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自然觀辯證書

自然觀辯證書

發布時間:2022-01-14 01:46:52

❶ 人類自然觀是如何從最原始的圖騰崇拜到現在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

人類的自然觀發展經歷了大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原始的圖騰崇拜,認為人是自然的奴隸。人應該順從自然。
第二個階段就是工業革命以後,人類擁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認為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可以凌駕於自然之上。
第三個階段就是現在我們的經濟發展當中,由於過分的造成了一些自然界對人類的懲罰,所以我們認識到了人類應該做自然的朋友,與自然和諧相處。
這樣就從原始的圖騰崇拜上升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子彈觀。
希望能採納一下。

❷ 自然辯證法作業 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本思想和特徵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本思想:自然界是各種事物相互作用的整體,也是各種作用過程的集合體。一切自然事物,小到原子、基本粒子,大到銀河系、總星系,復雜到人、生物圈以至於社會圈,都是由各種不同要素組成的系統。

自然界通過這些要素本身相互作用以及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形成整體的功能和特性。這也是一個信息反饋的過程。物質系統可能通過負反饋調節輸入而保持相對的穩態,也可能通過正反饋打破舊的穩態,建立新的穩態或趨於毀滅。

因此,在這種動態作用過程中,每一層次的系統都會突現新的組合方式,具有更高的組織性,形成不同層次的物質形態。

(2)自然觀辯證書擴展閱讀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認為,運動是物質存在的方式,任何物質形態都處於不停頓的運動變化之中,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都是進化和退化、前進運動和後退運動、向上分支和向下分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統一。

19世紀統計物理學說明,個別熱分子服從於動力學規律,而大量分子所組成的系統則表現一種或然性行為,服從於統計規律。

到20世紀,量子力學描寫了微觀客體的行為,它在本質上也是統計理論。而且可以認為,量子力學的這種統計特徵來自單個粒子的行為方式,來自這些粒子運動的隨機性。

這樣,偶然性就成為任何運動的本質屬性,成為必然性所不可缺少的伴侶。現代生物學也證明,在生物進化過程中不僅基因變異是隨機的,而且自然選擇也不完全是定向的,因而進化的方向包含著偶然因素。

根據一些生物學家的看法,在分子水平上的進化方向甚至不受自然選擇的影響。也完全是隨機的。這一切表明,自然界不是某種有目的的預定計劃的展現,而是新的可能性的不斷涌現,從而不斷開辟著新的發展方向,並決定了自然界經歷著真正的歷史。

❸ 請你對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系統自然觀,生態自然觀進行比較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認為自然界是客觀的。但是又承認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人能夠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系統自然觀應該是把自然看成是一個整體。
生態自然觀是強調的聯系的觀點,注重自然的生態效應。
望採納一下。

❹ 三種自然觀的辯證關系

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提出觀點的人在馬克思之前,在堅持自然界先於人的意識而存在前提下,把物質的具體形態(某種具體的事物)當成世界的本原.例如: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管仲)
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提出觀點的人在馬克思之前而且是近代的,在堅持物質是本原的前提下通常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把自然科學上的物質(如質子、中子、離子等)當成世界的本原,在歷史觀上往往陷入唯心主義當中.(例如:刻舟求劍)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認為自然界先於人的意識而存在,人類社會出現後,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也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觀性.

❺ 辯證自然觀論文和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一樣嗎

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
1、細胞學說
主要內容是:細胞是動、植物有機體的基本結構單位,也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這樣,就論證了整個生物界在結構上的統一性,細胞把生物界的所有物種都聯系起來了,生物彼此之間存在著親緣關系.這是對生物進化論的一個巨大的支持.細胞學說的建立有力地推動了生物學的發展,為辯證唯物論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學依據,恩格斯對此評價很高,把細胞學說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2、生物進化論
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和生物進化論的奠基者達爾文,在其巨著《物種起源》中提出了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學說.該學說的要點是群體中的個體具有性狀差異,這些個體對其所處的環境具有不同的適應性;由於空間和食物有限,個體間存在生存競爭,結果,具有有利性狀的個體得以生存並通過繁殖傳遞給後代,具有不利性狀的個體會逐漸被淘汰(達爾文把自然界這種留優汰劣的過程稱為自然選擇);由於自然選擇的長期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同一物種就可能出現性狀分歧和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3、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
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一塊重要理論基石.能量守恆的意義首要的是建立物質運動變化過程中的某種物理量間的等量關系.對此,我們無需知道物質間實際的相互作用過程,也無需知道物質運動變化過程中的能量間的轉化途徑,只要建立和物質運動狀態相對應的能量與物理量間的關系,就可以對物質運動變化過程中得初狀態和終狀態間建立一種等量關系,這樣便於對物質運動變化過程的量求解.

