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心理學領域有哪些的研究成果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從1879年德國學者馮特受自然科學的影響,建立心理實驗室,脫離思辨性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的。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人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人心理機能在社會的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同時它也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等科學有關,因為這些科學所探討的生理作用會影響個人的心智。
研究領域
發展心理學:研究人從胎兒出生到年老死亡的成長和發展的全過程。
學習心理學:探索人是如何發展成為如今的狀態。研究人類和動物的學習發生過程和原因。
人格心理學:關注包括人格特徵、動機和個體差異。
感覺與知覺心理學:研究人類怎樣感知周圍世界,如正在研究人類是如何識別面孔的。
比較心理學:研究和比較不同種系的動物行為。
生理心理學:研究行為與生理過程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神經系統的活動。
認知心理學:主要研究思維問題,試圖了解推理、問題解決、記憶及其他心理過程與人類行為的關系。
性別心理學:研究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差異,探索生理因素、兒童扶養過程、教育、社會刻版印象等各種因素對性別差異的影響。
社會心理學:研究涉及態度、說服、騷亂、順從、領導行為、種族歧視、友誼、婚戀等問題。
文化心理學:研究文化對人類行為的作用。
進化心理學:研究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各種進化方式對行為的影響。如男性與女性之間的配偶選擇方式。
臨床心理學: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
學前兒童心理學: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從出生到入學前的兒童心理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行為心理學:研究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
犯罪心理學: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圖及反應的學科
⑵ 科學家的主要貢獻和偉大人格
牛頓第一定律
Newton's first law of motion
牛頓運動定律之一。內容為: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不變,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這條定律是牛頓根據伽利略、笛卡爾等人的研究成果總結出來的,是牛頓力學的出發點,故又稱運動第一定律。伽利略在《兩門新科學的對話》中,根據圓球沿光滑堅硬斜面滾動,上滾減速,下滾加速,他說:「沿斜平面向下有加速因素,向上有減速因素,可見在水平面上的運動是永久的,不會慢下來,更不會停止,因而是勻速的。」首次提出無外力作用時物體作勻速運動的新觀點。在伽利略之前,人們把力和速度聯系在一起,認為力是維持物體作勻速運動的因素,一旦力消失,物體將停止運動,而伽利略認為力消失後物體將永遠運動下去,因此力不是維持運動狀態的因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即加速或減速的因素。既然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勻速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不變的性質,就把這個性質叫做物體的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就叫做慣性定律,它是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的基礎,也是慣性參考系的依據。無外力作用時,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就是運動不滅;保持靜止狀態不變,就是運動不能自生;牛頓第一定律體現了運動不能自生自滅,是運動守恆(包括動量和動能的守恆)的特例。
愛迪生(1847~1931)
Edison,Thomas Alva
美國發明家。以創辦工廠實驗室、開辟使技術開發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的途徑而名垂史冊 。1847 年2月11日生於俄亥俄州的邁蘭的一個荷蘭移民家庭。1931年10月18日於新澤西州西奧蘭治逝世 。幼時只受過3個月正規教育 。12歲起做過報童、小販、報務員等以自謀生計。因受M.法拉第的影響,一生從事電學實驗研究和發明。1868年他發明了一台選票記錄儀想推銷給國會,但沒有被採用。愛迪生的第一項發明沒有找到市場使他更注意發明的實用性。1869年,愛迪生由波士頓移居紐約。他改進了金指示器電報公司的電報機,得到公司經理的賞識 ,受聘月薪300美元( 這在當時是很高的月薪 )。1870 年 ,移居新澤西州 ,開始他的高效發明時期 。1874年改進了打字機 。1876年 ,給A.G.貝爾發明的電話加裝了炭粒話筒,提高了受話的聲響。
