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研究西方人的餐桌禮儀
可以上網搜,不趕時間就去新華書店買一本關於此類的書回家研究
B. 中西餐桌禮儀研究現狀
中國烹飪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先秦,漢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個時期。
先秦時期
這是指秦朝以前的歷史時期,即從烹飪誕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止,共約7800年。此乃中國烹飪的草創時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時代(約6000年)、夏商周(約1300年)、春秋戰國(約500年)三個各有特色的發展階段。
(一)新石器時代的烹飪
新石器時代由於沒有文字,烹飪演變的概況,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話傳說以及後世史籍的追記進行推斷。它的大致輪廓是:
1、 食物原料多系漁獵的水鮮和野獸,間有馴化的禽畜、採集的草果的試種的五穀,不很充裕。調味品主要是粗鹽,也用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2、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磚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還有粗製的缽、碗、盤、盆作為食具,烹調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並重,較為粗放。至於菜品,也相當簡陋,最好的美味也不過是傳說中的彭祖(彭鏗)為堯帝燒制的"雉羹"(野雞湯)。
3、此時先民進行烹調,僅僅出自求生需要;關於食飲和健康的關系,他們的認識是朦朧的。但是,從燧人氏教民用火、有巢氏教民築房、伏羲氏教民馴獸、神農氏教民務農、軒轅氏教民文化等神話傳說來看,先民烹飪活動具有文明啟迪的性質。
4、 在食禮方面,祭祀頻繁,常常以飲食取悅於鬼神,求其蔭庇。開始有了原始的飲食審美意識,如食器的美化,歡宴時的歌呼跳躍等。這是後世筵宴的前驅,也是他們社交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新石器時代的烹飪好似初出娘胎的嬰兒,既虛弱、幼稚,又充滿生命活力,為夏商周三代飲食文明的興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二)夏商周三代的烹飪
夏商周在社會發展史中屬於奴隸制社會,也系中國烹飪發展史上的"初潮"。它在許多方面都有突破,對後世影響深遠。
1、 烹調原料顯著增加,習慣於以"五"命名。如"五穀"(稷、黍、麥、菽、麻籽), "五菜"(葵、藿、 頭、蔥、韭), "五畜"(牛、羊、豬、犬、雞),"五果"(棗、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飴糖、姜、鹽)之類。"五穀"有時又寫成"六穀"、"百穀"、總之,原料能夠以"五"命名,說明了當時食物資源已比較豐富,人工栽培的原料成了主體,這些原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及選料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
2、 炊飲器皿革新,輕薄精巧的青銅食具登上了烹飪舞台。我國現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物有4000餘件,其中多為炊餐具。青銅食器的問世, 不僅抻於傳熱,提高了烹飪工效和菜品質量,還顯示禮儀,裝飾筵席,展現出奴隸主貴族飲食文化的特殊氣質。
3、菜品質量飛速提高,推出著名的"周代八珍"。由於原料充實和炊具改進,這時的烹調技術有了長足進步。一方面,飯、粥、糕、點等飯食品種初風雛型,肉醬製品和羹湯菜品多達百種,花色品種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較好運用烘、煨、烤、燒、煮、蒸、漬糟等10多種方法,烹出熊掌、乳豬、大龜、天鵝之類高檔菜式,產生影響深遠的"周代八珍"。"周代八珍"又叫"珍用八物",是專為周天子准備的宴飲美食。它由2飯6菜組成,具體名稱是:"淳熬"(肉醬油澆大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黍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母羊羔)、"搗珍"(合燒牛、羊、鹿的裡脊肉)、"漬 "(酒糟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乾)、"肝 "(燒烤肉油包狗肝)。"周代八珍"推出後,歷代爭相仿效。元代的"迤北(即塞北)八珍"和"天廚八珍",明清的"參翅八珍"和"燒烤八珍",還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主要是指名貴的食用菌)、"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真"、"瓊林八珍"(科舉考試中的美宴)、"如意八珍"等等,都由此而來。
