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沙漠化治理現狀
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內172.12萬平方公里。與 2009年相比,5年間荒漠化容土地面積凈減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減少1980平方公里。
監測結果表明,自2004年以來,我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連續3個監測期「雙縮減」,呈現整體遏制、持續縮減、功能增強、成效明顯的良好態勢,但防治形勢依然嚴峻。本公報是根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編寫的,簡要介紹了截至2014年我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的最新信息,旨在使社會各界對我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及面臨的形勢有一個客觀了解,堅定防治信心,加大防治力度,建設沙區美好生態
㈡ 在治理沙漠上,中國人有什麼了不起的進展
㈢ 改造沙漠成果
你好,、
我國治理沙漠的成果如下:
一是局部地區取得明顯成效,遏制和減弱了土地沙漠化南侵東移。如陝西榆林市堅持以水為中心的綜合措施防沙治沙,57.33萬公頃荒沙荒丘,有40萬公頃得到固定和半固定,生態得到改善,使該地區的土地沙漠化以每年1.62%的速度在縮小(全國土地沙漠化以1.39%的速度在擴大)。
二是改善了風沙區生態環境。如內蒙古庫倫旗重點治理區,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5%提高到治理後的60%;全旗林木覆蓋率提高了7.5個百分點。
三是改善了生產和生活條件,促進了經濟發展。內蒙古烏審旗,過去是荒山禿嶺,沙丘連綿,植被稀疏,風沙乾旱等自然災害頻繁,人均收入300元左右,人均糧食330kg,通過綜合治理,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治理區人均收入增加到1900元,人均糧食達到1300kg,土壤侵蝕減少80%以上,脫貧達到90%以上。
多年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科學配置,綜合治理,以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為重點,以實現風沙區廣大農牧民脫貧致富為目標,建設高標准基本農田和灌溉草場,發展高效農牧業,促進大面積退耕和封育保護。
一是局部地區取得明顯成效,遏制和減弱了土地沙漠化南侵東移。如陝西榆林市堅持以水為中心的綜合措施防沙治沙,57.33萬公頃荒沙荒丘,有40萬公頃得到固定和半固定,生態得到改善,使該地區的土地沙漠化以每年1.62%的速度在縮小(全國土地沙漠化以1.39%的速度在擴大)。
二是改善了風沙區生態環境。如內蒙古庫倫旗重點治理區,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5%提高到治理後的60%;全旗林木覆蓋率提高了7.5個百分點。
三是改善了生產和生活條件,促進了經濟發展。內蒙古烏審旗,過去是荒山禿嶺,沙丘連綿,植被稀疏,風沙乾旱等自然災害頻繁,人均收入300元左右,人均糧食330kg,通過綜合治理,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治理區人均收入增加到1900元,人均糧食達到1300kg,土壤侵蝕減少80%以上,脫貧達到90%以上。
㈣ 有關沙漠治理的紀錄片都有哪些
有關沙漠治理的紀錄片有:《流行無限》、《庫不其之路》、《大漠長河》、《厲害了,我的國》我知道的就這些。
㈤ 已經到2020年了,中國的沙漠治理有百分之五十嗎
具體百分數不太好說由於沙漠。每一年還是很快的速度在吞綠洲所以這個百分比不好計算而且政治速度沒有吞噬快由於過度的放牧
㈥ 中國庫布其治沙變化遙感圖成「網紅」,我們國家的沙漠治理真的那麼好嗎
中國的沙抄漠面積在全世界都是能襲夠排到前列的,並且在沙漠治理這方面,中國也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國家。現在中國的沙漠,已經慢慢的變成了一片一片的綠洲,沙塵暴這樣的極端天氣也少了很多,可以說這方面中國人做的特別成功。
㈦ 中國八大沙漠治理概況是什麼
(1)塔克拉瑪干沙漠。
中國陸續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建起了沙漠公路、綠色長廊,沙漠面積有所控制,10年時間治理減少了1.97萬平方公里沙漠。
㈧ 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陝西林業局近日公布消息,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意味著唐朝時就已存在的中國四大沙地之一——毛烏素沙漠,即將徹底消失。