錢學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畢業後報考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錄取後在杭州筧橋飛機場實習。1935年至193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獲碩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與數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研究員。1943年至194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間:1940年至1945年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員)。1945年至1946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氣動力學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國。1955年至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70年至1982年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還歷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會長,中科院主席團執行主任、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國科協第三屆全委會主席。1991年5月在中國科協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科協名譽主席。1992年4月被聘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1994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學習研究期間,與他人合作完成的《遠程火箭的評論與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導彈和探空火箭的理論基礎;與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動理論,為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並被任命為委員。1956年,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是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人。
1957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79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傑出校友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9年獲「小羅克韋爾獎章」、「世界級科技與工程名人」獎和國際理工研究所名譽成員稱號。1991年10月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1995年1月獲「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著有《工程式控制制論》、《論系統工程》、《星際航行概論》等。
錢三強
錢三強,原名錢秉穹,1913年出生於浙江紹興,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他少年時代即隨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讀於蔡元培任校長的孔德中學,16歲便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32年,又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6年,錢三強畢業後,擔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嚴濟慈所長的助理。翌年,他通過公費留學考試,在盧溝橋的炮聲響起之際,以報國之志赴歐洲,進入巴黎大學居里試驗室做研究生,導師是居里的女兒、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
1940年,錢三強取得了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又繼續跟隨第二代居里夫婦當助手。1946年,他與同一學科的才女何澤慧結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導師約里奧向世界科學界推薦。不少西方國家的報紙刊物刊登了此事,並稱贊「中國的居里夫婦發現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國科學院還向錢三強頒發了物理學獎。