4、 在飲食制度等方面也有新的建樹。如從夏朝起,宮中首設食官,配置御廚,邁出食醫結合的第一步,重視帝後的飲食保健,這一制度一直沿續到清末。再如筵宴,也按尊箅分級劃類。 此外,在民間,屠宰、釀造、炊制相結合的早期飲食業也應運而生,大粱、燕城、邯鄣、咸陽、臨淄、郢都等都邑的酒肆興盛。
所以,夏商周三代在中國烹飪史上開了一個好頭,後人有"百世相傳三代藝,烹壇奠基開新篇"的評語。
(三)春秋戰國的烹飪
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渡的動盪時期。連年征戰,群雄並立。戰爭造成人口頻繁遷徒,刺激農業生產技術迅速發展,學術思想異常活躍。此時烹飪中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因素,為後世所矚目。
1、 以人工培育的農產品為主要食源。這時由於大量墾荒, 興修水利,使用牛耕和鐵制農具,農產品的數量增多,質量也提高了。不僅家畜野味共登盤餐,蔬果五穀俱列食譜,而且注意水產資源的開發,在南方的許多地區魚蝦龜蚌與豬狗牛羊同處於重要的位置,這是前所未有的。
2、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 鐵質鍋釜(古炊具,斂口圜底帶二耳,置於灶上,上放蒸籠,用於蒸或煮)嶄露頭角。它較之青銅炊具更為先進,為油烹法的問世准備了條件。與此同 時,動物性油脂(豬油、牛油、羊油、狗油、雞油、魚油等)和調味品,(主要是肉醬和米醋)也日風增多,花椒、生薑、桂皮、小蒜運用普遍,菜餚製法和味型也有新的變化,並且出現了簡單的冷飲製品和蜜漬、油炸點心。
3、繼周天子食單之後,又推出新穎的楚宮筵席, 形成南北爭輝的局面。據《楚辭》中的記載,楚宮宴包括主食(4-7種),餚(8-18種)、點心(2-4種)、飲料(3-4種)四大類別。其中的煨牛筋、燒羊羔、燜大龜、燴天鵝、烹野鴨、油鹵雞、燉甲魚和蒸青魚,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而且在原料組配、上菜程序、接待禮儀上均有創新,為後世酒筵提供了藍本。
4、出現南北風味的分野,地方菜種初露苗頭。其中的北菜,以現今的豫、秦、晉、魯一帶為中心,活躍在黃河流域,它以豬犬牛羊為主料,注重燒烤煮燴,崇尚鮮咸,湯汁醇濃。其中的南菜,以現今的鄂、湘、吳、越一帶為中心,遍及長江中下游,它是淡水魚鮮輔以野味,鮮蔬拼配佳果,注重蒸釀煨燉,酸辣中調以滑甘,還喜愛冷食。這一分野到漢魏六朝時繼續演進,由二變四,逐步顯示出四大菜系的雛型。
5、烹飪理論初有建樹,推出《呂覽本味》和《黃帝內經》。《呂覽本味》被後世尊?廚藝界的聖經",戰國未年秦國相國呂不韋組織門客編著。其貢獻主要是:正確指出動物原料的性味與其生活環境和食源相關;強調火候和調味在制菜中的作用,並介紹人了一些方法,歸納出菜占質量檢測的8條標准,並主張"適口者珍",開列出當時各地著名的土特原料,以供廚師擇用,《黃帝內經》是這時期的醫家總結勞動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託名黃帝與歧伯臣之間的對話而 陸續寫成的。它由《素問》和《靈樞》組成,共18卷,162篇。該書除了系統闡述中醫學術理論,從陰陽五行、臟腑(中醫對人體內部器官的總稱),經絡(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幹和分支)、病因、病機(疾病發生和變化的機理)、預防、治則(治病的基本法則)等方面論述人體生理活動以及病理變化規律外,地食養食治方面還依據自然環境與健康的關系,提出了"六淫"(中醫指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氣候太過,使人致病)、"七情"(中醫指 喜、怒、憂、悲、恐、驚等七種情志)、飲食不當、勞倦內傷等病因說,告誡人們注意飲膳和生理功能的自我調適。這兩部著述的起點均高、在2200年前可以列為"世界級"的科研成果,它們為先秦時期的烹飪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秦漢魏六朝時期
秦漢魏晉南北朝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並六國,上止於公元589年隋文帝統一南北,共810年。這一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早期,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城鎮都有較大的發展。民族之間的溝通與對外交往也日益頻繁。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裡,烹飪文化不斷出現新的特色。這一時期的後半段,戰爭頻繁,諸候割據,改朝換代快,統治階級醉生夢死,奢侈腐化,在飲食中尋求新奇的刺激。由此,烹飪就在這種社會大變革中演化,博採各地區各民族飲饌的精華,蓄勢待變,煥發出新的生機。
1) 烹調原料的擴充
在先秦五、五畜、五菜、五果、五味的基礎上,漢魏六朝的食料進一步擴充。張賽通四域後,相繼從阿拉伯等到地引進了茄子、大蒜、西瓜、黃瓜、扁豆、刀豆等新蔬菜,增加了素食的品種,《鹽鐵論》說,西漢時的冬季,市場上仍有葵菜、韭黃、簟菜、紫蘇(又稱蘇子,種子可榨汕,嫩葉可吃,還可入葯,能鎮咳、健胃、利尿)、木子耳、辛菜等供應,而且貨源充足。《齊民要術》記載了黃河流域的31種蔬菜,以及小盆溫室育功苗,韭菜捉子發芽和韭菜挑根復土等生產技術。楊雄的《蜀都賦》中還介紹了天府之國出產的菱根、茱萸、竹筍、蓮藕、瓜、瓠、椒、茄,以及果品中的枇杷、櫻梅、甜柿與榛仁。有"植物肉"之譽的豆腐,相傳也出自漢代,是淮南王劉安的方士發明的,不久,豆腐乾、腐竹、千張、豆腐乳等也相繼問世。
