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技術創新包括哪些方面其貢獻是什麼
技術創新包括開發新技術,或者將已有的技術進行應用創新。貢獻:技術創新是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科學是技術之源,技術是產業之源,技術創新建立在科學道理的發現基礎之上,而產業創新主要建立在技術創新基礎之上。技術的創新可能帶來但未必帶來產品的創新,產品的創新可能需要但未必需要技術的創新。
技術創新具有過程的特徵,往往表現得更加內在。技術創新可能並不帶來產品的改變,而僅僅帶來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例如改善生產工藝、優化作業過程從而減少資源消費、能源消耗、人工耗費或者提高作業速度。
(1)通信技術成果創新擴展閱讀:
採取技術創新戰略的企業:
1、對新產品、新行業非常敏感,並且反映強烈。因為他們認為新產品、新行業能為企業提供更好的發展機會,企業應該抓住這些機會。
2、注重應用開發,注重模仿。在競爭對手開發出新產品以後,由於跟進的需要,他們會馬上進行模仿,以不放過可能的市場機會。而且,新的市場機會到來時,企業需要馬上進入,所以他們的技術創新更側重於離可商品化產品最近的應用開發,而不是注重基礎。
3、注重引進,不注意企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因為新技術不斷涌現,新產品不斷被開發、新的行業也不斷向這些企業招手,企業剛剛培育的研發力量面對新的研發需求束手無策,企業為了抓住市場機會,又會不斷去企業之外挖掘滿足條件的研發資源。
2. 通信工程創新難嘛
通信工程創新不難,該專業培養具備通信技術、通信系統和通信網等方面的知識,能在通信領域中從事研究、設計、製造、運營及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國防工業中從事開發、應用通信技術與設備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業務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通信系統和通信網方面的基礎理論、組成原理和設計方法,受到通信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從事現代通信系統和網路的設計、開發、調測和工程應用的基本能力。
學習通信的兄弟姐妹,畢業後大致出路有以下幾條:
1、施工單位:比如中國通信服務有限公司、中國通信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做技術和項目管理,還有各省電信工程局,都挺賺錢的。
2、還可以去各大通信的科研院所:比如原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
3、通信咨詢和設計單位:如中訊設計院(部級,在鄭州)、京移設計院(部級、在北京)、廣東電信設計院、浙江華信院(這兩個院在省級裡面是最出色的)。
4、各大運營商(移動、電信、聯通),啥都可以干,比如工程管理、設備和線路維護、財務、市場、技術支持等。
5、各通信設備廠家(華為、中興、烽火、大唐、愛立信、摩托、阿朗、諾西),工程管理、工程督導、設備銷售、培訓部、合同管理等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通行工程
3. 我國近年來科技創新成就
1、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五年來,中國基礎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國際論文總數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國際論文檢索系統(SCI,EI,ISTP)論文總數中佔7%,進入世界第二方陣,與英國、德國、日本相當;
納米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二。前沿技術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不斷縮小。
2、產業技術創新取得多方面突破。
近年來,中國在基礎工業、加工製造業以及新興產業領域,技術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鋼鐵、船舶、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和生物技術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產業整體技術素質邁上新台階。
3、科技走進千家萬戶、惠及億萬人民。
近年來中國政府把解決民生問題和發展社會事業放在突出位置,科技進步為人口健康、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撐。
雜交水稻的培育和應用,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實施,為解決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能源領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設備、大型水電設備、先進核電等關鍵技術,攻克一批燃料電池、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關鍵技術,為調整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礎。
4、知識產權產出水平大幅度提高。
五年來,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持續、快速增長,知識產權創造能力進一步增強。2002年到2006年,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從3.97萬件增長到12.2萬件,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從0. 58萬件增長到2.5萬件。
5、科技投入規模和強度持續提高。
2006年,全社會科技支出經費總額4500億元,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3003.1億元,居世界第5位;研發投入強度不斷提升,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42%。
近5年國家財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較快增長,其中2006年中央財政科技撥款達1009.7億元,比上年增加25.0%。