1948年夏天,錢三強懷著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戰亂中的祖國。他回國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興奮中騎著自行車趕到長安街匯入歡慶的人群。隨後,北平軍管會主任葉劍英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隨解放區的代表團赴法國出席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中共中央還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撥出5萬美元,要他幫助訂購有關原子能方面的儀器和資料。看到共產黨的領導人在新中國尚未建立時就有這種發展科學事業的遠見,錢三強激動得熱淚盈眶。從國外歸來後,他於開國大典當天還應邀登上了天安門。
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他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並於195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5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後,他又成為規劃的制定人。1958年,他參加了蘇聯援助的原子反應堆的建設,並匯聚了一大批核科學家(包括他的夫人),他還將鄧稼先等優秀人才推薦到研製核武器的隊伍中。
1960年,中央決定完全靠自力更生發展原子彈後,已兼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擔任了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他像當年居里夫婦培養自己那樣,傾注全部心血培養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在「兩彈一星」的攻堅戰中,涌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核專家,並在這一領域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發展速度。人們後來不僅稱頌錢三強對極為復雜的各個科技領域和人才使用協調有方,也認為他領導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滿門忠烈」的科技大本營。
晚年的錢三強身體日衰,仍擔任了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務。他一直關心中國核事業的發展,強調不僅要服務於軍用還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終年79歲。國慶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錢三強追授了由515克純金鑄成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表彰了這位科學泰斗的巨大貢獻。
⑶ 人格理論主要有哪些研究領域研究現狀如何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格研究者們在人格描述模式上達成了比較一致的共識,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被稱為「大五人格」。這五種人格特質是:
情緒穩定性:焦慮、敵對、壓抑、自我意識、沖動、脆弱
外向性:熱情、社交、果斷、活躍、冒險、樂觀
開放性:想像、審美、情感豐富、求異、智能
隨和性:信任、直率、利他、依從、謙虛、移情
謹慎性:勝任、條理、盡職、成就、自律、謹慎
我也是找的 呵呵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⑷ 霍蘭德人格類型論的主要成果集中在哪幾個方面
現實型(Realistic) 又譯技能型。具有這類傾向的個體,屬於技術與運動取向。往往身體技能及機械協調能力較強,對機械與物體的關心比較強烈。穩健、務實,喜歡從事規則明確的活動及技術性工作,甚至熱衷於親自動手創造新事物。不善言談,對於人際交往及人員管理、監督等活動不太感興趣。這一領域的職業有:需熟練技能方面的職業、動植物管理方面的職業、機械管理方面的職業、生產技術方面的職業、手工藝技能方面的職業、機械裝置與運轉方面的職業等。 喜歡現實性的實在的工作,如機械維修、木匠活、烹飪、電氣技術、管子工、電工、機械工、攝影師、制圖員等,也稱「體能取向」、「機械取向」。這類人通常具有機械技能和體力,喜歡戶外工作,樂於使用各種工具和機器設備。這種人喜歡同事務而不是人打交道的工作。他們真誠、謙遜、敏感、務實、樸素、節儉、靦腆。 研究型(Investigative) 又譯調查型。具有這類傾向的個體,喜歡理論思維或偏愛數理統計工作,對於解決抽象性問題具有極大的熱情。他們通常傾向於通過思考、分析解決難題,而不一定落實到具體操作。喜歡具有創造性、挑戰性的工作,不太喜歡固定程式的任務。對於人員的領導及人際交往也非情所願,獨立傾向明顯。適合的職業有:分析員、設計師、生物學家等。 喜歡各種研究型工作,如:實驗室研究員、醫師、產品檢驗員、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研究者、圖書館技師、計算機程序編制者和電子技術工作者等等。