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生物進化的最新成果
新的研究表明,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少數幾代能夠從人類導致的不利環境中生存下來,比如氣候變化、過渡捕撈等等。這是因為生物會進化。
瑞典優密歐大學的生物學家托馬斯-卡梅倫表示:「該發現顛覆了人們以前的觀念,即進化的發生速度十分緩慢,往往需要數百甚至上千年的時間。實際上,進化速度很快,往往與生態變化聯系在一起。」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設定了雜亂的生活環境,並捕捉了一些野生土壤蟎類,結果發現它們能迅速地適應生活環境。僅僅經過五代,這些野生蟎就從基因層面進化出了新的特質,扭轉了快要滅絕的勢頭。
卡梅倫表示:「那些具有基因選擇性的蟎類生長速度最為緩慢,但卻擁有極強的繁殖力。因此,我們推測,從長期角度來看,該物種從衰退轉變為興盛的原因是環境對強繁殖力個體的自然選擇作用,當然還包括對子代強適應力的選擇作用。」
科技工作者經常使用蟎類來研究廣泛的生物學疑題,實驗室的發現對人類捕獵動物的管理有著一定的指導作用,如對捕獵管理也許有必要將迅速的進化考慮進去。
『貳』 誰知道當前最新生物科技成就
2000年
世界
一,科學家公布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
二,美研製出最先進的量子計算機和生物計算機
六,科學家發現存活了2.5億年的細菌
七,法國實施基因療法首獲成功
八,艾滋病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發現了兩種能遏制整合酶運動的物質—二酮酸抑制劑的化合物家族成員.試驗表明,它們能阻止艾滋病毒遺傳物質與人體白細胞遺傳物質相結合.
九,美科學家研製出分子開關
我國
一,袁隆平主持超級雜交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二,在世界上率先破譯對蝦病毒遺傳密碼
四,上海有機化學所率先合成高活性抗癌物質
八,在世界上首次完成生物制氫中試研究
九,我國在世界上首創電磁式生物晶元
2001年
世界
二.科學家發現RNA(核糖核酸)多才藝.
它不僅是遺傳物質的信使,還能執行其他工作.例如,1.科學家去年發現一些RNA小片段能夠使植物基因處於關閉狀態.2.今年又在老鼠和人身上發現了類似的"RNA干擾"現象.3.細胞生物學家還發現信使RNA是如何拼接在一起的,而信使RNA是DNA信息和蛋白質信息之間的生化連接.
四."人類基因組計劃"同時公布進一步完善後的人類基因組圖,提前完成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另外,還有60多種生物的基因組在2001年被測定.
六.科學家在發育中的神經系統里發現了分子信號如何誘導和壓制神經軸突的生長,這將有助於科學家找到修復受損成年神經的方法.
七.一種新的抗癌葯物,特效"智能炸彈"出現,專門對付致癌的明確生化缺陷.該葯能抑制與某種白血病有關的缺陷酶.
我國
二,人類基因組"中國卷"率先繪制完成
"中國卷"完成圖的覆蓋率從90%提高到100%,准確率從99%提高到99.99%.
三,我國首次獨立完成水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和資料庫
四,我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種質資源庫.
保存種質資源數量處於世界第一,長期貯存的種子數量達到33萬多份.
六,科學家成功直接觀察分子內部結構
七,我國早期生命研究獲重要成果
《中國澄江化石庫中發現新的後口動物門》,並將這一奇特的絕滅類群命名為"古蟲動物門".這是《自然》雜志近年來第6次公布舒德乾等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這一重大前沿領域的系列性科學發現,為全面,准確揭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屬性和力度提供了可靠證據.
十,我國創世界棉花單產"三連冠"
2002年
世界
1."小分子核糖核酸( micro-RNA)"被列
為今年最重要的新發現.
3.水稻和蚊子等基因組測序工作完成;
7.發現有助於實現人體生物鍾調節的新型光敏細胞;
9.開發出拍攝細胞三維圖像的新技術;
我國
1.中國科學家率先繪制出水稻基因組精細圖和水稻第四號染色體精確測序圖.
7.浙江省農科院培育出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新品系.
9.北京大學醫學部科學家初步揭開人類細胞衰老之謎.
2003年
世界
二,世界衛生組織正式確認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科學家還完成了"非典"病毒基因組測序.