6、中國成為世界科技人力資源大國。
2005年,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達150萬人/年;一支充滿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正在迅速成長,45歲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員占研究人員總數的80%。
4. 技術創新包括哪些內容
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科技創新可以被分成三種類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 原創性的科學研究或知識創新是提出新觀點(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新發現和新假設)的科學研究活動,並涵蓋開辟新的研究領域、以新的視角來重新認識已知事物等。原創性的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結合在一起,使人類知識系統不斷豐富和完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產品不斷更新。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引領的管理創新作為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科技創新的主題,也是當今時代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技創新文化和科技創新環境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方面。
5. 科研成果的價值意義和創新點 怎麼寫
據有關方面統計,我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普遍不超過10%。10%這一數字是否意味著我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普遍偏低?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林金桐對此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林金桐認為,並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具備轉化為現實產品的條件。在高校,許多教師和學生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是這些想法和實踐得出的成果要轉化為現實的產品,市場才是關鍵。科研成果需要十分契合市場的需求,有突出的競爭優勢才能夠吸引投資,得以轉化,但是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在這些方面往往很難完全符合市場的要求,從而很難將投資者的目光吸引過來。因此,創新的概念變為現實生產力本身就很難超過10%。
「科研成果應該並且必須得到轉化,放在架子上的科研成果是沒有意義的。科研成果只有進行有效轉化,才能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林金桐認為,科研成果得以轉化是鼓勵高校教師進行自主創新的最好激勵方式,「鼓勵知識分子自主創新單靠金錢和名譽是行不通的,只有讓他們看到自己辛苦研發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社會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才能對他們形成有效的激勵。」在此過程中,林金桐表示,中外大學校長大多認為高校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起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責任。
1∶10∶100是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研究、開發、投產過程中所需投資額的比率。「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參與。」林金桐認為,在基礎研究開發階段,政府的投資是主體,「當然,承擔促進國民經濟發展重要職能的大型國有企業或者跨國公司也可以參與到這個環節中」。到了科研成果開發階段,就是風險投資參與的時期了,「風險投資參與的成功率可能不是很高,但恰恰是成功的那部分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等到完成科研成果的開發,接下來就是各界投資商積極參與的時刻,在看到市場前景之後,投資商可以進行選擇性的投資,完成科研成果的最終投產。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盡管成功率只是近10%,但是它們為社會帶來的收益是成百上千倍的。」林金桐呼籲國內金融系統和風險投資資金積極參與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
「為什麼風險投資資金不願意流向高校?為什麼銀行系統的資金不投入到高校科研轉化上?說到底,還是缺乏創新意識的體現。」針對目前國內很多企業不願意將資金投入到科研開發上,銀行不敢也不願將資金投入高校科研的現狀,林金桐認為歸根結底還是整個社會缺乏創新意識。「國外的信息通信高科技公司可以留出18%的利潤額用於技術開發和自主創新,以其企業規模和利潤總額來看,國內目前很少有幾家企業在科研上花費如此重金的」。
除了企業和銀行系統缺乏創新意識之外,林金桐還表示,高校知識分子和學生自主創新意識的缺乏也是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的學生在學業完成之後,更多的是選擇當個白領或者其他形式的打工者,很少有人會考慮自主創業。林金桐認為這也和我國目前整個社會文化氛圍中淡漠的創新意識有關。
據林金桐介紹,目前,北京郵電大學的科研成果轉化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將科研成果的專利權許可給企業,高校獲取技術轉讓費。二是高校的科研成果發明人利用自己的發明自籌資金創辦公司。三是將高校的科研成果與社會風險投資資金相結合,這也是目前北郵實現科研成果轉化最成功的模式。東信北郵就是以這種模式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的一個較為典型的案例。
6. 我是通信工程的學生,想搞個創新實驗,朋友們介紹幾個實用性強點的課題,謝謝!