這類人通常具有較高的數學和科研能力,喜歡獨立工作,喜歡解決問題;喜歡同觀念而不是人或事務打交道。他們邏輯性強、好奇、聰明、仔細、獨立、安詳、儉朴。 藝術型(Artistic) 具有此類傾向的個體,對具有創造、想像及自我表現空間的工作顯示出明顯偏好。他們和研究型傾向的個體相同之處在於創造傾向明顯,對於結構化程度較高的任務及環境都不太喜歡,對於機械性及程式化的工作了無興趣。也比較喜歡獨立行事,不太合群。但兩者所不同的是藝術傾向明顯的個體好自我表現,重視自己的感性,直覺力較好,情緒變化較大。這一領域的職業有:美術雕刻以及工藝方面,舞蹈、戲劇等。 喜歡藝術性的工作,如:音樂、舞蹈、唱歌、演員、藝術家、美術家、音樂家、設計師、編輯、作家和文藝評論家等。這種取向類型的人往往具有某些藝術上的技能,喜歡創造性的工作,富於想像力。這類人通常喜歡同觀念而不是事務打交道的工作。他們較開放、好想像、獨立、有創造性。 社會型(Social) 具有此類傾向的個體,喜歡與人為對象的工作。他們通常言語能力優於數理能力,善於言談,樂於與人相處,給人提供幫助,具有人道主義傾向,責任心也較強。習慣於與人商討或調整人際關系來解決面臨的問題。不太喜歡以機械和物品為對象的工作。適合從事咨詢、培訓、輔導、說勸類工作。這一領域的職業有: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方面、社會福利事業、醫療與保健方面、各種直接為人服務的和商品營銷方面的職業等。 喜歡社會交往性工作,如教師、教育行政人員、社會學家、社會工作者、咨詢顧問、護士等。這類人通常喜歡周圍有別人存在,對別人的事很有興趣,樂於幫助別人解決難題。這種人喜歡與人而不是事務打交道的工作。他們助人為樂、有責任心、熱情、善於合作、富於理想、友好、善良、慷慨、耐心。 企業型(Enterprising) 又譯經營型。具有這種興趣傾向的個體,喜歡制定新的工作計劃、事業規劃以及設立新的組織,並積極地發揮組織的作用進行活動;喜歡影響、管理、領導他人;自信、支配欲、冒險性強。他們不喜歡具體精細、或需要長時間集中心智的工作。這一領域的職業有:管理,市場和銷售類的職業。 喜歡諸如推銷、服務、管理、企事業領導、經理、商業主任、銷售員和人壽保險員等。這類人通常具有領導才能和口才,對金錢和權利感興趣,喜歡影響、控制別人。這種人喜歡同人和觀念而不是事務打交道的工作。他們愛戶外交際、冒險、精力充沛、樂觀、和藹、細心、抱負心強。 傳統型(Conventional) 又譯事務型、傳統型。具有這類傾向的個體,喜歡高度有序、要求明晰的工作,對於規則模糊、自由度大的工作不太適應。不喜歡主動決策,習慣於服從,一般較為忠誠、可靠,偏保守。與人工作中的交往會保持一定的距離。工作仔細、有毅力。對社會地位、社會評價比較在意,通常願意在大型機構做一般性工作。相應的職業領域有:銀行職員、圖書管理員、會計、出納、統計人員、計算機操作人員、辦公室職員等。 喜歡傳統性的工作,如:記賬、秘書、辦事員,以及測算辦公室人員、接待員、文件檔案管理員、秘書、打字員、會計、出納員等工作。這種人有很好的數字和計算能力,喜歡室內工作,樂於整理、安排事務。他們往往喜歡同文字、數字打交道的工作,比較順從、務實、細心、節儉、做事利索、很有條理性、有耐性。
⑸ 那些科學家有偉大的人格
許多科學家有優秀的品質 他們擁有的General Quality絕對有追求真理、不懈奮斗 所以科學才會不斷進步 人類才會在智慧的巔峰永遠不停的超越 具體而言 像費瑪(費瑪定理)、卡文迪許(很多,如測定許多物理常熟),他們不愛發表自己的成果,總覺得還有進步的餘地,不慕虛榮,苦心求道;像愛因斯坦(相對論)、伽利略(鍾擺原理)、布魯諾(日心說),有的對法西斯對核武器說不,有的對偽科學,對政治科學說不;柯西(分析學基礎的建立)、高斯(同上,數學王子)、居里夫人(放射元素性質),在生命垂危或遭受巨大打擊的情況下,仍然堅持用自己探索真理的決心,行走在人類思維、智慧的巔峰,爛漫在千年之後。
⑹ 關於人學書籍.著作.研究成果及其他觀點
個人推薦經典書籍----從人類學發展階段排序
1.19世紀末 文化進化論:認為文化普遍簡單到復雜,低級向高級發展,像生物一般
《 金枝 》 弗雷澤 (英國 長於巫術文化研究 不過太長——)
2.19世紀末 文化傳播論:認為文化一次產生於某處,而後四散傳播,流行「泛埃及論」,即人類天生創造力缺乏,文化都是從埃及這個中心傳播出去的
3.20世紀初開始
歷史特殊論:搜集一個社會生活現象的總和進行實證研究,而不考慮它的過去未來。個人建議參考年鑒學派的理論基礎。
《 種族、語言、文化 》 博厄斯,又譯鮑斯boas(美國 重視語言)
4.20世紀20年代初 文化功能論:以文化為一個整體,強調各個部分對整體的貢獻和相互關系。
《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 馬林諾夫斯基(英國 重實踐)
《原始社會的結構和功能》 拉迪克里夫�6�1布朗 (英國 偏理論)
5.20世紀30年代起 新進化論:文化進化論的一次改進
《文化科學》 懷特(美國)
6.20世紀30年代起 心理人類學派:強調民族人格與民族命運的關系
《 菊與刀 》 本尼迪克特(美國 同時是博厄斯的弟子)
7.20世紀50年代起 認知人類學:
文化相對論:
8.20世紀50年代末 結構主義:試圖研究人類的思維結構建立普遍的文化「語法」
《 原始思維 》 列維�6�1斯特勞斯(法國)
9.20世紀50年代末 象徵人類學:「文化是一種象徵體系」
《象徵研究》 特納(美國)
10 20世紀70年代 政治經濟學派:
11.20世紀80年代 實踐論
《實踐理論大綱》 布迪厄 (法國)
12.《 金翼 》 林耀華 (國內文化人類學的經典)
輔助可以看看:
《原始文化》 E.B.泰勒(文化進化論 傳說中的奠基人 個人覺得可能太陳舊了)