三,多國科學家相繼破譯人類第十四號,七號,六號和Y染色體.
六,世界第一個修補大腦的晶元問世(美國).
八,幹細胞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美國科學家首次對人類胚胎幹細胞完成了基因工程操作,在幹細胞應用於醫療研究上前進了一大步;日本科學家用猴子胚胎幹細胞成功生成血管和神經,大大拓寬了再生醫療的前景,日本科學家還首次培育出人體胚胎幹細胞;法國科學家首次用胚胎幹細胞培育出生殖細胞;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用胚胎幹細胞培育出肺細胞;中國科學家首次將人類皮膚細胞與兔子卵細胞融合,培植出人類胚胎幹細胞;美國科學家發現鼠的胚胎幹細胞在培養皿中既能發育成精子也能發育成卵子,新發現對研究生殖細胞發育和某些不育症也許會有幫助.
我國
二.科學家揭示出水稻高產的分子奧秘和超級雜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超級雜交水稻示範田平均畝產達800多公斤.
三.抗擊非典科研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
十.發現長著4個翅膀的恐龍,為鳥類飛行起源於樹棲動物,經歷了一個滑翔階段的假說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2004年
世界
4.韓,美科學家首次利用克隆技術獲得人類胚胎幹細胞;
9.法艾滋病病毒抗體研究獲得重要進展;
10.以,美科學家研製成能夠停止或暫停的分子馬達.
我國
8.我國科學家破解膜蛋白晶體結構難題;
『叄』 最新生物科技成果
吉林:國際上首次分離成功人參抗病基因
人參抗病基因首次在吉林農業大學分離成功。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分離成功的人參抗病基因,該研究成果為AM真菌在人參銹腐病生物防治上的應用及人參銹腐病的分子病理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由吉林農業大學承擔的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叢枝菌根真菌誘導人參抗/耐銹腐病的作用與機制研究(合同編號:20030553-1)」日前通過專家鑒定。
利用AM真菌作為生物農葯控制植物病害,尤其是土傳真菌和線蟲病害的發生和發展已得到目前農業科學界的廣泛認同。該項目通過研究5種AM真菌與人參銹腐菌之間的相互作用,發現Glomus fasciculatum能顯著地抑制人參銹腐病的發生和發展。項目分析了AM真菌誘導人參抗/耐銹腐病過程中幾種酶活性的變化,發現幾丁質酶和PAL酶在AM真菌誘導人參抗/耐銹腐病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的解決人參的連作病害(Repeat disease)問題。
據了解,這次分離出的人參抗病基因為ClassIII幾丁質酶基因(基因銀行注冊號為DQ532359),專家還對該基因進行了原核表達分析及功能鑒定。
廣州:防治禽流感siRNA特效葯物的研究與開發
研究防治禽流感特效葯,兩公司獲高額科技配套資金資助!記者昨日從廣州開發區獲悉,其區內企業廣州拓譜基因技術有限公司承擔的廣州市2006年科技攻關」引導項目——「防治禽流感siRNA特效葯物的研究與開發」經批准,獲得區科技發展資金9萬元的配套資助;另一企業廣州倍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所承擔的廣州市2006年科技攻關引導項目「新型纖維蛋白封閉劑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經批准,獲得區科技發展資金13.5萬元的配套資助。
據悉,「防治禽流感siRNA特效葯物的研究與開發」項目於今年6月由廣州市科技局列入2006年科技攻關引導項目,並獲無償資助30萬元。此項目主要內容是:篩選防治禽流感的siRNA分子,完成防治禽流感siRNA葯物的臨床前葯效學研究等。「新型纖維蛋白封閉劑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今年5月由廣州市科技局列入2006年科技攻關引導項目,並獲無償資助45萬元。本項目的實施將突破外科手術及外傷止血領域現有技術的瓶頸,推動本領域傳統技術向現代生物技術的轉化,為廣東省生物技術醫葯領域提供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基因工程技術為基礎的探討新型纖維蛋白封閉劑,探討解決現有生產技術中異種蛋白潛在的免疫原性問題。除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之外,與國內外同類產品相比,還避免了潛在的血源性生物製品安全問題,為纖維蛋白封閉劑的生產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南方日報
杭州:油菜生產出生物柴油
在杭州市塘棲鎮工業園區內的一塊空地上,工人將10升剛下生產線的淡黃色液體——生物柴油灌進卡車油箱,卡車隨即「轟」地開了出去。這是前不久在杭州爭光樹脂有限公司的一幕。看到使用這種油菜籽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的卡車速度跟加普通柴油的跑得一樣快,人們的目光不由得集中到從事這種生物柴油研發的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院長計建炳身上。