❻ 簡述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得的基本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是實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物質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物質是標志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哲學的物質范疇是通過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來界定的.物質定義的內涵是客觀實在.那麼具有客觀實在屬性的自然界.社會存在以及各種事物和現象都屬於物質的范疇.具有物質的屬性.如運動.時間.空間.規律.生產方式.實踐活動及其結果等.體現了唯物主義的物質觀貫徹到一切領域.一切過程.這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觀點.物質是可以為人們的意識所反映.所認識的.體現了唯物主義的反映論.意識的能動性和世界的可知論觀點.
意義:

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批判了唯心主義的物質觀和二元論的物質觀,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批判了先驗論和不可知論,堅持了物質與物質形態.哲學的物質范疇與具體科學的物質概念的共性和個性的辯證法.克服以往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用個別.個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學的缺陷.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辯證唯物主義本體論和認識論的統一.是徹底唯物主義一元論的物質觀.

簡單答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❼ 如何認識生態自然觀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辯證關系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人類對生態文明的探索,是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表現。

生態文明與生態自然觀有著緊密的聯系,生態文明是生態自然觀的應有之義,生態自然觀對現今世界生態文明發展及實踐有著廣泛的指導意義。

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人類通過遵守可持續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則,通過實施節能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類社會與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

人與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仍應以人類為主體,仍應包括改造自然的內容,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和防災減災;生態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統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目標,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

生態自然觀指出,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諧共處、共同促進的關系。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後代人的協調發展。

人類的發展不僅要講究代內公平,而且要講究代際之間的公平,不能以當代人的利益為中心,甚至為了當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後代人的利益。而必須講究生態文明,牢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依賴於自然界。從理論領域說來,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

同樣,從實踐領域說來,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三部分。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品是以食物、燃料、衣著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出來。

❽ 生態自然觀屬於自然辯證法內容嗎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
人是自然界發展的產物,決定了人與自然之間成先後的關系。馬克思的生態自然觀確認自然界先於人、先於人類社會,把人類社會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2]。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依賴於自然界。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與自然二者之間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離不開自然界,要靠自然界來生活。關於人的自然屬性,馬克思恩格斯首先指出,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人始源地依寓於自然之中,與自然界渾然一體,不可分割,必然地要進行物質的交換和循環。作為人的外部環境的自然,首先主要地表現為人類物質生產活動的自然環境、自然條件,即活動要素。這是在外部自然條件下把人自身的自然能力激發起來的自然,是人的自身自然支配外界自然物質的自然,是兩種自然在人的活動、人的勞動中

require.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https://cpro.static.com/cpro/ui/c.js'; sio.c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2
的統一[3]。在這里,自然毫無疑問表現為人類物質生產活動的要素,但又不是作為勞動過程的幾個要素相並列的單獨的要素。自然滲透在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勞動者和整個勞動過程中。
1.2人與自然以勞動為中介相互改造
恩格斯說過,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優於動物與自然界的關系的標志就是人類的生產勞動,人同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人能通過生產勞動自覺地利用和支配自然。勞動是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基礎,是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自然觀的立足點。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過程。」勞動不斷改造、支配自然界,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人類的烙印[4]。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改造了自己。人使自然變化,自然又使人多方面地變化,二者相互作用。那種利潤驅動下的,以對自然單方面的征服為價值追求的,只考慮向自然索取,完全不顧人的持續健康、環境的持續清潔和資源的永續利用的異化勞動,擾亂了自然界物質的正常循環,造成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扭曲。
恩格斯又特別警告人們,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須和自然界和諧相處。人類不要站在自然之外去統治自然。如果這樣做,自然界必然無情地報復人類。人類活動的每一步成功,都意味著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利用。人越是主動地去改變自然,越是受制於自然,實踐愈深入,受制愈深刻;而受制愈深刻,認識的難度就愈大。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既然自然界存在著客觀規律,我們在勞動中就必須正確地認識和尊重自然規律。只有不斷地認識和尊重自然規律,人類才能維持生態平衡,免遭自然的報復[5]。
1.3生態危機的社會根源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在利潤驅動下的生產,以對自然的征服為價值追求。在資本家來看,只要生產能為自己帶來利潤,就可以不顧環境污染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正是資本家的這種短視行為造成了對生態的破壞。馬克思強調,要立足社會關系去認識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指出: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6];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這種物質變換。

閱讀全文

與自然觀辯證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