《古代社會》 摩爾根(同上)
《論禮物》 莫斯 (對原始社會的組織形式有創造性見解,與《金翼》頗有關系)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曾獲1997普利策獎)《 自私的基因 》(兩者皆為新達爾文主義作品。放在輔助是因為國內主要關注文化人類學,有一定忽視與生物學(體質人類人)聯系的方向,不過是未來重要方向,奇人鄭也夫想做這方面的泰斗)
其他學科方面的思想;社會學最豐富,如塗爾干《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韋伯的許多有關宗教的書籍,費孝通的書籍;心理學方面,如弗洛伊德《 圖騰與禁忌 》。
注一:三大人類學理論遺產:韋伯 馬克思 塗爾干(杜爾凱姆)
注二:顏色所加為本人覺得看後會帶來較多思考的書籍。(不過大都沒看,或許揣度錯誤)
本文參考書目:
《人類學通論》 庄孔韶
⑺ 多重人格真的存在嗎心理學界對此是如何界定和認知的
雖然多重人格對我們很多正常人來說,是一件有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但不可否認的是,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說,多重人格是真實存在的。不過雖然心理學家們對於人格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那些產生人格分裂的患者進行心理解釋。但其人格分裂的生理基礎,或許仍舊還是一個謎。
人格分裂的產生,源於人類的自我保護機制。比如一個怯懦之人,為了逃避自己在現實中所遭遇的挫折,那麼他就有可能分裂出一個相對強悍的人格,當主人格覺察到危險之時,主人格會選擇隱退,而由其分裂出來的那個強悍的次人格來接受沖擊。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看到過很多人格分裂的患者,當然涉及的基本都只是雙重人格。
⑻ 全人格教育的成果
全人格教育所取得的成果
以上的這個研究結合性質上和數量上的資料,調查了2000名9到18歲已參加過全人格快樂成長教育的學生。
二、全人格教育給孩子帶來了什麼?
1、他們的獨特之處——Learning-to-learn
在全人格教育中,他們教給學生可以給學生帶來最大幫助的適用於任何科目並定義學習風格和策略的「學會如何去學習」的技能。全人格教育里為了課堂學習的成功,他們的課程為學生建立自信和提供豐富的學慣用具。並且他們的理論學習僅僅是一些難題。他們的重點是放在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裡,讓學生更自信、更自尊並且更富有創造力。
根本信任體制,在學習課程中,他們相信:
●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學習。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方法。
●相互尊重和關愛是最基本的原則。
●學習必須是歡快的、有趣的、有效益的。
●在學生和教師中的安全和信任是學習進行的基本要素。
2、全人格教育讓孩子擁有各種技能
(1)領導技能、解決問題的技能和人際關系關系
在全人格教育,每一個人將會得到可以持續終身的,幫助自己建立自信的,並且增強做事情的動機和信念的多種技能。在這里學生們學習到的技能和獲得的信息包括時間管理、提高閱讀的策略,幫助學業成功的傾聽和學習技能。
除了上述的技能,學生還學習如何一步步的達到自己的目標——無論是在新的運動項目中考驗自己,還是升學、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每一個項目中,學生都可以學習到幫助任何學科、任何水平的學生成功的學習技能。學生將學習幫助自己發展與他人的友誼、解決矛盾和溝通的人生技能。學生還將發現如何去管理自己的時間和達成自己的責任,並在生活中更自律、做最好的選擇,同時,重新發現學習的快樂。
(2)學術技能
①快速策略——快速策略包括考試技能、組織技能、學習技能、時間管理技能和學習風格。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學習風格並且怎樣充分有效地發揮效用。讓他們了解特殊的學習策略和考試技能,在考試和升學中取得更大的收獲。在這里,學生還將學習到怎樣管理學習時間和課外活動,並且怎樣為自己建立一個最好的學習領域和學習空間。
②快速閱讀——從逐字逐句的單調乏味的閱讀到「概念閱讀」,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快速完成作業和任務。為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縮短時間並養成快速閱讀風格。
③快速書寫——用快速寫作來釋放學生的創作思想。讓學生學習如何處理不同種類寫作任務,克服寫作的瓶頸,並把生活注入到每天的寫作中。
④做筆記/信息反射——筆記TM(Taking notes & Making notes)和情緒反射是兩種平衡大腦信息儲存路徑的兩種創新方式。這兩種方式讓學習變得更有趣並且讓信息變得更容易記憶。學習使用這些方式為課堂演講,閱讀任務,學期考試和口語表達奠定基礎。
⑤記憶——利用固定的地點和相互結合的方法學習以愉快的方式去記詞彙、歷史日期和其它發生的事情。在學習中,學生感受到的樂趣越多,那麼,他們那的記憶力就越好。
(3)生活技能
完美品德的8個關鍵
●誠正信實-integrity
●失敗為成功之母-Failure leads to success
●好說好話-Speak with good purpose
●把握當下-That is it!