蒙語中「毛烏素」意為「寸草不生之地」。但唐朝之前,這里還是一片水草豐美之地,之後逐漸毀於人類長期不加節制的開發。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抱定「寧肯治沙累死,也不讓風沙欺負死」的堅定信念,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當地人在這里大力興建防風林帶。一個甲子以來,毛烏素沙漠幾乎涌現了全國所有沙漠地區中最多的植樹英雄。牧民寶日勒岱帶領烏審召人反復種樹治沙,撐起「牧區大寨」的旗幟;補浪河女子治沙連14任連長帶領380多位姑娘前赴後繼植樹,覆蓋800多座沙丘……就是這些普通人,以尺寸之功積出千秋之利。
從塞罕壩到毛烏素,平原造深林、沙漠起綠地的奇跡在中國不斷上演。據統計,2012年至今,全國累計治理沙化土地超過1400萬公頃,面積超過了整個安徽省。事實證明,生態退化的進程是可逆的,只要人不負大自然,大自然定不負人。按照目前的治理速度,「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到2020年全國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這個目標能夠如期實現。但這也意味著,全國還剩一半「地球之癌」等待消滅,呼喚我們繼承堅韌不拔的治沙精神,苦幹實干、久久為功。
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是,當「沙進人退」歷史性地逆轉為「人進沙退」,人沙關系也從斗爭抗衡轉向和諧共處。在當地政府與群眾的共同探索下,毛烏素治沙既不是一味投入的「砸錢工程」,也不是僅憑覺悟的「無盡付出」,而發展出了沙、林、電、藻一體化的循環產業鏈,孕育了大棚蔬菜、大棚養殖、育苗、沙漠旅遊四大產業。從「生命禁區」到「塞上糧倉」,毛烏素沙漠的案例是「兩山論」的又一個生動證明。我們相信,投入更多精力於環保之中,讓一點一滴的努力匯集起來,將維護14億國人的福祉,更將奠定一個國家的未來。(鮑南)
+1
㈨ 中國治理很成功的一座沙漠,如今要消失了,你怎麼看
在中國陝西省榆林市長城一線以北,有一片被稱為「壞水」的沙漠,它是中國第四大沙漠,面積達到4.22萬平方公里,同時也是近幾十年來中國治理得最成功的沙漠。
如今,在人們持續的治理下,「壞水」沙漠的面積每年都在減小,已經開始面臨著消失的風險。人們在沙漠邊建起了不少紀念公園,紀念「壞水」的逝去,同時也贊揚那些在治沙工作中奉獻出力量的人們。
㈩ 我國在治理沙漠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我國為治理北方地區的沙漠大患開出「中葯方」,正在通過種植肉蓯蓉等中葯材防風固沙。 目前,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烏蘭布和沙漠等都在人工種植肉蓯蓉等沙漠葯用經濟植物。這些中葯材在治理沙漠、改善生態的同時,還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肉蓯蓉被稱作「沙漠人參」,主要寄生在沙漠植物梭梭根部。而梭梭適合生長在我國北方沙漠、荒漠乾旱環境中,具有很強的治沙和固沙作用。 由於價值昂貴,野生肉蓯蓉長期被掠奪性採挖,再加上全球氣候變暖和肆意砍伐,寄生肉蓯蓉的梭梭林大量死亡,致使產量逐年下降,資源瀕於枯竭。 為了保護這一瀕危野生植物物種,研究人員開始嘗試在沙漠里人工種植肉蓯蓉。2004年,人工種植肉蓯蓉技術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獲得成功。此後,沙漠里大面積的肉蓯蓉開始開花結果,沙漠生態治理也多了一種方法。2006年,總投資210萬美元、規劃面積9000畝的肉蓯蓉種植項目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啟動;2007年接種肉蓯蓉技術在新疆第一條沙漠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林大面積推廣;2008年內蒙古在烏蘭布和沙漠建立人工接種肉蓯蓉10萬畝基地;2009年巴丹吉林10萬畝肉蓯蓉栽培繁育基地建立。北京大學中醫葯現代研究中心教授屠鵬飛說,根據肉蓯蓉的應用價值,現在種植100萬畝梭梭等沙生植物接種肉蓯蓉,可以治理沙漠100萬畝,10年內可以開發肉蓯蓉相關產品100個,實現年產值100億元。 除了肉蓯蓉,我國北方沙漠地區還在沙漠里種植鎖陽、沙棘、甘草等中葯材,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增加農牧民收入。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會長夏日表示,發展人工種植肉蓯蓉、沙棘等沙漠葯用經濟植物產業,能調動群眾治沙的積極性,有效防止沙漠化,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