說新法好,公孫鞅說:「這些人都是亂法的刁民!」把他們全部驅逐到邊疆去住。此後老百姓不敢再議論法令的是非。
❷ 商鞅立木取信對我么有什麼啟示
人無信不立。
在我國的傳統倫理中,誠實守信被看作「立身之本」、「舉政之本」、「進德修業之本」。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甚至把誠信擺到關系國家興亡的重要位置,認為國家的朝政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是站不住腳的。《禮記》中也說:「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認為人與人之間建立互信的關系,對實現社會安定、促進生產發展至關重要。
所以,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贊美誠信,並把它貫徹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在交往中人們常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言必信,行必果」;在經濟生活中,人們把「童叟無欺」、「市不二價」、「貨真價實」作為經商道德,形成了以誠待人、以信接物、買賣公平、保質保量的商業倫理和信用原則。盡管世代更替,但是中華民族講究信用的精神始終延續不斷。
所以,自覺思考自己行為的結果如果做事情講信用,你就會得到信任,在社會生活中得以立足;如果不守信用,你就會失去信任,甚至受到懲罰,在社會生活中遭受摒棄,沒有立足的資本。
❸ 商鞅立木建信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貼鄰的魏國就
比秦國強,還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奮圖強,首先搜羅人才。他下了
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
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乾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
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託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
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
的人這么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想起了改革,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
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
金子。」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
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
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
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
「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
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准。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
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
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的
西部,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一、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秦國把這些寬闊的阡陌鏟平,也種上庄
稼,還把以前作為劃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地等,也開墾起來。誰開墾荒地,就
歸誰所有。土地可以買賣。
二、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並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
樣,中央政權的權力更集中了。
三、遷都咸陽。為了便於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雍城(今陝西鳳翔縣)遷移到渭河
北面的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當然要引起激烈的斗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
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
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
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虛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
刺上字。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
這樣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
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
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❹ 商鞅立木建信的商鞅布令
商鞅變法之令(1)既(2)具(3),未布,恐(4)民之不信(5)己,乃(6)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之南門,募(7)民有能徙(8)置(9)北門者,予十金(10)。民怪(11)之,莫敢徙。復(12)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13)予(14)五十金,以(15)明(16)不欺(17)。卒(18)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其後民莫敢議令。(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變法的條令已准備就緒,還沒公布,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於是(命人)在都城市場南門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頭,招募(能)搬到北門的人,給予十金。百姓看到後對此感到奇怪,沒有人敢去搬木頭。(商鞅)又說:「能搬木頭的人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五十金,以此來表明沒有欺騙(百姓)。最終頒布了那法令。
變法令頒布了一年,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以千計。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公孫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於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第二天,秦國人聽說此事,都遵從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出現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百姓勇於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鬥,鄉野城鎮都得到了治理。這時,那些當初說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來說新法好,公孫鞅說:「這些人都是亂法的刁民!」把他們全部驅逐到邊疆去住。此後老百姓不敢再議論法令的是非。 (1)令:指變法的命令
(2)既:已經
(3)具:准備
(4)恐:害怕(5)信:信任,信賴
(6)乃:於是
(7)募:招募
(8)徙:搬放,移
(9)置:放
(10)金:古代貨幣單位(古時一金為二十兩銀子,十金即二百兩,五十金即一千兩)
(11)怪:(形作意動)感到...奇怪
(12)復:又
(13)輒[zhé]:就
(14)予:給予
(15)以:用來
(16)明:表明
(17)欺:欺騙
(18)卒:終於,最終
(19)市:貿易市場
(20)商鞅:春秋時秦國重臣
《史記》
西漢司馬遷著,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跡)、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十表(記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記侯國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歷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個部分,共五十二萬字。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歷史,比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社會面貌,對後世史學研究有深遠影響。 釋「卒」
1、名詞 解釋「步兵」,《呂氏春秋》註:「在車曰士,步曰卒」;後泛指士兵,如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
2、名詞 解釋「末尾,結局」,如《論語》:「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
3、名詞 解釋「終止,盡,完畢」,如《韓非子·解老》:「人始於生而卒於死。」又如:卒其事,卒時(盡時),卒讀(盡讀)。
4、古代指大夫死亡,後為死亡的統稱,如《資治通鑒》:「初,魯肅聞劉表卒。」又如:暴卒,病卒,生卒年月。
5,、副詞解釋「終究,終於」,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廷見相如。」「卒相與歡。」
6、通「猝」(通假字):突然,倉猝。
上文相當於「終於,最終。」 一.解釋字詞
1 既(已經) 2 徙(搬;遷徙) 3 予(給予) 4 輒(就) 5 以(用來)
二.翻譯句子
1 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之市南門(倒裝句,狀語後置)
正確地順序:乃於國都市之南門,立三丈之木。
商鞅於是就命令在國都的市南門外立一個三丈高的木頭
2 民怪之,莫敢徙
人民都對此感到奇怪,沒有人敢搬它
3 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