這時的調味品生產規模擴大,《史記》記述了漢代大商人第年釀制酒、醋、豆腐各1000多缸的盛況。《齊民要術》還匯集了白餳糖、黑飴糖稀、琥珀餳、煮脯、作飴等糖製品的生產方法。特別重要的是,從西域引進芝麻後,人們學會了用它榨油。從此,植物油(包括稍後出現的豆油、菜油等),便登上中國烹飪的大舞台,促使油烹法的誕生。當時植物油的產量很大,不僅供食用,還作為軍需口。有文章介紹說,在赤壁之戰中,芝麻油曾發揮出神威。
在動物原料方面,這時豬的飼料量已佔世界首們,取代牛、羊、狗的位置而成為肉食品中的主角。其他肉食品利用率也在提高,如牛奶,就可提煉出酪、生酥、熟酥和醍醐(從酥酪中提制的奶油)。漢武帝在長安挖昆明池養魚,周長達20公里,水產品上市量很多。再如嶺南的蛇蟲、江浙的蝦蟹、西南的山雞、東北的熊鹿,都搖籃上餐桌。《齊民要術》記載的肉醬品,就分別是用牛、羊、獐、兔、魚、蝦、蚌、蟹等10多種原料製成的。
此外,在主食中,由於水稻躍居糧食作物的首位,米製品開始於面製品。菌耳、花卉、葯材、香料、蜜餞等,也都引起廚師的重視。
新世紀的中國烹飪
--------------------------------------------------------------------------------
發表日期:2005年9月21日
烹飪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把可食原料加工成食品的活動。最初,人類的這一活動在世界各地大致相同,均是用火直接烤熟動物肉,主要是滿足生理需要。隨著歷史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因地域、氣候、物產的差異,更因各種交流(人口交流、文化交融、經濟流通)的頻繁程度和對飲食的不同態度,使得人類大致相同的原始烹飪發生分化,逐漸形成了多姿多彩、難以勝數的飲食風俗、烹飪方式及饌餚品種。雖然如此,世界各地烹飪仍有一些大致相同的共性,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烹飪按風味可劃分為三大流派、兩大類型。三大流派是以中國烹飪為中心的東方烹飪,以法國烹飪為中心的西方烹飪,以土耳其為中心的清真烹飪;兩大類型為: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上的農業烹飪,如東方烹飪,以及建立在畜牧業基礎上的牧業烹飪,如後兩種流派的烹飪。它們都是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經大浪淘沙後形成的飲食烹飪文明,各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台灣《肯香》雜志指出,在世界餐飲業的發展道路上,中國烹飪將逐漸成為主流。許多專家則預言,21世紀將是中國烹飪的世紀。我們認為,這些預言並非妄想,而是建立在對中國烹飪的本質特徵有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而言的。中國烹飪的本質特徵是注重性味養生和美味享受,即注重充分滿足人的生理與心理需要,講究科學化與藝術化的統一。但是,如要我們僅停留在對中國烹飪的美好展望中,對目前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中國人民的新需求,對已有自己傳統烹飪或現代烹飪的世界各國人民的不同需求熟視無睹,唯我獨尊,固步自封,那麼中國烹飪將難以在新世紀實現騰飛。當然,客觀事物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中國烹飪也不例外。它發展到今天的繁榮興盛,並非偶然,而是由一些歷史的必然因素促成。因此,在人類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和明天,包容性極強, 生命力極強的中國烹飪也絕不會原地踏步,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烹飪的高速發展即是證明。只是為了加快中國烹飪的發展,為了事半功倍,需要人們認清現實,統一觀念,採取有效措施,使中國烹飪由自發地發展變為自覺地發展。
我們認為,新世紀的中國烹飪要快速騰飛,絕非簡單地繼承傳統或照搬西方或中西結合就能實現,而是要在發揚自身優勢、克服不足的同時,利用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與科技成果,將科學化與藝術化在新的更高層次上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一.中國烹飪的優勢
中國烹飪歷經數千年,不斷興盛,並且影響到周邊國家和地區,形成以其為中心的東方烹飪,與其自身的優勢密切相關。這種優勢集中體現為既重科學,又重藝術。中國烹飪所注重的科學,是建立在中國特有的傳統思維模式基礎上的,這種思維模式就是從整體上看待任何一個事物,被錢學森先生稱為整體論。因此,千百年來,中國烹飪始終以人為中心,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強調飲食對人體健康的綜合作用。
早在先秦時期,《黃帝內經》素問篇就明確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一科學理論是對當時飲食初衷的經驗總結,同時也對後世中國烹飪的發展興盛起了極大作用。它的科學性在於充分認識人體的各種需要,綜合安排膳食結構。幾千年的實踐證明,以植物原料為主,以動物原料為輔的食物結構,對人體健康長壽具有顯著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西方學者在中國作了一次飲食與健康調查,並與西方進行比較,最後指出:"現代營養學強調單一營養成分的作用,忽視了諸種營養成分在人體中的整體作用。因此,在被"文明病"害苦了的西方人中,許多有識之士呼籲向中國學習,改革其膳食結構。