計建炳拿出鎮海石化質量檢測中心出具的報告說,喝這種生物柴油的車子,動力與使用礦物柴油相當,但排放出的廢氣中有害物卻比礦物柴油降低50%,已經達到德國的技術指標。
2002年,計建炳留學歸來後即開始著手研究生物柴油。幾年來,他在實驗室里把餐桌上的廢棄油、地溝油、菜油等,都變成過生物柴油。最終困擾著他的難題是,到底選擇什麼原料,才能使生物柴油能最終走向市場?去年,計建炳去北京出差,聽說浙江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陳錦清正在研究高產量高油含量的新品種油菜,有可能成為生物柴油的原料。而陳錦清當時正受國家科技部委託,在北京參與起草國家「十一五」生物質能源規劃。這一「工」一「農」的兩個人一見面,原料難題就有了解決方案。
『肆』 求最近10條生物科技新聞
1.來自中國科學院,浙江自然博物館,英國萊斯特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成年達爾文翼龍(Darwinopterus)的化石以及一枚與其在一起的蛋,並對這種恐龍進行了雌雄兩性比較,從而為判別這些已滅絕動物的性別提供了直接證據。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上周出版的Science雜志上。
2. 來自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就利用這一技術進行了大規模測序,並配合功能預測,和實驗驗證,揭示了線粒體complex I失序症的分子機制,從而提出了一種利用高通量測序方法分析候選基因的新策略。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3.近期來自中國、美國和韓國的科學家在miRNA研究領域又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和Cell雜志上,值得關注。
4.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力學生物學與醫學工程研究所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血管細胞分化與遷移的力學生物學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論文發表在本年1月18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5.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肖磊課題組利用病毒載體在細胞中表達多種重編程因子,誘導綿羊成纖維細胞重編程轉化成誘導多能幹(iPS)細胞,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報道獲得的綿羊iPS細胞系。研究論文在線發表在2011年1月11日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上。
6.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戈寶學課題組11月10日在免疫學權威學術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上發表最新論文,該成果揭示了microRNA在固有免疫中的作用以及調控機制,並研究了這種作用在地塞米松抗炎症效應中的地位。
7.來自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就利用這一技術進行了大規模測序,並配合功能預測,和實驗驗證,揭示了線粒體complex I失序症的分子機制,從而提出了一種利用高通量測序方法分析候選基因的新策略。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8.來自麻省總醫院癌症中心首席科學家:Daniel A. Haber教授是一位在癌症研究領域從事多年科研工作的科學家,他曾獲得過多項癌症研究方面的新技術,比如高效地捕獲腫瘤細胞的CTC晶元、少量細胞多層次圖譜等。近期Haber教授又接連在Science,Nature,N Engl J Med等著名期刊上發表文章,解析癌症新技術。
9.英國科學家近日利用高科技掃描器—一種名叫「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機器,可在人類的大腦在活動時進行掃描並拍攝相關圖像。從掃描器中不僅能夠看到大腦與皮、骨之間清晰圖像,甚至能觀察到了人類同情心等心理活動中大腦的運作過程。
10. 來自清華大學生科院,醫學院,普林斯頓大學Lewis Thomas實驗室等處的研究人員報道了一種重要的轉運因子的蛋白結構,這一結構由6個跨膜區域以之前未見報道的新折疊形式出現,這對於了解核黃素(維生素 B2)的運輸,以及進一步拓展生物學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給點分吧!這都是老師告訴我的……
『伍』 生物科學技術的最新權威科技成果
2013年12月,FDA批准了首個高通量DNA測序儀,這種儀器可以幫助人們快速有效的測序人類DNA,用於遺傳學回檢測、醫學診斷和答個性化的葯物治療。在這一審批過程中,研究者們首次使用了一組人類標准基因型的參考數據集。這些標准基因型由美國國家標准技術研究所NIST和瓶中基因組聯盟(Genome in a Bottle)共同建立。
『陸』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麼最新發展成果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麼最新發展成果