我推薦幾個吧。
一是你可以做一個物聯網網關,寫一個簡單的家庭感測器網路的協議,然後通過公用信道接收感測信息和發送控制信號。協議轉換可以寫到通用計算機或者ARM上,然後在運算器上同時可以執行一些高級演算法,這是以後必然的發展趨勢,實現起來也很簡單,既可以通過模擬模擬,也可以用硬體實驗箱實現一下看看。
二是你可以拿一些經典的模擬濾波器過來,使用現代的分析技術進行重新搭建和改進,既可以抽樣成數字的,也可以直接做模擬濾波器分析,這種工作能在新設備逐步替換舊設備的過程中提供一個良好的介面。
三是可以弄一個信號檢測的智能解碼。比如傳統的ASK或者FSK解碼往往用閾值檢測的方式,前沿的可能會用卡爾曼濾波器的離散時間序列預測來做,但是這樣可能要求的數學功底和科研經驗都比較高,所以可以考慮採用智能方式來實現。例如我們常常模擬的信道中加性高斯白雜訊信號檢測,因為不需要很好的泛化能力,完全可以做一個類似卡爾曼模型的分類器,通過智能手段或者SVM來實現。
第一個是我學通信的時候想到的,但是忙於別的事就耽擱了沒去做。第二個是目前搞模擬濾波器經常做的工作,成果很豐碩,在國內模擬濾波器領域這種課題也比較流行。第三個是有一定經驗以後想到的,有一些學者零零散散在做,比較前沿而又不算很難,主要是在想法上比較新穎,缺點是雖然不難,但剛剛興起,相關文獻和資料很匱乏,要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7. 關於科學技術創造的成果的資料
①探月工程——首次探測 月球背面:
2018年,中國探月工程將實現新突破。嫦娥四號任務將於今年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勘察,譜寫月球探測歷史新篇章。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劉繼忠介紹:
嫦娥四號今年的發射任務將分別於5月和12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施。計劃5月發射中繼星,首次在地月朗格朗日L2點放置衛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面站之間的測控通信;12月發射著陸器和巡視器,在中繼測控支持下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就位和巡視探測,科學探測數據再通過中繼星轉發至地面接收站,開展相關科學研究。
②北斗衛星——密集發射 全球組網:
進入2018年,北斗衛星迎來高密度發射之年。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製和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進入發展新階段:系統性能、衛星壽命、服務精度大為提升,提供服務的地區范圍更廣,進一步向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角色靠近。
「2018年底前,將發射10多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建成基本系統,覆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到2020年,將發射30多顆衛星,向全球提供服務。」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言人冉承其介紹。
③深海科考——「七龍」探海 更深更遠:
「深海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是人類未來發展的藍色空間,也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新疆域。」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說,2018年對國家深海事業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年。2018年,我國將從「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方面下功夫,力爭在深海探索中占據先發優勢。
深海裝備,是深海大洋調查的有力保障。今年,會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無人有纜潛水器、「潛龍」無人無纜潛水器組成的「三龍」深海裝備體系為抓手,促進深海技術的創新突破。比如持續推進「蛟龍號」和「潛龍二號」的技術升級與應用。
④量子技術——通信計算 繼續領跑:
2017年12月19日凌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志對外發布2017年度改變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入選。《自然》雜志為每一名入選者做了一篇新聞特寫,其中以「量子之父」為題報道了潘建偉。
毫無疑問,潘建偉是世界量子技術領域里最好的科學家之一。在他的帶領下,中國量子通信研究迅速從「跟跑」實現「領跑」,目前已領先世界5年到10年;中國量子計算研究也邁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⑤核電技術——高溫低溫 全面發力:
核科技作為重要的科技領域,備受社會關注。歲末年初,核科技持續自主創新再結碩果,呈現出新堆型扎堆的可喜現象。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日前在京正式發布其自主研發的「燕龍」泳池式低溫供熱堆。
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也傳來捷報,山東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2號反應堆壓力容器頂蓋扣蓋成功。這意味著距離我國建成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商用示範工程又邁進了一大步。
8. 通訊技術的代表人物及成就
如何在各種通信技術紛繁演變中把握技術發展趨勢,如何在市場不斷變革環境下駕馭產業發展方向,如何更好開展通信技術創新,這是通信產業領先企業、優秀研究機構、大學通信研究者等共同關心的話題。特別是在當前通信產業轉型、重組、融合大背景下,選擇方向、做出判斷尤為重要。
為期兩天的論壇內容十分豐富。內容涵蓋了無線互聯網、中國3G、重組對移動通信的影響、網路融合與發展、電信核心網演進、寬頻接入技術與承載網、ICT與生態社會建設等。曹淑敏、李進良、侯自強、趙慧玲、鍾義信等業界專家以及中興通訊的代表作了主題報告,與會專家還作了分組專題研討。議題既著眼當前,又前瞻未來;既考慮技術先進性,又考慮運營商現實需求。
中興通訊董事長侯為貴表示,中興通訊十分注重技術創新,注重對通信技術趨勢的研究和把握,也十分注重通過技術創新來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9. 通信技術方向的畢業論文怎麼寫有創新
多找一些近期的參考文獻,尤其是創新方面,你可以就一個創新點在做
第一一定要提一下 發展現狀 最好有些調查數據 然後未來的趨勢 然後創新點 發展前景
10. 科技創新成果
有校科技創新和校級挑戰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