中國烹飪的科學性,不僅表現在飲食結構上,而且表現在食物原料的多樣化及令人眼花繚亂的組合上。對此,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有詳細評述,並且說:"中國人之飲食習尚暗合乎科學衛生,尤為各國一般人所望塵莫及也。"為了實現飲食養生目的,中國烹飪還非常注重藝術化,使飲食烹飪沒有僅僅停留在生理滿足上,進而上升到心理滿足。
中國烹飪的藝術化,主要表現在追求創造性和個性化,忌諱千篇一律,講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具體而言,就是以味為核心,追求味的無窮變化,進一步追求味外之味。由此,中國烹飪出現了眾多的烹飪方法、味型、菜餚品種和復雜多變的菜點配搭與組合方式,同時產生了相應的飲食思想與觀念。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指出色惡、臭惡、失飪,不得其醬皆不可食,從色香味形等方面對飲食烹飪提出了要求。而《呂氏春秋》本味篇則重點闡述了調味的藝術性?quot;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到了宋代,蘇軾又明確提出了"味外之美"的觀點,認為中國烹飪不僅能讓人欣賞其形式美,享受其味覺美,還能讓人體會到與飲食相聯的多種美,如環境美、意蘊美等。正是由於中國烹飪將科學與藝術相統一,才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如今,不少人通俗地說,吃中國菜,吃的是科學、文化與藝術,吃的是一種境界或感覺。
烹飪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把可食原料加工成食品的活動。最初,人類的這一活動在世界各地大致相同,均是用火直接烤熟動物肉,主要是滿足生理需要。隨著歷史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因地域、氣候、物產的差異,更因各種交流(人口交流、文化交融、經濟流通)的頻繁程度和對飲食的不同態度,使得人類大致相同的原始烹飪發生分化,逐漸形成了多姿多彩、難以勝數的飲食風俗、烹飪方式及饌餚品種。雖然如此,世界各地烹飪仍有一些大致相同的共性,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烹飪按風味可劃分為三大流派、兩大類型。三大流派是以中國烹飪為中心的東方烹飪,以法國烹飪為中心的西方烹飪,以土耳其為中心的清真烹飪;兩大類型為: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上的農業烹飪,如東方烹飪,以及建立在畜牧業基礎上的牧業烹飪,如後兩種流派的烹飪。它們都是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經大浪淘沙後形成的飲食烹飪文明,各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台灣《肯香》雜志指出,在世界餐飲業的發展道路上,中國烹飪將逐漸成為主流。許多專家則預言,21世紀將是中國烹飪的世紀。我們認為,這些預言並非妄想,而是建立在對中國烹飪的本質特徵有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而言的。中國烹飪的本質特徵是注重性味養生和美味享受,即注重充分滿足人的生理與心理需要,講究科學化與藝術化的統一。但是,如要我們僅停留在對中國烹飪的美好展望中,對目前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中國人民的新需求,對已有自己傳統烹飪或現代烹飪的世界各國人民的不同需求熟視無睹,唯我獨尊,固步自封,那麼中國烹飪將難以在新世紀實現騰飛。當然,客觀事物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中國烹飪也不例外。它發展到今天的繁榮興盛,並非偶然,而是由一些歷史的必然因素促成。因此,在人類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和明天,包容性極強, 生命力極強的中國烹飪也絕不會原地踏步,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烹飪的高速發展即是證明。只是為了加快中國烹飪的發展,為了事半功倍,需要人們認清現實,統一觀念,採取有效措施,使中國烹飪由自發地發展變為自覺地發展。
我們認為,新世紀的中國烹飪要快速騰飛,絕非簡單地繼承傳統或照搬西方或中西結合就能實現,而是要在發揚自身優勢、克服不足的同時,利用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與科技成果,將科學化與藝術化在新的更高層次上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一.中國烹飪的優勢