百姓勇於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鬥
4 恐民之不信
(商鞅)擔心民眾不信任自己
5 以明不欺
用來證明不欺騙(百姓)
三.本文給你什麼啟示
誠信很重要。要想讓別人相信自己 ,自己必須先做到守信用。
❺ 商鞅立木建信(全文翻譯+重點詞)
一、譯文
新法准備就緒後,還沒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國都後邊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十金。
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動。又宣布「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把它搬走了,當下就給了他五十金,藉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事後就頒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間施行了整一年,秦國老百姓到國都說新法不方便的人數以千計。正當這時,太子觸犯了新法。衛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人觸犯它。」將依新法處罰太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罰,於是就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以墨刑處罰了給他傳授知識的老師公孫賈。
第二天,秦國人就都遵照新法執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國百姓都非常高興,路上沒有人拾別人丟的東西為己有,山林里也沒了盜賊,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不敢為私利爭斗,鄉村、城鎮社會秩序安定。
二、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之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三、出處
《史記》
(5)商鞅立木建信的成果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司馬遷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擔任太史令,從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創作《太史公書》(後來稱為《史記》)。
後因向漢武帝為李陵戰敗投降匈奴之事辯護而被捕入獄並處以腐刑,在形體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創傷。出獄後任中書令,忍辱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大約在征和二年(前91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二、作品賞析
史記獨特的敘事藝術,非常注重對事件因果關系的更深層次的探究,綜合前代的各種史書,成一家之言,縱向以十二本紀和十表為代表,敘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歷史時代,橫向以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為代表,統攝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領域和行業,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另外,《史記》的章法、句式、用詞都有很多獨到之處,別出心裁,不循常規,以其新異和多變而產生獨特的效果。
三、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❻ 商鞅立木建信的介紹
商鞅立木建信是戰國時期發生在秦國的一個事件。當時商鞅變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眾不信任,放了一根木頭在城牆南門,貼出告示如有人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眾人皆不信。直到將賞金提升至五十金,才有一壯士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如約賞給了他五十金。商鞅想以此建立政策權威並取信於民,也稱鞅徙木立信。
❼ 商鞅立木,取信於人的故事
商鞅立木建信是戰國時期發生在秦國國都的一個事件。當時商鞅變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眾不信任,放了一根木頭在城牆南門,貼出告示說:如有人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
所有民眾都不信。直到將賞金提升至五十金時,才有一壯士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如約賞給了他五十金。此舉取得了民眾對商鞅的信心,終於商鞅公布了變法的法令。這個故事也稱商鞅立信。
(7)商鞅立木建信的成果擴展閱讀:
商鞅從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規模地推行過兩次變法。立木取信,講的就是有關商鞅變法的故事。公元前340年,衛鞅奉秦孝公命令攻打魏國,魏將公子昂原是衛鞅在魏國時的朋友。
衛鞅就請公子昂和談,公子昂顧及友情毫不懷疑,結果衛鞅在會談後生擒魏將公子昂,趁機大破魏軍,迫使魏國交還過去奪走的西河地。
魏惠王說:「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此大功,受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東南商洛鎮)15個邑,號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
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絕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舉兵抵抗,結果失敗戰亡,而後被下令車裂其屍。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大規模改革引起激烈斗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
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上字。
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
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人物介紹: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人。
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商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他向屍佼學習雜家學說,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
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
公叔痤轉而讓商鞅趕緊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惠王不採納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會採納殺他之言,所以並沒有立即離開魏國。
商鞅在變法之爭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於山東六國。
其次,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最後,法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著法家「明法」的態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
商鞅獨立的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商鞅主張全農的經濟政策,為此他頒布了《墾草令》,制定出二十種重農和開墾荒地的辦法。
一方面直接或間接的刺激農業發展,一方面打壓工商業。其次,商鞅主張重刑厚賞。商鞅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賞,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國家安定。
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嚴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賞立信。第三,商鞅主張重戰尚武,具有軍國主義思想。最後,商鞅主張國家應統一民眾的心智,制定統一的制度,實現統一的目標。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後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一門學派,名為商學派。商學派經過建立、開拓、發展、定型和後勁五個階段,配合秦的歷史,逐漸成為主宰秦國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❽ 商鞅立木建信的後世啟示
本文所記載的事,發生在周顯王十年(公元前359年)。秦國在實施新法令之前,立於南門,取信於民。新法實行後,太子犯法,刑其師傅。這兩件事說明了信用是國家的重寶,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必定得到民眾的信任。
❾ 商鞅立木建信的商鞅簡介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人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強。孝公死後,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宦官景監三見孝公,商鞅暢談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魏割西河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秦國貴族多怨。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駟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於彤,滅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禮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准備。課本上「商鞅舌戰圖」插圖,是當時這次大辯論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