●做自己的主人-Ownership
●勇於承諾-Commitment
●彈性變通-Flexibility
●均衡一下-Balance
這8個關鍵是個人成效的基本框架。當你知道自己擁有怎樣去應用這8個關鍵的責任時,別人將會更願意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任。這樣結合起來,就為學習建立了一個積極的、支持性的環境。
溝通和人際關系
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與清晰的溝通可以讓你在學校、大學面試和未來職業中更加具有優勢,同時,它還可以幫助你解決與家人和朋友之間的矛盾。學習特殊的溝通和人際關系的模式去向他人傳達你的需求、你的觀點、挫折和一切積極行為的感受,學習友善地傾聽與清晰地表達你的觀點。
創造思考,目標設定與問題解決
以全新的刺激的方式釋放你無限的腦力。擁有一點創造思想,你就可以發現很多解決難題的方法, 就會發現解決問題的進程、目標設定策略與片面與全面之間的不同。
突破戶外冒險課程
去做比你想得到的更多的事情吧!繩索課程可以幫助你克服自我欺騙的局限與恐懼。比起體能訓練,它更多的是突破阻礙你成功的強有力的精神鍛煉。
⑼ 人格畢生發展及特徵是什麼
廣義地說,個體從生到死,生理和心理都處在不間斷的變化過程之中,都可以稱之為發展。狹義地說,人在生長過程中,身心向進步積極方面的變化叫發展。人格畢生發展是指人類個體從出生到成年,經歷衰老至死亡的整個人生歷程,由於經驗與內部成長的相互作用,其人格及其各成分隨年齡推移發生連續變化。這種變化既包含量變,又包含質變;既指上升的、前進的、積極的變化和過程,又指下降的、衰退的、消亡的過程。
人格的畢生發展應強調兩個方面:
一是人格整體發展觀念。即人格的多種成分和特質的連續變化以及這些成分和特質在人的自我意識的支配下不斷協調與整合而形成的一種人生的定向運動。
二是人格畢生發展的觀念。特別是成年期以後的人生不是一片綿延的「高原」,由於成年期後,人生還將面臨諸如繼續學習、從事職業活動、組建家庭、生兒育女等重大課題,因此人格的發展應包括成年期後的進展,直至生命終止的人生全過程。畢生發展應是個體自卵細胞受精開始的胎兒期到脫離母體後經歷嬰兒、幼兒、兒童、少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各階段,直至生命終止的發展全過程。
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們所講的人格發展,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指人格的整體發展,包括能力、情感、需要、動機、興趣、態度、信念、價值觀、性格、行為等成分和特質的連續變化,以及這些成分和特質在自我意識調節下的協調與整合運動。
二是指人格向進步的、積極的方向變化,亦即在社會化實踐過程中,根據社會和時代對自身的規范性要求、自己的個性特點需要,找到自身完善人格的目標、內容和方向,以認識社會、認識自己、協調自己與社會的關系為根本點,並立足於自身在氣質等方面的個性和特長,在自我意識的調節下使自己人格的各種成分和特質,以及這些成分和特質的協調與整合連續不斷地向積極的、進步的方向運動,以形成和完善其職業理想人格。
三是指青年期及其之後的人格發展。包括青年、壯年、中年、老年各階段,這個過程貫穿於我們的終生。
人格發展有連續變化中的階段性,定向發展中的順序性,統一發展中的均衡性,共同模式下的個體差異性等。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人格發展中的這些特徵吧。
連續變化中的階段性人格的發展遵循質量互變規律。事物發展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到達一定程度,一定會引起質變,質變完成量變,事物在新的質態的基礎上,又會引起新的量變,事物的變化是連續的,不間斷的。事物的變化發展,又呈現出階段性,每一次質變,事物都從一個階段過渡到了另一個階段,因此事物的發展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人格發展的連續變化中呈現出階段性,每一階段既包含了前一階段的因素和成果,又孕育著後一階段的新質,體現了發展的連續性。
定向發展中的順序性即人格發展是一種定向運動。許多人格特性的發展都是由系統到分化,再到整合。在定向發展過程中,各階段之間的更替銜接總是遵循著固定的順序,不可顛倒,也不可逾越。
統一發展中的不均衡性各種人格特性或成分處於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統一發展過程中,但發展是不均衡的。這種不均衡性表現在:人格整體特性在其發展過程中速度的不均衡及其各種人格特性在發展的起始時間、速度、成熟程度等方面的不均衡。