中國烹飪歷經數千年,不斷興盛,並且影響到周邊國家和地區,形成以其為中心的東方烹飪,與其自身的優勢密切相關。這種優勢集中體現為既重科學,又重藝術。中國烹飪所注重的科學,是建立在中國特有的傳統思維模式基礎上的,這種思維模式就是從整體上看待任何一個事物,被錢學森先生稱為整體論。因此,千百年來,中國烹飪始終以人為中心,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強調飲食對人體健康的綜合作用。
早在先秦時期,《黃帝內經》素問篇就明確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一科學理論是對當時飲食初衷的經驗總結,同時也對後世中國烹飪的發展興盛起了極大作用。它的科學性在於充分認識人體的各種需要,綜合安排膳食結構。幾千年的實踐證明,以植物原料為主,以動物原料為輔的食物結構,對人體健康長壽具有顯著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西方學者在中國作了一次飲食與健康調查,並與西方進行比較,最後指出:"現代營養學強調單一營養成分的作用,忽視了諸種營養成分在人體中的整體作用。因此,在被"文明病"害苦了的西方人中,許多有識之士呼籲向中國學習,改革其膳食結構。
中國烹飪的科學性,不僅表現在飲食結構上,而且表現在食物原料的多樣化及令人眼花繚亂的組合上。對此,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有詳細評述,並且說:"中國人之飲食習尚暗合乎科學衛生,尤為各國一般人所望塵莫及也。"為了實現飲食養生目的,中國烹飪還非常注重藝術化,使飲食烹飪沒有僅僅停留在生理滿足上,進而上升到心理滿足。
中國烹飪的藝術化,主要表現在追求創造性和個性化,忌諱千篇一律,講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具體而言,就是以味為核心,追求味的無窮變化,進一步追求味外之味。由此,中國烹飪出現了眾多的烹飪方法、味型、菜餚品種和復雜多變的菜點配搭與組合方式,同時產生了相應的飲食思想與觀念。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指出色惡、臭惡、失飪,不得其醬皆不可食,從色香味形等方面對飲食烹飪提出了要求。而《呂氏春秋》本味篇則重點闡述了調味的藝術性?quot;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到了宋代,蘇軾又明確提出了"味外之美"的觀點,認為中國烹飪不僅能讓人欣賞其形式美,享受其味覺美,還能讓人體會到與飲食相聯的多種美,如環境美、意蘊美等。正是由於中國烹飪將科學與藝術相統一,才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如今,不少人通俗地說,吃中國菜,吃的是科學、文化與藝術,吃的是一種境界或感覺。
所謂現代化手工烹飪,就是利用現代科學理論與方法,對傳統手工烹飪進行改革式繼承與發揚,生產出個性化的特色食品,其特點是突出個性化、創造性,弘揚民族特色,現代手工烹飪重在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但也不能忽視人們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應在注重藝術性的基礎上輔之以標准化,力求在特色突出的前提下讓人們吃得更科學。因此,中國現代手工烹飪不必追求工業烹飪那樣的穩定快捷,而必須精雕細刻,在"變"中求"不變"。所謂變,是指繼承傳統烹飪技藝做到原料搭配、烹飪方法的變化,成品風味特色的變化,菜點組合形式的變化等等,充分體現中國烹飪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點,展現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風采。所謂不變,就是運用現代高科技成果,做到原料選擇與切配的質量穩定,成品的營養搭配合理,經營服務的標准統一。這樣,人們在獲得美的藝術享受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獲得了科學化的生理享受。
現代工業烹飪必須形成一個產業,並像其他現代產業一樣進行操作與管理,方能滿足現代人對它的需要。而現代手工烹飪則可如藝術創造一般進行,二者不可能相互取代。因為人的機體和思想是復雜的,單個復雜的人組成的群體、社會就更加復雜,所以不可能僅以工業烹飪或手工烹飪去滿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錢學森先生曾精闢地論述道:"烹飪產業的興起並不會取消今天的餐館業,這就像現代工業生產並沒有取消傳統工藝品生產。今日的餐館、餐廳和酒家飯店,今日的烹飪大師將會繼續存在下去,並會進一步發展、提高,成為人類社會的一種藝術活動"。我們還可進一步說,即使許多餐館飯店實現工業烹飪,手工烹飪也不會消亡。
綜上所述,我們深切地體會到,在新世紀,中國烹飪一定會在保持自身基本特點的前提下,出現現代烹飪工業與現代手工烹飪有機並存的全新格局,從而達到科學化與藝術化更加完善的統一。我們烹飪工作者的任務就是通過不懈努力,使這一全新格局的形成由自發到自覺,盡量縮短其形成時間,為中國烹飪在新世紀的騰飛作出自己的貢獻。
C. 中西方餐桌禮儀的研究現狀:具體的時間或者具體的著作
中國古代的天文工作者,將太陽在黃道上的二十四個具有季節意義位置的日期,給以有關季節、氣候和農業生產的名稱,用來反映季節氣候和指導農時。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其中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的開始,二「分」(春分、秋...