1.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2.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3.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4.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 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5.美國科學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科學家說,將可在兩年內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術,幫助數百萬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獲准於兩年內在五個治療中心為50到70名病人安裝這種「仿生眼睛」。
以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統利用一個安裝在眼鏡上的照相機,把視覺信號傳送到眼睛裡的電極。
以前接受不夠先進的人工視網膜移植手術的病人能夠「看到」 光線、影像和物體的運動。但圖像不夠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這種手術,現在他上街時能夠避開長的或較低的樹枝,但看人時好像是看到一團黑影。
不過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研造的「仿生眼睛」嘗試從相機取得實時的圖像,然後把它們變成微弱的電信號,輸送到一個接收器後,在通過電極,刺激視網膜的視覺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讓失明者能夠「看到」景物。
這種新的裝置比傳統的人工視網膜更細小,但擁有多達60個電極,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積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術也更容易。
『柒』 當前生物科技的最新發展成果
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4-08-09/1749401094.shtml
『捌』 生物學最新成就
最新生物學研究成果
一、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新發現
在對果蠅和小鼠的研究中,研究者證實了一種造成Alzheimer病人傷害性腦斑塊積累的蛋白實際上是一種分子運輸系統的重要部分,在腦中作為蛋白運輸的信號。此外,研究者還分析了這種稱為「澱粉樣前體蛋白(APP)」的蛋白質,這種蛋白可導致腦運輸通道的阻礙並最終神經細胞死亡。
這一發現是描述APP運輸作用的第一批數據,而且對於Alzheimer患者腦內蛋白的細胞間運輸功能,此提出了一個關於β-澱粉樣蛋白的傷害性斑塊沉澱物的新假說。
這一發現的研究者是Howard Hughes醫學院,加州大學聖地亞哥醫學院細胞和分子葯物教授,Lawrence S.B. Goldstein博士。研究結果發表於11月8日的Neuron 雜志和12月6日的Nature雜志。
「雖然這還只是對APP軸突輸送和β-澱粉樣蛋白產生部位二者之間相互聯系的初步了解,但是我們的工作對Alzheimer病人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的方式,即直接地針對β-澱粉樣蛋白和APP運輸」 Goldstein說,「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APP產生β-澱粉樣蛋白的機制。」
他還說,人體內所有的細胞都能產生β-澱粉樣蛋白,但是只有神經系統會被這種蛋白傷害。「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神經元易於被APP損傷的原因。」
雖然科學家已經知道了APP形成的斑塊產生於β-澱粉樣蛋白,但是他們並不清楚這種蛋白是怎樣在哺乳動物體內發生作用的,也不清楚APP是在哪裡轉化為β-澱粉樣蛋白的。
在2000年11月 Neuron 研究首次公布的研究結果中,Goldstein領導的小組描述了APP與一種軸突內物質轉移信號的關鍵酶之間生化反應第一個證據,這種酶使得中樞神經系統在軸突內進行長距離的物質傳送。
在2001年11月8日出版的 Neuron 中,研究者用果蠅作材料,確定了APP在軸突運輸中的關鍵作用。缺失APP會導致軸突物質運輸功能的喪失。在另外的一系列實驗中,當他們在果蠅體內引入了過量的APP,則軸突系統則阻塞並死亡。
在他們最近的Nature發表的文章中,研究小組用一個小鼠模型鑒定了決定分子移動的運輸系統——被稱作β-secretase (Bace)和presenilin的酶系,這些酶也作用於APP 轉化為β-澱粉樣蛋白的過程中。 這一過程發生於軸突運輸過程中細胞中的APP, Bace和 presenilin。
「一旦產生了β-澱粉樣蛋白,軸突運輸就可能被阻斷,」 Goldstein說,「我們認為這種阻斷可以看作運輸通道阻礙和神經元死亡的標志」。(基因潮)
二、追蹤病原體:新的資料庫開發成功
Cornell大學12月4日消息:食品科學,工程和計算機系的學生聯合開發出了基於網路的軟體和資料庫,用於追蹤和比較細菌的遺傳印記和特徵病原體追蹤軟體使得從事追蹤毒性菌源及其蔓延的科學家進行冗長的菌株對照程序的耗時,從原來的幾天或幾小時縮短至幾分鍾。.