共同模式下的個別差異人是不同的個體,由於他們各自的遺傳因素和所處的環境影響因素不同,在身心特性方面呈現出許多的差異。其中最主要的是能力、動機、氣質、性格上的差異,這些差異就使得個人與環境的交互形式、程度上的不同,從而使人格發展呈現出共同模式下的個別差異。
輕松一刻:命運多舛的貝多芬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德國波恩。父親是該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一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婚後備受生活折磨,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
貝多芬是家中7個孩子中的第2個,因長兄夭亡,貝多芬實際上成了長子。他的母親第一次嫁給一個男僕,喪夫後改嫁給貝多芬的父親。艱辛的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自幼表現出的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他成為音樂神童的願望,成為搖錢樹。父親不惜打罵,迫使貝多芬從4歲起就整天沒完沒了地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
7歲時貝多芬首次登台,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第二個莫扎特。此後拜師於風琴師尼福,開始學習作曲。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1787年到維也納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獲得勝利後,一個光明的前途在貝多芬的面前展開。可是三四年來,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地折磨著他,貝多芬發現自己耳朵變聾了。原來,鋼琴聲的分貝數一般在80至90分貝之間,人不能在85分貝或更高分貝的噪音環境中停留超過6小時,貝多芬熱愛練習鋼琴,因此導致耳聾,但是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
貝多芬無時不充滿著一顆火熱的心,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歷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1801年,貝多芬愛上了米列塔·圭恰迪爾,他把《月光奏鳴曲》獻給她。但是風騷、幼稚、自私的米列塔不理解他崇高的靈魂。1803年米列塔與伽侖堡伯爵結婚,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貝多芬曾寫下遺書。
1803年他從灰暗中走出來,寫出了明朗樂觀的《第二交響曲》。之後更多更好的音樂在他的筆下源源不斷的涌現。《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還有優美動聽、洋溢著歡樂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絢麗多彩的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
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巨作《第九交響曲》(合唱)。這部作品創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終於咽下最後一口氣,原因是肝臟病。在他臨終前突然風雪交加,雷聲隆隆,似乎連上天也為這位偉大音樂家的去世而哀悼!貝多芬的葬禮非常隆重,有2萬多人自動跟隨靈柩出殯,遺體葬於聖麥斯公墓,而他的墓旁則是舒伯特的墳墓。終生未婚。
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只在人世間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響樂9部;管弦樂幾十首(《愛格蒙特序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5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其他協奏曲5首;鋼琴奏鳴曲32首(熱情、月光、悲愴、黎明、暴風雨等最為著名);室內樂80首;歌劇1部《弗德里奧》;另有神劇1部:彌撒曲2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