D. 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的工作總結報告
強調服務、食品安全、檢查與管理的重要。
沒有範文。
以下供參考,
主要寫一下主要的工作內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績,最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總結就是讓上級知道你有什麼貢獻,體現你的工作價值所在。
所以應該寫好幾點:
1、你對崗位和工作上的認識2、具體你做了什麼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動腦子去解決的。就算沒什麼,也要寫一些有難度的問題,你如何通過努力解決了
4、以後工作中你還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實哪些知識
5、上級喜歡主動工作的人。你分內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備,即事前准備工作以下供你參考: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評價、總分析,分析成績、不足、經驗等。總結是應用寫作的一種,是對已經做過的工作進行理性的思考。
總結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
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主要內容。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產生的,都應寫清楚。
3.經驗和教訓。為了便於今後工作,必須對以前的工作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並形成理論知識。
總結的注意事項:
1.一定要實事求是,成績基本不誇大,缺點基本不縮小。這是分析、得出教訓的基礎。
2.條理要清楚。語句通順,容易理解。
3.要詳略適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寫作時要突出重點。總結中的問題要有主次、詳略之分。
總結的基本格式:
1、標題
2、正文
開頭:概述情況,總體評價;提綱挈領,總括全文。
主體:分析成績缺憾,總結經驗教訓。
結尾:分析問題,明確方向。
3、落款
署名與日期。
E. 國外學者對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的研究 英文的~
The Chinese restaurant is an important to the communicative behavior. Generally a person pays around tables, together with a round, chat, and facilitate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Generally eaten several meal drink wine, a few tim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friendship. Table, apparently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best way for the dinner, communicative dining culture.
Western restaurant, but also communication occasions of communication is one. A square table width but about one meter, opposite and guests. Conversation with eyes, sincere. Incidentally, the European people are staring eyes, never distracted. If the other side to side, the other side, or respond sideways while others are speaking with will be considered for people not respect. Square table is just to solve this problem.
找不到更多的了,你多等等吧,說不定別的網友有比我更好的答案,希望你滿意吧。
F. 中西方餐桌禮儀的結題報告論文和課件(PPT)
(一)《中西方「餐桌禮儀」人文現象與文化遷移的比較研究》課題心得 [2004年榮獲四川省第十九屆創新大賽一等獎] 活動體會之一:知識+實踐=能力 平昌中學高2006級17班 李飛 作為一名高中生,身上肩負著升大學的重任,成天總是與題,與課本打交道,於是總想:我們學了這些知識,卻沒有深入實踐中運用,不知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而且有時我們也會反思:難道我們學習僅僅是為了應付高考嗎?真正的素質教育並不在於考試才是唯一的素質和能力的測評手段,實踐應該才是最好的明證。如果等將來出身社會才來證明自己的話,也許許多人都有太多的悲哀和遺憾,所以我們何不從現在起,就隨時檢驗自身,這是一種警鍾,也是催發我們上進的號角。有時我真想和許多同學一樣大聲疾呼:「我們不需要做考試的機器!」 幸運的是在教育行政部門的倡導和關注下,我們學校也很重視學生素質的提高,能力的培養,並將這些計劃付諸行動,鼓勵、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同學們都得到了培養自己能力和挖掘自身潛能的機會。在英語老師何老師的倡議和指導下,我和同學們都踴躍報名參加這次校本課程課題研究活動。 在何老師的指導和建議下,我們自己很快自選了研究課題,是有關中西方文化習俗的對比研究,因為我們覺得這個選題比較貼近新教材,而且能培養我們的文化意識,提高我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所以課題組成員對此課題都感興趣。我們原以為搞好這個校本課程課題研究活動是很容易的,不過是進行幾次訪談,查查資料罷了。但我們想錯了,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才發現自己的能力有多差,才發現自己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有哪些知識還沒有掌握牢,這些能力和知識的欠缺使我們走了不少的彎路。