「在進行病源體追蹤以前,實驗室使用了三種不同的資料庫和兩種表格程序」,Cornell 大學食品科學系的助理教授Martin Wiedmann說道:「我們尋找工程和計算機系學生合作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雖然目的明確,但我們不知道怎樣將這些想法組合起來。」
「在進行病源體追蹤以前,實驗室使用了三種不同的資料庫和兩種表格程序」,Cornell 大學食品科學系的助理教授Martin Wiedmann說道:「我們尋找工程和計算機系學生合作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雖然目的明確,但我們不知道怎樣將這些想法組合起來。」
該資料庫的新穎之處在於使菌株特徵比較和分子亞型影象(DNA指紋技術)變得更簡潔,研究者可以使用這種工具從不同實驗室快速收集菌株的亞型數據,來分析許多感染性疾病的爆發和流行,並總體評估細菌的生物多樣性。
在1999年Wiedmann首次應用他的原始資料庫從而協助降低了李斯特桿菌病爆發的死亡人數。1998年十月和1999年2月之間,全國有100多人因為食用了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罕見桿菌污染的熱狗而遭受感染,Wiedmann的工作使Atlanta疾病控制中心(CDC)確定了疾病爆發的原因,結果污染的熱狗立即被禁售,成為歷史上最大的食物禁售事件。病原追蹤的早期版本發現15個樣品中有7個具相同的遺傳指紋,這意味著這7個病人感染了同一菌株,CDC也注意到了李斯特桿菌病感染病例的上升,但直到有Wiedmann的指紋技術以後,他們才認識到了所尋找的菌株。
Wiedmann實驗室開發新的資料庫的學生之一,Michael Chung,先是開始組織了資料庫所需要的病原體特徵,這些特徵包括區帶DNA序列及其顯型特徵,然後與開發該軟體的計算機系的學生團隊合作,建立了網路伺服器,並發展了軟體的圖象識別能力。
項目在2000年秋末完成,然而Chung說該程序還不能轉移到多台計算機中使用,增加新特性也比較困難。但在過去的一年內,Chung和Cornell大學已畢業的學生Steven Cai,在校三年級學生Mike Bohlander,已經極大的改進了該程序使得其能在大型網路伺服器上安裝並能處理大容量的數據和查尋。
資料庫中含有數以千計的指紋數據,及食物污染病原體,酸敗有機體及其他如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桿菌,假單胞菌,弧菌,溶血鏈球菌,乳酸菌的數據。為Cornell 大學「世界冠軍機器人足球」團隊(RoboCup)開發過圖象識別軟體的99級計算機系學生Thibet Rungrotkitiyot,開發了病原體追蹤的圖象識別軟體,為不同菌株遺傳印跡進行圖象比較。
病原體追蹤軟體的編程是由計算機系2000級學生Xiaozheng Zhong,Joe Cheng-Yu Huang ,2001級的David Wang,Rungrotkitiyot, Jian-Ning Janet Cheng,Ernie Ho共同完成的。文庫和搜索引擎由Cai Chung, Wiedmann 和 Roger Jagoda研究員開發。項目經過Cornell 大學食品科學系的副教授Kathryn Boor的努力,得到了美國農業部和Dairy Management公司的支持。
母愛來自恐龍?