就如那次我們采訪外籍教師,事前我們把采訪必備的所有東西都准備好了,到了采訪地點正要提問時,大家卻手忙腳亂,不小心把話筒給弄壞了,害得好心的外教費了好大力氣才把它修好。當時一位同學悄悄對我說:「唉!這一天外教肯定很難忘嘍!」其實,在消除這種緊張的心理狀態後,我們很快進入了角色,語言也不那麼遲鈍了。 采訪外籍教師是訓練我們在面對陌生人,面對跨文化交際中對語言交流有一定障礙時的應對能力和心理素質培養,也是個訓練英語口語的機會,所以一開始我們難免跟他們閑扯。事後回想what we spoke English,我發現有那麼多的錯誤,而且這些錯誤是我們平時做題時決不容許犯,也決不可能犯的。比如在采訪交流中我時不時把「he」說成「she」,把「her」說成「his」,也不知當時外教是怎樣竭盡全力忍住不笑出聲的。 而且通過這種實踐活動,我們真正懂得了創新教育的重要意義,真正做到了「不唯書、不唯師」,主動自覺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學習,幫助我們樹立了自信,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人人都有無限的創造潛能,書本上所學的東西通過實踐的驗證,更能體現其價值,更能激發我們的學習動力和熱情。而且在這次課題研究活動中,在何老師的精心指導下,我們不管是對本民族母語文化作了些了解,了解了許多以前書本從未學到的人文知識,也包括目的語英語語言文化知識和人文現象。它們涉及有本學科知識,也涉及一些跨學科知識,比如文學、語言學、歷史學、民俗學等。比如:《周禮》、《儀禮》與《禮記》中一些句子「虛坐盡後,食坐盡前。」、「食至起,上客起,讓食不唾。」、「降等,執食興辭。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進,殽之序,遍祭之。」 這是我們以前在一般的語文課本的古文中也難得見到的材料,我們請教了指導老師和語文老師。這個研究過程使我們既了解了我們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甚至也擴大和豐富了我們的語言知識,增強了我們跨學科研究的能力。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不斷吸納新知識,更新知識層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而且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系,在親身經歷中了解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通過這次活動,同學們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都說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東西。並且我們共同認識到:知識是基礎,實踐是過程,培養能力是目的。所以,知識+實踐=能力。
希望採納
G. 中西餐桌禮儀研究成果有哪些,有哪些著作和研究成果
什麼叫研究成果,怎麼還有著作
H. 請問有誰了解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國內外研究嗎詳細的資料,急~~
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是很多的。
下面就我所知道有一些方面與你共享一下:
不少人在吃西餐時,都會擔心「失禮」。其實,所謂餐桌禮儀是為了讓餐膳可以不受阻礙和破壞,而得以順利流暢地進行的實用守則。謹記「整齊、清潔和保持安靜」三項原則便可無往而不利。
一、宴會禮儀
(1)在當你應邀赴宴時,你對同桌進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談話,大概要比對飲食要更感興趣。因此進餐時,應該盡可能地少一些聲響,少一些動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時,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時餐巾中包有一隻小麵包;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把它取也,放在旁邊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雙疊著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開。千萬別將餐巾別在領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亂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或臟物。千萬別用它來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從湯開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湯匙,它就在你的右邊的盤子旁邊。不要錯用放在桌子中間的那把匙子,因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醬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後才開始。她不會像中國習慣那樣,請你先吃。當她拿起匙或叉時,那就意味著大家也可以那樣做了。
(6)如果有魚這道菜的話,它多半在湯以後送上,桌上可能有魚的一把專用叉子,它也可能與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總之,魚叉放在肉叉的外側離盤較遠的一側。
(7)通常在魚上桌之前,魚骨早就剔凈了,如果你吃的那塊魚還有刺的話,你可以左手拿著麵包卷,或一塊麵包,右手拿著刀子,把刺撥開。
(8)如果嘴裡有了一根刺,就應悄悄地,盡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將它取出,放在盤子邊沿上,別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此外,我對法國餐桌禮儀的忌諱有些了解,如後:
二、法國餐桌禮儀七忌
答應對方的邀請後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鍾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在點菜時自己應選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沒有頭緒的話,可請侍應為你推薦餐廳的招牌菜,但要給明確的表示,如想吃海鮮、不吃紅肉等,切記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說「是但(隨便也罷)」的人只會為同台客人添加麻煩。用餐要注意的細節甚多,但其實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禮儀,只要保持冷靜,不做大動作,不出聲響或阻礙別人用餐的話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則是由外至內,完成一道菜後侍奉收去該份餐具,按需要或會補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類時(如牛扒)應從角落開始切,吃完一塊再切下一塊。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將它移到碟邊。
3、如嘴裡有東西要吐出來,應將叉子遞到嘴邊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邊沿。整個過程要盡量不要引別人注意,之後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類或飯一類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將豆類或飯輕撥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調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對方遞給你,千萬不要站起來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儀態用餐巾的一角輕輕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便可。
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應該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進食時身體可略向前靠,兩臂應緊貼身體,以免撞到隔壁。
7、吃完每碟菜之後,如將刀叉四邊放,又或者打交叉亂放,非常難看。正確方法是將刀叉並排放在碟上,叉齒朝上。
I. 國外學者對餐桌禮儀的研究,要作者名和研究內容
研究性學習
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對比研究
第一部分:前言
課題背景:古人講「禮者敬人也」,禮儀是一種待人接物的行為規范,也是交往的藝術。它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於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的的各種符合交往要求的行為准則和規范的總和。
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
課題目的和意義:為了讓廣大青少年能夠加深對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對比研究,我們課題小組認為有必要以「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對比研究」為主題進行探究,同時加深我們自己對這一主題的認識。從這一角度來說,我們的研究具有比較重要的現實意義。
課題內容:中外文化差異表現在很多方面,我們可以從同學們感興趣的方面入手,如西方的聖誕節和中國的春節,西方的情人節和中國的七夕,中西方的餐桌禮儀文化等。讓同學們自己進行文化資料的查找來使他們了解差異,獲得豐富的跨文化知識,養成尊重,寬容,平等,開放的跨文化心態以及客觀、無偏見的跨文化觀念和世界意識,並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較、參照、攝取、舍棄、合作、傳播的能力。
課題研究方法:深入其他同學的生活中,例如問卷調查,
同學們,大家好,我們是師大附中高一3班的同學,本次我們的調查題目是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別,希望同學們能夠認真答題,謝謝合作。請在您所選的項目前塗上顏色。
1.你喜歡中餐還是西餐?(單選)
○中餐○西餐
2.你認為中西方飲食文化有哪些方面差異?(多選)
○風格○飲食內容○餐桌禮儀
○用餐習慣○其他
3.你了解點菜的禮儀嗎?(單選)
○了解○不了解
4.你希望學習餐桌禮儀的知識嗎?(單選)
○非常希望○希望○學不學都行○不希望
5.吃飯時,你的坐姿是(單選)
○我才不管坐姿呢,翹起二郎腿,見飯就吃
○沒注意,應該是雙腳著地,向前伸出去吧
○坐姿太重要了,我每次都雙腳著地,但不先前伸出去
6.與上級領導或者長輩碰杯的時候,你的杯(單選)
○和對方平行○高於對方
○低於對方○我行我素,想怎樣就怎樣
7.你知道中國或其他西方國家的那些餐桌禮儀?(選填)相信你一定會知道的。
第五部分:分析總結
一、中國的餐桌禮儀
根據文獻的記載,早在我國周代,飲食禮儀就已經形成了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比如漢族傳統的宴飲禮儀程序是:主人向客人發出請柬,屆時主人在門口相迎。出席的賓客也要互致問候,開席前客人先在客廳小坐,吃些茶點。
待客人到齊後一一就座,以左為上,相對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為三座。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後,主人開始敬酒讓菜。
敬酒時先敬長輩和主賓,最後才是主人。這種傳統的宴請禮儀在我國的大多數地方流傳至今,我們在影視劇中也經常可以看到。餐桌禮儀在現代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用餐不僅是滿足生理需要,而且也是重要的社交經驗,體現著一個人的教養和素質。
二、西方的餐桌禮儀
在西方餐桌上也有一些注意事項: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化妝,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時打嗝是大忌,更不要對著人或者是菜打嗝或打噴嚏。取食時,拿不到的食物可以請別人傳遞,千萬不要站起來。每次送到嘴裡的食物不要太多,在咀嚼時不要說話。就餐時不可以狼吞虎咽。遇到自己不願吃的食物也應一點放在盤中,以示禮貌。不應在進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