2004年09月21日15:33 國際先驅導報 人們通常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愛護行為由鳥類進化而來,但最新古生物學的研究成果顯示,鳥類的這種行為很可能是繼承自恐龍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在恐龍滅絕後,類似於鱷魚這樣的爬行動物以及鳥類,對自己的後代都有本能的關愛行為,它們孵育和喂養自己的子女,並為自己的子女擋風遮雨,保護子女的安全。古生物學家一直迷惑不解的是,這種養育行為是從爬行類和鳥類開始獨立進化的,還是繼承自它們共同的祖先——恐龍? 最近,中美科學家所做的一項聯合研究對動物養育行為的起源提供了初步的答案。他們所利用的正是中國遼寧發現的一處非常奇特的恐龍化石遺跡。 中國有著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在中國的內蒙、遼寧、廣東、四川、河南等省都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群。這處恐龍化石遺跡是遼寧省農民發現的,恐龍化石現在保存在大連自然博物館。 這處恐龍化石遺跡的主角是一個成年鸚鵡嘴龍,但令人稱奇的是這只成年鸚鵡嘴龍的周圍蜷縮著34隻小鸚鵡嘴龍,這處遺跡將一幅舐犢情深的場面完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這是生活在1.25億年前的一個恐龍家庭,而不是35隻互不相乾的恐龍湊巧聚在了一起。」研究的參加者之一,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的戴維·瓦里基奧教授說,「人們通常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愛護行為由鳥類進化而來,但這項發現顯示,這種關愛行為是一種更為原始的本能,鳥類的這種行為很可能是繼承自它們的祖先——恐龍。」 鸚鵡嘴龍生活在1億多年前的亞洲東北部,也被稱為「鸚鵡蜴」,因為它們有著鸚鵡一樣的喙。鸚鵡嘴龍強壯、敏捷,用兩個後腿行走,以堅硬的植物枝乾和果實為食。這處化石遺跡保存的相當完好,研究人員沒有發現分離的骨骼,這表明當時這些恐龍是在活著的狀態下被迅速埋葬的。而且它們死亡的姿態並不是像通常那樣側卧在地上,而是直立並且頭向上伸著。當時發生了什麼,讓這35條鸚鵡嘴龍定格在這一刻? 有人猜測是火山爆發的火山灰掩埋了這些恐龍,但戴維· 瓦里基奧認為火山灰埋葬的速度不會這么快,不可能形成今天這樣的場景。他更傾向於當時突然發生了塌方或洪水,使這一家子恐龍頃刻之間就被埋葬,直立並向上伸著頭的化石讓我們看到了它們當時垂死掙扎的景象。 有些種類的恐龍,如獸腳龍和鴨嘴龍被認為也可以築巢,但遼寧鸚鵡嘴龍化石是第一個顯示恐龍具有養育行為的清楚的例證。現在還無法確定這個長75厘米的成年恐龍的性別,但無論雌性還是雄性動物都有照顧後代的本能,許多鳥類父母雙方都具有照顧子女的天性。從化石還無法判斷幼鸚鵡嘴龍的大小,但幼龍的骨骼發育良好,已經完全骨化,說明這些幼龍當時非常健康,也間接說明了成年龍對這些幼龍照顧得很好。 密歇根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傑夫·威爾遜說:過去通過化石來識別古生物的養育行為非常困難,因為生物的行為和生物外表或結構不同,無法從只能顯示單一時間斷面的化石來推斷。而遼寧鸚鵡嘴龍化石的可貴之處是不僅顯示了恐龍的個體,而且顯示了個體之間可能的關系,也可以說顯示了一種生活狀態,這是非常罕見的。1.25億年前的一次災難如同一架相機,清楚地拍攝了一群幼小恐龍圍繞在母(父)親身旁的畫面。但動物的養育行為是復雜的,如果恐龍具有這種行為,那麼它們達到何種程度還不得而知。也許成年恐龍只是為了能看到自己的子女,而簡單地把幼龍聚攏在一起? 人們常常認為恐龍是一種很笨的動物,現在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恐龍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聰明和復雜。我們可以設想,作為地球上多種動物的祖先,恐龍把養育子女的技能傳給了後代,憑借這樣的技能,這些後代在經過了億萬年痛苦的進化後終於走到了今天。
『玖』 中國近年來生物學的成就是什麼
中國近年來生物學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生物科技原始創新能力迅速提升。學術論文水平迅速提高。「十五」期間,中國生物領域的科學家分別在《自然》《科學》《細胞》等國際頂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特別是中國科學家打破了連續20多年未在《細胞》雜志上發表論文的尷尬沉默,僅在2005年一年就連續發表了5篇論文。
第二、農業發展得到生物科技強力支撐。近五年來,中國共育成通過審定的超級雜交稻組合60個,其中產量驗收達到每畝800公斤的新組合有7個;累計推廣超級雜交稻1.5億多畝,按照每畝增產50公斤稻穀計算,累計增產稻穀750萬噸。
第三、醫葯產業創新不足局面初步改變 。在國家863計劃的推動下,中國生物醫葯產業水平近年得到大幅提升:45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葯物被批准上市,41個新葯證書正在申報,109個葯物被批准進入臨床試驗,206個候選創新葯物即將完成實驗室研究。
第四、中國生物晶元亮相國際市場 。據科技部介紹,近年來,中國在北京、上海、陝西、天津、南京建立了五大生物晶元研發和產業化基地,初步形成了以五大基地為核心的生物晶元研發格局。經過五年的大力培育,一個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都很高的新興產業——生物晶元產業在中國初見端倪,一些產品開始進入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